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北京郊区小麦丰产的主要经验和分析
诸德辉 曾道孝
今年北京郊区的冬小麦获得了全面丰收,单位面积产量比解放以来前十二年的平均产量水平增长20%以上,比1961年增加了47%,是历年来增产幅度较大的一年。一些过去产量较低的生产单位,也出现了变低产为高产的实例。东郊朝阳区六万五千多亩小麦,平均亩产二百十一斤半,比1961年增长51%。这个区的来广营公社顾家庄生产队今年共种小麦一百零三亩,平均亩产四百三十一斤,比1961年平均亩产一百六十九斤骤增155%,比本队历史上产量最高的年份平均亩产一百七十六斤增长144.8%。南郊红星人民公社是京郊种麦面积最大的丰产单位之一,二万六千多亩小麦,今年平均亩产达到二百八十八斤半,比1961年增长了20%以上。全公社一百二十二个生产队中,已有四十三个生产队的平均亩产超过了三百至五百斤的水平。连年丰产的旧宫大队今年有一千零十二亩麦田获得了平均每亩五百四十八斤的高额产量。西郊东北旺人民公社全部二千五百三十一亩小麦,平均亩产四百七十四斤,比1961年增产22%,比1960年则增产达80%以上。
为了系统地总结京郊小麦丰产经验,作者在小麦生长期间和收获以后,曾到上述丰产单位进行了调查访问,并结合自己在试验研究工作中得到的结果和体会,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兴修水利 适时灌溉
小麦从种到收需水量约为四百到六百毫米之间。北京地区常年平均雨量虽在七百毫米左右,但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间,而在小麦从种到收长达九个月的整个生育期间,降水总量一般不足二百毫米。因此,保证京郊小麦稳产丰收,必须解决麦田灌溉问题。1958年前,红星、东北旺两个公社的小麦平均亩产都只在百斤上下,当时绝大部分麦田没有灌溉条件。1958年以来,积极兴修水利,产量迅速上升。今年红星公社水浇地小麦已达二万三千多亩,将近全部麦田的90%;东北旺公社全部麦田已改成水地,这是大面积丰产的有力保证。此外,我们根据朝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调查的资料,分析了高碑店公社不同产量水平的浇水情况:平均亩产二百斤至三百斤水平的有九个生产队,平均浇水一点八次;三百斤至四百斤水平的八个生产队,平均浇水三点八次;四百斤至五百斤水平的六个生产队,平均浇水五次。可见浇水多少与产量高低有密切关系。
因地、因时、因苗制宜,适时灌溉,保证小麦在各个生育阶段有适宜的土壤水分,是争取丰产的重要因素。根据各丰产单位的经验及历年试验研究资料,一致肯定了冻水、拔节水、抽穗水和灌浆水是北京地区麦田灌溉的关键时期。小麦浇冻水有蓄水保墒、防寒保苗等良好作用,并能及时供应来年小麦返青生长需要的水分,一般能提高产量10%—20%。据北京市农业研究所1961年在京郊测定,浇冻水的麦田,在冬季气温最低的1月份,地表十厘米土层内的日平均温度提高摄氏一至两度,早春返青期间,五至十厘米的土壤含水量也比不浇冻水的多50%以上。因此一般年份除部分低洼涝碱、土壤水分过多(含水量超过20%)的麦田外,都应适时适量浇灌冻水。冬灌时间以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土地即将封冻时为宜。水量要浇透浇足,但以浇水当日能全部渗下为度。
在浇足冻水的条件下,除气候特别干旱,土壤水分不足的麦田或盐碱地需要灌水压碱以外,返青水不宜浇得太早,以免降低地温,影响麦苗及时返青生长,而且早浇返青水后地面容易板结,如果不及时松土,反不利于保墒防旱。假如拔节水再浇得不适时,还会降低分蘖的成穗率而造成减产。一般认为春季灌水从3月下旬开始,4月中旬以前浇完比较适宜,这时麦苗正处于起身、拔节阶段,生长迅速,气温回升较快,土壤水分加速蒸发,如果能够及时灌溉,对促进幼穗分化,提高分蘖成穗率和争取穗多、穗大、粒多,有显著的效果。小麦抽穗以后,直到灌浆成熟,是一生中需水量最多的时期,如果水分不足,就会使不孕小花数增多和造成灌浆不满、籽粒秕瘦等情况,还会有一部分已经抽穗的植株发生死株或青枯的现象,有效穗数可能减少10%—20%。红星、东北旺等公社几年来的经验证明,后期适当灌水的增产效果一般在百分之十以上,特别在干旱的年份,作用更为显著。今年凡是产量较高的单位,后期灌溉的麦田面积比例也大,但目前有些地区由于其他作物(水稻、蔬菜等)用水以及渠道管理不善,以及上下游争水的矛盾等问题,使小麦后期浇水受到影响,这是今后需要研究改进的。
几年来,北京郊区水浇地不断扩大,但是不少地区由于渠系不配套,土地不平整,纵有水源,还不能保证灌水质量。例如浇水时间拖得长,费工费水,高处浇不上,洼处受渍害。
增施肥料 合理施肥
我们就朝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调查的资料,分析了三十一个不同产量生产队的施肥情况,其中亩产二百斤到三百斤的九个生产队,每亩施肥总数折合氮十九点六斤,平均浇水一点八次;亩产三百到四百斤的八个生产队,每亩施入总氮量十九点八斤,浇水三点八次,可见这两种产量水平的施肥量虽然相近,但平均亩产相差百斤以上,主要是灌水次数多少的影响。亩产四百至五百斤的八个生产队,每亩施入总氮量为二十一点八斤,平均浇水五次,可以肯定肥、水对增产都起了明显的作用。而亩产五百斤以上的六个生产队,每亩施肥折合含氮量达到三十二点六斤,平均浇水则为四次,施肥量显著增加,浇水次数反有减少,可见提高产量,增施肥料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连年增施优质有机肥料的麦田,由于土壤结构的改良,肥力不断提高,在达到一定高产水平时,施肥量可以适当减少。
经济合理地施用化肥的问题,也是今年各丰产单位在掌握施肥方法上比较突出的经验。有些单位施用氨水或碳酸氢铵作底肥,增产效果相当显著。双桥公社今年有二千五百亩麦田每亩用氨水八十至一百斤,有五千亩麦田每亩用碳酸氢铵二十至三十斤,都是结合耕翻土地时施下,代替有机肥料作底肥,据试验对比,施氨水的增产效果一般在15%—25%以上,施碳酸氢铵的增产达30%。该社的试验还证明了增施少量氮素化肥作种肥,是经济效高的增产措施。这项试验是在亩施底肥五千斤并有灌溉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结果亩产量在五百斤以上。
分期追肥的增产作用早已为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所肯定,但为了充分发挥追肥的效果,必须针对不同条件的麦田,因地制宜掌握追肥时期。据北京市农业研究所今年在来广营公社顾家庄生产队进行的试验:旱地每亩各以十五斤硫铵分别在分蘖、返青、拔节、孕穗四个不同生育期一次追施,产量结果依次为一百二十九、一百四十一、一百一十五、一百一十七斤,证明以返青期追肥的产量最高,分蘖期次之,拔节和孕穗期均低;水地每亩各以二十五斤硫铵分别在返青、拔节、抽穗期一次追施,产量依次为三百九十、四百五十、三百四十五斤,证明以拔节肥增产最多,返青肥次之,抽穗肥产量最低。以上结果说明追肥必须结合灌溉,才能充分发挥肥效。旱地如需追施化肥,应提早在返青期以前趁土壤比较湿润时施用为好。有灌溉条件的麦田,如果化肥供应比较充足,重点以放在返青、拔节期分次追肥为宜;化肥较少时,则宜在拔节期集中施用。在高产条件下,增施孕穗肥也有良好的作用。至于抽穗期追肥,一般认为时间太晚,看不出明显的增产效果。
推广机播 适度密植
在地势比较平坦,肥力充足、有灌溉条件的麦田,实行机播密植,麦苗分布比较均匀,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养分和空间的光能,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比大垅稀植的显著增产。这是保证丰产的良好种植方式。各丰产单位的经验还证明,机播可以使播种进度加快,能保证大面积适时播种。今年亩产三百斤以上的麦田,大部分都是机播的。
农谚说,麦收三件宝:头多、穗大、籽粒饱。如果没有足够的穗数,就失去了丰产的基础,但穗数并不是丰产的唯一因素,只有在足够穗数的基础上争取穗大粒饱,才能获得高产量。我们调查,不同的产量水平,对构成产量的三个因素有着不同的要求。肥水不足,产量较低的麦田,争取大穗比较困难,增产主要依靠保持相应的穗数。随着肥水条件和产量水平的提高,则要求在适当增加穗数的同时,争取粒多和粒重。总的说来,亩产三、五百斤的麦田,每一百斤产量,大约需要八至十万个穗子,穗数不足,产量不易稳定;穗数过多,又容易超出土地负荷能力引起徒长倒伏,因此穗数的增加应有一个限度,针对目前的生产条件和栽培技术,高产麦田的每亩穗数以不超过六十至六十五万穗比较稳妥可靠。为了达到上述要求,一般丰产田在适时播种的情况下,每亩播种量以二十五至三十斤之间为宜(按照斤籽万苗的出苗率,可以得到二十五至三十万基本苗)。这样在肥水不太充足的情况下,也能保持一定的穗数,达到一定的产量。如果肥水条件比较充足,就能发挥分蘖的作用,显著增加穗数而提高产量。今年郊区机播麦田的每亩播种量大部分在三十斤左右,保有基本苗三十万上下,这个密度基本上是合理的。但值得研究的是,今年有部分肥水条件很好的高额丰产田,播种量达到每亩三十五至四十斤,看来密度偏高了些。双桥公社直属队的二百九十二亩高产田,于9月23日—25日播种,每亩播种量平均为三十八斤,基本苗达到四十二万,最后每亩成穗六十二万(密的地方达到七十万以上),平均每穗结实十八粒,虽然获得了平均每亩六百七十点八斤的高额产量,但据我们在生育期间观察,发现部分生长旺盛的地段有过密徒长的现象,影响了穗部的良好发育,灌浆成熟期间并有局部比较严重的倒伏情况,造成一定程度的减产,也增加了收获的困难。我们认为,对于这种类型的丰产田,不宜采用过多的播种量,仍以维持每亩三十万左右的基本苗为宜,这样能保证植株生育健壮,便于加强后期管理,对进一步争取高产是比较有利的。至于一般中下等肥力、产量水平不高的麦田,只要能认真整地、注意播种质量,在适时播种的情况下,更不需要这样高的密度。在地力瘠薄、施肥不足、缺乏灌溉条件的麦田,为了便于集中施肥和加强中耕保墒,可以采取畜力开沟播种,但应防止行距过宽、流于稀植的偏向。
采用良种 精心管理
几年来,北京郊区推广优良品种显示了巨大的增产作用。今年各丰产单位无例外地都是采用了农大183、农大90、华北187、北京6号、北京5号等优良品种。根据历年试验结果,这些品种由于耐肥耐水、穗大粒饱、茎秆坚硬、抗病性强,在良好的栽培条件下,一般能比当地原有的品种增产20%—40%以上。在肥水充足的丰产麦田,这些品种还能够避免或减轻倒伏现象和锈病威胁。此外,适期播种、及时防治地下害虫、精心加强田间管理等,也都是保证丰产必须重视的环节。
总起来说,今年北京郊区小麦大面积丰产的大量事实,有力地证明了只要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就可以迅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看来,在一般中等肥力的土地上,如果做到土地平整,保证适时均匀地进行灌溉,亩施三千斤左右底肥,三十斤左右化肥,并配合良种、密植、适时播种等措施,是可以获得三百斤到四百斤以上的产量的。


第2版()
专栏:

大力支援农业生产 促进农业技术改革
全国三类物资交流会在上海举行
会上签订了合同和协议五万多份,大量交易了国家统购、派购以外的农副产品和计划外的工业品,成交总额达九亿多元
新华社上海20日电 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工商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的代表,最近在上海举行了一次物资交流会。会上成交了大量国家统购、派购以外的农副产品和计划外的工业品。签订了合同和协议五万二千多份,成交总额达九亿四千多万元。
支援农业生产、促进农业技术改革是这次交流大会的中心内容。会上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成交额达一亿多元,其中有农村短途运输工具、耕畜、铁木农具、农业机具配件、电气安装器材以及农村发展副业、手工业生产需要的匠作工具等。山西省的名牌小农具定襄铁锹,会上很多地区要求供货。山西省手工业部门在前几个月已经成批供应各地,这次又供应给最急需的内蒙古和甘肃农村二万六千把,并且保证在明年春耕前交货。许多省、专区和县的工商部门,在会上调济余缺,相互支援。河北供应福建杂骨、骨粉等肥料;福建调给河北扎制农村打场扫帚的竹苗。河南从辽宁购进一批荆条,供应开封市郊区农民发展冬季副业生产;辽宁从河南得到了农村十分需要的洛宁麦筛、草筛等竹制小农具。
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在会上拿出大批国家计划以外的日用百货和文化用品,供各地选购。上海商业部门同外地签订了一亿三千多万元的供应合同。这些商品中,大部分是农村市场适销的雪花膏、香脂、煤油灯头、塑料发夹、圆珠笔、文具盒、口琴等。有些著名的手工业品,如常州篦子、淄博料器、周村铜锣、北京烟袋锅等,在会上的交易也很活跃。这些手工业品的产地按照传统的供销关系,优先供应各地农村。对新疆、西藏、青海等少数民族较多的省区的特殊需要,很多地区也积极主动地提供货源或安排生产,组织供应。
来自各省、专区和县的代表,也积极为工业生产和城市市场提供原料、材料和农副土特产品。各地通过交流供应上海的农副产品、废品、矿产品和其他生产资料近三千万元。山西、湖南、贵州、广东以四千吨龙须草供应上海、武汉的造纸厂。用这批龙须草代替木浆制造高级纸张,可以节约八千多立方米的木材。上海、天津、辽宁生产香精香料缺乏的山苍子油、芳樟油和茴香油,也在这次交流会上找到部分货源。北京居民明年夏季需要的葵扇、枕席、草帽等夏令用品,通过交流会也购进了一批。
各地代表通过广泛接触,在地区、行业或企业之间还签订了一千九百多份定点供应合同与协议。这些协议包括产品加工、工艺加工方面的协作和原料、材料、燃料、备品、配件方面的定点供应等项目。这种协作关系固定下来后,就使三类物资逐步纳入生产、收购和供应计划,不仅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增加货源,也有利于供需双方的经济核算。
这次交流大会是11月12日至12月4日举行的。大会由国家经济委员会、商业部、轻工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联合召开的。


第2版()
专栏:

吉林省通榆县供销合作社贸易货站,面向农村,热心为农业服务。这是他们从外地采购来的畜力磨和手推磨正将运往农村 井河摄(吉林日报社供稿)


第2版()
专栏:

西藏农牧产品交换日益活跃
各地人民政府为了使农牧产品交换顺利进行,积极帮助过往农牧民解决食宿、运输、医疗等问题
新华社拉萨18日电 西藏地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旺季已经到来,农牧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相互交换活动日益活跃。
今年西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都获得较好收成,因而各地农牧民交换的物资丰富。西藏北部黑河、安多等县的牧民,9月下旬起就开始赶着满载土畜产品的牲畜前往山南、江孜、拉萨等地交换农产品,其中安多一个县今年就出动牲畜一万一千五百多头。当雄县今年的交换活动比往年提早了半个月,牧民运往农业区的盐、碱、羊毛、酥油等物资有二万五千八百驮(一驮约一百到一百二十斤)。黑河、比如、巴青等县的牧民驮运到林芝地区的各种物资有几十万斤,在长达二百多华里的尼洋河畔,各个交换点帐篷林立,物资麕集,人们熙来攘往,非常热闹。截至11月止,农牧民成交的物资已有七十多万斤,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达二万多件。
今年,有些地方的牧民还专门组织了牲畜市场供应农民需要。山南专区的乃东、穷结两县,在乃东县的温区联合开辟了一个能容纳八千头驮牛的牲畜集市。尼木县麻江区牧民专门为农民挑选了一百七十多头适于训练成耕牛的牦牛,到附近农业区进行交换。
许多地方还组织物资交流会促进交换活动。山南专区在泽当举行全区物资交流大会,参加大会的有十二个县的数千名农牧民,国营贸易部门为这次大会准备了一百多种价值约十万元的物资。日喀则地区的南木林、昂仁等县,11月间也分别举行了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江孜、那曲等地区的农牧民都纷纷赶去参加,并带去了大量的土畜产品,仅盐、碱就有三十七万多斤。
各地人民政府为了使农牧产品交换顺利进行,在主要路口设立接待站和交换站,帮助过往农牧民解决食宿、运输、医疗等问题,并在一些沿江的险要地段增修桥梁和加强了摆渡工作。


第2版()
专栏:记者来信

牲畜啃食麦苗不利增产
最近,我在山东德州、惠民等专区采访中,经过十多个县(市),都看见有羊、猪等牲畜啃食麦苗的现象。生长茁壮的麦苗被啃食,真是令人可惜!据了解这种现象还不是个别的,在鲁西、鲁西南以及与山东毗邻的河南、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也有这种情况。
农民辛辛苦苦培育起来的麦苗,为什么任牲畜啃食而不制止?我们在德州、惠民专区,找干部和社员交谈过,他们说,除近两年羊只发展过快,少数社员准备的饲料不足而乱放牧外,主要是对在麦田放牧的危害认识不清。他们说,老辈人就有冬季在麦田放牧的习惯,认为冬季小麦不生长,吃去几片麦叶没关系。有的人甚至说:“麦田放牧,牲畜粪尿赛追肥,并不少打粮”;还说“过旺的麦苗,放牧还可防止徒长”等等。
麦田放牧真的不减产吗?我们为此还访问了一些老农、劳动模范和农业科学研究部门的同志。他们一致肯定牲畜啃食麦苗会减产。
牲畜啃食过的麦苗减产多少呢?据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郭占一的测验,同样的条件,放牧比不放牧的一般减产一成左右。据山东省农业科学部门的试测,在天寒地冻的1月10日前后放牧:驴啃食的减产18.95%,牛啃食的减产5.22%,羊啃食的减产4.44%;在这个时间以前或以后放牧的,减产数则更大。羊啃食麦苗比牛驴啃食的减产少,有的人说是粪尿多而肥田的缘故,但据郭占一说,羊啃的麦苗并不比牛驴啃的减产少。至于牲畜啃食过旺的麦苗可以防止徒长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室的同志说,小麦生长过旺,多是种得太早和施肥不合理所致;冬前生长过旺,开春不一定旺,甚至变弱,如果放牧,更容易减产。
为了争取明年夏季小麦丰收,尽量多增产一些粮食,各地要及早防止牲畜啃食麦苗,要向社员说明牲畜啃食麦苗会造成减产的道理;纠正一些社员在麦田放牧的现象;帮助缺饲草的社员户解决困难;发动社员制订护麦公约,建立责任制,管好麦田。
王京文


第2版()
专栏:

布依族妇女王有莲担任麻江副县长
和群众同甘共苦 为人民热心办事
据新华社贵阳20日电 贵州省布依族妇女王有莲,解放前是一个放牛娃,现在成了深受群众爱戴的副县长。她自从1956年冬被选为贵州省麻江县的副县长以来,一直和群众同甘共苦,受到全县人民的赞扬。
王有莲像一个普通农妇那样朴实,经常穿自己打的草鞋,登山涉水,深入到偏僻地区工作。她一到那里,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群众都亲切地称呼她“大姐”,争相向她诉说知心话。甚至连接媳妇、嫁姑娘这些家务事,也找她商量。她从前工作过的地区,至今社员们对她还念念不忘,有事到县城时总要去看看她。
王有莲常把最艰苦的工作担子挑在自己肩上。在她担任副县长的六年时间里,她曾经两次到县里比较落后的兴仁(现改属丹寨县)和宣威区开展工作,担任区委书记,直到最近才回县里。当她在兴仁区担任区委书记时,经常到交通最不方便的边缘山区公社岩英公社去工作。去这个公社沿途得涉过三十多道山溪,但她从不畏难。她说:“越是交通不便,领导机关不容易派人去的地方,越需要帮助和关心。”她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平易近人,同她共过事的干部都称赞她民主作风好。上级有了什么指示,她都和大家一道研究、讨论,征求大家的意见。由于她作风民主,她和基层干部都合作得很好,她工作过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原来的落后面貌,有的成为先进地区,有的赶上了一般地区。
王有莲在生活上从不特殊。当她在兴仁区工作时,区商店的一个干部见她大热天还穿着一件粗布衬衣,便找了一件细花布衬衣给她送去,一连三次都被她婉言谢绝了。她说:“当前国家还有困难,当干部的应该多担些艰苦,我们现在穿的就很不错了,在1953年以前,我还一直未穿过棉衣呢。”她这种廉洁朴素的作风,使好多干部和群众深受感动。


第2版()
专栏:

农民知心的育种专家
——访西北农学院教授赵洪璋
新华社记者 刘野 张安南
初冬时候,八百里秦川到处是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麦苗一般都长得挺茁壮。这个著名的产麦区——关中地区,今年秋播下的麦种,很多是从现有的小麦品种中精选出来的,深为农民喜爱。
谈起小麦良种,农民就想到西北农学院育种专家赵洪璋。这几年,农民们不断跑到武功县,向他索取更好的良种。他们信任这位教授,因为十年前关中地区的小麦品质差,严重影响了产量。那时,赵洪璋给农民送了一件宝贵的礼物——他自己培育出的小麦良种“碧蚂一号”。以后不久,赵洪璋又培育出了一种能抵抗吸浆虫害的小麦品种。这两件礼物,被当地农民视为珍宝。从此,这一带的农民,就把赵洪璋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赵洪璋也为满足农民的要求,不断地培育着新的小麦良种。
赵洪璋并不满足于“碧蚂一号”已有的优点,着手制定一个新的研究计划:选育一些能够抗锈病、高产、早熟的小麦良种。他为了制定这个新的育种方案,颇费一番苦心;而实现这个方案,自然就要付出更多的心血。1957年,这个新的跨步开始了。
选育一种作物新品种,先要选择出适当的亲本进行杂交,也就是说,要寻找好的对象,让它们结亲,才能生出健壮的后代来。赵洪璋翻阅了大量有关小麦品种的材料,到国内外进行实地考察,又把许多个小麦品种种在试验田里,进行观察研究,详细了解它们的特性,最后,选定一种丹麦的小麦品种“狄斯朴瑞日”作为父本。对于这一选择,有的人赞成,也有人表示怀疑。原来,这个丹麦品种固然有许多突出的优点:抗锈病、产量高,但是晚熟。用晚熟的品种作为父本,而偏要得出早熟的后代来,这的确是个难题。赵洪璋把自己培育出来的一种特别早熟的“红玉麦”和“狄斯朴瑞日”进行杂交,从许多后代中选出那些既早熟又丰产的单株,再用早熟的小麦品种跟它杂交。这样一年又一年,一代接一代,挑了又挑,选了又选,终于使杂交后代具有了早熟的性能。
但是,一般说来,早熟的品种在较短的生育期中,吸收的养分少,产量低,品质也较差。可是赵洪璋认为,成熟期的迟早只不过是影响产量高低的因素之一。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了早熟品种也能够丰产,从而解决了又一个难题。
对于小麦的锈病,赵洪璋一直想办法对付它。几年前的一个夏天,他在关中一带跑了二百多里路,到处观察“碧蚂一号”的生长情况,证实“碧蚂一号”的确感染了锈病。从那时候起,赵洪璋就把向小麦锈病宣战作为自己研究计划中的一项内容。他在选择那个丹麦品种作为杂交亲本的时候,正是注意了它的抵抗锈病的特性。
“狄斯朴瑞日”在原产地抗锈的性能是很强的,但是引种到我国来究竟能不能抗锈病呢?在引种的第一年,正是锈病在关中一带大发生、大蔓延的一年。赵洪璋的试验田周围的麦子很多都感染了锈病。他一次又一次地跑到试验田里检查“狄斯朴瑞日”的抗锈情况,结果证明它抗锈能力很强。第二年,赵洪璋又用各种锈病孢子对这个品种的杂交后代进行人工接种,从苗期、返青拔节、抽穗,一直到灌浆,在每一个生长期都对它们进行严格的考验。以后,又一年一年地考验,一代一代地选择,不断地增强了它们的抗锈能力。同时还利用各种复杂的自然条件,增强小麦抗寒、抗旱的性能,使它们一代又一代健壮地生长。
不同品种的种子,一代又一代地进行杂交,形成了上百上千个小家族。为了从中培育出有希望的后代,每年都要选出几百个单株,而且要一株一株地观察鉴定,一株一株地选择,一穗一穗地收获和脱粒,然后分别把不同穗上的种子装进种子袋里,登记编号,妥善保管,第二年再把它们一颗一颗地播种下去。这一切,必须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如果稍有差错,就会影响整个选种工作的进行,得不出正确的科学数据,甚至使多年的劳动成果前功尽弃。赵洪璋为了避免不慎,常常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进行核对。这几年,因为他的教学工作繁忙,学校给他配备了助手和工人,但他仍然亲临现场,自己动手。他常常起早贪黑地在田间和工人一起工作。有时冒着风雨,撑着雨伞,有时又顶着烈日,汗流浃背地在田间进行观察试验。帮助他工作的工人说:“赵老师哪里像个教授,他简直就和农民一样!”可是,赵洪璋却认为从事育种工作,就要详尽地了解作物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越是在自然条件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候,越需要到田间作观察研究。他常常对助手和工人说:“搞咱这一行,不吃半车土怎么能行呢?”他熟悉自己的试验对象,就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对试验田里的小麦的生长情况、生理特征,以及每一个重要的变化,他都了如指掌。
现在,赵洪璋的一项新的良种选育工作已经进入最后的试验鉴定阶段了。今年秋天,他除了继续在试验田里进行试验外,还提前把这个品种拿到关中的不同地区去进行区域试验。秋播前夕,他和助手带着选拔出来的一些优良品系的麦种,到兴平县窦马公社、咸阳市周陵公社和醴泉县烽火公社等地,交给他的农民朋友们试种。这些公社的社员们,见了赵洪璋送来的麦种金黄透亮,颗粒肥大,喜得合不上嘴。他们像接待老朋友一样,接待着这位科学家。把他拉到自己的家里,特意用“碧蚂一号”小麦粉擀成面条给他吃。赵洪璋也就像到了自己的家里一样,和乡亲们吃着一个锅里的饭,睡在一个炕头上,共同商量着试种新品种的事。
赵洪璋信赖他的农民朋友,这几年,他先后邀请了好几十名农业先进生产者到他的试验地里进行观察,征求意见。赵洪璋常常说:“农民是最好的理论家,选留什么样的麦种,还是请农民来鉴定吧!”
赵洪璋和关中地区的农民有着密切的交往,他了解群众的爱好,熟悉他们的生活。他知道,关中农民最爱吃锅魁、蒸馍和细挂面,而且吃起来讲究有劲气。当然,从科学上讲,这也正是要求小麦出粉率高,含蛋白质多,营养丰富。赵洪璋为了满足群众的要求,总是把品质好当作选种的标准。每逢选育出一种新品种,他就擀成面条,烙成饼,请周围的老乡来尝尝这麦子好不好。有的老乡感激地说:“咳!赵同志,你为咱农民想得可真周到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