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孩子们的哭声
刘宓庆
《孩子们的哭声》是一百多年前英国杰出的女诗人伊丽莎白·勃朗宁的诗题。诗人以她那义愤的诗篇揭露了资本主义奴役下英国劳动人民幼年一代的悲惨境遇。如今,当人们触及美国贫苦人民的孩子所面临的濒于绝境的遭遇的时候,仍然不得不借用一个多世纪以前诗人的诗题。
我眼前摆着几篇关于美国的报道。第一篇报道寄自西弗吉尼亚州。弗吉尼亚的阿巴拉兹山区蕴藏着丰富的“黑色黄金”——煤。但就在这“黑金”山下的工人贫民窟里,人们听得见悲凉的哭诉。孩子们为一片面包而呜咽啼泣。父母亲的血汗劳役换来的只是他们杯盘之中的几颗青豆和稀汤。孩子们生命的涵义与慢性死亡并无差别。为了抢夺更有利润的动力资源,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废弃了弗吉尼亚的优质煤,从而把曾经养肥他们的矿工抛向了死亡的边缘。美国社会的法则就是这样“金元重于人命”。不仅如此,残酷的剥削实际上已经夺去了被剥削者第二代的生存余地。在严冬深夜、风雪弥天的时节,矿工窝棚里的悲惨事件是数不胜数的。在失业工人布朗之家,小女儿兰茜得了肺炎眼看要死去,但失业的布朗请不起医生,只能用激愤的泪水跟女儿诀别。在另一个窝棚的石板之下,十二岁的台维由于父母的过度操劳,得了先天的聋哑和瘫痪症,整天躺在黑暗的墙角里,用无声的眼泪哭诉……
我手头的另一篇报道来自被誉为美国西部的“黄金之州”的加利福尼亚。十三岁的福朗克在父亲死后,被农场主强拉去作童工,每天工作十小时,没有工资,眼角眉梢是鞭痕拳迹,两个指头也被马踩断。他含泪说的是:“在这里,我活不了。”
福朗克的泪水是多么雄辩地给《资本论》里的光辉字句下了注脚:在资本主义奴役下,“残虐是必然的结果”。孩子们的哭诉也告诉了世界:美国的黑金和黄金是什么凝结成的。
但是兰茜的夭折、台维的痛楚和福朗克的被踩断指头还远远没有诉说尽美国穷苦孩子全部悲剧的万分之一。在纽约、芝加哥、匹兹堡和大大小小美国城市的街头巷尾,还有数不清的孤儿、弃婴。他们的父母大都是家破人亡的劳动者。他们幕天席地,饱尝了人间的苦楚辛酸;他们颠沛流离,受尽了风霜雪雨的摧折。他们的父母是豪华别墅的建造者,而今建造者的骨肉却在这些建筑的门前窗下被赶走。等待他们的是警察的木棍和监狱的栅栏;或者是财阀豪门横冲直撞的车马、镖客匪徒凶残暴戾[lí]的铁拳、三K党的绞索、生物试验所的解剖刀、地下血库的橡皮管。城市浪儿的悲惨命运,曾经使美国作家奥·亨利悲愤交集地写道:“有幸者生活在地狱里,不幸者生活在地狱的地狱里”。
可是无论是奥·亨利或者是勃朗宁都无从知道他们在许多年前控诉的事情,今天却正发生在美国。在那个高叫“保障基本人权”,“保障个人幸福”的国度里,在那个标榜“人道主义”、“全民福利”的国度里,却传来了凄惨的孩子们的哭诉。这哭声揭穿了美国当权者卑鄙无耻的欺骗,控诉了美国统治集团不顾美国劳动人民死活扩军备战的罪恶。将来,当罪人受到人类历史审判的时候,美国劳动人民的孩子所遭受的苦难和他们的眼泪将成为最有力的证词之一写在审判书上。
*宓[mì]


第6版()
专栏:

水杉歌
胡先骕
胡老此诗,介绍中国科学上的新发现,证明中国科学一定能够自立且有首创精神,并不需要俯仰随人。诗末结以东风伫看压西风,正足以大张吾军。此诗富典实、美歌咏,乃其余事,值得讽诵。
一九六二年二月八日 陈 毅读后记
余自戊子与郑君万钧刊布水杉,迄今已十有三载。每欲形之咏歌,以牵涉科学范围颇广,惧敷陈事实,堕入理障,无以彰诗歌咏叹之美。新春多暇,试为长言。典实自琢,尚不刺目、或非人境庐掎摭名物之比耶?纪追白垩年一亿,莽莽坤维风景丽;特西斯海亘穷荒①,赤道暖流布温煦。陆无山岳但坡陀,沧海横流沮洳多;密林丰薮蔽天日,冥云玄雾迷羲和。兽蹄鸟迹尚无朕,恐龙恶蜥横駊娑;水杉斯时乃特立,凌霄巨木环北极。虬枝铁干逾十围,肯与群株计寻尺;极方季节惟春冬,春日不落万卉荣。半载昏昏黯长夜,空张极焰光曚曨②;光合无由叶乃落,习性余留犹似昨。肃然一幅三纪图③,古今冬景同萧疏;三纪山川生巨变,造化洪炉恣鼓扇。巍升珠穆朗玛峰,去天尺五天为眩;冰岩雪壑何庄严,万山朝宗独南面。冈达弯拿与华夏,二陆通连成一片④;海枯风阻陆渐干,积雪沍寒今乃见。大地遂为冰被复,北球一白无丛绿;众芳逋走入南荒,万汇沦亡稀剩族。水杉大国成曹郐,四大部洲绝侪类;仅余川鄂千方里⑤,遗孑残留弹丸地。劫灰初认始三木⑥,胡郑?几继前軓;亿年远裔今幸存,绝域闻风剧惊异。群求珍植遍遐疆,地无南北争传扬;春风广被国五十⑦,到处孙枝郁莽苍。中原饶富诚天府,物阜民康难比数;瑶花琪草竞芳妍,沾溉万方称鼻祖⑧。铁蕉银杏旧知名,近有银杉堪继武⑨;博闻强识吾儒事,笺疏草木虫鱼细。致知格物久垂训,一物不知真所耻;西方林奈为魁硕,东方大匠尊东璧⑩。如今科学益昌明,已见泱泱飘汉帜;化石龙骸夸禄丰?,水杉并世争长雄。禄丰龙已成陈迹,水杉今日犹葱茏;如斯绩业岂易得,宁辞皓首经为穷。琅函宝笈正问世,东风伫看压西风?!〔注〕①在白垩纪有特西斯海
自亚洲赤道西北上,通过今地中海达
峨毕海而入北冰洋。②北极光。③第三纪植物与水杉同起源于北极,以
半载不见日光,遂形成落叶习性,非
畏寒也。④第三纪初期,地球受星际影响,温度
普遍降低数度,在造山运动以前,华
夏大陆与冈达弯拿大陆为特西斯海所
隔开,自珠穆朗玛峰由海底上升之
后,二大陆始连合为一体,从此特西
斯海涸,而赤道暖流不复入北冰洋,
北极乃更寒沍而开冰河时代矣。⑤冰河期以后,欧亚北美三洲之水杉皆
已灭绝无迹,仅残存于四川万县磨刀
溪与湖北利川水杉坝及石柱方八百里
一小区域内。⑥日古植物学家三木茂博士始从日本地
层中化石发表水杉属名。⑦曾以种子遍赠全球五十国百七十余
处。⑧西人号称中国为园庭之母。⑨近年陈焕镛、匡可任两教授发现银
杉,亦水杉之流亚也。⑩李时珍。?禄丰龙乃杨钟健教授所发现。?群儒汇编中国植物志,正陆续出版。*掎摭[jǐ-zhí]
沮洳[jù-rú]
沍[hù]
逋[bū]
郐[kuài]
侪[chái]
孑[jié]


第6版()
专栏:文化街头

编辑的记忆力
余飘
高尔基在创办《集体农庄庄员》杂志的时候,有一次,负责主编的巴甫连柯把一篇来稿写的一个老头儿训练野兽的故事讲给他听,高尔基听完,问道:“可是个矮小的老头儿,长着一脸胡子的?……一只眼比另一只眼高些?口音稍微有些不清?”巴甫连柯回答他:“正是这样的。”高尔基说:“在革命胜利后的头几年,他给我看过他的这篇《日记》,我那时就告诉他,这是偷来的……”接着他又对巴甫连柯说:“你去查查1899年《新时代》杂志的副刊。记不清哪一期里面有一篇意大利人艾米里奥·沙尔迦里写的很有趣的札记,记的正是同样的事。”后来,巴甫连柯费了很大一番工夫终于找到了这份副刊。当他读完了艾米里奥·沙尔迦里的文章以后,证明了那个投稿者确实是从头到尾抄袭了这位意大利人的作品。
在这里,值得我们敬佩的是高尔基的惊人的记忆力。这种记忆力,看来对于一个报刊编辑来说又是多么重要呵!可以设想,如果不是高尔基的记忆力,这篇抄袭的稿件很可能会出现在杂志上,然后经过读者的揭发,抄袭者再进行检讨,刊物也要向读者承认责任心不够等等。更严重的是如果这类稿件得不到揭发,那么便会使抄袭者得不到接受批评和改正的机会。杜绝抄袭,当然不能只依靠编辑的记忆力,而最根本的是加强对于写作者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但是从编辑的角度来看,比较广泛地而且相当用心地阅读其他报刊的文章,学习高尔基在编稿过程中的认真精神还是很重要的。


第6版()
专栏:

猎雕记
张肖
每年阴历交了10月,随着西北风的怒吼,成群的大雕就来到了渤海湾的上空,寻觅食物。这就是猎雕的黄金季节了。据当地居民说,雕是一种经济价值相当高的猎物。肉可食,毛能絮被,轻暖可与鸭绒被媲美。而最值钱的却是翅上和尾巴上的翎子。具有民族风格的、又轻、又美、又凉爽的雕翎扇,就是用它来做成的。
我曾经跟猎雕能手丁老爷子参加一场猎雕战斗。一个寒冷的清晨,老爷子把我叫醒,向着海滩进发。老爷子找好地势,便开始下网了。这网成三角状,一边牢牢地拴在木桩上,另一边附一细竹杆,并系一长绳。网是平铺在地上,然后用土盖好、不露半点痕迹。老爷子细心地检查着,对我说:“雕,是一种刁鸟,它看不准的东西,决不肯轻易下手。必须把网埋伏好,不露半点马脚。我们起早逮雕,就是因为它饿了一夜,选择食物比较马虎。”
把网伪装好,老爷子又把一只活雕拴在地上(这是驯熟了的雕,叫做“诱子”。用它把天上的飞雕引诱下来)。接着又掏出了一根肉骨头,上面染有鲜红的颜色。老爷子向我介绍着:“光有诱子逗引不行。有了这根骨头,鲜红的颜色,血淋淋的,老雕一看,它的同伴正在抢着吃,哪能不眼馋呢?那时它就慌忙地来抢着吃了。”
老爷子一面说着,一面在骨头上系一长绳,放在距离诱子约一米左右的地方。一切都布置好了。老爷子带我到他的隐避室里。这是用草搭的小棚,距网约五十米左右,外面伪装得像丛生的草。里面仅容纳一人,我勉强塞在里面。小门关好,仅留一洞,观察外界。
这时老爷子有了余暇,向我介绍起他的猎雕生活来了。从谈话中,我知道他在十岁时,跟着父亲逃荒来到这里。那时这里只有几户人家,一片盐碱荒滩寸草不生。他熟悉海上生活,清楚鸟兽习性。艰苦的环境,锻炼了人们的智慧。老爷子能种田,爱捕鱼,善猎飞鸟……
正在谈得高兴,雕诱子活跃起来。老爷子两目炯炯,并提醒我注意,雕来了。我急忙环视天空,一无所有,怀疑情况是否确实。
“雕的眼力极强,不等人看到它,它已发现了你。对付雕,眼力好是第一。适才雕诱子的样子,就是它看到了天上有雕。”
不一会,果然有一只大雕盘旋在上空,作侦察性的飞行。这时老爷子便牵动那根系有骨头的长绳,使朝雕诱子慢慢蠕动。诱子开始紧张起来,展翅去扑。但因被拴着,不能抓到,便越加着急。天上的飞雕,看到了这种情况,急剧地盘旋侦察。老爷子继续牵动骨头,挑逗诱子,眼看就要被抓走了。飞雕实在不能忍耐了,一个斤斗俯冲下来,朝着骨头抢去。老爷子急忙牵动一根绳,用力一拉,整个网翻扣下来,把老雕压在网内。老雕声嘶力竭地挣扎着。我们急忙跑去,只见老爷子拿一木棍,朝着雕头打去,它立即呜呼哀哉了。
我以胜利的姿态,提起了这只大雕,约有十四五斤。那锐利的爪子和嘴巴,真使人望之生畏。我们又照老样把网安排好,退到隐避室里,等待下一只倒霉的大雕。直到下午两点,我们共猎获了三只大雕。


第6版()
专栏:

园林里的匾额与对联
水木
“匾额”与“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文学的小品体裁。同样地也是中国建筑所特有的艺术装饰,在建筑上匾联用得最多最好的是在园林建筑里。
看过《红楼梦》的人可能还记得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对大观园的描述吧,当时大观园要竣工了,贾政特意领了宝玉和贾珍及众清客等一同入园看视工程,同时题颂匾额对联。贾政说“……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园林里的匾额对联正是起着使花柳山水生色的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除了以本身的书法、雕刻和色彩的艺术丰富了建筑立面的装饰效果,更重要的是它向人们道出了园林设计中的巧妙的艺术构思,把游人引入了中国园林所特有的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做了一个义务向导。
就以北京颐和园里的谐趣园为例吧,这个小巧精致的园中之园是这个华贵的离宫里的一个自成格局的既幽静又雅致的小天地。
但是,不知你可曾注意过这里的匾联呢?进了谐趣园的宫门往北走,头一座建筑是坐西朝东的,前面有一个宽阔的月台,这里临近水面,视野开阔,避开了西晒的烈日余辉,正是夕阳无限好时的最好的纳凉处所,它的匾额上的题名就叫做“澄爽斋”。再往北是这个园里唯一的两层楼的建筑物,也是坐西朝东,旭日东升时正好登楼了望,这幢建筑的名字就叫做“瞩新楼”,题得多么恰中其意呀。沿游廊往东是正殿“涵远堂”,再往东去,又一座建筑“湛清轩”隐现在游廊后面,为几株苍松翠柏的绿荫所环抱,格外的清凉适意,清晨起来,迎面拂来了莲朵的清芬,湛湛的清露会滴到你面颊上,使你越发感到“湛清轩”这个题名的巧妙。从这里南望,池对面散列着一些专为游人欣赏水面景色的临水的轩榭,分别题名为“饮绿”,“淡碧”……
“淡碧”的对联题的是“窗间树色连山净,月外岚光带水浮”,它告诉我们“淡碧”是专为游人凭槛远眺的,它面对着远方起伏的山峦和苍翠的松柏,再加上水中映现的月光和云影,共同组成一幅使人心旷神怡的画面。匾联的内容巧妙地指示给人们一处景致的特点和好处,它可以扩大游人的视野,扩大游人的感官享受,为美丽动人的风景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但景致却是各有千秋的。


第6版()
专栏:

天山脚下挤奶员(套色木刻)
 于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