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5月1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关于军队的基层建设工作
——介绍人民解放军创造四好连队的经验
唐平铸
近两年来,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和军委的领导下,大力加强了军队的基层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人民解放军基层建设工作的加强,对于提高和巩固部队的战斗力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任何部门,首先要把基层搞好。只有基层工作做好了,整个工作才会有坚实可靠的基础。这跟盖房子一样,首先要把地基打得牢牢实实。做党的工作,就要把支部建设好;做农业工作,就要把公社、生产队的工作做好;做工业工作,就要把工厂、车间的工作做好;做教育工作,就要把学校、教学班的工作做好。人民解放军的经验证明,军队建设有多方面的工作要做,但是,最重要的,是把连队工作做好,因为连队是军队的基本战斗单位,是战斗力的基础,是战斗中的刀尖子。任何高明的战略战术,任何精良的武器装备,都要通过连队、通过舰艇、通过飞行中队在战场上的实践,才能发生作用。同时,连队工作的好坏,也是考验领导机关的一面镜子。领导机关在解决了方针政策之后,就要把一切工作落实到基层、落实到连队。连队工作搞好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有了牢固的基础。
应当怎样进行基层建设呢?基层建设应当抓住哪些主要的环节呢?人民解放军的经验证明,加强连队建设,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工作。但是,最重要的是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即做到政治思想好,三八作风好,军事训练好,生活管理好。这“四好”生动地概括了人民解放军几十年来的连队建设的基本经验。它是连队工作的四个主要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1961年,人民解放军在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和林彪元帅的号召下,全军开展了以上述四好为中心内容的创造四好连队运动。这个运动开展以来,军队的基层建设有了显著的加强,连队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部队战斗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广大基层干部得到了切实的锻炼。人民解放军各部队正在继续开展这个运动,各级领导机关都把创造四好连队作为军队建设的中心。
四好首先要做到政治思想好。毛泽东同志历来教导我们,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从来就是极端重视政治工作的。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够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以自己劣势的装备,战胜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并使自己成长壮大起来。军队的战斗力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但是人的因素,政治思想的因素,却是革命军队战斗力诸因素中的首要因素。毛泽东同志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过去战争如此,在远程武器和核武器大大发展的现代条件下,仍然是如此。只有通过坚强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广大官兵的政治觉悟,鼓舞人们的勇敢精神和顽强意志,发挥人的高度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人民解放军历来都强调通过坚强的不间断的思想政治工作,把那些从普通工人、农民、学生出身的青年,培养成为自觉的革命战士,使他们能够在任何阶级斗争的风浪中站稳立场,坚定斗志;在任何严重的困难面前经得起考验,毫不动摇;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团结在党的领导下,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胜利地完成自己所负担的任务。
为了达到政治思想好,人民解放军十分重视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是我国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结晶和行动指南,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的论述,更是我军作战和建设的根本依据。近几年来,全军上下热烈响应军委和林彪元帅提出的“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把毛泽东思想真正学到手”的号召,在部队中广泛地掀起了活学活用毛泽东同志著作的热潮。广大干部战士都把“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这四句话,当作自己行动的准则。通过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广大干部战士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普遍提高了,部队的团结和纪律性进一步加强了。他们深深感到,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最容易对照自己、联系实际,在改造思想、推动工作上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许多同志把毛泽东同志的著作看成是照亮前进方向的“明灯”,是解决思想问题的“金钥匙”。有的战士写道:“灯没有油不亮,庄稼没有水不长,战士不学毛泽东思想,就会迷失方向。”但是这种学习不是停止在现成书本的字句上,而是提倡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革命斗争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中心,进行活的思想教育。这种活的思想教育,就是及时传达和贯彻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和军委的指示,就是针对部队里发生的各种现实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教育,把国内外发生的现实事情拿来进行教育。一句话,就是用毛泽东思想之“矢”,射部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之“的”。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去年春天,全军普遍进行了一次忆阶级苦、忆民族苦的忆苦教育运动。运用忆苦挖根、谈甜思源、算账对比等方法启发战士的阶级觉悟,使他们对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和党的各项政策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现在我军的战士,多数都没有亲自经历过阶级压迫的痛苦,缺乏阶级斗争和战争的实际锻炼,必须从阶级教育入手,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觉悟。林彪元帅曾经说:不懂得剥削,就不懂得革命。没有阶级观点,就不能看清形势,就不懂得政策,就不能真正理解我军的本质和优良传统,也就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而战士们一旦在阶级观点上开了窍,许多思想疙瘩就迎刃而解。有的战士说:“不忆苦中苦,不知福中福”“不是算账对比,真是糊涂到底。”人民解放军的经验证明,进行这种活的思想教育,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它能有效地达到提高觉悟、坚定斗志、做好工作、增强团结的目的。
培养优良的作风是人民解放军基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什么是作风呢?作风就是人们思想的外在的表现,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但是,当它一旦为群众所接受,形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的时候,就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作风好的部队,无论在平时或战时,无论是工作或打仗,都表现出一种朝气勃勃、生龙活虎的气象。这样的部队,干工作有劲头,遇到困难不叫苦,打起仗来不怕疲劳,不怕伤亡,能够完成最艰巨的任务。对上级的命令,坚决执行,不讲价钱,不打折扣,真正做到有令就有行,有禁就有止,行就行得通,止就止得住。这样的部队,即使在战斗中伤亡再大,新的成员补充进去,很快就可以带好,优良传统始终能够保持下来。人民解放军所提倡的作风是什么样的作风呢?就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办抗日军政大学的时候所提出的那三句话八个字: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八作风”。这三句话和八个字明确而完整地概括了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作风的基本内容,它是人民解放军训练、作战和一切行动的准则。坚定的政治方向,就是说,我军的每一个干部、战士,都应该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雄心壮志,都应该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朝着党和毛主席指示的方向奋勇前进,为革命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就是说,要把朝气蓬勃的革命热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结合起来,要厉行节约,勤俭建国,勤俭建军,勤俭办一切事业,生活上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就是说,要善于按照变化着的具体条件,活用战略战术原则,以我之长,攻敌之短,在战斗中高度发挥我之主观能动性。团结,就是要求人民解放军官兵之间、上下之间、部门之间、友邻之间、军政之间,都要政治一致,思想一致,行动一致;军队和群众之间,军队和地方政府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支援,反对本位主义,反对闹无原则纠纷;树立全局观点,顾大局,识大体。紧张,就是要行动迅速,分秒必争,执行命令要快,反映情况要快,办事情要雷厉风行,养成说干就干,干就干得快、干得好的作风。军队越是现代化,越是要求有快的作风。严肃,就是要求每个同志具有高度的原则性,敢于向一切违反党和人民利益的现象进行斗争;要求全体官兵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指示;要求在工作中认真负责,老老实实,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干部对战士,上级对下级,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说服教育。活泼,就是要求每个官兵保持旺盛的政治热情和进取精神,个个朝气勃勃,生龙活虎,精神焕发,心情舒畅,发扬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人民解放军这种优良作风,是经过长期斗争的实践培养起来的。发扬这种优良作风,对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具有深远的重大意义。三八作风是要通过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尤其要通过管理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养成的。培养三八作风,要以干部为重点,使每一个干部做到既能“言教”,更能“身教”。干部的一切行动,都应当合乎三八作风的要求,干部应当成为三八作风的体现者和传播者,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影响战士。
军事训练是部队在平时经常性的中心任务。它是提高部队战斗力极为重要的措施,同时也是最实际最有效的战备工作。我们强调政治挂帅,思想领先,但决不是否定军队的战术技术的重要。军队是要在战场上消灭敌人的,除了全体官兵一定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战斗意志以外,还必须熟练地掌握在战场上消灭敌人的本领。如果不注意思想政治工作,只是片面强调军事技术,那就会迷失方向;反之,如果只是孤立地讲政治,忽视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也就不可能完成自身的任务。因此,政治和军事要统一起来,红和专要统一起来。过去,人民解放军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实战对部队是最好的训练。现在,主要依靠平时的训练,提高部队的战斗力,通过训练来学会打仗的本领。特别是海军、空军和特种兵部队更要深钻苦练,才能掌握复杂的技术装备。人民解放军在军事训练工作中,强调了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针,以我军的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和其它兄弟国家军队的有益经验,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进行训练。在训练内容上,干部主要是学习战术,战士主要是学习技术。但无论是战术或技术,主要是靠练。许多课目都要经常练,反复练,有些甚至还要天天练。学会并熟练掌握军事技术,能够在现代武器装备的条件下战胜敌人,这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发扬广大官兵的练武的政治热情,勤学苦练,精益求精。为了发扬自己的特长,人民解放军还重视了近战、夜战的训练,强调部队从最复杂、最困难的情况出发进行训练,一切训练都要以在战场上过得硬为标准。
搞好部队物质文化生活,保证干部战士身体健康,也是提高和巩固部队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民解放军历来就有一边打仗、一边生产的光荣传统。近年来,人民解放军继续发扬了“南泥湾精神”,利用训练和执勤的间隙,进行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许多部队做到了蔬菜和肉类的自给或部分自给,既改善了部队的伙食,锻炼了官兵的劳动观念,又适当地减轻了国家的供应。部队很注意伙食的改善,连队干部都有专人负责管理伙食,在现有物质条件下不断地改进烹调技术,保证大家吃得好。人民解放军还发扬了人民军队助民劳动的光荣传统,积极参加和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参加了地方抢险救灾工作,为人民作了很大的贡献,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此外,人民解放军还非常重视文化生活,重视劳逸结合。许多部队文化娱乐活动搞得很活跃,做到“处处有歌声,月月有晚会,经常作游戏,假日有活动”,把部队搞得生气勃勃,一片欢腾。
人民解放军在军队建设特别是基层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巨大的。这是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指示的结果,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援的结果,是解放军全体同志们共同努力、坚持和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结果。三十五年来,人民解放军在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和培养下,同全国人民一道,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和长期艰苦的斗争,战胜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现在,他们又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向着现代化革命军队的大道阔步前进。人民解放军在革命斗争和军队建设工作中所获得的经验,它所坚持的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的财富,是人民的财富。现在,人民解放军全体同志们,正在已有的成绩和进步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再接再厉,兢兢业业地、扎扎实实地做好军队建设工作,以便在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中作出更大更好的贡献。


第5版()
专栏:

手和脑
章竟
勤劳的双手使人聪明,懒惰的双手使人愚笨。一个作家,如果两只手懒惰起来,不再孜孜不倦地收集各种生活素材、群众语言等等这些“文学的材料”,不再经常“练笔”,他的创作的“聪明”就会萎缩起来,甚至会像那无源之水而日渐枯竭。我国有位漫画家在谈到“我怎样想和怎样画漫画”时说:“我有一本记事本,任何时候看见一件东西,或者是对一件事情的感想,就把它记录下来。……这些记录十分必要,当创作者去构思的时候,如果没有平时的这种积累,那就只好干瞪眼。”这说明,头脑的聪明总是和双手的勤劳分不开的。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章句上》)唐甄在《潜书》中也说:“心,灵物也;不用则常存,小用之则小成,大用之则大成,变用之则至神。”(《辨儒》)这些话都是教人要多用心,即多动脑筋,勤于思索,不可做思想懒汉。自古以来。头脑聪明的人,都是勤于开动思想机器,肯下多想苦想的功夫的。但是,正如物质的生产需要有原料材料一样,思想的生产也必须有“原料材料”。我们的头脑,是一个加工厂,它把各种“原料材料”加工处理,制成成品;没有“原料材料”,我们的思惟活动就会陷于空想、瞎想的境地,而毫无结果。孔夫子曾经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像孔夫子这样的人,他的头脑也不过是一个加工厂,也是需要通过学习得到“原料材料”,才能有效地开动起来,有所作为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在物质生产领域是真理,在精神生产领域也是真理。多想可以出智慧,但如果没有“米”,只是一味地搜索枯肠,苦思冥想,是不会产生出什么好的智慧来的。
怎样才能获得大量的而又是可靠的思想原料?那就要多看,多听,多学,更重要的是多动手(亲自动手记录和整理各种材料,做实际调查和科学试验,等等)。只有多动手,勤动手,才能掌握大量的“第一手”的可靠材料,才能把看到、听到、学到的东西,很好地掌握起来,变成自己的东西,从而有助于自己头脑这部思想机器的转动。“智慧的灯,靠劳动来加油”;头脑这部机器,需要勤劳的双手来推动。在马克思的书信中,常常看到这样的话:“有些奇怪的问题是我最初的处理中忽略了的。为着把这一点弄清楚,特将我关于技术的笔记本(摘要)再从头至尾看一遍,……”“重温我的技术史的摘要,使我发生下列的意见,……”)(《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第三卷,139、140页)可见,马克思的勤劳的双手,对于他的头脑的聪明,对于他的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的形成,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古今中外所有的大学问家,大科学家,头脑非常聪明的人,没有不是既勤于动脑又勤于动手的。达尔文在著作《物种起源》的准备工作中所写的大量的札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只要看它一遍,整理就绪,就需要一年的时间。李时珍在著作《本草纲目》的二十多年时间中,不仅写下了上千万字的札记,从四面八方搜集了大量的实物标本,画了一千多幅药物的插图,并且在自己的庭前屋后栽花木,种药草,亲自动手作各种实际的试验。鲁迅的手也是最勤的。例如,为了研究中国小说史,他把上千卷书中分散的零碎的资料一点一滴地抄录下来,集中起来。《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书就是这样辑成的。往往是当别人在休息、聊天、喝茶、下棋的时候,他却埋头于资料的辑录工作,以至勤奋到如他自己所说“废寝辍食,锐意穷搜”的程度。我们读他的著作,常常感到真是思如涌泉,左右逢源,旁征博引,言简意深。我想,这决不单是由于他头脑的聪敏,也是由于他平时肯于勤勤恳恳地手抄笔录,累积了大量的材料的结果。鲁迅是用一双不知疲倦的手,从万花中采粉,从散沙里淘金,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智慧的。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够在文坛上酿出脍炙人口的“蜜”,炼出光辉灿烂的“金”来。
有人说,记忆是智慧的储藏室。这是不错的。但人的记忆力总是有限的,而且记忆的东西常常是靠不住的。掌握知识,研究学问,从事创作,以至总结工作经验,单靠记忆力是不成的,必须勤于动手,搜集丰富的资料,并不断地对积累下来的材料作整理、加工、分析、概括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大量地、牢固地掌握起来,为自己的头脑这个加工厂建立起日益庞大的储料仓库。马克思的记忆力是非常好的,但是他研究学问却从来不依靠自己的记忆力,而是依靠作札记,作摘要,随时在笔记本里记下各种有用的材料。他是连散步的时候也“带着他的笔记簿,随时都作笔记”的。恩格斯曾经说,“马克思是个天才,我们至多是些能者。”天才尚且如此,对我们既非天才,也很难说是能者的人来说,应该怎么办呢?
作为头脑聪明与否的首要标志的,并不是记忆力的好坏,而是理解力的强弱。理解力也是锻炼出来的;而锻炼理解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勤于动手整理资料,整理思想。这是因为整理资料的过程,就是分类、比较、选择、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也就是理解、消化、批判的过程,自己的观点形成的过程。当一种思想只是停留在头脑里的时候,往往是朦胧的,模糊的,不系统的。要是把它写出来,表达清楚,就得有正确的逻辑安排,明确的概念,适当的语言。这就需要作更多的思考。所以,勤于动手整理资料,整理思想,乃是促使自己的思想由朦胧到清晰,由不系统到系统的有效方法之一。
勤于动手整理资料,整理思想,这是马克思一贯采取的科学的治学方法之一。“他有这样一种习惯,即时常翻阅他的笔记,并将他所收集的资料加以系统化。”“马克思不是简单地读书,他要深思所读的东西,他还要把所读的一切归纳成一定的系统。他不仅在思考,还要把他的思想表达出来。如果他从书本上得到了他所感觉兴趣的事物的某种概念,那末,他就写成一部完整的著作,写成一篇专论,用以得到这个事物的全貌,从而使他的研究得出结论。他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更深刻地钻研他所研究的学科。这就是他的科学的工作方法之一。”(格拉塞:《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工作方法》,16页、8—9页)马克思的许多著作,都是当年为了自己求理解而写的,并不是为了发表。例如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全部材料以许多篇专论形式摆在我面前,它们是前后相隔很久的时期中写下的,是为自己求理解,而不是为了付印的,……”在这篇序言里谈到他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思想体系》时,又写道:“原稿八开本两厚册送到威斯特发里亚的出版所,很久以后我们接到消息,说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为自己求理解,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鼠牙去批判了。”(着重点是引者加的)马克思的理解力的惊人,是同他这种勤于动手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分不开的。


第5版()
专栏:经济资料介绍

农业机械化的一些情况
杨景宇 王进仁

全世界农业机械化的历史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只有美国一国生产拖拉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1938年到1939年,全世界拥有拖拉机247.1万台,主要在苏联和美国。英国、西德、日本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发展拖拉机的生产。1958年,全世界拥有拖拉机1,017.4万台。1960年,几个农业发达国家拥有拖拉机的台数(标准台,每一标准台以十五马力计算)和每台拖拉机负担的耕地面积如下:
台数(单位:万台)每台拖拉机负担的耕地面积(亩)
苏联 190  1590
美国 600 379.5
英国 50  210
西德 60  216
日本 34.18①  269.9②
①其中手扶式33.8万台,驱动式3,800台。
②为每一混合台负担的耕地面积。

苏联从1929年开始大规模地实行农业机械化,到1938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十年间,拖拉机由3.49万混合台增加到48.3万混合台。头五年平均每年增加3.25万标准台,其中将近一半靠进口;后五年不再进口,平均每年依靠自产增加8.24万标准台。战后,农业机械化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在1950年到1957年间,每年拖拉机的产量都超过20万标准台,1957年达39.1万标准台。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从1929年到1936年,八年间,苏联投入农业的钢材(包括农业部门消费的钢材和制造农业机械的钢材)达486.35万吨,约占同期全国钢材消费总量的十分之一,其中,最多的一年(1936年)投入102.93万吨。
美国从1910年开始实行农业机械化,到194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前后共用了三十年。1910年,它的拖拉机只有1,000台,1940年增至154.5万台,平均每年增加5.15万台。战后,农业机械化的速度比以前略有加快,1946年到1959年,拖拉机平均每年增加16.43万台。但是,美国农业机械生产的危机愈来愈严重,1951年,拖拉机产量达到最高点,为60.9万台,以后,开始下降,到1960年,只生产了16.2万台(以上数字均不包括园艺式拖拉机)。
美国在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曾投入了大量的钢材和资本。1910年到1940年,美国投入农业的钢材达4,000万吨,占同期钢材总产量的5%左右,平均每年约130万吨,最多的一年(1930年)达240万吨。战后,1947年到1957年,美国投入农业的钢达1,997.4万吨,平均每年约181.6万吨,占同期钢产量9.9亿吨的2%。1947年到1957年,全国农业投资达475亿美元,占同期加工工业、采掘工业和农业投资1,782亿美元的26.7%,其中用于机器设备的有296亿美元,占16.6%。截至1959年1月1日,美国农场投资按每个农业工人计算为2.7万美元,而在非农业企业中,按每个工人平均的投资只有1.5万美元。农场主在机器设备方面的投资比钢铁工业多一倍,比汽车工业多四倍。农业方面的总资产达2,030亿美元,相当于纽约证券交易所所有公司全部股票值的三分之二以上。
英国一向以掠夺殖民地为主,原来不在本国发展农业。1933年,才建成第一个拖拉机厂。战后,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为发展本国农业,同时也为了出口,农业机械制造业才迅速发展起来。英国拖拉机的产量,1937年仅1.88万台,1946年增为2.88万台,1960年达到22.93万台。英国的拖拉机拥有量:1938年为5.6万台,1946年20.1万台,1959年达47.498万台(其中园艺式49,560台)。从1933年到现在,中间除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几年,一共花了约二十年的时间来实现农业机械化。目前,英国生产的拖拉机十分之七、八是为了出口,出口量超过美国和西德的总和,占世界第一位,出口对象达117个国家。
西德是世界上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1960年,西德农业机械和营业建筑的投资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合1.35万马克,与工业的投资相差不多。1958—1959年度,西德农业机械(包括拖拉机)生产的总值超过工业用机器的生产总值八亿马克,占各类机器生产的第一位。近年来,在西德生产的拖拉机中,有三分之一用于出口。
目前,日本只有10%的农田作业实现了机械化,其原因是日本稻田多(水稻种植面积为粮食种植面积的40%),而稻田作业机械化的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日本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首先解决的是灌溉、碾米、脱粒等固定性作业的机械化,目前全国的电动机、柴油机、汽油发动机共有250万台,平均6.4个农业劳动力就有一台,固定性作业几乎全部实现了机械化;随后解决的是耕地与耙地的机械化,现在耕地的70%、耙地的57%已实现机械化;其它田间作业主要还是依靠人力和畜力。近年来,日本农业机械工业的年产值约300亿日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每年用于制造农业机械的钢材为6万至7万吨,为日本钢材年产量的1%。

各国在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以前,一般都有一个发展改良农具和马拉农具的半机械化阶段。世界农业机械化的历史至今虽然已有半个世纪,但是,早在一百二十年以前,美国、英国就相继出现了畜力收割机、割草机、脱谷机等,畜力农具成了套。铁木匠铺发展成为工厂,开始了畜力农具全面发展的时代。美国由于耕地多,劳力少,很早就重视改良农具、马拉农具的采用。1831年发明了刈禾机,1836年发明了收割机。从1860年开始,广泛地实行农业半机械化,前后共花了约五十年。在此期间,农业机器制造业成了最重要、最大的工业部门之一,也是当时主要的钢铁消费部门之一。英国从1850年左右开始实行畜力机械化,先后采用了畜力转臂收割机、脱谷机、固定蒸汽牵引机、绳索牵引犁(以后没有推广)等新式农具。日本实行半机械化的时间晚于英美,1900年,日本集中了中国和本国过去使用长底犁的优点创造了短底犁,能够深翻,且操作稳定。明治末年(1912年)前后,又采用了双向犁,可左右翻土,便于小块土地耕作。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日本工业得到发展,为进一步推广改良农具创造了条件,于是,水田中耕除草机、改良犁、伞形畜力机、喷雾器、脚踏旋转脱谷机、糙米机等先后在农村中得到应用。日本甚至在研究机械化的同时也在研究畜力的利用,主要是研究水稻生产和沙丘、倾斜地带的生产畜力化问题。
在半机械化时期,畜力是农业中的主要动力。甚至在农业机械化开始实现以后,马骡等大牲畜在农业中仍然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美国在实行半机械化的五十年中,农业所用动力的75%以上都是由牲畜提供的。1915年,农业中役马发展到最大数量,达到2649.3万头。以后,役马的数量逐年减少,但到1945年还有1195万头,到1958年才减至334.8万头。日本在1921年时,全国马的数量达到159.2万头的最高点。以后,马的数量也逐渐下降,但1954年以前,一直保持在100万头以上。1951年到1956年,日本平均每个农户全年使用牲畜工作的时间占70%,使用动力机械的时间仅占30%。

近年来,几个国家在拖拉机的生产上注意了下列问题:
一、增加轮式拖拉机的生产。1940年到1953年,在苏联生产的拖拉机中履带式拖拉机一直占80%左右,轮式拖拉机只占20%,以后,轮式拖拉机逐年增加,1955年达到38.5%。美国则大部分是轮式拖拉机。
二、大量发展小型(园艺式)拖拉机。日本的拖拉机一向以型小体轻、搬动方便、级别多、种类多、价格便宜为其特点。6马力以下的拖拉机占拖拉机拥有量的89%。小型的耕耘机在翻地时并不比一头壮牛效率高,但省人工,省饲料,所以得到很大的推广。美国在万能轮式拖拉机的功率不断加大(1947年这种拖拉机的平均功率为20马力,1954年增为37马力)的同时,也大力发展园艺式拖拉机。1946年到1955年,十年间,美国共生产拖拉机6,343,563台,其中园艺式拖拉机为1,709,349台,约占27%。1957年,美国共生产了园艺式拖拉机18.14万台,比战前的1939年增加17.5倍,其中4.2万台为步行操纵,6马力以下的有3.9万台。同年生产的13万台带发动机的中耕机中,20%是2马力以下的。
三、减少拖拉机的钢材消耗量。为此,苏联除使用一般的标准钢材外,还特别轧制了农业机械用钢材40种。美国1958年出产的22马力的拖拉机,重量比1908年生产的同功率的拖拉机轻三分之二。
四、以柴油机代替汽油机。近年来,柴油拖拉机不断增加。1951年到1955年,英国轮式柴油拖拉机增加三倍。1955年到1957年三年中,法国柴油拖拉机的生产量增加1.16倍。德国和意大利几乎全部生产柴油拖拉机。苏联规定在七年计划期间,拖拉机的发动机以柴油机为基本型式。1950年,美国的拖拉机有十分之九使用汽油,到1959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这种拖拉机已改用柴油或液化石油气。
五、加强对水田拖拉机的研究。1958年,英国新设计的7马力柴油自动耕耘机就是水田用的,它还可以以任何角度驾驶,因此又可用于梯田。另外,据英国农业工程协会报道,为水田制造的一种低压轮胎的拖拉机已正式投入生产。日本现在也把水稻插秧机作为农业机械化的研究题目之一。
此外,苏美等国都着重发展悬挂式、半悬挂式的机具和自动底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