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武汉第一棉纺厂职工反复对比热烈讨论
实事求是确定纺机车速
大家明确认识到,决定一个技术经济指标,不能单凭主观愿望和外厂经验,主要应根据本厂的各种条件,并且应考虑各个指标间的关系,不能只强调一个指标而忽略其他重要指标
据新华社武汉16日电 本社记者孙玉昌、徐士杰报道:武汉第一棉纺厂职工最近结束了一场很有意思的讨论,论题是:本厂纺机开多快最经济合理?这场讨论既找到了这个技术问题的正确答案,又重温了实事求是处理问题、全面权衡利弊的方法,职工们思想收益不小。
不同的纱支要求不同的车速。这个厂纺二十一支纱较多,所以讨论也集中在二十一支纱上。
讨论开始,大家提出三种方案:一是开二百六十转以下的“慢车”;一是开二百六十至二百八十转的“快车”;一是开二百八十转以上的“特别快车”。主张开慢车的人提出三条根据:第一、去年开快车时,生产实效、特别是质量比开特别快车时好,今年再开慢一点,提高质量更有把握;第二、外地外厂也有开慢车而生产实效好的例子;第三、有些新工人操作技术跟不上。主张开特别快车的人也提出三条根据:第一、去年开二百六十转生产比较稳定,今年不开快些,效率就不容易提高;第二、外地外厂也有开特别快车的,生产实效并不坏;第三、工人生产热情高,不少生产能手要求开快一点。主张开快车的人,也提出了许多根据。大家讨论时,发现主张开慢车和开特别快车的方案中,好处和根据有不少矛盾。诸如,开慢车纱的质量虽易保证,机械易维修,但产量和劳动生产率低;开特别快车,机械承担不了,一般工人的技术水平不能适应,纱的质量容易波动,生产效率短期虽高,长期算来却低,因为设备易损,增加了停工维修设备的时间。又如,同是外厂的经验,开车有快有慢,但生产实效都好。讨论中,大家主张不一。究竟开多快最好?究竟什么是决定车速的主要因素呢?大家从两件事情中得到了启发。一件是,本厂开工初期,车速不到二百转。当时,工人们向和本厂条件相近的纱厂学习开快车,认真根据本厂条件吸收外厂经验,不几年,车速提高到二百四十转以上,各种生产指标完成得很好。另一件是当车速提高到二百六十转左右时,工厂曾派人去外地学习开四百转的经验,这些人回来没有按本厂的条件消化外地的经验,就骤然加快了车速。结果生产实效不好,又不得不把车速减下来。这个厂的先进生产者、细纱工王桂英,到外地学习回厂后曾开过四百转,她说:当时只是想人家办得到我就办得到,很少想条件有没有不同,后来试开了几天,看到纱机摇摇晃晃,纱线断头多的接不过来,飞花满车间,这才知道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学习别人的经验。细纱工秦玉珍说,过去开特别快车时,我的劲头很足,觉得这样既能为国家增产,又能提高技术,可是后来机器受不了,生产指标也不太稳,我才认识到热情一定要在客观可能的条件下去发挥才能收到实效。大家认为开慢车也不经济合理,因为这样会限制操作水平和设备能力的发挥,对生产不利。
经过一番议论,大家明确了决定车速不能单凭主观愿望和外厂的经验,主要应根据本厂的各种生产条件,不能只强调一个经济指标,而忽略其他重要的经济指标。于是大家对厂内许多影响车速的客观因素作了探讨,并对机械现状、操作水平能适应多大的车速;什么车速最利于当前提高纱质、节约原料提高劳动生产率,能保证工人操作的合理劳动强度,都一一作了结论。根据这些结论,确定二百六十至二百八十转是最经济合理的车速。
今年1月,这个厂按照二百六十五转车速开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全厂1月份棉纱生产的计划全面完成,一些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实现情况都比去年好。棉纱全部是上等一级品,比去年11、12月的上等一级品率分别提高10%和1%,每件纱的平均用棉量比去年11、12月分别下降三点一市斤和二点三市斤;每件纱的用电量和折旧费也有降低。


第1版()
专栏:

安徽第一纺织印染厂西纺车间的经验教训
不调查研究推广集棉器走弯路
从实际出发反复试验得到成功
本报合肥16日电 安徽第一纺织印染厂西纺车间在推广使用集棉器的过程中,接受了过去的教训,从实际出发,先试验后推广,收到良好效果。
集棉器是纺纱机上一个小零件,安装集棉器后能增加棉纱强力,减少回花,提高棉纱品质、节约用棉。1956年底车间投入生产时,有关人员没有弄清实际情况,就在纺纱机上一律装了集棉器,结果有的效果好,有的不好。1961年初,车间领导上对过去的使用情况没有进行全面分析,简单地认为是集棉器有缺点,容易出竹结棉,又全部拆下,结果纱的强力降低,断头增多,回花上升。
究竟安装集棉器好,还是不安装好?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车间主任和技术人员、老工人选择了一些机台,进行反复的对比试验,终于基本上摸清了集棉器的适用范围,即在一般情况下,对纱的强度要求高,用棉量要求低,可以使用集棉器;对纱的均匀度要求高,就可不用。如粗支纱对均匀度要求不严,使用集棉器可以节约用棉;高支纱均匀度要求严格,最好不装集棉器。根据这些经验,车间领导上决定细纱工段纺二十一支纬纱的机台不安装集棉器,纺二十三支纱的机台全部装置集棉器。
装置集棉器后,还应当做那些具体工作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呢?他们又总结出几条经验:一、要做好清洁工作。二、要做好维修工作。三、要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使工人熟练地掌握这一工具的操作技术。他们推行了这些做法之后,集棉器在生产中就真正发挥了作用。现在,每台纺纱机的回花,由过去每班十七两到十八两,下降到十一两以下。断头率也由过去的七十五到八十根,下降到六十根以下。工人的劳动强度也比过去减轻了。


第1版()
专栏:

全国政协招待北京中小学教师
新华社16日讯 在新学期即将到来之前,政协全国委员会今晚举行晚会,招待北京市中、小学教师。
在晚会开始之前,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李维汉、陈叔通以及其他负责人,接见了四十多位教龄在二十年以上的中、小学老教师,并和他们亲切地交谈,为这些桃李满天下的老教师们举行了便宴。在便宴上,陈叔通举杯祝酒,向在座的教师们致敬,并通过他们向广大辛勤的中、小学教师表示敬意。他还预祝教师们在新学期中,再接再厉,作出更大成绩。老教师们感谢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的关怀和鼓励,表示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一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做好培养下一代的工作终生不懈。
在座的这些老教师们,大都须发斑白或者已白发苍苍。如六十三岁的一中数学教师宋锡华,他为祖国培育人才已辛勤劳动了四十二个春秋。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四年的丰盛学校数学教师林述砚,虽已六十九岁高龄,至今仍精神抖擞[sǒu]地坚持在教学岗位上。老教师们在今晚的欢聚中,相互谈起自己的学生分布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个战线上,有的并作出了显著成绩,莫不认为这是他们最大的欣慰。
便宴后,李维汉、陈叔通和教师们一起观看了著名京剧演员杜近芳主演的《谢瑶环》。出席这个晚会的中、小学教师有一千五百余人。


第1版()
专栏:

实地考察研究 总结群众经验
陕西农业科学工作者努力探索增产途径
本报西安16日电 陕西农业科学工作者为探索新的增产途径,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渭河两岸是著名的粮棉产地。如何进一步利用这块富饶的土地,对粮棉的增产关系很大。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陕西农业科学工作者的足迹遍及这个地方。仅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就有24%的科学技术人员长期在农村专门调查研究有关提高这个地区单位面积产量的因素,并且提出了一些适合渭河两岸轮作值茬的意见。现在,土壤和农学方面的科学工作者继续进行着水地、旱地粮棉配置问题的研究。这里的群众一向有豌豆、小麦混种肥田增产的习惯,西北农学院总结了这个经验后,又作了进一步的试验,用大量种植毛野豌豆和草木樨作为提高地力的主要措施。在防旱抗旱方面,当地群众除了扩大灌溉面积以外,还有几种保墒的办法。西北土壤研究所对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了科学的分析说明,并认为是当地防旱抗旱的基本措施。条锈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陕西植物保护研究所、陕西粮食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初步摸清条锈病流行的规律,提出变单一品种为多品种组合的建议,选育了抗锈能力较强的陕农一号、六一四等小麦品种作为品种组合,还总结推广了埋土切叶扫除周围病叶的办法,来消灭越冬的条锈病源。
陕西省水土保持研究所通过普查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总结当地群众的经验,证明修梯田、培地埂、打淤地坝等确有成效,可因地制宜推行。修水平梯田是当地群众用来保持水土的主要措施之一。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挖走表土,头三年特别是当年,长不好庄稼;存放表土再垫梯田,太费工;剂坡垫梯田,又会招致水土流失。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驻绥德工作组试验种植对生土适性强的洋芋和黑豆,使得水平梯田在播种的第一年就能够增产。
此外,科学工作者还对陕南的土质、陕北的沙漠、开发秦岭资源等问题作了试验研究。(附图片)
一种冬季成熟的“冬苹果”,已在西北农学院选育成功。科学工作者正在观察“冬苹果”的结果情况 新华社记者 阎槐龄摄


第1版()
专栏:

陈毅副总理接见小林雄一
新华社16日讯 陈毅副总理今晚接见日本记者会议议长小林雄一,同他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接见时在座的,有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吴冷西、书记处书记邓岗、李炳泉。(附图片)
陈毅副总理和小林雄一(右第一人)亲切交谈。左第一人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吴冷西 新华社记者 张 彬摄


第1版()
专栏:

发扬光荣传统勤俭建国勤俭持家
全国妇联发出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通知
新华社16日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今天向各级妇联发出了关于纪念1962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通知,全文如下:
全世界劳动妇女的光辉节日“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即将来到,兹将纪念今年“三八”节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在当前国内外大好形势下,各级妇联在纪念今年“三八”节的时候,要号召全国妇女,继续高举三面红旗,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充分发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千方百计为国家、为集体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和全国人民一道,争取1962年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战线上获得新的胜利。
二、勤俭建国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只有勤俭建国才能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勤劳节俭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光荣传统,过去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把勤劳节俭和争取革命胜利的目标联系起来,自觉地克勤克俭,发展生产,节约资财,因而能克服各种难以想像的困难,渡过了最艰苦的岁月,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同样需要继承和发扬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光荣革命传统,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伟大作用。
因此,要动员广大农村妇女,勤俭办人民公社,积极参加集体劳动,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和男农民一道,争取粮食、棉花、油料、蔬菜以及其他农作物的丰收。当前特别要教育农村妇女积极参加春耕生产,为完成今年的农业生产任务创造条件。要使妇女群众懂得只有迅速地恢复和发展农业,轻工业的大部分原料来源才有可靠的保证,人民生活才能有进一步的提高,重工业的发展也才有坚实的基础。妇女只有参加集体劳动,勤劳生产,才能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在积极完成集体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凡是参加集体劳动的女社员,应该利用农闲和劳动的剩余时间从事家庭副业生产;有些年老体弱的妇女也应该从事力所能及的各种家庭副业、手工业生产,共同为社会创造财富,也为家庭增加收入。
要动员厂矿企业中的女职工和参加街道生产的妇女,继续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根据国家调整工业生产的需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调配;积极提高政治思想和技术文化水平,千方百计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节约原料材料,降低生产成本,努力完成和争取超额完成1962年的生产计划。动员其他各个工作岗位上的妇女,本着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多快好省地完成工作任务。
在鼓励妇女勤劳生产的同时,必须认真做好劳动保护工作,有劳有逸;同时,要使妇女自己懂得劳动保护的重要性,自觉地注意身体健康。还要根据生产的需要和妇女群众的要求,因时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多样的办法,举办集体生活福利事业,解决孩子寄托问题和减轻妇女的家务负担,使妇女能更好地从事生产和工作。
三、勤俭持家有助于整个国家和集体的增产节约,也能使国家、集体同家庭三者的利益更趋于一致。妇女是家务的主持者,要教育妇女从兼顾国家、集体、家庭的三者的利益出发,有计划地安排好家庭生活。在当前物资还不丰富的条件下,每个家庭更需要在吃、穿、用方面善打算,巧安排,使家庭生活过得好,保证家庭成员心情愉快,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地从事劳动、工作和学习。
还要继续提倡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尊老爱幼,增进家庭和睦团结;并要经常培养子女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注意增强他们的体质,努力把子女教养成为身心健康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四、纪念今年“三八”节的方式,以小型分散的基层的活动为主。各地可围绕纪念“三八”节的宣传中心内容,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办法,使宣传工作普遍深入。但要注意不影响生产,不增加群众疲劳,活动的时间不要过长。各级妇联还要帮助基层干部通过这次纪念“三八”节的工作,注意建立基层组织的经常工作。凡有女外宾的地方,要适当组织联欢或纪念活动,以增进与各国妇女的友谊和团结。具体的纪念办法,由各地根据具体情况自己决定。
1962年2月16日


第1版()
专栏:

这里介绍的是一个为着集体事业不避艰难、不辞辛劳,
一贯挑苦活做、拣重活做,深受群众爱戴的生产队长。
“苦瓜子”曾五根
王轮 李厚信
在江西新干县沂江公社曾家大队第一生产队里,人们都爱把副大队长兼生产队长曾五根叫做“苦瓜子”。人们叫他“苦瓜子”,不仅因为他过去打过长工,讨过饭,身世最苦,主要的是因为他在生产队里,专挑苦事干,挑重活做。“苦瓜子”是人们对他的褒奖和赞美。
“苦瓜子”不太爱说话,一天到晚总是手脚不停,埋头干活。从1958年担任生产队长起,他一贯和社员同劳动,共甘苦,无论是数九寒冬或是烈日盛夏,总是他出工最早,收工最晚。哪里有最困难的事,哪里就有“苦瓜子”。社员们说:“谈起‘苦瓜子’爱集体的事,那可多啦。”
喝清水不忘挖井人
去年年末的一个大冷天,人们在屋里烤火还觉得冷,可是“苦瓜子”却领着八个社员在掏洗门前的水井。他吩咐社员在上面放绳子,递工具,自己把棉袄一脱,攀着绳子下到井底里去了。他一担一担地挖掘井里的乱石、污泥,约莫挖了半个多小时,社员把他拉上来的时候,从头到脚,通身都是湿漉漉的污泥,简直成了一个泥人。他爱人见他那副样子,又疼又急。但曾五根说:“为了让大伙喝点干净水,我吃点苦算得了啥。”
“苦瓜子”吃了苦,可是当社员挑到清亮亮的井水烧饭时,谁又会忘了“苦瓜子”呢!
一个平常的夜晚
一天傍晚,社员们犁完田收工回去了,独有“苦瓜子”一个人,扛着锄头,顺着田塍[chéng]一丘一丘地查看着社员刚犁过的田。走到桥家下,发现有一大片晚稻田一点水也没有。他扛着锄头,跑到塘边,把塘缺打开,水源源流向田里。他又顺着水流疏通渠道或缺口,走着挖着,挖着走着,天越来越黑。他回头朝村庄一望,家家户户已点上灯了,他还在田里放水。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又一个小时过去了,终于把水引到要引的地方。他擦了擦脸上的汗珠,感到肚子有些饿了,扛起锄头往家里走。正走着,忽然看到田里有一个黑糊糊的东西,他过去一摸,啊!犁。谁又忘记把犁拿回去?他想起今天下午社员曾冬冬在这里犁田,一定是他。“苦瓜子”急忙把犁扛在肩上朝曾冬冬家里走。来到曾冬冬的家,指着扛回来的犁对冬冬说:“你怎么又把它丢在田里,让风吹雨淋呢?工具坏了,要买还不是大家的钱!”
冬冬惭愧地向队长作了检讨。从此以后,冬冬对他所负责保管的农具,件件擦洗得干干净净,再没有丢失的事了。
舍己为人护堤
去年秋天,晚稻开始抽穗扬花,谁知赣江又涨第三次洪水。水势来得凶猛,“苦瓜子”领着十几个社员护守唐神上的堤坝。滚滚的巨浪猛烈地冲击着堤身。突然,洪水借着狂风,卷起巨浪,冲决了唐神上堤坝。“苦瓜子”在茫茫的洪水里,撑着木排带着社员转移到了另一个大队的堤上,自动帮助他们护堤。白天,“苦瓜子”领着社员加高加固堤面。夜晚,在堤坝上巡回检查漏洞。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正在堤坝上检查的“苦瓜子”突然听到堤坝底下“咕噜,咕噜”,水直往上冒,他急忙脱下衣服钻到堤底下一摸,“啊呀,不好!有漏洞,快拿草袋。”这时一个社员急忙把草袋丢给他,他用草袋把漏洞堵上。这天晚上,他上来下去堵了好几次漏洞。社员曾可生看他实在太累,说:“自己的堤都没有保住,现在帮别人保堤,不要累病了,还是回去吧!”
“不!不能回去。”“苦瓜子”坚定地说,“这个堤虽然只保卫着我们生产队的三十多亩田,但是保住了它,就能保住兄弟队的七百多亩田;保住兄弟队的财产,也等于保住我们自己的财产。”
为耕牛上山采宝
三次六十年来未有的大水灾之后,曾家大队第一生产队的十一条耕牛,累得又瘦又弱,“苦瓜子”看了心痛,他天天到养牛的社员家里去,说:“我们一定要在冬季把牛养壮养肥,大家想些办法,出些主意。”老社员曾细同一天中午找到“苦瓜子”说:“三十年以前,这一带也碰到过大水灾,那时耕牛累得比现在还瘦,还弱,后来到山里挖了一些苦参拌糠给牛吃,牛像气吹的一样,在寒冬腊月,只只又壮又胖。”
“苦瓜子”急忙问:“苦参到哪里去找啊?”
“要到深山里去挖。离我们这里十多里路远的园田山就有,可就是难挖。”
第二天早晨,天还没有亮,“苦瓜子”带着镰刀、锄头、绳子和一竹筒饭,来到园田山。他一步一步攀着荆棘爬上山巅,寻找苦参。他不断地找,不断地挖,挖到十多斤的时候,“苦瓜子”的双手磨起了许多豆大的水泡。这天一直挖到天黑,才背着二十多斤苦参高兴地回到家。从那一天之后,每到耕牛快要吃完苦参的时候,他就像第一次那样,拿上饭、带着工具,上园田山去挖苦参。膘瘦体弱的耕牛吃到了苦参,逐渐长得毛光体壮了。
共产党员曾五根就是以自己的这种模范行动,来影响和教育社员,共同搞好集体生产的。在这个生产队里,以曾五根为首的许多干部和社员,都表现了这种热爱集体、不怕困难、埋头苦干的精神,生产搞得有声有色,粮食不断增产,副业生产也有很大发展。现在,全队平均每户有猪一点一九头,鸡鸭十六点三只。最近全公社冬季生产的评比中,他们又是名列前茅。(原载江西日报)(附图片)
刘勃舒 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