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2月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挤三十
——农村旧话之一
  赵树理
我的故乡,有一种简单的数字游戏,名曰“挤三十”,其法是两个人接替着数一个月的日数,每人每次只许说一个或两个,不许说两个以上——例如甲说“初一初二”,乙可以接着说“初三”或“初三初四”——轮到谁该说“三十”谁便算输了。这种游戏极容易找到规律,本身没有多大意义,而有意义的倒是这个名称的来源。旧历的末一个月叫腊月,是各行各业结账的时期,在农村是贫农、下中农受逼的时期——在月初就开始,越来越紧张,挤到月终,押地的、卖地的、破产的、逃亡的……一年总要有一大批,俗名“挤三十”(“三十”不过是月终的混称,遇上小建,只有二十九日)。
农民们欠的外债,分有利贷款和铺账两种。有利贷款是遇了急事向高利贷主贷的。
贷款的时候要出具借约,借约上写明本钱、利率、结算时期、抵押品(不动产)。在我们家乡解放以前,放这种债的人,除地主、富农外,还有小商业资本家。利率一般是每年30%(即一百元每年出三十元利息)、或每月3%;结算期一般是自立借约之日起,每年结算一次,至还本为止;借约上写的抵押品一般都是耕地——并不立即交出,但债户如在结算时期付不了利息,债主便将抵押的土地经管起来。这种贷款,在现在看来,利率高得惊人,可是在当日的农村还算是比较正常甚而比较便宜的。比较恶劣的放债办法种类繁多,兹略举数种以见一斑:一、内扣利:即预先把利息扣除,写成无利借约,到期归还。例如你借七元现款,要写成十元无利借约,一年还清,再借仍是七当十。二、八当十有利借款。例如借八元现钱写十元有利借约,利率还是每月3%,一年后本利全归,再借仍是八当十。三、“吃披”。吃披是挨打的意思,就是借约上写钱数而给你的不是现款而是高价商品。例如地主或小商业资本家开有土缫丝厂,你找他贷款,他说他只有蚕丝,以丝代钱,每斤八元,而实际上丝的市价是五元,每斤要赔三元,借约上自然写的还是钱。这三种办法,都超出寻常每年三分或每月三厘,更恶劣的还会把结算时期缩短为半年或三个月一次。这些贷款的结算时期,不一定都在年终,但不论原来在什么时候,赶来赶去,往往都赶到了年终。
当铺也应该说是一种高利贷,不过利率比较低,时期也比较长。向当铺贷款,是以动产的实物作抵押的——贷款人先交抵押品,当铺给他应贷的本金(约为实物三分之一的价钱)和还钱赎物的票据,名曰“当当”;利率是每月2.5%,三年为期,许早赎不许晚赎,过期便将抵押品没收变卖,名曰“死号”。“当当”的本来也不一定都在腊月,只是腊月天当铺的生意特别兴隆——当的也多、赎的也多。当的多自然是因为腊月钱紧,穷人们要用钱;赎多的原因有二:一是有个封建老例,腊月赎当只按每月百分之二算利息,名义上是照顾穷人,实际上是让点便宜以增加现金的周转量,便于更多地吸收新当号;二是穷人们当入的东西,大部分是自己的或借人的衣物、首饰,在过年时候要用,过了年仍然可以抵当进去。
铺账是商店里赊销给农民的日用货物价款。这种赊销,也带有点高利贷性质:农村集镇上的小商店,常以农民为主顾,而农民手头常缺现钱,因此就不得不赊销。赊销自然要影响现款周转的速度,但是却影响不了利润,因为这些商人们早把这种可能影响的部分加入赊出去的货价中了。这种赊销的付价时期有三个——收夏、收秋付一部分,年终付清。
开设这种商店的资本家往往是由高利贷主转来的,因而这种商店里也往往兼放高利贷,以便把年终收不齐的贷款,转作贷款放给欠钱户;本金稍大一点的,还把夏秋两季收来的抵还货价的粮食,利用季节差价,作价出放(说见后)。
在农民中,铺账是各阶层都有的,而且是阶层越高欠的货款也越多;贷款的是贫农最多、下中农次之、一般中农也很难免有一点;佃农和雇农,因为没有土地,很不容易贷到款,俗话叫做“舍着屁股也挨不出打来”。
每年一到腊月,商店的伙计、高利贷主的小管事就普遍在农村各住户中走动起来——在开始时候,因为户数多、来的人少,在每一个具体农户中,还显不出很浓的逼人气氛;半月之后,富农、富裕中农、一般中农的铺账已还清;中农(包括开始下降的中农在内)借债也付过息,讨账的人们便逐渐集中到贫农、下中农的家里来,往往形成座上客常满、人情赔不完,情愿去找门路。也得起早就离开家,否则被这些人包围起来,白磨了时间也解决不了问题,只能弄得越挤越紧。
还债的门路都有些什么呢?
一、卖粮。农民的主要收入是粮食,还债自然也以粮食为主。农民各个阶层中,除了雇农无粮可卖外,差不多到了腊月,都要或多或少卖点粮食。俗话说:“腊月小秋天”。腊月里,上市的粮食多了,粮价便要大落一下。
千万不要以为大家都卖的是余粮,在旧社会农民的粮食是先尽卖的,越是贫农越得卖,往往会把粮食卖得剩不到一个月的口粮。贫农可以作为抵押的土地本来就不多,欠的债(有利的)又往往比别人多,所以一到腊月便找不到借债门路(债主们怕放空了讨不了),最后把仅有的口粮卖得连来年正月都吃不到底,就得以未来的谷物作抵向囤粮户(往往也是高利贷主兼小商店资本家)借粮。这种借贷的条件苛得很:往往是春借秋还,各按时价折合,再按每月3%算利息。旧社会的粮食季节差价差得很远,平常年景,春天的粮价约等于秋收后的二倍,各按时价折合,春借一斗,秋天就得以二斗多来归还。你要让囤粮户自己说,他说他是很公平的。他说:“我要是春天把存粮卖了,每斗所得之价,到秋后也要买到二斗。”可惜贫农在这种“公平”条件下,二斗粮也抵不住一斗吃了。
二、东折西补(即举新债还旧欠)。走这种门路的往往是开始下降的中农。这种户爱装门面,生怕别人以为他穷。他偶尔因为某种原因而贷了款,到期付不出利息,又不想让原债主知道内情,就到另一个放债户家里贷款来支付原债主。
三、贯利。顾不住虚伪门面的,就不再怕人说自己没钱,到了付不出利息的时候,要求债主将本年应得之利并入本金,重换借约。例如借了一百元,利率每月3%,到一年头上付不出利,就求债主给他换成一张一百三十六元本金的新借约,仍按原利率行息。走这种门路有个条件——写在新约上准备作抵的土地价格,定得超过本金和下年的利息,否则债主不会答应。
快要死的当号,也可增加抵押物贯利换票。
四、积零为整。好多债主中有愿意出放贷款的,就从中总贷一笔以还各户(其中包括铺账)。
五、铺账变贷款。把原欠数作为贷款的本金,换成借约,清了铺账。
六、交地。将借约上写明作抵的土地交给债主经管(至少须交出一年),俟下年或更下年有款付息时再抽回。
七、卖地。如欠好几家有利贷款,每块地都交出,自己就无地可种,因此每出现了这种情况,就卖死一块以抢救其他各块(自然卖地的原因非只此一种)。
八、破产。产不敷债,各债主按债权金额比例分尽该户之产(旧法律有“破产法”)。
以上各种门路,并非想找就能找到的。“舍着屁股挨不出打来”,不止雇、佃农为然,有时连中农也会碰到同等情况,穷人们往往把腊月后半月全部工夫都用在找门路上,找到了才能叫做“过了劫”。
逃债不过是暂时逃出讨债者的包围,积极去找门路。债是不能逃的——贷款有土地抵押,铺账逃过了下年便不能赊购,而且终于也不得不还。
我是被债务挤过十几年的,经我手写给债主的借约(有自己的、也有代人写的),在当时,每年平均总有百余张,其中滋味,有非今日青年所能理会者。


第4版()
专栏:

  年三十当当 赵志方


第4版()
专栏:

  春天的色彩和声音
  秦牧
今年,立春和春节相隔只是一天,在日历上,这两个词儿接连出现,使人感到更加强烈的春天的气息。
普照万物的太阳,它的直射线现在正从南半球继续向北移动,春分时节,又要直射赤道,接着就回到北半球来了。太阳照射角度变化对万物的影响,曾经使古希腊人大为吃惊。他们把那叫做“克利玛特”,他们测量着、思索着这个“克利玛特”,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科学逸话。其实,何止是古希腊人呢,一切地区,只要那里多少是有四季之分的,谁能不对春夏秋冬的变化感到兴趣!谁能不对太阳的恩惠由衷赞美!它的直射线从南半球向北移动,还没有到达赤道呢,咱们这里的春天就来了。
逐渐增加的太阳的热力使大地回春。春天像是一位童话里面美丽的仙女,它从海洋上跃登海南岛,又从海南岛跃登大陆南端,一路向北传递春天的消息。她所到之处,冰雪融了,树木抽芽了,鲜花开放了,冬眠的动物睁开惺忪睡眼醒过来了。虽然从南到北,从雷州半岛到黑龙江流域,路程遥远,这位美丽的仙女也得跑上五六个月。但是,一到立春,她已经越过广州北去了。她走过的道路,马上变成了一条五彩路,鹅黄嫩绿、老紫娇红,叶儿花儿都充满了生机。那些铃状的花朵,像吊钟花之类,已仿佛在发着一阵微妙的声音,像一个个带有野性的小姑娘那样放纵地笑喊道:“春天来啦,春天来啦!”
北回归线就在广州北面不远处穿过。因此,广州在我国整个大陆的城市来说,真是春天来得最早的地方了。“花历天南最不同,吹嘘不必定春风。”“花谢花开无日了,春来春去不相关。”这些诗句,着实美妙而又贴切,但是,话虽如此,南国之春仍有它独特的景象。这真是个生命活跃的季节!每年秋天,大批地从北面飞来的候鸟,像燕子、鹌鹑[án-chún]、长嘴沙鹬[yù]、绿头野鸭、鹈鹕、大雁之类,一过这个节令,又一批批展翅北飞了。那些游到浅海里面吃得脂肥膏满的鳙鱼、鲢鱼、海鲤、鲩[huàn]鱼、鲻鱼,这时候亲鱼都大腹便便的,又奋力洄游到江河里面产卵了。早在立春之前,在南国的郊野上,人们就已经看到了一派“春意闹”的景象,画眉儿、绣眼儿、百灵、喜鹊,都柔声鸣啭起来了。紫荆花,炮仗花,都开得一团团,一簇簇[cù]的,繁花压枝。有些梅花甚至已经开过,枝头上还出现了碧绿的小梅子呢。春天,真是到处都在奏着一阕生命的交响乐。尤其是那肥沃的土地,它简直使人想到了神话中变化万千的“息壤”,想到了契呵夫式的譬喻:“你种上一根车杆试试,过上一年的话,就能长出马车来。”在微风中,用“灵魂的耳朵”,仿佛还可以听到草根欢畅地吸水,树叶快乐地舒展的声音呢!大地的调色板,也越来越绿了,好些树木的叶子,都像涂上一层蜡似的,在阳光里熠熠[yì]闪亮了。
正因为春天是这么一个生命活跃的季节,因而,历来迎春风俗,常寓有歌颂勤奋劳动,赞美除旧布新等等庄严的意味在内。解放前的通书上,第一页掀开来就有一个人伴随着一头牛的图画,那就是所谓“芒神春牛图”,把这样的图画冠于全书之首是饶有深意的。更早一些时候,中国曾经流行过这样的戏剧性场面:立春这天,在各县衙门前缚着一头牛,由县令手执红绿丝线捆扎的鞭子打牛三下,这一仪式被称做“打春”,它具有很强烈的劝耕味道。旧时代,阴历大除夕,广东、江浙等地儿童都有满街喊“卖懒”“卖痴”的习俗。春节期间,舞狮子的从东村舞到西村,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叠罗汉使狮子向极高的地方“采青”。这一切习俗,以及全国各地几乎都流传着的关于布谷鸟的美丽动人的传说……,里面都错综地反映了赞美勤奋劳动、除旧布新的精神。在新的时代习俗尽管衍变了,这美好的精神却是更加值得我们发扬的。让人们都来从舞狮子的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把“青”(丰盛收获的象征)采下来那一类的游戏中领会先哲的语言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又是捋高袖管,大干特干的时候了。回想去年北方的瑞雪,展望今年的年景,我忍不住写了这么一对春联,抒发一下自己迎春的感兴:
“喜炮闹新春,从头数二十四番花信锦锈铺大地;
“东风掀日历,放眼看一千万里江山阳光照红旗。”


第4版()
专栏:

  说起“屠苏酒”
  田津人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一首《元日》诗,传颂至今,几乎已家喻户晓。四句诗,每句都点出了元日的景色。其中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屠苏”二字。
每逢元日,饮屠苏酒,这是我国古来相传已久的习俗。屠苏酒不是一种只为节日助兴的酒,而是一种药酒,由蜀椒、防风、菝葜、肉桂、桔梗、大黄、乌头、赤小豆等几味药浸于酒中,配制而成,认为可以饮来预防瘟病。隋朝以前对此已有记载。据云,在元日这天,全家老幼,依次拜年之后,饮屠苏酒;谁的年岁最小,谁先饮。这是由于年岁愈小,新年增岁,愈值得庆贺的缘故。
还有一种椒柏酒,也是元日喝的。椒柏酒的制法比较简单,用花椒和柏叶泡酒即成。椒柏酒兴起的年代比屠苏酒要早,目的也在于防病。实际说来,逢年过节,每人喝几口这样的药酒,是不会有什么真正的防病作用的。但这种做法,说明一种预防疾病的思想。
预防传染性疾病,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方面是保持环境的清洁,避免疾病的侵袭;另一个方面是提高自身的抵抗疾病能力。喝药酒可以说是寻求如何提高自身抵抗力的一个起源。按这个线索发展下来,由“以药攻毒”发展为“以毒攻毒”,进而产生了免疫学的思想。我国发明“种痘”最早,在医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免疫学的首先开路者。
大扫除可以说是讲求环境卫生的一个最早起源,也是至今进行环境卫生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我国从很早就把室内室外的扫除定为日常的工作,在《礼记》上即已见有记载。和元日饮药酒比较起来,除夕前的大扫除是我国一项更加普遍的习俗。由此看来,我国的节日实际上已经成为卫生检阅日。春节,更是一个卫生大检阅日。
解放以来,随着爱国卫生运动愈来愈深入的开展,我国这个传统的卫生大检阅日也愈来愈发出它的光辉。对于每个人来说,春节期间也正是计划今后全年怎样更好练身体,讲卫生的时候。
“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是古时候悬在门旁做为“压邪”之用的。这个风俗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插在门头上的“卫生光荣”红旗。
要说明我们今日春节的面貌,当然必须换写新的诗句。
爆竹声迎五谷登,
人逢春节倍欢腾;
窗明几净增春色,
户户光荣讲卫生。


第4版()
专栏:

  除夕立春杂谈
  陈友琴
今年旧历十二月三十恰好立春,冬尽春来,真是名副其实的春节。按照二十四节气每年立春在阳历2月4日或5日。今年2月4日是除夕又是立春,提早泄漏了春的消息。偶然想起河北房山县的唐代诗僧贾岛的《三月晦日》绝句,甘心受打油的讥诮,权为套用一下,以歌咏今年的除夕立春道:
腊月正当三十日,丑年别我喜吟身。
共君今夜迎新岁,不待晓钟早是春。
* * *
除夕旧有守岁的风俗,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除夕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早在唐代,李世民就已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和《除夜》诗:“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孟浩然也有“守岁接清(长)筵”的句子,可见守岁是由来已久的事了。杜甫《杜位宅守岁》诗:“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前,所以嗅不到一点离乱时代的气息。后代诗人常袭用杜甫“四十明朝过”的成句写出对于岁时的感慨。清人彭兆荪《小谟觞馆集》中就有《除夕赋得四十明朝过》两首,第一首是:“四十明朝过,清愁鼎鼎新。有身原累我,无事不输人。家祭虔携妇,余逋婉谢邻。闭门风满屋,烂醉冀全真。”三四两句在感伤中寓有极大的愤慨。第六句以下说除夕还不出所欠的债,只好躲在破屋中“烂醉”以求“全真”,说明了穷知识分子在封建社会中的生活是多么困苦和多么值得同情。
杜甫“椒盘已颂花”句,据《荆楚岁时记》引崔实《四民月令》:“过腊一日,谓之小岁,拜贺君亲,进椒酒”(置花椒于酒中)。周处《风土记》:“正旦,俗人拜寿,上五辛盘,松柏颂,椒花酒。”我们今天虽不再沿袭“椒盘颂花”和“俗人拜寿”的旧俗,但是“天增岁月人增寿”的庆贺意义还是可取的。旧社会给我们的一切苦难和哀愁全都像送瘟神一样地送掉了。大家欢天喜地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举杯庆祝大家在春节中健康愉快,在生产劳动中取得更大的成就,扩大了祝贺的范围,意义就远非旧时代“拜贺君亲”所可比拟和衡量的了。
* * * *
关于立春的风俗,杜甫《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菜传纤手送青丝。”黄生注:“生菜,韭也,故曰青丝。”后来变成所谓“春饼”或“春卷”,这是吃的方面的一种风俗。又“剪彩为春幡以贴屏风”,这是关于装饰技巧方面的,现在民间剪纸艺术,也是这种优良传统的继承。
《东京梦华录》“立春”条:“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又《皇朝岁时杂记》:“立春鞭牛讫,庶民杂?[tà]如堵,顷刻间分裂都尽,又相攘夺,以至毁伤身体者,岁岁有之。”这便是旧社会极坏的风俗。我们小时候只听说“打春”,还不曾见到真个鞭牛和抢牛肉的情况,大约这种恶劣的情况后来有所纠正了。
(改“鞭土牛”和“塑小春牛芒神”,就是一种明显的改变。)其实立春又叫“打春”,按《月令》只言“示农耕之早晚”,全无打牛之意,打牛只是后人的胡闹罢了。
我们今后逢立春将怎样纪念呢?农民家里和人民公社的办公处,挂上一幅幅铁牛(拖拉机)图,学习驾驶它来改进农业生产,这是最新式的“打牛”或“鞭牛”,也就是最科学的“打春”。回想一下“进春牛入禁中鞭春”的封建社会的往事,相形之下,更显现出新旧社会判若天渊的景象,憧憬[chōng-jǐng]未来,更加鼓舞我们向前跃进的雄心。


第4版()
专栏:

  漫话日食
  王绶琯
去年正在春节的那一天,发生过一次日食,今年又要有一次日食,而恰恰又发生在春节。为了说明这的确是一件既少见又不希奇的事,让我们从一个非常古老的故事说起:
远在帝尧时代,我们中国就已经有了专门执掌天文的官吏,一个叫羲氏,一个叫和氏。他们的官职是世袭的。有一回,那羲、和两人为了贪几杯酒,喝得酩酊大醉,以至连天上发生了日食都没有注意到,弄得临时“乐官擂起鼓来,农夫乱奔,老百姓乱窜”,引起了不小的混乱。根据当时帝王法律的规定:对于预测天象不够准确的天文学家,测得偏早“杀无赦”,测得偏迟也要“杀无赦”。这样,贪酒失职的羲、和便被处了极刑。
这故事载在《尚书》中。这部古书究竟古到什么程度,现在还存在着一些争论。但是,就这故事本身来看,倒还是说得有条有理,叫人不敢说一定没有这回事。今天看来,它至少帮我们说明两件事:一、日食是罕见的。否则当时就不会引起那么大的混乱。二、日食的道理并不希奇。因为不然的话,历代的羲、和便犯不着为了那一官半职,弄得脑袋随时都会搬家。
羲、和可能已经知道,也可能不知道(这已是无案可稽)。日食的原因是月亮在天空中遮住了太阳。条件是,那时月亮正好走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见图1)。这时地球上的一些地区完全落在月影底下,连一小片太阳也看不见,我们说这些地方发生了日全食。在另一些地方,月亮只遮住了太阳的一部分,在那里就发生了日偏食。
我们知道,月亮绕着地球旋转,差不多每个月转一圈,而地球(带着月亮)又绕着太阳转,一年转一圈,这样,差不多每个月月亮就有一次转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这一天我们把它叫做朔日。现在,按照旧历历法,旧历的一个月是从一个朔日起算到第二个朔日,而把朔日的那一天当作一个月的初一。这样,我们不难看到日食必须发生在朔日,也就是说发生在旧历月的初一。春节正是正月初一,因而在这一天发生日食实在是一件不足为奇的事情。
日食固然不足为奇,但是日食的景象却往往是令人难忘的。特别是日全食。当月亮遮去太阳的时候,一刹那间河山变色,鸟飞兽驰,天空中闪耀着星星的光芒,而太阳,由于遮掉了最亮的部分,这时却露出了外围淡淡的柔和的光辉。近代天文工作者把日全食看作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目。他们利用这样的机会来进行太阳(特别是它的外层大气)的研究,来推敲月亮,来探讨某些地球物理现象,来验证相对论……。为了获得这些资料,几十年来他们不惜跋山涉水到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去迎接日食。
既然每个月里月亮都有一次走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每个月都该发生一次日食,那末科学家们是否有必要跑到那些“角落”上去取得他们所珍贵的日食资料?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月亮绕地球走的轨道平面和地球绕太阳走的轨道平面并不互相平行。因此,日、月、地三者通常并不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这样,当月亮走到日、地之间的时候,这三者也就通常不落在同一根直线上(见图2),只有当三者处在一根直线上时,地面上才可能有日食发生。
事实上,只要我们了解了地球和月亮运行的规律,我们就完全可以掌握全部的日食奥秘。而这里比较复杂的是,月亮的轨道不但不与地球的轨道平行,而且它的平面还不断地在空间中移动,这使得日食现象变得比较不规则,根据计算每年可以发生二次到五次日食。现代的羲和们,借助于力学知识和计算技术,不但可以预报每次日食发生的地点、时刻和“见食情况”,而且还可以保证他们所预报的现象既不会有一秒钟偏早,也不会有一秒钟偏迟。
今年春节在我国东南地区可以看到偏日食现象,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根据科学出版社出版的《1962年天文年历》来对照一下真正的见食情况。(附图片)
  图1 月亮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引起日食。这些地区的人看到日偏食这些地区的人看到日全食其它地区的人看不到日食
图2 月球轨道平面和地球轨道平面不平行,月亮处在日、地之间时,三者却不处在一直线上。


第4版()
专栏:

  诗钟·诗谜……
  金受申
除夕应该欢乐的度过,这是多少年来的习俗。对诗有兴趣的人,可以凑几个人玩“诗钟”。诗钟是按照格式写两句有对仗的七言诗,限定烧一寸香的时间(六分钟)要写成,香拴在线上,下承铜盘,香烧一寸,线被烧断,香根落在盘上,铿[kēng]然一声,很像钟声,因之名为诗钟。诗钟格式很多,总括起来说,可以分为“咏事物”和“嵌字”两大类:第一类又分两种,两句咏一件事物的,叫做“合咏”,上下句各咏一件事物的,叫做“分咏”;第二类又分两种,嵌字在句中有固定位置的如“鹤顶”(两字分嵌句首)等式,嵌字在句中无固定位置的,如“鼎峙”等式。分咏最难作,也最有趣味,因为上下句所咏事物,性质决不相同(有人用西施和草鞋作过分咏题),但对仗却要工称、自然,所以最被人喜爱。只举一例,可以说明这两类形式,如“小老头”三字,若作鼎峙格,有人写“三字头衔长乐老,千秋恨史小朝廷”。上句嵌头老两字,下句嵌小字。若作分咏格,上句咏小,下句咏老头,有人写“置身沧海形同粟,拂面秋风鬓已丝”。都是很好的作品。诗钟不难写,常写诗钟可以练习写旧诗,可以积累许多古代故实的知识。
写诗钟如果觉难些,可以打打“诗谜”。出诗谜的人,找一句古诗,空写一个字,另外写出五个都可以填写空格用的字(其中自然包括原有的那个字),请大家猜猜,应该用哪个字合适,猜完后,出谜人必须取出原书,给大家看看谁猜的对。例如:出谜人写“一方明月( )中庭”(唐刘禹锡诗句),另外写满、可、照、泻、映五个字,请大家猜,熟悉唐诗的人,自然会猜出应该用“可”字。打诗谜是练习写诗用字的好法子。
中国过去有一种“酒令”,是饮酒时一种很有趣的游戏,人们甚至称它“觞政”。《红楼梦》里有好几处写了酒令,我们固然不一定饮酒了,但除夕却可以玩玩新酒令。过去酒令的“令事”是罚酒,现在我们可以改为罚说笑话一个,或罚唱一支歌。酒令的玩法很多,《红楼梦》第六十三回的玩法,比较普通、简单,我们可以把它再简化一下,来玩玩新酒令。我们可以剪一、二十个硬纸片,每个上面写一句古诗,做为令面,下注应当受罚的人物脚色,做为令事。行令的时候,把纸片装入纸盒里,大家围桌而坐,然后共推一人为令官,依次往下传纸盒,传到某人面前,抓出一个纸片来,交给令官,然后由令官根据纸片上所写令事,宣布某一个人应当受罚,叫做行令。行令时,必须先念出纸片上的令面(古诗),再念令事,大家共听令官宣布的受罚人,是否合适,如果合适,受罚的人就要执行令官的命令。新酒令必须现编,为了举例,我简单编了几个,供同志们玩玩:
红袖传来酒令行 令官自说笑话一个。
轻寒乍暖试清和 衣最薄者说笑话一个。
鹦鹉无情说短长 说话多者说笑话一个。
大将牙旗三丈黄 身最长者说笑话一个。
镜澄湖面不须磨 戴眼镜者说笑话一个。
月落长歌起饭牛 离坐复归者说笑话一个。
射虎南山雪羽深 爱好运动者说笑话一个。
宅畔先栽百本桑 左右坐两旁者各说笑话一个。
万方同乐奏千秋 同唱一支歌。
这个玩法不难,请同志们试试。


第4版()
专栏:

  出门见喜 苗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