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3月1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谈谈家畜育种
王之琦
家畜育种在畜牧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践证明,在同样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或者花费等量的劳动,品种优良的家畜比一般的家畜能生产更多更好的畜产品,如果饲养管理条件良好,良种的优良性状得到充分的发挥,增产效果就更为显著。如我国解放后育成的新疆细毛羊,平均每头剪毛量为四点五公斤,最高达十五公斤,比一般粗毛羊可提高四、五倍;滨州乳牛在一个泌乳期内平均可产乳三千多公斤,而一般黄牛只产乳几百公斤;培育中的铁岭挽马最大挽重达十一吨,一匹马的工作能力可等于本地马二点三三到二点五六匹。
人们对畜产品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不但需要营养丰富的肉类和乳类,而且还需要能纺织高级呢绒哔叽的细羊毛、轻暖美观的羔皮和裘皮、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大役力的重挽马和役用牛。因此,只有培育不同生产性能的畜种才能满足人们对畜产品日益增长的要求。这是畜牧业中其他增产措施所不能代替或很难代替的。
此外,农牧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常常对家畜有不同的要求。人们还可以通过育种的途径,培育出适合于各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畜种。
人们对畜产品的要求是不断提高的,而事实上中外古今没有一个品种是完美无缺的。当一个新品种育成以后,人们又会提出培育更好的新品种的任务。因此,新品种的培育不仅是发展畜牧业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而且又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
在畜牧业生产中,我们的祖先虽然很早就注意到家畜的选育,但是家畜育种作为一项科学研究工作还只有一、二百年的历史。家畜育种从广义上讲,包括家畜的选种选配、繁育方法、幼畜的定向培育以及育种组织措施等一系列工作。但通常所说的家畜育种方法多指育种工作中所采用的繁育方法,大体上可分为本品种选育(纯种繁育)和杂交育种二大类。
本品种选育是用同一个品种内公母畜交配的方法,把它们的特征特性全部遗传给后代。我们知道,同一个家畜品种,个体之间还是有差异的,人们就利用这种同一品种内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严格的选择。把好的留下来繁育,坏的进行淘汰,再加上饲养管理条件的改善和对幼畜的定向培育,就可以使这个品种的生产性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地得到提高,不仅保留原有的优点,而且具有某些新的优良品质。这种方法一般在原有家畜品种的生产性能已基本上满足生产要求,而且对当地的自然和经济条件也能很好适应的条件下采用。如浙江的金华猪,具备发育快、成熟早的特点和近于腌肉型猪种的特征,适于加工制成火腿、腌肉等产品,基本符合当地生产要求,就可以采用本品种选育的方法逐步提高。我国有许多地方良种都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进一步选育。
如果对新品种的要求与原有品种的生产性能相差很大,一般采用本品种选育的办法很难达到目的,或者要费很长的时间。这就需要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目前一般作为家畜改良和育种的杂交方法有导入杂交(引入杂交)、改造杂交(级进杂交或吸收杂交)和育成杂交三种。
当原有的家畜品种大体上已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只是在某些方面还有缺点,不需要进行根本改造,只是在保存原有优良品质的基础上略加改善,而这种改善利用本品种选育的方法在短期内又不可能达到,这时就可以采用导入杂交的方法。即选择能够纠正当地品种现有缺陷的另一个品种的公畜与当地品种的母畜杂交一次。例如培育中的甘肃细毛羊,目前尚存在体型不够一致、腹毛不够良好等缺点,准备用毛长、产毛量高、体型和腹毛良好的沙利斯细毛种公羊进行导入杂交,来纠正上述缺点。这种方法的基本要求是既能改善当地品种的缺陷,又能保存当地品种的优良品质。
如果原有的家畜品种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需要进行根本改善,或在生产方向上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如改粗毛羊为细毛羊,改役用牛为乳用牛,就可以采用改造杂交的方法。即引进一个外地的优良品种的公畜,连续与当地品种的母畜及其杂交后代中的母畜交配,由于当地品种几代受到引进的优良品种的影响,其生产性能就愈来愈接近于引进的优良品种。如我国分布最广的蒙古羊,具有体质强健、耐粗饲、适应性强、肉质好等优点,但毛粗、产量低,一般一年只能生产一公斤左右的粗毛。用新疆细毛羊公羊进行改造杂交后,到第三代杂种不仅剪毛量大大提高,而且羊毛细度绝大都分已达六十支纱以上,基本上符合精纺要求。又如役用的贵州黄牛,一个泌乳期仅产乳四百七十五公斤,通过与荷兰种公牛进行改造杂交后,一代杂种的产乳量提高到二千四百七十八点八公斤,二代为三千二百一十点五公斤,三代已达到五千二百五十二点六公斤。
如果我们要求获得原有品种所不能生产的某种品质的畜产品,需要培育一个新的家畜品种,从家畜育种的经验来看,采用育成杂交的方法是比较好的。育成杂交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家畜品种的杂交,创造出一个新品种。不但保有参加杂交的诸品种的主要特性,并且往往具有它们所没有的新品质。新疆细毛羊就是利用高加索细毛种公羊、布列考斯种公羊和当地的哈萨克母羊及蒙古母羊,采取育成杂交的方法培育成功的。现在我国有很多地方都正在采用这种方法培育新的优良家畜品种。
上述的几种繁育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应根据生产上的需要、当地的自然和经济条件以及原有家畜品种的基础,来确定采用哪一种方法或结合几种方法。在采用杂交育种时更应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和原有品种的特征特性,细致地选择杂交所用的家畜品种和确定杂交的代数,否则往往会将原有品种的某些优良特性丧失,产生不良后果。另外,在育种过程中,由于家畜(特别是杂种家畜)的生产性能提高了,就需要更好的饲养管理条件,如果人们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就要影响其生长发育。因此,在进行选育和杂交时,应注意不断地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同时,也要特别注意保留地方品种对当地自然和饲养管理条件的适应性能。
我国地大物博,家畜品种资源极其丰富。初步调查全国有各种畜种二百多个,据二十四个省(区)市调查,地方优良畜种约有一百二十多个。我国的猪种一向以耐粗饲和产仔多著称于世,目前国外育成的优良猪种中大都有中国猪的血统。浙江的湖羊产羔率高达227%,这种羊在羔皮羊品种中的产羔率是世界上很少见的。其他如秦川牛、三河马都是著名的优良畜种。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各地开展了大量的育种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新疆细毛羊便是我国解放后育成的第一个细毛羊品种。我国家畜品种资源如此丰富,农牧民又累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国家畜育种事业有着无限广阔的前途,现在许多地方已经培育出许多优良的品种群,完全可以期望,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更好的优良品种出现。(附图片)
新疆细毛羊


第5版()
专栏:

咫尺山林
——我国园林艺术的精华
窦武
我国园林的传统特点是:典型地再现自然山水的美,力求不落人工斧凿的痕迹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①的效果。创作者的思想情趣,他对自然美的感受只是在意境的再创造中隐约曲折地流露出来的。要在一所园林的不大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课题是突破空间的局限,明清以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的创造者都在这方面呕尽心血,所以“多方景胜,咫尺山林”②就成了我国园林的精华所在。
要做到这一点,先要创作者熟知各种自然景色的典型特点,心中自有河湖丘壑。所以我国历来著名的造园家大部是杰出的画家,例如文征明、倪云林、石涛、米万钟等。有一些人则在叠石、理水、栽花、植木时刻意模仿某家画意,如明末计成之于荆浩、关同,这是因为在画家作品中已经把自然山水典型化了的缘故。抓住了山水的典型特点,就可以用不大的假山假水模制雄浑幽深的自然风光了。这个典型化的过程,也是去粗存精地剪裁自然山水的过程。“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③经过这样的选择,小小园林中不仅山川俱备,而且美景遍布。以自然风景取胜的杭州西湖有八景,而方圆五百公顷的承德避暑山庄却有七十二景,就是这种创造的结果。典型化和剪裁因此是突破园林空间局限的最根本的办法。
造园家还利用分区的办法突破空间局限。把园子分成几区,使每区都有非常独特、强烈而不含糊的性格,游人每到一处都有新鲜的感受,都留下深刻而容易记忆的印象,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园子的天地仿佛就扩大了。例如颐和园,前湖丽日高悬,碧波浩荡,而后湖柳荫夹岸,涧谷曲折;前山殿阁重叠,金碧辉煌,而后山松径迂曲,满坡榛榛莽莽;万寿山上极目骋[chěng]怀,而谐趣园里却是小小一池荷花,四岸环绕着曲廊小榭。树木花草也可以用来造成不同的风景区,如某处看荷花,某处赏红叶等;承德避暑山庄有“松云峪”,“梨花峪”;苏州怡园在“听涛处”附近植松,留园在“闻木樨香轩”前植桂,都是这种意匠。这种办法能使园子内容丰富起来,游历一次,好像经历了许多地方。
在幻觉中扩大园林空间的另一个办法是使园林适当曲折,增加层次,避免一览无余,这近似画论中说的“景愈藏,意境愈大,景愈露,意境愈小”。通常利用山、水、建筑物和树木来盘曲路径,遮断视线,造成这种深邃[suì]效果,它们被安置在两个性格对比很强烈的风景区之间,使游人在经过一番盘绕之后,突然见到另一种全然不同的风光,游兴顿时勃发。如苏州网师园,进门先是一座“道古轩”,前后左右满是奇峰怪石,待到转过“山”脚,眼前豁然开畅,竟是一泓[hóng]池水,园子因此显得颇有奥秘,而这池水由于和轩前小院对比也似乎大了起来。苏州园林中爱用复廊和粉墙分隔风景区,它们的漏窗中透过来的另一番景色,另一种情趣,特别挑逗人心,激起游人“探幽”的兴趣,使园林显得堂奥很深。苏州园林中还使廊子沿园子的界墙蜿蜒上下,削弱界墙的封闭感,特别是使廊子曲折而在它与界墙间形成一些极小的空隙,其中种一丛萱草,几竿修竹,数叶芭蕉,以致廊子外好像还颇有一番天地,有些园子里把这种小空隙用粉墙围起,从漏窗里露出一峰怪石,三两片绿叶,更觉得那里深不可测了。颐和园的长廊也是增加园林层次的绝佳例子,它使从乐寿堂到石丈亭这个风景变化很少的地带,景色大大丰富起来,使万寿山前窄狭的一条湖岸显得深而且阔,扩大了空间感觉。水面本是空阔的,但苏州园子里使池岸进退很大,用桥、岛屿分隔本来不大的水面,池子仿佛大了许多。南京玄武湖和承德避暑山庄的比较广阔的水面,也被柳堤和洲渚[zhǔ]分得若断若续,回环错杂,于其中驾舟浮泛,总觉得看不遍,游不尽。最巧妙的是在水池旁伸出不宽的岔港,港口架桥掩映,引诱游人联想到它上通水源,下达江河,把水池范围在想像中远远扩大开去。水中植菱荷限在一定区域里,不让它遍遮水面,以保留水底云影、波上亭台,也是增加园林层次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使园林小中见大,必须掌握尺度,所谓“丈山尺树,寸马分人”④,就是这个意思,否则山不过石数方,湖不过水数斗,自然意趣从何谈起。江南园林中建筑物一般都不大,大必错落;桥梁都不长,长必曲折,都为的是避免把园子比小了。颐和园后湖北岸、北宫门之西有一座小庙和一座关门,都是装饰性的,尺度很小,显得土阜高而且远。北海公园琼岛北坡的房屋也都是缩小了尺度的。小园子里高树不多,而多种并不高大但夭矫古拙的树,如松、梅、紫荆、黄杨、藤萝等,苍老就显得高大。此外,多种水竹和天竺子等灌木,在尺度上起衬托作用,山东曲阜孔府花园种着浓密的灌木,郁郁苍苍,很有深山大岭的气氛。
造园家还借助于匾额、对联、题咏等等文学手段在游人想像中扩大园林空间。如称几十亩的水面为“海”,称几尺高的石头为“峰”,承德避暑山庄北端的楼额曰“万壑松风”,把蓟县盘山行宫丈把长的一块被山水涮白的石头叫“千尺雪”,颐和园西北的一座亭子叫“宿云檐”等等,都有这种意图。小小的谐趣园,在涵远堂的楹联上写着:“西岭烟霞生袖底,东洲云海落樽前”,游人吟味品嚼,浮想联翩,眼前仿佛展开了壮阔的河山。
突破园林空间局限的很有效的办法是借景。借景就是把园子以外或邻或远的风景引到园子里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借远景多靠地形起伏,城市中私家小园颇难办到,借邻景也要凑机缘,所以借景之术并非随处可施。皇家园林中借景最妙的是颐和园和避暑山庄。在颐和园的绝大部分地点,玉泉山和那亭亭玉立的宝塔,都成了风景的重要因素,通过它们媒介,远远一带岗峦重叠的西山也来到了园中,这就把颐和园的范围扩大了几十里。承德避暑山庄把庄外罗汉峰、磬[qìng]锤峰、普乐寺和安远庙等组成风景点,大大丰富了园景。苏州园林中借景最妙的是沧浪亭,因为门外有一湾河水,因此它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包括到园景里去了。此外如无锡寄畅园借惠山,济南大明湖借千佛山,都是很成功的例子。为借外景,必须掩蔽自己的围墙。颐和园的西墙和北墙,北海的东墙就都是用土山、树木等等遮起来的。苏州拙政园东北界墙外一箭之地有几丛松林,造园家在园内东北角也种了些松树,并用灌木挡住围墙,于是内外松树连成一片,把园子的境界仿佛推了出去,构思很巧。
我国园林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成就很高,并且曾对欧洲造园发生了很不小的影响,把这足有两千年历史的园林艺术的经验总结下来,为美化祖国万里江山作借鉴之用,是很有意义的事,希望很快就能见到这样的研究成果。
①见明计成《园冶》。
②同上。
③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
④传唐王维:《山水论》。(附图片)
苏州拙政园


第5版()
专栏:

沈石田和陈老莲
徐邦达
沈石田和陈老莲,都是明代的大画家。今年一个是诞生五百三十五周年,一个是逝世三百一十周年。
沈石田生在明朝中期(1427—1509),在他以前,明朝画坛主要有闽、浙画家边景昭、戴进等人的“院体”画;其次是无锡、苏州一带的王绂[fú]、杜琼、谢缙[jìn]、刘珏[jué]等人的元人画派传统。院体画严守南宋李唐、马、夏等规格,较少新意。王、杜等的元画传统,也是“述”多于“作”。所以从洪武年间到成化以前,中国画坛上出现了一种比较下降的现象,直到所谓“吴门四大家”起来以后,才有所扭转,沈石田就是挽回这种情况的一位重要的画家。
沈石田,名周,字启南,晚号白石翁,江苏长洲(苏州)人。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阔,但最主要还是山水画。他早年的作品大都取法于宋董源、巨然和元代王蒙等几家,笔法松秀温润,构图紧密端庄,可是究竟还是“述”多于“作”,脱不了明初苏州的旧传统。到四十岁以后,渐渐摆脱父、师的影响,用笔趋向粗壮,布局也往往别有新裁;运用董、王的笔墨,来描写自己心目中的吴中景色。
他传世的两幅名作:《仿董、巨水墨山水轴》和《园池文会图轴》,是他中年的代表作品。仿董、巨山水,墨法湿润,表现出森郁的夏日山林气氛。《园池文会图》,主题虽是描写文会的人物,但也很出色地刻划了作为背景的秋山明秀风光。他晚年的山水画,一变为阔大雄浑的风格,并且更广泛地吸收宋元各家各派之长,自成一种面目。用笔洒脱简练,但又不粗犷[guǎng]疏陋;有含蓄,有风趣。《沧洲趣图》长卷,描画了江南秋景,用笔简练,着浅绛色,轻艳明快,略有黄子久遗法,但子久亦无此壮逸之美。末一段山峦用折带皴[cūn],似倪(瓒)非倪,断然是明代特有的画派。
他的花鸟画,是从宋代牧溪,元代王若水、张子政等人的传派中变化出来的。风格比较朴素,笔亦简,墨更润。传世代表作品像《卧游图》册页中的鸡雏、枇杷、栀子花、柳蝉等,和辛夷花,墨菜二横幅,都很生动有趣。画一花一草,如果笔墨猥琐拘板,容易显得小家气或毫无生气,讲求笔墨,正是为了使形象更为突出动人,加强欣赏的感染力;在这一点上,石田的作品可以说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其他如人物、走兽画等,也有不少成功的作品,不过传世较少。
陈洪绶[shòu](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他的天才、学力都很高深,绘画题材多种多样,广博的学习宋、元传统,融化自成一家。他青年时经济上比较贫困,同时身受外族统治阶级的压迫,使他的性格变得慷慨奇伟,有燕赵烈士之风,甚至于弃家入佛,自号“悔迟”,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他作品的风格。
老莲绘画,以人物为最多,而我却更喜爱他的花鸟画。人物造型极夸张,为了避免平凡无味,花鸟也往往如此;笔法细劲中见雄壮,自有一种逸格,这是他的特点。有时颜色浓丽,有时淡墨轻清,变化不一。他传世作品中的几册《杂画》(注)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可以概括地看到他绘画所有的长处。《归去来图卷》描绘出陶渊明清贫孤傲的外形和本质,更是他人物画中最成功的一幅长卷,可惜已经给不法商人盗卖到国外去了。
老莲曾为书铺画了许多“画谱”、“插图”、“叶子”等,刻板行世。因此他的作品,更深入到市民阶层中去,起着较大的艺术普及作用。
注:杂画册有不少本,这里说的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二册(一册被劫运台湾),南京博物院一册。


第5版()
专栏:

燕下都遗址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有过广泛的流传。这段故事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作了详细的描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的起点地——燕国下都遗址,就位于今天河北易县县城东南五华里。
燕国的国都都于蓟[jì](今北京),称为上都,易县的下都是对上都而言的。燕下都遗址蕴藏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1893年发现了“齐侯四器”,1914年发现了“铜龙”,引起了国内外的注意。遗址内曾出土过铜箭头、货币、铸钱及镜的笵[fàn]、各种陶制生活用品,有些陶片上还带有当时的文字。建筑用瓦遗留较多,有筒[tǒng]瓦和版瓦两种,有的瓦背上有几何形图案,许多瓦当上有各种兽形纹饰,并发现了下水道,还有兽头形出水口出土。
遗址城墙犹有存留,特别是西城墙保存较为完好。城址作长方形,东西约八千三百米,南北约四千米,有内外二重城。内城位于遗址的东南部分,武阳台是城市的最大建筑,其基址底层东西约一百四十米,南北约一百三十米,以武阳台为中心,从南到北的中轴线左右,安排有对峙的建筑群。内城西侧是手工业区,分布着铸铁、铸铜、烧陶作坊,西北角为王室陵墓所在地。
燕下都是战国名都之一,遗址内容丰富且保存完好,进一步查明、研究它的情况,将有助于我们对战国史的研究。
(刘启益)(附图片)
筩瓦


第5版()
专栏:小常识

食用酵母——人造肉
增加人们的营养有多种多样的办法,生产人造肉是增加营养的办法之一。人造肉就是食用酵母,是很好的营养食品和营养药品,按所含蛋白质计算,大约一斤人造肉干粉就可抵三斤鲜猪肉,而且原料来源广阔,生产技术也不复杂。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生产人造肉,经济不发达的国家生产,经济发达的国家也生产。外国发展人造肉生产,大都是走综合利用废水、废液这条道路。美国一九四五年生产的六千多吨干酵母和十一万四千吨压榨酵母(含水百分之七十左右),主要是利用水果厂、牛奶加工厂等的废水作原料;日本近几年来建设了几个水解农林副产品纤维制人造肉的工厂,也是以提取木醣、酒精等化工产品为主,人造肉不过是综合利用其水解废液的一种副产品。
生产人造肉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浅盘发酵法,另一种是深层培养法。用浅盘发酵法制人造肉,只要利用残羹剩水,就能生产。但是用这种方法生产人造肉,产量很低,占地面积大,培养时间长。每生产一斤人造肉干粉,要用一百七十个一尺见方的盘子,花三四天的时间,同时,要保持适合酵母生长的温度、卫生等条件,要费很多人工和煤炭。一家一户地搞,没有那么多的器皿和那么大的地方,燃料费用较高。食堂虽有条件搞,但费力大,收效小。深层培养法,是利用发酵罐和空气压缩机等设备,进行人造肉的工厂化生产,一昼夜就能生产出成吨的人造肉干粉。因此,要大量生产人造肉,还是要靠深层培养法,大力发展工厂化的生产。
人造肉的工厂化生产,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农林副产品纤维作原料,用水解方法生产;另一种是综合利用酒厂、糖厂等的废水、废液生产。这些工厂的废水、废液,只要含有百分之一左右的醣和氮化物,就能培养人造肉。前一种方法,要消耗大量硫酸、煤炭,还要用耐酸设备,操作技术也比较复杂,费力大,成本高。综合利用工厂废水、废液,成本就低得多。例如我国目前生产人造肉的上海酵母厂、广东江门糖厂、沈阳啤酒厂和北京啤酒厂,就是利用附近豆腐厂的废浆水,或本厂的废糖蜜、淀粉废水和酒糟水作原料。沈阳啤酒厂用酒糟水生产的鲜人造肉(含水百分之九十),每斤成本两角多,而一般水解农林副产品纤维做的人造肉,成本要两三元,甚至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