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4月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来信

发动群众 多种蓖麻
“清明”将至,种蓖麻的季节到了。
蓖麻的用途很广。蓖麻仁含油量一般达到50%—60%。蓖麻油是一种极好的润滑油和保护油,是制造香肥皂、香脂、发油、印刷油等的好原料。蓖麻籽还是制造照像软片的原料。蓖麻籽饼是很好的肥料,也是提炼干酪素、杀虫剂的原料。蓖麻的叶子可以饲养蓖麻蚕。茎皮有不少可利用的纤维。
蓖麻既好种,又爱长。它对环境的适应力很强,除了水涝地和盐渍土外,即便是瘠薄土地或砂石瓦砾很多的地方,只要底层有细土,就能生长。这就可以利用荒地以及路旁、河沿和屋边的空地大量种植。去年,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职工,利用空闲地种的蓖麻,就收获了三千六百斤蓖麻籽。
种蓖麻,必须抓紧时机,做好发动群众的工作。北京市通县杜柳棵公社沙古堆大队广泛地向社员说明政策,具体解决种子等问题,今年全大队集体种植的蓖麻达一万多墩,比去年增加一倍;社员在房前屋后播种的蓖麻,也有一万多墩。以一棵蓖麻打五两籽计算,这个大队秋后可收一万多斤蓖麻籽。这将对国家、集体和个人都有好处。
北京市 顾洪章 阎子良


第2版()
专栏:

抓紧大好时机 利用空闲土地
北京城乡群众种植蓖麻
新华社31日讯 北京城乡广大群众抓紧春季大好时机,利用空闲土地,种植蓖麻,增产油料。
郊区许多公社的生产队,最近在幼林空隙、公路河渠两旁、水库周围、荒山野坡和场院四周,种植了大批蓖麻;不少社员也利用房前屋后、宅旁院内、自留地的地边,种上了一些蓖麻。房山县天开公社的九个生产队,组织数百名辅助劳力,五天就种了二十多万墩。通县杜柳棵公社沙古堆大队种的蓖麻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城郊许多机关干部、厂矿企业职工、部队官兵、街道居民和广大青少年,也从3月中旬陆续开始在院落里的空地上种蓖麻。去年向国家交售三千五百多斤蓖麻籽、获得食油和油饼奖励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在共青团员带动下,半天就种了三万五千多墩。怀(柔)丰(宁)、平(谷)杨(镇)等公路养路工人,也在公路两旁许多地段种上了蓖麻。截至目前,全市粮食和商业部门已向缺乏籽种的单位供应蓖麻籽十五万斤左右。许多种蓖麻的单位都注意深刨坑、细复土、浇好水,把蓖麻种好;种上以后,又加强管理,力争保种、保收。


第2版()
专栏:

建立专门管理机构 有计划地改造利用
辽宁积极抚育天然幼壮林
六万多公顷已经成材,七万多公顷接近成熟,提供了不少商品材
新华社沈阳31日电 辽宁省抚育、改造、利用天然次生林(即天然幼壮林),很有成绩。目前,管理次生林的各国营林场职工,正加强林木的整修、抚育工作,并积极准备树种、树苗,待解冻后植树造林。
辽宁省的天然次生林,经过十多年的抚育、改造,现在一般生长良好。其中,有六万二千多公顷已经成材,另有七万四千多公顷也接近成熟。几年来,这些林区已为国家提供了二百多万立方米的商品材,并且利用这些林木,制造出一批农具、家具、烤烟用具、建筑材料和城镇人民引火用柴。林区人民群众在抚育次生林中,还大力开展副业生产,采集林木种子和木耳、蘑菇等林副产品。
辽宁天然次生林,主要分布在东部长白山系的龙岗和千山山脉。据历史资料记载,这个林区原是以红松、云杉、冷杉、柞[zuò]、杨、桦等树种组成的。经过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连年摧残、破坏,到解放时,只剩下了柞、杨、桦等阔叶树大面积残林迹地。解放后,人民政府有计划地领导林区广大群众,采取了护山护林、重点造林和封山育林等重要措施,使大部分残林迹地又重新长起了幼树,形成了今日的天然次生林。各国营林场职工,几年来根据次生林生长的情况,分别采取措施,加强次生林的抚育、改造、更新和利用。他们对林相比较整齐,疏密度较大,有培育前途的树林,实行“留优去劣”;对没有培育前途的疏林、灌丛就砍掉,引种速生和珍贵的优良树种,对已达到利用要求的成熟林,有计划地进行采伐利用;对于林间空地和荒山、秃岭,由近及远地更新、造林。
天然次生林分布广、面积大、数量多,抚育、改造需要大批劳力,各林区、林场就采取以国营林场的专业队伍为骨干与发动林区群众相结合的办法,来解决劳动力和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现在,全省已建立起五十多处机构,专门管理国有的次生林;这些管理机构,还经常派出技术人员,指导人民公社和生产队抚育次生林的工作。


第2版()
专栏:农业常识

抚育森林
林木从造林到成材的几十年、上百年的长时间里,经常处于一种斗争过程中。这种斗争,包括树与树之间的,树与草之间的,树与整个自然界之间的。在这种漫长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人的帮助,就会延长林木的生长期,推迟成熟期。种树和种庄稼差不多,要有先期的种植,也要有后期的管理——中耕、除草、施肥等,不然很难获得好收成。森林抚育的目的,就是帮助林木和自然界进行斗争,促进林木速生丰产。
从幼林开始直至采伐以前,森林抚育要延续几十年。它大致分为幼林抚育和成林抚育两个阶段。幼林抚育的作用,在于消灭杂草,疏松土壤,蓄积水分,以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成林抚育的作用,在于调整林木密度,改善林木生长环境,改善林木组成和林木结构等,以提高林木生长量和木材质量。
事实证明,经过抚育的森林,质和量都有显著的变化。在同一时期中,经过抚育的落叶松,比不抚育的直径大33%、高7%,每公顷蓄积量多一点三一立米。抚育后的杨桦林比不抚育的直径和树高,分别多50%左右。原来林相残败的劣质慢生低产林,通过抚育可以转化为优质高产的丰产林。
森林蕴藏着丰富的林副产资源,就林木本身来说,在抚育过程中,可以获得大量的坑木、农具材等小规格材和烧柴。根据一些初步了解的材料,抚育一公顷森林,平均可出木材八立方米,和小规格用材、烧柴等一千公斤左右。如果抚育大面积的森林,所得到的东西还要多得多。如甘肃李子园林场,在五六年间,抚育森林十三万多亩,生产出木材六千多立方米,烧柴六千多万斤,木炭三百多万斤,抬杠、把杖五十八万多根,加工小径木六百八十立方米和各种竹木农具七百多万件。
总之,抚育森林是一举数得的事情。
(熊文举)


第2版()
专栏:

轧钢工人支援春耕的几个故事
新华社记者 白林材
近日来,鞍钢各轧[zhá]钢厂里更加繁忙,轧钢工人们正在为争取今年农业好收成贡献自己的力量。一块一块火红的钢坯,像箭一样在轧钢机上穿来穿去;手持千分尺的检查工人,站在钢材周围精心测量检验。多种多样的钢材由这里运往全国各地农业机具修造工厂。这些钢材中,有许多是制造和修理拖拉机、排灌设备用的无缝钢管、焊接钢管、中厚钢板、元钢、角钢,也有制造杀虫器械用的薄钢板,或是制造小农具用的小型钢材,下面记下的是轧钢工人热心支援春耕的几个故事。
赶农时
不久前,小型轧钢厂承担了生产一批修制农具用的元钢的任务。这种十九毫米的元钢在这个厂已经三年没有生产了。轧制这种钢用的轧辊、导板等十多种重要备品,大部分都不齐全了。没有这些东西要按时轧出这批钢材,的确是件难事。可是,职工们却坚定地表示要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提前交货。要有合适的轧辊,是最难的课题。即使轧辊厂立刻动手,做砂型、铸造、加工,也得一个月才能做好。那时再轧出钢材送到农具厂去,农具厂怎么赶,也赶不上修制春耕农具的需要了。怎么办?大家都很着急。而负责准备轧辊的技术员王洪斌,比别人格外着急。他盘算了半天,后来想到轧辊厂一定会有潜力,就跑到轧辊厂的废旧轧辊垛去找。他用尺左量右量,最后挑出十个浑身是锈的旧轧辊。
当天,王洪斌就带人把这批旧轧辊运到了大型轧钢厂的轧辊车间,请他们帮助加工改制。轧辊车间知道这是兄弟厂为赶轧春耕农具钢材所急用的东西,便把它列为全车间最重要的生产任务,抽调了优秀车工加工赶制。经过短短的两天,就把十个轧辊加工好了。当王洪斌向加工轧辊的工人道谢的时候,他们说:“支援农业人人有份,你我还不都是一条心。”
备品齐全了,小型轧钢厂的工人也加倍努力。结果,这批元钢提前十五天发到黑龙江农业机械厂、天津农具厂等五个单位。这个轧钢厂承担的其他许多农具修造单位的订货任务,也都提早五天到半月交了货。
献佳品
第一中板厂为沈阳农具厂生产一批制造拖拉机牵引犁、耙所用的中厚钢板。这种钢板比一般中板薄,可是比一般中板要求更加坚韧耐磨,表面光滑。就拿轧制这道工序来说吧,这批钢材的板坯又窄又硬,散热快,稍有疏忽,就会轧得厚薄不均,或者轧成瓢形。工厂里只有几个老工人过去轧过这种钢板,别人甚至连看都没看见过。到开轧的那天果然老将出马了。人们只见老工人赵中山亲自登上操纵台,全神贯注地操作,连吃午饭的十几分钟都没有离开操作岗位。加热工、辊道工也积极冒着高温扫除钢坯上的氧化铁皮,使钢坯避免了凸凹不平和麻点的缺陷。最后的检查表明,这批钢板性能良好,表面光滑,为春耕农具献出一批佳品。
设想周到
为了按合同把供应农业的钢管运出去,无缝钢管厂副厂长田发玉,早就搬到成品库里办公了。年初的一天早晨,他在成品库里翻阅一本本厚厚的订货合同,当看到合同上面“支农”两个鲜红的大字时,他的手马上停止了翻动。合同上标着的订货单位是黄石市、北京、辽宁三个农具修配厂;交货时间排在3月份。看到这里,他的脑海里显出两个问号:这个交货时间能赶上春耕吗?能不能提前一点交货呢?他考虑着,就把三个班的班长和成品库主任找在一起,让大家讨论能不能提前点交货。三班班长笑呵呵地说:“我们的脑子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呢。”他们共同合计了一下,认为设备还有潜力,便请厂部批准提前交货。厂部很快同意了他们的意见。1月上旬,他们果然在不影响其它单位交货时间的情况下,把一部分检修拖拉机用的无缝钢管运给订货单位了。


第2版()
专栏:来信

内涝蝗区多种蓖麻可以抑制蝗虫繁殖
蓖麻生长迅速,枝叶茂盛,复盖度大,多种蓖麻能减少内涝蝗区蝗虫的适生地。根据我们几年来的调查,在复盖度达80%的蓖麻棵下,往往没有蝗虫卵块或卵块很少。
为什么多种蓖麻能减少蝗虫适生地呢?据我们调查,地面增加植被复盖度,可引起小气候变化,出现低温、高湿等不利蝗虫生活的气候环境;可以使某些适于生活在潮湿环境的蝗虫天敌,如蛙、线虫的数量增加;同时,由于蓖麻根系发达,生长力强,能抑制杂草生长,特别是喜光的禾本科杂草基本上长不起来,这样就减少了蝗虫的食物,缩小了它们的生殖场所。
为了达到减少蝗虫适生地的目的,在内涝蝗区种植蓖麻应适当密植。据调查,以六平方尺一棵,每亩种植一千株最好。在较宽的路旁、河岸、沟沿,要种上二到三行,每四到六尺一棵。这样不但能把复盖度增加到80%,而且能增加蓖麻籽的产量。
目前,正是栽种蓖麻的季节。我们提出上面的一点经验,建议其他内涝蝗区试验一下。
山东聊城专署农林局 陈克健


第2版()
专栏:

北方冬小麦历年春霜冻害的初步分析
侯农
编者按:据中央气象台分析,3月下旬到4月中旬,北方部分麦产区将有晚霜出现。
北方麦产区是我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3、4月份,正是小麦拔节、孕穗时期,要求气温比较高。如果气温突然下降,会使小麦受到冻害。
为了帮助各地研究冬小麦春霜冻害发生的规律,因地制宜地做好防霜冻的准备工作,减轻霜冻对小麦的危害,特发表这篇文章,以供参考。
晋、冀、鲁、豫、陕、苏北、皖北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是我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简称北方冬小麦区)。从冬小麦的整个生长期看,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是适宜冬小麦生长的,但也有不利的天气因素,主要是春季的干旱和霜冻。春霜冻害几乎年年都有,只是程度不同。建国十二年来,北方冬小麦区曾发生过五次较大范围的严重春霜冻害,其中以1953年4月12日霜冻范围最广;1954年4月20日霜冻发生最晚;1958年3月29日霜冻强度最大;1960年4月1日和1961年4月9日两次霜冻,冬小麦受害也比较严重。
根据北京、天津、太原、西安、郑州、济南、徐州和蚌埠等三十七个气象台(站)记录的历年前期的温度和降水情况,结合历次霜冻资料和冬小麦实际冻害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我们初步认为北方冬小麦历年发生春霜冻害,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第一,历次冬小麦发生春霜冻害的原因,大多是西伯利亚冷空气侵袭后,急剧降温和辐射冷却所引起的混合霜冻(即平流—辐射霜冻)所造成的。因此往往是同一时间大片地区出现霜冻。
第二,霜冻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和出现时间越晚,冬小麦冻害程度也就越重。例如1953年4月12日冬小麦发生严重冻害,就是这三个原因综合影响的结果。1954年4月20日出现的霜冻,虽然霜冻强度不大(最低气温一般都在摄氏零度左右),但此时冬小麦春化阶段已经结束,植株抗寒能力显著减弱,因此冬小麦冻害也比较严重。而1958年3月29日出现的霜冻,虽然发生的时间较早,但由于霜冻强度较大(最低气温一般都在摄氏零下三到八度),冬小麦同样地发生了严重的冻害。
第三,早春偏暖的年份,则晚春冬小麦发生冻害的可能性较大。根据近十一年来北方冬小麦区历年2、3月平均气温和冬小麦等作物冻害面积资料分析,1953、1954、1955、1958、1959、1960和1961年2、3月份平均气温为正距平(即偏暖),其余四年为负距平(即偏冷);而历年冬小麦等作物冻害面积,则以1953、1954、1958、1960和1961年较大,都在一千五百万亩以上,1953年接近一亿亩;1956和1959年次之;1951、1952、1955和1957年较小,冻害面积在一百万亩以下。对照以上资料,不难看出,凡是2、3月平均气温为正距平的年份,则冬小麦冻害面积较大(仅1955年例外);反之,凡是2、3月平均气温为负距平的年份,则冬小麦冻害面积较小。这与“冬暖易春寒”的民间谚语基本一致。这是因为2、3月气温偏高,会促进冬小麦提前返青、拔节,抗寒能力相应降低,因此晚春冬小麦发生冻害的可能性也就会增大。
第四,冬春雨雪偏少的年份,则冬小麦有可能发生较重的春霜冻害。低温是决定冬小麦发生冻害的主导因素,但是干旱能加剧低温的冻害作用,增大霜冻害发生的可能性。近十一年中,1952—1953、1954—1955、1957—1958、1959—1960和1960—1961年的冬春雨雪都较常年同期偏少,除1955年外,其余四年(1953、1958、1960、1961年)冬小麦春霜冻害都比较严重;而1950—1951、1951—1952、1953—1954、1955—1956、1956—1957和1958—1959年冬春雨雪都较常年同期为多,除1954年外,其余五年(1951、1952、1956、1957、1959年)冬小麦春霜冻害因此比较轻。
冬小麦受冻以后,如能及时灌水或有降雨,则能促进冬小麦植株恢复生长,减轻受害程度。因此,4月份的雨量多寡,也可以认为是冬小麦受害程度轻重的因素之一。例如在冬小麦冻害面积较大的五年中,从冻害程度较重的面积占该年冻害总面积的比重来看,以1953和1960年较大,1954和1961年次之,1958年较小。对照北方冬小麦区相应年4月份的降水量,则以1953和1960年最少,1954和1961年较多,1958年最多。从上述资料看来,4月份降水量越少,则冬小麦受害程度也就越重。
第五,冬小麦春霜冻害发生的时间,大多出现在3月底到4月中旬。冬小麦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和发育阶段的抗寒能力是不相同的。一般认为,冬小麦在返青以后到拔节以前,抗寒能力较强;拔节以后,抗寒能力显著降低,并且随着拔节后的日数不同,冬小麦受害程度和受害部位也不相同。据有关单位研究,冬小麦在拔节后的八天内、九到十一天和十二天以后,受冻害的温度指标相应为摄氏零下六度、零下二到五度及零到零下一度左右。显而易见,冬小麦在拔节后的八到十二天期间,抗寒能力显著降低。在这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冬小麦最容易发生冻害,因此各地群众把这个时期称为“霜冻警戒期”。
根据各地气候观测资料分析,北方冬小麦区的霜冻警戒期开始期如下:豫、苏北、皖北、鲁西南和陕西关中盆地,在3月底到4月上旬;晋南、冀南和山东大部地区,在4月中旬;晋中、冀中和北京地区,在4月下旬。以最近十几年情况来看,即使是冬小麦霜冻发生最早的1958年和最晚的1954年,春霜冻害也都发生在霜冻警戒期以内。
第六,冬小麦春霜冻害发生的地区,大多集中在豫北、晋南、苏北、皖北和鲁西南。这些地区春季气温上升快,冬小麦拔节早,但温度上升后极不稳定,经常由于冷空气侵袭而引起剧烈降温,造成冬小麦冻害。比如河南安阳和山东青岛两地纬度相近,常年2月下旬平均气温,安阳仅比青岛稍高摄氏零点五度,但从3月上旬到4月上旬,前者比后者逐旬高出摄氏1.0、2.8、3.2和4.8度;安阳冬小麦拔节期也比青岛早六天左右。在1951到1958年中,安阳在冬小麦拔节期后最低气温小于摄氏零度的就出现过四次,在冬小麦霜冻警戒期后最低气温小于摄氏零度的也出现过两次;而青岛在冬小麦拔节期后则没有出现过小于摄氏零度的低温。
根据1951到1958年各地冬小麦霜冻警戒期内最低气温小于摄氏零度出现频率的统计分析,以河南、山东出现霜冻的可能性较大,约一到三年出现一次;晋南、苏北、皖北和陕西关中盆地次之,约三到五年出现一次;河北、晋中和北京地区在八年中未曾出现过。这与各省历年冬小麦实际冻害情况也很接近。
冬小麦春霜冻害的程度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了与霜冻强度、出现日期、持续时间、降温速度、前期温度和降水情况有关外,还和各地的土壤性质、墒情、地形特点、品种特性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措施等有密切关系。根据中央气象台的分析,今年4月初将有冷空气影响我国,各地可根据气象资料,结合本地区特点,进行详细分析,从中找出当地冬小麦春霜冻害发生规律,以便于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各种有效的防御霜冻措施,减轻霜冻的危害。


第2版()
专栏:

一篇失实的新闻报道
“呼伦贝尔盟各农牧场三河牛马八年增加十九倍”不符事实人民日报编辑部:
1961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呼伦贝尔盟各农牧场三河牛、马八年增加十九倍”的消息,是一则不符事实的报道。新闻中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三十多个国营农牧场,积极繁育三河牛、三河马。到今年6月末统计,这些农牧场拥有的牛马,已由1954年建场初期的二千零十九头(匹),发展到四万一千八百三十二头(匹),增加了十九倍多;同时还支援各地二万七千九百六十二头
(匹)。……据统计,现在三河牛的繁殖成活率已由建场头三年的40%提高到80%以上。我认为,这样快的繁殖速度显然是夸张,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按新闻中所述说的繁殖成活率来计算,在八年中增加十九倍多,也是不可能的事;如果把同时支援各地的二万七千多头加进去,那就不是增加十九倍,而是三十多倍。这显著是计算方法上有错误。
我为什么说这是一篇不符事实的报道呢?
第一,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内蒙古地区母畜一般占牲畜总头数不超过一半。即使按50%计算,1954年二千零一十九头牲畜中,母畜至多是一千零一十头;
第二,母畜当中至少有20%到26%的一岁到二岁不能生殖的小畜,按20%计算,下余的母畜至多也只有八百零八头;
第三,牛、马的怀胎率比羊低,再加上不能生殖的一部分老畜,怀胎率至多能达到80%,那就是说怀胎母畜,至多也只有六百四十六头;
第四,牛、马的成活率,按你们发表的数字统计,最多能达到80%(这倒可能偏低一些),如按80%计算,六百四十六头母畜最多能繁殖成活五百一十七头小畜;
第五,牛、马不同于羊,小母畜成长到本身能生殖小畜时,至少在三周岁以上。
按照上述五点来计算,在1954年二千零一十九头的基础上,到1955年繁殖成活的小畜为五百一十七头,大小畜共为二千五百三十六头。
1955年生的五百一十七头小畜,按50%的母畜计,有二百五十八头小母畜,这些小母畜最早在1958年才能再生小畜,按正常情况每年递增大体达到25%就不算少(这还没有除去每年应处理的老弱残畜),所以25%的递增数是最高的,也是少有的。姑且按这样推算下来,应当是:
1954年——2019头
1955年——2536头
1956年——3170头
1957年——3953头
1958年——4940头
1959年——6335头
1960年——7919头
1961年——9899头
这样的繁殖速度,八年中已增长将近四倍,这个增长数字并不算低。当然这个算法,不一定百分之百的准确,即使有出入也有限,或者说只可能是计算得高一些,而不是低一些。
这条消息所公布的数字,可否作一更正,请考虑。
此致
敬礼!
赛孔白纳
编者按:我们感谢读者赛孔白纳同志来信指出报纸的错误。得信后,我们立即检查了原稿,并向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查询采写经过和发生错误的原因。经过核对事实,证明记者的报道确实严重的失实,编辑在修改稿件中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据记者检查,这篇稿件所报道的内容和引述的数字,是由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农牧场管理局畜牧科提供的。负责提供材料的同志曾说明,增长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自繁;二是购进;三是一部分公私合营牧场和公社并进和转入国营农牧场。但自繁、购进和并入的牲畜头数各占多少,当时没有确切数字。后来在送审稿件的时候,有关单位认为“其中除购进少部分外,大部分是自繁的牲畜”。记者未作深入调查,就这样写入稿内,寄给了编辑部。编辑在编稿过程中,未经仔细研究,又把原稿中“除购进少部分外,大部分是自繁的牲畜”一句擅自删去;并且根据现有牲畜数字,计算出比1954年建场时增加的倍数,添了“增加了十九倍多”的字句,这就使错误更加严重了。
现发表赛孔白纳同志的来信,并特此更正。


第2版()
专栏:简讯

简讯
云南一些科学技术学会召开年会
云南省机械工程、医药卫生、气象、物理和土木建筑工程等五个科学技术学会最近先后召开年会,交流学术研究成果。
五个年会共宣读和讨论了四百二十篇论文。这些论文都是有关学会的会员结合生产、科学研究和教学写成的,有实际经验的总结,也有探讨性的学术论文。
西安市开展春季保粮工作
陕西省西安市粮食部门职工,开展春季保粮工作。两个多月来,全市所属各县、区粮食购销站和市粮食局直属各仓库、工厂,已对仓存粮食进行过一次逐仓、逐垛、逐包的普查排队工作,并已采用通风晾晒、火力烘干和使用机械除去杂质、降低温度等有效方法,及早处理了不安全粮食。
截至三月二十日,全市已及时处理了不安全粮食四千八百多万斤。
旅大地区发现战国时期墓葬
在旅大市旅顺口区营城子公社后牧城驿村东北面,不久前发掘出了三座战国时期的石棺墓。三座墓的出土文物以青铜兵器、工具、装饰品为主,另外还有明刀钱(燕国钱)、陶纺轮、陶罐、石球、玉饰品等。这三座古墓的发现,对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民族关系很有参考价值。


第2版()
专栏:

在劳动岗位上
重庆市的先进生产者、重庆水泵厂工人李运文,积极为农村修理排灌设备,培养抽水机手。他还绘制出一套修理水泵故障的简易图解资料,使农村抽水机手对机器的常见故障一目了然,能自己修理。这是他在为重庆市郊区红旗人民公社新桥大队修理排灌设备
新华社记者 刘诗临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