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5月1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赖肖尔的“微笑”和肯尼迪的花招
马戈
美国《纽约时报》在3月31日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大使正在填塞与日本之间的裂缝》的东京通讯,大肆吹捧美国驻日大使赖肖尔。为了配合这篇通讯,还发表了一张图片。图片上,这个被称为“日本的女婿”的赖肖尔“微笑”着,图旁的标题是:《大使在工作》。
美国统治集团的这个喉舌,用了超过一个版的三分之一的篇幅来颂扬赖肖尔,并且强调美国总统肯尼迪对赖肖尔赞扬备至。
看来,肯尼迪政府确实对赖肖尔十分倚重。原因是明显的。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日本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斗争风暴强大兴起,甚至给艾森豪威尔吃了闭门羹,美国在日本的走狗岸信介也被迫下台。肯尼迪看到势头不妙,所以他上台伊始,就把这个“生在日本”的“哈佛大学教授”、“学者”、“日本通”,并且娶了一个日本妻子的赖肖尔,挑选出来充任美国驻日大使。按照《纽约时报》的说法,肯尼迪政府起用赖肖尔,是要“粉碎”日本人民脑子里存在着的“关于美国是帝国主义和垄断集团的老观念”。
赖肖尔是如何“粉碎”美国帝国主义在日本人民心目中的丑恶形象的呢?《纽约时报》的记者在这方面讲得十分清楚,他说:“赖肖尔的重要性在于他的政治哲学。日本人是否接受他的哲学,是他的成败的标记”。这里所谓赖肖尔的“政治哲学”,就是肯尼迪上台以后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玩弄的花招,即要日本人民相信,世界上无所谓“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对照”,而仅仅存在着“自由、人道的民主制度”和所谓“极权主义”的“对照”。因此,被《纽约时报》称为赖肖尔的“政治哲学”的东西,无非是把腐朽、没落、野蛮、罪恶的美国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宣扬为“自由、人道和民主的制度”,而把社会主义国家诬蔑为“极权主义”、“封闭社会”和“法西斯统治”。肯尼迪的“如意算盘”就是利用赖肖尔的“微笑”,在日本施展他的这种花招。
的确,赖肖尔作为美国垄断资本的工具,忠实地执行了白宫的指令。1961年4月20日,赖肖尔到达日本,一下飞机就向日本人民肉麻地说:“我和我的妻子都生长在日本……对我们说来,这简直像回家一样……”。这是赖肖尔向日本人所作的第一次“微笑”。接着在1961年5月23日,赖肖尔向日本公众发表了到任以后的第一次公开讲话。他和盘端出了肯尼迪的花招。在那次讲话中,他说的也就是上述《纽约时报》所摘引的一套所谓“赖肖尔的政治哲学”,说什么世界上“真正的矛盾存在于自由、人道的民主制度……和极权主义的政权,不论它被称作是法西斯主义或共产主义……之间。”自此以后,一年于兹,赖肖尔就是这样不断地用令人作呕的“微笑”,在日本拼命玩弄着肯尼迪的花招。
但是,花招毕竟是花招,任赖肖尔百次千次“微笑”,也不能使日本人民接受这骗人的玩艺。日本人民难道能够相信美国是一个“自由、人道和民主”的国家吗?今年2月间肯尼迪的弟弟、美国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到日本进行活动时,到处都受到日本公众的强烈的抗议。日本人民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归还日本的领土冲绳,同时也抗议美国政府迫害美国共产党。这使罗伯特·肯尼迪狼狈万状。当罗伯特·肯尼迪到达日本时,赖肖尔就事先自我解嘲地安慰他说:“当我旅行时,我通常是接到某种(抗议)文件的。”可见赖肖尔自己的心里也明白,肯尼迪的花招在日本并没有多大市场。
更重要的是,日本人民日益看得清楚,美国正在把日本引向何处。新的美日“安全条约”的签订,是要把日本引向“自由、人道和民主”吗?不,恰恰相反,美国帝国主义正在加紧同日本反动派勾结起来,使日本重新走上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危险的老路。今天在美国扶植下,在日本当权的反动派中间,大多数都是当年压迫日本人民,侵略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分子。池田政府在美国的指使下,曾一再企图在国会通过所谓“政暴法”等法西斯法案,这些法案事实上就是美国麦卡伦法和史密斯法等法西斯反动法令在日本的翻版。在今天的日本,不仅有“大日本爱国党”、“大日本生产党”和以侵华重要战犯冈村宁次为首的日本旧法西斯军人组织等法西斯团体和恐怖暴力团公开活动,而且在日本执政党自由民主党内部,也组成了以老牌军国主义分子岸信介为首的“素心会”。日本人民清楚地看到,在美日反动派的勾结下,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和向外扩张,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死灰复燃和日本政治的重新法西斯化,已经成为当前日本人民面临着的一个严重威胁。而美国驻日大使赖肖尔,正在悄悄地执行着这个肮脏的使命。
赖肖尔的笑里藏刀在美国霸占日本领土冲绳的问题上更加暴露无遗了。在《纽约时报》的同一篇通讯里,作者直认不讳地写道:
“由于作为一个专家在华盛顿受到的重视,他(赖肖尔)参与了(对日)政策的制订工作,尤其是在……对前日本领土、现为美国基地的冲绳进行更大的经济援助的认识”。原来如此。肯尼迪最近发布的所谓“新冲绳政策”正是赖肖尔的杰作。大家都知道,美国的这个“新冲绳政策”,并没有放弃继续霸占日本领土的任何表示,而只是在它的帝国主义强盗政策的实体外面,包上一层薄薄的糖衣。但是,赖肖尔的糖衣又值得几文钱呢?“美国佬滚回去!”和“还我冲绳!”的巨雷般的呼声,不正是越来越响亮地震荡着冲绳和日本本土的每个角落吗?
1949年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前夕,美国帝国主义也曾起用过一个“在中国生长”的“教授”和“学者”、“中国通”司徒雷登,充当美国驻华大使,企图用司徒雷登的“微笑”来替美国统治集团推销“民主个人主义”的货色。可是美国帝国主义的花招被中国人民戳穿了,司徒雷登终于挟起公文包走了。而今天,根据《纽约时报》所说,赖肖尔其人的“成败”,同样系于美国统治集团的一套“自由、人道、民主”的花招是否为日本人民所接受。果然如此,那末,人们倒可以确信,赖肖尔这个花招的推销员的前途,决不会比司徒雷登光彩些。日本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中立的斗争终将取得最后胜利。终有一天,赖肖尔也会收起他的“微笑”,哭丧着脸,挟起他的公文包走路的。


第5版()
专栏:

赖肖尔的春装 方成


第5版()
专栏:匈牙利通讯

阿格特勒克洞穴
王崇杰 倪敏玉
我们对著名的阿格特勒克洞穴向往已久。趁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从布达佩斯乘车出发,奔向匈牙利东北部的高地。越过森林茂密、山谷秀丽的马特拉山和碧克山,便到达了离捷克斯洛伐克不远的一片广大的白云石地区,阿格特勒克洞穴就座落在这里。
阿格特勒克洞穴早在十八世纪就发现了,那时候的长度还不到二公里。经过不断探索,现在洞穴的总长度已超过二十二公里,其中有七公里伸展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阿格特勒克洞穴在科学上是属于“喀斯特类型”,它的钟乳石和石笋千变万化,颜色各异,十分美观。洞穴有好几层,目前能参观的只是已经勘察好的第一层。
我们从阿格特勒克村的洞穴入口进入洞穴后,就沿着石壁凿成的台阶往下走。洞穴经理雅科奇·拉斯洛同志虽然提着汽油灯在前面带路,但我们还是感到紧张。突然拍的一声,洞里的电灯大放光明。这时候,我们看见小道两边都拉着绳子。
我们前进了约五十多米后,便来到了“存衣室”,把大衣脱下来放在一块石头上后,继续轻装前进。在地下二百米深处,我们来到了长二百米、高八十四米、宽六十米的“巨人大厅”。这是欧洲洞穴中最宏伟和壮观的大厅之一,看样子可以容纳下一座多层高楼。厅里的光线很弱,雅科奇熟练地把电灯打开后,我们眼前就出现了一座由奇妙的钟乳石和石笋构成的迷宫:雄伟的横顶和圆柱的表面,布满了像由精工巧匠雕凿的花纹,颜色有淡黄、淡蓝、粉红、乳白……白色钟乳石的反光好似无数星星一样闪烁着。大厅中间有一个地下湖,蔚蓝色的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的很多岩石结晶体也闪闪发光。面对着这样的奇景,大家都赞不绝口。一滴滴的小水珠,要经过多少千万年的辛劳,才能把石灰石变成这样惊人的艺术杰作啊,人间的能工巧匠,看了恐怕也会认输。
“狮子!”雅科奇指着一个白色石笋说。
我们把眼睛转向他指的地方,看见一头昂首傲视、举爪欲扑的雄狮。由于石钟乳的形象逼真,我们逐渐也能说出它们的名称来了。看,那是象头:长鼻子、大耳朵、细小而狡猾的眼睛。那是凶恶的鳄鱼。那是……当我们走近一个倾斜得好像要倒下来的巨柱的旁边时,都想尽可能离它远点。雅科奇要我们大胆地走近欣赏一番。他说:“据估计,这根冰柱这样倾斜着至少有一万七千年了。”
雅科奇指着另一处石钟乳说:“看,那是‘中国宝塔’,已经有几十万岁了!”的确,它的形象极富东方色彩,塔上面立着的一些石钟乳,马上使我们联想到古代放哨站岗的士兵的形象。真想不到在我们的祖先还没有在自己的国土上建起宝塔时,这里的“中国宝塔”已经屹[yì]立几十万年了。
除了洞与洞之间有小道可通之外,有些地方还有小窟窿把上洞和下洞联起来。在一个窟窿的前面,雅科奇向我们讲了一段故事:“听,河水在我们的脚下轰轰作响,我初来此工作时,很想下去看个明白,但孔隙太小,我太胖,并且又舍不得因凿大孔隙而损坏石笋,只好作罢。一个女同事自告奋勇地承担了这个任务。她身材虽然瘦小,也费了一股劲才钻进去。但当她完成任务后,却出不来了。怎么办呢?总不能让活人埋在深渊里啊?我们赶紧给她送被子、牛奶、巧克力……就这样,她一个人在洞里生活了三天,直到我们把洞口掘大救她上来。”
“这位女同志现在在哪儿工作?”我们问。
“这次奇遇并没有把她吓坏,现在她仍然是一个勇敢的洞穴考察工作者。”
根据主人的建议,我们回到地面上来,坐车赶往离阿格特勒克村几公里的另一个洞穴入口。
这次进入洞穴后,我们首先来到了“骨穴”。在这里,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很多原始人类的遗迹。石器时代的原始人曾经成群地在这里居住。由于他们经常燃篝火,洞顶和四壁都有烟痕。在一个洞穴中发现了三十具骨胳,尸体的脸都平俯在地上,看样子已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这些遗迹都尽量被保持着原状,只有一些遗骸被送到博物馆去了。
经过“音乐厅”到达了“舞蹈厅”,地下河的主流就从“舞蹈厅”穿过。不久以前在这里设立了船站,游客可以乘船游览。
我们来到了五光十色的“圆柱大厅”。我们算了算,这里大约有几百根颜色各异的巨大冰柱。主人骄傲地把我们领到一根冰柱前面。我们看见这根冰柱上面清楚地写着“裴多菲,1845年”字样。原来一百多年前匈牙利著名的大诗人曾来此一游,并选择这根美丽的冰柱留下了自己的名字。雅科奇微笑着说:“那时候还不禁止题字,现在就不准了。”这根冰柱附近还有一块形似棺材的石笋,由于裴多菲死后的尸体不知下落,人们就称这块石笋为“裴多菲墓”。墓旁放着很多干了的花,可见匈牙利人民对这位以笔当枪,以枪当笔,写下不朽诗篇的革命诗人是多么敬爱,就在这个听不到人间任何声息的洞穴中,也想到为他保留和增添些纪念。
来不及细看了,从以下我们记住的一些印象很深的景致和形象,如“雪原”、“小黄河”、“铁门”、“海豹”、“向日葵”、“带花纹的小沙发”、“仙人掌”、“蜂窝”、“屋顶花园”、“带面罩的土耳其女人”、“矮人国”、“爱斯基摩人的小屋”、“金色井”等,就可想像到这个地下世界多么吸引人。
当我们重返地面时,天已黄昏。我们就近宿在约什瓦菲村的“海眼”旅馆里。晚饭后,我们同匈牙利朋友们谈起当天参观地下洞穴的事。当我们惋惜自己没有饱览这仙境般的地下景色时,匈牙利朋友们又讲起不久前发现的雄伟瑰丽的地下水晶宫“梅旦奥尔”(匈牙利文“气象”之意)的故事来了。(附图片)
图为阿格特勒克洞穴一景


第5版()
专栏:世界一角

华尔街——美国垄断资本的大本营
乐山
纽约曼哈顿南部是纽约最古老的一个地区。在这个地区里,从百老汇的“三一教堂”起到东河的码头止,有一条不到半哩长的弯弯曲曲的街道,它两旁的摩天楼使街道显得更为窄狭,仿佛是一个幽暗的峡谷。这就是美国垄断资本的心脏——华尔街。
1623年,当荷兰殖民者占领这片地区的时候,这一带被称为新阿姆斯特丹。1644年,新阿姆斯特丹总督下令在东河以西、宽街(即Broadway百老汇)以东,围绕殖民区用树木筑起一道栅栏,以防止
“牛群走散”和印第安人的袭击。以后,当荷兰殖民者与英国殖民者发生殖民地争夺战的时候,栅栏被改建成围墙。英国殖民者打败荷兰人以后,把新阿姆斯特丹改称纽约,并把围墙拆除,改建了一条宽为三十六呎的街道,这就是以后的华尔街。
华尔街从十七世纪起就是一个交易中心。在荷兰人占领时期,这里的码头是商贩荟集的地区。他们不仅在这里贩卖谷物、烟草、棉花和糖,而且还进行惨无人道的黑奴交易。英国殖民者取代荷兰殖民者以后,除了继续进行贩卖黑奴的勾当外,还设立了与长岛往来的轮渡。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华尔街遭受了炮火的毁坏。美国独立以后最初五年间,首都设在华尔街。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就是在华尔街市政厅的阳台上宣誓就职的。首都迁离了华尔街以后,这里仍然是联邦公债和银行股票买卖的中心。1817年,纽约交易所正式在华尔街成立。当时,在交易所占有一个正式席位的股票掮客,应缴纳的席位费是二十美元,1837年增为四百美元,南北战争前夕增为一千美元。随着铁路、土地、金矿等投机活动的增加,华尔街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十九世纪末叶,美国资本迅速高度集中,华尔街成了僭望世界霸权的美国垄断资本的象征。美国的真正“主人”——垄断资本家在这条街上自己的事务所里,指挥着交易所的狂热活动。他们为了争夺托拉斯和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进行着勾心斗角的斗争。他们还在这里进行掠夺和奴役其他国家的黑暗交易。
美国十家最大的银行中的六家的总行都设在华尔街。其中大通曼哈顿银行和纽约第一花旗银行拥有美国银行资产的42%以上。绝大多数的大保险商都在华尔街设立了总部或办事处。在美国,共有十六个登过记的交易所。但是,华尔街的两个交易所——纽约交易所和美国交易所的营业额,占美国全部交易所营业额的90%以上。
交易所是华尔街金融活动的核心。证券市价狂热的脉搏和金元的狂流,使这条街铜臭冲天。例如交易所里把卖方叫“熊”,把买方叫“公牛”。交易所俱乐部陈列着的一座精致的铜像——熊与公牛的搏斗,就描绘出了进行股票交易的大亨们投机倒把、勾心斗角的情况。人们还把价格超过实际价值的股票证券称为“渗了水的股票”。这种叫法来自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华尔街的牛贩子弄虚作假的故事。那时候,牛贩子为了在过秤的时候增加牛的体重,事先以食盐喂牛。牛吃了食盐后,由于口渴,就饮下大量的水,这样,就能多赚几磅水钱。美国今日的著名钢铁企业美国钢铁公司和不少大企业,最初都是靠“渗了水的股票”起家的。美国钢铁公司开办的时候,资产价值不足七亿美元,但是它通过华尔街的交易所却发行了总值达十四亿零二百万美元的股票。
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垄断资本有了空前的发展,从而使国家机器更加成为一小撮垄断资本对本国劳动人民加紧剥削、压迫的工具,成为垄断资本向外扩张和追逐高额利润的工具。垄断资本家逐渐把管理国家事务的工作从代理人手中收回、由自己来掌管。大金融巨头越来越从幕后走向前台,亲自占据能左右国家重要政策的职位。因此,美国垄断资本的大本营——华尔街,这个幽暗的峡谷,已经成为反动黑暗势力的渊薮。


第5版()
专栏:

西伊里安的巴布亚人
李宁来
在西伊里安腹地的树海后面,在那云雾迷漫的深山野坳里,分布着一些简陋的茅屋。有时你可以看见一个全身裸露的人在树荫下劳动,手里拿着石斧挖一根倒在地上的树干。原来,他在做独木舟。有时,你也可以看见从树丛里走过来嘻笑的人群,有的人手里拿着弓箭,有的人背着打死的野兽。他们是刚刚狩猎回来的人们。
这是荷兰殖民主义者长期统治的西伊里安岛内地的巴布亚人的部落生活图景,它使人感到恍若进入了人类史前期的时代。
荷兰殖民主义者盘踞在西伊里安已有一百三十多年,他们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为西伊里安人民做了些什么呢?既没有清除沼泽,也没有开发原始森林;既没有防治热带疾病,也没有提高居民的文化。他们使西伊里安人民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使西伊里安成了地球上少有的地区,在那里,还存在着氏族社会,有的居民还生活在石器时代。
巴布亚人,这个陌生的民族,除了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一部分人以外,就是过着原始社会的生活。
西伊里安岛内地的巴布亚人分住在部落里,大部分部落都以狩猎和采摘野果为生。他们还饲养牲畜,农业很原始。
巴布亚人各部落的风俗都不一样,语言和习惯也不相同。例如阿斯马人,总是把他们祖先的头骨好好保存起来,并把它擦光,加以装饰。有时候他们也把它作成自己的头饰。
巴布亚人都是裸体的。但是他们的身上却装饰着各种各样的装饰品。最普通的是鼻壁穿孔,戴着野猪骨。他们使用很长的、细而尖的竹针刺穿鼻壁。
弓箭和盾是巴布亚人使用的武器。他们的生产工具是用石头磨成的。他们完全不懂得金属。取火的方法是用藤条在干树枝上摩擦。他们也不知道制造陶器和使用车轮运输。在极端艰难的生活条件下,儿童死亡率达到40%,成年人的寿命也很少有超过四十岁的。
巴布亚人的社会分工一般是这样的:妇女负责做饭、种地和找水,男人狩猎、制独木舟和盖房子。
他们完全不懂得撒谎、偷窃和凶杀,也没有私有观念。不久前,当一群外国旅行者把礼品赠送给巴布亚人时,他们都不想把这些礼品据为己有,而是把它交给了部落中的年长者。(附图片)
图为巴布亚人点燃火时的情况


第5版()
专栏:

苏丹博物馆里的戈登“黄马褂”
在苏丹共和国的首都喀土穆,有一个纪念无畏的苏丹民族英雄马迪的信徒哈利发的博物馆。
哈利发博物馆里陈列着苏丹人民在过去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斗争中,从英国侵略军手中缴获的许多战利品。在这些有意义的陈列品中,有一件清朝官员穿用的“马褂”,常常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就是戈登的马褂。
提起戈登这个名字,中国人并不陌生。他原来是英国军官,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参加英法联军来华。当联军抢劫焚毁北京圆明园时,有他的份。英国政府因他立了“战功”,把他升官。联军退出北京后,他驻天津,担任英军的工兵指挥官。1861年,戈登又来到中国,在上海加入了所谓“常胜军”的洋枪队,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戈登率领的洋枪队几次被太平军所败。以后,他又帮助清政府训练反革命军队。清政府以他帮凶有功,特赏穿“黄马褂”,并赏带“双眼花翎”(黄马褂是清政府高级武官的公服,如皇帝的侍卫长或护军统领方能穿。花翎是以孔雀翎为冠饰,须五品以上官员才能戴。双眼花翎则是一二品大臣的特殊标记)。不过,大概因为戈登是“夷人”的缘故,马褂的颜色不是黄的,而是红的。
戈登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勾当,当然也博得了英国统治阶级的青睐。这时候,英国正在非洲东部苏丹积极扩张自己的势力。为了加强对苏丹的干涉,戈登在1874年被任命为英国的苏丹殖民政权的总督。
在哈利发博物馆“击毙戈登专室”中,现在还陈列着一张戈登刚刚到苏丹时拍摄的照片。这张照片的戈登掀牙露齿,目光凶狠,充分表现了他当时洋洋得意,目空一切,想在苏丹创立一番“功绩”的情况。但是,戈登怎能料到,他虽然逃出了中国人民的正义之手,却遇到苏丹爱国者的讨伐之师。曾几何时,戈登终于在喀土穆作了断头之鬼。
1882年,苏丹人民在自己英明的领袖马迪领导下,爆发了全国性的起义。英国殖民者在这个砂砾迷漫的猛烈风暴面前,节节败退。这时候,率领英国军队保卫喀土穆的正是戈登。1884年8月,马迪调动四万大军,围攻喀土穆。1885年1月5日,起义军队攻下了恩图曼,这使喀土穆陷入了绝境。饥饿开始了,殖民军屡次发生逃亡事件。戈登忧心如焚地等待着援军到来。可是,他的美梦破灭了,就在援军到来之前三天,马迪的军队粉碎了侵略军的抵抗,冲入戈登的总督官邸,在一个台阶上,用长矛结束了他的生命。
戈登随身携带的、用来表彰自己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功绩”的“黄马褂”,就这样落入了苏丹人民的手中。现在,它被陈列在哈利发博物馆的“击毙戈登专室”里。和这件马褂一起陈列的,还有记录戈登在华干的血腥罪行的戈登日记。
苏丹人民曾这样告诉中国的访问者:陈列戈登的马褂的意义是深长的。它告诉苏丹的下一代,苏丹人民和中国人民以至东方人民的命运是相同的,他们都受过或者现在仍然受着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侵略,并且很早就开始了共同的斗争。
是的,这些话是正确的。正是这种共同的遭遇和共同的斗争,使得非洲人民和中国人民声息相通,心心相连。(江)


第5版()
专栏:

雅加达的名称的由来
 谷闻
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位于爪哇岛的东端,四季皆夏,是一个充满热带风光的城市。这里椰子树很多。雅加达最初的名称叫作“巽他加拉巴”,意思就是“椰子密林的世界”,这很确切地道出了雅加达的重要特征。直到现在,人们仍称之为“椰城”,或者写作“椰加达”。
“雅加达”这个名称是在十六世纪时才开始有的。十六世纪末,雅加达是印度尼西亚历史上万丹王国的领土,当时荷兰殖民主义者为了掠夺香料入侵印度尼西亚,遭到了印度尼西亚人民的有力反击。万丹王国的国王就把“巽他加拉巴”改名为“查雅加尔达”,意思是“光荣的堡垒”。“雅加达”就由这一名称演变而来。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雅加达以后,曾把它改称为“巴达维亚”。1949年印度尼西亚政府恢复了“雅加达”这一带有胜利和光荣含意的名称。


第5版()
专栏:

有关鱼的谚语
哪里有鱼,哪里就有渔夫(马里)
深水藏大鱼。
(西班牙)
不会捕鱼的人只能把河水弄浑。
(格鲁吉亚人)
渔人的眼睛总是往浮子上看的。
(泰米尔人)
鱼还没有捉到,不要忙着烧锅。(越南)
池中游着的大鲤鱼,不如已在桌上的小鲫鱼。(保加利亚)
一尾烂鱼害整筐。(柬埔寨)
鱼还没有捉到,不要先嚷鱼味好。
(意大利)
猫喜欢吃鱼,可是又怕把爪子伸进水里。
(芬兰)
水越清,鱼越少。(英国)
〔朱瑞华 辑译〕


第5版()
专栏:

美国的“生活方式”
蓝建安
(1)为渴望就业者敞开大门
 (2)给有才能者提供广阔天地
(3)身兼数职的人到处可见
 (4)这种“幸福”俯拾皆是图为“熊与公牛的搏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