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3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昌五公社第二大队安排各种良种田面积
适应自然条件 繁育多样良种
和田、鄯善训练建立种子田的技术人员
本报讯 据《黑龙江日报》消息:黑龙江肇东县昌五公社第二大队各生产队,在落实今年种植计划的同时,安排了各种适应本地自然条件的良种田面积。
这个大队过去十分重视良种繁育工作,在繁育的种子中,有适应本地土质、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高产稳产品种;有调济农时的早熟、中熟、晚熟的品种;有适合岗地、平地、洼地等不同地势种植的喜肥、抗旱、耐涝的品种;有抗御风、涝等自然灾害性能强的品种。因此,过去遇到自然灾害,一般都能设法补种上具有各种抗灾性能的种子,减轻了灾害带来的损失。
近几年来,某些干部和社员由于单纯看到高产稳产作物产量高,忽视了对各种不同性能种子的繁殖。例如,第二队去年种的七百多亩谷子都是“大粒黄”品种,结果成熟期集中,割不过来,被风橹了,损失不少。第一队去年种的谷子,有三百多亩没等出苗就被风刮平了垅,因为没有早熟品种,只好又种上了“大粒黄”、“社会主义之花三号”等晚熟谷种,结果过了“秋分”还有青穗子,加上风磨霜打,每亩减产二十多斤。
接受上述的经验教训,各生产队在制订今年繁育良种计划时,特别注意了农作物品种的搭配工作。他们除继续繁育已有的几大作物的主要品种外,对本队已绝了种的早熟的“小白毛”、抗风的“毛毛谷”、耐水的“水里站谷子”等多种多样品种,本着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从社员那里串换了三百多斤。对当地没有的“白糜子”、“大红糜子”等品种,也派人去外地购买或串换。在繁育工作上,各队除培育自己需要的品种外,大队还根据五、六、七队地势低洼的情况,组织这三个队多繁育抗涝性能强的“疙瘩青”、“水里站”谷子,“克强”小麦,“大穗黄”包米等耐水品种。全大队今年计划种植一千九百零五亩种子田,共繁育七百多个品种。
现在这个大队各生产队共选出九名有经验的老农,专门负责培育、繁殖和推广良种。
本报讯 据《新疆日报》消息:新疆和田、鄯[shàn]善县种子站举办短期种子训练班,为建立种子田培训技术骨干。参加学习的有公社的副大队长、种子技术员、保管员、老农等二百二十人。训练内容主要是良种繁育、建立种子田、选种留种、种子储藏保管和种子检验等。学习方法采取理论联系实际,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并组织专题报告,实习参观。
通过这次训练,学员们进一步认识了良种繁育的重大意义,决心搞好种子田的建立工作。和田县红旗公社五管理区三大队斯拉木尼牙孜说:我们今年的玉米、棉花、水稻和油料等都要建立种子田,明年保证不缺种,都用种子田的好种子。卫星公社二管理区四大队阿不都热合满也说:我们队里以前种过良种,第一年受群众欢迎,由于没有建立种子田,第二年种子混杂了,以后社员也不种了,只好再引进良种。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这次回去要用这次学习的知识,把种子田建立起来。


第2版()
专栏:

著名大豆产地榆树县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探讨当地气象变化规律服务农业生产
新华社长春25日电 吉林省著名大豆产地榆树县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协会,最近组织有关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对全县气象变化规律和农业生产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他们经过三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近三十年来当地气象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气象因素同当地主要农作物产量的关系,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参加这一工作的气象、农林、水利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搜集、整理了县里有关部门提供的1931年到1960年的气象资料和农作物产量统计资料,经过分析、比较、综合,发现日照、气温等气象因素在本地区年际变化不大,基本上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而降雨量的年际变化却相差很大,特别是夏秋两季,常因连雨或暴雨而发生内涝和洪水,成了农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三十年中的七个歉收年,有五个就是因连雨内涝造成的,而十个丰收年却没有发生这种现象。这也证实了群众“怕涝不怕旱”的说法是有根据的。当地土质多为黑色腐质土,保水力强,不易蒸发,历年很少因干旱而歉收,例如1956年因连雨不晴发生涝灾,遭致农业歉收,而1958年虽久晴不雨,出现严重旱象,却没有影响收成。
他们还从气象资料中总结出全县春季降雨量少,温度变化较大,常受西南季风侵袭,夏季较为炎热,雨量高度集中,约占年降雨量63%;秋季易受冷空气侵袭而出现早霜等,以及这些气象特点对当地大豆、谷子、高粱等主要作物的影响。如春季是作物播种期,播种适时与否直接影响作物产量,但每年4、5两月都有十五次左右六级以上大风,往往种子播后被大风刮走,造成损失。夏秋两季是雨量集中的季节,也是作物生长、成熟时期,当地土质保水力强,一遇连雨,往往造成内涝灾害,或因连雨而不能铲趟,致使野草蔓生,妨碍作物生长。夏季多雨对不同作物又有不同影响:7月正是大豆开花结荚的时候,需要充足的水分,正像当地群众说的:“大豆开花,垅沟摸虾”(雨水多一点为好)。据五棵树公社调查材料证明,去年7月20日左右,由于缺少一场透雨,严重影响了大豆收成。恰好相反,高粱、谷子扬花时就不需要很多雨水,当地农谚说:“高粱开花地裂纹,庄稼汉准备粮食囤”。因此,7、8月份雨量适时与多少,对一年收成关系很大。
榆树县各有关部门为争取今后农业增产,正根据科学技术工作者提供的资料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例如为了防止夏季连雨造成内涝灾害,水利部门已开始有重点地在黑林子、保寿、红星、育民、十四户等五个较大涝区修建治涝水利工程,并在其他易涝区挖排水沟、修建和维修小型水库。在农作物种籽方面,县种籽站和良种繁育场在几年前就已根据当地“怕涝不怕旱”的特点,先后引进和繁育一些新品种,如大豆的“铁荚子”、“集体5号”等。经过多年试验、观察,并分别在一些生产队重点种植,证明这些良种适应当地气候、土质条件,具有早熟、高产、抗涝等特点,准备有计划地推广。县气象部门也提出了加强资料情报工作,尽可能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等措施。他们还提出怎样避开播种期风害的建议。如他们根据农民经验和气象站观察,发现每年春季大风发生时都有一定“风道”,“风道”上风力很大,而周围风力则较弱。这样,播种时可以在“风道”以外地方先播,“风道”地区后播。


第2版()
专栏:

建立种子田好处多
——新垒头公社马兰生产大队推广良种的调查
从一桩争论看良种
在河北束鹿县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去年秋天,棉花收购站的收购人员同和睦井公社一个生产队的社员发生了争论。这个队的社员和新垒头公社马兰大队第十一生产队一块售棉,都是岱字五号棉花,表面上看,也都干、白、净,收购站却给马兰大队第十一生产队定的等级高,给和睦井公社那个队定的等级低;定得低的当然不同意,他们说都是一样棉花,为啥等级有高有低,双方争执不下,一直反映到当地领导机关。为了弄清真相,当即把两个队的棉花加了工,结果马兰大队第十一生产队的棉花每百斤籽棉轧出皮棉三十七斤,和睦井公社那个队的只轧出皮棉三十三斤,这场争论才算解决了。
马兰大队第十一生产队的棉花质量为什么好?最近我们到这个队作了一次调查。原来这个大队各生产队的棉花都长得好,原因除了加强田间管理以外,很重要的一条是注意选用良种。全大队的十一个生产队,除个别队外,都建立了各种作物的种子田(共有五十八亩),培育了棉花、谷子、玉米、小麦、高粱等三十九种优良品种,每种作物都有几个适应不同土质的良种。对种子田重视程度不同,生产差异十分明显。1960年第十一生产队抽出专人管理种子田;第二生产队嫌麻烦没有建立。到1961年,同样的地,二队管理并不比十一队差,十一队的棉花亩产平均达到了二百零二斤,第二队却只平均一百五十五斤。十一队的棉花衣分平均达到了36%,二队刚够35%。
种子自己留还要培育好
几年来,这个大队从外地引进了四十多样优良品种,经过试验,不适合当地条件的被淘汰了,适合当地条件的推广了。他们体会建立种子田的好处:首先是籽种质量高,凡是本生产队选留和繁殖的籽种,从来没有发生过霉坏和发芽率低的现象;第二,适合本地的耕作和自然条件;第三,便于掌握籽种的特征,加强管理;第四,能够保证适时播种;第五,节约运输力。
怎样选留优良品种呢?他们先后采取过两种方法。1957年为了解决棉花品种混杂的问题,曾一律采取定棵、朵选的办法,但采摘棉花时正是秋收种麦,劳动力最紧张的季节,再加上一部分妇女鉴定品种的技术不熟练,费了很多工,种子纯度提高有限。1959年建立了种子田,确定有技术的社员培育优良品种。几年的事实证明,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第一,提高了种子纯度。1959年刚建立种子田,棉花的岱字五号品种纯度不足60%,当时选留了十几棵比较纯的棉棵,收摘后的种子进行了粒选,经过不断精选,去年全大队播种的二千二百亩岱字五号棉的纯度已经达到80%以上,第十一生产队去年还在种子田内培育出二亩二分纯度在95%以上的纯岱字五号棉。
第二,既简便又省工。第十一生产队算过一笔账,过去在地里定棵朵选,有技术的劳动力每天只能定六百棵;一般劳动力每天可摘花八十斤,在已定的棉棵上选摘,一天仅能摘四十斤。这一年,选一百斤棉籽就用了十五个劳动日。建立种子田以后,除去单存单放以外,比其它棉田没有多用工。
第三,能够摸清不同作物品种的特点。管理留种地的过程也是对新的品种试种的过程,可以发现不同品种的特点。
第四,可以作到选留良种与培育良种相结合。建立种子田以来,不但提高了良种质量,还自己培育了十五种新的品种,培养出了一批对籽种有研究的社员。
第五,种子田有些当年就可增产。
因地制宜各方兼顾
建立留种田后,各种农作物选留什么样的品种好呢?马兰大队的经验是:从本队的自然和耕作条件出发,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齐。例如鸭棚棉,在肥沃地里种植比岱字五号棉产量高,在薄弱地里就不如岱字五号棉。在选留良种上,要看到产量,也要全面地看到其它特点。石特十四小麦在马兰大队目前产量最高,无论肥地、薄地、旱田、水田都宜种植,但是它在成熟后容易掉粒,收割稍不及时就会造成减收。如果全部种上石特十四小麦,到时一起成熟,即便丰产也很难得丰收,这就要有几个品种搭配开。目前,他们选留的三十多个品种有喜肥的,也有在薄地能增产的;有耐涝的,也有耐旱的;有适合甘薯茬的,也有喜欢谷子茬的,这样能够发挥种子的特长,达到增产的目的。
生产队育种的好处
种子田原先曾由大队统一选留培育,生产队干部滋长了依赖思想;1960年改为生产队经营,大队技术干部负责全面指导,并协助生产队重点试验培育新品种。实践证明,由生产队搞种子田好处很多:
第一,谁种谁使,进一步调动了生产队和广大社员的育种积极性。
第二,可以作到因地制宜,每个生产队可以根据自己下年种植所需的品种、数量,确定种子田。
第三,可以与生产结合起来,即生产队干部可以通过种子田的管理经验去指挥生产,又可以通过留种田的管理摸到种子特性,为下年推广打下基础。
第四,能够确定专人管种子田,并能与其他生产结合。种子田有活,专管人员即可管种子田,种子田没活,管理人员即可以转向其他农活,不至于发生窝工浪费。
最近,马兰大队在发动社员总结了几年来建立种子田的好处之后,主要抓以下几项措施。
首先发动各队进一步精选种子田的籽种。各队已从去年种子田繁殖的籽种中粒选出各种籽种两万二千多斤。第二、第四两个生产队籽种纯度较差,本着自愿互利的精神,与十一队互换。其次,根据需要扩大良种。各队在自愿互利的条件下,互换品种四种,并从兄弟队换回新的品种三种,已作好发芽试验。第三,扩大种子田。随着良种品种的增加,各个生产队的种子田也相应地扩大到九十多亩,目前棉田已基本整好。第四,积极为生产队训练一批种子田的专管人员。
(原载《河北日报》,本报有删节)
赵玉 懋权 光茂 德荣 东义


第2版()
专栏:

淮南矿务局注意发扬技术民主
采区开拓设计方案较前经济合理
新华社合肥24日电 淮南矿务局谢家集二矿曾经进行一场关于采区开拓设计问题的争论。
争论的内容是关于这个矿五采区的巷道布置问题。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主张采取分组小联合的办法,就是将二至三层煤层划为一组,开辟一条运输道,联合在一起回采。另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则主张采取集中大联合的办法,就是把二至三层煤层划为一组,再将两组以上的煤层组合起来,开一条运输能力比较大的运输道,联合在一起回采。
这两个办法各有优点。到底采用哪一个办法好呢?谢家集二矿组织全矿工程技术人员、区长、队长和一部分老工人讨论,又到与五采区地质条件相同的一、二采区观察、比较。最后,大家认为根据五采区的地质条件,实行集中大联合比实行分散小联合具有更多的优点,因为它投资少,巷道工程量少,生产能力大,可少留煤柱,多采煤炭,运输系统简单,机械设备和生产用的辅助工少,巷道便于维护。这场争论是在两年前发生的。五采区两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在这个采区实行集中大联合的确比较经济合理。
谢家集二矿的这个事例,是淮南矿务局近几年来在进行采区开始设计中发扬民主作风的一例。类似这样由领导生产的干部和技术人员充分讨论开拓设计问题的事例,在淮南各矿经常可以碰到。
淮南矿务局各矿,都是多煤层的矿井,煤层之间的距离很近。几年来,这个局由于在采区开拓设计中坚持走群众路线,找到了一套更加适合于淮南煤层情况的开拓布置方法。比如,根据煤层厚薄不一,倾斜度大小不同,煤层之间远近距离不等的情况,分别采取了分组小联合布置和集中大联合布置的办法,把两层以上的煤层联合在一起开采,改变了过去一个煤层一个煤层地开采的方法。再加上其他的改进,这几年新开拓的采区基本上达到生产能力大,掘进工作量小,获得煤量多,运输系统简单,安全环境好的要求。据统计,全矿务局从1958年至1961年的四年中,平均每采一千吨煤的掘进工作量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平均下降23%,采区生产能力由过去的日产八百吨左右增加为一千吨到一千五百吨。
煤矿进行采区开拓设计,事先要了解采区煤层的变化情况,要考虑投资和设备条件、移交生产的期限和施工技术力量等方面的因素。有些工程师在草拟设计方案前后,主动找群众商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尽量使设计做到经济合理。淮南矿务局对于一些善于依靠群众做好开拓设计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鼓励表扬,号召大家学习。矿务局的领导干部经常参加各矿召开的开拓设计讨论会,启发和引导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教育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既要重视多数人的意见,也要重视和研究个别人的不同意见。在一个采区开采结束以后,矿务局又帮助矿、区发动群众,从建设、生产、安全等各个角度,评定设计的好坏,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行这些工作的结果,不但逐步提高了开拓设计的质量,也使技术民主的空气日益浓厚。工程技术人员、干部、老工人们,往往为了一个采区的开拓或采区里一条巷道或车场的布置,围坐在一起争论得面红耳赤,一旦意见取得一致以后,他们又心情愉快地按照一致的决定办事。
淮南矿务局的采区开拓设计,目前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设计不够细致,施工中遇到地质条件变化不符设计估计的情况时不能及时修改等等。矿务局正在改进。


第2版()
专栏:

十年重访土改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赵九章 曹孟君 胡耐秋
1951年冬到1952年春夏,我们曾经作为全国政协土改工作团二十团的成员,在广西僮族自治区的柳城县参加土改,和农民兄弟姐妹们一起,进行了一场翻天覆地的阶级斗争。光阴飞逝,已经整整的十年了。在这十年之内,我们像怀念亲人一般地怀念着那里的人们,总想有机会再到那里看看。最近,这个愿望实现了,我们到了柳城县,到了我们参加过土改的村子,进行了一次不寻常的访问。
汽车离开了柳州市区,在群山环绕的原野里,出现了一片由工厂和工厂、房屋和房屋连接成的建筑群。车子过了沙塘,公路两旁高大整齐的桉树,像老朋友那样向我们招手。远近大小的蓄水塘,像一面面明镜镶嵌[qiàn]在大地上。过了上雷,沿着边缘驶过了沙埔镇,镇上修了不少新房屋,看来是集体用的房屋。驶过沙埔河上的浮桥,一转弯就到鸡公山下。土改时期,在这山前,在沙塘,都曾举行过数万人的斗争和公审大会。一路之上,旧的留有印象的地点和新的景象,使我们目不暇及。转眼之间,柳城县领导机关所在地的大埔镇,就已经在望了。远远看到了街口的高楼,街口外面的空地,就是十年前全县土改大军整装出发的地方。十年了,我们又重行来到了柳城!
我们前后在县里住了好几天,又到大埔公社的六休村和沙埔公社的沙埔镇住了几天,走访了沙埔公社大村大队的几个村子。我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听取了县委会王子杰书记和三个公社、五个大队以及一些生产队负责人的情况介绍,还和一些乡亲们进行了漫谈。我们很难一笔写下这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当然我们首先关心的是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情况。柳城县以产稻谷为主,1950年到1959年十年中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61.2%,稻谷增长了60.3%。1957和1959两年都是大丰收,乡亲们回忆1957年上交公粮的时候说:排了很长的队,到天黑还交收不完。沙埔的仓库装不下,挑去上雷才全部入仓。1960年是几十年未有的大旱年,1961年春还是干旱,夏秋雨水仍然不足,幸而有了人民公社,幸而几年来大力兴修了水利,公社社员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日夜抗旱,努力奋战,有的生产队车了三级水挽救了田里的禾苗,战胜了自然灾害。1961年全县的粮食收成,比前一年增长了11%多。今年如果没有灾情,全县的粮食产量预计可以得到更好的收成。
谈起水利建设,柳城县在这方面的成就,给予我们极为深刻的印象。现在全县的田地总面积是六十一万多亩,其中水田三十五万多亩。大小水利工程三百六十多处,灌溉面积共十九万四千多亩,占全县水田总面积的54.6%,其中能抗旱七十天以上的十一万四千亩,占全县水田总面积的32.3%。全县可灌溉的田亩中,在1950年到1957年的八年中间,新增加的灌溉面积是七万零一百多亩,在1958年到1960年的三年中间,新增七万五千七百多亩。十一年中间新建灌溉千亩以上的水利工程,共有四十一处。因为大兴水利,大大改变了自然面貌,扩大了水稻复种面积,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才有可能取得上述的粮食生产的成绩,也才有可能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取得胜利。
我们还要举一个例子,来说说水利建设对发展农业、改变农村面貌有多么重要。
柳城县有一个冲脉公社,原来是个旱区,解放前只有少部分田能种稻谷,但从来不曾种过二苗。贫苦农民以大麦为主食,因为吃得实在苦了,农民把大麦叫做“赖哭麦”。地主富农讥笑贫苦农民说:“你们屙[ē]也是屙的‘赖哭麦’的屎。”1957年冬到1958年春,农民们响应党的号召,大修水利,修了三十六个大小水库,其中灌溉千亩以上的就有五个,总的灌溉面积比解放前扩大了十九倍。现在还有三个中型水利工程,修成后灌溉面积将进一步扩大。冲脉公社已成为产稻区,农民们已经普遍地以米饭为主食了。最近两年,该社虽然同样地遭到天旱,但由于发挥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对党的农业政策执行较好,加上水利的条件好,1961年的粮食收成(包括集体和私人),已赶上1959年丰收年的收成而略有超过。
我们一到农村,第一个印象是农村新修了不少的房屋。大埔公社的六休村共九十六户,其中有二十七户新建了瓦房五十七间,加上集体用房十八间,共七十五间。另有十户将茅屋改换了瓦顶,共十七间。现在一眼望去,除了很少几间用作厨房和灰房的小茅屋外,几乎全都是瓦房了。我们到的其它村子和路过的村子,也都修了不少的新房屋。
一进村子,乡亲们一见面,又拉手又拍肩,说不出的亲热。他们纷纷地说:“你们又来了!”看他们身上,无论大人小孩个个穿得整整齐齐。土改以前,一般贫雇农,床上没有棉被,身上没有棉衣,脚上打赤脚或者穿木板鞋。现在大人小孩都穿了棉衣,有些人还穿了卫生衣或者毛线衣。他们告诉我们说,家家都有棉被和蚊帐,下雨天很多大人和小孩都穿上胶鞋。在和六休的乡亲们聊天的时候,一个生产队的保管员杨福亮告诉我们,他在十六岁时买了一双袜子,逢年过节才穿一回,到土改以后当了干部才穿破,这双袜子穿了二十年。土改以后,每年至少要买一双。有人在旁边插话说,他每年至少要穿两三双。至于家庭用具,也都改样了。土改以前一般贫雇农家庭的用物都很简陋,现在家家有烧瓷碗、碟、搪瓷脸盆和暖水壶,有的除了铁锅以外还有钢精锅,至于水桶木盆就更加不用说了。据全县的统计,1960年商品零售额共为一千多万元,比1952年刚刚土改时增长了89.6%。1961年群众的购买力比1960年更高。我们再以六休村的九十六户为例,土改以前90%的户要借债,现在70%的户有存款,一般存有六七十元,多的有三四百元。
至于吃的问题,1961年的粮食就比较宽裕了,现在一般的农民家庭的粮食都有储存。每户都有鸡鸭一二十只,有的还养有猪和兔。大埔墟上有大量蔬菜等农产品出售,也有家禽家畜和猪肉。每逢墟日,共有十几间铺面的百货商店十分拥挤。大埔街上不但有大百货商店,还有了一家电影院。住户都有了电灯照明,沿街安装了好几个自来水管。大埔的居民们,特别是妇女们,再也不用从柳江满挑一担水艰难地爬那高高的江岸了。
一天下午,我们在街上看到一队孩子,由保育员带领,唱着歌回家。问了后,才知道是大埔中心小学附设幼儿园的孩子们。该班共有五十名孩子,他们的家都在大埔街。过去,土改队曾在大埔中心小学住过。现在,学校新添了两排教室,已发展到一千多名学生。全县已有一所完全中学,五所初中,中心小学、完全小学和乡村小学,共有二百多所。1950年,全县中学生仅有一百七十名,现有在校中学生一千六百多名。1950年,小学生仅八百名,现有二万六千多名。
六休村的乡亲们说,现在婴儿患破伤风死亡的根本没有了。六休大队的邓荣福,土改前一直当长工,他说他那时下工后一人回家摸黑做饭,土改时已近四十岁还是光棍汉。现在结了婚,有了六个孩子,十年增加七口人。两个兄弟共有十一口人,也在一块团聚。每当劳动完毕回家,孩子们就喊“爸爸吃饭了”;他一要出门,孩子们又牵着衣角问:“爸爸哪时回家?”他说:“一听见孩子喊爸爸,心里就有说不出的喜欢。”
六休大队的党支部书记杨定坤说:“过去我们这些贫雇农都是落尾的,没有讲话的地位;土改后我们翻了身,党培养我们当了干部。十年来,我们农民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克服了种种困难,创立了共同的家业,为更加富裕的生活打下了基础。”
十年以前,土改结束我们离村的时候,看到三四个农民,同在一块水田中用牛耙田,他们开始走上集体化的道路。这一回,我们离开村子、离开柳城县的时候,许多生产队正在扎扎实实而又热热闹闹地进行备耕工作,大片大片的土地已经翻耕。有些社员在忙着砍松枝、打石子、烧石灰,有些社员在忙着积肥。许多生产队已经制订了今年的生产计划,全县1962年的生产规划都已落实到队。据我们在某些生产队了解,除了完成今年的定产任务而外,还有潜力可挖,还可争取超产。公社社员们坚决地相信,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进一步发挥集体力量,发挥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今年以及往后的几年,在农业生产上将取得新的胜利。


第2版()
专栏:文化走廊

河南收集整理古籍图书
河南省图书馆几年来收集了古籍图书四十多万册,经过鉴选、配套、著录,已经整理上架投入流通的有二十五万多册。现在,这个图书馆正和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协作,准备进一步收集和整理古籍图书、古字古画、古代碑记等。


第2版()
专栏:文化走廊

西汉一批大型铜器在西安出土
距今两千年左右的一批西汉时代的大型铜器,最近在西安市西郊出土。这批铜器上大都刻铸有铭文,内容包括器物名称、重量、铸造年代等,为研究当时的铜器铸工艺术、度量衡和书法提供了珍贵资料。


第2版()
专栏:文化走廊

北京加强重点文物的调查管理
北京市在最近一年来继续加强了对重点文物单位的调查和保护管理工作。最近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对抗日战争爆发纪念地芦沟桥和居庸关云台两个文物单位进行了调查、测绘和拍照,并对它们的历史沿革、建筑形制和艺术价值作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北京市文化部门还先后调查了义和团活动遗址、长辛店“二七”大罢工遗址和有关和平解放北京的遗址,搜集和整理出一部分文献资料。


第2版()
专栏:

春到川江运材忙
春天到了,长江上游桃花水逐渐上涨。四川宜宾港口机械扎排场的工人们把从川西北高原流送来的木材,集中编扎大排,转运各地。左图:工人们正在江面扎排上图:宜宾港扎排场采取轮船拖运的办法,加速外调木材
新华社记者 游云谷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