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合理地利用轻工业、手工业的原料
季龙
积极增加轻工业、手工业的生产,适应市场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1961年,轻工业、手工业战线上的全体职工,积极响应党的八届九中全会的号召,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援下,在努力克服由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原料不足的困难、积极增加市场急需产品的生产方面,已经收到了很大的效果,也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今年,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在进一步贯彻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有关轻工业、手工业各项具体政策的条件下,加速轻工业、手工业生产发展的条件将更为有利。1962年国家分配给轻工业部门的工业原料,一般都比1961年有所增加,手工业部门所需要的主要原料,也纳入了国家分配计划。轻工业、手工业部门的物质技术基础有所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正在逐步改进,轻工业、手工业部门职工的政策思想水平有所提高。这是有利的条件,是前进的基础。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合理地利用现有原料(包括农产品原料和工业原料),是当前增加轻工业、手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途径。
怎样合理地使用现有原料呢?
合理分配,合理使用,把原料用在“刀口”上
在生产安排时,要切实注意合理分配和使用原料、材料,把国家分配的和已经有把握可以取得的原料、材料用在“刀口”上。所谓分配合理,就是原料、材料的分配要切实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使它符合于国家计划。所谓使用合理,就是企业利用有限的原料、材料,合理组织生产,保证实现产品的品种、数量、质量、原料材料消耗等各项计划指标,从而保证国家计划的全面完成。
安排轻工业、手工业生产,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办法。第一种办法是:不区别重点和一般,不问市场需要的先后缓急,不管生产单位能否生产出符合规格质量要求的产品,对国家统一分配的原料、材料,采取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不分主次地安排生产。第二种办法是:贯彻执行优先保证重点,适当照顾一般的原则,按产品、按企业进行分类排队,由国家统一分配的原料、材料,优先保证重点产品和先进单位的需要,以便生产更多更好符合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产品。
经验证明,在以上两种办法中,应该坚决采取第二种办法,不宜采取第一种办法。因为,优先保证重点,适当照顾一般,比较容易做到保证国家计划的全面完成,可以用同样多的原料,为社会生产更多、更好、更便宜、更能适合社会需要的轻工业、手工业产品。采取第一种办法,就不能达到或者不能完全达到上述目的。
要采取第二种办法,就要从全局观点出发,对产品、对企业一个一个地通过排队作出具体安排。按产品一个一个地排队,就是根据社会需要的轻重缓急,先急需,后一般,优先保证市场急需产品和出口产品的生产;区别中央安排和地方安排、计划产品和非计划产品,先中央、后地方,先计划内、后计划外,优先安排国家规定的全国调拨的计划产品。在原料、材料不足的情况下,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按主、次、先、后,分期分批地解决问题。按企业一个一个地排队,就是在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中,区别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客观条件的不同,优先安排产品质量好、用料省、工效高、成本低的企业的生产。同时,适当注意原料、材料的配套。例如,烧碱、硫化碱不足,就应该对产品质量比较好、用料省、成本低的工厂多安排一些生产任务。这样,就可以把有限的原料、材料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有利于增加市场供应。手工业的生产安排,还应该更多地注意安排好传统集中产区和名牌产品的生产,以便充分发挥传统产区的生产基地作用,保持和发扬传统名牌产品的特色。传统产区和传统名牌产品,一般都有其传统的合理的生产技艺和传统的合理的供销关系,以传统产区和传统名牌产品为重点,合理安排手工业生产,有利于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有利于保证完成外调外销任务,也有利于适应广大人民的消费习惯和爱好。
保证质量,节约原料,提高出品率
一切轻工业、手工业企业,都应当切实注意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条件下,节约原料、材料,提高出品率。应当看到,由于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方面的差别,现在在各种产品的制造中,同一产品原料、材料的平均消耗定额同先进消耗定额比较起来,还有相当的距离,而在先进厂与落后厂之间,这个距离就更大。拿造纸工业来说,先进的企业造一吨纸,要比一般的企业少用纸浆10%左右。造纸用的烧碱、液氯,先进的企业和比较落后的企业,消耗一般要相差20%—30%。再拿服装工业来说,做一套中等身材的男制服,先进的企业已经打破多年来“七尺裤子八尺袄”的老规矩,变成“六尺裤子七尺袄”了,也就是说,只用布十三尺左右,一般的企业则要用布十四尺到十五尺,每套衣服要相差一二尺布。各行各业都有程度不同的类似情况。由此可见,节约原料、材料的潜力很大,大有可为。只要使落后的单位赶上或者接近一般的单位,一般的单位赶上或者接近先进的单位的水平,先进单位又能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就可以用同样多的原料、材料,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
在节约原料、材料、提高出品率方面,过去各地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收到很大效果,也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例如,上海市制造日用搪瓷品的六家中小型工厂的职工,按照各种搪瓷制品的不同情况,通过对黑铁皮的精打细算巧裁剪,一毫米、半毫米地缩小缺口,改进开料方法。结果去年1至11月,用同样多的黑铁皮,多做了面盆六万只,汤盆十万只,口杯二十万只;利用边角余料生产出来的汤匙、碟子和瓶盖等小商品,总数达六百五十五万件。十一个月共节约整张黑铁皮二百四十七吨,占国家分配给他们的黑铁皮总量的2.6%。上海华贸毛织厂织造部的挡车工人,改变过去总要超过标准长一二毫米的作法,没有多领国家一斤毛纱,两个月的时间,就多织出了符合质量标准的长毛绒一千五百多米。看来,一毫米、半毫米的数量是很小的,但是,“集腋成裘”,千千万万个一毫米、半毫米,加起来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正是节约“一毫米、半毫米”的精神,发人深思。我们要切实注意发扬这种节约“一毫米、半毫米”的精神,用积极主动的态度解决原料、材料困难,千方百计地为社会增加财富。
经验证明,节约原料材料、提高出品率的关键,在于精打细算。因此,首先,要在职工中加强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的教育,要求所有人员自觉地爱护原料、材料,发动群众,大家动手,从各个环节、各个角落上,堵塞一切浪费原料、材料的漏洞,发扬革命的实干精神,踏踏实实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贡献。其次,要切实加强原料、材料的管理,健全原料、材料的领发、保管制度,提倡优材优用,分等使用,认真改进产品设计、配方,合理下料,把不合理的消耗定额降低下来,把一切可以利用的小料、碎料利用起来,做到一物多用,物尽其用,扩大原料、材料的使用效果。
节约原料应当以保证产品质量为前提。合理地使用轻工业、手工业的原料、材料,应当和提高产品质量很好地结合起来。产品质量的好坏,是企业能否取得消费者信任的首要问题,也是贯彻执行多快好省方针的一个中心环节。提高质量,延长了产品寿命,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也就是增加生产;提高质量,减少了废次品,节省了原料、材料的耗用,又是对社会财富的最大节约。因此,所有企业都应该以优质、高产、低耗为中心,大搞增产节约。要切实注意提高产品质量,严格生产责任制度和产品检验制度。在保证质量的条件下,增加数量,增加品种。
开展回收工作,利用代用原料
大力开展回收工作,积极利用代用原料、废品、废料,是轻工业、手工业所需原料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是合理地利用现有可以利用的原料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上的废弃物资很多,企业本身的潜力也不小。例如,充分利用野生原料,可以解决一部分农产品原料不足的困难。辽宁省辽阳麻袋厂去年利用野杂纤维生产了三十万条麻袋,现存的野杂纤维可以满足今年上半年的需要,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又如,烧碱、硫化碱不足,就可以在有条件的企业中加强碱回收的工作,同时抓紧从内蒙古、山西多采运一些土碱、芒硝,这样,纸张、日用玻璃等产品就可以多生产一些。有色金属不足,也可以加强废金属的回收工作,注意企业本身的边角废料的利用。手工业在利用边角下料、废品废料方面的潜力更大。手工业行业复杂,品种繁多,分布面广,小而灵活,一向有充分利用地方资源,适应地方需求的习惯。手工业所需的原料、材料,除了一部分必须由国家供应的以外,主要依靠恢复和发展传统的供销关系,依靠充分利用大工厂的边角下料和社会上的废弃物资来解决。工业部门同商业部门应当密切协作,加强废品废料的收购工作。大工厂的边角下料和社会上的废弃物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凡是轻工业、手工业能够利用的,都应当优先供应轻工业、手工业使用,并且尽可能地固定供应关系,实行定点供应。轻工业和手工业部门还应当根据需要和可能,积极建立和发展原料、材料的生产基地和加工改制基地。
还应当看到,大力开展修补业务,开展收旧翻新、以旧换新的业务,对于不用或少用新料、为社会增加产品也有很大的作用。
清理仓库,组织地区间、企业间的物资调济和协作
几年来,工业部门、商业部门和国家物资部门,都积存了不少物资,其中有合理的储备,也有不合理的储备。不合理的储备,要通过彻底清理仓库,合理加以利用。不论是轻工业、手工业部门本系统清查出来的物资,或者是其他有关部门清查出来的物资,都有一部分是自己急需的,或者是其他部门急需的;也有一部分是不完全适用的,或者是由于“粗、厚、大”需要经过加工改制才能投入生产的。应当彻底清理仓库,充分挖掘闲置物资的潜力,认真组织地区间、企业间的物资调济,互通有无,把清查出来的物资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轻工业、手工业部门本系统清查出来的物资,可以按系统进行调济,充分利用;本系统不用的,应该交物资主管部门统一调配。有关部门清查出来的物资,轻工业、手工业需要的,可以提出要求,由主管部门平衡分配。分配给轻工业、手工业的物资,也要使用好。有些物资可以在一个地区内进行调济,有些物资需要打破地区界限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济。不论在什么范围内进行调济,都要从全局观点出发,使清查出来的物资,做到各尽其用,各得其所。该调济品种的,要积极参与协作调换;该加工改制的,要认真组织加工改制;实在不能用的就“回炉”。这样,就可以使这些物资,变死东西为活东西,变小用为大用,变缓用为急用,变不合用为合用。事实证明,彻底清理仓库,是挖掘物资潜力,解决原料、材料不足的一个重要的来源。
组织地区间、企业间的协作调济,不仅表现在处理清理的物资方面,而且更重要的还表现在经常的比较固定的供销协作关系方面。例如,许多工厂产品固定,或者只能用整料生产,难以把所有的原料、材料都利用上,这就需要从企业外部,几个工厂组织起来进行协作,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材料。每个企业,都应该根据上级规定的任务和本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自己需要的协作要求,提出自己能够承担的协作任务,分别同有关企业、有关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原有协作关系已经中断而需要恢复的,应该尽可能快地恢复起来;原来没有协作关系而需要建立的,应该根据可能条件,积极建立新的协作关系,并通过合同形式固定下来。现在,许多轻工业企业之间、手工业企业之间、大工业企业和手工业企业之间,都有很多这样的固定协作关系,使原料、材料做到了“大材大用,中材中用,小材小用”,大厂小厂(社),各得其所。固定协作关系的办法,过去在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里被采用得比较普遍。事实证明,协作搞得好,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应当广泛加以提倡。这样,既可以为社会节约财富,又可以为许多厂、社,特别是生产小商品的合作社和工厂提供比较充裕的价格低廉的原料、材料。


第5版()
专栏:

谈谈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的斗争
汪敬虞 聂宝璋
西方侵略者在中国从事现代工业的活动,是从船舶修造业开始的。在西方侵略者在中国非法修建船舶修造厂的同时,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也就随之诞生了,并且英勇地展开了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航运势力大规模地侵入中国海面。为了适应远洋和中国沿海航运的需要,侵略者在中国沿海口岸非法修建了许多船舶修造厂,其中广东黄埔香港地区的船舶修造厂是最早的一批。
广东黄埔本来是华南的一个古老的船舶修造业中心。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黄埔不仅大量地修造华式船舶,还绰有余力地承修西方各国来华商船,而且在技术上也显示了超越于西方的优越性。这种形势,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侵略势力猖獗活动,很快地就发生变化了。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叶起,西方侵略者就开始在广州附近沿海地区进行船舶修造活动。1844年有两个美国侵略分子曾企图在广州附近尖沙嘴地方租地筑设船厂,不过没有成功。随后不久,有一个英国人柯拜,首先破坏中国主权,到黄埔去办起一个船坞。这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境内所开办的第一个工业企业。五十年代以后,黄埔地区又出现了一批新的船坞公司,其中最大的一家是1853年成立的于仁船坞公司。这家公司共有四个船坞,使用蒸汽机抽水,并有“修理帆船、轮船和蒸汽机的全套设备”。这些船厂除了修理船只以外,还开始制造轮船。1856年有一条载重一百五十吨的“飞马号”轮船,就是在这里制成下水的。
六十年代以后,外国船业资本家在黄埔地区的活动更加猖狂起来。首先,在1863年,经营轮运业务的英国侵略分子收买了柯拜家族在黄埔地区的全部船坞设备,组成了后来独霸华南地区造船工业的香港黄埔船坞公司。这家公司的主要投资人全是香港的英国大资本家,所以这个公司的资金来源十分充裕,这是它终于发展成一个垄断性大企业的基础。
与此同时,美商旗记铁厂也在黄埔设立了船坞。不到一年,又有一家名叫高阿公司的船厂出现。到了1867年,又出现了一家花娇臣船厂。当时在这几家船厂间,曾展开过激烈的竞争。
当外商在黄埔地区经营大规模船厂的同时,香港也开始发展成为另一个船舶修造业中心。
早在1843年,有一个名叫榄文的苏格兰人,就曾在香港南端的阿伯丁地方创设了一个小船坞。这个小船坞获得了很大的利润,于是榄文便在1857年着手建造一个大型船坞。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军又在这个地方建立一个“何伯船坞”。几年之间,阿伯丁就成了香港船舶修造业的一个中心了。
到了1864年,在香港经营船舶修造业的,除了原在黄埔、随后扩大到香港的香港黄埔和于仁两大公司以外,还有哈鲁公司等六家。1867年时,香港黄埔船坞公司不仅新建了几座大石坞,拥有各种修理船只与汽机的蒸汽发动的机械,而且还制造轮船用的锅炉。显然,这时香港的现代化船舶修理设备已经超越于黄埔。
进入七十年代以后,香港的船舶修造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七十年代中叶,香港和九龙先后出现了寰球船坞公司、桑兹船台和斯普拉特公司等三个工厂。这些船厂不仅进行船舶修理业务,同时也制造轮船。
香港九龙船舶修造工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香港黄埔船坞公司垄断地位的形成过程。
前面说过,香港黄埔船坞公司以几家大轮船公司为后台,资本来源十分充裕,它一开始就是拥有资本二十四万元的大型企业。到了七十年代初叶,这家公司几乎把黄埔、香港和九龙的所有大型船坞都吞并过来了。
六十年代后半,是世界水运史上铁质轮船对木质帆船充分显示其优越性的决定性时代。轮船代替帆船的趋势,由于1869年苏彝士运河的通航就更加来得显著。这个轮船对帆船的代谢过程,对侵略者在华南地区的船舶修理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时黄埔地区十多座小型船坞,已经不能适应侵略者的需要了。西方侵略者未尝不想在黄埔地区扩张原有的船坞设备,但是,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从七十年代初天津教案开始,在全国各地更广泛地开展起来,使他们究竟不如在殖民地的香港那样得以畅所欲为。因此,在黄埔拥有最大船坞的香港黄埔公司,终于在1873年9月放弃黄埔的业务,全力发展香港的船坞。
1876年,香港黄埔公司把废弃在黄埔的船坞及其附属工厂设备,以八万元的高价卖给了两广总督刘坤一。这次出卖附有一项极为苛刻的条件,即此后二十五年内不得利用这些设备修理外国船只。这个条件大大限制了黄埔地区中国船舶修造业的进一步发展,从此这个一度是华南船舶修造业中心的黄埔就迅速地萧条下去。
移到香港以后的香港黄埔船坞公司继续扩张着。它在1879和1880两年先后又吞并了寰球等两家公司,并在1883和1886年连续两次扩张资本,成为一个资本在一百五十六万元以上的庞大企业。
在垄断了香港地区的船舶修造业以后,香港黄埔公司又和英国海军部搭上了关系。它以优先修理英国军舰为交换条件,取得海军部二十五万元的巨额补助,接着以一百万元的投资在九龙兴建一座“可以容纳皇家海军最大舰只的新船坞”。这座海军船坞大约是1888年建成使用的,在以后的二十年间,它一直优先为英国军舰服务,使香港因此成为英帝国在远东的“最重要的兵站”。
不仅如此,九十年代开始,就连清政府海军的大型军舰的修理,也要求援于这家公司。李鸿章在1885年就说:北洋军舰在“中国无可修之坞,非借英之香港大石坞,日本之长崎大石坞不能修理”。果然,到了1890年,“定远”号便开到香港黄埔公司的海军坞外等候修理了。
以上就是十九世纪黄埔、香港外国船舶修造业的简单历史。

当帝国主义在黄埔和香港地区发展其侵略势力的同时,站在反侵略斗争最前线的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也就诞生了。
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之间,黄埔地区究竟集中了多少船舶修造工人,现在还没有确实的统计。但是六十年代以后,这一地区的船舶修造工人,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863年的一个记载写道:“船舶修造业已经吸引了很多的本地居民到黄埔沿岸来了。”十年以后,另一个记载说:在香港黄埔公司放弃黄埔地区业务以前,它在黄埔的各坞“每月须支付工资达四千五百元之多”。当时,工人工资每月约在五元左右。依此计算,单是一个香港黄埔公司所雇佣的工人,就可能接近一千人。若再加上其他小厂,估计七十年代黄埔外商各厂船舶修造工人当在两千左右。七十年代以后,中国造船工人又有了进一步的增长。仅香港黄埔公司一家在香港雇佣的工人,通常平均就达二千五百人,“旺季多至四千五百人”。
这些船舶修造工人的生产技术,在六十年代时就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并且从这时起,这批具有熟练技术的广东船舶修造工人开始走向全国各地,成为传播现代生产技术的第一批骨干。例如,上海早期的外商船厂如耶松、祥生等家,就都雇有广东工匠;在官办军事工业中,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江南制造局,也雇有广东工匠;甚至远在甘肃的兰州制造局,在1872年开创时,也不惜从数千里外“延粤匠学造”。
和外国侵略势力接触最早的广东产业工人,一开始就切身感受凌辱和压迫的痛楚。他们一直对侵略者进行不懈的斗争。远在英法侵略者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香港的中国劳动人民就曾大批地回归广州,拒绝为敌人工作。
六十年代以后,已经分布到全国各大城市的广东船舶修造工人,总是站在反帝斗争的最前列。例如1868年,在上海耶松船厂中,广东工人就曾经组织厂内职工为反对外国资本家降低工资而进行罢工斗争,揭开了上海工人反帝罢工斗争的序幕。此后在外商船厂接连不断发生的罢工斗争中,据侵略者自己所说,广东工人总是“表示极坚定的立场”,纵然搞到“倾家荡产,当尽押绝”,也要“坚持到最后胜利”。
特别值得大书特书的是,1884年广东工人在香港首倡的一次大罢工,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反帝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次斗争是广东工人对法国侵略者挑起中法战争的直接回击。斗争由香港的船舶修造工人揭开序幕,很快就把香港的中国工人全部都卷入到斗争里去。直接参加行动的,包括有码头、航运、运煤、舂米等各种行业的工人。这就使这次罢工运动声势浩大、行动坚决,前后延续了一个多月,终于获取了胜利。
原来在中法战争中,香港英国殖民当局在口头上声称严守中立,实际上却为法国侵略者提供军事侵略基地,利用香港为法国修理舰只,运输军火。这当然不能不引起当地中国人民的义愤,特别是作为中国第一代产业无产者的船舶修造工人,尤其不能容忍。
1884年9月3日,有一艘在台湾受了伤的法国铁甲船“加利桑尼亚尔”号,驶到香港黄埔公司的船坞,打算进行修理。在厂的中国工人立即要求英国当局拒绝接受。英国当局无理地拒绝了这个要求,船厂工人立即用罢工行动来对抗这艘屠杀中国人民的敌国战舰,集体协议,拒绝施工,逼得法国侵略者只好自己动手修理。9月14日,又有一艘法国水雷艇“阿特兰特”号驶入香港船坞。这一次船舶修造工人计划采取更进一步的行动,
“谋将水雷艇攻毁”,不料事机不密,被英国殖民当局侦知。因此,英国殖民当局遂派了两艘“满载差队”的小轮驻扎船坞,企图对工人进行镇压。法国侵略者则连夜将所有船只都逃离了船坞。
但是,船厂工人的正义行动,得到了香港其他各业中国工人的普遍响应。9月18日,“法人在港购煤,令小工挑运上船,而小工皆哗然散去”。9月27日,法国商船到港,“民艇不起货”,“法船在港买牛羊,民艇不载”。接着,“法公司轮船之往来香港东洋者,其中司火华工,现亦不愿执役,悉数走散”。
面对着这样全面的大罢工,香港的英国殖民当局仍然妄想对罢工斗争进行镇压。首先,他们企图从打击民艇开始行动。9月29日,香港警察局无理拘捕了十一名拒绝替法国船只运货的民艇工人,并对其中八名科处罚金,同时吊销了许多民艇的执照。这种蛮横手段激起了更多的民艇和搬运工人的愤怒,他们联合起来索性对所有“中外货皆不搬运”。这样,反对法国侵略者的斗争,就扩大成为反对一切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使“整个港口工作陷于完全停顿”。
10月3日,罢工斗争达到高潮。以船厂工人、民艇工人、搬运工人为主体的香港工人群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示威行动。参加行动的,扩大到米厂工人,乃至“各行佣作”。示威从清晨一直继续到下午,英国殖民当局“把所有警察都出动了”。他们打死了一个示威者,逮捕了大批中国工人,判处了这批无辜者以罚款和六个月到一年的苦役。并且他们还连夜开会,筹划进一步的镇压。
但是,蔓延整个香港的工人斗争,并没有被殖民当局镇压下去。紧接着在10月5日,东区的码头工人又计划举行示威;隔了一天,九龙区油麻地工人又举行示威行动,对香港地区的罢工工人进行声援。几天之内,街头到处张贴出声援罢工的揭贴,要求释放被捕工人。
这次香港工人的罢工斗争,从9月3日一直坚持到10月7日,前后历时三十五天,最后终于逼得英国殖民当局不得不低下头来“还所罚款,放所拘人”,“听华民不装法货”。罢工的风暴过去以后,一家英国侵略者的报纸犹有余悸地说:这是“香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暴动”。
在整个罢工过程中,香港英国殖民当局对清政府多方施加压力,竭力宣传中国工人这一自发的反帝爱国斗争,是由广东总督张之洞指使的。事实上,这个负有守土之责的封疆大吏,不但没有支持工人的正义行动,而且为了讨好英国殖民当局,竟密电港商,阴谋制止工人运动,甚至明令部下和香港警察在九龙边界上对罢工群众采取联防措施,“互相协助防剿”!
最后,还应该指出一点,就是这次工人的反帝斗争,不仅直接打击了侵略者的凶焰,而且对后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形成,也是很可能产生过积极影响的。在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的屈辱求和与工人阶级的奋起斗争,不能不在当时正就读于香港皇仁学院的青年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上形成强烈的对照。孙中山先生后来回忆说,他是从中法战败那一年才决心推翻清廷创建民国的。虽然他没有直接提到这次罢工对他思想上的影响,但是曾作过孙中山先生顾问的林柏克曾经说到,这次罢工“给青年孙中山进行改革的信念以确定不移的鼓舞”。我们认为这显然是可能的。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帕金生:《东方海上贸易》;《字林西报》1865年4月4日,1868年10月6日;《华北捷报》1862年4月5日,1873年9月6日,1880年7月13日,1882年8月25日,1884年9月12日、9月20日、10月15日,1890年2月7日,1911年9月28日;莱特:《二十世纪之香港、上海及其他中国商埠志》;埃德迩:《香港史》;卫廉士:《中华商务指南》;《英国驻华领事商务报告》1867年,广州;塞伊尔:《香港,其出生、幼年及其壮年》;安达柯特:《香港史》;《大陆贸易报告》1862年4月28日;梅尔司等:《中日商埠志》;勒伯克:《中国飞剪船》;海德:《蓝烟?》;《刘忠诚公遗集》卷六;诺曼:《远东》;《李鸿章集》卷一;《张靖达公奏议》卷五;《左文襄公书牍》卷十五;《张文襄公奏议》卷十一;季南:《英国在华外交》;《张文襄公电稿》卷一;《申报》1884年9月12日、9月26日、10月10日、10月15日;林柏克:《孙逸仙和中华民国》。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北京市作物学会召开学术性年会
讨论耕作、栽培和育种等问题
北京市作物学会最近召开了一次学术性年会,会上宣读了五十三篇论文。这些论文涉及作物的耕作、栽培、生理、育种和贮藏等各个方面。
关于水稻安全育秧问题,会上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黑根烂秧的主导因子是低温,有人认为,烂秧是缺氧造成的,也有人认为,烂秧的症状是各式各样的,不同品种的抵抗能力也有差别,因此,应该针对具体情况来分析诱发因素。防止烂秧的措施,关键在于解决水层保温和通气之间的矛盾;另一个争论较多的问题是合理的大田动态结构。京郊水稻的密度情况是随着肥力条件而有变化的。各个农场的经验表明,根据不同的条件,亩插苗数从一万七千至四万,都能在大面积上获得较高的产量。因此,栽植密度主要取决于土壤特点、肥水条件和劳动力。大家同意的原则是:在肥力充足的老稻区可以栽得稀一些,以便依靠分蘖来增加每亩穗数和每株粒数;在肥水较差的地方应当适当提高密度,但过于瘠薄的土地还不宜过于密植;此外,在早插和劳力较少的情况下,也应该适当地栽得稀一些。
关于棉花的适宜“蹲苗”期问题,会上也有不同的见解:一种意见认为,在现蕾以前适当地控制肥水,可以促进根系发育,形成壮株。多数人主张,棉花苗期没有徒长危险,供给适当的肥水能够早现蕾,早坐伏前桃,而在开花前后到盛花期间则必须控制营养生长,才能促进生殖生长。这种控制肥水的措施不仅在高肥力条件下需要贯彻,就是在中等肥力土壤上也不应该忽视,因为夏季雨水较多,容易引起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失调。在讨论中提出的适度生育指标是:在肥水充足条件下,棉花在生长旺盛期每日增长的株高以一至一点五厘米为合适,每日增蕾数不超过两个,开第一花时单株蕾数不能超过二十个。
玉米的栽植密度和肥力的关系问题,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有些人认为,在瘦地上玉米单株不能充分生长,应当增加株数以提高亩产量,而在肥地上则可以适当地少种一些。大多数人的看法是,瘦地上玉米生长的主要矛盾是肥水不足,因此应该适当地少种一些,才能保证一定的产量。玉米的种植密度,应该随着肥力水平的由低到高而由稀到密。在肥力很充足的土地上,如果玉米的种植超过了一定的密度,光照条件就成为主要矛盾,所以又应该种得稀一些。
关于甘薯的栽培,时常争论的一个问题是要不要翻蔓。会上有人根据多年试验结果,提出翻蔓减产的意见。许多人认为,在干旱年份和肥力不足的土地上,对短蔓品种的生长后期进行翻蔓是不利的,但在地势低洼、土壤粘重和肥料充足的条件下,提早翻蔓也有增产的实例。他们认为,关键在于掌握翻蔓的时期和方法。关于密植的方式,大家的一致看法是,春薯采用小垅单行种植,夏薯采用大垅双行栽培,可以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会上还讨论了水稻品种的多样化、棉花的品种间杂交和异属花粉蒙导、玉米双交种的选育和推广、高粱雄性不育系的利用、甘薯品种鉴定方法、马铃薯种子繁殖等问题。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重庆市药学界举行座谈会
讨论热原的产生原因和防止措施等问题
重庆市药学会不久前召开了一次学术座谈会,会上对热原的性质、产生原因和防止措施等进行了讨论。
蒸馏水注射剂中含有热原,注入人体会引起寒战、发热、恶心和呕吐等症状。关于热原产生的原因,讨论中提出以下几种看法:一、细菌在适当的环境中繁殖较快,因此注射剂制作过程或输液时间过长,都可能产生热原。二、溶液配制后用冷藏保存而未经灭菌处理,不能完全避免热原的产生。三、细菌在含有10%以上的水分的固体物质上即能繁殖,因此有些药物如葡萄糖、葡萄糖醇钙、乳醇纳、抗菌素和血浆制品等,本身就易于染上热原。四、热原普遍存在于天然水、自来水和其他不洁的水中,因此溶媒(蒸馏水)蒸馏装置不当或管道清洁不够,收集温度过低而保存时间过长等,都可能产生热原。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防止热原产生的措施主要是:严格控制注射剂制造和注射操作的时间,严格遵守制造注射剂的操作规程等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