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4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时事述评

解放西伊里安的斗争怒潮
培德
印度尼西亚人民热烈响应苏加诺总统的号召,正在为解放西伊里安积极进行斗争。最近四个多月来,全国人民的斗志越来越高,他们同荷兰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展开了坚决的斗争。
在军事方面,印度尼西亚人民纷纷参加志愿人员组织。据印度尼西亚官方宣布,已有两万名志愿人员先后派往西伊里安斗争前线。在解放西伊里安战区司令部所在地的望加锡,武装部队和人民志愿人员斗志昂扬,训练中心的士兵们正在加紧操练。
武装斗争事实上已经在西伊里安展开。4月初,一批爱国青年在梭朗、法克法、凯马纳等地登陆,并在这些城市附近以及一些沿海地区扩大了抗击荷兰殖民统治的活动。最近,又有一批印度尼西亚的爱国青年进入了西伊里安中部的霍兰迪亚和韦塞耳米尔。西伊里安西北的哇克乌岛和加格岛,已在爱国人民的控制之下。梭朗已被西伊里安人民游击队包围,有一批荷兰士兵在激战中被打死或被俘。此外,爱国人民在西伊里安本土设立了斗争电台,进行广播宣传。西伊里安本土居民也展开了抗荷斗争,如在离法克法十六公里的一个地方,当地居民曾经举行示威游行,要求荷兰殖民者立即离开西伊里安。
印度尼西亚人民志愿参军的运动,给解放西伊里安的斗争增加了无比的力量。从印度尼西亚总统、武装部队最高统帅苏加诺1961年12月19日下令全国人民准备实行总动员到今年1月底,全国各地报名参加解放西伊里安志愿军的总人数已达五百多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各地报名参加志愿军的有工人、青年、学生、教师、妇女和退伍军人。侨居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等地的印度尼西亚人也纷纷报名,要求回国参加解放西伊里安的战斗。各地志愿人员正在积极参加军事训练。所有这些事实都反映了印度尼西亚人民要求解放自己的领土西伊里安的不可动摇的意志。
在这一时期,荷兰当局继续坚持霸占西伊里安的殖民主义立场,对印度尼西亚人民解放西伊里安的斗争采取了猖狂的挑衅行动。荷兰帝国主义不断向西伊里安增派军队和军舰,在阿鲁海对印度尼西亚海军巡逻艇发动了突然袭击;唆使它的走狗在望加锡又一次图谋刺杀苏加诺总统;进行扰乱印度尼西亚经济等罪恶活动。
印度尼西亚人民对荷兰帝国主义这种顽固的敌对态度表示了极大的愤怒,他们除了进一步加强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以外,并在加强民族团结的旗帜下,在经济、文化和社会服务等各条战线上都展开了积极的斗争。印度尼西亚各政党、工会组织、农民团体和广大舆论,呼吁全国人民加强团结,并且建议政府没收已经被接管的所有荷兰企业,同时也没收在联合企业中的荷兰资本。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通过决议,号召全体党员和全体共产主义青年以及党的同情者,除了在报名当志愿人员方面起积极作用,以实现“一手拿枪”的战斗口号外,还要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热烈参加生产活动,特别是增产粮食的活动,以实现“一手拿锄”的战斗口号。拥有四百万会员的印度尼西亚农民阵线号召全体农民加强团结,增加粮食生产。印度尼西亚人民文化协会全国大会通过决议,号召全国文艺工作者用各种形式的文艺武器来鼓舞人民解放西伊里安的斗争。印度尼西亚妇女大会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负责登记愿意参加前方或后方解放西伊里安斗争的妇女,并动员妇女们参加缝纫、公共食堂和红十字会等工作。印度尼西亚人民在准备解放西伊里安的斗争过程中,一个全民性的全面斗争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美帝国主义正同荷兰殖民主义者相勾结,力图阻止印度尼西亚人民解放西伊里安。美帝国主义为了实现它的新殖民主义阴谋,不但通过北大西洋集团、美澳新集团和东南亚集团来支持荷兰,而且还利用它所操纵的联合国,直接或间接地阻挠印度尼西亚人民收复西伊里安。
为了反对美帝国主义的阴谋,印度尼西亚人民展开了广泛斗争。印度尼西亚人民和舆论纷纷抗议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强烈谴责肯尼迪政府支持荷兰继续占领西伊里安。印度尼西亚第二大城市泗水的居民于2月16日在美国和日本领事馆前举行示威,抗议这两个国家帮助荷兰增派军队到西伊里安去。在美国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访问印度尼西亚期间,许多群众团体和报纸纷纷发表声明或评论,打电报或写信,谴责美国在联合国袒护荷兰关于西伊里安实行“自决”的主张,揭露美国在西伊里安问题上采取的所谓“中立”态度的真相。印度尼西亚人民青年团在给罗伯特·肯尼迪的信中说,印度尼西亚不会让自己再次受荷兰的欺骗,也不会让自己受任何其他国家的欺骗;它决不会容忍殖民主义,不管是老的还是新的。
印度尼西亚人民解放西伊里安的斗争,得到了社会主义国家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力量的支持。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纷纷打电报向斗争中的印度尼西亚人民致以兄弟的敬意,愤怒谴责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坚决支持印度尼西亚人民的正义斗争。亚非各国的公正舆论普遍认为,印度尼西亚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干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收复合法领土西伊里安的斗争,完全是正义的斗争。这一斗争的胜利进展,对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都是积极的贡献。
印度尼西亚人民的爱国正义斗争决不是孤立的。全世界反对帝国主义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站在印度尼西亚人民一边。最近苏加诺总统重申,收复西伊里安的斗争决不能停止,印度尼西亚必须收复西伊里安。在这个问题上,决无妥协可言。印度尼西亚人民在苏加诺总统的领导下,正在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提高警惕,为解放祖国的领土西伊里安而斗争。


第5版()
专栏:采风录

巴西狂欢节
王唯真
“妈妈,给我一点吃的,给我
一点吃的;
随便给一点吧,不然孩子要饿
哭了,孩子要饿哭了!”
这是巴西民间流行的一首“桑巴”(Samba)舞曲的歌词。在世界著名的巴西狂欢节(Carnaval)的一个夜晚,我在里约热内卢市(简称“里约”,为巴西旧都)银行职工俱乐部听着成千职工反复唱着这个曲子,看着他们跳喜爱的“桑巴”舞。职工们听说我是从北京来的后,很热情地围过来同我握手,并且把我拉进去同他们一起跳了好久。
谈起“巴西狂欢节”,西欧人都不免有一番感叹。因为狂欢节起源于欧洲,数千年前盛行于古罗马。它曾经在欧洲风行一时,但近几十年来,狂欢节在西欧在很大程度上已变成商业性、市侩性的玩乐,如广告游行,因而逐渐失去了它的群众性。可是狂欢节在巴西却得到了发展,使巴西目前成为世界公认的“狂欢节之乡”,里约热内卢则成了公认的世界“狂欢节之都”。
从今年3月3日起,巴西人民开始过1962年的狂欢节。这次节日是巴西二十多年来最热闹的一次。从这一天起的四、五天中,巴西全国实际上处于休假状态,除了邮电和交通部门之外,所有机关停止办公,商店绝大部分关门。城郊居民从四面八方涌向市区。走在里约街头和穿行在人行道上的,尽是化了装的男女老少,他们打扮成印第安人、中国人、古罗马人、古泰族人、阿拉伯人、日本人、中世纪葡萄牙人,有的三五成群,有的十人结队,前后互相搭着肩膀,迎着“桑巴”乐曲的鼓声,边走边扭舞着,有的乐声和舞步十分像中国的秧歌舞。节日的里约,全市几百万男女老少,绝大部分轮番地来到街头、广场、球场和各种俱乐部,尽情舞唱。
里约市中心是节日最热闹的地方,这一带的大街上搭了无数彩楼和五彩灯柱。还特地建立了许多观礼台,供外地来的人参观。入夜,市中心大街上举行了盛大的节日游行,游行队伍是由成千个民间狂欢节团体组成的。节期连续四夜的“狂欢游行”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的游行实际上是巴西人民喜爱的“桑巴”歌舞的竞技表演;有的游行以种类繁多的化装表演反映了巴西的风土人情、民族特点和四百多年历史的各个时期:从葡萄牙人的到来到印第安人的反抗,一直到巴西共和国的建立等。
黑人对巴西狂欢节作了特殊的贡献,他们以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丰富了狂欢节的内容。但是截至十九世纪末,巴西狂欢节仍以泼水和西欧音乐为主要内容。二十世纪初,黑人首创的“桑巴”歌舞在巴西出现,它立即同巴西狂欢节紧密结合起来,并战胜了西欧音乐对巴西狂欢节的影响,成为巴西狂欢节的主要音乐舞蹈。
“桑巴”歌舞不仅易于体现巴西人民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也易于发抒人民抑郁的情绪和向往美好未来的愿望,因此它使得巴西劳动人民对狂欢节的热爱更加深切和普遍。在当前巴西的特定历史时期中,巴西的狂欢节有两大类型,一是人民群众的狂欢节,一是“上流社会”的狂欢节。比较起来,更具有民族特色,更能赋予巴西狂欢节以世界声誉的,是人民群众的狂欢节。
早在十九世纪,巴西劳动人民就经常在狂欢节中以各种歌词发泄对当时统治阶级的不满。二十世纪初,巴西狂欢节中的许多“桑巴”歌词巧妙地反映出了人民的斗争情绪。今年的狂欢节中出现了一些反映这种思想情绪的“桑巴”歌曲。例如有一首这样写道:
“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
物价天天上涨,外国老板又撵
我出厂。”
又一首这样写道:
“我要乘火箭飞上月亮,
飞上月亮我要抢前,
因为要是美国电力公司占先,
连阳光它也要收钱!”


第5版()
专栏:地理知识

“苏丹”——非洲一个复杂的地理单位
沈其逵
在有关非洲的史地知识中,“苏丹”是一个很容易混淆的地理单位。从自然地理方面来说,“苏丹”既是一个面积辽阔的地理区,又是一个气候区;从国家的名称来说,“苏丹”既指北非的苏丹共和国,又指马里共和国的前身西非苏丹;从人种方面来说,“苏丹”代表一个类型比较复杂的种族区。
“苏丹”作为非洲一个自然地理上的名词,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片草原地区,因为以热带草原为主要特色,所以又称为“苏丹热带草原区”。苏丹自然地理区(以下简称“苏丹地区”)的范围大致是:北邻撒哈拉沙漠,南到赤道地带北缘,西滨大西洋,东接埃塞俄比亚高原西界。苏丹地区又可分为三个自然地理副区:尼罗河盆地的东部苏丹地区、乍得湖盆地的中部苏丹地区、廷巴克图盆地的西部苏丹地区。苏丹地区的地理景观是由一米左右的禾本科高草构成的稠密的草丛,草丛上面露出一些孤立的乔木,其中最突出的是被称为“植物界的河马”的大树波巴布树。这种树的寿命可达四、五千年,所以又称“长命树”;它的果实也是猴子的食粮,所以又称为“猴面包树”。稀树高草丛是食草动物栖息的良好场所,因此,长鼻类的非洲象曾经成群分布在苏丹地区草原上。由于食草兽类的繁殖,也出现了狮、豹、胡狼等食肉类野兽。
比食肉类野兽更加凶狠的是侵入苏丹地区的欧洲殖民者,自从他们在草原上出现并开始大肆掠夺象牙后,非洲的象类就显著减少。
殖民主义国家对苏丹地区的野心很早就开始了。大约和著名的利文斯敦在中南非作地理调查同时,德国探险家巴尔斯于1845—1855年间在苏丹地区从事长时期的地理考察工作。后来首先侵入苏丹地区的是当时掠夺殖民地最积极的法国殖民者。以后,英国殖民者从埃及向南侵入,法国势力被迫退出苏丹地区,转而致力于西部、中部苏丹地区和北非的殖民帝国的拓殖。
所谓“苏丹气候区”,是指分布于非洲赤道地带南北的两个巨大热带气候型地区。
以“苏丹”作为国家名称的北非的“苏丹共和国”的范围,略当于东部苏丹地区。远在公元前一千多年,这个地区北部的努比亚人曾经以现在苏丹北方的纳伯塔为中心建立过国家。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殖民势力侵入苏丹。1881年苏丹宗教领袖穆罕默德·艾哈默德领导人民起义,1885年攻克喀土穆,击毙了曾经屠杀太平天国战士的英国总督戈登,建立了独立的苏丹国家。一直到1898年英国才重新占领苏丹,并且胁迫当时为英国控制的埃及政府接受所谓英埃“共同管辖”苏丹。历史上的“英埃苏丹”实际上就是英国的殖民地。1956年1月1日,在苏丹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长期斗争之后,苏丹共和国终于宣告成立。
西非的马里共和国在1960年独立前也称苏丹。中世纪时这里曾是西非几个统一大帝国的中心地区。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法国殖民者侵入时,曾经遭到苏丹人民的英勇抵抗,一直到1895年法国才占领全境。1904年苏丹被并入所谓“法属西非洲”殖民地,称为“法属西非苏丹”;1958年在获得“半自治共和国”地位以后,命名为“苏丹共和国”。苏丹人民为了祖国的独立不断进行着英勇的斗争。1960年9月,苏丹国民议会宣布脱离“法兰西共同体”,取消同塞内加尔组成的“马里联邦”,改为“马里共和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追本溯源,“苏丹”这个词在阿拉伯文是“黑人”的意思,中古时代阿拉伯作家就称撒哈拉以南地区为“黑人之地”。现代西方人类学家研究非洲人种学时,把这个种族区称为“苏丹种族区”或“苏丹尼格罗人区”(“尼格罗人”也是“黑人”之意)。“尼格罗人”是非洲居民的一个主体,按照语言特征以及宗教等来分类,尼格罗人大体分为苏丹尼格罗人和班图尼格罗人两大系以及其他一些小系。“苏丹种族区”的范围大致为:北界西起塞内加尔河,经过乍得湖、喀土穆以达埃塞俄比亚高原边缘;南界西起几内亚湾海岸,经尼日尔河口、阿伯特湖以达埃塞俄比亚高原边缘。这个种族区虽然统称“苏丹种族区”,而且外来血统的混杂情况较少,但是它的种族却比较多,例如著名的曼丁果、亚山蒂、约鲁巴各族都在苏丹种族区西部范围内。


第5版()
专栏:

奥斯陆风光
陈大远
奥斯陆是个五十万左右人口的城市,市区不大,但是很整齐,很幽美。
奥斯陆市政厅矗立在临海的地方,是一个类似古代城堡的建筑。前面的广场带有公园风味,有花圃,有喷泉。市政厅附近是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区域。这里有国家剧院,剧院门前竖立着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的雕像。不远,是挪威的王宫,和这里遥遥相望。这就是奥斯陆的市中心区。
从市中心走出去,可以去参观博物的陈列,可以去欣赏大教堂的建筑。这里也有学校、剧场,但是它们并没有新奇之处。奥斯陆的精华和可以游目骋怀的风景区是在市的郊区。所以要想欣赏这个城市的风貌,最好还是从市中心乘地下火车到西郊去。
奥斯陆的西郊有一个“人民公园”,实际是个露天博物馆。里面有许多从别处移建的古代木屋,像教堂、住室、作坊、马厩等等,一簇簇地排列得像古代的村庄,加上郁葱葱的树林和绿油油的草地,确实很像个公园。这里的讲解员都穿着古代的民族服装,使参观的人们像回到了几百年以前的世界。
离“人民公园”不远,有一个很大很美丽的福罗尼尔公园。公园里除了一般的也是美丽的花花朵朵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千姿万态的雕刻。一个石桥的栏板柱头上面,雕有各种不同形态的人体,这已经够使人们惊叹其变化多姿了。但是再往里走,就会觉得那座石桥只不过是雕刻的序幕而已。
一个喷水池的正中,高耸着一块铜盘,它的下面有一簇承托铜盘的人体雕像。喷泉从铜盘上挂下来,给这簇雕像罩上了一层白纱。水池的四周,有二十多棵修剪得整整齐齐的树木,树下面蹲踞着,盘屈着,偎依着许多形象不同的男人和女人,这也是和带有许多浮雕的石栏相连接的铜雕。
公园的最高处是一个巨大的方台,它的正中,一根类似中国华表的石柱,凌空高起,但是,石柱上蟠绕的不是金龙,而是数不清的裸体人像。有人说,这些人体象征着战争中的牺牲者,把它和“和平”联系起来。有人说,它在说明老一代的死去,新一代的新生,又赋予它以哲学的内容。作者既没有说明,欣赏者自然有更多的想像余地。石柱的周围,阶梯的柱头,也有数不清的风格相似和情态不同的人体雕像。
据说,这些雕塑都是一位名叫维格兰的雕塑家的作品。如果此话是真,自然会惊讶这位艺术家的多产。
公园的背后就是山,如果高兴的话,可以沿着一条像白蛇盘曲的公路,把汽车开到山顶。倘没汽车,也可以乘电车爬上山去。
当你登上山顶,向四周瞟送第一眼的时候,就会感到目不暇给。那么奇特的,那么丰富的景色,同时飞入眼里来。无边的林海,毫无漏隙地罩着每一个山头。山山岭岭之间,经常是云雾弥漫,使这些山显得苍翠深远。山腰里,山顶上,还可以看到一些湖泊,在阳光下面闪耀着翠蓝的光辉,好像什么人丢在山间的镜子。
山上有一个跳雪台,像一个巨大的滑梯。这里每年3月都要举行一次惊险的跳雪比赛。滑雪运动员们,从最高处滑下来,然后像燕子似的飞到下面的雪地上。挪威人很喜欢滑雪运动,每到冬天,人们扛着滑雪板爬上山来,从西郊的高山上,滑过城北的山岭,滑到城东的丘陵,一直滑到地面,然后扛着滑雪板走回家。
海,给奥斯陆的人们带来另一种运动的条件,每到夏天,海滩上挤满了人群,他们跳到海里去游泳,在许多小岛之间,从这里游到那里,然后回到沙滩上,享受着阳光所给予的幸福。
处在山海之间的奥斯陆,就像一个漂亮的孩子,睡在碧玉般的摇篮里。
(附图片)
图为奥斯陆郊外的山林


第5版()
专栏:群众脸谱

创独裁统治历史纪录的萨拉查
七十二岁的萨拉查刷新了一项世界纪录,成了创三十五年统治历史的独裁者。他的有二十三年独裁统治经历的同行佛朗哥,和他相形之下,只能算“后起之秀”。
1889年4月28日,萨拉查出生于葡萄牙维曼罗一个小客栈主的家庭中。他幼年时入神学校学习,一心一意想通过宗教途径挤入达官显爵之列。善于阿谀的萨拉查从神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时,受到村里一些绅士们的欢迎。萨拉查在他们为自己组织的欢迎会上说,“只有伟人才有思想,才配管辖人民”。他把自己和那些绅士们比成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必将成为统治阶级”。
野心勃勃的萨拉查看到很难利用宗教法衣为晋升之阶时,就放弃了神父的职位,进入克温波拉大学法律系学习。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萨拉查是政治经济学教授。他还当选为议员。1928年,葡萄牙发生政变,实行三头军事专制统治,取消了议会和所有政党。萨拉查知道这种统治不能维持长久,胜负还没有定局。因此,他决定不参加任何一方,并拒绝接受任命他为财政部长的聘请书。他等待着时机。当政权最后落入卡尔摩纳将军一人之手时,他才出任财政部长,掌握了政府实权。1932年萨拉查担任葡萄牙总理,连任至今。
萨拉查这个老牌独裁者比希特勒早登台五年。佛朗哥上台的时候,他已经是法西斯的“元老”了。一丘之貉[hé],臭气相投。萨拉查全力支持佛朗哥的反动统治,把大批汽油、武器和物资送给佛朗哥,并命令警察在葡萄牙逮捕避难的西班牙流亡者,把他们押回西班牙受审。有时候,萨拉查也把葡萄牙的民主人士掺杂其间,借佛朗哥之手加以残杀。
为了建立独裁统治,萨拉查几十年来,横征暴敛,竭力压榨葡萄牙人民的血汗。葡萄牙人民现在的生活水平是欧洲最低的,文盲的数字也高据欧洲的顶峰。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但农业技术极端落后,中小农民遭受严重摧残。工人收入不敷糊口。葡萄牙主要靠输出农产品换回机器和制成品。它的经济依附于美、英、法帝国主义。因此,葡萄牙虽是世界最大殖民帝国之一,但它本身也是一个殖民经济机构。
萨拉查在国内建立了法西斯秘密警察的统治。警察控制着一切文化活动。知识分子稍露不满,即遭到监禁和流放。
萨拉查对葡属殖民地人民除了实行残酷暴戾[lì]的统治外,还使他们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他认为,“与其教会他们(殖民地人民)识字,不如培养优秀分子”。因此,在莫三鼻给,六百万黑人中只有五千人识字;在安哥拉,识字人数只占总人口的0.7%。
1951年,萨拉查将葡属殖民地全部改为海外省份,他借此大肆宣扬,说什么葡萄牙已经取消殖民地,想以此窒息葡属非洲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但是,萨拉查这种挖空心思的行动是枉费心机的。现在葡属非洲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运动正广泛展开,葡萄牙国内的民主运动也在兴起,所谓“萨拉查时代”必将在葡萄牙人民和葡属殖民地人民的打击下烟消云散。(王元鑫编译)


第5版()
专栏:

汹涌潮水和涓涓细流
乃凡
肯尼迪政府上台后,不惜一切代价地扩军备战,以便使美国笼罩在一片战争歇斯底里的气氛中。去年7月25日,肯尼迪为了进一步在美国掀起核战争的恐怖,他在一次电视广播中绘声绘色地对美国人民进行了一番恐吓后,假情假义地说:“如果认识到导弹时代的核战争的可能性,而我们的公民不知道在炸弹开始落下时自己应该作什么和应该到什么地方去,那将是一种失职行为。”接着他便向美国人民提出了一个在全国范围内修建家庭掩蔽所的计划。他原以为这个计划必然会引起美国人民的热烈响应,而使美国的垄断集团生意兴隆,大发其财。不料,几个月过去了,连美国的资产阶级记者们都不得不被迫承认说,美国“大多数人显然不热中于建立家庭掩蔽体”。为了摆脱这种窘境,肯尼迪政府又挖空心思地命令国防部编写了两种小册子:《如何预防原子尘》和《如何设计家庭防尘壕》。这批书的第一版印了三千万册。据美国民防局估计,请求配书的函电将如“潮水般”涌来,于是,五角大楼急不可耐地下令再印一千万本,“以适应需要”。
但是,事实同美国统治者的愿望又相反。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按照负责分配这种小册子的邮政局的统计材料,这种势如“潮水般”的索书函电竟变成了“涓涓细流”。比如,即使在阿特兰大这个三K党无形帝国的首都,也不过才派出去九千本左右,架子上还放着一万五千本。在芝加哥,派出去的只有四分之一。而在洛杉矶,更是“无人问津”。
美国国防部苦心构思的“佳作”,为什么竟成为最不畅销的书籍呢?
美国庞大的军事开支,包括兴建所谓“微粒掩蔽所”的费用在内,都是取之于民。去年,单是军费一项,落在美国人民头上的负担每人即达三百六十六美元,而1963财政年度,每人的军费负担将增加到四百多美元。美国广大人民已不胜其苦,许多人饿着肚子,住在恶劣的住房内。当一个人因为不能如期偿还“分期付款”的债务,或者甚至必须勒紧裤带,苦度光阴的时候,他们哪里还有闲心思和能力去凑集几百以至几千美元来修建“微粒掩蔽所”,或者买“放射性测量包”呢!
肯尼迪的一片“好心”戳穿了只不过是借此向美国人民勒索更多的捐税,以顺利地推行扩军备战计划,为一小撮死亡商人争得更多的利润而已。这一点连退伍将军许布纳也不得不承认。他说,“这不是民防,而纯粹是美国生意经在起作用”。
美国人民不需要这两种小册子,还是让它们的编者、宣扬者和推荐者去自编自演,自吹自唱,自我欣赏吧!


第5版()
专栏:世界一角

有关雨的趣闻
屠华辑
计时雨
巴西巴拉州巴拉城的居民不是用钟表或太阳光的照射来计算时间,而是用雨来计算。
原来这个城市每天都要下几次雨,奇怪的是每次下雨都是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因此,当地居民谈论时间不是说早上九点钟或晚上六点钟,而是说早上第一次雨后或者午饭后第二次雨后。
干雨
在苏联土库曼和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其它沙漠干燥地区,会遇到这种情况:天虽然在下雨,但行人的衣服上和地面却找不到一点雨水。
原来这些地区的空气非常干燥,雨还没有落到地面时就蒸发掉了。因此,人们称这种雨为“干雨”。
铜钱雨
一九四○年的一天,苏联高尔基州突然下了一阵带有大量古老铜钱的雨,人们把这种雨叫做铜钱雨。
原来,强大的旋风把埋在土地里的铜钱卷到高空,然后又把它们吹到别的地方,和雨水混在一起,落到地上。
除了铜钱雨外,人们还看到过带有青虫、青鱼、花粉等的雨。


第5版()
专栏:

非洲斯瓦希里人的谚语
斯瓦希里人是非洲班图人的一个部族,主要居住在东非沿海一带。最近宣布独立的坦噶尼喀的主要居民就是斯瓦希里人。
▲无数谷粒集聚起来就是一块糕饼。
▲不管雄鸡叫不叫,天总会亮。
▲在大路上挖井的人,自己终会掉到井里去。
(春乐译)


第5版()
专栏:

——在这里再打一次朝鲜式战争,我们的四星上将就该升为五星上将了
吴近原作 方成改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