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5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早防病害 合理修剪 整地施肥
辽东许多公社细致护理苹果树
这个著名的苹果产区近二年来连续遭受春旱和台风袭击,同时腐烂病为害严重。今年许多公社采取多种办法加强果园管理,恢复树势,为来年增产创造条件。
新华社沈阳12日电 本社记者萧白门报道:5月初,我国著名的苹果产区——辽东半岛,苹果花方开,满山遍野,粉白相映,别饶一番春意。在复县得利寺人民公社的试验园里,记者访问了辽宁省著名的果树生产劳动模范张金厚,他正领着社员给果树喷药,他高兴地对记者说:“今年春雨多,苹果花芽茁壮,自然条件不差,只要管理跟上去,看来收成是不会错的!”记者问他能不能增产,他回答说:“增产可以办得到,但是今年再增产对果树不利,现在首先是要保护好果树的问题。”
张金厚真不愧为有三十八年果树生产经验的“土专家”,他一语就击中了这个地区苹果生产中的主要问题。辽东半岛苹果产区近二年来连续遭受春旱和台风袭击,同时腐烂病为害严重。许多盛果期的大树,经过刮皮治疗之后,发育受到很大影响,部分果园还出现了死树现象。果树病害蔓延,是和果园管理工作放松分不开的。果园用工和施肥的数量都比以前减少。有些果园整地除草、喷药防治病虫等工作也不及时。管理愈粗,树势愈弱,发病率也愈高。因此,恢复树势就成为这里苹果生产的当务之急。
恢复树势首要关键是战胜病害,许多生产队今年都采取了早期防治的办法。复县许屯公社各生产队早在解冻以前,就完成了病树的初步刮治工作,开花前又给果树喷撒了一遍药粉,这种早期防治的办法确实减轻了病害的传播,部分果园发病率已经显著下降。为了抢救刮治后的重病树,不少公社今年还推行了桥接办法。记者到邓屯公社偏坡子大队,访问过果树桥接的创始人孙元章,并且参观了他的试验园。这个贫农出身的老农民,从1956年以来桥接了几百株病树,效果很好,有些原来刮得只剩一丝表皮相连的果树,经过他细心地施行桥接,不仅产量没有减,而且逐渐恢复了树势,试验园里十几株桥接时间较长的病树,桥接的枝条竟逐渐将病疤盖住,变成了病树的新生表皮。许多到这里参观过这种巧夺造化试验的人,对战胜果树病害都增长了信心。
恢复树势的另一重要措施是合理修剪,近二年来由于管理粗放,不修剪不稀果,并且盲目地提倡保花保果、密枝密果,结果许多树结果过多,不仅果品质量有所降低,而且损伤了树的元气,壮年树未老先衰,结果量骤然减少。今年许多公社改变了这种不好的做法,注意修剪保树。复县泡崖公社各生产队按照树势的不同,分别适当地修剪处理,对负担过重的“减轻担子”,郁闭不通的“打开窗户”,树冠太盛的“摘掉帽子”,发育不全的“补上窟窿”,树形不正的“正好架子”。经过这样修剪之后,树势发育渐趋正常。社员说:“还是稳当一点好,这样果树累不着,年年都有出息。”现在许多公社的春季修剪工作已经结束,正准备夏季稀一、两次果,以便在树势较弱的情况下保持结果的均衡,给来年增产创造条件。
加强果园土壤、肥、水管理,是恢复树势的又一个重要办法。记者到过的几个公社,看到果园管理工作一般胜过去年。得利寺公社各生产队今年所有果树全部施上了底肥,平均每株四百斤左右,位于平地的果园,还逐块地松了土,果树行间耙得和菜畦一样松软;山地上的果园,都整修了梯田,小果树放了“窝子”,另外还新植了二万五千株果树幼苗。许多生产队还建立了各种生产责任制,以便常年坚持进行果园的管理工作。
经过社员们上述一系列的努力,加上最近又降了几场春雨,果树开花期有了充足的水分供应,许多果园都显示出生产前景良好的兆头。“红玉”“国光”等主要品种结蕾情况很好,更加鼓舞了社员保护果树的积极性。但是,由于苹果是多年生树木,前两年受灾害摧残较重,完全恢复树势还需要相当长时间。
(附图片)
上图:盛产苹果的辽宁省盖平县芦屯公社汝?姑生产大队第四生产队的社员,在为果树剖腐烂病
聂扬生摄
(辽宁营口日报供稿)


第1版()
专栏:

继承和发扬名牌手工业品传统生产技艺
太原为手工业名匠物色好徒弟
一面尽力调原来的徒弟归队,一面加速培养新徒工
新华社太原12日电 本社记者范银怀报道:太原市许多生产名牌手工业品的老师傅,提出了给他们配备得心应手的徒弟的要求。他们说,名牌产品的生产技术要求较高,生产这些产品不仅需要有技术高强的老师傅,还要给老师傅配备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徒弟,才能更好地增加名牌手工业品的生产。为继承和发扬名牌手工业产品的传统生产技艺,保持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太原市手工业部门已经会同有关单位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目前,太原市有手工业生产单位一百七十一个,职工一万七千多人。手工业企业中的许多老师傅得到适当安置和照顾,生产情绪饱满。手工业工人在他们的带领和指导下,使手工业品质量有了提高。以今年一季度和去年三季度两次产品评比结果比较,被评为优等产品的手工业品已由二十二种增加到五十三种,一等产品由一百七十三种增加到一百八十八种,而三等品由一百九十一种减少到五十种。虽然如此,当前许多生产名牌手工业品的老师傅,因为缺乏得力的徒弟,不得不自己动手做辅助活,以保持产品质量。这样,不仅不利于名牌产品传统操作技艺的继承,而且使增加名牌产品的生产受到一定限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过去几年很多手工业工人被调到其它生产单位,去年手工业部门组织他们归队时,有名的老师傅归了队,年轻力壮的熟练徒工归得少,未能按原班人员配备起来。老师傅归队以后,有关单位虽然也给他们配备了新的徒弟,但是许多名牌产品的生产技术有较高的要求,要培养起一个能担负一定工作的新徒工不是短期内可以奏效的。以生产名牌刀剪的晋府店刀剪合作社为例,生产厨刀、菜刀的邢二货,生产剪刀的赵锦云,生产剃刀的李善征都是祖传的父子炉或相配多年的师徒炉。掌钳的老师傅看火色,掌握产品质量,原先同他们相配的打锤工、做冷工活的工人的手艺也有相当基础。因此他们做出的产品有独到的好处。可是,邢二货、李善征这两位老师傅的四个徒弟都在前几年转到了太原工具社,现在没有转回来。
记者在太原市手工业局了解,日用陶瓷、工艺美术、修缮材料等行业的老师傅都曾提出过配备称心的徒弟的要求。
这些老师傅原来的徒弟现在分散在很多单位,未能及时归队。为解决上述问题,太原市手工业部门采取两方面的做法。一方面尽量按老师傅的要求,在可能条件下,把原来的徒弟调回原手工业生产单位;另一方面则加强对新徒工的培养。在组织老师傅原来的徒弟归队方面,这个市的有关领导部门正随着经济工作的逐步调整,按行业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检查人员配套情况,然后同有关单位联系,给老师傅配好徒弟。最近,太原市手工业局就根据晋府店刀剪合作社老师傅的要求,同有关单位研究,订出给他们配备原来徒弟的方案。在加速培养新徒工方面,由手工业生产单位的老师傅和新徒弟签订了师徒合同,固定专人,包教保学。此外,手工业领导部门还按行业、按工种组织了业余训练班,请老师傅向新徒工系统讲授操作规程。一些手工业行业采取这种做法以后,新徒工的成长很快。


第1版()
专栏:

湖北开始收割夏熟作物
油菜基本收完,大麦豆类开始收割,小麦即将登场
夏种准备工作和早春作物田间管理同时抓紧进行
新华社武汉12日电 湖北夏收作物陆续黄熟,各地即将进入收割大忙。目前,全省油菜已经基本收割完毕;大麦和豆类正在开始收割;小麦季节较迟,再有半月左右也将登场。
湖北省今年夏收作物,从种到收天时条件不大好。由于严重干旱的影响,各地去年播种的晚秋作物腾茬较晚;播种期间,又遇连绵阴雨,给播种带来很大困难。部分地区因雨播种较迟;播种较早的地区,也因长期阴雨,使作物生长受到影响。夏收作物面积较大的襄阳专区,为促进作物多分蘖,大部分小麦在春节前锄了草,追了肥。孝感、黄冈、荆州等专区,也在这期间对麦、豆、油菜等作物追了肥。沿江滨湖地区还加强了开沟排渍[zì]等。这些地区虽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但由于播种期间先旱后霖,加上入春以来雨雪较少,夏收作物一般生长较差。
为了作好夏收夏种工作,各地都及早着手进行各项准备。夏收夏种是湖北农村最紧张的季节,在这期间,既要收好夏收作物,又要及时种好中稻和粮食、油料等秋收作物。同时,早春作物的田间管理也须在此期间抓好。为此,许多地区及时发动群众,对当前各项活路妥善安排,凡能提前的尽量提前,能错开的尽量错开。例如,孝感专区夏播作物的底肥通常是夏收期间才送的,而今年到目前止,全区已有30%以上的夏播作物的底肥送到田头。襄阳专区正在抓紧早春作物的田间管理。有些地区还以生产队为单位,分别组织劳力抢收、抢犁、抢种,使收、犁、种环环扣紧。
麦收前夕的湖北省,到处是一片繁忙景象。荆州、襄阳等专区,组织大批技术工人加紧赶修脱粒机、收割机,修理大型机械动力和各种运输工具。农具厂也都集中力量制造中小型的收割、耕作等工具。黄冈等地还派出大批铁、木工人自带红炉,到各生产队帮助社员整修小型农具。目前,各地正通过发动群众,制定夏收预分方案,认真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政策,并且搞好夏收夏种期间小段包工、劳动定额、评工记分和责任制度,许多地区还根据往年经验,发动群众,制定细收细打的收割办法。
(附图片)
四川省射洪县紫云公社上游大队的小春早熟作物陆续登场。这是第七生产队的社员在脱粒大麦  金喜华摄(四川日报供稿)


第1版()
专栏:小资料

苹果树腐烂病
“苹果树腐烂病”,是苹果树栽培上常见的一种病害,在产苹果的各国都发生过。这种病主要危害果树枝干的表皮,被害的树表皮呈现水溃状,影响养分输导,如果不迅速刮治,就会使整个枝干坏死。腐烂病的病源是真菌,真菌的孢子,借风雨、昆虫等媒介传染,苹果树伤口、破皮等处尤易感染。这种病害目前还无有效的根治办法。果树患这种病后唯有将病块刮掉或将整个枝锯掉,方可防止继续蔓延。最积极的预防办法是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果树抵抗病害的能力。
桥接,是维护果树成长的一种办法。果树失去部分表皮,木质部分裸露在外,影响树的生长,用桥接法可以使其得到补救。桥接法,通常利用一年生的小枝将两头削成斜面,插入病疤两端的树皮内,经过一定时间,小树与病树表皮愈合在一起,使得树液养分畅通,病疤木质部分得到保护,这样树就可以逐渐恢复正常生长。这种办法对病树来说,起到了输导养分的桥梁作用,所以叫作桥接。最初将这种办法应用到苹果树上的人是辽宁省复县邓屯公社偏坡子大队老农孙元章,他试验这种办法已经八年,桥接上千株苹果树,收到良好效果。


第1版()
专栏:

宁夏黄灌区放水浇灌麦稻
据新华社银川12日电 宁夏黄河灌区的十多条大干渠陆续放水浇灌春小麦和稻田。今春,灌区各县、市和人民公社,从各方面改善灌溉管理和灌溉条件,努力管好水,用好水。各个渠系放水灌溉前夕,普遍整修了排灌设备,制订了灌溉管理条例。
今年,各地特别重视计划用水和适时适量的灌溉。凡是灌溉面积超过一个县、市的灌溉渠道,由自治区水利部门统一管理;超过一个公社或大队的渠道,由县、市或公社统一管理。在配水计划上,也采取上下结合的办法,按照不同作物的需水情况,制订了用水定额,并按渠系、种植面积和各种作物的组成,制定配水计划。过去,这个灌区群众在用水时是昼夜轮灌,这样可以缩短淌水时间,减少水的渗漏,防止夜间渠水漫流。今年,各公社普遍恢复了这些好的灌溉办法。对群众在夜间灌水需用的马灯、手电筒和灯油等,有关部门也积极帮助解决。
在灌水中,各地普遍整修疏通了田间支毛渠沟,同时平整好田地,进一步提高水的利用率。过去由于许多支毛渠沟疏通不好,田地平整得不细致,水放小了灌不上地,放大了又满溢,灌水也不均匀。今年,各公社采取各种措施,整修沟渠,平整田地,使大部分支毛渠沟畅通。很多公社、生产大队,在渠道和道路交错的地方,搭设了桥梁,有的还埋设了输水涵管。
现在,渠道纵横的田野上,麦田已是片片葱绿,社员们正在给小麦浇灌头轮水。夜间,渠道上灯光点点,管水人员和淌水员忙着检查灌水情况。


第1版()
专栏:

右图:安徽省祁门县城关公社凤凰大队第二生产队的社员在插早稻
新华社记者 张家柱摄


第1版()
专栏:

塘昌大队积极改造低产田
据新华社长沙12日电 湖南省郴[chēn]县华塘公社塘昌大队干部认真调查研究,改造低产田。
塘昌大队的稻田中,有40%以上是低产田,当地叫“翻秋”田。这种田插下秧苗后,禾蔸不发根,产量比一般田低。去年秋收时,社员们就建议改造翻秋田。大队干部对社员的意见及时作了研究。他们回顾这几年领导农业生产中,虽然知道翻秋田是增产的障碍,但对如何改造这些低产田缺乏具体办法。同时,也没有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摸索翻秋田的原因。根据这种情况,大队干部多次深入生产队,临田察看,召开座谈会,访问老农,发现一部分稻田产量低的原因是:有些田冬天没有浸水,泥巴不溶,不能吸收肥料;有些田受山岗水土流失的影响,禾苗生长不旺;还有些是冷水田和锈水田,地温低,肥料难分解。
找到原因以后,大队组织各生产队采取改造低产田的措施:改良施肥方法,增加有机质肥料;及时冬浸,细致犁耙;选用适于低产田的种子;修建避洪沟,防止水土流失,并设法将冷水、锈水排出田外。


第1版()
专栏:

东海渔船云集追捕大黄鱼
新华社杭州12日电 每年一次的大黄鱼汛开始来到。5月初,大批的大黄鱼群自南游向水温气温适宜的东海产卵。舟山群岛的捕鱼单位,已云集这里捕捞。这几天,东海虽然风多,气温低,鱼发期延迟,但是广大渔民设法克服各种困难,加紧追捕。5日,秀山公社秀东大队六号机帆船,一网就捕获大黄鱼一万五千多斤。渔民们捕捞的第一批大黄鱼,已在海上售给收购船,运往城市供应市场。


第1版()
专栏:

安徽舒席逐步恢复过去质量水平
据新华社合肥12日电 以编织精致、柔软光滑著称的安徽舒席,逐步恢复过去的质量水平。今年以来,以编织这种席出名的舒城县舒席制造厂生产出来的产品,篾片斑点减少了,断裂、厚薄不匀的现象没有了;编织更加精致,脉络分明。
舒席是安徽省的传统名牌产品,历年远销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很受消费者欢迎。但是,近几年来,由于生产舒席的原料供应发生了变化,使产品质量有所下降。
制造舒席的主要材料是小元竹。过去,生产规模小,元竹都从本地收购,而且随用随收,材料新鲜,适合编席用。近年来生产发展了,需要的元竹增多,本地新培植的幼竹一时用不上,工厂便改由江西收购材料。由于转运时间长,有的经过日晒雨淋,发黄变脆,或产生黑斑,竹席质量受到影响。
今年这个厂就舒席质量同原材料的关系问题作了一次调查,并且在改进管理工作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使舒席的质量显著提高。


第1版()
专栏:

一支冰雪研究队去玛纳斯河流域
探察高山冰雪资源
他们将在这一带初步摸清山区冰川、河水、湖泊等水利资源分布、储量、形成条件以及利用价值,并搜集地质、地貌、水文等方面的资料
新华社乌鲁木齐十二日电 一支冰雪研究队最近出发到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开展高山冰雪利用的科学研究活动。
玛纳斯河流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粮食、棉花的重要产区。这一带目前已有十个国营农场,尚待开垦的土地面积也很大,因此需要对水利资源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这个冰雪研究队将在这一带初步摸清山区冰川、河水、湖泊等水利资源的分布、储量、形成条件,及其利用价值,并搜集地质、地貌、水文等方面的资料。今年冬季,他们还要在平原地区对积雪开展定位观察,研究积雪形成的条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效用。
新疆平原地区降水量很少,农田灌溉用水主要依靠山区丰富的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零年,中国科学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在其他单位的共同协作下,曾经对天山冰雪资源展开了系统的考察研究。他们克服高山风雪严寒、空气稀薄以及积雪、冰崖、急流等特殊自然条件所造成的种种困难,初步了解了天山地区冰雪资源和古冰川作用情况,积累了一定的科学研究资料。去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又在乌鲁木齐、哈密等地进行以流域为主的考察工作,比较深入地摸清了这些地区以冰雪为主的高山水利资源情况,开展了催化河冰和疏导沼泽的试验,并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帮助当地群众找寻多种水源,开展掏挖泉眼等活动。这次到玛纳斯河流域,是以前科学研究活动的继续。


第1版()
专栏:

家蚕疾病防治有方
蚕业研究所取得防治僵病、脓病和软化病的研究成果
新华社12日讯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几年来对家蚕的僵病、脓病和软化病作了系统的研究,找出了防治办法。这些成就在生产上运用效果良好。
僵病是一种由真菌寄生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家蚕得了这种病会很快死亡,死后蚕体僵硬。解放后最初几年,僵病对我国养蚕业的为害较大,蚕业研究所就首先集中力量研究僵病。他们摸清了我国家蚕僵病的种类,并且提出用赛力散或西力生防僵粉,预防僵病。这种药防病效果大,价格便宜,在蚕区推广后受到欢迎。
在基本上控制了僵病的蔓延为害以后,1959年蚕业研究所又开始研究家蚕的脓病和软化病。他们从蚕种、养蚕技术、病原传染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一面在所内开展试验研究,一面到农村调查蚕病发生流行情况。从试验和调查中了解到,夏蚕、秋蚕的脓病和软化病,大多是在高温干燥、饲养不良和蚕体虚弱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样,就为夏蚕、秋蚕的综合防病技术措施提供了依据。经过反复的接种试验,他们终于证实了家蚕空头性软化病的病原是过滤性病毒,从而澄清了学者们认为本病是细菌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等各种不同的说法,并且明确了这种病的主要寄生部位和传染途径。现在,蚕业研究所已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初步提出了当前生产上应用的防治办法,并继续研究发病机制和药剂防治理论,进一步探索控制脓病和软化病发生的途径。
蚕业研究所对防病消毒药剂方面也作了研究,试制出一种防治家蚕僵病和脓病的赛力散石灰浆混合剂。这种药剂不损蚕室蚕具,配制和使用也方便,已经在各蚕区推广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