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5月1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孔子故乡散记
崔新泉 魏文华
尼山“夫子洞”
在曲阜、邹县、泗水三县的交合地带,有一座重峦叠翠的尼山。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载孔子生于“鲁昌平乡陬[zōu]邑”的“昌平乡”,就座落在尼山脚下。这里现在是南辛公社的一个生产大队,村中央还立有一块“古昌平乡”的石碑。南出昌平乡,沿山下河边小路,绕过尼山南角,转到尼山东麓,这里有条夫子洞河。沿着河边小路东北行二里来路,这就是孔子故乡“夫子洞村”了。夫子洞村,现在是泗水县小何公社一个生产大队,共四十一户社员,有姓孔和其他姓的,遇到的人都能谈一些有关于孔子的传说。
二千五百一十三年前的孔夫子,就出生在这里。据当地群众说孔子生长在村边的一个洞里。这个洞现在还依然存在,洞口树有一块石碑,是元朝至元年间竖立的,字迹已模糊。由夫子洞上面的小路通到山腰“至圣庙”,庙系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重修,现在还完好;庙前有“观川亭”,庙后是古尼山书院。
当地群众谈到他们的先辈孔子时说:“山沟里出圣人”。孔子从这个山沟里出来,到曲阜当官、讲学,周游列国,开始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曲阜孔子故迹
从尼山回来,在曲阜城东南几里处见到有东西行和南北行的两段土墙。据文物部门同志介绍:这是古曲阜城的城址,经测量古城内面积达三十九点六平方华里,现在的曲阜城是古曲阜城内的西南一角,大小只有古城的七分之一(现在曲阜城建于明代)。在曲阜遗留下许多和孔子有关的古迹。
从林荫古道进入曲阜南门,迎面是红墙绿瓦、松柏参天的孔庙。史载: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国即开始兴建孔庙,当时规模尚小,以后经历朝扩建,至明朝奠定现在的规模。从“金声玉振”牌坊进入櫺星门,到最后面要经七道大门,每处院落各有不同的布置,在变化奇幻中予人曲折幽深之感。壁水桥下的玉带河,解放后经过整修已放水植莲。1190年建成的奎文阁,高七丈四尺,三道飞檐四重斗拱,巍峨壮丽。在此以南是孔庙的南部。进入大成门,到达孔庙北部,全院青砖铺地,门里右首阶下有一座白铁盖顶四边镶玻璃的小亭,里面保存一段高约二市尺直径一市尺的枯桧[guì]木,旁边石碑上刻“先师手植桧”字样,传说这是孔子生前亲手栽植的桧树,后来枯死保留下来的。前行几步有一座二重飞檐和斗拱的黄瓦亭式建筑,悬有“杏坛”二字的木匾,相传是孔子当年的讲学处。现在周围有近年栽植的七株杏树。杏坛后面就是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高七丈八尺八寸,两重飞檐,九楹九间金殿形式,前檐十根大型浮雕盘龙石柱,云龙交错,栩栩如生。殿中孔子及其弟子塑像,都很精美。孔子塑像是宋代的作品,传说1505年大成殿失火时,人们特地把孔子塑像的头部抢救出来,后来重修大殿时得以保存下来。殿内还有古祭器、乐器,都是珍贵的文物。大成殿在解放后已修过三次。大成殿后是寝殿、圣迹殿,圣迹殿内有石刻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画的“孔子为鲁司寇像”,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都是北宋刻的。还有一百二十多幅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画石刻,都用玻璃镶着,妥为保护。在孔庙内藏有上千块石刻,这些碑刻都是历代参观孔庙的人留下来的题词,有一些是曲阜附近出土的古代碑刻陈列在这里,最远的有公元前的汉代石碑。
孔庙东墙外有一座木牌坊,上有“阙里”两个金字,孔子故居就在街北头。故居里面厅堂建筑物是后代改建的,只有一口井传说是孔子在世时用过的古井,现用石柱围护,井旁一面石碑上刻“孔宅故井”。院内还有一座砖壁,旁边的石碑上刻着“鲁壁”二字,这是后代建以纪念“鲁壁藏书”的。史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缴天下图书,孔子后代孔鲋把家藏的竹简六经暗藏在墙壁内,这批书直至西汉武帝时鲁恭王扩建宫室,拆墙时才被发现;自此“鲁壁”之名便在我国文化史上写下了一页。孔子故宅内尚有孔子教他儿子孔鲤学诗习礼的“诗礼堂”,也是后代人建的;院内还有唐槐宋杏(银杏)。孔宅的东邻是孔府,是孔子后代世袭“衍圣公”府第,前后四百多间房屋,壮丽辉煌远远超过孔子故宅。孔庙、孔子故宅、孔府连成一片,形成了曲阜城的中心部分。
在曲阜城内还有孔子和弟子在“矍[jué]相圃”练射技的地方,现在孔庙西墙外一片菜地里,立着一块石碑,上刻“古矍相圃”四个大字,不知什么时候立的。城内东南角有“古泮[pàn]池”,当年孔子弟子到这里游玩,现在泮池仍在,池中心土台上有一座凉亭,当地群众夏秋季在此游憩。城内北门东侧有一条“陋巷街”,传说当年孔子最心爱的弟子颜回曾住在这条街上,孔子在论语上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指的这里。
出城东南二、三里处,一片麦地中有一个周围十数步的椭圆形土丘,上面一块石碑刻着“两观台”三个大字,这是史载孔子当鲁司寇斩大夫少正卯的地方。由此向南,过沂河距城约四里处,有一个方形土台,周围约三百步,约一丈高,上竖三面石碑分别刻着“舞雩[yú]坛”、“圣贤乐趣”、“凤翔千仞”等字样,这个舞雩坛是当年孔子讲学和游玩即“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地方。在城北泗水南岸,孔子也讲过学,现有洙泗书院是后代因孔子讲学处建筑的;孔子著春秋的地方在城西,后代建了春秋书院。
游孔林
孔子死后葬在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当时墓冢尚小,至司马迁作史记时也不过“孔子冢大一顷”。以后历朝扩大,到清朝即扩建到二千九百四十一亩九分,现在当地都称孔林。出今曲阜城北门,不远即走上长达二、三里的林道,松柏夹道而立,沿途有“万古长春”石坊、“至圣林”木牌楼;至二道林门,系绿瓦城楼式建筑,据传是古鲁都的北门。整个林园长垣环绕,周围七、八平方华里,比今曲阜城大一半多。进入林门,即是一片万木参天的林海。
进林门左行不远为洙水坊,过坊为洙水桥,明代弘治七年所建,桥下洙水河由东水关进来从西水关出去,为林园增加了景色。再前行经孔墓大门,夹道有大石圆雕华表、玄豹、角端、翁仲各一对,过黄瓦享殿后,看见三个高大的坟包,到达有名的“三垅墓地”,最南边为孔子的孙儿孔伋即中庸作者子思之墓,北面两墓靠东稍前点的,是孔子的儿子孔鲤墓;靠西稍后特别高大的是孔子的墓葬,高一丈五尺,南北十步,东西十三步。墓西平台上有三楹瓦房一座,前有石碑刻“子贡庐墓处”。整个孔林由人民政府派专人看管,孔墓周围以及林内甬道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当地风俗,每年清明、旧历十月,有两次“林前会”,是祭祀孔子的日子。到时曲阜附近几县的农民有很多人来赶会,游孔林,谒孔庙。
(附图片)
杏坛    魏文华摄


第5版()
专栏:

和田玉
美玉历来被人们看做珍宝。新疆和田专区便是出产大量玉石的地方。和田古称于阗[tián],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有于阗“多玉石”的记载。
和田玉品种很多,从色彩上看,有白玉、碧玉、黄玉、墨玉、青花玉五种。其中白玉最好,为他地所罕见;碧玉次之;黄玉产量少,但能仿制古品,所以也十分名贵;青花玉如果黑白分明,则被琢工视为珍品。不管哪种色彩的玉石,以无杂质无瑕斑为好。从形状讲,白玉又分为子玉、山流水和磋子玉。磋子玉是人工采挖的,子玉和山流水,则是由于水冲或其他原因,从玉石矿自然塌裂下来的玉石,经水沙长期冲刷和互相磨擦而成的。冲刷时间长,棱角磨掉了,质地光滑、皮表润亮的叫子玉;冲刷时间短,留有棱角的叫山流水。每块子玉和山流水的形状各不相同,块儿越大越好,因为琢雕师对于珍贵的美玉,正是利用它的大小、原来形状和天然色彩,来构思琢雕各种不同的鸟兽虫鱼、山水花草等特种工艺品的。
玉石蕴藏在四季飞雪终年冰冻的昆仑山上。于田县的阿拉马司、色的古拉木、吾古牙克玉石矿都在拔海五千米以上的悬崖深谷间。阿拉马司、色的古拉木产白玉,吾古牙克以产青玉为主。山高缺氧,路险难攀,奇寒、冰雪,这一切构成了深山采玉的艰苦。采玉通常是在初夏上山,仲秋大雪封山时节归来。山上不时有冰雹暴雨,一场漫天大雪,一夜之间矿坑便积雪盈尺。玉矿附近,山越高,坡越陡,路越险,役畜也不能去。采得的玉石,都得一块块背着走二十多里路,从悬崖陡坡上背到马和骆驼可以去的地方,再集中转运。
子玉、山流水、碧玉、墨玉,是在玉龙哈什河和哈拉哈什河河床上拣捞的,每年九、十月间洪水过后,正是捞玉拣玉的大好季节,一次又一次来自昆仑山的洪峰把玉石矿脉塌裂出的玉石不断推到下游,有时甚至在城区附近也可以发现玉石。拣玉和捞玉是这两条河流附近人民公社的重要副业之一,去年当地社员拣捞的玉石就有五吨多。玉龙哈什河和哈拉哈什河译成汉语,就是白玉河和墨玉河。捞玉早在宋史“于阗传”里就有记载,可见这两条河上游的昆仑山里,玉石蕴藏量是多么丰富!
(梁鸣达)


第5版()
专栏:知识小品

尼龙丝
松涛
近年来,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用尼龙丝做成的丝袜、衬衣、头巾、渔网、钓鱼丝等等。这些国产的尼龙制品又漂亮又结实,受到人们的喜爱。
尼龙丝是合成纤维中的一个品种。目前,合成纤维投入生产的有二十多个品种,其中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是聚酰胺纤维,也就是尼龙丝。尼龙丝的品种,又有尼龙6、尼龙7、尼龙9、尼龙11、尼龙66、尼龙610等。尼龙丝虽然有不少品种,但这一类纤维的结构中都有酰胺基-NHCO-,因而学名统称“聚酰胺纤维”。各种尼龙丝是用不同的原料制成的,总的说来,是用氨基羧酸或由二元胺及二元羧酸合成。尼龙后面的数字,是表示胺及酸链中碳原子的数目。像尼龙6的单体是己内酰胺(或氨基己酸),链节中有六个碳原子,因而称尼龙6。
尼龙丝的基本原料是苯、苯酚或环己烷等,可以从煤或石油中制取,也可以由农副产品提取糠醛来制备,还有用蓖麻油、鲸鱼油等来制取的。用这些基本原料先合成单体,再由单体聚合制成聚酰胺树脂。这类纤维都是采用熔融纺丝方法,即将树脂放在摄氏二百六十度到二百八十度的高温下熔化,熔体被压出喷丝头小孔而成丝,然后再经牵伸、加拈等加工过程制成尼龙丝。
目前聚酰胺纤维中生产量最大的是尼龙6与尼龙66。这两个品种的性能和用途大致差不多,尼龙66的耐热、弹性稍优于尼龙6,可是尼龙66的生产技术复杂,成本较高,因而目前尼龙6的发展更大些。在我国,尼龙6已有中型生产,商品叫“锦纶”,目前市面上尼龙丝多是“锦纶”制品。
尼龙丝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它的强度特别高,超过其他纤维,比棉花高二至三倍,比羊毛高四至五倍;耐磨性也最高,比棉花高十倍,比羊毛高二十倍,比粘胶丝高五十倍。尼龙丝的比重较轻、熔点高而且能够耐寒,天气冷到摄氏零下七十度,它的弹性仍没有什么变化。它还有弹性高、吸水性低、耐虫蛀、耐霉烂、耐化学药品等优点。由于它有着这么多的优良特性,因此,近几年来尼龙丝得到了极广泛的应用。
尼龙丝织成的衣料既漂亮又耐穿。用它织成透明的薄纱,可以作女衣、衬衫、头巾等。普通多将尼龙丝切成短纤维,与羊毛或人造纤维混纺。羊毛中混入15%的尼龙丝,可以提高耐磨性四至五倍;粘胶丝中混入15%的尼龙丝,耐磨性可提高二倍。尼龙丝还可以制成各种针织品,一双尼龙丝袜相当于天然丝袜二三双,相当于棉线袜四五双。尼龙丝加工制成的“弹性丝”,伸展性可高达二至三倍,用弹性丝作成袜子或内衣,同一尺码,大人小孩都可以穿。尼龙丝还可以制成人造毛皮、膨体纱等。
尼龙丝在工业上的重要用途,是作降落伞和轮胎帘子线。尼龙丝的耐冲击强度比棉纤维高十六倍,作降落伞很安全。轮胎为了提高强度和耐用性,需要在橡胶中铺入多层帘子布,过去是使用棉帘子线,近年来国外逐渐采用粘胶帘子线和尼龙帘子线,特别是载重汽车、喷气式飞机,一般采用尼龙帘子线,这不仅可以耐高冲击,并且可以节省橡胶,提高行驶里程,还可以节省汽油。
尼龙丝由于有着强度高、比重轻、吸水性小、耐海水腐蚀等特点,也是制作渔网的理想材料。尼龙渔网比普通棉网的使用寿命长二至四倍,捕鱼量还可以提高三倍。普通棉线网容易被海水腐蚀霉烂,经常要用桐油、栲胶、鸭蛋、猪血等物涂染保护;而用尼龙渔网就可以节省这些涂料了。由于尼龙渔网是透明的,在海水中不为鱼儿觉察,因此会增加捕鱼量。
此外,尼龙丝还可以制作传动带、防水布、工作服、外科手术线、皮革缝纫线等。尼龙不仅可以纺丝,还能作塑料制品(齿轮、机器零件、梳子等等)、薄膜、油漆等。总之,尼龙的用途日益广泛,已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第5版()
专栏:舞台与银幕

园丁和桃李之间
荀令文
在北京市戏曲学校建校十年纪念演出中,有一个花脸演出专场。在这个专场中,全部演出郝寿臣校长生前的教学剧目。戏曲学校开始建立时,郝寿臣先生就担任了教学工作。十年来,在他亲授的学生中,有两期已经毕业,有一期还在校继续学习。郝寿臣先生非常注意学生的素质,第一、二期招收学员时,他亲自选拔学员。经过一个短时期的教学,他根据每个学生的条件、兴趣和性格的特征,选择几出不同剧目,分别定出重点排练人选。例如:第一期毕业生中,马永安长得肥头大耳,嗓子雄厚,做出的身段动作姿式也较大,适合于架子花,所以郝老就重点地给他排《黄一刀》、《盗御马》、《捉放曹》、《牛皋招亲》等剧。孟俊泉唱工不错,就给他排一些唱工戏,如《姚期》、《二进宫》、《秦香莲》等。王福来,有马、孟二人的特点,但嗓子单一些,身子瘦小,就给他排《牧虎关》、《别母刺僚》等唱做兼有的戏。郝寿臣先生常对同学们说:“我不能叫你们白学,将来出去,每个人都要有个特长。”
郝寿臣先生教戏是非常严格认真的,一出戏在未教之先,就把讲义准备好,在讲义上逐字逐句地审核,划出大小不同的红圈圈,作为他教课提纲的暗号。然后对着大镜子自己复习,琢磨身段动作,随琢磨随时记在讲义上。在排练身段时,一丝不苟,做出示范,有一次给学生排《醉打山门》,虽然是在秋风送爽的时节,可是热汗仍不住地从脸上淌下来。
在教学方面,郝寿臣先生真正做到择善而从之。他教铜锤戏是依照金(秀山)派的路数,教架子花的戏,还征求他的弟子袁世海同志的意见。大家都知道《桃花村》是郝老成名杰作,它和现在的《桃花村》不同。学校排《桃花村》时,郝老自己先去看袁世海同志演出的《桃花村》,而且请袁世海同志给他说说表演中须注意的地方,然后按着新本教给学生,他说:“我从前演的《桃花村》没有现在这个雅致,咱们就按着这个教。”这种勇于革新、虚心下问的精神,不愧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郝寿臣先生为党培养出许多戏曲事业接班人。桃李遍地、吐露芬芳,郝派传人,已然继承并正在不断地向前猛进,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的光辉照耀下的百花园中放出奇光异彩。
(附图片)
郝寿臣先生在给学生排练“醉打山门”这出戏


第5版()
专栏:医生手记

望闻问切
——谈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
孔嗣伯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组合,无论任何病理变化,以及它所产生的症状,都不是简单孤立的。在治病的时候,要针对病人的年龄、体质、生活环境,详细地观察病人的精神、色脉,了解和分析病人的致病原因及其发病经过,根据现症的具体情况,留意到自然气候、居处环境、生活条件、情志活动以及脏腑征象等各方面,综合起来进行整个联系,重点分析,全面地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中医诊断的方法有四种,即望、闻、问、切。这四种方法综合应用于临床,统称为“四诊”。
望、闻、问、切四诊,在临床观察上,是互相参考,互有关联的,而又各有它们独特的作用。在临床上,必须把这四种方法紧密地配合起来,作为探查病因,辨认病情、病位表里、病体虚实,从而推断出以后的变化,确定治疗的方法。
望诊,是用医者的眼睛观察病人身体各部以及颜色、神气、体躯活动表现等,通过其反常现象,来判断疾病情况。
望诊的范围很广,如体质、形态、神气、面色(五官部分)和皮肤、爪甲、毛发的改变,以及病人的排泄物等等,都要仔细观察。
望诊为四诊之首,病人的神气、面色,都是通过望诊得到。《内经》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所谓“神”,是指“神气”、“精神”。通过病人的精神面貌和状态,可以测知疾病的久、暂、深、浅,甚至以后的吉凶。
在临床上,“得神”与“失神”,恰恰是“吉”与“凶”的分界线,“得神”是疾病减轻和痊愈的基本保障,“失神”则是疾病恶化和死亡的主要象征。
《难经》把“望诊”提高到“望而知之谓之神”,由此可以想见它的重要了。
闻诊,包括耳闻、鼻嗅。听觉器官感到的是声音,这包括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呻吟、咳嗽、嚏欠、嗳气、呃逆、呕、吐、哕[yuě]等声音的高低、缓急、轻重、清浊等。嗅觉器官感到的是气味,这包括病室气味、口气、痰、涕、汗、血、二便、经、带等。通过听觉和嗅觉,来分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正常与否。再结合其它诊断得出的情况,加以综合、分析,便不难得出结论了。
在病理上,一般的新病、轻病,大抵在声音方面还没有什么异常的变化。越是慢病、重病或上呼吸气道的病变,在声音方面便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在临床中,通过听觉,便可帮助测知疾病的所在和性质,以便进行诊断。有时甚至某一种声音只是某一疾病的特有或专主。此外,还可以通过声音的变化,表达出疾病好转或恶化、死亡。例如象征“脾绝”的“死呃”,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嗅气味的“闻诊”,主要是由于病人的脏腑气血津液,受病毒的熏蒸所产生出来的。通过病人的呼吸、排泄等器官排出的气息,或排泄物如痰、涕、汗液、唾液、经、带、脓血等,都有一种异常的气味,医者临床的时候,往往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可以触及。这些异常气味,对某些疾病也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问诊,是对病人或病人的家属进行问答式的谈话,从正面或侧面了解病因、病情,对病人的自觉症状和疾病发生过程,病人的平素体质,家族病史,生活环境以及疾病的演变等等,都是可供探讨病因的参考资料。
“问诊”是要在医生争取与病人合作的基础上达到目的,因此,对待病人要掌握温柔和顺、平易近人、严肃认真的态度,这样,病人便会摆脱一切顾虑,把情况全部倾诉出来,以加强病人对疾病治愈的信心。
医生掌握问诊,在一般情况下,其发问的先后次序。有这样一个歌诀: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当须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这个问病的问诊歌诀,在临床的具体使用上,虽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说明问诊也要有先、后,内、外的层次之分。
切诊,就是按脉诊病,也就是凭脉辨证,是中医“四诊”里最难掌握、最费工夫和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脉经的著者王叔和自序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在李子埜[yě]《难经句解》的序文里说:“误之于尺寸之脉,何啻[tì]乎尺寸之兵。”这都说明“切诊”在诊断疾病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如果能够很好地掌握它、运用它,确能起到它“视死别生”的关键性的作用。
“切诊”取脉,就是以医生的手指按候在病人的掌后桡骨动脉部位进行审查。脉位分寸、关、尺三部,以掌后的高骨定为关位,两手寸、关、尺共为六部。把五脏六腑分配于六部脉里,为左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肺、大肠、脾、胃、命门。通过血脉的活动情况反映出来的象征,称为“脉象”。关于“脉象”,根据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共分为二十七种。各种脉象的体状都各有它们的主病。
至于小儿的脉息,则与成年人不同,一般在三岁以下的小儿,多采用取指纹或以一指候三部的诊脉方法。
此外,在临床诊脉时还应注意“反关脉”和“斜飞脉”。这两种脉与常人脉的主要区别在脉位上,“反关脉”多在正常脉位的反面,“斜飞脉”一般是斜居在掌后的高骨两侧,这两种脉的形成,有的属于生理的,有的属于病理(外伤筋脉造成)。在临床上,医生遇到这种情况,应对病人说明,以免病人发生疑问,如果病人原来便知道这个反常现象,则应主动提醒医者,以免疏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