1962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仙台之行
赵丹 一
仙台是日本东部较大的城市之一,环山近水,确是个秀丽的所在,是求学读书的好地方。当我们沿着山岗古堡的松径漫步的时候,只见三三五五的青年学生围坐在草地上,他们所穿的学生制服,仍然是鲁迅在这里求学时代的式样,至今一直未曾改革过,而他们刚刚才蓄起的略略前披的发式也依然是鲁迅青年时代的式样!(注)
城堡上有为游客准备的特制的大望远镜。花一角钱眺望一次。这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几乎被炸光了;如今,一面是现代化的洋式建筑,一面是遗留下来的古色古调的封建王室的城堡。我随口问一位仙台的学生:“你们这里有什么名胜古迹?”学生尊敬地回答道:“我们这儿没有什么。但是曾经有一位伟大的文豪,在这儿学习过,于是仙台就变成一座光荣的城市了。”鲁迅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鲁迅,也是世界人民的鲁迅!在日本,鲁迅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是相当普遍的。虽然我出国时,曾下定决心,暂时卸下准备扮演鲁迅的沉重的担子,不去想它,可是无论在东京,在京都,在奈良的公园里,或是在琵琶湖畔……人们总是向我谈起鲁迅,回忆着鲁迅,打听《鲁迅》影片筹备拍摄的情况。尤其是在仙台,《鲁迅》影片,简直成了大大小小座谈会的中心话题了。每当我说到我已经三剃三留鲁迅式的鬍髭,和此次脱下了鲁迅式的布衫、胶鞋,换上了西装革履来日本进行访问时,人们都饶有兴味。他们总是说:“希望一定,必不可少,当然要有鲁迅在日本生活的片断。”“欢迎到仙台来拍外景,要人有人,要什么有什么……我们共同来完成它!”鲁迅的作品和他坚韧的战斗的一生,鼓舞着日本人民,鲁迅又是中日人民友谊的象征。我们知道,鲁迅在仙台有过一段决定意义的遭遇——弃医就文。有过一位终身不忘的良师益友——藤野先生。
人们带着我来到藤野先生的解剖室,这里还照原样保留着。室内有个很高大很长的讲师台子;能使我想像到当年黑瘦瘦的藤野先生,留着八字须,戴着眼镜,穿着旧外套,忘了打领结,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放在这讲台上。
也许就是在这里,藤野先生一次又一次地发还鲁迅交来的讲义笔记,讲义上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过了。
也许就是在这里,藤野先生指着鲁迅的画图说:“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后来,我们在鲁迅的严峻的现实主义文学风格里,和他对青年的关切,以及对待自己的严格的要求中,都不难看到藤野先生那种一丝不苟的做学问的精神,科学的求实态度的影响。
我来到鲁迅曾经住过的学生旅馆,傍着山岗,依着溪流,有一座小小的二层楼房。几株高大的树,笼罩了整个庭院,就使得这个住所显得过分的幽静阴森潮湿了!一口自来井,还是当年的遗迹,房子却早已换了主人,只鲁迅住过的那间小屋,依然空着。过去来此地参观的人,多只在屋子外面看看,今天屋主人特别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告诉我这就是鲁迅先生说的蚊子咬的地方。屋主人一面还打着手势以两手往头上一蒙,再在鼻孔前做着两个圆孔……是了,他是在告诉我鲁迅先生的记载中“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的那段事。
我上楼去,点上了一支烟徘徊了许久,我这改不掉的癖病呀!我在竭力地攫取“那额角是开阔的,颧[quán]骨微高,在一双澄清如水的眼睛里,微微带着一点忧郁的光采”的青年爱国学子的心境。这位怀着对祖国无限深厚的爱,陷入了忧心如焚的焦虑之中的青年,在这间低矮的小楼中,日子是怎么过的呢?
当我们以虔诚的敬意在鲁迅纪念碑前献过花圈以后,很自然地,大家的目光就都聚在纪念碑的上端——鲁迅先生的雕像上。
这座雕像是以鲁迅先生主持木刻展览时,与青年座谈的照片为蓝本的。艺术家是以粗犷奔放的笔触来完成这浮雕的,不难看出:艺术家是以胜利了的鲁迅,是以历史的崇高的评价,作为整个浮雕的基本观点的。是以饱满的景仰和歌颂的热情、并且通过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近乎浪漫的色调和技法来完成的。因此在我们面前的鲁迅,是一个乐观的、热情的、活泼的、朝气勃勃,富有豪迈气质的形象,艺术家的大胆的创造,给我以启发,引起我的深思……我在创作上遭遇的困难也正在此。我曾反复地考虑,是以冷色为鲁迅的基调,而闪烁出内在的最大的热呢?还是应以历史的结论所评价的——胜利的、博大的鲁迅先生为起点来再现他的精神和气质呢?这是我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创作态度的问题。
忠实于历史的结论,忠诚于艺术家自己的思想情感与风格,忠实于时代的人物的具体的形象动作,这三者由矛盾而渐趋统一的过程,乃是艺术家整个身心致力的所在。它们的结合愈益深化,愈益和谐,也就是全部创造的实际意义!
感谢主人为我安排了这样的一天,虽然我是为了角色创作而来的,但这里的一切,将对我终身有益。 二
回到旅馆来,已经很晚了,我想赶快收拾行装,明天一早要离开这里,却不料有个小姑娘在屋里等着我。她是来向我讨张照片的。可她不是一般的影迷,她的哥哥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池田政府和法院诬陷,关在监狱里,并且定成死罪了。他们告诉我:近年来像“松川事件”一类的诬陷无辜、残害人民的案件逐渐增多,这就是美帝的殖民政策以及池田政府的所谓“民主法律”所赐予的。小姑娘说:“从你们的影片里,我们得到力量,所以我要一张照片,给我的狱中的哥哥……”在日本,我总是常常感到我是和我所扮演过的、即将扮演的人物——聂耳、鲁迅一起,带着深切的友谊、战斗的力量和美好的理想来到这里,来到我所熟悉的朋友和日本人民中间。我们彼此了解,彼此信赖;相互支持,相互鼓舞。我也想起自己解放前在狱中的生活。“小姑娘,我们旧日有多少青年人在狱中度过了自己的青年时代,但我们终于胜利了!”我在照片上写下“真理必定战胜一切邪恶和陷害”。我深信黑暗的牢笼终于要倒塌,日本人民,日本青年,是锁不住、压不倒的。 三
匆匆吃过早饭,火车九点钟开车,八点钟,我还被邀去参加一个座谈会。今天是星期天,所以一些教授和学生都来参加了。有几位做妈妈的,也带着她们的可爱的小孩儿来看我这个中国叔叔,也还有我们在日本到处都会碰见的热情洋溢的爱国华侨同胞们。座谈会上,人们热情地谈论着中国影片,述说他们看过中国影片后的感想,有的直率地提出对中国电影的意见……;正在这个时候,一个日本青年涨红着脸,站起来,一口气很快地说了许多日本话。我猜不出,是哪一部影片引得这个小伙子如此激动。经过翻译,我才明白他是问我:“中国能不能和要不要日本青年来参加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如果可以,我一定要到中国去,一定要去。”我真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只好谢谢他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怀和美好的意愿,但是我还是对他说:“你在日本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的。”
当我走进火车站,就真像我们在电影里常常看到的那样:火车已在叫唤了,我们忙不迭地和送行的日本朋友告别。那个青年人却又从人丛中钻出来,一把紧紧地拉着我的手,急切地说:“不管你怎么说,我还是要去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就好像我不立即答应他就不肯放我走似的。我的脚刚踏上火车,车子就动了。
我们一起唱起《东京——北京》的歌。再见了,朋友们!再见了,仙台!再见了,藤野先生!记得鲁迅先生当年离开仙台时,带着藤野先生题字“惜别”的照片,后来一直挂在他北京寓所的东墙上。鲁迅写过:“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此刻,在我的眼前,闪动着一束束友谊的花,一面面真挚深情的旗帜。我在那些老教授、青年人、妇女们和孩子们的脸上、眼睛里,看到了千千万万个藤野先生!他们深爱中国人民,热切关心和注视着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他们像藤野先生一样坚韧地为正义的事业严肃地工作着、生活着。我相信他们必将战胜一切困难,走向胜利!
千千万万的藤野先生们!我将你们“惜别的照片”也带回来了,带回到我今后的工作中、生活中……
1962年6月22日追记
(注)日本的小学生中学生都要剃光头,只有进了大学以后,才准许自由留发,许多年来一直如此。(附图片)
鲁迅先生在仙台住过的学生旅馆
赵 丹画


第4版()
专栏:

屋顶红旗
〔日本〕片羽登吕平
今年七月十五日是日本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这首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本的劳动人民如何爱戴共产党,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前进。
——编 者无论是昨天、前天、大前天或更早的日子里,当我们的身边洒满阳光,当我们乘着拥挤的电车经过代代木(注),我们总是要回头凝望,看看你
——党中央办公楼屋顶上的红旗,
你,骄傲地在日本首都上空飘扬。我们倚着冰凉的玻璃窗,看到被雨淋湿了的你;忍受着盛夏热气的你;迎风招展的你;鲜艳而崭新的你。我们看到你宁静而从容不迫地高举,承担着革命斗争的巨大重量。我们在激烈震动的车厢里站稳身子,投出一个只有你才能领会的眼神,向你致早晨的问候。你,有时用慈祥的目光对我们说话,有时显出极大的愤怒,有时只是微笑着不语,有时为牺牲了的同志流着眼泪,有时同被囚禁的同志一起继续歌唱。你,严厉地鞭策我们,温暖地拥抱我们,目送着电车轰隆隆地驶向远方。你,是纯洁的党的意志,我们由衷地向你致以早晨的问候。
〔曾绍德译〕
(注)代代木系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楼
所在地


第4版()
专栏:大家谈

总得有点新的东西
曹宪文
继章白同志的《谈写文章》之后,黄似同志又写了一篇《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读了以后,觉得其中的这一句话:“文章里总得有点新的东西”,就跟章白同志所说的“写了文章是给别人看的”那句话一样,也是:看似废话,实为警句。
写文章,是为了宣传自己的观点,解释自己的主张;按理说,就得有点独到的见解,就得有点与众不同的东西。现在,有些文章,说它“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吧,倒也不大像。遗憾的是,这些“话”和“物”,毫无新意,为他书已载之再三、他人已言之再四的东西了!
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在文章里总得运用一些材料。材料,当然首先要求其用得适当贴切,能够证实和说明观点,但也“总得有点新的东西”。有些文章,却不是这样。讲勤学,举的例子不外乎映雪、囊萤、画荻、啖[dàn]粥那几个;谈炼字,说来说去就是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论师道,总是引用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那句话……。这些材料,本来都是很好的,虽说好话不怕多说,好事不怕多讲,但是这篇文章里用,那篇文章里也用,读者便望而生厌了!
“总得有点新的东西”这个写文章的“常识性的原则”,跟其他许多事情一样,说起来容易,要做到也确实不简单。因为它关乎到作者的思想水平、知识修养和写作能力。活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写文章的老祖宗之一韩愈,不是就说过这样的话吗:“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不过,我以为,写文章的人这样一种精神是应当具有的,那就是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的:“虽杼[zhù]轴于予怀,怵[chù]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qiān]义,亦虽爱而必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我打算写的东西,即使是自己所精心编织成的,也怕别人已经先我写出来了,假使缺乏独创精神,和别人的作品雷同,虽然喜爱它也一定要割舍。这种“虽爱而必捐”的精神,我们某些写文章的人,有没有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4版()
专栏:文艺生活

百花齐放的画廊
马克
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美术展览会》闭幕了。这是个内容充实、色彩缤纷、引人入胜的画廊。在展出的三十五天中,接待了二十四万多观众,平均每天有七千人参观。他们不仅在展览会里细细饱赏品味,而且在展览会外也不断谈论着观后感,有的参观过好几次还流连忘返。这说明美术和广大群众之间有了更密切的联系,也说明欣赏艺术参观展览,已经逐渐成为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如果说,博物院和绘画馆是美术作品比较固定的陈列场所,那么那些经常变换的展览会,则更是百花齐放的大画廊。一个展览会的时间虽然暂短,可是它给予人的影响却很长远。它既能让人广开眼界,得到艺术欣赏上的满足,又能培养和提高人们鉴赏和审美的能力。那些具有先进的、健康的思想内容的作品,还能鼓舞群众的生产热情,使他们受到启发和教育。在《西藏写生展览会》的意见本上,一位农业机械所的观众写道:“我就要到西藏去了,带着孩子,在那里安家立业。感谢画家们辛勤的劳动,使我认识了西藏的美丽和可爱,我将和画中那些男女牧民们朝夕相处,我一定会热爱他们。”在《1931—1949中国木刻展览》的意见本中,有位观众写道:“这个展览不但使青年一代受到教育,而且也使年青的文艺工作者深受启发。从一些木刻反映出的旧社会的痛苦情景,帮助我了解到过去,也更使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反对美帝侵略、坚决解放台湾、保卫世界和平作品展览》的意见本上,有位空军战士这样说:“看了展览给我很大教育。敌人如果胆敢侵犯我国神圣的领空,我们一定把它打得头破血流。”展览会像形象化的生活教科书,人们阅读着它,并从中吸取教益,获得进取的力量和美的享受。
观众不只是欣赏者,也是评论者。他们常常在意见本上一方面认真地写出自己的意见和感想,另方面也对具体作品提出热情的赞扬或中肯的批评。从这些宝贵的意见里,美术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群众的爱好和要求,从而改进和提高创作的质量。美术作品教育和鼓舞了群众,而群众的建议和批评又督促和推动了美术家的创作。
满足群众多方面的欣赏需要,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是展览会的重要目的,除此之外,它还有两方面的作用和意义。第一,它能够及时反映我国各个时期创作的面貌,检阅每个画种创作的新成就,具体体现党的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使各个不同画种、不同流派、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作品,都有和群众直接见面的机会。古代和外国作品的展览对观众和美术家,也有丰富欣赏和借鉴的作用。第二,它可以给美术家、美术研究者和年青的艺术学徒们,提供丰富的研究和学习资料。美术家们通过展览可以互相观摩、彼此交流、展开竞赛,从而激发创作的热情。例如,由于《上海花鸟画展》的专题展出,就有力地澄清了对花鸟画种种不必要的顾虑和错误的认识,从而促进了花鸟画创作的发展。还有,原来不太被人注意的玉雕和刻瓷,也由于《潘秉衡琢玉、朱友麟刻瓷展览》而得到了推广和宣传,并在老艺人中间引起很大的震动,使他们增加了信心,展开你追我赶的创作热潮。至于那些因看了同行的作品而受到启发,激起创作欲望的作用,则更是难以估量的。例如有些老国画家看了《山河新貌》和《西安国画研究室习作展》后,深深感到党的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的伟大,使几千年传统的国画艺术获得了无限发展的生命力。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国画,在技法上有继承又有创造,面目一新。还有位版画家看到《牡丹江垦区版画展》中涌现出的大批新人时激动地说:“我看到这种现象,一方面感到兴奋,一方面也感到恐慌,真是后浪推前浪,我们老版画家一定也要努力创作。”评论家们可以通过展览总结和评点创作的得失,写出文章推动创作和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年青的美术学徒和美术爱好者也可以把展览会当作欣赏、学习和临摩的课堂。
美术展览会在我国还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发展却很迅速,特别在解放后随着整个美术创作的昌盛,展览会已真正成为普及美术、为广大群众服务的良好工具。中国美术家协会、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和北京市文联三个单位,在1961年一共举办了四十七个展览会。既有北京地区美术家的新作,也有全国各地美术创作的汇集。既有古代珍贵名画的欣赏,也有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造型艺术的陈列。这些展览内容丰富,形式也多样。以美协去年举办的二十七个展览来看,就有江苏、浙江、福建、上海和西安等地的山水、人物和花鸟画,有广东、四川、黑龙江和北京等地的版画,有画家到各地深入生活画的油画、水彩、速写和写生,也有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工艺美术。展出形式有综合的,也有专题的,有几个人联合的,也有个人的展出,有固定在一地的,也有到处巡回的。生动活泼,不拘一格。
办展览在今天已成为国家支持的事业了,可是在旧社会却是一件难事。画家要开展览会就要到处找门路、花钱租场子、请客吃饭,还要自己张罗和布置,进步的作品还要受到查封和迫害等等,真是困难重重。而今天我们有了举办展览会的许多好条件,但是要搞好展览会的工作也不简单。展览要办得又好又多,而人力和物资又要节约。一个展览会,从计划、征集、评选、装裱、配框、说明、布置,直到展出、宣传和接待观众等一系列的工作,不知道要花费多少人的劳动才能完成。有时为征集一张作品,需要登门拜访深入了解才能到手;有时为使展览的中心突出,需要经过反复讨论和苦心设计方能成功;有时为配合政治斗争的宣传,需要在三五天内就突击出一个展览会;有时要长途跋涉不辞辛苦地把画送到较远的工地和农村去……。所以每当观众在展览会上愉快地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他们既感谢美术家们的辛勤劳动,也不会忘记那些为组织展览会而忙碌的人们。


第4版()
专栏:

放筏
沈仁康篙声急急百里涧,这山湾号子那山湾传。十里木筏满江面,恰似青天走云片。一路上绿水一路上山,一路上森林暗了天。一天飞鹰惊复下,夹岸青山响杜鹃。三十里骇浪四十里滩,一篙绿水出山间。朝迎浓雾晚接烟,枕下的流水枕上山。风起满天云,雨来千山暗,风风雨雨障不了眼。穿风破雨走日夜,一列列木筏下平原。


第4版()
专栏:

鸡鸣寺下(水印木刻)黄丕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