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62-03-18

1962-03-18新闻联播 文字版

抢天时适时播种 马荒地大队总结去年增产经验加紧备耕

第2版()<br/>专栏:<br/><br/> 抢天时适时播种<br/> 马荒地大队总结去年增产经验加紧备耕<br/> 本报讯 据辽宁日报消息:辽宁法库县依牛堡子公社马荒地大队去年因为抢上了天时,各种作物安排得当,在多灾情况下,获得了较好的收成。<br/> 马荒地大队地处辽河北岸,地势低洼,土壤复杂。这里无霜期短,种早了地板冷浆,容易坏种;种晚了草欺苗长,雨季一到又不能铲趟,寒霜一降,不成熟就得收割。1960年因为春播没有抢上天时,苗荒出现后人压不住草,有三千亩地一锄没铲,一犁没趟就“挂锄”了,其余土地也只铲趟了一遍,只有个别地块铲上两遍。<br/> 吃亏长见识。1961年,播种时期刚一到来,他们就集中人畜力投入春耕。在播种时,他们采取了六个办法抢天时,保墒情:第一,先种地温较高的砂壤土,接着种黑土、河淤土,最后种冷浆的水碱地,使各种土质都能适时下种。第二,在上一年铲趟两遍、有垅台的三千三百亩干净地上刨窝种苞米,缓和畜力不足的矛盾,加快耕种进度。第三,在一部分地板差、上一年草荒严重的土地上,耠沟子下种,既保墒,又保证苗眼不荒。第四,扶犁、点种、踩格子、镇压等重要的保苗环节,建立责任制,社员互相监督,保证出全苗,出壮苗。特别是保墒差的透风地,种完都用磙子压一两遍。第五,对大豆等油料作物必须保证种植的面积,采取与苞米、小杂粮临时换段“借墒”办法,保证播种计划实现。第六,基本结束春耕时,立即组织犁犋,在刨窝下种的地块上扶垅保墒,全趟一遍,解决了耕作粗糙的问题。这样,全大队用一个月时间种完了全部土地,每块地都抢上了好墒情。这个大队在抢天时的同时,还充分运用地利,因地种植,结果去年收成较好。<br/> 马荒地大队的全体干部和社员,今年认真总结了去年这些增产经验,正加紧搞好备耕,保证做到适时播种,争取今年获得更好的收成。

掌握农时

第2版()<br/>专栏:<br/><br/> 掌握农时<br/> 本报评论员<br/>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严重影响,有强烈的季节性。不论播种、栽秧、培育管理或收获,都要掌握农时,因时制宜。我们的祖先积千百年的经验,深深懂得掌握农时的重要。他们把最适当的农事季节叫做“上时”,其次是“中时”,最末是“下时”。广大农民历来是竭尽一切努力争取“上时”进行各项农事活动,只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利用“下时”,作为权宜之计(例如,受灾后在迟晚的季节抢种或补种庄稼)。在农业生产中,随时可以看到这种情形:一些事情做得恰合时宜,结果事半功倍;另一些事情做得不合时宜,结果事倍功半。<br/> 暑往寒来,季节嬗替,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我们不能离开季节变化的客观规律而随心所欲地选择农事季节,但是我们可以不断研究和掌握农事季节,按照它的客观规律办事。“农桑之节……四时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王祯农书》)早于季节和晚于季节,古人的经验和我们的实践,都证明是不好的。把各项农事活动安排得恰合时宜,是指导农业生产的一项艺术。我们过去说过,在农业生产上应该“抓早”。这是不是说,播种越早越好,收获越早越好呢?不是这个意思。“早”,应该主要是指生产准备工作。例如,播种之前,种子要选好备足,农具要造够修好,机器要修配好,肥料要准备好并且及时送到田间,种植计划要订好,劳动组织要整顿好,如此等等。所有这些准备工作都走在播种季节之前,播种季节到了,就能顺利播种。准备工作从早,乃是生产适时的保证。准备工作早一些,就能做得充分些。总起来说,对“早”字应当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于每个季节的农事活动,什么宜急,能急多少天,什么宜缓,能缓多少天,什么先做,什么后做,做出恰如其分的安排,保证农业生产不违农时地进行。<br/> 我国各地都有许多农谚,其中大部分记述的是我们祖先掌握农时的经验,对我们是一份宝贵的遗产。我们应该继承、研究、利用这份遗产,但又不能完全为它所束缚。在农业生产上,什么时候做什么,是被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和人们的主观努力所决定的。即使自然条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只要生产条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人们又做了合乎实际的努力,历来习惯的某些作法,历来遵循的某些农时,还是可以加以适当的改变的;而这种适当的改变,对生产是很有利的。在个体经济的条件下,广大农民受了劳动力、畜力和农具等等物质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利用最适宜的农事季节,因此遭受或大或小的损失。比如,夏收夏种,是一年当中最忙的季节。夏收是“龙口夺食”,夏种是“分秒必争”,在最适宜的时候动手,就能增产,否则就会减产。过去农民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常常是提前夏收,效果当然不好;即使这样,夏种往往还要推迟,效果当然也不好。现在,依靠公社领导下的生产队的力量,加以细密组织,合理安排,完全可能在比较更适宜的时候,把夏收、夏种都做得更好。又如,为了延长庄稼的生长时间,在保证有利无害的条件下,适当提早几天播种某些庄稼,是有好处的。在个体经营时代,由于缺乏必要的人力、水利等条件,这是做不到的,而今天却可能做到了。但是这种适当的提早或推迟,究竟能早多久或迟多久,必须实事求是地因地因时制宜,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br/> 掌握农时,首先是作为农村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的生产队的事情,同时也是各级领导机关的事情。党委、政府和别的部门,在布置有关农村的各项工作的时候,都应当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农业生产,是否有利于帮助农民掌握农时。布置这些工作的时候,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农村工作人员、生产队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使得各种工作都直接间接地促进农业生产,而不是妨碍农业生产。这是保证农业生产不违农时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所有农村工作人员,在领导农业生产过程中,更要时时想到帮助农民掌握农时。为此必须充分尊重生产队的权力,耐心地同当地群众商量,特别要重视那些熟悉当地情况、对生产有丰富经验的老农的意见。集中这些意见,制定正确的增产措施,把所有的人力物力用在最适当的地方和最恰当的时候,就可能取得最大的效果。

治河修渠有排有灌 选种抗碱作物 改进耕作方法 鲍田庄大队盐碱地上粮食增产 今年全大队四千五百亩冬小麦生长较好

第2版()<br/>专栏:<br/><br/> 治河修渠有排有灌 选种抗碱作物 改进耕作方法<br/> 鲍田庄大队盐碱地上粮食增产<br/> 今年全大队四千五百亩冬小麦生长较好<br/> 据新华社济南电 山东成武县南鲁集人民公社鲍田庄大队改造盐碱地已获成效。几年来,这个大队在盐碱地上取得了较好的收成,进一步增强了社员对改好和种好盐碱化耕地的信心。<br/> 鲍田庄在鲁西南平原万福河和安济河(流入微山湖的河流)之间,全队耕地七千多亩,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易,盐碱化非常严重,历史上是有名的重碱地区,农民耕种盐碱地虽然有些经验,但产量很低。解放后一直到1957年,年年须由国家统销供应粮食。1958年,社员们结合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决心改造盐碱地。疏浚万福河,是鲍田庄一带治理盐碱地的一个重大措施。万福河疏通后,当地内涝减轻,地下水开始下降。在这个基础上,鲍田庄大队在耕地上规划和开挖了许多灌溉渠和排水沟,这些沟渠都通入万福河。这样既可引水灌溉冲洗,渍水又能随时排入万福河。在这些沟渠的联合作用下,现在,这个大队的耕地含盐浓度略有减轻,地下水位较前降低了,农作物生长情况也开始有了好转。<br/> 鲍田庄大队在采取合理排灌办法,用水逐渐冲淡土壤含盐浓度的同时,在种植和耕作方面也根据当地老农多年种碱地的经验,采取了许多适应碱地的措施。首先是在种植方面选择了耐盐碱力较强的作物如高粱、碱谷等。特别是碱谷,不但能在一般盐碱地上正常生长,而且还能逐渐改良土壤。在耕作和作物栽培方面,鲍田庄大队推广了当地老农的筑埝刮碱的经验。在重碱地上筑起围埝分区在地表刮碱,实践证明能减轻含盐碱的程度。在鲍田庄村南十亩和村北二十亩重碱地推行了这个办法,再加上精耕细作和合理灌溉,所种的高粱就获得了一百二十斤到一百五十斤的亩产量。此外,他们还根据盐碱地的地温较低,碱性较重等特点,采取了适当调整播种期(春种宜稍迟、秋种宜早,以防地温过低),多施热性肥料和有机粪肥,多中耕松土等等措施。所有这些措施都取得一定的增产效果。<br/> 鲍田庄大队种盐碱地还有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作物播种后千方百计地加强苗期管理,争取苗全苗壮。盐碱地上种植,只要幼苗能生长好,就能有一定的收获。农作物苗期抗盐碱力较弱,容易死苗,不易全苗。鲍田庄大队根据这个情况,不但重视苗期管理,还随时注意补种。<br/> 鲍田庄大队经过几年的努力,不但不吃国家供应粮,而且还每年完成或超额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今年全大队四千五百亩小麦也生长较好。

三联皮鞋厂改进管理明确职责

第2版()<br/>专栏:<br/><br/> 三联皮鞋厂改进管理明确职责<br/> 厂部对生产小组定质量标准、定产量、定原料工具消耗、定资金、定产品工时、定人员,生产小组对厂部保质量、保产量、保消耗、保资金、保出勤,职工生产干劲更高,全厂产品质量改进,消耗降低<br/> 本报讯 据解放日报消息:上海三联皮鞋厂改进企业管理,厂部对生产小组定质量标准、定产量、定原料工具消耗、定流动资金的周转、定产品工时、定人员,生产小组对厂部保质量、保产量、保消耗、保资金、保出勤。这个办法实行半年多来,工人都感到奋斗目标明确,职责分明,生产积极性得到进一步发挥。<br/> 三联皮鞋厂的这套管理方法,是在定员定额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去年6月间,这个厂在上海市轻工业局和上海市皮革工业公司的帮助下,选择了三个工段六个小组,试行定员定额。厂部给这些小组定人员、定产量、定质量标准,每个小组则提出保出勤、保产量、保质量的措施。试行结果,六个小组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提高。以后,这个厂将这种作法进一步充实内容,在全厂逐步推行。<br/> 为了使各种定额制订得合情合理,切实可行,领导上发动全厂职工对工具设备、原料材料等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清理;对工时、原料材料消耗、资金等定额和质量标准,作了反复的分析、测定。然后,制订出具体的定额指标和相应的制度。例如在制订质量标准时,不仅明确规定了质量要求和小组质量评分定额,还根据生产特点,确定实行自检、互检和专职人员检验相结合的检验制度。这样既为小组实现保质量提供了条件,又健全了质量管理制度。定额确定后,厂工会还组织工人开展了劳动竞赛,并且签订老手帮新手合同,提高新工人的技术水平。<br/> 这个管理方法实行以后,各个小组和工人都目标明,职责清,生产干劲更高,协作配合加强。过去,配底车间的钳帮、沿条、复掌三个工段因为配合得不够好,三个工段虽然都能完成产量计划,但是质量计划常常完不成,工段返工率经常达到百分之五以上。这次,沿条工段主动找上下工段座谈分析,找到了返工率高的原因,各自严守职责,彼此检查督促,使三个工段的质量都达到了要求。划鞋帮、鞋底的工人明确了各个花式品种的原料材料消耗定额后,就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把分散的点滴经验变成比较完整的节约原料材料的方法。他们在最近三个月中,仅生产蟹壳青年式男皮鞋一个品种,就节约了一千五百六十余平方尺面革。半年来,全厂节约的底革达二千八百多市斤,面革三千二百多平方市尺。全厂产量、质量逐月上升,原材料消耗和产品成本不断下降。

西北棉纺四厂经济核算细致经常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一直较低,曾被评为全国纺织系统红旗单位

第2版()<br/>专栏:<br/><br/> 西北棉纺四厂经济核算细致经常<br/>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一直较低,曾被评为全国纺织系统红旗单位<br/> 据新华社西安电 国营西北第四棉纺织厂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主要产品的单位成本一直保持着纺织系统中的较低水平。其中二十一支纱和23×21市布,1961年的单位成本,比陕西省其他纺织厂同类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分别低十四元和三十八元。这个厂曾经连续获得全国和陕西省纺织工业系统红旗单位的光荣称号。<br/> 这个工厂经常讨论和检查经济核算工作,并不断采取措施,改进这一工作。这个工厂的经济核算工作,以财务部门为中心,实行指标分级分口管理。这个厂每季每月都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结合本厂生产特点和以往完成的情况,组织各职能科室共同研究,提出原料材料消耗、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和部分修理费用等定额的建议计划指标,交给各车间发动群众讨论修正补充,再经厂长正式批准,分别下达各职能科室分口管理,落实到车间、班组或个人。在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还协同各项指标的主管单位,根据各个时期的变化情况和上级要求,随时深入实际进行检查和测定,不断调整,组织新的平衡。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各职能单位管理的积极性,又可使指标订得切实、先进。<br/> 西北第四棉纺织厂厂部每月都召开一次经济活动分析会议,由财务部门提供资料,对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主管各项指标的职能科室也进行专题分析。每次分析的结果都向群众公布。车间的经济活动分析每周召开一次,结合班前、班后会议进行。参加经济活动分析会议的成员有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通过经济活动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管理上和生产技术上的问题,使大家对存在的问题经常心中有数,便于采取措施,促进生产不断提高,物资消耗不断降低。<br/> 这个工厂还把分工管理的各项经济指标,列为每个时期的竞赛评比的内容。厂部按月对各车间完成各项指标情况和管理工作全面进行评比检查,选拔第一名,发给单项流动红旗。这样,就使生产竞赛和经济核算工作结合起来,促使经济核算工作深入开展。

陕西发掘秦代都城咸阳遗址 一块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的诏版保存完整

第2版()<br/>专栏:<br/><br/> 陕西发掘秦代都城咸阳遗址<br/> 一块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的诏版保存完整<br/> 据新华社西安17日电 两千多年前秦代都城咸阳的故址,已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作过部分勘察和发掘。<br/> 咸阳故都的遗址,在今天咸阳市东北二十华里左右的长陵车站一带。故址南部的一部分,已被冲入渭河中。考古工作者在南至渭河滩,北到北源头,面积达几十平方里的范围内,发现了当时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古迹:夯土墙、水井、下水道和房基。考古工作者还在故址内发现了货币、壁画、铜铁制的工具和用具、日常生活用的陶器等秦代文化遗存。<br/> 值得重视的是,从这些器物中清理出一块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的诏版。这块诏版保存很完整,诏版上刻的铭文十分清晰,上面写着:“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wǎn],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四十个字,与文献记载完全相同。这种诏版,在考古发掘中还是第一次发现。<br/> 在一处建筑遗址上,考古工作者清理了一所被焚毁的房子。在里面发现了铜制的鎏金兽面,铸有精细花纹的铜片装饰,以及用红黄蓝黑等颜色绘制成直线纹、几何纹和曲线纹壁画的残块。这批壁画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壁画,它为我国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br/> 据历史记载,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以后,咸阳一直是秦代的京都。特别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咸阳就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但是到了秦二世,全国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座城市在战火中遭到严重的破坏和焚弃。后世对于这座故都的规模范围和布局,没有留下详尽的记载。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全貌缺乏具体了解。这次勘察和试掘,使人们较多地了解了这座古城的情况,但它的详细面貌,还有待今后的发掘。(附图片)<br/> 秦代都城咸阳故城遗址出土的各种陶器   新华社稿

盐碱地上长好棉花 七旬老人戴忠金五年来坚持试验取得成就

第2版()<br/>专栏:<br/><br/> 盐碱地上长好棉花<br/> 七旬老人戴忠金五年来坚持试验取得成就<br/> 新华社记者 杨义<br/> 在最近太原举行的山西省农业生产先进单位代表会议上,一位年逾七旬老人改良盐碱地的事迹,引起了大家的重视。这位老人名叫戴忠金,是文水县南安公社南安大队的社员。他在近五年中,利用和改良盐碱地二十八亩多,每一年皮棉的产量都不低于一般土地。特别是近两年利用二十年不长庄稼的盐碱荒滩试种棉花,获得了较好的产量。不久前,戴忠金受到了文水县党和政府的表彰。这次代表会议号召有盐碱地的生产单位,学习这位老人与盐碱地顽强斗争的精神。<br/> 戴忠金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那年他五十九岁,第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6年退休回农村。返乡后,他仍然积极劳动,几乎跑遍了当地盐碱荒滩。他寻思,如果能把盐碱地利用起来,该能增产多少粮棉?于是他一方面建议当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规划改良盐碱地,一方面亲自进行试验。当时有人劝阻他不要“白卖力气”。有人说,把盐碱地当宝贝,老戴真是老糊涂了。可是戴忠金说,我参加革命时,有人也说我老了,可是我亲眼看着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权,革命终于胜利了。有志者事竟成,现在改良盐碱地,只要摸着盐碱地的脾气,定会见个长短。于是就和他的老伴王七女一起在盐碱地上试验着种棉了。<br/> 第一年——1957年,戴忠金插花选了八亩轻度盐碱地试种棉花。他适当进行浅种,同时注意地温适时下种;出苗后勤加工,每亩追肥三十担,改变过去施肥少的作法,结果,八亩棉花的收成超过了一般耕地的产量。这个事实证明只要摸着了盐碱地的脾气是可以搞好生产的。第二年、第三年他又用不同程度的盐碱地作试验,经过精心的管理,产量都不错。到第四年——1960年,公社党委书记田福有要求戴忠金试种三亩多已经荒芜了二十年、除了生长一种名叫苍耳苗的野草外啥也不长的盐碱荒滩。戴忠金欣然接受这个艰巨任务。先种高粱不出苗,他又改种棉花。经过艰苦努力,才有两亩地的棉苗长得较好,最后获得了比较好的产量。这片荒滩的恢复生产,大大鼓舞了人们改良盐碱地的信心。<br/> 戴忠金自小作务庄稼,现在虽然年逾七旬还是积极劳动,除了较重的农活由别人在他指导下操作以外,凡是他能做的都坚持要自己操作。他不倦地研究着、摸索着。去年他种的三亩八分荒盐碱地,其中有一亩多过去播种一直不能出苗。为了改良这块碱地,他在前年夏天花费了二十天的时间,用铁锨一锹一锹挖成尺余深的沟,把土块竖得整整齐齐,让太阳暴晒,雨水冲洗,沟底子铺了一指厚的一层麦壳子和马粪(七十担),去年春天再摊平耕耙进行播种。这样小苗终于勉强长好了。种盐碱地最大的困难是出苗和保苗,这个方面戴忠金摸出了一套经验。保苗方面最主要的是勤锄,雨越多越要勤锄,到苗高七八寸就不怕了。另外,盐碱地的庄稼,苗期总要死一部分,就只好千方百计地补种了。在试验中,他是从来不怕困难的。去年伏天,一连下了两次雷阵雨,四面田都往他的试验田流水,他一看要坏事,把家里的人都叫上,先后把积水排出,减少了棉苗损失。<br/> 戴忠金的年岁这么大了,可是他还经常向别人学习。为改良盐碱地跑遍了附近三十来个村庄,吸取各地改良盐碱地的先进经验。去年他的试验田苗不全,他知道大队技术股长梁金宝擅长移苗技术,就去向梁金宝请教。<br/> 最近,戴忠金向中共文水县委汇报了他的工作。他说:几年来取得这些成绩,只是开始,文水县有十九万亩碱地,把碱地都利用起来,改变成好地,才是我的心思。他提出两项建议:(一)盐碱地宜种棉花,全县有八万亩盐碱地种粮食,如果都改种棉花,把原来的棉田腾出来种粮食,粮食和棉花都能增产。(二)各生产队组织种棉花专业组,把改良盐碱地种棉花的任务交给有经验的老农。县委对他的建议非常重视,号召全县各公社学习戴忠金的精神,因地制宜地推广他的经验。

盐随水来 盐随水去——关于盐碱地冬小麦春灌问题的探讨

第2版()<br/>专栏:<br/><br/> 盐随水来 盐随水去<br/> ——关于盐碱地冬小麦春灌问题的探讨<br/> 水丰<br/> 盐碱地能不能春灌<br/> 盐碱地发生春旱时,能不能灌水?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认识。这里我们想就盐碱地春旱时应当灌溉的道理作一探讨。<br/> 许多地方有“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说法,我们认为这形象地说明了水同盐碱的辩证关系。盐碱在土壤内垂直上下的运动是借助于地下水运动进行的。地下水补给多,破坏了原来的平衡状况,盐碱借助土壤毛细管作用上升到地表或耕层。这就是“盐随水来”的原理。何谓“盐随水去”呢?当含有盐碱的土壤,得到雨水或灌溉以后,大部分钠盐溶解在水中,在排水条件较好的情况下,盐碱可以随水排除,即使排水工程不够健全,地下水位较低时,也可以把盐分从土壤表层压至下层。<br/> 根据上述原理,盐碱地区可以说是既防水又要水。防的是地下水位上升,要的是地上有足够的水,把盐分排出去或压下去。当然,水的来去和地上水与地下水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关键在于运用合理。从“盐随水来,盐随水去”这个基本道理,可以清楚地说明:合理灌溉不仅不会发生盐碱化的现象,而且也为制服盐碱提供了条件。<br/> 目前,“春分”将至。华北地区冬小麦已进入返青阶段。小麦返青期水肥适时,不仅可以巩固冬前分蘖,还可促进春季分蘖,发棵壮苗。根据试验:小麦从返青到乳熟的一百天左右时间内,需要耗水二百毫米到二百五十毫米,而这时期华北地区一般降雨才有五十毫米到一百毫米,因而必须适时春灌战胜春旱。另一方面,各地有一部分冬小麦播种在含有盐碱的土地上,随着春季气温增高,风力增强,土壤含水量蒸发加大,土壤返盐强烈上升,麦苗根系吸水困难,往往招致大量死亡。因此,适时春灌,防盐保苗,是保证盐碱地区小麦有较好收成的重要课题。有人认为盐碱地在遭春旱时也不能灌溉,这显然是不正确的。<br/> 什么时候灌溉效果好<br/> 麦地什么时候灌水压盐或洗盐的效果高?群众经验是宜晚不宜早。一般情况,盐碱麦地春灌时间同非盐碱地相比要晚些,原因是早春气温低,土壤消冻不够,灌水溶盐范围小,压盐作用也小。特别是硫酸盐溶解的快慢与温度有直接关系,灌早了水不能及时下渗,遇气温突变,地表结冻就会伤害麦苗。当然,在季节较早地区,气温回升快,麦苗返青早,可以适当提早灌溉。总之,盐碱地小麦春灌应在返盐高峰到来之前,土壤冻层融化之后进行。从小麦的生育时期看,返青至拔节期的春灌是一次“关键水”。<br/> 灌水量的大小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灌水量多了,补给地下水多,就会抬高地下水位,促使土壤返盐;灌水量过小,洗盐压盐效果不高。合理处理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加大灌水定额(一次灌水量),减少灌水次数。盐碱地一次灌水量究竟多大合适,这要根据盐的含量、盐的性质和地下水的情况而定,一般每亩在五十到八十立方米之间(就是比一般土地加大20%左右)。河北省南皮县泊镇农业研究所在无排水系统的重碱小麦田上,以每亩灌水三十三立方米、四十四立方米、五十五立方米进行试验,灌前土壤含盐量为0.557%。灌后测定0—10厘米土层含盐量分别下降为0.45%、0.28%、0.24%,以每亩灌水五十五立方米的效果最好。经过第一次加大定额灌水压盐之后,可以促进小麦生长壮大、增强抗盐能力,再加上适时中耕,返盐情况也会减弱,以后可以少灌或者不灌;如遇特别干旱,当视情况适当灌溉。盐碱地区适当控制灌水总量和灌水次数,还可以避免因渠道长期输水,对渠道两侧土地的湆碱影响。灌水次数减少,也可避免土壤较长时间处于过湿的状况,这有利提高地温,便于中耕松土,便于土壤通气。<br/> 有些地区,在小麦返青到拔节阶段,土壤水分较多而且排水工程条件不好,则不宜勉强灌水。<br/> 农业措施必不可少<br/> 保证灌溉压盐的效果,农业措施也非常重要。灌溉压盐的农业措施,一般有以下几点:第一,打畦筑埂,平整田面,以便灌水均匀。第二,结合雨后、灌后适时耘锄。雨后灌后地面容易板结,会增强土壤的毛细管作用,盐分就会向土壤表层积聚。特别是粘性大的土壤,由于干后板结裂缝跑墒,更易造成返盐(有时还有拉断麦根危险)。雨后、灌后经过浅锄松土,地表造成疏松隔层,就可以切断毛细管,起到保墒、防盐的双重作用。第三,灌水后要多盖肥。施用有机质肥料,不但可以补充土壤中有效氮、磷、钾养分,肥沃土壤,还由于有机质肥料含有大量的胶体物质有粘着土粒作用,有利于粘性土壤松软,砂性土壤紧密,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强土壤防盐保肥能力。

赶修渔轮迎春汛(图片)

第2版()<br/>专栏:<br/><br/> 赶修渔轮迎春汛<br/> 河北秦皇岛市的渔业工人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春汛,正在加紧修渔轮<br/> 操惠摄(河北日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