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3月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铺满春雪的路上
赵占峰
清晨,春雪初晴,村郊山野,银光闪烁。铺满春雪的路上,已经有了牲口的蹄印和车辙。我踏着雪,急急地赶往杏坡岭。
前些日子,区社王主任告诉我,杏坡岭村供应点上,有个出名的售货员、“三八红旗手”萧春梅。虽然她才十九岁,可这三里五村的人们,都亲热地叫她春梅姐。
我早就渴望见到她,心想,这样早,又是满地厚雪,她一定还没串村送货,脚下不由得迈得更快了。
“同志,等等——”一个清脆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原来是位山村女货郎。只见她挑着货担,健步如飞地赶上来。黑棉袄蓝裤子,结实的身躯,紫色头巾下两条发辫抖荡着。我一阵惊喜,莫非她就是萧春梅?
“哎呀嗬,我认错人了,还当你是前边村的社员哩。”
“哪个村的社员你都认识?”我问。
她微微一笑,说:“那可不!这三里五村,我没几个不认识的。”
听她这一说,我更觉得自己的猜想有“门”了。便说:“你是萧春梅吗?”
她收敛[liǎn]了笑容,看了看我说:“她呀,我最熟了,也是个售货员……”呀,我猜错了。
“哎,同志你到哪儿去呀?”
我告诉了她以后,她快活地说:“我去坨村,正好同路!”
路上,我要她介绍些萧春梅的事迹。
“这同志,你老问她干吗?说真格的,她跟我一样,平常极了。串村送货,就这两下子。不信你问她自己好了。”
“你跟她不怎么熟吧?区社主任告诉我,无论刮风下雨的日子,赤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寒风凛[lǐn]冽,大雪飘飘的深冬,她总是及时送货上门的。这村那店的人们该用什么东西了,都清清楚楚地装在她心里。……”
“嗬,同志,你真能夸张啊!哎,你是搞文艺创作的吧?……”她这一说,我们俩同时笑起来。
“你也够积极的哟,大清早就去送货。”
她说:“哪里,现时村里正搞运肥闹备耕,几个村的社员反映缺绳子用,昨天我到批发部转了转,正好有存货,加上这几场喜雪一降,让人打心眼里高兴,夜里老早老早地就醒了。……”
见她脸上渗出了晶莹的汗珠,我说:“来,我替你挑会儿。”
“不用了。这点绳子不沉;每回满满的一担货,我二十里地连肩都甭换!两肩和两腿,全跟山村人们一样啦!”她自豪地笑了笑。
“你原来不是山村的?”
“嗯。两年以前,在城里中学毕业后到这儿来的。你说怪不,我成天价在这岭上跑,可我越来越看着这山岭美,觉得它可爱。”
“这可不怪,你是对自己的职业和山岭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了;要不,你问问萧春梅,她也一定有这样的感觉。”
她又轻轻地笑了。
走着走着,忽然她指着路西的村庄说,“那就是杏坡岭。”
我们分道了。我说:“你不歇会儿再走哇?”
“不哩,早送到一时是一时。啊,不过你到了点上,她可能不在了……”
“你怎么知道?”我诧异地问。
“我是瞎猜,咯咯……”边说边笑,扭头就走了。我往西走着,她忽然又喊起来:“哎——同志!说真格的,我就是萧春梅……”啊!听她这一喊,我猛地转回身,愕然地呆住了。这姑娘多逗人呐,只见她像只春燕,朝前边如飞地赶去了。


第6版()
专栏:革命回忆录

访线
孙斌
陕北瓦窑堡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党中央、毛主席曾经住过的地方。1943年抗日军政大学三大队就住在这里。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紧要关头,由于国民党的封锁,敌、伪、顽的夹攻,我们在物质上遭遇到极大的困难。但当时边区全体军民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一齐动员起来向困难作斗争。我们的纺线运动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我们这些干部大多是从农村来的,开荒种地都不成问题,但坐下来学纺线就犯难了。难归难,线得纺呀,我们很快就动起手来。没有纺车,我们班里的李玉茂同志学过木匠,制纺车的任务他自告奋勇包下了,他一面自己造,一面教别人,苦干了三、四天,作成了五台纺车,大家就学着纺起来。起初,大家都不会纺,不是断线就是抽不出来,要不就是纺的疙里疙瘩,粗细不匀,把棉花都蹧蹋了。有的同志的锭子弯了,纺起来乱摆,噼噼叭叭直响。特别是一些年轻体壮的小伙子,在纺车边一纺几个钟头之后,腰腿又酸又麻,就不大耐烦了。我们班里的老万,性子特别急,车子又不好使唤,一搅锭子乱蹦,飞了一身棉花,他气得把车子一摔说:“我干不了这买卖,让我开荒去吧!……”
为了很快学会纺线,我们决定去请邻居老大娘来教。老大娘一请就来了,她一边纺,一边向我们讲搅车与抽线相互配合的道理。还把如何拣棉花,如何搓捻子等知识都教给了我们。这样,不到一天工夫,大部分同志都学会了。我的个子高,坐着纺腰腿酸痛坚持不久。有一次,偶然一抬头,见院里有一个碾盘石,我把纺车抱起来放在上边,又抱上一块石头压稳了车子,站着纺。这就舒服多了,抽线比坐下抽的长,出线速度也快了一些。但纺车速度还是有限,一转念,就在锭子旁边增加了一个加速轮。一试验纺起来就快得多了。大家看这办法好,就要求李玉茂同志把全班的车子都作了加速轮。以后,班长高保如把爱站起来纺的同志和坐着纺的同志排成了整整齐齐两行,一到纺线时间,车轮哗啦啦地转,锭子嗡嗡地响,再加上同志们的说笑声,唱陕北小调的声音,真是热闹极了。
由于技术不断提高,速度不断加快,每人每天平均能纺到五两线,有的纺到十二两,交到合作社的线子越来越好,因此,不断得到表扬与奖励。
就在这时,领导上交给我们一项新的任务,因为敌人封锁,边区连缝纫机上用的线子也进不来,领导上要我们队试纺。党小组研究后,推我和苏德荣同志试纺。我们仔细研究了缝纫机线的规格,知道这种线要细要匀要紧,最后还要把三股线合在一起。我和苏德荣两人用心地纺呀纺呀,一天半的工夫,才纺出二两,亲自送到缝纫机工人那里去试,质量还不够好,但能用。工人们高兴极了,拉住我们的手连声道谢,并要求我们再提高质量。我们带着工人们的希望和感谢回来,向领导上作了汇报。于是,决定又抽出两位技术较好的同志专纺缝纫机线。我们精心研究与积累经验,经短时期摸索,纺的机用线也完全能用了。大家越纺越有劲,越纺越快。开饭号响了还想多抽几托线。上厕所带小跑,课间休息十分钟也不放松,星期日也不愿休息,造成了一个纺线运动高潮。
当地群众看到我们纺的线又细又匀,啧啧[zé-zé]称赞,还组织人来参观。
汗水没有白流,劳动结出果实。我们由原来只有二斤棉花的本钱增加到一千三百多斤(一斤普通线换二斤棉花,一斤缝纫线换五斤棉花),不仅超额完成了上交任务,还解决了全班一切日常用品的问题,并改善了生活。


第6版()
专栏:

“善玉”的启示
——座谈朝鲜影片《一个妇女会员的故事》
章月娥(北京市化工厂包装女工):
看了朝鲜艺术电影制片厂的影片《一个妇女会员的故事》,使我又一次认识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血肉相连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国土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的朝鲜人民,一直同敌人进行着坚决的斗争。当时,在我国东北,就有朝鲜人民组织的抗日游击队。影片里描写的抗日游击队队员、朝鲜妇女尹善玉的故事,使我感到特别亲切。我们中朝两国人民,过去都一样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欺负,都一样恨鬼子、打鬼子。正像电影里的成浩和善玉夫妇俩那样,丈夫牺牲了,妻子马上跟上去,不打倒敌人,誓不罢休。
现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兄弟姐妹们,已经从他们国土的北半部赶走了帝国主义,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好日子。但是,南朝鲜的人民还没解放,还在受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压迫。最近美帝又操纵日本反动政府,在搞什么“日韩会谈”,想进一步加强对南朝鲜的控制。我们要用努力建设来支援那些正在同敌人斗争的朝鲜人民。
我要同厂里的同志们一起,千方百计增加生产。包装材料能不领就不领,能节约就节约,尽量避免包装瓶罐的破损现象。我们只有用实际行动把国家建设好,才能有更多的力量去支援世界上正在受压迫的人民,才不辜负革命先辈们的流血牺牲。
侯秀英(北京芦沟桥公社妇女联合会主任):
1937年,日本鬼子在芦沟桥打响了对中国侵略战争的第一炮。我们村离日本兵营和粮仓都很近,鬼子兵对我们老百姓动不动就是拳打脚踢。粮仓里的粮食都沤烂了,就是不给老百姓吃。大家饿得没有办法,只好去扫他们喂的马拉的屎,因为他们的马粪里还有没有化掉的老玉米豆或高粱。要说当了亡国奴连牛马都不如,真是一点不假。我看了《一个妇女会员的故事》,完全懂得善玉夫妇那种对敌人仇恨入骨的心,更佩服他们那种不怕自己牺牲的精神。我们中国妇女与朝鲜妇女一样,为了祖国、为了革命,永远要机智勇敢,鼓足干劲。帝国主义是不甘心我们过好日子的,我们中朝两国人民都要提高警惕。
芦沟桥公社有六千多个女社员,在生产上是一支主力军。几年来,我们同男社员们一起克服了旱、涝、虫等自然灾害,为北京市民生产了大量的蔬菜。以后我们还要根据居民们的需要,多生产些蔬菜,作到产量大,花色品种全,让工人同志和干部们把生活安排得更好,用更大的干劲来工作。
魏秀清(北京德外竹棉厂车间主任,女):
《一个妇女会员的故事》就像我国影片《中华女儿》、《赵一曼》、《红色的种子》一样使我们受到很大的教育。影片里的善玉,在地下工作中表现得有志、有胆、又细心;在敌人严刑拷打下,坚强不屈。我们应该像善玉一样,把自己锻炼得更坚强,更好地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工作。
革命前辈们的流血牺牲,就是为了人民过好日子。现在革命成功了,我们应该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德外竹棉厂生产的产品都是些家庭日用品——竹帘、水屉、拔火筒、筷子、衣架……这些东西产值低,利润少,但是,北京市的千家万户的家庭都离不开它们。三年多来,我们已经生产了十万多个锅把。跟着人民群众生活的不断改善,群众的需要愈来愈多,我们决不嫌麻烦,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原材料,为居民们生产出更多、更可心的用品。
赵金(北京市水磨胡同居民委员会妇女代表):
善玉的丈夫牺牲后,她又要抚育孩子,又要同敌人斗争,万分艰苦。成浩活着的时候,他们夫妇俩就说,二十年后,孩子长大了,就不知道我们现在艰苦斗争的情形了。是啊,今天我们要告诉孩子,革命的成果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我们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这几年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但比起过去,我们现在的困难简直不算什么。我们要勤俭持家,要用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好子女。


第6版()
专栏:

山庄
  李晓白峁峁上,小山庄,红云瓦,柳叶墙。能小伙,巧姑娘……金水山脚来,爬到了头顶上。绿浪吞荒坡,新地软又香;蜂蝶闹桃李,燕子探新窗。多干净,多漂亮,老人下棋无风尘,小孩玩耍袄不脏。谁把落叶扫?山歌问朝阳。呵,秦岭百座山,都在温床上!
*峁[mǎo]


第6版()
专栏:

神似·生动·古朴
——新石器时代造型艺术随谈
易水
去过西安半坡博物馆的人,总会被这座距今四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陶器所吸引住。这些陶器上鱼纹丰富多采,多半绘在盆类器皿上,有的保存完整,有的虽只存残片,但还能复原。鱼纹真实传神,有一些极富图案味,甚至两条或三条并在一起,线条强劲流畅,把鱼的特征表现得很清楚。
近年来,除西安半坡以外,在河南陕县庙底沟,陕西华县和宝鸡等处的仰韶文化遗址里,也发现了一些陶器上绘有或塑有动物的形象,虽然材料不多,但都极古朴生动,显示了当时造型艺术的水平和特色。
除了鱼纹以外,还有蛙、壁虎、鹿和鸟类的形象。庙底沟出土了一片敛口红陶盆残片,盆上挂有白色陶衣,上面用黑彩画着一只蛙,短颈硕腹,背上满缀圆斑,活现出一只行动蹒跚[mán-shān]的大蛙。同时出土的一件夹砂粗红陶器残片上,贴塑出一只栩栩[xǔ-xǔ]如生的壁虎,似乎稍一触动它就会甩尾逃去,虽然是塑成趴伏的形状,但总让人觉得它要待机而起,有一种运动感,和上述体态笨拙的蛙纹形成鲜明的对照。
现在能看到的新石器时代的兽纹,有小鹿的形象,是在半坡发现的。在一件陶盆里绘着四只小鹿,构图很简单,但线条鲜明而传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在陕西华县和宝鸡,都发现了绘有鸟纹的陶器,庙底沟也出土过鸟形器耳。宝鸡出土过一件细颈陶瓶,造型很别致,在瓶肩画着一只鸟,长啄修尾,很生动。华县柳子镇发现了一些陶器残片,上面用黑彩绘出展翅欲飞的鸟,线条简单,造型朴素,但是极富生趣。最突出的是这里发现的两件雕塑艺术品:一件是高四十厘米的陶鹰鼎,器表黝黑发亮,鹰首微昂,钩啄利目,显示出凶劲的雄鹰的特点,很有气魄;另一件是陶质的隼类头面形残片,小尖嘴,两侧塑一对圆圆的大眼睛,周围锥刻羽毛状纹,造型生动,又富有图案趣味。
过去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物里,很少有这类动物形象的工艺品的。但就近年来发现的这几件看,都显示了当时人们丰富的想像力,能把要表现的东西塑造得传神、生动,古朴可爱,到现在看来,仍不失为出色的造型艺术品。(附图片)
半坡鱼纹
华县鸟纹
华县鹰鼎


第6版()
专栏:

上图:农村妇女  作者:刘旦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