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3月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中国石拱桥
石拱桥是以石拱为骨干而修成的桥。拱是弯曲的梁,梁是跨河越谷的桥身,桥身虽是弯曲的,但它上面的结构形成平坦的桥面,面上铺路就可走人行车。石拱是用石头块拼砌成的拱,石拱桥就是全用石块造成的桥。
石拱桥是桥梁中最能接近自然的人工产物。我国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一座桥”,走上彩虹,就能上天。虹和拱桥是这样的不可分,以致我国诗人总爱把拱桥比作虹,说它是“卧虹”、“垂虹”、“飞虹”、“长虹”等等,甚至把它形容为“长虹卧波,鳌背连云”。拱桥更有“新月”、“眉桥”、“弓桥”、“花桥”等等美丽的名字。桥本来是美的,拱桥就更美了。桥在诗画里有它的妙用。我们常把风景叫做“山水”,有山有水就有桥,桥在山水里,该有多少诗情画意,更何况是如虹似月的拱桥。任何桥都是科学理论和技术成就的具体表现,但拱桥更是实用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体。它表面柔和而实际坚强,它既是交通孔道,又是风景点缀,它一面以强健的雄姿和大自然的山川风月共晨夕,同时又一声不响地蜷伏在那里任人践踏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在世界桥梁史上,石拱桥是比较早的,但中国石拱桥更为悠久。《水经注》中“谷水”条提到一座“旅人桥”,说“桥去洛阳宫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圆以通水,可受大舫过也”。这座桥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记载最早的石拱桥。但在洛阳发掘出的一座周末(约公元前250年)的“韩君墓”,墓门上就留有石拱,可见在旅人桥前,可能有更早的石拱桥。据说,在古埃及和希腊时代,都不曾用过石拱桥,后来罗马帝国修建渠道时,虽有石拱,但道路上的石拱桥却比较晚了。可以说,石拱桥在我国已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而且传布很广,几乎全国各地,无处没有,特别是长江以南水道较多的地区。它们大小不一,多种多样,其中有很多惊人杰作,最出名的是河北省石家庄附近的赵州桥,但此外还有不少伟大创造,现在只举几个例。
首先应当提到芦沟桥,这是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我国侵略战争的爆发地,也是我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值得永远纪念的一座桥。这就是一座较大的石拱桥。十三世纪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提到芦沟桥时说:“在这条河上,有一座很好看的石桥,在世界上也许是独一无二的,它有二十四个石拱,是用高度技巧造成的。”接着他叙述了这座石拱桥的桥面和两旁的石柱、石栏,并说石柱上雕刻着许多姿态不同的狮子,“一同构成美丽的奇观”。经过他的宣传,芦沟桥早就世界闻名。不过现在的这座桥和马可波罗所看见的不一样了。它现在共长二百六十五米,由十一孔石拱组成,每孔“跨度”由十六米到二十一点六米,桥高十余米,桥宽约八米。这是座重建的桥,开工于1189年,完成于1192年,在当时该是世界上少见的一座“联拱”大石桥,而且它的施工速度也是惊人的。所谓联拱就是把许多拱联成一线,这个拱的脚就是下一拱的起点,因此这一线的许多拱就构成一个整体,每一拱上的“载重”就由全部各拱共同负担,因而是个很经济的设计。
比芦沟桥还早得多的有苏州的宝带桥,开始建造于公元806年,全长三百一十七米,分五十三孔,都是圆形石拱。江苏吴江县有垂虹桥,建成于公元1326年,纯用白石造成,长四百余米,有拱桥七十二孔,其中三孔特别高,专为过大船之用,这样就把全桥桥身降低,节省了建筑费。江苏吴县甪[lù]直镇又有东美桥,建成于公元1465—1487年间,它的特点是先用拱圈石做成一个整圆筒,下半截深入河床,作为基础,上半截露出水上,成为一座半圆形的石拱桥。江西省南城县有万年桥,建成于公元1634年,全长四百余米,有二十三个石拱,拱的跨度达十六米,桥高二十余米。北京颐和园中有两座特殊的石拱桥,都是公元1770年左右建造的,一是玉带桥,桥面为波浪起伏,由“双向反曲线”构成,一是十七孔桥,由十七个拱构成,各拱顶点高度不在同一水平,而是随着上桥路面,形成和谐曲线,增加了拱桥的美观。
至于赵州桥,它确实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石拱桥。它建成于隋代的公元605—616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五十多年,但它的结构设计非常科学化,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因而它不但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桥,而且它还能胜任比它建成时更大的载重,所以才能继续不断地为人民服务了一千多年,而且还在继续发挥作用。
关于赵州桥,这里提出它的一些特点。(一)跨度特别大,它是一个孔的石拱桥,但这一孔就长达三十七点四米,就在今天的石拱桥,这也不算小了。(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一共四小拱,形成大拱圈和路面之间的四个洞,除去了这四个洞的土石就不但减轻了大拱圈上的载重,而且扩大了桥孔的过水面积,减少洪水对桥身的压力。这是一种近代所谓“敞肩拱”的设计,是非常合于科学理论的,在欧洲是在十四世纪时才开始出现的。(三)拱圈平扁,拱圈跨度虽长达三十七点四米,但拱顶比拱脚,只高出七点二三米,因而拱圈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只是圆形的一段弧。这就减少了上桥坡度,而且也增加了拱桥的强度。(四)拱桥宽度中间是九米,桥堍[tù]是九点六米,由二十八道三十七点四米跨度的拱圈,并列拼成,每道都是能起独立作用的拱圈,一道坏了,不影响他道的安全。为了使这二十八道拱圈联成一体,桥上有很多巧妙措施。(五)拱圈由石块拼砌成形,但石块之间没有灰浆连接,所有石块都是磨平“干砌”的,以免灰浆受水膨胀,拱圈变形的病害。(六)整座桥的轮廓和细节都非常均匀适当,坚强而美观,充分发挥了拱桥的优越性,显示出造桥技术的高度水平。所有这些特点都是修建赵州桥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集体表现,更是他们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赵州桥碑文上留下姓名的,“隋匠李春”的伟大成就!
为什么我国石拱桥会有这样长远的光辉历史呢?首先,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往往离桥不远就有石山,从就地取材说,用石造桥是非常自然的。其次,我国对石料制作的各种工艺,有极其丰富的经验,可把它切成整块大石碑,如同刀削一般,也可把石块雕刻成形,恍同泥塑,这是在宫殿、楼台、墙堡、陵墓等各种工程上,都可看得清楚的。再其次,我国对石桥的建筑技术,有种种独到的创造,特别在起重吊装方面,比如福建漳州有江东桥,建成于八百年前,那里的石梁有的一块重达二百吨,至今还不知是怎样搞成功的。再其次,我国对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长期的优良传统,不但式样多、强度高,而且用料省,结构巧,暗合科学理论;尽管当时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像这样累积来的经验,在世界上无疑是先进的,上述的赵州桥就是一例。又如福州万寿桥的大桥附近,有一小桥,也是石拱造成,其拱圈极薄,而且拱顶离路面也很近,但已行车几百年之久,并且近年还走载重大汽车和坦克车,竟然丝毫无损,这难道不是高度造诣[yì]的科学产物吗?
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卓越的石拱桥,直到现在,还在继续大量地修建。当然,那里的科学技术水平是越来越高了。就在去年,我们还建成了一孔跨度长达一百一十四米的最大的石拱桥。为了古为今用,精益求精,祖国石拱桥的这种光荣的优良传统一定可以继长增高地更好地发扬光大!
作者:茅以升


第5版()
专栏:

温泉
傅连暲
温泉,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是很陌生的。也许很多人已观赏过那令人心旷神怡的奇妙的温泉景象,也许不少人曾不止一次地亲身体验过那别有风味的温泉浴滋味。
在我国,对于温泉的利用,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我国人民不仅很早就懂得利用矿泉于农业生产,而且也知道应用温泉于人类的保健医疗。在古时的《山海经》内便有温泉的记载。一千多年前的《水经注》则载有“大翮山……右出温汤,疗治万病”。此外,汉代科学家张衡的《温泉赋》、北魏元苌[cháng]的《温泉颂》、北周庾信的《温汤碑》以及唐太宗的《温泉铭》等,都是古代歌颂温泉之作,其中都提及温泉治病的效能。
利用温泉于保健医疗,最通常的方式是温泉浴。温泉浴对于人体的作用,主要包括物理学与药物学两方面的作用。前者是由于它所具有的温热和浮张力的特性,能帮助活跃人体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皮肤的生理功能。同时,温泉浴对于感觉神经能起镇静止痛作用,缓解肌肉的紧张,因而能帮助消除疲劳,使人体感到温暖舒适。温泉浴的药物学作用则依据各种温泉所含成分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我国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道:“温泉有处甚多。按胡仔渔隐丛话云:‘汤泉多作硫黄气,浴之则袭人肌肤,惟新安黄山是朱砂泉,春时水即微红色,可煮茗。长安骊山是矾石泉,不甚作气也。朱砂泉虽红而不热,当是雄黄尔。有砒石处亦有汤泉,浴之有毒。’”根据这一段记载,说明我国在相当早以前,已经认识到由于温泉成分不同,其作用亦异。
应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可以测定温泉中的各种成分,依据其中所含化学成分的质和量的不同,可将温泉分为好些种类型,如单纯温泉、硫黄温泉、碱泉、碳酸泉、食盐泉、明矾泉以及放射性矿泉等等。有人研究认为,在温泉浴时,温泉中的化学物质,一方面直接作用于皮肤表面,另一方面,有些化学物质能以“离子”状态透过皮肤进入体内而发挥其各别的作用。至于它们发生作用的详细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是有些温泉的作用是比较显著的,比如硫黄温泉能够治愈疥疮和预防一般寄生虫性皮肤病,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另外,硫黄温泉对于患病的关节具有选择性的作用,主要是纠正其病态的新陈代谢,加上温泉的温热及浮张力的特性,因此对于治疗关节炎有所帮助。食盐泉能增进新陈代谢,具有镇静镇痛的效能,并且能促进局部炎性渗出物的吸收,所以它比较适于关节炎和神经痛患者的温泉浴。碱泉(重碳酸钠泉)能帮助除去皮肤表面的皮脂污垢,使皮肤清洁润滑,同时由于它具有加快体表温度放散的性能,所以浴后有凉爽清新之感。至于单纯温泉,由于其中所含各种矿物质极微,作用缓和,它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是活跃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镇静镇痛,消除疲劳,所以适于神经痛、神经衰弱、初期高血压病和关节炎等患者的温泉浴。
事实上,温泉浴对于身体健康者来说,也是锻炼身体的良好方法之一,经常地进行温泉浴,可以加强皮肤和全身的机能,增进健康。但是,如果采用温泉浴作为一种治疗疾病措施的话,那就必须根据各人的体质和病情、根据温泉的成分和温度等加以全面的考虑。比如年老体质衰弱者不大适宜作全身的温泉浴。患失眠症的人不适于硫黄温泉浴,因为硫黄温泉所含的硫化氢,分离后能产生刺激皮肤神经末梢的物质,进而促使植物性神经系统兴奋,这样更容易引起失眠。至于心脏病、动脉瘤、严重的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咯血、活动性肺结核等患者则禁忌采用温泉浴。此外,妇女在月经期和怀孕期间亦不宜进行温泉浴。
采用温泉浴作为治疗手段,在温度的应用上,目前各方面意见还不统一。一般来说,泉温在摄氏38度至42度之间比较适宜。据汤岗子矿泉疗养院对164例轻型大骨节病、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后,认为矿泉对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的影响不仅与温度有关,而且与治疗种类有关。在同样条件下(温度相同、作用时间相同),病人对水疗的反应并不相同。由此可见,如果采用温泉浴进行治疗,必须请有经验的医生指导。至于饮泉疗法,则更需经过化验确定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防止发生偏差,避免产生副作用。
我国幅员广大,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温泉也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北京小汤山温泉、辽宁汤岗子温泉、广东从化温泉、南京汤山温泉等都是全国闻名的。实际上全国各个地区多有温泉,我的家乡福建长汀河田亦有硫黄温泉,分好几个浴池,当地居民经常在劳动之后沐浴于温泉浴池之中,因此他们极少患疥疮者,即使是外地的疥疮患者,到该温泉洗澡若干次后亦都得到治愈。我在少年时代常到河田温泉沐浴,至今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回味。三十多年前土地革命时期,有不少红军战士也曾在这个温泉洗过澡,因此它有着革命历史意义。此外,在长征时期,我们行军经过党岭山时,在该地也看到了温泉,山上是白皑皑[ái-ái]的积雪,山脚下却是热腾腾的温泉,的确蔚为奇观。
解放后,由于党对人民卫生事业的高度重视,十多年来我国已对数十处温泉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它们的治疗适应症,并且先后建立了温泉疗养院数十处。今后随着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温泉涌现出来。(附图片)
重庆北温泉 钟巨治摄


第5版()
专栏:

从刨坑栽树谈起
沈国舫
有些人以为刨坑栽树就是造林的全部内容。其实,这不过是造林的两道工序。整个造林的内容还要丰富得多。而且就是“刨坑栽树”,刨什么坑,什么时候刨,怎样刨,栽什么树,什么时候栽,怎样栽,也有许多科学道理。
譬如在北京西山造林,在造林前要刨坑(也称整地)。刨什么样的坑呢?西山是一个石质山,坡陡土薄,如果坑刨得太小,土壤就很干,坑边杂草还要欺侮树苗;坑刨得太大,既费工,又过多地破坏了自然植被,容易引起水土流失,而且也不利于密植。应该根据造林地的条件采用适当的规格。一般坑可以长一些,以利于截住山上流水,但在坡面不平整的地方又不宜过长。坑的宽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坡度的限制,坡越陡,坑越窄。坑的外缘要修起石埂(或土埂),坑要稍洼,以便蓄水,土要刨松到一定深度,草根石块要拣尽。经过这样长期经验的积累,产生了鱼鳞坑、水平阶、反坡梯田等整地方法。应用这些方法时还要根据坡度、土层厚度、植被等不同条件分别采取适当的规格。
这些整地方法,拿到平地上去就不合用,拿到其它地方的山地,例如东北林区的山地,也不完全合用。因为那里的土壤水分很充足,植被茂密,对树苗来说“光”的竞争问题更为重要。在这种地方如果坑中积水过多,反会引起树苗的冻拔害(注),因此在当地要采取排水性能较好的高台整地、扣草皮土整地等。在我国其它各地也都有各自适宜的整地方法。
什么时候刨坑比较适宜?刨坑最好比栽树早一些。提早多少时间,各地又不一样。华北最好提前半年,在雨季之前刨坑。刨好的坑经过雨水滋润,造林成活就有把握;在东北林区扣草皮土整地时最好能提前一年,待草皮开始腐烂,土壤恢复紧实后才能造林。选择整地时间还要考虑到劳动力的统一安排等问题。
刨坑以后,下一步是决定栽什么树。造用材林要选用生长快、材质好的树种;造油料林要选种子产量高,含油量高,油的品质好的树种;造防护林要选根大叶茂,能起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作用的树种。以用材林而言,建筑用材、纤维材、矿柱材、薪炭材又都要求不同,因此也要选不同树种才能满足。杨树最适于作纤维材,作矿柱就有些勉强;洋槐可以用作矿柱,但要把它培育成大建筑用材就不太合适;松树可养成建筑用材,由于木材内含油脂多,因此用来造纸时就不如云杉。
还要根据造林地的条件来选择造林树种。比如在北京西山的一个阴坡造林,就不能选用在平地上生长迅速的杨树,因为山地土层薄,土壤水分不够多;也不能用在阳坡上生长迅速的洋槐,因为山上温度不够高,风太大;也不能用一般的果树(苹果、梨等),因为那里光照及热量不足。在这种地方造用材林时就要选择抗性较强、生长较快的油松;在土壤肥厚而且不太当风的地方,可以选用白蜡。各地可供造林的地方很多。这些造林地有的在北方,有的在南方;有的在高山,有的在平原;有的在海边,有的在内陆。这些地方的气候、土壤、水文等条件各不相同。只有深入了解各种造林地和造林树种的特性以后,才能正确解决树种的选择问题。
什么时候栽树比较适宜?在树苗地上部分蒸发少(落叶后,发芽前),地下根系容易愈合,土壤水分比较充足的时候栽树最好。一般说来春季是良好的造林季节,但有些地区(如华北)秋冬季造林也很好,尤其对种子长期休眠或可以截干造林的树种更为合适。在雨量集中的地区,还可在雨季造林。但雨季造林仅适于某些针叶树种;阔叶树种的叶面蒸发大,在温度较高的雨季造林不太合适。造林时间还应与农忙季节适当错开,以便合理使用劳动力。另外,栽树的操作技术也要按土壤条件、树苗根系的发育状况、使用工具等不同情况而有所变化。
刨坑栽树不过是造林的几道工序。大面积的造林,事前要有调查设计,造林时要考虑树种混交,林粮间作,确定适当密度,合理配置,造林后要长期进行细致的抚育管理,后期还要正确地组织间伐和主伐利用。但是刨坑栽树又是整个造林的“基本功”,它的对象是变化多端的活体,因此不能等闲视之。
注:土壤水分结冰时土体膨胀,几冻几化把苗根从土中拨出或拉断,引起树苗枯死。


第5版()
专栏:

访秋瑾故居
和平
去年冬天,在去大禹陵途中,我们乘坐着鲁迅先生在《社戏》中所提到的那种富有诗意的窄长的乌篷船,饱尝着那碧水交横,芳草绣岸的水乡景色,参观了秋瑾烈士在绍兴的故居——和畅堂。
“和畅堂”座落在塔山南麓,背北朝南,前后三进,共有房屋十余间。秋瑾烈士故居的主要部分,是在“和畅堂”进门后的第二进,一排共有四间房。由东而西,分别是烈士的卧室、餐室、厅堂和会客室。特别值得介绍的是烈士的卧室。1905年,秋瑾由于带头反抗日本政府发布的侮辱我国留学生的“取缔规则”,愤然回国。1907年来到绍兴,就住在这个房子里,一直到牺牲。这里按照原状陈列着烈士所使用过的床、帐、桌、椅、书箱、印章,她亲自做的刺绣,从日本带回来的花瓶等纪念物;而且有她为了进行革命活动,秘密设立的一间暗室。我们走进卧室,在后墙的西半边,看到一段褪了漆的旧木板墙,乍看和普通的木板墙一模一样,但经说明员轻轻地一推,吱的一声响,突然在我们面前出现一道暗门。黑洞洞的门内,几乎是直立地放着一个楼梯。顺楼梯而上,通到一个小侧楼。这里只能勉强地挤进去一个人的身体。小侧楼就是秋瑾的暗室。这里经常存放革命文件,还储藏起义用的枪支等。由秋瑾的学生、大通学堂的同学吴惠秋保管。当时正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前夕。秋瑾在绍兴的公开面貌是大通学堂的校长,这是一所训练革命起义人员的学校。秋瑾素性侠义不羁,酷爱交游,经常借此以联络江淮一带的革命青年,在“和畅堂”密会纵谈,筹划起义。这一间卧室和西头的会客室,便成了他们固定的聚会之处。徐锡麟、陶成章等多人都是这里的常客。据秋瑾之弟秋宗章在《六六私乘》一书中回忆说:“客来以骑,门前系马常满”,可见当时盛况。但不慎这种密谈,多次为她家的仆人阿六撞见,无意之中风声传出。时正值徐锡麟在安徽起义失败,加之当地学阀劣绅的诬陷,绍兴知府贵福于1907年旧历六月初四在大通学堂内逮捕了秋瑾,严刑审讯。她拒不屈服,只写“秋雨秋风愁煞人”七字。敌人恼羞成怒,于六月初六晨在绍兴市中心轩亭口残酷地将烈士杀害。十时左右,贵福又令山阴知县李宗岳带兵来“和畅堂”搜查,各处翻遍,唯独侧楼密室未被发现。这时吴惠秋已将密室中的文件烧毁逃走了。
秋瑾仅活三十一岁,(一说三十三岁)她短短的一生,慷慨悲壮之事甚多。在故居的辅助陈列室里,陈列着她各个时期的照片多帧,还有她手创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妇女报纸——《中国女报》第一、二号的原件;还有她很多犀利激昂的诗文手迹。在陈列的诗稿里,有一首是1904年东渡黄海去日本留学时写的,在船上,面对遭受过帝国主义海盗们蹂躏的祖国海洋,有感而作,其中有两句写道:“领海无权悲索寞,磨刀有日快恩仇”。又有一首是1906年从日本回国时所写,诗曰:
“万里乘风去复来,
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
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难销忧国泪,
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
从这些诗句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她那将身心献给革命事业、愤国忧民、宁死不屈的宏大抱负来。
今年是烈士牺牲五十五周年纪念,绍兴“和畅堂”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纪念建筑物,已由当地文化部门加以保护、整理和开放,并将永远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教育场所。
(附图片)
绍兴“和畅堂”秋瑾故居门口


第5版()
专栏:

琉璃
言火
“碧瓦朱甍[méng]照城郭”《唐诗》。北京多红墙绿瓦,翠绿色的琉璃瓦在红墙的掩映下,分外显得壮丽多彩。
琉璃是玻璃的一种,它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铅(约65%),因此是一种铅玻璃。琉璃的来源很早,最早的琉璃大概是制造陶器的古人从窑内发现的。偶然带入窑内的矽砂与石灰以及炉灰起了作用,烧出了小块晶莹的有色琉璃。
早期的琉璃大多用于制作璧、瑗[yuàn]及珠饰等装饰品,以乳白色和暗绿色的居多,火候低,是半透明的。因为制造较复杂,产量少,在当时很是珍贵。《盐铁论》中就曾把琉璃和璧玉、珊瑚并列为国宝。
后汉时,有一些方士在炼丹炉里烧出了琉璃,并且用琉璃磨成各种凹镜和凸镜,到阳光下取火。人们把这种镜子叫做“阳燧”。
大约从四世纪开始,人们逐渐把琉璃应用到建筑上来。人们在瓦坯上涂上琉璃釉,然后放入窑内烧制,就成为琉璃瓦。早期的琉璃瓦大多是翠绿色,这是因为在釉中含有氧化铜的缘故。经过劳动人民的不断试验,在釉中加入各种金属的氧化物,各种美丽的颜色就得到了。例如在原料中加入氧化铁,就得到黄色;加入氧化钴,就得到蓝色;加入氧化锰,就得到紫色。唐朝的各种美丽的彩色琉璃器(“唐三彩”)也就是这样得到的。
琉璃在建筑上大多用于琉璃瓦。但也有作成琉璃砖,来建造别种建筑物的。例如宋代开封八角十三层的铁色琉璃塔,完全由琉璃砖、琉璃块及琉璃浮雕组成。
元代开始在北京建立制造琉璃的基地,供宫室使用。北京和平门外有一条叫琉璃厂的大街,就是当时的琉璃窑址。著名的北海九龙壁上的九条栩栩[xǔ-xǔ]如生的彩色琉璃龙,就是元代琉璃艺术家的作品。
现在,北京的琉璃工人已能制造近二十种颜色的琉璃。他们的作品在装点首都的工作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