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农业机械化的若干问题
项南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再一次肯定了农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特别重要的地位。全会要求全党坚决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根据这一总方针而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巩固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把农业技术改革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它标志着我国农村由社会改革为主转到以技术改革为主的新时期已经到来。它将促进我国在完成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技术改革,并且不可避免地要牵动国民经济的全局,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新高涨,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推向一个伟大的新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决定。
在这次学习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文件的时候,又重温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历次指示。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在这次学习中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谈一谈农业机械化的内外关系,主要又是内部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问题。
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
我们党历来是把农业的集体化和农业的机械化放在一起考虑的。党在农业问题上的根本路线是:第一步实现农业的集体化;第二步是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问题,我们不能超越集体化去搞机械化;但也不能满足于集体化,不搞机械化。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指出:“必须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机器。”“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通通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毛泽东同志又告诫我们,“对于工业和农业、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的农业改造这样两件事,决不可以分割起来和互相孤立起来去看,决不可以只强调一方面,减弱另一方面”。我国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完全证明了毛泽东同志这个论断的正确。没有农业的集体化,不可能实现农业机械化,而没有农业机械化,也不可能最终地巩固集体化。同时也证明了,农业上不去,工业也上不去;而发展农业又要依靠工业的发展和支援,没有工业的现代化,农业集体化的巩固和农业机械化的实现,也就得不到物质技术的保证。
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至今基本上是依靠手工操作,使用旧式的、简单的生产工具,因此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生产水平还是很低的。尽管人民公社已经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在逐步提高,可是农民和全国人民的生活仍然还有某些困难。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底子太薄,农业缺乏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现在世界上几个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每一个直接生产的农业劳动力的生产水平是:以平均负担的耕地来说,已经分别达到一百多亩,三百多亩,而我国只有六、七亩;以每年给国家提供的粮食数量来说,也已经分别达到一万多斤,二万多斤,四万多斤,而我国只有一千五百斤左右。这种差别的存在,是由于一个机械化程度高,一个没有机械化;一个主要靠机器,一个主要靠人力。毛泽东同志指出,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如果我们离开农业机械化,来谈进一步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那是缺乏远见的、脱离实际的。当然,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也不能单靠机械化,而是需要进行很多工作。例如,规定适当的具体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的集体生产的积极性,从各方面大力加强对农业的支援,补充中小农具,兴修小型水利,发展大牲畜和养猪业,扩大化肥生产,增加农业的投资等等。这些工作和农业机械化并不矛盾,而且是紧密相联的。做好这些工作,正是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更好的条件,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这些工作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对巩固集体经济的作用,不单表现在物质技术方面,而且也表现在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方面。只有社会改革而没有技术改革,或者只有技术革命而没有思想革命,新的制度是不会巩固的。我们知道,改造人的旧的思想习惯,比起社会改革,往往要花更长的时间,任务也更加艰巨和复杂。列宁说过,改造小农,改造他们的整个心理和习惯,是需要经过几代的事情。所以,列宁非常强调:“只有有了物质基础,只有有了技术,只有在农业中大规模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只有大规模地实行电气化,才能解决这个关于小农的问题,才能使他们的可以说是全部心理健全起来”(《列宁全集》第32卷,205页)。我们党正确地把技术改革和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就能够在物质、技术、思想等方面把集体经济进一步巩固起来,并使我国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起来。
道路和方法
就世界范围来说,农业机械化只是本世纪上半世纪的事情,为时不过四、五十年。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时间更短,基本上是1958年以后发展起来的。由于时间短,又是一个新事业,在我国现实条件下究竟应该怎样实现农业机械化,我们还缺乏经验。这里,我们不妨看看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不同类型的几个国家的特点。第一种类型,是地多人少、粗放经营的国家。这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也包括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国。苏联是在工业化过程中,用一手抓集体化、一手抓机械化的办法来解决自己的农业问题的;美国则是通过垄断资本对千百万中小农的剥夺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的。从发展生产力来说,这两个国家又都特别重视推广新技术,提高机械化程度,扩大耕地面积(也是通过机械化)和发展畜牧业。
第二种类型,是耕地人口处于中等、农业生产集约程度较高的国家。西德、英国、法国属于这一类。这些国家一般都是先化肥化,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水平都比较高。这些国家的化肥使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比苏、美两国高。但这些国家除法国而外,粮食都还不能自给。
第三种类型,是地少人多、精耕细作的国家。日本、荷兰属于这一类。日本1960年有耕地九千一百零五万亩,平均每人占有耕地零点九七亩,不到我国的一半。单位面积产量平均为五百六十三斤(其中水稻为六百四十八斤)。1955年以来,连续七年丰收,大米的自给率由战前的81%提高到98.9%。日本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的主要经验,是采用综合技术措施,如兴修水利、增施肥料、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推广先进技术和提高机械化水平等六项措施。由于实行高度的集约经营,一亩土地的收获远远超过苏、美两国。日本的农业机械化不是单打一,而是和水利化、化肥化、电气化同时进行的;只是先抓排灌、脱谷、碾米等固定作业机械,后抓能够综合利用的耕作机械。
从上述三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实行农业机械化的情况来看,我国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呢?我国不像苏、美两国有大片荒地可开,我们每人平均二亩多地,更不能实行粗放经营;我国的工业水平没有英、西德两国那样高,现在还很难使用那么多的化肥和机械,我们也不能像他们那样指望进口粮食过日子。日本的经验看来比较接近,但也只是类似我国长江、珠江三角洲和两湖的滨湖水稻产区的情况,与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很明显,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国家的经验,完全适合中国的情况。特别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根本不同。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呢?答复是:我们要吸取各国一切有用的经验,但是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要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复杂的自然条件,精耕细作的传统,丰富的人力资源,当前的工业水平和人民公社生产队的购买力相适应。看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具体道路要包括以下内容:一、要从我国农业“八字宪法”、精耕细作这一总的要求出发,又要因时因地制宜,按照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办事;二、既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还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三、农业机械要大、中、小型相结合,以中、小型为主,并实行综合利用;四、“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区别不同地区、不同方面、不同作物,有重点地、分期分批地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五、在过渡到完全实现农业机械化以前,实行机、马、牛相结合,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改良农具相结合。而以半机械化、改良农具为主;六、当前需要和长远目标相结合,而以解决吃、穿、用的当前需要为主。
由于我们的经验不多,农业机械化的道路还在摸索过程中,但是一定可以逐步完善起来的。有了道路,还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根据这几年的经验,我们实行农业机械化要实事求是地、因地制宜地、及时地、有重点地、慎重地来正确处理农业机械化的任务。这是保证我们做好工作的有力武器。只要我们切切实实地按照党的指示进行工作,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必能沿着正确的道路胜利前进。
要求和步骤
农业机械化究竟需要多长时间,这要看农业生产的需要和国家经济力量的可能条件,同时还要看机械化的内容和要求。按内容和要求看,农业机械化,就是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通通使用机器操作。农业机械化必须适应农、林、牧、副、渔各业的要求。单以种植业这一项来说,至少包含以下五个内容:耕作机械化,排灌机械化,运输机械化,植物保护机械化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再以耕作机械化这一项来说,又包含整地、耕地、耙地、播种、中耕、除草、施肥、收获和脱粒等生产过程的机械化。
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农业机械的需要量是很大的,而当前国家能够提供的农业生产资料还很有限,这就需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收效最大、受益最快的地方。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顺序上,应当是先主要商品粮和经济作物产区,后一般地区;先全民所有制(国营农场),后集体所有制;先解决耕作、排灌和农村运输的机械化,然后逐步推向全面的机械化。具体地说,东北、华北的耕作机械化,南方水田地区的排灌机械化,冀、鲁、豫平原和重点牧区的井灌机械化,适应不同地形和道路的轻便运输工具,都要优先予以解决。
假定(仅是假定)我们在主要农业机械的保有量方面,大致达到苏联现在的水平,即做到一千五百亩土地有一台拖拉机
(苏联是一千七百三十八亩),四千五百亩土地有一台谷物联合收割机(苏联是三千七百一十亩,我国适用这种机器的作物面积比苏联少),四千五百亩土地有一辆载重汽车(苏联是四千五百二十六亩),二百亩土地有一台五马力左右的小型机泵,就算是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或者说是完成了农业机械化的第一步。那么,我国可机耕的面积以十四至十五亿亩计算(全国现在可机耕的土地十二亿亩,今后若干年再开垦二亿至三亿亩),需要机械排灌的面积以八亿亩计算(以每一人有一亩水地来计算),全国就需要一百至一百二十万台拖拉机(另外加几十万台手扶拖拉机和电动绳索牵引机),三十至三十五万台谷物及其它作物的联合收割机,三十至三十五万辆载重汽车,三百五十至四百万台排灌机械(按小型计算),连其它动力加在一起,全国可以达到一亿至一亿五千万马力。这是从需要方面考虑的一种设想。从可能性方面来考虑,又是怎样呢?我国当前农业机械工业只是初具雏型,还没有建成一个全国性的完整的适应各地需要的农业机械工业体系。但在过去两个五年计划发展的基础上,又经过一年多来的调整工作,实现我国农业技术改革的物质技术条件已经逐渐成熟了。我们的机械制造能力有了很大的加强,制造各种农业机械所需要的各种金属材料,大部分可以自给;作为农业机械动力的主要燃料——石油工业的生产也有了很大发展;加上党和国家把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放在优先地位,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支援农业生产等有利条件,我们实行农业机械化的时间不一定很慢,而是可以快一点的。
苏联达到现在一千七百亩地有一台拖拉机的水平,从1929年算起,扣除卫国战争的五年,用了二十八年的时间。美国从开始农业机械化到每台拖拉机负担一千五百亩耕地的水平,共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是否可以比他们快一点呢?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应当说是有这种可能。我们从现在起应加紧工作,为提前实现这个伟大的任务而奋斗。
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是一个由半机械化到机械化的过程。在由旧式的和半机械化的农具到全盘实现机械化的长时期内,要实行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相结合,而以半机械化农具、改良农具为主。在农用动力上,也要长期实行机械动力和畜力相结合。
这首先是由我国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农业的特点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自然条件和耕作方法不同,农具的种类千差万别,不下数千种,要在短期内用机械化农具来代替这千百种旧式农具是办不到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主要还是依靠中、小农具和人力畜力进行生产;而机械化农具又是在半机械化、改良农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不能消极等待农业机械,也不能因为有了部分农业机械就放松对大牲畜的繁殖发展和饲养管理工作,忽视中小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的生产和维修工作。我们还要看到,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实现之前,固然主要靠中小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进行生产;就是在机械化实现以后,也还要把它们和机械化农具结合使用,才能精耕细作,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
在这方面,我们也不妨看看世界各主要国家农具发展的历史。苏联、美国、英国一般都经过手工劳动——半机械化——机械化三个阶段。其中,实行半机械化的时间差不多有上百年的历史。美国从1850年前后开始大量使用马拉农具,到1910年开始生产拖拉机时,全国的骡马是二千四百万头,1920年发展到二千六百万头,直到1940年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骡马才减到一千四百四十七万头。苏联直到1957年仍有马拉犁一百九十万部。日本的情况更突出,据1956年的统计,每个农户在一年内的农业生产中,使用人力、畜力和机械动力的时间构成,大致如下:手工操作20%,人畜力机械(即半机械化)70%,动力机械10%。从这些情况看来,轻视畜力,轻视半机械化农具,轻视中小型农具,是绝对错误的。
我们党在提倡农业机械化的同时,一直对中小农具和改良农具给予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鉴于今后多少年内,农业生产主要依靠改良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这一客观事实,特别强调传统农具的改良工作。毛泽东同志指出,要集中一批科学技术人员和农村有经验的铁匠木匠。搜集全省、全专区、全县各种比较进步的农具,加以比较,加以试验,加以改进,试制新农具。试制成功,在田里实验,证明确实有效,然后才能成批制造,加以逐步推广。这里,毛泽东同志不仅指出要抓改良农具的工作,而且指出了农具改良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农具改良的原则——先试制后推广的原则。前几年遍及全国的工具改革热潮,是一次声势浩大的改革农具的群众运动。在这个运动中,很多地方收到了实际效果,对增产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也有搞失败了的。其原因就在一个是按照毛泽东同志的话作了,一个则没有甚至违反了这些指示,而决不是工具改革运动本身有什么不好。
综合利用和多种经营
根据我国地少人多、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的特点,农业机械的发展要大、中、小型相结合,以中小型为主,并实行综合利用。
这首先是由我国的自然条件决定的。我国现有耕地除一部分地势比较平坦,地块比较大,可以容纳较大机型外,大部分地方田块都比较小,只有十几亩、几亩、几分大,特别是南方水田地区,山峦起伏,河道交错,更需要轻便灵活的、能够上山下水的小型机具。第二,就在地势平坦、地块较大的地方,也需要大、中、小型配套,才能更好地发挥机器的效力。例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二分场,1961年每万亩土地有八个标准台拖拉机,大、中、小型配套齐全,比不配套的前一年缩短了二十天的播种期,追肥、中耕增加了一至二次,全场两万多亩粮田,平均亩产三百二十斤,比前一年增产18%,每人平均生产二万五千斤粮食。第三,是农业机器本身的经济性能决定的。例如,中小型轮式拖拉机,万能性高,操作灵便,能担负耕地、中耕、收割、运输、排灌、除虫等综合作业,也可以代替牲畜作业和在较小的田块上进行耕作,耗用原材料、燃料和人工较少,成本较低。因而占了世界各国拖拉机的主要部分。功率在三十五马力以下的拖拉机,英国占84%,西德占90%,日本占97%。第四,又是我国农民的要求。由于我国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的积累还不多,购买力还不高,所以特别希望农业机器能够综合利用(也就是一机多用)。如果一台拖拉机能耕地又能运输,能排灌又能加工,能修路又能种树,能挤奶又能剪羊毛等,真正满足农业多种经营的要求,农民使用机器的兴趣就大了。由此看来,尽管我国农业机器大、中、小型之间的比例,还要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才能定下来,但要“综合利用”、“以中小型为主”是可以肯定的。
经济资源和技术政策
我国自然资源极为丰富。采取适当的技术政策,最经济、最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也是我国农业机械化速度能否加快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作为世界的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主要的原材料必须立足于国内;例如,制造拖拉机所需一定数量的镍铬合金钢、铝合金和铜合金,在我国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的情况下,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政策。又如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需要大量的动力能源,在拖拉机和农用内燃机的燃油政策上,究竟是使用汽油还是使用柴油?这就要看我国的自然资源和各种具体条件。我国石油轻制品中,柴油和汽油的产量大体相同,但使用轻柴油比使用汽油具有热效高、耗油少、成本低等特点,因此拖拉机和内燃机的燃料,应以使用轻柴油为主。又由于我国石油的产量还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其他各种动力资源。在有电源的地区,特别是大城市郊区,就应当尽可能地利用电力,这是因为电动机具有操作方便、运转故障少和使用成本低的优点。在煤炭产区和供应方便的地区,就应当重视煤气机和锅驼机的利用。此外,还应充分重视水力、风力、潮汐和天然气的利用。福建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利用当地丰富的水力资源设计出来的几种水轮泵,不仅使用可靠,而且维修管理都很方便,每年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这是一个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办事的好典型。如果全国各地都能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出发,采取适当的技术政策,最经济、最合理地利用经济资源,不仅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资金,而且会大大地加速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全能和专业
要使我国农业机械工业的发展既能多快,又能好省,还需要很好考虑全能厂和专业化的问题。
由于我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我们新建的拖拉机厂和农具厂大都是按全能厂的要求来建设的,就是说,除了一部分零部件由外厂协作外,整台机器都由一个厂制造,因而这个厂的建设就必须“肝胆俱全”。要“全”,投资就要多,时间就要长,成本就要高,而设备反而不一定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这种情况,在我们建设初期也是不可免的;有几个大型的全能企业做骨干,也是必要的。但是,今后要使农业机械工业能够有较快的发展,那就应该考虑今天世界各国专业化程度愈来愈高、协作范围愈来愈广的经验。专业化与协作具有产量大、质量高、成本低、技术容易过关等优点。在通常情况下,专业化工厂制造的配件(如汽门、缸套、活塞)所需成本和劳动量,比全能厂要低一半左右。美、英、西德、日本等国家的农业机械工业的共同特点,是专业化程度高,小型企业多,但产量大部垄断在少数大企业的手里。它们的拖拉机厂实际是装配工厂,一般都不自行铸造锻件、有色铸件、活塞、活塞环、底盘、冲压件、水箱和标准件,而只制造很少的特殊零件、配件。英国苏格兰拖拉机厂只有一千七百人,但年产拖拉机的能力却有二万台,原因就在于它所需的发动机、齿轮、车轴、后桥、电气设备均由外厂协作供应。这说明广泛采用专业化和协作的办法,可以使我们的农业机械工业用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较快的效果。我们应当实行全能和专业相结合而以专业化为主的方针。
动力和农具
在农业机械化的内部关系上,动力机(拖拉机、电动机、内燃机、蒸气机)、作业机(水泵、各种农具、畜牧机械)和配件的生产供应以及修理网的建设,都要按比例地发展。也就是说,在制造和维修、动力和农具、主机和配件、数量和质量等关系上,都要有正确的处理。因此,建设农业机械工业,并不是单有拖拉机厂就够了。有了拖拉机厂,还要有农具厂、配件厂、修理厂。这四者的投资比例,有人认为,应当是1∶1∶1∶1.5。就是说,如果建设一个拖拉机厂需要投资二亿元,那么农具厂也要二亿元,配件厂也要二亿元,修理网则要三亿元,合计是九亿元。为什么有些地方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很低、成本很高呢?除了使用管理和燃料供应上的问题之外,主要是这四者之间的比例不协调,往往是重动力机轻作业机,重主机轻配件,重制造轻维修,重数量轻质量。
拖拉机只是动力,真正完成各项作业的是农具,农具是直接作用于生产对象的工具,种类既多,适应性的要求又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动力机械还重要,还复杂。农业劳动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作物,而且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因此农具要适应不同的气候,又要适应水作、旱作、平作、垅作、单作、套作等不同的耕作制度;还要适应耕、耙、播、收和中耕、除草等不同的作业要求。拖拉机的品种,在我们国家大体有几十种就够了,而农具就需要几百种,上千种。单是犁这一项,就需要适应深耕、浅耕、单向、双向、单铧、多铧等不同品种几十种。而农具问题不解决,拖拉机生产得再多,也是有头无尾,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现在世界上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国家,拖带农具多达一千余种,而且至今还有一些农具没有解决。我国现在生产的只有几十种,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所以,要针对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项目,加紧仿制、改制和创制。例如,东北地区的垅作机具,南方水田地区的排灌和耕作机具,北方地区的井灌、耕作机具,牧区的牧草收割、剪毛机具,都应当尽快予以解决,使作业机的发展尽快跟上动力机械的发展。
制造和维修
正确解决制造和维修的比例关系,克服当前维修这一薄弱环节,是农业机械化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保证一台机器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既靠制造,也靠维修。在某种意义上讲,维修比制造更重要。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相同的两台机器,一台由于维护修理不好,很快变坏了、报废了;而一台由于保养维修得好,却使用得很好很久。由此看来,维修的重要性并不下于制造。维修是机器的生产的继续。维修工作长期落后于制造,是不能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的。在最近一个时期,要切实加强修理网的建设,加强专业配件厂的建设,加强维修的技术力量,增添专用设备、试验设备,保证维修材料的优先供应。这里有三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增加必要的维护设备,提高使用者的技术水平。只要机器维护得好,就可以减少修理次数,延长机器的寿命和使用时间;二是实行配件的专业生产,这是提高配件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迅速满足维修需要的重要措施;三是把现有的一些机械制造企业转为农业机械的修理厂,同时充实必要的专用设备,这比新建设修理厂既快且省,是弥补维修力量不足的一条捷径。
从制造方面来说,首先要解决选型定型的问题,以及和这相联系的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的问题。
目前,我国使用的拖拉机和内燃机各有一百多种型号。这么多的型号,给我们在使用管理、维修上带来了很多麻烦,经常出现使用效率低、成本高、供应不及时等现象。因此,需要下定决心,一方面由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对现有农业机械组织必要的调整,以便逐步减少每个省、每个国营农场、每个人民公社、每个农业机器站的机型;另方面又要在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和农业特点,制定我国拖拉机、柴油机的系列型谱,使系列尽量减少,品种尽量增多。经过这几年的研究、试验和鉴定,已经有一部分农业机器可以定型。在零部件的通用化和标准化方面,也需要把性能和规格相近的产品尽可能统一起来,这将给制造、维修、使用带来极大的好处,而且可以大大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的成本。
数量和质量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但要表现在我们的经济成就的数量和进度上面,还必须表现在它的质量上面。”(《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第34页)我们应该在增加农业机械的品种、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增加产量,按照党的多快好省的总路线的要求办事。
农业机械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是由几亿集体农民在各种不同条件下使用的。它要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经济性、合理性;它要适应各种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精耕细作的技术要求;它要坚固耐用、结构简单、轻便灵活、价格低廉;它的零部件要具有高度的互换性,最大程度的标准化、规格化等等。因此,我们应当十分重视产品的规格、品种和质量的问题。产品质量不好,是社会主义建设中最大的浪费。问题很明显,如果一台机器的质量是好的,寿命是长的,一台可以顶几台使用。那么,质量之中也就包含有数量的意义了。如果粗制滥造,数量再多,也不能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实现。质量的好坏是极其重要的,在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上,应该强调质量第一。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应该坚决执行优质优价、低质低价的政策,制订严格的产品出厂的验收标准。产品质量不好的不许生产。产品不合规格的,要把产品质量如实地告诉使用者,而且允许使用者有要求包退包换之权。应当逐步改善设备的落后状况,制订合理的产品标准和工艺规程,教育职工熟练地掌握技术和业务,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并彻底纠正那些对于质量不负责任的错误观点。我们应该以高度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尽可能使每一件产品都具有性能好、功效高、成本低、寿命长的优点。
推广和使用
农业机械制造出来以后,怎样及时地供应到使用者手里,使用者又怎样使用得好、管理得好,是农业机械化中两个极关重要的问题。
在销售推广工作中,有些地方曾经发生过供应不及时、不对路、不配套、价格不合理、质量不好、技术服务跟不上这一类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
经常了解不同地区对农业机械的需要情况,保证机器、农具、配件、燃油能够按时、按质、按量供应农村,这是销售部门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要尽量避免需要时没有,不需要时大批积压,或者此地积压、彼地缺货的现象。为了有效地支援农业,对农业机械应当坚持薄利低价政策。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生产企业要尽力降低成本以外。销售部门还要尽量减少周转环节,降低流转费用。世界上有些国家销售单位的技术服务工作做得很好,给农民帮助很大。例如,日本一个只有四千多人的农业机器厂,到农村指导使用技术、修理机械、补给零件的常备技术服务人员,就有六百多名。此外,还在一千多个代销站里设有服务员。这些“触角”伸入农村,当然主要是为资本家的利润服务,但把这个办法用到我国来,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机器的任何故障都应该以最迅速的办法排除,才不致于违误农时。
在农业机械管理体制上,实行维修、销售、使用三合一的办法,可以减少多头领导,发挥机械效能。我国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农业机器站一般还是以国有国营为好,少数有条件的可以试办国社合营,只有极个别办得好的才可以社有社营。有些排灌机械和其它农业机具,按其大小和受益范围,可分别实行队有、社有、国有或社队合营、社社合营、国社合营的办法。农业机器站的建立,应当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拖拉机、排灌机、作业机、修理设备和储油设备,要一次成套配齐。在经营管理上,应当建立专人专机负责制,切实实行经济核算,努力降低作业成本。农业机械是由人掌握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做好人的工作。机器好不好使,耐用不耐用,重要的是看人对待机器的态度和本事的高低。因此,要加强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技术学习,不断提高机械手的政治水平和技术水平。
科学研究和技术队伍
党在八届十中全会公报中指出:“要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特别是要注意对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大力培养这些方面的人才,同时要加强对知识分子的团结和教育工作,使他们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现在摆在我国科学、技术专家面前的任务很大、课题很多,要解决动力问题,又要解决农具问题;要解决耕作问题,又要解决排灌问题;要有适应山地、旱地的机械,也要有适应平原、水田的机械;要有适应北方寒冷气候的机械,还要有适应南方亚热带气候的机械;新产品要创制,老产品也要改进。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划、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本身的可能条件,分别轻重缓急,从当前实际需要出发,首先解决农业生产和农业机械生产中需要最迫切、增产效果最显著、节约劳动力最多的项目。同时,又应当照顾长远发展的需要,安排新的研究课题。几年来我国科学研究工作的经验证明:项目不宜过多,要集中力量,突破重点,讲求实效。我们应当迅速着手在全国不同的自然经济区域,分别建立适应平原、丘陵、山地、水田、畜牧、林业、渔业、农副产品加工和热带作物等机械化的科学研究基地。并且要经常注意引进外国农机产品,收集最新的科学情报,利用各国有用的经验。充实试验设备,建立试制工厂、试验农场,这是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条件;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加强调查研究,先试验后推广,注意同富有经验的老农和能工巧匠相结合,这是科学研究工作的根本方法。这几方面的工作做得好,就能加速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农业机械化要做好科学研究工作,还要做好科学普及工作。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也是科学、技术普及和提高的过程。这就要特别重视推广新技术和培养技术力量的工作。农业机械化所需要的人是一种新人,他不但要能熟练地掌握现代技术,而且要具有新的道德品质,全身浸透集体主义精神。需要多少这样的人呢?我们如果从设计、科学研究、制造、使用管理,以及为它服务的供销、运输、基本建设一直到培养这些人才的学校通通设想一下,就大致可以知道需要多少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制造工人、拖拉机手、管理人员和学校教师了。这个数目何止几十万、几百万。可以说,机械化,就是要把我国几亿农民都变成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世界上一支最大的现代化的农业大军,也是技术改革所引起的又一次深刻的革命。我们应当以极高的革命热情来迎接这个培养人的任务,而当前首要的工作就是要适当地调配现有的技术力量,以加强农业机械化这条新的战线,并使培养新生力量的工作得到加强。
六十多年前列宁就说过:“采用新的生产方式会遇到种种困难,它的发展道路不会是平坦的,而是崎岖曲折的。但是它必然会发展,农业必然会革命化,这是无可怀疑的。”(《列宁全集》第5卷,121页)今天,在党和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光辉照耀下,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援下,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力量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以较快的步伐实现我国人民盼望很久的农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