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5月1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记者来信

关于开会
本报记者 罗重璋
精简会议好处多
湖北江陵县耀新公社今年采取了许多措施精简会议,很有成效。拿今年3月和去年同期比较,仅公社召开的支部书记会和生产队长会,就减少了近一半。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干部们谈起来都很高兴,他们说少开会好处很多:一,干部常到田间参加生产,比较容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细致;二,有更多的时间和群众接触,干部与群众关系更加密切;三,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更加高涨。
精简会议既然好处很多,为什么过去许多会议就是精简不了呢?究竟有哪些会议是应该少开或不开,哪些会议又是应该开和必须开的呢?记者访问耀新公社时,各级干部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意见。
会议为什么多?
耀新公社党委书记王贵心说:“过去会议多,主要是领导干部缺乏群众观点,不会走群众路线。”过去开会,主要是布置工作、检查工作、现场参观和评比等,领导干部老怕下面搞不好工作,左一个会布置,右一个会检查。王贵心同志说:去年,正是播种时节,公社把各大队支部书记都找来,开了一个所谓“试播现场会”。大家在公社干部的一块试验田里,有的送肥,有的盖土,搞了一整天。回去后,各大队又如法炮制,分别召开生产队长的“试播现场会”。各队播种质量并未因此而提高。今年,虽然取消了“试播现场会”,播种质量反比去年强。王贵心说:“像这样的老棉区,群众播种都有一套经验,一般都能保证质量,可是我们总不放心,动不动就把人拉上来开会。现在看,拉上来不如走下去好。”
会多的另一个原因是来自上级机关。上面会多,下面的会就少不了。公社党委书记到区里开会,去之前总要开支部书记会,碰情况;开完会回来,照例要召集大队干部会作传达;大队干部回去后,又要开生产队干部会。这样,上面开一个会,下面就得开几个会。其实有些会完全可以不必照样传达。例如今年2月底,区里开会布置三件事情:贯彻棉花奖励政策,保证棉花播种面积和质量,发动群众养猪的办法。王贵心从区里回来后,开公社党委会研究,一致认为,用不着再开一连串的会了。后两件事公社原来已作具体安排,与区里精神相符,不必再重复了;棉花奖励政策,由驻各大队干部利用晚上时间传达就可以了。这样做,干部都比较满意。
哪些会可以精简?
耀新公社的干部们认为:贯彻政策、宣传政策的会议是要开的,只是规模不要太大,时间不要太长。“抓生产”的会,可以尽量少开,有一些可以不开。他们说,“生产群众会抓,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锄苗,用不着多开会。”耀新公社的绝大多数干部认为,锄草、追肥、治虫的“现场会”尽量少开和分开;介绍先进经验、推广先进技术的会还是必要的,但要介绍的经验或技术一定要先进、有参考价值。万新大队的支部书记张万雄说:“我们最怕学不到真经的现场会。”至于检查评比会,他们认为,在一个公社或大队范围内,在最紧要的生产环节上,开一开有一定作用。但次数不能多,规模不宜大。同新大队党支部书记谈了一件有趣的事:有一次,区里搞参观评比,把这个公社的支部书记们都拖到水稻区去评比,棉花产区的干部也被拖去了,他们并不种水稻,只好跟在大伙后面游荡。
耀新公社的干部们还谈到,使基层干部感到头痛的是汇报数字的会。关于汇报数字,他们认为,必要的数字,如播种面积、收获面积和产量等是要掌握的。但是像锄草、施肥等生产进度的数字,每天都在变化,实在不好掌握,就是掌握了也没有多大意思。


第2版()
专栏:来信

北京赶编荆条菜筐
减少运输损耗 提高蔬菜质量
北京市丰台、海淀、朝阳三个主要产菜区的商业部门,为了保证今年上市的蔬菜质量,减少损耗,早就动手调运荆条,组织加工菜筐。到5月11日统计,这三个区已调入四百五十多万斤荆条,组织各加工厂编出七万来只菜筐。
根据今年的蔬菜生产计划,这三个区的公社和商业部门所需要的菜筐数量很大,而且使用时间比较集中。因此,北京市有关领导部门很重视菜筐的生产。早在去年12月,市土产经营处、市蔬菜公司以及这三个区的商业部门,就派人到外地和郊区的延庆、昌平等地收购调运荆条,组织编筐。朝阳、海淀两个区一面组织公社社员帮助编,一面和有关工厂联系,签订了加工合同,因此编筐进度很快。昌平县是荆条产地,会编筐的人也比较多,当地供销社就组织他们就地取材就地编筐,支援以上三个产菜区。目前,这个县已编出大、小菜筐一万八千多只。
北京市供销合作社 边印泉 傅瑞祥


第2版()
专栏:编后

做法不同 目的相同
新鲜蔬菜究竟如何包装才能减少损耗?许多经营蔬菜的单位都在研究这个问题,许多消费者也关心这个问题。
上海静安区的做法是用铁筐做容器,把采摘下来的新鲜蔬菜盛在铁筐里,防止挤压变质,减少损耗。4月6日,本报二版曾经介绍了他们的办法。今天本报刊登的北京市丰台、海淀、朝阳三个产菜区的商业部门积极准备大量荆条筐,解决蔬菜包装的来信,也反映了他们对蔬菜包装的重视。
蔬菜的包装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办法。有条件和能够用铁筐的,就用铁筐做包装用具;没有条件和不适合用铁筐的,可以因地制宜,因菜制宜。北方的荆条筐,南方的竹篾筐、藤条筐,都是包装的好用具。只要善于利用当地有利条件,不拘泥于一种做法,包装材料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
有人说,城市蔬菜供应的根本问题是生产问题而不是包装问题。这个说法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是对的。生产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当生产告一段落,产品进入运输过程的时候,包装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了。包装得好,菜的损耗低,质量好;反之,菜的损耗就大,质量就差。因此,不能说包装问题是一个很小的问题。
至于在蔬菜上市旺季,个别品种的蔬菜集中在几天内上市,数量很大,而事先又没有准备那么多包装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有一部分蔬菜不得不采用散装的办法处理。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要想尽各种办法,提高上市蔬菜质量,减少损耗。
改进包装运输,对容易破碎的物件十分重要,对新鲜蔬菜、果品尤为重要。上海和北京的做法虽有不同,目的却是一个——减少运输损耗,提高上市蔬菜质量。


第2版()
专栏:

改进专业征收管理办法 健全群众协助办税组织
武功县切实加强税收工作
据《陕西日报》报道 陕西武功县税务部门切实加强征收管理,积极组织收入。
武功县税务部门根据县领导机关的指示,今年一开始就认真研究了税收工作问题,及时向基层税务所部署了今年的税收任务。他们还注意了对干部的培养和训练工作,除经常组织干部学习政策、业务以外,今年以来对基层税务干部进行了两次训练,使税务干部进一步树立了专业思想,提高了政策业务水平。
在加强税收工作中,武功县税务部门坚持了专业管理与组织群众协助办税相结合的方法,切实加强征收管理。在城镇税收征收管理方面,实行定人、定片、定户、定时间、定任务的专责管理制度,根据各纳税单位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征收管理办法。对财务制度健全、办税人员熟悉纳税业务、一般不发生差错的单位,着重做好征前辅导,要求他们进行自查,专管员随时抽查。对财务制度一般健全,办税人员也还熟悉纳税业务,不经常发生差错的单位,要求他们每月自查,专管员每月至少检查两次。对财务制度不够健全,办税人员对纳税业务不熟悉,经常发生差错的单位,专管员每月进行征前辅导和征后检查。在农村税收征收管理方面,实行税务干部划片专管,包干到底,各税统管,定期征收,巡回辅导。在集市贸易税收征收管理方面,按经营业务划分经营区进行管理,逢集上市征收。对小商小贩按行业编组,实行集体纳税。
他们还健全了企业和群众协助办税组织。在工商企业中按系统成立了护税小组,协助税收工作。在城镇以居民小组为单位成立护税小组,推选办事公正的人担任组长,协助做好纳税工作。在农村以生产大队为单位成立税收代管组,由生产大队会计兼任组长,各生产队会计兼任代管员,负责登记、催交税款。这样,使税务部门专业管理和群众协助办税互相结合,做到层层有人负责,各税有人管理,保证了税收任务的完成。
武功县税务部门还深入开展了税收政策宣传活动,经常利用各种会议和各种宣传形式,向群众宣传税收政策法令和纳税手续,收效很好。有些群众原来不了解税法规定,出售了应纳税的产品而没有纳税,在税务干部向他们讲清税法规定后,就主动地补了税。有些群众听了宣传,知道纳税、护税是公民的义务后,就积极协助税务部门检查和清理漏欠税款。
武功县税务部门也认真加强了监督国营企业上交利润的工作。他们采取税(收)利(润)统管、一包到底的办法,在对企业进行纳税检查时,同时检查利润交纳情况。这样对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加强经济核算,也起了推动作用。
武功县税务部门采取了上述措施后,3月上旬提前超额完成了第一季度税收任务,到4月20日又超额12.3%完成了4月份的税收任务。


第2版()
专栏:

老作家和河北青年业余作者促膝相谈
探讨提高短篇小说写作技巧
据新华社天津15日电 作家艾芜、康濯和评论家侯金镜等,最近同河北省十八位来自工厂和农村的青年业余作者一起,在保定开了一次专门探讨如何提高短篇小说写作技巧的座谈会。
座谈会开了十天,开得生动活泼,集中分析了青年业余作者的一些作品,自由地热烈地探讨了短篇小说创作中的一些问题,最后听了老作家的长篇报告和发言。青年业余作者们感到收获很大,有的觉得自己几年来苦苦寻思的创作中的问题,讨论中被老作家们一语道破了。
出席这次座谈会的十八位青年业余作者,是河北省目前二百多位业余作者中比较出色的。这次座谈会,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年业余作者的创作水平而召开的。会上分析和研究了孙一、申跃中、万国儒、任文祥、郭澄青、青林等六位业余作者的十五篇作品。
在讨论到农民业余作者郭澄青的作品时,大家提出了“怎样才能在短篇小说中写出活生生的人物”的问题。座谈会上,作家康濯曾就这个问题介绍了自己创作《我的两家房东》和《春种秋收》的经验,谈到应该怎样观察和研究人物,怎样构思。作家魏巍分析了青年作者写出的人物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说,或是因为一些清规戒律束缚了作者的头脑,使作者没有从实际出发,从人物出发;或是因为作者头脑中装的活生生的人物本来就不多。他提倡作者要用老老实实的态度去研究生活,熟悉人物。
讨论青年作者申跃中的作品时,大家认为他写的《社长的头发》是一篇艺术形象比较完整的作品,有思想,有风趣,艺术地而不是概念地反映了时代精神。讨论中提出:“为什么有的作品时间越长越发光,另外有些作品却寿命不长?”这个问题引起了所有业余作者的共同兴趣。作家康濯回答这个问题说:只有战斗性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才能永远发光。他鼓励青年作者多思考一些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问题。评论家侯金镜希望青年作者不要满足于作品写得生动、吸引人,还要挖掘和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更深刻的重大问题。他说,只有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的作品,才能令人久久难忘。


第2版()
专栏:

松林公社赶制柳杈供应夏收需要
新华社济南电 鲁西北柳杈集中产地的临清市松林公社权庄、张窑、路庄、石佛等生产大队,抓紧砍伐、沤制柳杈,供应夏收需要。
这四个大队培植柳杈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每年生产柳杈万把左右,并以质量高、好使用,在周围二百多里的市场上享有盛誉。近几年来,还远销内蒙古自治区和江苏等地。目前,正是砍伐沤制夏收需要的柳杈的季节,各生产队都挑选了技术最高的社员负责沤制柳杈,在供应市场以前,还进行了质量鉴定。现在各队已经生产柳杈四千五百多把,比去年同期增产了一倍。
为了发展柳杈生产,入春以来,各生产队都加强了杈田的培育管理。杈树墩都培了土,杈行缺株进行了补植。现在,各生产队已固定了有技术的社员对杈苗进行整枝,力争秋季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柳杈,供应秋收需要。


第2版()
专栏:

一九六二年春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闭幕
新华社广州15日电 在广州举行的1962年春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今天闭幕。
前来参加这次交易会洽谈贸易业务的各国商人、海外华侨和港澳贸易界人士共有二千五百多人。在为期一个月的交易会中,中国各交易团同他们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并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达成一万一千多笔出口交易,金额达人民币二亿九千八百多万元,折合四千三百多万英镑。此外,我国有关贸易团根据需要,向到会的客商订购了一批进口物资。
拉丁美洲、非洲以及其他地区第一次前来中国参加交易会的客人,对旨在和平友好发展同各国贸易往来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活动表示赞同,对价格合理、质地精美的中国出口商品表示赞赏。
在交易会期间,交易会的主人热情地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并向来宾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来宾们在广州逗留期间,还参观访问了农村人民公社,游览了邻近的风景区和名胜古迹。一批外宾还参观了交易会丰富多采的中国出口商品。
今天晚上,交易会举行闭幕酒会。参加酒会的有一千二百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主任委员魏今非在酒会上祝贺这次交易会所取得的成就。会上宾主双方还为彼此间友谊的增进和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频频举杯祝贺。


第2版()
专栏:简讯

简讯
海南藏族自治州牧民护畜度春寒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幼畜安全度过当前牧草青黄不接的困难季节,争取今年牧畜业有个好收成。
海南藏族自治州在青海湖南面,是个重要牧区。为了克服入春以来气候多变,牧草返青迟缓,造成牲畜饲草青黄不接的困难,牧区各级领导部门及时派出干部,深入基层同老牧民一起商讨牲畜度春的办法。牧区的一些生产队采用游动放牧的办法,使牲畜吃到一定数量的草。同时,各地按照以往草山使用习惯,进行了划块分片,有计划地放牧,不浪费饲草。
德惠种马场帮助群众开展牲畜配种活动
吉林省国营德惠种马场积极帮助各公社开展春季牲畜配种工作。
在配种过程中,他们除了做好人工授精以外,还积极扶助本交配种,帮助各地选择种公畜,鉴定种公畜适不适合配种,有没有配种能力等情况;传授发情鉴定和配种技术;帮助培养和训练技术手。
上河生产队重视保护母牛
甘肃省天水县甘泉公社胡家庄大队上河生产队重视母牛保护工作,使耕牛逐年稳步增加。
这个生产队的耕牛,除了采取选户包养、养用合一的办法,还同公社兽医站建立了保槽合同,按旬检查母牛的健康状况,并根据群众经验,在每年春夏给母牛灌清油和服用其他防疫药品。(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姑娘的亲事
杨志豪
浙江省临海县凤凰山下的田岙[ào]村里,有一位美丽而又能干的姑娘。夜晚,她在灯下挑花理针,显得温柔娴静;白天,干起活来,她挑上一百二十斤的重担,爬山过岭,如履平地。田里的“十八般武艺”,她样样能干。她是临海县岙口公社田岙大队的女社员、共青团员陈金莲。因为她思想好、劳动好,年年被评为先进社员,全村男女老少只要望见她,都欢喜亲昵地叫她一声:“俏金莲!”到她家说亲的人相当多,有的人家还愿出优厚的聘礼,可是都遭到姑娘的拒绝。
奇怪呀,难道这样多小伙子,她一个也不中意?陈金莲那一颗心啊,早就给了一位从城里来的青年了。
印象
她怎样爱上一个从城里来的青年?这事得从1957年秋天说起。
在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陈金莲和村里的社员们一起,迎着朝霞,踩着露珠,到凤凰山顶去砍柴。这山既高又陡,荆棘埋路,十分难攀。才到半腰,走在前面的一个陌生小伙子掉队了。陈金莲好奇地问:“那是谁呀?”
“听说是昨天才从城里来的中学生。”大伙叽叽咕咕地议论开了。陈金莲走近那个小伙子的时候,只见他身着制服,脚穿球鞋,白净的脸膛上配着一双炯炯传神的眼睛,显得既文静又刚强。可是,那副吁吁气喘的尴尬相,却惹得她差一点笑出声来。她心里说:“这里出门下垟都得翻山,都要挑担,你空手攀山就累得只顾喘粗气了,怎能当社员!”
夕阳染红了半边天,陈金莲和姑娘们挑起柴准备下山。忽然,身后“噗通”一声,把她吓了一跳。陈金莲转身一看,不是别人,又是那个小伙子。原来,他也砍了一小担柴,可是挑起来刚一移步,身子一歪就跌倒了。红所、模能等几个男社员抢上去把他扶起来,并且热情地要帮他把柴挑下山去,但他仍旧把柴担挑上肩,笑着说:“不要紧,现在多跌几跤,以后就好了!”陈金莲见这情景,悄声地嘲讽说:“看,挑不动还要逞能!”就在这一刹,小伙子向她投来两道剑一样的目光,好似说:“笑什么,我会赶上你们的!”
第二天是休息日,社员们有的上镇赶市,有的走亲戚,有的搞副业;可是那小伙子,却独自一个劲地从山下溪里往家挑水。陈金莲见他每次只挑了小半担水,就压得身子歪歪斜斜,走路摇摇晃晃,憋不住要笑。而他却全不在意。本来,挑水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可是,后来每天早晨出工前、傍晚收工后,他都要挑水。陈金莲暗自思忖:“真怪,他一个人怎么用那么多水呢?”
一天傍晚,陈金莲趁他到山下溪边挑水的工夫,到他住处一看,楞住了:他挑的水既不为吃也不为用,而是从前门挑进,后门倒出了!她禁不住“啊——”的一声脱口而出:“锻炼!他在锻炼!”这时,她收敛了笑颜,只觉得心里热烘烘的,一面后悔过去不该嘲笑他,一面暗暗夸赞:“多刚健的人啊,真像个小牯崽,又乖又牛又逗人喜欢!”
就这样,那个刚到农村的小伙子,在陈金莲的心坎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爱慕
那小伙子姓张,名叫海青,家在上海,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是医生,几个叔叔大多是技术工人,也有当厂矿干部的,是个工人世家。海青因为身体不好,1954年特地跟祖母住到宁波,边疗养边读书。
海青在学校里就是优秀的学生,共青团支部委员。可是,1957年中学毕业后,他既不报考学校,也不接受一个工厂聘他作会计的邀请。当时有人猜测说:“他全家每月工资收入六百多元,大概想依赖家庭过一辈子安逸生活了!”其实这是误解,原来这时他已拿定了主张,决心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安家落户,支援农业生产了。他这个决定引起了邻居、亲友和同学的纷纷议论。有的说:“他有书不读,有工作不做,有好福不享,偏偏要到农村去,真是呆大!”祖母也叨叨念念地说:“咱家祖祖辈辈是工人啊,如果你不愿升学读书,就到你叔叔工作的厂里做工去吧!”
“奶奶,大家都不去当农民,像我们一家老少近二十口住在上海、宁波,吃粮哪里来?”一句话把祖母问得哑口无言,经过多少口舌,海青才逐渐说服了祖母,单身独个的来到了临海。
海青来到农村以后,依然保持着虚心好学的习惯,对各种农活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他先后拜四位老农为师,处处虚心求教。为了适应当地的劳动特点,他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地挑水练担力;为了学会种田,他衣袋里装满松毛,一有空就练习分秧、插秧;为了学会犁田耙田,他浑身滚得像个泥蛋,但是他不动摇、不气馁,直至学会为止。
日久天长,海青与社员们的感情密切了。他订了一份《浙江日报》,每到休息时,在田头一坐,就给社员读报。社员陈红沙的小孩生病了,他半夜三更冒着急风骤雨,翻山越岭到镇上去请医生。1958年底,会计账目搞乱了,没有及时决算分配,眼看就要影响社员们讨论制订1959年的生产规划,他就主动地去帮助会计,经过十三天核算,算清了账目,作出了分配方案。同时,为了消除社员的疑虑,他挨门逐户地抱账上门,把一年的账与社员逐笔核清。许多人感动地说:“海青啊,看这几天把你累的,眼睛红了,嗓子哑了,人也瘦了……。”他总是笑着说:“不要紧。为大家多做点事,是应该的!”
陈金莲耳闻目睹这一切,对海青越发敬佩了。
定情
1959年的冬季,海青忽然收到了祖母寄来的两封急信,说在宁波给他找到了工作,并给他找了一个对象,叫他立即办好手续赶快回去。这消息一传开,村里的人都很惋惜。有些老婆婆还悄悄地煮了鸡蛋,准备为他送行。党支部书记陈国贵特地找他,说:“海青同志,你看,大伙都舍不得你离开,你知道大伙是多么需要你。但是,既然你家里在城市为你找到了工作和对象,我们也不能强留你。是回城市还是留在农村?由你自己决定。”
这天夜里,海青在床上辗转不能入睡。许多往事又涌现在他的心头:
——初次学犁田,犁把攥[zuàn]到自己手里就是不听使唤,犁头一会儿钻了地,一会儿翘上天,一会儿拐了弯。师傅陈模能见他累得满身大汗,就手握着他的手,一步一步地向他传授犁田要领……
——日常自己的衣服一换下就不见了,不知是谁给洗好后,又悄悄地放回原处;自己脚上的鞋还没穿破,仙女嫂又拿来一双新鞋说:“穿上试试看,做的合不合脚!”
——自己生病了,一睁开眼睛,已躺在离村二百多里远的台州医院里了。当身体恢复了健康,党支部书记来到病房,亲切地说:“走吧,全队社员委托我来接你回去。”
这一切,多么诚恳真挚!多么体贴入微!想到这里,他蓦地起了床,直向党支部书记家跑去。一见面就说:“我决定了,不回去!”
海青不回去了,村里人都很高兴。时值春节,人们一则欢迎他决心做田岙村人,二则因他孤单单的,所以许多人家都邀请他去过节。可是海青谁家也不去,只应了陈金莲爹娘的邀请。
除夕夜,海青刚刚跨进陈金莲家的门,身后跟进了党支部书记陈国贵。
“怎么那样多人家请你都不去,偏偏到这里来?”国贵首先打趣地问海青,然后看了陈金莲和她爹、娘一眼,笑哈哈地说:“怎么样?这个现成月老,我是做定了吧!”这一说不要紧,陈金莲和海青的脸,“唰”地一下红到脖子根,站起来就向门外奔去……。
“噢——!”陈金莲的爹娘望着两人的背影恍然大悟:“怪不得那么多人上门说亲,她都不允,原来她喜欢的是他!这孩子眼力真不差!”
幸福
1960年一个春光明媚的傍晚,大队会议室里熙熙攘攘挤满了人,热闹非凡。新娘陈金莲,新郎张海青,胸前挂着大红花,羞涩地并肩坐在最前面,一帮姑娘、小伙子们吵吵嚷嚷地叫他俩介绍恋爱经过。正在这时,党支部书记陈国贵兴冲冲地进来了。他从肩上放下一担新粪桶,一把新柴刀,一把新钉耙和一把新锄头,双手攫住海青的手,激动地说:“海青同志,祝贺你喜上加喜,上级党委已批准你为中国共产党的预备党员了!”随又指着他带来的工具,对大伙说:“陈金莲这姑娘真是又俏又乖,成亲出嫁,既不要聘礼也不要嫁妆,这是她爹娘特地叫我赶到公社供销部为他俩办的一点小礼物。”
陈金莲结婚了,“姑娘的亲事”就到此了结。你还要问他们婚后生活怎样吗?是啊,为了这个问题,海青在上海的亲人们特地开了一次家庭会,决定派三婶母为代表,来观察一下他们的劳动、生活。
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海青的三婶母来到了这个滨海小山村。不巧,海青俩不在家。三婶母在女社员金凤的热情接待下,进海青家一看,只见栏里有一头大肥猪,堂前七只大母鸡正在啄食,寝室内一张木床,两只大樟木箱,一张写字台,还有几口盛粮的大缸,布置得整齐洁净。最吸引她的,还是贴在墙上的十九张奖状。仔细看看,其中有海青的十二张,陈金莲的七张,都是1957年以来县和公社奖给他们的。金凤以夸奖的口吻说:“这一对呀,真是党培植出来的并蒂莲,只要是集体的事,样样抢着干,天天并肩出、并肩归,早早晚晚还爬在桌上又写又念的。去年两人做了四千四百多工分,分得了四百多元现金,仅超产粮就分到了三百多斤。现在,海青已被推选为大队会计了……。”
正说话间,三婶母见一男一女乐呵呵地每人挑着一担柴向屋子走来。他俩脸不红、气不喘,腰束柴刀,脚穿草鞋,皮肤黑里透红,显得十分健壮。“这是谁家的儿女,真能干!”正当她啧啧称赞之际,只听得一声“婶母!”那对青年已来到她的身边。“哎呀呀,这就是那个从小体弱多病的小青儿吗?这就是他信中常说的那个农村姑娘吗?”
三婶母在海青家里住了十多天,村里人人都把她当亲家看待,热情地向她介绍全队生产和生活情况。海青和陈金莲还陪她参观了队里的晚稻、蕃薯和他俩的小菜园、自留地。
三婶母怀着一颗乐开了花的心回到了上海。不久,海青收到了母亲、叔父和婶母们联名写的一封信。信上说:“青儿,衷心地感谢党指引你走上一条康庄幸福的大道。希望你再接再厉,奋勇前进,永远不要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原载《解放日报》,本报有删改)


第2版()
专栏:

河北安新县端村人民公社大淀头生产大队的捕鱼队正在捕鱼
国汉 克章摄(河北日报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