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5月2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防治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要因地制宜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粟宗嵩
我国北方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当前最突出的是干旱。必须兴修水利,解除旱害,才能更有效地发展农业生产。但是,有些灌区由于措施不当,灌溉后产生了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据在河南新乡专区、山东惠民专区的典型调查,因盐碱绝产的耕地占10%;拿苗五成左右、七至八成左右及八成以上的各占30%。耕地盐碱化,严重地威胁着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解决矛盾的几种意见
水利灌溉与土壤盐碱化的矛盾不解决,群众有顾虑,不敢灌溉农田。这不仅影响成灾地区的农业生产,而且对于在干旱地区兴修水利、发展灌溉事业也有不良影响。
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是由于没有采取相应措施而产生的,不是灌溉的必然结果。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是群众的切身体会。山东引黄灌区的群众也说:“旱地无灌溉,不能翻身。”兴修水利对增产的效果是不容否认的。
如何防治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目前,各有关方面意见不尽相同。有的认为水利措施是根本措施,主张以水为主,采用深沟排水的方法,把地下水位降低到临界深度以下,杜绝盐分上升;对综合措施则要求不高。反对者认为一次根治诚然好,但工作量大,非近期所能做到;同时,不问土壤特性和含盐情况等具体条件,一律采用深沟排水,也非所宜。有的对综合措施要求较高,主张深浅排相结合,并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促进土壤脱盐和防止返盐,以保证当前农业生产,并逐步提高防治标准。反对者认为,这样不能达到根治目的,土壤脱盐不能巩固,农业生产不易稳定。又有的侧重从区域上来解决问题,有的则着重在田间多下功夫。这些不同的意见,既是治本与标本兼治之争,也是在综合措施中以什么为主之争;而在后一争论中,还包含着“以工程为主”与“以土壤改良为主”之争。
防治工作的几个原则
土壤含有盐碱,是土壤发生次生盐碱化的根源。使土壤脱盐,是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根本任务。控制土壤中盐分的运动,调节土壤中盐分的分布状况,以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是防治的手段和目的。盐碱化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之下发生的,不能把发生的责任全推给灌溉,也不能把防治的责任全部交给排水;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并因地制宜地分别对待,根据生产水平,逐步提高。因此,我个人认为,在防治工作的部署中,有必要贯彻下列几个原则:
1、肯定改良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防治土壤盐碱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一项较长期的任务。在目前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下,应采取改良和利用相结合、水利措施与农业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分期治理,逐步完成。华北内陆盐碱地土壤剖面盐分分布的一个特点是,盐分集中于表层,底土盐分不大。防治工作可以调节控制土壤盐分为中心,分几步走。首先改变盐分上重下轻为上轻下重或上轻下也不太重的分布状况,以保种保苗,恢复农业生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底土(例如自二十到三十厘米至六十到七十或八十厘米的土层)的脱盐,减轻含盐量,为提高产量水平创造条件。然后加深土层脱盐深度(例如一百厘米或更深些),以适应更高产量的要求。最后,淡化地下水,以巩固土壤脱盐效果,为保持土壤改良状况的良好和农业的高产稳收提供条件。
2、确定以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为基础,因地制宜防治盐碱化的根本原则。
从土壤具体条件出发,根据土壤“病状”,对症下药,进行改良。以华北平原为例:自太行山麓到滨海地带,土壤有地带性分布的规律。自西而东:地形由陡而平,地下水位由深而浅,矿化度由淡而浓,土壤含盐量由低到高,盐碱化由无到有、由轻到重,改良防治也由易到难,防治措施应由以农业措施为主转到以水利措施为主,农作物则由旱作到水旱轮作到水作等等。即使在同一地区内,由于地形和土壤等条件的复杂,又有局部参差变化。必须注意掌握这些特点,统一安排,分片治理,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在防治技术上是田间防治与区域防治相结合。
田间防治以调节控制土壤水盐垂直运动及其平衡为依据(注1),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土壤不断脱盐;然后,按照盐碱化的不同程度,分别采取灌溉耕种措施或灌溉耕种措施与浅密排相结合的方法,以控制土壤盐分,保产增产。区域防治以调节控制大面积内地下水盐水平运动及其平衡为依据(注2),在土壤改良区划的基础上,合理布置灌排骨干系统工程,以控制调节地面水量与地下水量,降低地下水位。骨干排沟须挖到临界深度以下;农毛排沟不强求挖到临界深度以下。排水是防治盐碱化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不能千篇一律地采用。在洼涝重盐碱地区,必须挖排水沟;但在盐碱较轻的地区(仅表层有盐而底土盐分轻),就不一定要挖排水沟,采取农业措施就可以了。
4、合理的组织灌、排、耕、种综合措施,充分发挥综合措施的集体作用。
以“灌”洗盐压盐,以“排”排盐和控制地下水的过量蒸发,以“耕”抑制土壤表土盐分的回升,以及选种适宜作物等措施,达到保证农业生产收益,并兼收改良土壤效果的目的。
在合理灌溉上,掌握因盐灌溉的原则。不宜于长流灌溉者,可以采取间歇灌溉,可以井灌者不用渠灌或少用渠灌。在灌水量和灌水方式上,返盐重的地区,防盐重于防旱,宜于深灌加浅灌,以深为主,以浅为辅,加大水量,减少次数,深浅相间。在开始返盐地区,防盐防旱并重,宜于浅灌加深灌,以浅为主,以深为辅,浅深相间;浅灌防旱,深灌压盐,浅灌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补给,同时可以给深灌后抬高的地下水位以回落的时间。根据各地土壤返盐规律和作物需水需肥耐盐规律,制订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防盐防旱的灌溉制度;并掌握最有利于在较长时期内调节控制土壤盐分的灌水时间,适时进行灌溉。
5、当前重点防止沿渠两侧和改良盐斑地。
灌区次生盐碱化发生发展的规律是:沿渠道两侧首先发生湆碱,接着田间产生盐斑;前者由近及远,后者由小而大,程度均由轻而重;最后盐碱成片,形成盐荒。沿渠湆碱地带,要作为一个地带性土壤来处理。据粗估,石家庄石津灌区由于渠边侧渗而盐碱化的土地面积,占到几年来增加的盐碱地面积的21.8%。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可以恢复这一部分耕地的生产能力,并可初步制止灌区盐渍化的继续发展。盐斑地在次生盐碱化面积中也占主要地位,改良好这一部分土地,对恢复农业生产和防治盐碱化均有重大现实意义。解决了上述两项任务,就基本上解决了灌区土壤次生盐碱的问题。同时,着手区域性地下水盐平衡的准备工作,为长治久安之计。
为了积极开展灌区盐碱化的防治工作,以促进农业生产,在方法步骤上要组织土壤、水利、水文地质、作物等专业人员,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综合调查。特别注意总结历史治水经验,同群众一道,共同拟定按区域、按类型、按条件的治理盐碱化具体方案,并通过试验,取得成效以后,再行推广。
总之,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防治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是当前应取的途径。
注1 指调节土壤内水分盐分上下升降的运动,以控制土壤内盐分的分布积累。
注2 指调节一个区域内地下水和盐分的来去进出,以控制区内地下水的积水和土壤内盐分的集聚。


第2版()
专栏:

区委书记万洪涛蹲在一点面向全局
从生产中了解群众要求
从生活中发现生产问题
据《湖北日报》报道 中共湖北应城县陈河区区委书记万洪涛,在蹲点住队过程中,深入了解群众具体要求,从日常生活中细致观察生产上的重大问题,用以点带面的方法,推动了全区生产。
万洪涛同志是去年秋季来到人和公社周余大队蹲点的。当时秋播快要结束,上级党委提出了再多种一点,种好一点,多收一点的要求。区委根据这个要求,建议各公社增种。为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万洪涛同志来到周余大队的聂三生产队,找到生产队长高一田,试探地问他:“你们完成计划后再多种二三十亩行不行?”高一田说:“心里还不是想多种一点!就是人工和牛力忙不过来,不能多种。万洪涛又到聂二生产队,他们也有同样意见。他回到自己住的芦南生产队,访问了老农李德顺。李德顺说:“我们这里土地面积大,要想都种完办不到;不过,我们这里过去种苦荞(春荞),这几年有些人嫌苦荞产量低,不肯种,把种子也失了。”万洪涛问他种苦荞有什么好处,他说:“苦荞在腊月正月都可以种,这时候人和牛正闲散。种上苦荞的田,第二年雨水好,不愁栽秧水,就沤一部分作绿肥;雨水不好准备起旱,苦荞就全部收回来,既可以解决人的口粮,又可以解决猪的饲料。现在要想种,就是缺苦荞种子。”万洪涛听了这一番话,便寻思起来。他想:人和公社和城北公社都是田多人少地区,要他们过分扩大秋播面积是不切合实际的。万洪涛再和其他大队联系,发现不少生产队都有种苦荞的习惯。根据这些情况,他召开了区委和公社党委书记会议,决定扩大秋播面积要因地制宜。同时积极向县委要了一万斤苦荞种,分下去了。结果,人多地少的李集、典集两公社,秋播面积增加了两千五百亩,比区里原来预计的计划数超过了一千多亩。人少地多的人和、城北两公社虽没有达到区里建议增加秋播面积的数字,但是恢复了种苦荞的习惯,干部和群众都很满意。
由于万洪涛同志在日常生活中细致观察,由此发现一些问题,对领导生产也有不少好处。今年入春以来,雨水很少,许多生产队没有下秧水,群众情绪焦急。有一天,万洪涛和工作组的同志,在芦南生产队大塘边栽树,看到社员方恒斌在挖荒地。万洪涛问他做什么,他说:“你不见塘干堰渴,抓紧时间挖点地,好种黍子。”当时芦南队很多户都在抽空挖地,准备种杂粮。第二天,万洪涛在支部书记李维高家里,看到他爱人吃黍子汤元,他心里一怔,说:“你们不都打算种杂粮么,怎么又吃它呢?”李维高爱人说:“春菜还没有接上来,现在正是贴着吃杂粮的时候。至于种子,已经留起来了。”万洪涛觉得这是个大问题,于是他又去各户访问。在深入访问社员以后,万洪涛又调查了生产队杂粮种子的情况。结果发现,因去年受旱,全大队留的绿豆、黍子、黄豆、高粱、芝麻种都不多。如果继续干旱下去,这些种子是不够用的。
陈河区去年灾情大,这个情况可能有普遍性。万洪涛同志立即和各公社联系,果然都有类似情况。怎么办呢?在他访问社员时,社员们就提出:
“要是能够把杂粮换出来,我们也愿意。”万洪涛在周余大队和干部们研究时,发现全大队十三个生产队,有七个生产队有机动粮约四千二百斤,可以用一部分和社员等价交换旱作物种子。可是,没有机动粮的生产队怎么办?万洪涛同志又到重灾队聂二生产队去研究解决杂粮种子的办法。社员聂昌华说:“可以节约谷种,给社员们换点旱庄稼种子。”万洪涛又问生产队长刘本坤,中稻留了多少种。他说:“我们计划种一百三十亩,每亩按十九斤留,一共留了二千四百七十斤。”社员聂昌华听了又说:“每亩按十六斤留也就可以了,过去单干的时候,没有粮食,每亩十一二斤也用过的。以后秧田办好一点,肥多一点,秧门开晚一点,栽匀一点,管理好一点,就行了。”经过大家讨论,决定拿出一百七十斤谷种,和社员换杂粮种。
经过以上这样细致地访问,和群众一起研究,有机动粮的队和无机动粮的队,杂粮种子都落实了。后来这个公社其他缺种的生产队,都用这样的办法解决了困难。


第2版()
专栏:

蒋介石集团巧立名目增设新税提高税率
台湾人民深感横征暴敛之苦
新华社23日讯 台北消息:正当台湾经济陷入严重危机的时候,蒋介石集团又巧立名目,增设新税,并且大幅度地提高原有捐税的税率,激起台湾人民的反抗。
据台湾报纸报道说,4月30日,蒋介石集团下令在台湾征收“国防特别捐”。这个“特捐”规定,从今年5月至明年6月的十四个月内,房捐、盐税、综合所得税、货物税、屠宰税、筵席税、娱乐税、契税和地价税等十种捐税,要分别提高20%至50%。“特捐”还规定,把电灯、电报、电话用费和铁路、公路客票价一律提高30%。同时,在这以前,蒋帮已把今年的农业税由每赋元(征收单位)征收稻谷14.6%公斤增至19.37%公斤,烟、酒税各提高20%。
这些新捐旧税,进一步加重了台湾人民的负担。即是蒋帮的官方报纸也承认,仅
“国防特别捐”一项,台湾人民就要被榨取二十五亿元台币,相当于去年蒋帮“台湾”省税收总额的33%,也就是使每个台湾同胞要增加负担近三百元台币。台湾《联合报》的社论说:“此次开征项目达十四种之多”,对人民的生计和物价的稳定以及“经济建设的正常发展”,都有严重影响。蒋帮“省议员”蔡素女在“省议会”上透露,去年台湾平均每人的捐税负担已高达四百二十元台币。十年来台湾人民负担增加八倍以上,而同时物价又上涨了十一倍,“其负担过重,不言可知”。台湾报纸还透露说,蒋帮的苛捐杂税不仅使大批台湾人民陷于贫困绝境,而且工商业者也难以负担。花莲市《更生报》不久前的一篇评论写道:“如果规规矩矩的依‘法’照交捐税,花莲市的任何商业都难支持下去”。
尽管台湾人民无法负担这样沉重的“捐税”,但是,蒋帮的“税吏”,却以种种“奇方妙术”,向人民进行搜刮。打开台湾报纸,就可看到这样的标题:“不敢征大户,重复课小民,如此税官,居民惶恐”、“民地被征筑路,仍令交纳田赋,人民不堪双重负担”、“卖豆浆烧饼,要课筵席税,奇乎!苛乎!”据《更生报》消息,仅南投县各乡镇去年被“一税三收”的就有六十二家。“其他县市如何?已可一叶而知秋。”
蒋介石集团的横征暴敛,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对。据报道,台北市永乐市场的商人,因为不堪重税的“困扰”,今年2月,纷纷罢市“抗议”。农民殴打征税员的事件,也不断发生。


第2版()
专栏:

发行杜甫诞辰纪念邮票
邮电部从二十五日开始发行“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共二枚。第一图(四分)主图为杜甫草堂碑亭,邮票边框用朱德同志的题词“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第二图(八分)为杜甫像,边框是郭沫若题词“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套邮票是用二色影写版印制的。


第2版()
专栏:

闽南民间小戏竹马戏获新生
闽南沿海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小戏——竹马戏,经过当地老艺人们的整理和传授,又重新流传起来。
这种古老的民间小戏,由于每到一地的开台戏,都是由四个花旦各骑竹马演唱四季春小调,象征着向观众们庆丰收祝太平,因而群众称它为“竹马戏”。竹马戏大多以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对旧势力的讥讽和反抗等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演出形式灵活,用方言演唱,化装简单,甚至不化装也可以演唱。


第2版()
专栏:

湖南整理著名剧种祁剧
在老艺人的参加下,湖南省著名剧种祁剧的遗产整理工作获得显著成果,最近演出了许多久未上演的传统剧目。
祁剧具有四百年左右的历史。它的特点是表演粗犷、火炽,音乐高亢、强烈。湖南省文化部门目前正在积极搜集和研究祁剧史料。已经搜集到的有关祁剧源流和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特点等方面的资料有十多万字,并且对具有祁剧特点的服装和脸谱进行了绘制,唱腔作了录音。


第2版()
专栏:

继承和改革潮剧传统艺术
广东潮剧戏曲工作者和老艺人们,积极继承和改革潮剧传统艺术,使流传在南海之滨的这个古老剧种在舞台上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这个从宋元南戏逐渐演变出来的剧种,有着丰富的传统剧目和细腻、优美的表演艺术。目前收集到的传统剧目手抄本或残缺不全的剧本共有一千二百多个。过去潮剧乐队只有二弦、唢呐和笛等领奏组合形式,现在发展了琵琶、提胡、椰胡等乐器的领奏组合形式,还在乐队中增加了中胡、低胡、木琴等中低音乐器,扩大了乐队的音量,更能紧密地配合剧情的发展。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领导工作要踏踏实实
甄闻
湖北应城县陈河区区委书记万洪涛,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群众具体要求,又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生产中的重大问题,结果,生产既安排得扎实,生活也安排得周到,公社、生产队干部满意,社员也满意。这个事实,生动地说明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踏踏实实做好工作的正确的领导方法。
生产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发展生产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提高人们的生活;而妥善地安排人们的日常生活,又能进一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这是说的一般原则。至于在具体情况下,怎样安排生产,才合乎人们的生活需要,又如何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生产中的问题,这是需要因时因地制宜的。万洪涛同志不仅了解生产和生活这种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而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从生产和生活相互关系中进一步认识到矛盾的具体性。他认真深入群众,深入生产,进行一点一滴的工作,一个一个地发现矛盾,一个一个地解决矛盾。这种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踏踏实实进行点滴工作的方法,正是做好工作,搞好生产的一个重要条件。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种说法:领导工作要抓大问题。抓大问题当然是对的,但是问题的大与小是相对的。沧海可谓之大,然而,它之所以大,又是由滴水汇合而成的。万洪涛同志在支部书记李维高家里,看到他的爱人吃黍子汤元,这应该说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普通现象,但他从吃黍子汤元的问题中,得到启示,发现和解决了全区旱地杂粮种子的大问题。如果,他把这个问题仅仅看作是细小问题,不去注意它,不去发掘它,不下功夫去解决它,那么,小问题会发展为大问题,以致会造成全区旱地作物种子的缺乏,造成生产上的更大困难,这能说群众吃黍子汤元是生活中的小问题吗?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真理是具体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关键,也往往不是一开始就能清楚认识的,需要我们进行踏踏实实的细致工作,对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问题做调查,做研究,去分析,去认识。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并不是现成地摆在那里,一看就知,举手可得的。要像万洪涛同志那样,真正深入群众,关心群众,个别访问,细致观察,才能了解到群众的真实意见和肺腑之言。
做任何工作,要想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作周密的调查研究工作。事实证明,万洪涛同志通过蹲点,经过调查研究,他的思想就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就能从实际出发,提出切合实际的见解,并不断地提高领导水平。


第2版()
专栏:

三峡航道上的安全哨兵
在长达二百多公里的长江三峡航道上,许许多多的水泊航标和屹立在险岩陡坡间的信号台,昼夜帮助船舶避开暗礁,驶过险滩,安全地航行。目前,汛期已经到来,航道工人们昼夜守卫着航行安全设施,保证航道畅通无阻。
航道工人不畏艰险地在绝壁急流中工作
新华社记者 游云谷摄
川江航道测量队队员在西陵峡的泄滩险段进行航道测量
新华社记者 刘诗临摄
宜昌航道段航道工作艇艇长李国成在检查航标灯
新华社记者 游云谷摄
船只安全行驶在瞿塘峡
新华社记者 刘诗临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