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医生手记

再谈心脏外科
黄家驷
有哪些心脏病可以用外科手术来治疗,想是读者们一定愿意知道的问题。首先必须说明,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可能是绝对的。心脏外科,正和其他学科一样,都在发展,日新月异,昨天不能做的手术,今天能做了,今天还不能做的手术,明天就可能做。
心脏外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心脏外手术,如心包手术。这类手术既无须停止血循环,也无须切开心脏,在我国解放前就开始了。第二阶段是心脏内手术。这类手术须在心脏或大血管做切口,但无须停止血循环。心脏内手术有大出血的危险,而且对循环生理影响较大,需要较高技术和设备,在我国是在1954年开始的。第三阶段是心脏内直视手术。这手术是治疗心内较复杂的病变,需要切开心脏,在直观下进行手术。作这类手术时必须停止血循环,在低温麻醉下或利用体外循环来进行。这类手术在我国是1957年开始,而广泛开展是1958年,因而可以说是我国大跃进的产物。
目前可以用外科治疗的心脏病,可以分为三类:
一、心脏瓣膜病。血液在心脏内运行是朝着一个方向,即从静脉至心房,再从心房至心室,然后由心室至动脉。为什么不走向相反的方向呢?这是因为心房与心室间、心室与动脉间均有瓣膜,由两片或三片薄膜组成,起着活门的作用。当心室收缩时,心内压力增高,将血外挤,这压力将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推开,使血流向动脉。但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由于位置关系,当心室内压力增加时,不是被推开而是被关闭,因而血不能由心室返回心房,只有当心脏舒张时,心室内压力降低,该瓣膜才又开放,使血由心房流向心室。当血流到动脉,动脉内压力增高,这时心脏处于舒张期,心室内压力降低,动脉与心室之间的瓣膜又被关闭,因而血不能由动脉返回心室。这些瓣膜都有特定的名称。右心房与右心室间为三尖瓣,右心室与肺动脉间为肺动脉瓣,左心房与左心室间为二尖瓣,左心室与主动脉间为主动脉瓣(附示意图)。
这些瓣膜均可能发生病变,大多数是风湿热累及心脏的结果,是一种炎性反应。瓣膜变厚变硬,薄膜间相互粘连,这就使瓣膜不能自由开放,阻碍血流。这类病变名为瓣膜狭窄症。炎性反应的另一种后果是瓣膜缩短、卷曲,使它不能有效地闭合,而且因为心脏扩大,使瓣膜口更加增大。瓣膜口不能闭合时,血就要逆流。这类病变名为瓣膜闭锁不全症。这两类病变都使血不能有效地运行,增加了心脏的负担,最后形成心力衰竭。
最常见的瓣膜狭窄症是二尖瓣狭窄,心内手术也是以对二尖瓣狭窄的治疗为最早和最广泛。手术的目的是分开薄膜间的粘连,扩大狭窄的瓣膜口,并恢复瓣膜的活动力。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一食指引入左心房,用手指分离和扩大。有的粘连较硬,不易分开,可用特制的瓣膜刀切开,或用瓣膜分离器分离。这手术已在我国各地广泛应用,在经验较多的外科医生手中,手术死亡率约为2%左右,近期效果良好者约80%,远期效果保持良好的约60%,其他瓣膜狭窄症较为少见,治疗原则是一样的。
瓣膜闭锁不全症较常见于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手术的原则是使瓣膜口缩小,使血不返流。有以下几种方法:(1)在心脏外相当于瓣膜的周围穿一缝线,好像荷包口的带子一样,将缝线拉紧,可使瓣膜口缩小。(2)切开心脏,直接将瓣膜作部分缝合。(3)切开心脏,用一种特制塑料或其他物质修补瓣膜。(4)安置一人工瓣膜,使血只能向着一个方向运行。这些手术均曾经过动物试验,并都在人身上用过,但它们都有一定的缺点,手术死亡率还很高。可以说,对于瓣膜闭锁不全症的外科治疗,还须继续研究,提高治疗效果。
有的病人既有瓣膜狭窄,又有闭锁不全,而且有的病人不止一个瓣膜有病变,处理方法上当更困难。
二、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的先天性畸[jī]形是多种多样的。上面所说的瓣膜病也可以是先天性的,但先天性心脏病的最常见的表现是左右侧血循环的紊乱。
心脏可分为左右两侧。右侧含静脉血,左侧含动脉血。左右侧是隔开的。如在胎儿生长时期发育不全,两侧间的间隔有缺口,两侧的动、静脉血就在心内混合。这对心脏的功能来说,是一种损害。因为左侧的动脉血是无须氧化的,如果由缺口流入右侧,再至肺,是工作上的浪费,而因为心脏的每一收缩,不是所有的血都进入动脉系统,而是有部分的血分流至另一侧,减低了心脏收缩的效能,也就增加了心脏的负担。如分流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进行,即从右侧至左侧,未经氧化的静脉血输送至全身,不能供应全身各组织代谢活动的需要,损害的程度当更为严重。
有时两侧心脏间并无缺口,而大动脉或大静脉的位置不正常,也发生动静脉血的混合。例如主动脉不发源于左心室而发源于右心室,就把未经氧化的静脉血运送至全身,如主动脉跨在左、右心室之上,同时接受动脉血和静脉血,则运送至全身的是动、静脉混合血。
上述这些先天性畸形,有时是多种同时存在。有一种名为法鲁氏四联症的先天性心脏病,有四种畸形同时存在,其中主要病变是肺动脉狭窄、心室间隔缺损和主动脉跨在左右心室之上。一方面由于肺动脉狭窄,减少了流至肺的血流量,一方面由于有静脉血进入主动脉,流至全身的血的含氧量显著降低,不能满足代谢活动的需要。病人的皮肤,尤其是唇和指端出现青紫色,不能耐受劳动,儿童发育受到很大影响。
上述各种畸形都可以用手术方法治疗。对于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缺口,小的可以直接用线缝合,大的可以用塑料缝补,就像用一块布补衣服一样。至于大动脉或大静脉的位置不正常,也可以用手术把它移植在正常的位置上。
在我国,对于这些先天性心脏病,都能用手术治疗。但有的手术效果还不算好,还须继续研究。
三、冠状动脉病。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肌血液的动脉,左右各一。它们的分支分布于整个心脏。冠状动脉硬化,血管的内径变窄,严重的可使血管闭塞。在早期,血管硬化伴有血管痉挛时,可能有暂时性的血管闭塞。因为没有足够的血供应心肌,病人感到心区疼痛,名为心绞痛,用药物解除血管痉挛,当时可以奏效。到了晚期,药物无效,近年来也采用外科治疗。
有不少治疗冠状动脉病的手术,总的目的是改正心肌的血循环。有的手术是使病人的心肌和其他组织间粘连起来,使其他组织的血可能通过粘连来供应心肌。有的手术是结扎心脏的静脉,减少心肌的血液回流。有的手术是把邻近的动脉,如胸廓内动脉移植于心肌。这些手术都是间接的手术,它们的效果都不能令人满意。近年来,国外开始了冠状动脉的直接手术。
冠状动脉硬化是该动脉内膜增厚,阻塞血管腔。可以将动脉切开,刮去它的内膜,这就使管腔扩大。另一方法是把硬化的动脉切除,用另外的动脉或人造血管接上。由于冠状动脉很细,这种手术在技术上是很困难的,但已有成功的报告,我们应该在这方面进行研究。
如果一个心脏已经损坏到不能恢复的地步,是不是可以换一个心脏呢?技术上是可能的,而且在动物身上这样做了,动物可以生存,换上的心脏可以正常地跳动。但是异体的器官对人和动物都产生异体蛋白质反应,不能长久生存。目前科学家正在设法消除这种反应,而且有迹象表明这种企图可能成功。到那时候,心脏外科的发展可能是更上一层楼了!(附图片)


第5版()
专栏:知识小品

森林——农业的保卫者
王永安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统计:一厘米厚的表土,在森林里被水冲走需要八万年;而在赤裸裸的地方则只需三年。过去,西北黄土高原每年要被雨水冲走十三亿吨泥沙,这是造成黄河含沙量达40%的根本原因,如果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泥沙在三十九年内就可以把巨大的三门峡水库填满。为什么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农田缩减,地力减退;而江南却到处有潺潺溪水,常年灌溉着万顷良田?主要原因在于有无森林。
森林,像一个忠诚的卫士,用它自身与环境的作用,抵制着水、旱、风、沙对农田的危害,有效地保卫着农田的稳定收成。所以林学家们曾断言,一个国家和地区,如果森林面积占到30%,而且分布合理,就可以避免水旱等灾害。我们国家森林面积仅占10%左右,且分布非常不均,这就是水旱灾害还不能根本避免的原因。
我们知道,水在自然界里不停地循环着,江、海、湖、河和地面上的水,不停地向空中蒸腾,然后结成云雾雨雪,又降回陆地,流到江海中去。这个循环如果调节得好就是水利,调节不好就是水害。而森林就是它们中间最好的调节者。森林中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架自动抽水机。庞大的根系,延展在地下,一刻不停地从地下吸收水分,然后通过叶子蒸发到空中去。一棵树仅在一个夏天,平均要向空中蒸发二千公升水,使森林上空和附近的湿度比没有森林的地方高15%—25%,而温度却低于摄氏五至八度。因此,森林自己形成一个小的循环,调节着水量,使这些水容易形成云,产生降水。据平均统计,森林地区的年降雨量比无森林地区多15%—20%;就是在旱季,附近的庄稼也不会感到缺水。
森林能够把水害变为水利,多大的暴雨也会被森林制服。雨水降到森林里,大约有20%—30%被密集的树冠枝叶截留住,经过蒸发又回到空中;约有70%—80%虽然穿过树冠,降到地上,但它的打击能力已经微不足道,其中的10%左右又被软绵的枯枝落叶所吸收,其余的雨水渗入地下,变为地下水。这些水因为经过枯枝落叶、土壤、岩石缝的阻挡和过滤,不带一点泥沙,成了清凉的泉水、井水。地下水走得很慢,一年才走二公里左右,夏天降的水,几个月后才流到附近的河中。因此,森林地区的河流,永远是清水长流,终年灌溉着沿岸农田,而且雨季水分不会多,旱季水分不会少。
害风不仅袭击庄稼,破坏收成,而且会增大蒸发量,使庄稼缺水,地表干燥;冬天还吹走有益的积雪。林带就像站在田边的屏障,阻挡暴风袭击。害风在距离林带高度五倍远的地方,速度就大大减弱。例如林带树高二十米,那么,在距离林带一百米的地方,风速只有原来的一半,到林带附近已不能为害了。害风离林带四百至五百米远,风速恢复到原来的60%,离一千米(一公里)才恢复到原来的风速。我们如果每隔一定距离(例如一公里)造一条林带,连续几条林带,多大的害风也会被驯服,而且变成有益的和风。
冬天的积雪,可以保持地温,使土地冻得浅,小麦不受冻;同时融雪慢,可以防止春寒和春旱,增加冬小麦收成。据统计,如果有林带,积雪只被吹走5%,积雪覆盖也比较均匀;没有林带,狂风几乎会吹走90%—95%的积雪,小麦减产10%—20%。
林带还可以从沙荒手中夺回农田。过去,陕北的流沙每年平均南侵一华里,有了林带,就像一堵墙,挡住狂风,制住流沙。河北西部的行唐等五县,被沙荒淹没农田八万多亩。解放初期,党在这里领导群众造林固沙。由于树木与环境作用,使这里改善了水分状况,形成了对农作物有利的小气候;枯枝落叶腐败后还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样,这里的大片沙土变成了壤土。林带还可以使庄稼免于在晚秋和早春结霜,不致冻害田苗。
森林,直接和间接地保卫着农田丰收。大力造林不仅对农业有益,还可以增产木材。


第5版()
专栏:地方风物

绵绵甜瓜四季香
——新疆的“围着火炉吃甜瓜”
谈风
寒风凛冽,大雪飘飘,围炉共坐吃瓜,这在内地的人们想来,该是一件多么富有奇趣的事啊!可是,在新疆维吾尔族农村里,这却是十分平常的。当你拜访维吾尔族家庭的时候,好客的主人会请你坐在炕炉前,就着火切开一个哈密瓜来款待你。在巴札的集市,“库洪”(哈密瓜)、“塔吾孜”(西瓜)的叫卖声,会把你引到一辆小车旁,那上面摆着切好的白瓤[ráng]、红瓤的哈密瓜和西瓜;车的一角架着一个燃着炭火的炉子。即使大雪天,也有不少头戴皮帽、身着皮衣的维吾尔人,站在炉旁吃瓜。
在新疆,维吾尔农民种瓜,就像内地汉族农民种菜一样普遍,温暖的南疆种,寒冷的北疆也种;盛产棉花的吐鲁番盆地种,稻谷之乡的阿克苏也种;生产队有大片瓜园,社员也有小片瓜地,瓜,是维吾尔人最喜欢的一种食品。
从6月底成熟最早的“七里孔”落蔓上市,到9月间最迟的“克合若”熟透拉秧,早熟的,中熟的,晚熟的,几十种甜瓜,在整个夏秋两季交替成熟,瓜香不断。但是,飘雪的寒冬却不是瓜季。维吾尔人能围炉吃瓜,乃由于他们善于藏瓜。我到阿克苏县洪巴什公社一个大队去参观瓜窖,正是为了探索藏瓜妙法。
窖顶隆起,从外表看像个大土堆,六扇小窗从数九以后都用土严密封住了,不让冷气进去。窖门前堆着很多麦草,也是防寒的。瓜窖负责人丘瓦阿不拉告诉我,冬天最要紧的是保温,不能让瓜受冻,一冻便不甜了。所以,瓜窖都建在地下一两米深的地方,上面用干木料和干草作顶;若用湿木料,会增加潮气,容易冻,木质中的潮气也会渗[shèn]到瓜里,使瓜走味。最冷的时期,保管人也最忙碌。每天要下窖两三遍,检查温度是否过低。检查的方法是在窖中放一碗水,水凉而不冻,瓜便不会冻;水碗结下薄冰,瓜仍不会冻(因瓜里含糖),但却是受冻的预兆,便要立刻采取保温措施,严封门窗、气孔,不使透冷气。碗里的薄冰慢慢化开,外面再冷也不用耽心了。
进得窖来,但见瓜一串一串用草茎兜住吊在空中。我们只能弯腰走动,遇到空隙处直起身,头仿佛钻进瓜林中,前后左右紧挨着头的都是比头还大的瓜。在这长十多米、宽七八米的窖中,吊的瓜竟有三千多个。一般每个瓜有十五六斤,大的三四十斤,一串吊两个到三个。吊瓜不是用绳,而用蒲草。保管的人说,吊瓜不能用绳,因为绳太硬,几十斤重的瓜从11月初进窖吊起,到来年3、4月,要经过一百多天,绳会把瓜勒破,所以只能用蒲草。没有蒲草的地方,便在窖里搭木架,架上放胡麻草,把瓜放在草上,但是隔几天便要翻一次,保存的时间也不如吊起来的长。我摸了摸蒲草,果然软绵绵的,韧性很强,一个人用力也拉不断。
并不是每个瓜都经得起季节变化的考验的。丘瓦阿不拉在紧靠窖壁的地方,发现一个瓜受了冻,冻的部分发深青色。他说,靠壁的阴湿地方冷,所以瓜受了冻,受冻的瓜必须清除出去。从入窖开始,保管人隔一定时间要清理一次,把有“嫌疑”的瓜清出去。他告诉我,每个瓜保存到来年春天,都要过“三关”:除了冬天的“冷”关,还有“入窖”关和“春暖”关。
9月底,大部秋瓜(哈密瓜分夏秋两种,夏瓜不能保存)都已瓜熟蒂落,便开始选瓜。选瓜要由有经验的人担任,不熟的水多易冻,过熟的遇热易烂,只有主蔓上的、发育好的、无伤痕的瓜才能入选。选好的瓜要经过三四十天的烈日曝[Pù]晒,尽量多蒸发去一些水分。只要有一点暗伤,也会在曝晒中暴露出来而失去入窖资格。直到降霜树叶落尽才开始入窖。入窖时要由有经验的保管人指导运输,作到不磕不碰,不压不挤。因此一般不用车拉,只由人抱或草筐(软)担,而且要轻拿轻放,不让瓜受伤。这时,保管人才用丈来长的蒲草,三根一束把瓜兜住吊起,算是完成了入窖工作。
冬去春来,万物萌发生机,霉菌活动频繁,瓜最易霉烂。这时,保管人便把四面窗洞和气孔打开,让窖中空气对流,一面使瓜的水分继续散去,一面保持窖中阴凉,瓜便不致因骤热而发霉腐烂。这样,到3、4月,千树梨花万树杏的时候,人们仍然能够拿出青黄、硕大的哈密瓜,使初到新疆的人又惊又喜,赞赏不绝。惊喜的是新瓜刚刚下种,隔年瓜犹在眼前;赞赏的是维吾尔人的藏瓜妙技。
我们步出瓜窖,来到大队副业组的一间屋中,大家围炉促膝仍然谈着瓜。丘瓦阿不拉从外面抱来一个大瓜,放在炉子旁边,是专为招待我们的。瓜呈长圆形,皮色青黄,布满一道道纵横裂纹。丘瓦阿不拉用手拍了拍,发出“彭”的声音,他说:“这是个好瓜,你看,纹路多密,声音多清。”说着,用刀把瓜纵的剖成两半,一种含有酒味的瓜香立刻散溢开来,据说这是下窖瓜独具的香味。这时,透过玻璃窗,可以望到无际的白雪铺到远方,淡淡的阳光里,仍然飞舞着雪花,僵硬的树枝在寒风中摇曳着,早晨的气温已降到零下二十度左右;屋里炉火熊熊,我们围着火炉吃甜瓜。(附图片)
任之玉插图


第5版()
专栏:

拔河的故事
陈新
拔河,在群众性的体育运动中是最吸引人的项目之一。这项比赛所要求的设备,几乎就只要一根比较粗的麻绳,便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同时,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可以参加。
拔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古时候叫做“牵钩”。湖北地区在唐以前有每逢正月十五定期举行拔河比赛的风俗。这个风俗的起源,据说早在春秋战国时便已经有了。原因是楚国为了攻打吴国,特地用这个方法来增强楚国人民的体质。古时候用来“牵”的“钩”是篾缆,唐代才改用四五十丈长的粗麻绳,绳的两头还特地分出了几百根小绳索,以便竞赛者挂在胸前。中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鼓声咚咚,双方助威呐喊,非常热烈和紧张。
唐玄宗很喜欢拔河。他举办的拔河比赛可谓盛极一时。进士薛胜,写过一篇“拔河赋”来描述这热闹的场面,参加比赛的在千人以上,旁观的自然更多,其中还有外国的侨民,很可能因为这个缘故,我国的体育竞赛项目——拔河,从此便传到外国去了。


第5版()
专栏:

灯节谈灯彩
吴山
我国民间风俗,过去以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这天的主要活动就是张灯,所以又称灯节。张灯都在晚上,故也称元宵节。
元宵张灯的习尚由来已久,六朝时萧纲《列灯赋》中描述说:“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chéng]鲜。”可见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元宵观灯已成为盛事了。相传灯节活动,从唐代睿[ruì]宗起本来只张灯一晚,到唐玄宗时增为三夜,至北宋又延长二夜,变为五夜,到南宋时又添一夜,为六夜。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规定自初八夜“上灯”,十七夜“落灯”,连张十夜灯。这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灯市。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仍按旧例张灯十夜。传说现在北京的“灯市口”大街,即为明代灯市,白天列市,入晚张灯。灯节期间,这一带最为热闹,满城逛灯的人都拥挤在这条街上。
历代统治者炫耀豪华,恣情享受,一次灯节,不知耗尽劳动人民多少心血!宋徽宗时,将万盏彩灯扎成一座灯山名为“鳌山”,供他赏玩。古人有诗描写此景:“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隐晴空,玉皇高拱云霄上,人物嬉游陆海中。”即为一例。而当时的劳动人民都挣扎在饥饿线上。宋代福州太守蔡君谟,在元宵节令民间每家点灯七盏。当时有位文人在大灯上题诗一首以表反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就是个绝好的写照。
灯彩的制作,历来以江、浙一带最为著名。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灯市行》中写道:“吴台(苏州)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灯影戏(走马灯)。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累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生动地反映了七百多年前苏州灯市的盛况,灯彩的精美奇巧和制灯技艺的高超。目前苏州生产的桌灯和挂灯,以红木或紫檀做骨架,用黄杨镂空透雕的各种精美花饰镶于四周,灯面画着工笔的仕女和花鸟,四角配有淡黄、粉绿、水红等流苏,工巧优美,深为国内外人民所喜爱。用途最广,经久耐用的琉璃花灯,以前杭州、扬州、苏州等地都大量生产。琉璃花灯又名明角花灯或羊角花灯。经过染色处理,制成黄、绿、红、紫等多种色彩,经久不褪。绘画的人物、山水和花鸟图案,有五彩的,也有描金的。四周配有彩色流苏和串珠等装饰,富丽堂皇,十分好看。风格古雅,匠心别具的浙江硖[xiá]石、嘉兴的“联珠伞”花灯,和江苏江阴、松江的“彩画刻纸伞”花灯、“刻纸夹纱”花灯很相近似。这种灯据传说在明代制作已很精巧。前者用针按着图案花纹刺成连续的细孔,再加彩绘画;后者以刻纸作为主要装饰,稍事勾画,有单色的,也有几色相套的。都粘贴在极薄的轻纱上。内容有神话故事,花鸟走兽,山水书法等。灯面经灯光的照耀,光亮从花纹细孔中透射出来,人物若即若离,好似雾中景色,耐人玩味。北京的宫灯一向闻名外地,工艺精巧,庄重大方。上海灯彩老艺人何克明扎制的“百鸟朝凤”、“孔雀”等花灯,秀美玲珑,巧夺天工,很有民间特色。
在元宵节前后,我国很多地区盛行玩龙灯的风俗,民间挂灯结彩,欢欣鼓舞,预庆丰年。各地扎制的龙灯,花式众多,格调各异。舞龙的姿势、步伐也各有不同。舞龙须具有强健的体魄,灵活的身段。出色的舞手,可舞出很多优美的式样。俨然巨龙上下翻腾盘旋,煞是好看。
灯彩,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衰落转向繁荣。北京、上海和苏州等地相继成立了灯彩工艺厂、社。创作了很多形式新颖的花灯,以供应佳节的需要,使人民的节日更锦上添花,愈增光辉。(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