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3月3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延安杂忆
野坂参三
大约两月前的报纸上,极新鲜地刊出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等中国党政最高领导人参加十三陵水库建设,从事运土的相片。实际说来,这些同志们的这种体力劳动,并非自今日始。我在延安,到1945年战争结束为止,约住了六年,在那里和他们共同生活,当时的延安,是经常从事这种劳动的。
我冒着在中国大陆旅行的艰险,好容易走到陕北山区的延安,是1940年春天。那时正是国民党反动军队袭击皖南新四军的前一年,以延安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地区,正被日本军和国民党军严重地包围着。因此,对外物资交流的道路被切断,1941、1942年延安的经济正处在极度困难的状态中。住的方面,只要在山腰用锹挖窑洞就能对付,没有形成那么深刻的问题,但是怎样供应包括军队在内共近三万人的粮食和服装,却是重大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之下,当时中共中央指令各级党、政、军机关(包括学校和病院)的工作人员,也就是从毛主席到“小鬼”(少年勤务员),男女老幼一切人等,都参加各种力所能为的生产劳动。
那个地区本是不毛之地,既不产米,也不产麦。用小米做主食,菜以土豆为主。我所属的机关,种着土豆。我们分得住所后面山上的一角为耕地,几个人为一组,从事耕作。一人先挖坑,第二人往里投土豆苗,第三人上肥料,最后的人放进土并把坑埋好。我们常说笑话,把这种作法叫做“延安式自动耕作机”。
提到肥料,不消说,是不会有化肥这种东西的。最便当的是马粪。一到傍晚,延安街头上就展开了有趣的光景:提着筐子的男男女女,竞拾着掉在路旁的干马粪。
我的邻居朱德总司令等领导人,是种菜的名手。夏天傍晚,人们常常看见他们穿着普通军服,和兵士一起做着农活儿。
服装的缺乏也很严重。为了解决这问题,当时就动员人们用附近出产的棉花来纺线。在日本,直到明治初年,还使用过用简单的纺线机,左手拿棉,右手转车的纺线方法。延安的人们,不问男女,都从事这种生产劳动。我也一点一点地熟练起来。中共的最高领导人也都从事这种手工业生产。采取了这种非常的手段,总算摆脱了缺少棉布的危机。战争结束后,我离开延安时,就带着这样纺织成的被套回国。样式虽不大雅致,却十分坚实,到十三年后的今天,使用起来还很顶事。
另外,还有过这样的事情:1944年前后,进行扩建延安飞机场工事。这时候也曾动员全体居民参加运土。那规模,较小于数年前有名的淮河大工程或最近的十三陵工程的动员。被日本报纸经常讲到的所谓“人海战术”的群众性大动员,实际上是继承延安的传统。又如最近建立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制度,也可说渊源自延安时代。
这种劳动,当然是艰苦的。特别是对营养不良的延安人来说,的确是相当劳累。对于从北京、上海、南京和广东等地来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不用说也是非常吃不消的。但是,使我最感动的是,没有任何人对这种劳动发过不平之鸣,怠过工。大家总是愉快地劳动着,休息时就围坐在一起,用雄壮的声音合唱爱国歌曲。
为什么他们能够这样呢?这因为他们劳动的目的是为了中国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并且所有参加劳动的人都确信现在虽然吃苦,将来必定胜利,能够建立新中国的缘故。他们这种信念,不仅从政治教育上学习到,而且也是从眼前的事实……例如中共领导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作风中学习到。实际上,共产党干部的生活,和一般勤务员与兵士没有多大区别,在某次集会上,一个和我一起参加的日本俘虏,看见坐在干部席上的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等领导人也穿着褪色的棉衣时,竟发出“伊呀!毛先生也穿着和我们一样的衣服哪!”的惊异和感动相混合的叹声的事,我到现在还记得。
同人民大众共甘苦,共同建设新社会——中国共产党的这种作风,才真正是建设新的现在的中国的原动力。
〔方纪生译〕
〔译者附记〕《延安杂忆》原题《延安事情等》,是作者在1958年所写,发表于日本《文艺春秋》36卷11号。


第6版()
专栏:

真理的燧石
王威宣
我们常说“真理愈辩愈明。”这是一点不错的。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真理总不是一下子便洞若观火的,而是经过多次实践,反复辩论,把遮掩在真理之上的浓云密雾吹散之后,才能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给真理作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69页)诚然,“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辩论。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每一个人的认识,总是受他自己的阶级地位、生活经验、思想方法和学识等方面的限制。因而,有时某些人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巨雷”,有时是因为各人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造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时被复杂纷纭的现象所迷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有时又像“群盲摸象”寓言中的盲人,各人都把片面的认识当成事物的全部真理。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通过辩论,揭开事物的表面现象,使事物的本质显露出来。
每个人的认识,虽然不一定是事物的全面,但是,它却也认识了一部分真理。摸到大象的粗腿的盲人,说大象像一根柱子,这个结论固然是可笑的;但只要弄清了全部内容之后,说大象的腿像柱子,却是完全正确的。同样的,摸到大象其他部位而得到局部的认识,也还是正确的。这些局部的认识,对于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认识问题的人来说,的确是提供了有益的资料。至于盲人的争论,更能揭示各人认识大象的缺陷,从而对全面理解大象,提供了条件。因此,不要因为对某一问题产生了争论而奇怪。事实正如列宁常引用的成语那样:“真理是从各种意见的冲突中得来的。”(《向列宁学习工作方法》,第16页,克鲁普斯卡娅著,三联书店1950年4月版)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的人,才更能找到真理。
有些人之所以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真理,往往是由于过分自信。当然,一个人是应该有自信心的。然而,过分自信,便会使自己陷入主观主义的泥潭。宋朝的哲学家朱熹曾说过一句颇引人深思的话:“人之病,只知他人之说可疑,而不知己说之可疑,试以诘[jié]难他人者以自诘难,庶几自见得失。”(《朱子语类大全》卷十一,第11页)
理屈词穷的人,害怕辩论,因为辩论会使他更加不能自圆其说。在辩论中不以理服人而动感情的人,也往往是无充足理由的人。狄德罗说得不错:“只有当缺乏证明的时候,才求援于詈[lì]骂!”
辩论的目的是求得思想的一致,以便同心协力,为完成共同的事业献出力量。心服口服才是真服。“不图一时乱拍手,只求他日暗点头。”这才是成功的辩论。


第6版()
专栏:革命回忆录

一块高粱饼
张彩忱
那是1946年夏天,国民党五十四军由青岛沿胶济路向西疯狂进犯。我们胶东部队在胶济路东段芝兰庄一带,展开了激烈的阻击战。一天傍晚,部队打退了敌人的最后一次冲锋,枪声渐渐稀落了。这时,我们包扎所里进来了一个年轻的伤员,他左臂负了伤,鲜血还在不断滴着。但他不去上药,只是在一群伤员中焦急地走来走去,左顾右盼。我拉了他一把说:“看血流得这么多,快到里边去上药。”他撒腿就跑,几个护士上去拉住他,他着急地说:“放开我,我要找我的班长。”我就说:“你把事情讲清楚,我们帮你找。”护士们也七嘴八舌地说:“我们一边给你上药,你一边讲吧!”他擦了擦脸上的泥,开始叙述了事情的经过……
“临出发前,司务长发给我们每人两个高粱饼子,作为一天两夜的干粮。我刚参军没有经验,肚子饿了就吃,一夜里就把两个饼子全吃了,可行军的路程才走了三分之一。第二天,太阳过午,肚子就又开始饿了,大家看见我两腿发软、身上没劲,都争着把自己的饼子让给我吃。我怎么好意思吃人家的,每个人都一样分的两块嘛!于是就撒谎说:‘我的饼子还有一块没吃哩!’
“大家原来以为到目的地总可以有东西吃,谁知到目的地后还不到二十分钟,战斗就打响了。
“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太阳偏西,前后共打退了敌人七次冲锋。敌人暂时停止了进攻,轰轰的炮弹稀零零地落在我们阵地周围。
“仗打得激烈的时候,也没有想着肚子饿,敌人的进攻稍一停止,肚子叽哩咕噜地捣起蛋来啦,头也发晕,眼前冒着金花。这时心里多么想吃点东西,就是一把野菜也是好的,可在这种情况下又到哪里去找呢?就在这时,顾班长从背包里摸出一个巴掌大的高粱饼子,关切地对我说:‘这是给你留着的,不到最需要时我不给你,现在到了吃的时候了。’他说着把这个饼子塞到我手里。我这时多么想吃这个饼子呀!但我想到顾班长负过伤,身体弱,一路上还帮我扛枪,我怎能吃他的,就又把那块饼子递还给他。我说:‘还是你吃吧!我不饿。’‘两天一夜没吃饭,怎么会不饿?这样吧,咱们俩人分了吃。’他说着用手掰[bāi]了像花生豆那么大一块,放到自己嘴里嚼来嚼去舍不得咽下去,把块大的又塞到我手里。我咬了一口正吃着,看见班长苍白的脸上冒出了小汗珠,他显然比我还饿得厉害呢!我正想把那块饼子还给他,班长忽然大喊一声:‘卧倒!’,‘咣’一声,一颗炮弹落在我们面前爆炸了,我只觉得谁猛推了我一下,耳朵嗡嗡,就晕了过去。
“我醒过来的时候,发觉班长压在我的身上负了重伤,我这时才知道班长是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我。我急忙从挎包里拿出急救包来,解开他的衣服替他包扎伤口。他吃力地睁开眼睛望着我,轻声说:‘饼子你吃了吧!……’我心里一阵酸,眼里流出了一串泪水。他摇了摇头,意思是叫我不要难过,接着他又晕了过去。
“当我们打退了敌人最后一次进攻,追击敌人回来时,顾班长已经给抬下去了。……就这样,请你们帮我找到他,让我看看他怎么样了,我还留着那块饼子给他吃呢!……”
我插嘴问他:“你的班长叫什么名字?”“顾怀民,顾怀民!”他连着大声说了两遍。我一惊,呀!刚才那个因伤势重往后方抬的同志不就是叫顾怀民吗?那个战士看着我发愣,急促地问我:“我的班长……怎么啦?”我连忙说:“我们已经把他送到医院去了。”那个战士紧接着关切地问道:“他好些了吗?吃东西没有?”我点点头说:“好些了,也吃啦!”战士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从口袋里摸出那块高粱饼子咬了一口,看他吃得那么香甜,好像是从没吃过那么好的东西似的。
我们刚给他包扎完了伤口,他拔腿又往前面自己的连队跑去了。


第6版()
专栏:

日本谚语
*花椒粒子虽小却辣得很。
*不播种子不长苗。
*大海永远不怕染上灰尘。
*吹着邻居屋顶的大风,不会绕过你的房子。
*马要骑着看,人要交着看。
〔洪炘、高春兴辑译〕


第6版()
专栏:

非行诗简
杜宣
金字塔怀古
金字塔为古代埃及帝王陵墓。最大之金字塔在开罗,建于纪元前二七二○年,极为雄伟。因其墓建筑形式很像汉文的“金”字,故我国名之为金字塔。
塔名金字费推敲
到此方知撇捺高
最是四千年往事
几多宫殿没蓬蒿
尼罗河即景
2月22日由开罗赴洛克索。黄沙无际,故垒萧然。傍晚放舟于尼罗河,驼群霞影,尽入舟中,欣然得句。
荒沙故垒意鸿蒙
放棹尼罗趁晚风
驼影几回拂人面
一帆飞入落霞中
飞渡撒哈拉大沙漠
2月25日,由开罗乘机赴尼日利亚,横断撒哈拉上空。竟日所见,仅天光云影和无尽荒沙。日落时,云霞骤集,变幻迅速。顷刻间乌云紧复上空,一线鹅黄色晚霞,环绕地平线,历久不散。入夜,则混沌一片。感谢明月多情,不时从云层中现出一点清光,如见故人,行旅者以此为莫大慰藉。
一、黄 昏
无际红霞脚下来
黄沙渐渐染青灰
乌云直扑三千里
一线鹅黄绕地飞
二、月 夜
苍苍莽莽浑无边
极目荒凉沙漠天
明月似怜人寂寞
几回着意把云穿
1962年3月2日夜寄自加纳首都阿克拉


第6版()
专栏:大家谈

从修表说起
宋景超
我这只使用多年的手表,走得准,外形也很美观,只是上弦费劲,不想半年多来越来越严重。我想,也许是该修理了。
前天路过表铺,我把表递给修表的同志:
“这只表上弦太紧,手指很疼,您有办法吗?”
修表工人看了看说:“有!”他在上弦处点了一滴油,用手试了试,递给我。多年来的一个“大”问题半分钟工夫就解决了。
我由此悟出了一个道理:
一个人“学有涯,而知无涯”,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能力,也有一个积累提高的过程。因此求学问、做工作就都不会没有困难,重要的是必须时时不忘记学习,向别人学习,向生活学习。你不知道的东西,别人也许正好知道;在你多困难,而在别人也许只是举手投足之劳。假如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不问人,不读书,也不观察实际生活,那么小困难往往会变成大困难。只有当你善于动脑筋,并且也善于“入世”,大小困难就会逐渐解决。常常是,一席话,一章书,电影里的一个镜头,大街上的偶发事件,甚至于沏一杯茶,生一炉火,都会起到意料不到的“旁敲侧击”的作用。它耐人寻味,发人深省[xǐng],使你得到启发、鼓舞,从而帮助你解开疙瘩,使你心胸眼界,豁然开朗。
当你“苦恼”的时候,当你感到有小问题的时候,就敞开胸怀,到集体里去,到“修理间”去,点一滴“生活”的油,思想感情就不会太容易生锈发涩了。


第6版()
专栏:

黎明(套色木刻) 杜应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