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胜利红旗飘飘举
——祝古巴革命胜利四周年
臧克家
古人道:惺惺惜惺惺,
今日是:英雄爱英雄。
我们步枪加小米,
创造了革命光荣史;
你们凭七支步枪,
给墨黑的美洲开天窗。
时代不一样,
经验却相同:
不管你反动派连环套像长城,
我有一步跨过去的雄风;
不怕什么铜墙铁壁,
钢拳头给你打上个大窟窿。
直着腰,挺着胸,
严寒里迎着大北风!
头顶天,脚立地,
威胁不怕欺骗不理!
不是吃了熊心,
不是吞了豹胆,
怀中有个宝中宝:
马克思主义当先!
十三个兄弟世界上立,
你是后来的;
后来者,好伴侣,
革命健儿不怕虎。
胜利红旗飘飘举,
拂去乌云现青天,
时间不长才四年,
奴隶国土成花园。
我们正忙着迎新年,
你们的纪念在眼前,
提起笔来写双喜,
胜利双喜贴天边。
我眼前有一颗星,
它亮在美洲上空;
我心里有个古巴,
白天黑夜光荧荧。
我手里有一杯酒,
举起杯子祝朋友,
我口里有一首歌,
歌唱战斗的友谊万古千秋!


第6版()
专栏:

写给妈妈
古巴民兵 德尔马
妈妈,祖国在向我召唤,
召唤我去山的那边那里自由呵,
自由在向我召唤。
不要哭了,亲爱的妈妈,
我知道如何用枪。
为了保卫古巴,
死又算得了什么!
在这个世界上,
有许多母亲还在受苦,
和您从前一样。
亲爱的妈妈你莫要悲伤,
在保卫祖国的沙场上,
如果我算得上一名战斗员,
死了又何妨。
像我一样,祖国有许多儿女
在吉隆滩的战斗里他们已经就义。
您应该感到骄傲,
如果您的儿子作了战士
保卫住了祖国和大旗。
〔光孚 译〕


第6版()
专栏:

头像(木刻)
 〔古巴〕阿·帕赛


第6版()
专栏:

革命史上的丰碑
方行
对于先烈李大钊同志的著作,鲁迅先生说:“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
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大力搜集先烈李大钊同志的遗著,经过长时期努力,至1958年止,共得四百篇左右。除新旧诗及译文三十余篇外,其余是政论、讲演、杂文以及讲义。另有残文三段。至于和时人联名签署的启事与宣言之类,均不计在内。他最早的作品,为写于1912年6月的《隐忧篇》。他目睹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仍“如蔽舟深泛溟洋”,有帝国主义的“风雨之摧淋”,有封建势力的
“狂涛之荡激”,有新党的“党私”大兴,指责他们“争意见不争政见”,预感“将来党争之时即兵争之时”,而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深抱“隐忧”。他最晚的作品,为1927年4月遭反动派非法逮捕以后于英勇就义之前在敌人牢狱中所写的“自述”。洋洋数千言,痛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国内反动派黑暗统治的罪行,指出世界潮流的趋势和中国革命的前途,明白地表达了自己崇高的政治主张,即使他自己处在最艰危的境地,仍然充满了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乐观精神。他对于同时被捕的青年,不许敌人加以“株连”,如果反动派认为他们有“罪”的话,他自愿独负全责,字里行间洋溢着“敢抛热血护新生”(林伯渠题《李大钊同志选集》诗)的伟大精神。在短短的十五年间,他以笔舌的辛勤劳动,足足写了一百多万字,其中绝大多数的作品,是旗帜鲜明地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义正词严地揭露国内外敌人的罪恶;而又殷恳地处处流露出对劳动人民、对青年的无限热爱。并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展开批判;对中国革命和中国思想史上的若干问题最早地提出了解释,有很多是正确和精湛的,诚如陈毅同志所说这部分早“已为三十年来的革命实践所证明”(见1957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我们所搜集到的这些作品,除得自发表在当时南北各种报刊者外,有出过单行本的《平民主义》、《史学要论》及译文《中国国际法论》;有印成专册的讲义《史学思想史》及《唯物史观》,间有手札若干,这当然还不是遗作的全部。大钊同志手写的“启事”里所讲的两种专书,即未见到。另有讲义若干种,亦不知藏在何处。而发表在民国初年出版的《天民报》、《法言报》、《民牖报》、《政言报》等报的文章,这些报纸均没有找到,仅见到少数几张的《天民报》,究竟发表了哪些作品,当然不详。而一些未完之作或残文,多年访求,亦未觅得全文,至于手札,知道的即有若干,但无从借录。总之有关搜集工作,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努力。
党对于革命先烈遗著的搜集一向是重视的,特别是解放以来,在搜集工作方面有了显著的成效。广大敬爱革命先烈的同志,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可是由于国内外反动派的长期统治,革命文献和进步书刊,一再遭到严重损毁,因此,对于搜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我们深信革命先烈的著作,决计不是敌人的毒焰所能焚毁尽净的,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只要千方百计地去进行,必然会一天天的搜求得更全。革命先烈遗著的出版,国家出版社更是不遗余力地在进行。大钊同志的遗著,在《选集》之外,还出版了《诗文选集》,解放初期还再版了《文集》。《选集》所收集的作品,计一百三十三篇,为《选集》所未收而见于《诗文选集》的有五十六篇,为两者均未收而见于《文集》的有一篇,见于《史学思想史》文献保存本而为上述各书所未收的有五、六篇。总之已大量刊行了,这对于我们学习先烈的革命精神和对我国革命史、学术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其良好的条件。至于未曾编集印行的大钊同志的遗著,凡是搜集到的,如果在学术研究上需要参考的话,1957年《学术月刊》曾发表过大钊同志遗著系年目录,大体上可供参考,是便于“按图索骥”以觅得原文的。


第6版()
专栏:

水车风格
谢逸
夜半醒来,听秋风轻轻摇着园边的窗户,声音是那么浑圆,那么欢畅,好像有一个喜欢夜游的乐师,在那如水的月光下面,悄悄地拉动他那动人的琴弦。但细细一听,却又不是。那节奏,那旋律,倒像山乡河边的水车声响;对了,这是水车声响。
不期地记起了一次旅行,那是在一个远僻的山乡里。时正苦旱,走了大半天的热路,看到的多是带黄的禾苗,心头沉重得很。但爬上那座不高的岭头,抬眼一望,好呵!下面却是百亩田畴,水波粼粼,绿浪起伏。像是什么上界仙翁用魔杖一指,在这莽莽的沙漠中移来了绚丽的绿洲。
四面望望,这里没有山塘,没有水库,究竟是从什么地方,送来这活命的水呢?看小沟里的水流得那样柔静,逆着水沟慢慢行走,不久,在禾叶深处,就听见了低低的声响,还以为是一个山间的苗族歌手,捧着他那长长的芦笙,轻吹曼舞,在演奏一曲《流水欢歌》哩。但走近一看,四下里静悄悄地连半个人影也没有,只是,一座水车在慢慢地转动着,慢慢地转动着。
水车,它蹲在低深的小溪旁边,一双长脚牢牢插入泥里,像一个山野巨人,小石山一般坚定地屹立着。它的手臂是那样长,划了一个圆圆的弧形,沉入水去,又扬了起来;它的每一只手臂都拿着一个竹筒,兜了一筒清水上来,倒到水槽里去,又慢慢地转入溪里去,又慢慢举了起来。一个个竹筒,都像儿童乐园里的一张张小脸,那么笑迷迷地说:“看,我又上来了。”
一只手臂一筒水,不是太少太少了么?有人因此而用轻视的眼光,投射在这太少太少的一筒水上,认为它微不足道,成不了气候。其实呢,“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63章)不是么,你看这水车,它一筒水又一筒水,不停不断地兜上来,水槽里就变成了涓涓细流。槽水虽细,但不停不断地流去,百亩水田就是汪洋一片,千千万万株禾苗,也就欣欣向荣了。
水车,蹲在低深的小溪旁边,榕树像云朵一样盖在它的头上,芦苇像森林似的围着它的身腰,远方的人听不见它的歌声,连山腰的牧童也看不到他的踪影。在这广漠的天地里,好像它根本就不存在,但是,它却转动着,日夜不息地转动着。
“你的长手困倦了么?这里没有人看见,歇下来算了。你的声音嘶哑了么?这儿只你一个人,不转动也算不了什么一回事。”但水车却不是这样,不管有人也罢,无人也罢,他还是不停地转动着。“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这几句话,好像说的正是水车。
从此,回到城市以后,我常常想到水车,夜半风摇树丫,我也听到水车的声响。


第6版()
专栏:观众的话

要像郭大娘那样坚决跟着党走
——农村人民公社社员谈《槐树庄》
李素琴:(北京市房山人民公社办事员)
《槐树庄》反映了咱们农村从土地改革一直到人民公社成立的真实事情,启发咱们想想:国家对你怎样?集体的好处如何?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国家和集体。别说土地改革之后达到了“三亩地一头牛”,小日子顶不错,就忘了本,看不到前面还有更好的日子啦!
《槐树庄》提醒我们:现在阶级斗争还存在,被打倒的地主阶级是死不甘心的。你们瞧崔老昆那本账有多厉害!他把谁分了他家的地都上了账,要他的子孙有朝一日来同农民清算。被打倒的阶级敌人随时都在记算着咱们,咱们可也要时时刻刻记住他们的账,永不让他们有倒算的一天。
杨秀珍:(房山人民公社妇联主任)
《槐树庄》从开映到结尾都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戏里各个人的思想行动和变化也一目了然。地主崔老昆没说几句话,可是单看他的表情就让人恨。那在闹退社时去拉车的老中农,那忘本变质的翻身户,都演得活灵活现。演得最好的,要数演郭大娘的胡朋。她说话、走路,一举一动,可以说是标准的革命老大娘。说话像平常过日子一样,不拿腔拿调。郭大娘讲了很多大道理,可是她的话讲得一点不生硬,听来句句入耳。郭大娘给刘老成解决思想问题时,顺手给老成倒了一碗水,虽是一件小事,但显得很自然,也挺感动人。在农村办事,别看给人倒碗水这种小事情,是挺服人的。
这部电影的情节复杂而不乱,有农村中各个阶级的人,有干部,也有复员军人,从根上反映了农村两条道路的斗争,叫人看了得到不少教育。特别是郭大娘坚持革命的精神最能教育人。它解决了农村中有些人的“半斤面一季”的思想。这思想就是吃了上顿饭,不管下一餐、过了今天的好日子看不到更好的明天。
电影有一个镜头:郭大娘正在看崔老昆的那本账,崔治国跑来要求改成份的时候,光线突然暗下来,崔治国一脸怒气和仇恨,好像要向大娘下毒手了,实际上并没有这样做,不知道电影是不是想要向大家说明崔治国本来要下毒手的,只是后来有人来找大娘才没有下成?
张茂:(房山人民公社社员)
看了《槐树庄》,我想起咱房山东边坨头那地方过去是一片大荒场,一哄一群群的狼,自从合作化、公社化以后,靠大伙集体的力量才把这片洼地改成了稻田。狼群没有了,一到夏天,你瞧那新砌的红房子,映衬着绿稻田,可美啦!要不走集体化的道路,甭说没有这片稻地,就像今年这么天旱,早该有人要饭了。现在我们有了人民公社,哪村没有几家靠集体帮助的“五保户”。前一个多月,咱们饶乐府村有个五保户姑娘结婚,大队还特地给她蒸了包子,吹着喇叭送她,新娘子戴着花、骑着马。要在过去,这没爹没娘的孤儿,早去给人家当童养媳妇了,哪能像今天!公社化的优越性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反正咱们要像《槐树庄》里的郭大娘一样,坚决跟着党走集体化的社会主义大道!


第6版()
专栏:知识信箱

什么是涤纶纤维?
汪嘉谦编辑同志:
11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上海纺织工业部门试制成“的确凉”呢绒及棉布,并且说它是用合成纤维“涤纶”与羊毛或棉花混纺而织成的。什么是“涤纶”?“涤纶”的发展历史、生产方法和特点怎样,请答复。
吴扬
化学纤维一般分两类,一类是人造纤维,如人造丝、人造棉等,这一类纤维的最基本原料是植物纤维,经过化学加工而成;另一类是合成纤维,如卡普隆、尼龙、人造羊毛,以及上海新纺成的“的确凉”织物的原料——涤纶等等。这一类纤维是用化工原料,经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而制成。合成纤维生产的历史虽不长,但发展非常迅速,1952年合成纤维的世界产量仅十二万多吨,但到1961年已达八十二万吨左右,增加近六倍。因为它具有优良的性质,原料不受或很少受自然界的影响,因此已被公认为最有发展前途的纺织原料。
合成纤维有很多种,大体归纳起来有:聚酰胺类(如卡普隆、尼龙),聚丙烯腈类、聚酯类、含氯乙烯类等等,涤纶是属于聚酯纤维,也是聚酯纤维中产量最大最重要的品种。
聚酯纤维早在1940年就被发现了,但当时所得到的纤维熔点很低,没有实用价值。1941年,英国学者提出了用对位苯二甲酸二甲酯与乙二醇反应而制得聚酯纤维,也就是现在工业生产的基础,但质量还不理想。从1941年到1947年这一段时间内,英国一直在进行研究。到1954年聚酯纤维的世界产量才刚超过一万吨,但到1960年就达到了十一点三万吨,1961年的估计产量已达二十万吨左右,占全部合成纤维产量的25%左右,成为世界上三大合成纤维(聚酰胺、聚丙烯腈、聚酯)品种之一。目前,世界上已有很多国家生产聚酯纤维,如日本生产的尼特纶,苏联的拉芙珊,英国的特丽纶,我国的涤纶等,实质上都是同一东西,仅商业牌号不同而已。
涤纶纤维的主要原料是乙二醇、甲醇、对位苯二甲酸等。乙二醇是用石油气中的乙烯制成,甲醇是用煤为原料在高压下合成,对位苯二甲酸是用石油工业生产的对二甲苯氧化而得(亦有用萘氧化制成邻苯二甲酸酐制造的方法,但这一方法成本较高)。涤纶的生产是将对位苯二甲酸与甲醇先酯化成对位苯二甲酸二甲酯,然后在有温度及一定的真空度下与乙二醇进行酯交换,同时进行缩聚制成涤纶纤维的中间产品——聚酯树脂,再将聚酯树脂经融熔、喷丝、牵伸、加捻、定型等抽丝步骤,最后就制成长的或短的纤维。
涤纶纤维的成本较高,但因它的性能优良,所以发展非常快。它有什么好的性能呢?
每一个人对自己所穿的衣服,总是要求它能经久耐穿,不变形,柔软舒服,容易洗涤,在穿着时不产生皱纹,在洗后不要熨烫就很平整等等。要使衣服有这些好的性能,就要求纺织原料纤维具备强度大、坚牢、柔软、弹性大、耐温、耐磨等优点。一般说来,聚酯纤维在这些性能方面都比其他合成纤维或人造纤维、天然纤维更全面一些。如在强度方面,比棉花要高一倍左右,比羊毛高三倍。在耐磨方面,仅次于卡普隆。在柔软方面,涤纶与羊毛非常相像。正因为它具备这些特点,所以用涤纶纤维纺织制成的衣服,就具有很多其他纤维所不可能具备的优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