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发展我国绵羊业的途径
汤逸人
我国的绵羊业
绵羊是适应性较强、用途较多的家畜,在我国除南方一些省份外,都有它的分布。绵羊和山羊加在一起,比猪的头数还多。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四大牧区,绵羊头数占全国总头数的60%以上,是这些地区各种家畜中为数最多的。华北各省绵羊也很多,甚至像浙江、江苏等夏季温度湿度较高地区,也有不少绵羊。不仅我国绵羊很多,国外也是如此。在世界各国牲畜总头数中,绵羊的数量最大,1956—1957年,全世界共有绵羊九亿三千七百万头,黄牛八亿八千五百万头,猪四亿头,山羊三亿二千四百二十万头,马七千二百万匹(见《1958年农业生产年鉴》,第十二卷,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编,罗马,1959。)绵羊数量这样多的原因,主要是养绵羊可用粗饲料,所需的饲料不多,容易解决,而且绵羊的经济价值较高。山羊的适应性虽比绵羊强,但多数山羊的经济价值不及绵羊,并且它喜欢啃食树皮,容易损害林木,造成林牧业矛盾,所以头数较少。
我国绵羊品种以蒙古羊为最多,占全国绵羊总数的一半左右,分布在内蒙古、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其中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乌珠穆沁羊最好,公羊体高七十三厘米,体重七十多公斤,尾部脂肪重达数公斤。藏羊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占全国绵羊总数三分之一,能适应高原气候。青海高原牧区藏羊所产羊毛,光泽强,弹性足,长达二十厘米左右,是制长毛绒和地毯的优良原料,驰名于世界羊毛市场。新疆北部的哈萨克羊头数占全国第三位,其中以阿勒泰地区所产的最为优良,成年公羊体重达七十至一百公斤,成年母羊约六十至八十公斤,尾部脂肪达十几公斤。羔羊生长发育很快,到五个月体重已达四十公斤左右,是我国优良的肉脂羊品种。上述绵羊品种,都有耐粗饲,适应性强的特点,但它们也有共同的缺点,就是一般羊毛质量低劣,产量不高,平均每头仅一公斤左右,亟需大大提高。此外还有寒羊、滩羊、湖羊等著名品种,但在全国绵羊总数中所占比例较小。
以单位体重计,绵羊是各种牲畜中产毛量最高的,体格比绵羊大得多的骆驼,每年平均产毛量仅二三公斤,比一般细毛羊低。羊皮保温能力很强,是北方冬季常用的御寒服装原料。羊肉成分中水分比牛肉低得多,蛋白质、脂肪含量丰富。绵羊奶中水分少,干物质(即营养物质)含量高,我国湖羊奶干物质含量竟达21.56%,是各种家畜所产奶中营养价值较高的。东欧各国都有利用绵羊奶的习惯,1960年阿尔巴尼亚绵羊奶占全部产奶量的40%,我国绵羊奶的潜力尚待挖掘利用。羊粪尿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是重要的农家肥料。
绵羊的合群性强,所以养绵羊的劳动生产率是比较高的,在我国农业区,一人可管数十只羊,在牧区一人可管三五百只。国外广泛利用牧羊犬作为牧工的助手,在美国西部牧区一人管羊一千二百至一千五百只,在澳大利亚利用铁丝网进行分区轮牧,一人可管数千只羊。
绵羊是草食动物。绵羊的唇薄齿锐,能食短草,不适于养大牲畜的草地,也能放牧绵羊。它们的适应性强,除过分潮湿的地区以外,无论在平原或山区都能生活。绵羊繁殖力高,仅次于猪。有些品种(如我国的寒羊、湖羊)一年产羔不止一次,并且往往一胎产羔二、三只。
发展绵羊数量
我国发展绵羊的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增加绵羊的数量,一是提高绵羊的质量(提高生产性能和经济价值)。二者既须互相结合,又须因时、因地而有不同的重点。
建国以来,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养羊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到1957年,全国绵羊头数比1949年增加了一倍以上。近三年我国在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羊数仍然逐年增加。
在原来有养羊习惯的地区,根据具体条件,采取适当措施,绵羊头数还大有发展余地。例如在缺水草原地区,只要适当进行一些基本建设,解决水源问题,扩大可利用的草原面积,就可增加养羊头数。
过去未养绵羊的地方,只要有山坡、草地、野草、树叶,也可小规模试验养羊,试验成功后逐步推广。但在引种过程中必须注意品种特性和当地的自然条件,研究解决办法。浙江省钱塘江以南地区,农民没有养绵羊的习惯,几年前也推广了湖羊。湖羊过去在缺少放牧草地的杭嘉湖地区是常年舍饲的,许多农民都在宅内、宅旁隔一小型羊圈,养一头至数头湖羊,秋冬摘桑叶喂羊,其他季节割地头田边的野草饲喂。最初在钱塘江以南推广湖羊时,有些农民将湖羊赶到山地放牧,湖羊不善爬坡,更怕雨淋日晒,以致造成一些死亡。后来采用放牧和舍饲结合的办法,把湖羊养得很好。陕西延安专区近年采取北羊南移办法,将北部子长、志丹等县的羊移往南部洛川、黄陵、宜君等县,为了提高羊群成活率,因地制宜地改进了放牧技术,专门组织了一批放羊能手到南部各县高原地区传授经验,使南移工作顺利进行,南部各县羊数在三年内增加了四倍多。在新地区发展养羊,首先要选择适应性较强的品种,并培养熟练的牧羊员和干部,取得经验后加以推广。
提高绵羊的生产性能
我国一般绵羊都属粗毛品种,羊毛产量不高,每头每年仅产毛一公斤左右,而细毛羊和半细毛羊,一般每头每年产毛三、四公斤,多的可达一二十公斤以上;从产肉性能讲,晚熟品种绵羊要到三四岁以后才能屠宰,体重也只有三十至四十公斤,而早熟品种在七八个月龄以前就能屠宰。同样数量的绵羊,由于品种不同,生产性能可能相差数倍以至十数倍。一头绵羊每日采食的牧草和各种饲料,大部分消耗在非生产性用途,如维持本身的体温、羊体的运动和体内各种器官的活动、以及修补身体内破坏的细胞组织等;仅有一小部分用于生产性用途,转化为羊毛、羊肉等产品。生产性能高的羊,吃进的食物用于维持身体正常机能的比例降低,用于生产性用途的比例增加,所以提高了饲料转化为产品的效率。反之,生产性能低的羊,食物用于生产性的比例很小,而用于非生产性的却很大。养一头年产三公斤羊毛的绵羊比养三头年产一公斤羊毛的绵羊经济得多。
发展养羊业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羊毛、羊肉等产品,单从绵羊头数,不能完全反映产品产量的多寡。衡量绵羊生产水平的高低,不仅在于养羊头数多少,还要考虑到每亩农业用地(如放牧地、割草地和饲料基地等)每年的产毛、产肉量,每生产一公斤羊毛和羊肉所消耗的劳动力、生产成本等。在发展养羊业过程中,正确处理绵羊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种羊场和商品羊场的任务有所不同。种羊场培育的种羊必须质量较高,出场后到商品羊场才能起提高的作用,因此种羊场的经营方针应以提高质量为主,根据条件适当发展数量。种羊场需要的技术力量、草场、饲料基地、饲养管理条件较高,投资较多,办得太多是有困难的,但在重点养羊地区的每个省或自治区,按照育种工作的要求,切实办好一个或几个种羊场是必要的。家畜育种是发展畜牧业的基本建设工作,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家畜增殖的速度比农作物慢得多,育种需要的时间很长。绵羊的繁殖速度虽然比大牲畜快,但培育一个新品种至少需要十五至二十年,提高原有品种的质量,在三、五年内也难见到显著的效果。我国用现代方法进行绵羊育种工作开始较晚,经验不够,需要抓紧时间,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有些种羊场方针不够明确,中心任务不是放在提高质量上,而是强调发展数量,每年生产的母羔全部留场繁殖。羊数增多,而草场、饲料、劳动力等条件跟不上,势必影响羊群质量。变异是生物的一般特性,同一对公母羊所生的后代未必个个相同,将理想型或接近理想型的绵羊留种繁殖,将不符合需要的淘汰,才能进一步提高质量,或保持原来的水平。高产家畜品种主要是人工选择的结果,是近代畜牧技术的产物,如果一旦放松了选择和淘汰,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待自然选择占了优势,生产性能必然下降。
无论提高原有品种的质量,或培育新的品种,在改变遗传性的同时,还要改进饲养管理技术,特别是加强对幼畜的培育。内蒙古五一牧场将细毛羊二代杂种公羔在越冬期间加强饲养管理,一岁剪毛后体重五十六点二五公斤,平均剪毛量五点三二公斤,比该场一般同龄公羊分别提高33.93%与56.47%。其中最大一头一岁剪毛后体重七十一公斤,剪毛量六点七五公斤,二岁剪毛后体重九十公斤,剪毛量十五公斤,不亚于纯种细毛公羊。如果饲养管理不善,用细毛羊杂交代数越多,杂种羔羊的死亡率也越高,所以随着杂交代数增多,更应改善饲养管理条件。
商品羊场的任务是为国家生产大量成本低廉的绵羊产品,所以首先要求增加绵羊数量,根据条件适当提高质量。但商品羊场养羊头数也有一定限度,而提高质量的潜力却是很大的。
粗毛羊用细毛羊改良后杂种羊产毛量逐代提高,羊毛质量也随杂交代数增多而改进,经济收益增加。根据内蒙古五一牧场调查资料,如以蒙古羊每头每年羊毛收入为一百,一代杂种羊为二百零二,二代杂种羊为三百六十七,三代杂种羊为六百二十五,比蒙古羊提高了五倍多。可见绵羊生产性能提高的经济价值远比增加绵羊头数为大。
我国绵羊的发展方向
绵羊的发展方向,决定于国民经济的需要,当地原有绵羊品种的特点,各地的自然条件(气候、地势、土壤等)和饲养管理条件(植被类型、单位面积土地产草量、作物种类和产量、冬季可能利用的补充饲料种类和数量、羊舍和设备、管理技术等)。在考虑国民经济需要时,不仅要注意整个国家的需要,还要适当照顾当地居民的需要。不同品种要求不同的饲养条件,国民经济需要必须与客观条件相结合,才能顺利地发展生产。我国原有的名贵品种,必须加以保留,通过本品种选育的方法使其进一步提高质量。我国大多数品种生产性能不高,只能采用杂交方法去改造它们,逐渐改变它们的遗传性。
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需要,养羊业首先要为纺织工业提供大量优质的细毛和半细毛原料。
细毛可织上等呢料,有必要增加细毛生产以供精纺需要。但同时也应对半细毛的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半细毛的用途很广,既可织精纺、粗纺产品,又可纺成绒线。绒线在我国城市和农村的需要量都很大。根据苏联情况,细毛和半细毛的消费量约各占50%,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半细毛需要量还更大些。目前仅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黑龙江省勃利县有几万只考力代型的半细毛羊。今后在发展细毛羊的同时,还须加强发展半细毛羊。
我国多数地区都可以发展细毛羊或半细毛羊。在我国原有良种绵羊产区,以及条件不适合地区,一般可不发展细毛羊和半细毛羊。因为它们需要有较好的草场,采食足够的牧草,才能满足营养需要。在地势高寒、牧草稀少的地区,当地品种虽然生产性能低些,但它们的适应性很强,如果外界环境条件在短期内不易改变或改变很少,还是应该饲养适应于当地条件的绵羊品种。细毛羔羊初生时皮薄毛短,抗寒能力较弱,在高寒山区饲养需要有棚圈保护,使体温不至下降过剧,影响羔羊成活率。如缺乏棚圈,又无补饲,母羊分娩后缺奶,细毛杂种羔死亡率就会高。内蒙古伊克昭盟北部、中部,草原干旱,牧草覆盖度极低,宜于养本地粗毛绵羊和山羊。养用细毛品种杂交的绵羊;个体发育不良,成活率不高,不如养本地粗毛羊合宜。
在饲料充裕地区,可养以产肉为主的肉毛兼用的细毛羊和半细毛羊;在饲料条件较差地区,可发展毛用的细毛羊和半细毛羊;其余地区主要是发展毛肉兼用的细毛羊或半细毛羊。
我国有许多优良绵羊品种。对这些品种应以本品种选育提高为主,不宜进行杂交。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滩羊,生产的二毛皮光泽洁白,卷曲美观,穿时轻暖不易擀毡,是世界优良的裘皮羊品种之一。青海省贵南等地区的黑藏羊,是驰名国内的裘皮品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库车羊,浙江、江苏两省的湖羊,羔皮质量优良,在国内外市场很受欢迎。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大尾羊,是优良的肉脂用品种,都须加以保存。青海高原牧区的藏羊的羊毛是制优良的地毯和长毛绒的原料。新疆和阗专区的和阗——叶城羊,在牧草稀少、山坡很陡的地区放牧,因水源困难,往往从牧场到饮水处往返需时一天,因此养成了隔天啃草、隔天饮水的习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每年还能产一公斤半质量较好的半粗毛(著名的和阗地毯就是用这种毛织成的),可以想见它的生活力是很强的。类似这样的一些优良品种,都应当保持其原来的发展方向。
从上述情况看来,我国绵羊主要是向细毛和半细毛方向发展,但在原有羔皮用、裘皮用、肉脂用、地毯毛用的优良品种产区,则应保持原来品种的生产方向。有些地区自然条件过于艰苦,饲养管理条件较差,杂交后的杂种羊死亡率很高,这些地区可以暂不改良,或先从小规模试验着手,得出结果后再决定是否推广。有些品种目前在国内数量虽然很少,但经济价值较高,也可逐步推广试养。如原产苏联的卡拉库尔羊,是世界著名的羔皮品种,所产羔皮卷曲结实,光泽好,图案美观,可制皮帽、大衣领和女子大衣,价值很高,在国际市场上极受欢迎。这种羊耐粗饲,习惯于干旱草原地区生活,在我国新疆的库车、内蒙古的伊克昭盟,牧草比较稀疏的地区饲养,已能很好地适应当地条件。这种羊在我国是有发展前途的。
明确了绵羊的发展方向以后,还需要制订各地区的和全国的绵羊品种区域规划,具体说明每一地区的绵羊发展方向。没有品种区域规划容易产生混乱现象,如将不应杂交的品种杂交了,应杂交的又未采用合适的品种,有时甚至在一个县或一个公社里同时用几种外来品种盲目进行杂交,造成不良后果,或引入不适应的品种而造成死亡损失。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制订了家畜改良方向区域规划草案,其中关于绵羊方面规定全区以发展毛肉兼用细毛羊为主,适当发展肉用和毛用半细毛羊、滩羊,保留和发展部分乌珠穆沁羊,同时大力推广经济价值较高的卡拉库尔羊。推行以后,已取得初步成效。
绵羊的杂交改良和本品种选育
我国大部分绵羊为粗毛羊,虽然适应性强,宜于游牧,但生产性能不高。它们的主要缺点是羊毛产量不高、质量不适应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多数绵羊所产羊毛属混型毛,纤维类型复杂,从同一头羊剪下的羊毛中,粗毛、两型毛、绒毛甚至死毛混杂在一起,只能供制粗呢、地毯之用,其中尤以死毛质量最劣,极易折断,且不易染色,不仅本身工艺价值很低,还因而贬低了整个羊毛产品的价值。纺织工业所需要的主要是由单一类型纤维组成的同质细毛和半细毛,它们的细度、长度均匀,产品整齐一致。细毛具有整齐的弯曲,有利于纺成毛纱,毛色洁白,可以染成各种颜色。细毛羊或半细毛羊一般每头产毛三至四公斤,世界最高纪录已达到三十点六公斤。我国过去细毛和半细毛产量很少,随着毛纺织工业的发展,原料更感不足。为了提高我国绵羊的羊毛产量和质量,用细毛、半细毛品种公羊和粗毛母羊杂交收效最快。解放后育成了我国第一个细毛羊品种——新疆毛肉兼用细毛羊,对绵羊改良工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如东北细毛羊的选育工作,也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自195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绵羊的杂交改良工作,主要是用细毛羊杂交,也用了少量半细毛羊及其他的品种和我国本地羊杂交,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杂交改良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五一牧场用细毛羊和半细毛羊改良蒙古羊,蒙古母羊平均剪毛量为一点一四公斤,每平方厘米皮肤面积平均生长羊毛二千一百四十三根,毛被中粗毛占49.23%,两型毛占2.18%,绒毛占48.59%。用细毛羊杂交一代后,剪毛量提高到二点七四公斤,每平方厘米皮肤面积平均生产羊毛三千六百零三根,羊毛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改进,绒毛含量提高到91.17%,两型毛为8.52%,粗毛含量降低到0.35%左右。
粗毛母羊用细毛或半细毛品种公羊杂交,杂种后代生产性能发生改变,生活习性和要求的饲养管理条件也逐渐接近父系品种,所以饲养管理也须作相应的改变。杂种羊行走缓慢,如果和本地绵羊混群放牧,很难采食足够的草料,以致体膘下降,影响生产性能。山羊行走速度比绵羊快,杂种羊更不能和山羊混群放牧。山羊和绵羊分群,杂种羊和粗毛羊分群,公羊和母羊分群,是进行合理饲养管理的基础。杂种羊羔初生时抗寒力较弱,如在严寒季节产羔,需要有棚圈御寒。杂种羊对疥癣病抵抗力比粗毛羊低得多,轻则羊毛成片脱落,重则造成死亡损失,因此每年须进行药浴,消灭各种外寄生虫,并采取其他预防感染疥癣的措施。在冬季,在母羊怀胎后期和哺乳初期,最好能适当补饲一些草料。杂种羊有其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不能和粗毛羊等同看待。用细毛或半细毛品种公羊和粗毛羊杂交,只是养羊业一系列技术改革的开端,要使这种改革顺利完成,还要改变养羊人员的习惯和工作方法。
粗毛羊经过几代杂交以后,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杂种,按照绵羊的鉴定标准,将这些杂种羊进行系统的鉴定,然后根据鉴定的等级编群,质量不同的羊群给予不同的饲养管理条件,将最优秀的个体编为精选群,由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牧工管理,放牧和补饲条件也要好一些。这样,它们的后代将会质量更高,数量更多。对质量差的羊群要不断加以改造和淘汰,逐渐减少它们的影响。
绵羊杂交改良工作,最好一开始就集中力量在重点地区进行,其他地区为了摸索经验,可以搞些小规模的试验,但切忌力量分散,没有重点,遍地开花。
在我国原产优良羔皮、裘皮、肉脂和地毯毛用羊品种地区,主要是用本品种选育法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这些品种在我国绵羊总数中所占比例较小,本品种选育收效较慢,经济收益不易迅速增加,但不能因此而忽视了这项工作。从国民经济的需要考虑,我们既需要羊毛,也需要羊皮和羊肉,这些品种必须保留下来,进一步选育提高,以增加其经济价值。
开发草原为发展牧区绵羊业创造条件
草原是牧区畜牧业生产的基础。一般草原由于具有地势高寒、生产季节短、冬季漫长、气温变化剧烈等特点,不适于耕作,而以生长牧草发展草食家畜最为相宜。为了供应当地居民的粮食和牲畜的饲料,开垦一部分土地栽培作物是必需的,但首先必须目标明确,是在农牧结合的基础上,发展农业为畜牧业生产服务,而不是开垦大面积土地,以种植业代替畜牧业,造成农牧之间的矛盾。草原地区限于自然条件,加以劳动力和肥料供应等困难,作物产量不易保持稳定,开垦后经过几年,往往产量降得很低,不够成本,终致放弃这些土地。草原的季候风强烈,草原植被破坏后,表土失去保障,常被风刮去,以致土层日益裸露,日久变成沙荒。被破坏的草原,恢复到原来的草生状况,至少要七八年。能开垦的地方往往是牧区中气候、土壤较好的,也是最适合羊群越冬的地方,盲目开垦,失去冬春草场,就会威胁羊群越冬的安全。亚洲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时也是很肥沃的土地,由于不适当的开垦,已成为沙漠。因此在牧区开垦,必须考虑到可能引起的后果。防止滥垦,是保护草原的首要措施。消灭草原的兽害(如旱獭)、虫害(如蝗虫),无形中就增加了产草量。定居游牧是保证牧区“人畜两旺”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定居点宜稍分散,否则,定居点附近牲畜密度过大,草场极易遭到破坏。
草原必须使用合理。载畜量过大,放牧过度,会降低草场的产草量和牧草的品质。控制合理的载畜量,对保护草原有着积极的意义。过去任羊群自由采食的游牧方式,已经和当前增殖绵羊数量、提高绵羊质量的需要不相适应。合理利用草场,首先要明确划分四季牧场,进一步实行小区轮牧。
我国草原面积很大,可利用的草原面积中很大一部分由于缺乏水源或交通不便,尚未利用。在已利用的地区内,利用情况也不平衡,水草都好的地方往往牲畜过于集中,而距离水源较远的地方则利用得很不充分。解决缺水草场的供水问题,就能扩大草场的利用面积,使现用草场有轮休机会。加强水文地质研究工作,组织牧区专业机井队有计划地打井,修筑小型水库蓄贮天然降水,是开发牧区必需的基本建设。地质、石油等部门在草原进行勘探时,凡钻出宜饮水的,最好将钻井留下供人畜饮用,另由国家拨给所用钢管。同时,由机械制造部门试制草原深水井的提水机械。
在有条件的地区,要施行耘耙、施肥、封滩育草、延迟放牧、补播优良草种,消灭杂草及有毒、有害植物,发展人工草场等措施,逐步改良草场,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以增加单位面积载畜量。
近几年来牧区牧畜普遍发展,而草场利用方法改进不多,形成草场不足的情况,还往往为此而引起草场纠纷。确定草场产权,明确划定草场界限,有利于调动建设草原的积极性。
草原面积很广,需要进行综合调查和定位观察、试验,掌握全面资料,以便开发利用。如何改进提高现已利用的草原,如何开发尚未利用的草原,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加强草原科学研究工作,积极培养草原学人材,对发展牧区绵羊业具有重大意义。


第5版()
专栏:

加强兽医科学研究工作的几个问题
罗清生
兽医科学的研究对象除一般家畜家禽以外,还有皮毛兽以及动物园、饲养场内各种珍贵野兽及野禽。兽医科学研究的问题是多种多样、异常复杂的。
解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兽医科学工作者已经作出了一些成绩。例如制造预防牛瘟的疫苗,开始由脏器苗、鸡胚苗和兔化苗,进而发展到制造绵羊化苗和反应苗,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在短短的七八年中,由于这项工作逐步深入,疫苗日益完善,使牛瘟在国内几已绝迹。马鼻疽一向被认为是难治之症,近年来经过试验,使用药物可望治愈开放性鼻疽。猪病毒性肺炎
(喘气病)曾一度相当广泛的流行。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已经摸出了这种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控制了它的蔓延。此外,家畜家禽的另一些传染病和原生动物病,我们也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工作,得到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目前兽医科学研究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试就下列几点作一简单论述。
(一)加速培养专业研究队伍 解放前,我国从高等学校毕业的兽医专业人才为数不多,真正从事于兽医科学研究工作的则更少。解放后十多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已培养出一批兽医专业毕业生,不仅充实了基层生产单位的技术力量,也加强了专业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的师资。但是还远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除高等学校专业培养以外,还必须特别注意提高现有兽医工作人员的水平。老一辈的兽医科学家(高等农业院校副教授以上的专业教师和兽医科学研究机构的高级研究人员),应当担负起培养研究生的任务,帮助青年一辈加速成长。目前,这项工作已在进行,但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并制订出较长远的和较全面的培养规划。
(二)建立研究中心 目前家畜和家禽的一些传染病仍时有流行。某些传染病有形成地方性流行的趋向,例如布氏杆菌病、口蹄疫、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因此,在一定的地区,对某一种或几种重要疾病,要建立研究中心,研究其病原、发病机制以及防治方法等。这样做可以更有效地在短期间内控制疾病流行,保障家畜健康。
(三)注意研究工作的配套 兽医科学是随着微生物学、病理学(包括病理生理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许多年来,国内的兽医研究工作大都集中力量于疾病的防治和生物药品(血清、菌苗等)制造的研究。这无疑是正确的和必要的。但是,光是这样做还不够。要从根本上解决某种疾病的防治问题,还必须运用有关科学的综合技术,进行较全面和较系统的研究。就研究某种传染病来说,研究人员的组成不仅要有临床兽医师,还应包括有专长于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或物理、生物统计学等科学技术的各方面的专业人才。近代兽医科学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分工愈来愈细,如不注意系统的研究工作,虽然在某一方面也能取得一些成就,但要完成整个研究课题或研究任务,是很难获得满意的结果的。
(四)不断充实必需的物质基础 兽医科学研究的基地,一是实验室,二是兽医院。由于原有的底子很差,实验室的设备一般只能满足普通的试验研究需要。由于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新仪器、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兽医科学研究也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如果没有电子显微镜和单层细胞组织培养方法的出现,很难想像,病毒的研究能够达到今天这样高的水平。如果没有超薄切片技术,边虫的详细生活史也一定无从发现。萤光抗体用于诊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传染病以后,使诊断方法得到了革新。这些都是其它科学部门对兽医科学的支援。设立一所比较完备的兽医院,对于开展科学研究、直接为生产服务以及提高高等学校兽医专业的教学质量,都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一般高等农业院校和兽医研究单位已附设有兽医院,问题是设备条件还不能充分满足科学研究的要求,应该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支持。
(五)重视试验动物的供应 兽医科学研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试验动物供应不足。兽医科学的发展,对试验动物的要求愈来愈严格,年龄、性别、品种以及健康情况的差异,对试验的结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某些对宿主有强大特异性的疾病,特别是病毒性传染病,实验小动物一般不易感染,普通培养基也不能生长。马传染性贫血就要用马作为试验动物,猪病毒性肺炎就要用猪作为试验动物,希望有关单位给以支援,保证供应。


第5版()
专栏:

读《关于发展化学肥料问题的探讨》
沈阳农学院 杨守仁
1962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丁一、王葆和、史美充三位同志所写的《关于发展化学肥料问题的探讨》一文,我读后很感兴趣。他们谈的问题很多,这里只就其中三个问题加以探讨。
丁一等同志根据近年来各国氮、磷、钾肥的平均生产比例等情况,提出了我国化肥生产安排的意见。这确是值得仔细考虑的一个问题。外国和我国的情况不同,我国最近的需要和将来的需要也不同。从我国目前情况出发,这个比例究竟如何才算合适,应该以实际情况作根据。有人估计我国土壤80%缺氮,50%缺磷,15%缺钾(见1959年《土壤学报》7卷1—2期李庆逵文)。如果这个估计有一定的正确性,那就很值得注意。我国目前施肥水平一般很低,施用磷钾肥料大多肥效不高,因此我既认为我国化学肥料的生产要注意氮、磷、钾肥的比例,又觉得仍然有必要强调氮肥,其次才是磷肥,钾肥应该放在最后。也就是说,三者有轻重缓急之别,不能同等看待。
其次在化学肥料的品种方面,我以为我们必须时刻想到水稻是我国第一大作物,而农家肥料又是历年来主要的肥源。国内外很多试验证明,硝酸铵施在稻田的肥效是不如硫酸铵的
(以等氮量计算),而尿素、氯化铵等则可以与硫酸铵相比,特别是尿素。农家肥料是完全肥料,里面也有丰富的微量元素。既然这样,化学肥料的生产就应该更多的考虑我国作物和施肥的具体情况。
此外,对文中所引的中国农业科学院1958年全国肥料试验网总结的材料,有必要作进一步分析,因为其中有不少是施用硫酸铵过多或农家肥料过多的。如以每亩施用硫酸铵三十斤而同时施用农家肥料的试验来看,水稻十八处平均每斤氮增产十八点六斤,小麦四处平均每斤氮增产六点五斤,玉米十一处平均每斤氮增产十三点五斤,与文中所列数字便有一定出入。倘再深入研究,还可以看到各地增产的变异幅度很大,比较起来,仍以水稻的增产较为稳定。由此不难想见,肥效的高低与当时雨水及生育等各方面条件有密切关系。就硫酸铵施用于水稻来说,依上述增产数字推算,仍然约有一半的氮素没有发挥作用,即约有一半是白白损失了。


第5版()
专栏:

读《谈谈农药问题》
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孟日的
人民日报12月4日刊登杨石先同志关于农药问题的文章,我认为很重要。农药是支援农业当务之急,而农药加工又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方面的研究,还未引起足够的注意。如果将大量农药加工成溶液或乳剂,至少有下列五个方面的问题必须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①溶媒,②助溶剂,③稳定剂(抗氧剂、防腐剂),④乳化剂,⑤包装。分述如下:
适当的溶媒必须与农药本身不起化学的或物理的作用,包括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更不允许对施用的农作物有害(包括近期和远期的);可以有挥发性,但不应易挥发,更不能易燃;从经济方面考虑,必须价廉易得。条件这样多,就须认真加以研究。一般的溶媒水或有机溶媒,对农药的溶解度有限,必须加适当的助溶剂,如酸碱或其他化学药品助溶,制成浓度较高的药剂,以便使用和运输。助溶剂的选择、用法、用量,都要事先加以研究。好多农药制剂,运到农村,效力大减,主要由于在稳定剂方面下的功夫不够,或未加稳定剂。乳化剂与溶媒要求略同,此外它必须具有粘附作用,而无吸附作用,也就是说不影响农药的吸收。这就必须将一般乳化剂加以处理。商品包装也是重要问题。就农药来说,瓶装固然好,但玻璃的碱度必须适合。金属筒装,内面必须涂以适当的油漆,避免与金属起作用。
总的来说,农药加工问题很复杂,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由各有关行业共同研究解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