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以明年受益的治涝和维修配套工程为主
黑龙江提前完成冬修水利计划
  河西走廊利用已整修完毕的水利工程加紧冬灌
新华社哈尔滨13日电 我国最北部的黑龙江省已提前完成冬修水利工程计划。这些工程,大部分是明年农业生产就可受益的治涝和维修配套工程。
黑龙江省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每年汛期江河水位上涨,平原地区积水不易外泄,大约有四分之一的耕地常年遭受不同程度的内涝。今年,这个省进一步总结了过去兴修水利的经验,确定以兴修主要产粮区呼兰河流域的治涝工程为重点,同时进行松花江下游、呼兰河、拉林河、汤旺河等堤防险工地段的整修加固、复堤堵口和三十六座水库的维修配套工程。这些地区的群众,冬修水利的积极性很高。呼兰县孟家公社负责施工的堤段,原计划加高一米,社员们怕不够高,又自动增高了半米。
新华社兰州13日电 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各人民公社,利用已经整修完毕的水利工程加紧冬灌。进展较快的张掖专区,目前已经完成今年冬灌计划的98%。
河西走廊今年秋冬开工整修的重点水利工程共有四十九项,分布在张掖、酒泉、武威等三个专区。到12月上旬,已有四十三项重点整修工程先后竣工,共恢复有效灌溉面积十三万四千多亩。张掖专区各灌区的社员,在今年河水流量较小的情况下,抓紧时机,注意节约用水,加强渠道管理,上游照顾下游,使冬灌工作迅速地开展起来。


第2版()
专栏:

  山东南四湖地区调整排灌站布局
新华社济南13日电 山东省南四湖地区在今冬兴修农田水利中,合理调整排灌站和排灌机械的布局,进一步发挥机械排灌的作用。
鲁南的微山、东平、昭阳、独山等湖泊,统称南四湖,地势低洼,易旱多涝。当地二百多万亩盛产小麦的滨湖洼地,都靠排灌机械抗御水旱灾害。几年来,在国家支援下,依靠人民公社的集体力量,在微山、金乡、济宁等沿湖县、市,建立了九十三处机械排灌站和电力排灌站。
这些排灌站的建立,对发展这一地区的粮食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有一部分排灌站在建站设计时,注意了发展农田灌溉,对于排涝考虑不够。因此,现有的排水设施,不能适应这一地区的排涝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的水利部门,早在今年夏季即组织干部深入到滨湖地区的排灌站,勘察地形,搜集旱涝资料和群众要求。然后,选定一个有代表性的排灌站进行改灌溉为排水的试验,把灌溉渠道改为排水道,并按排水要求调整了机械安装。由于及时排除了灌区积水,使受益地区多收了二十万斤豆子。
根据这一经验,今冬沿湖各县在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时,也分别根据各排灌站建站以来所遇到的旱涝情况,分析了粮食生产对灌溉和排水需要的迫切程度,并征求了群众的意见后,把十多处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不适宜灌溉的排灌站,按照以排为主的原则改建为排水站;同时整理了渠道工程和机械设施。另外,还将一些已经停种水稻地区的灌溉设备,移到低洼的湖滨地带,改建为排水站。经过这样调整后,明年微山、金乡、济宁等沿湖县、市,即可有十多万亩农田大大增强抗涝能力。(附图片)
  新疆喀什市郊夏马力巴克公社第一大队的社员在修挖渠道
新华社记者 艾海提摄


第2版()
专栏:

  重视整修旧有的排灌系统
  王乐平
安徽芜湖专区沿江一带圩区,土地肥沃,沟渠纵横,水源充沛,是我国水稻主要产区之一。但是圩田地势低洼,往往在禾苗生长正好的时候,一场大雨,积水过多,就要造成严重的内涝灾害。如何根治圩田内涝,是争取农业丰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切实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最近在和县保大圩和盛小圩,专门作了一次调查。
这两个圩在今年七月五、六日共降大雨三百一十毫米。保大圩内涝成灾即达七千五百亩,占总田亩的41.5%。盛小圩地势比保大圩还低,过去历年受涝的都在六百至八百亩左右,今年仅被淹成灾一百三十三亩,占总田亩6.7%。这两个圩在同时间同样雨量情况下,一个涝情严重,一个基本上保住了好收成。这是什么原故呢?根据各方面情况具体研究分析,发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这就是:要根治内涝,是首先修好圩区水利系统呢,还是首先多建动力排灌站呢?
历代劳动人民在开垦、建设圩区的长期的艰苦斗争中,对于圩区水利设施的设计积累了许多经验,花费了许多心血。例如:一个圩在拦水堤埂方面,除圩本身大堤外,丘与丘之间有田埂,一个垣田有垣埂,垣内的高低之间又筑有坝埂(有的地区叫“腰埂”)。地形变化较大的,有比较宽大的“界水埂”(有的地区叫“广埂”)。除了这些堤埂外,起着排蓄作用的,又有港(湖)、沟、塘、沥水瀝子以及撇水沟涵闸、陡门等。通过以上一套完整的水利体系,可以把高田水留在高田,低田水留在低田,分散了暴雨,增强抵抗内涝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各级排蓄系统,把多余的水排出去或者蓄起来。农民有句俗语:“圩田不怕雨下大,只要一坝立一坝”。意思是:只要坝埂不倒,高田的水不折下来,就没有关系。盛小圩今年没有产生严重的内涝,就是由于大队干部接受了以往发生内涝的教训,发动群众把沟、港、坝、垣等整个水利体系维护得比较好。保大圩有抽水机站排涝,为什么却造成了严重的内涝灾害?这是因为1954年大水及1956年天旱暴晒暴淋,使这个圩内的埂堤遭受了比较严重的损坏,加上在抗旱时引水灌溉,堤埂上挖了不少缺口没有堵复,因而港、沟、田里的水内外连成一片,积水成涝。老农说:“有坝一是一(指雨下一寸田里即一寸),无坝一折三(指水从高处折到低处,一尺变三尺),淹的淹死了,干的干死了。”保大圩今年的情况就证实了这一点,这个圩的高田现在又要抗旱了,而低田积水还很深。
发挥机械排灌效能是战胜内涝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当大力发展。但是,有了现代化排灌设备,没有完整的水利体系,并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保大圩黄山寺电力排灌站是一个经过正规化勘测设计具有共一千三百瓩容量的大型电力排灌站。由于电力条件的限制,现在每天平均只能开两三台。我们初步算了一笔账,如果把高田里水关住不流下来,加上这几天的蒸发量,如果沟、港能再蓄一点的话,基本上就不会再有严重的内涝。当前的情况是,即使今后能够排出,时间拉长了,也就没有用了。因为秧苗在水里一般晴天只要三、四天就会被水煮死,来得及的还可以补种,来不及的也仍然是颗粒无收。相反,如果充分利用历史上逐年形成的水利体系,分片分级把水蓄起来,在排的方法上,分别轻重缓急,先低后高,内排与外排相结合,就能够逐步的把涝水排出来,而不造成严重的损失。盛小圩的办法是,将高田水坚决拦住,宁可使高田受淹,也不让水流到低田去,因为高田水比低田水向外排得快,同时,水分散地拦起来,高田积水也不过一尺二寸深,除旱粮损失一部分外,水稻秆子已很高,问题不大。如果不把水拦住的话,不仅朱家壋子等五个多垣子八百多亩田全部淹没,村庄也要被水淹没,圩埂也要漫水一尺多,那损失就更大了。俗语说:“水到东海不回头”,水流到低田后,那时想往外排,也很困难。不等江潮退落,也放不出去,补种季节也会误过了。这次盛小圩将水分段拦起来以后,垣内水向港排,港内水向外江排,齐头并进,高田水退得快,除了三十亩黄豆损失需补种荞麦外,其他花生、山芋均已复活,不用补种。低田积水平均一尺六寸,最深二尺一寸。由于积水面积小,排的速度快,与往年成灾面积相比较,缩小82%至87%,群众情绪很好。
既然圩内完整的水利体系如此重要,保大圩的社员为什么又不及时修复呢?其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来严重的干旱使不少人对治涝产生了麻痹思想。特别是在治水方针上,有一个时期领导方面主要抓重点工程和骨干工程,对圩内的“小框子”总认为群众自己会搞,因而放松了领导。
根据这次调查研究的结果,我提出以下意见:
一、关于圩区治涝问题,必须认真执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除了继续抓重点工程和骨干工程外,对圩区旧有水利体系的整治,在最近一、二年内应当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来抓。张垣子有位老农说:“我们既要保住大框子,也要保住小框子。如果只保了大框子,小框子保不住,也会收不到稻。”
二、加强领导,严格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水利组织,特别要注意吸收当地有经验的基层干部和老农参加。据黄山寺有位老农反映说:现在队、社干部调动频繁,有的人对水利工作摸不着头,这也是一个原因。干部不加强领导是不行的。群众说:“遇事要有人带头,干部不带头,无人领导,大家不齐心”。过去干部群众在防汛中非常认真,除了组织专人巡守江河圩堤外,内圩的防汛也丝毫不苟。如王家金同志说:“1952年我当乡长时,每次防汛,天天都在各个垣子跑来跑去,生怕出险,群众都坚守在各个垣子里,水长了就加子埂。过去的圩规水规都很严格。我们认为,必须加以鉴别,凡是好的能继续采用的必须继续采用。”
三、圩区的底水不能留得过多。群众对圩区灌水有种说法,即:“春平”(平水)“夏陡”(陡水)“秋满”(满水)“冬要淹”(即溽田)。大旱就怕“三时雨”(小暑后三天为一时,五天为二时,后七天至大暑为三时),也就是说在大暑前不能轻易引水进圩。如果这时底水过多,有动力排灌设备的地方还应适当地预先排出一些。
四、发挥圩内水利体系的综合效益。大力提倡捞塘泥。它的好处有三:一是积了肥,沟塘湖港水草很多,腐烂的水草沉淀于泥土内,含有大量有机质肥分。二是捞了泥,扩大了蓄水量。三是填高了田,增加了抗涝能力。又如俗话说:“埂大田肥”,埂大既可多蓄水,又能沤好田,还可以在埂上种豆增加收入。


第2版()
专栏:

  九千个电影放映队活跃在农村
广大农村,包括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偏僻的山区、林区、牧区的群众都能看到电影。电影放映事业已成为教育农民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有力工具。明年供应农村的艺术和科学教育片的拷贝数量将比今年增加
新华社13日讯 全国各地农村现在大约有九千个左右电影放映队经常在农村中为农民巡回放映电影,这个数目比1957年的时候增加了将近一倍。电影放映事业的发展和放映人员的辛勤劳动,使电影成为向农民宣传教育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最有效的工具。
现在,我国广大农村,包括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偏僻的山区、林区、牧区的群众都能看到电影。据有关部门统计,1957年全国平均每个农民一年只能看一次半电影,而今年平均每个农民已经能看到三次。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还特别注意多向农村发行一些为农民所喜爱的优秀影片,《红色娘子军》、《刘三姐》、《冬梅》、《枯木逢春》、《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洪湖赤卫队》等影片发行到农村的拷贝一般都在三百个以上。歌剧片《洪湖赤卫队》在湖北省洪湖县的农村集镇上放映时,往往一天连映七八场,场场满座。许多当年的赤卫队员带着一家老小前来观看,有的农民甚至在生产空闲时带了干粮在集镇留宿,连看几场。
分布在广大农村中的两万五千多名男女青年电影放映员是我国文化普及工作中的一支尖兵。他们经常是两三个人组成一个放映队,成年累月过着流动的生活。广西、云南、贵州等山区的放映队一出去就是半年或者一年地跋涉在深山密林里。青海、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的放映队员,经常要爬雪山,过草地,餐风宿露,甚至在途中只能靠打猎和采野菜充饥。不论严寒酷暑,不管山高路远,这些年轻的电影放映队员们总是克服各种困难条件,坚持按放映计划把影片送到农民的家门前。
人们说,农村放映员是宣传员、技术员、又是运输员。放映队员在执行这项任务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生动的模范事迹。他们不仅经常背着沉重的放映机和影片拷贝上山下乡,还利用放映前后的空隙和旅途休息时间钻研机器性能和操作技术,精心地爱护机器和影片。这几年的放映事故普遍减少,影片的使用时间不断延长。一部十六毫米的影片拷贝按技术定额规定应该放映三百场,现在不少地区已经能放映四百到五百场,并且保证了影片的放映质量。许多放映员们为了让农民更好地理解影片的内容,不仅事先预告影片内容,而且在放映过程中进行口头解说。少数民族地区的放映员还得用少数民族语言来进行翻译。他们之中有些人还能根据影片中人物不同的性别、年龄和性格来翻译对白,尽量给人以真实的感觉,因而受到观众的欢迎和赞扬。
为了让广大农民看到更多更好的电影,在文化部最近召开的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工作会议上,着重研究了加强农村的电影发行放映工作问题。会议认为,应该进一步调整和充实放映力量,从城市放映单位抽出部分放映机来支援农村,并且在粮棉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新成立一部分放映队,大力加强科学教育片的放映工作。预计明年供应农村的艺术片和科学教育片的拷贝数量都将要比今年增加。(附图片)
黑龙江双城电影放映队第二队(女子队)常年奔走在农村中,为社员们放映电影。她们又向新的放映点进发了
张 戈摄(黑龙江日报供稿)


第2版()
专栏:

  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出现新气象
全区已有医疗机构一百五十七所,医务人员一千五百名左右,培养出藏族保健员和接生员六百多名。城乡广泛开展了卫生运动
据新华社拉萨11日电 西藏地区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许多城市和乡村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卫生工作的开展,使一些地方出现了新气象。
现在西藏地区的医疗机构已由1959年初的四十所发展到一百五十七所,医务人员由四百多名发展到一千五百名左右,病床由一百多张发展到一千张。同一时期,各地还陆续举办短期训练班,培养出六百多名藏族保健员和接生员。现在西藏全区绝大部分县都建立了卫生院,部分乡有了保健员或接生员。
几年来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怀藏族人民的健康,从1959年平叛后三年多来,中央人民政府拨给西藏的卫生事业费达一千三百多万元,从内地陆续派来近千名医务人员,同时由西藏送到内地培养的藏族医务人员也有七十多人回到西藏工作,自治区筹委会卫生部门并在西藏就地培养了数百名藏族医务人员。
由于各地医疗机构的努力和藏族人民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的结果,过去在西藏比较流行的天花、麻疹、伤寒、痢疾等传染病,已开始被遏止。西藏常见的眼病白内障,经过拉萨人民医院的研究和临床治疗,获得了显著的医疗效果,十年来这所医院治好了五百名左右已经或即将失明的人。每当春播秋收和牧业生产的繁忙季节,西藏各地医疗机构还经常派出医务人员巡回下乡给农牧民治病,他们背着药箱跋山涉水为农牧民服务,使群众非常感动,人们热烈赞扬这些医生是“人民的好‘门巴’”。
现在,西藏不少地区的群众自觉地建立了爱国卫生运动组织,订立了爱国卫生公约,并且开展以改善个人和环境卫生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现在许多农村对粪便和垃圾进行了集中管理,加强积肥造肥的工作。近年来城市的卫生面貌也有了进一步改善。今年拉萨市民整修了三条全长七千米的下水道。现在拉萨条条街道即使在雨季也很少见到污水坑和垃圾堆,人们心情舒畅,面貌一新。


第2版()
专栏:

  全国排球甲级队联赛出现新局面
  辽宁女子排球队荣获全国冠军
据新华社上海13日电 辽宁女子排球队12日在上海获得了1962年全国排球甲级队联赛的冠军。这个队虽然在14日还要同最后一个对手北京青年队较量,但由于她们已经取得了居于各队之上的七战七胜的优异成绩,因而最后一场比赛无论胜负,都不会影响她们的冠军地位。
辽宁女子排球队是一支老甲级排球队,今年是第一次取得全国冠军。在历年的全国性比赛中,她们取得的最高名次只达到过第五名
(1960年)。今年,这个队在联赛第一阶段长沙竞赛区的比赛中,曾以七胜一负(以1比3负于四川队)的战绩获得分区第二名。但是从联赛第二阶段比赛开始以来,她们打得更为出色,以强大的攻势和比较严密的防守,击败了曾经获得1960年全国前四名的各队。她们在12月2日的第一战中,就以3比1战胜了北京体育学院二队;接着,又击败了1960年全国冠军上海一队(3比2)、亚军四川队(3比2)、第三名“八一”队(3比0)、第四名湖北队(3比0)和后起的天津队(3比1)、云南队(3比0),使积分遥遥领先,成为第二阶段比赛中迄今唯一保持不败纪录的球队。辽宁队在5日和12日对上海一队和四川队的比赛中,都曾经处于1比2的不利地位,但她们沉着应战,靠着坚强的体力和攻击力量,终于连赢两局而反败为胜。


第2版()
专栏:来信

  民办为主 修铺道路
最近,我县采取“民办为主、分段包干”的办法修铺农村道路,既可做到又快又省,群众也很满意。我们觉得这个做法可以提供给打算利用冬闲修铺农村道路的兄弟县参考。
我们沁水县是个适合发展多种经营的地区,盛产粮食、棉花、油料、木材、水果等,但这里交通不够方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的发展。今年,县里决定安排一些时间,把急需修铺的路修起来。我们采取的办法是:把道路划分为几种,花工较多的沁高、沁中公路的一段,由国家投资修;多数的农村道路,有的是路面被雨水冲毁,或者山坡倒塌,桥基损坏等,花工不很多,则由公社负责,其中一些工程较大的,由国家补助一部分。同时,划分了地段,分清了责任。我们还注意安排好民工的生活,让大伙吃好休息好。医院和保健站也抽调了一些医务人员,去做医疗保健工作。这样,社员们的情绪就更高了。
到11月上旬,各公社就分别整修了几百里路。
山西沁水 丘守华等


第2版()
专栏:来信

  渡船收费要合理
前些日子,我出差到浙江工作,看到有些渡船渡费收得过高,农民很有意见。据了解,渡费高的原因,是负责管理这些渡船的生产队规定的交费标准不够合理,把渡船作为一项副业来经营。例如上虞县梁湖公社江岸头生产队,就规定渡工每月要上交生产队一百元,大大超过了一只渡船所需的维修费用。
渡船在浙江民间一向是一种服务性的公益事业。为了解决船只维修和渡工的开支,达到“以渡养渡”的目的,收取一些渡费是可以的。但收费过高则是不恰当的。浙江河道多,农民下地赶集,常要坐渡船。渡费高了,就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建议浙江交通部门考虑统一规定合理的渡费。有些渡口收费太高的,应当帮助降低。 群 巩


第2版()
专栏:来信

  汽车驾驶员的希望
我们是长治运输公司的司机。多少年来,我们深深体会到,再好的汽车司机,也离不开好车和好路,特别是公路的好坏,对完成运输任务,保证旅客安全,延长车辆寿命,影响很大。从邯郸到长治等七条支干线公路维护得好,路面平,路标全,车子容易驾驶,旅客坐得舒适,货物没有损耗,汽车不易损坏,耗费汽油少。从黎城至涉县段,每辆汽车行走十公里,就能省一公升汽油。在这条路上,每天有将近二百辆汽车行驶,仅汽油费一项,每年就能节省几万元。
但是东阳到榆次,长治到长子,长治到慈林山,壶关到树漳,大平到?亭,长治到故县六条支干线公路,就养护得不好。在这几条路上开车,不但难驾驶,还容易损坏车辆和多耗费汽油。从东阳到榆次不到二十公里,就比其他同样的公路要多用汽油四公升。每天在这条路上有四百多辆汽车行驶,光汽油费就多花三百多元。同时,因为路难走,颠簸得厉害,还容易发生货物磨损和丢失事故。
希望这几段路的有关领导部门和养路民工,设法把公路整修好、养护好。
长治运输公司 杨文轩等


第2版()
专栏:

  湖上电影院
  曹永安
在面积共达三万六千顷的茫茫太湖上,有一座湖上电影院。它的全套设备都放在一条普通的小船上。这条船,就是名闻太湖的吴县第八电影放映队队员们工作和生活的“家”。
这个放映队是专门为太湖的渔民和洞庭山的果农们放映电影的。近十年来,远到浙江吴兴县境,近到吴县的潭东、陆巷港口,到处都出现过电影放映船的帆影,沿湖的许多渔船停泊处都留下过放映队员们的足迹,洞庭西山、冲山、漫山等太湖中的岛屿上,传诵着这座水上电影院的动人的事迹。
太湖上渔民,一年四季到处飘行,难得有几次上岸;尤其是五帆以上的大渔船,更是靠不近岸,驶不进港。他们一年到头生活在湖上。怎样让这些渔民能经常看到电影呢?放映地点的选择是个难题,但没有难倒全心全意为渔民服务的电影放映员。他们把放映电影的一套设备装在放映船上,跟着渔民们航行。秋季和冬季,他们来到滨湖的各个港口,借港口的学校和食堂放映电影。到了春天和夏天,就在这些港口的晒鱼场上或者湖沙滩上放映。碰到小岛上没有空旷的映出场所,他们就把银幕竖在湖滩边,让渔民们坐在船上看电影。
有时,大渔船无法靠滩,放映员们就破例地把船开到湖中,组成了一座奇妙的湖上电影院。这时,灰蒙蒙的湖上,各式各样的渔船,船帮靠着船帮,船头连着船尾,高音喇叭挂在桅顶,放着娓娓动听的江南地方戏曲。放映船停在稍远的湖面上,船群的正中,在两根桅杆间,挂起一块白色的幕布。幕布前的船帮上、船棚上、船板上,坐满了人。调皮的小伙子们高高地爬在另外的桅杆上,两腿和一只手勾着桅身,另一只手挥动着。
“电影开场啦!”喇叭里传出了放映员熟悉的声音,湖上船上就从喧闹中寂静下来。当放映员介绍过剧情和影片中的人物以后,观众们报以一阵掌声。镜头一个个地跳过去,观众的情绪随时变化着,有时欢声四起,有时沉默无声,有时神色紧张,有时轻松愉快。每当看到影片中我们的英雄打了胜仗,或者是毛主席在银幕上出现时,总会迸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和掌声,划破寂静的太湖之夜。
每当太湖上银鱼、梅鲚繁殖而禁捕停泊的季节,放映队的活动就更加频繁。这时,在铜坑、潭东等渔港,每晚可以看到雪亮的电灯,听到嘹亮的歌声。渔民们扶老携幼来到放映场上。放映员们一听到哪个公社或者生产大队开会的消息,有时甚至横渡一、二百里的水面,也要从东太湖赶到西太湖来演几场电影。有时他们在洞庭东山的前山映出,听说有一批渔船靠在后山,他们就背着片子和放映机,翻山越岭赶去为他们放映。过年过节,太湖渔民有个风俗习惯,大渔船常常停靠在一起,彼此庆贺丰收。这时,放映队员也最辛苦。有时人家都在吃年夜饭了,而他们却还顾不上休息。有些小的渔船,常早出晚归,放映队就选中他们的固定港口,定期为他们放映。
虽然放映活动是轮流进行,不定日子,但是太湖上的渔民常常看到很多新影片。比如《洪湖赤卫队》、《红色娘子军》、《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些优秀的影片,在苏州头轮电影院还刚刚映完,而太湖的渔民往往早就欣赏过了。
这个电影放映队除了为渔民放映以外,还经常为洞庭山上的果农放映,因此,他们的行踪总是一会儿水上,一会儿山上。翻山越岭、渡湖涉水是常有的事。他们常常在星夜或者霜晨开船出动,背着片子上山下船,不辞劳苦地为渔民和果农服务。
在给渔民放映电影时,为了使渔民们能看得懂、听得懂,放映队员们动了好一番脑筋。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冲山岛上为渔民放映电影时,曾闹过笑话。有的渔民在太阳还未落山时便兴冲冲地到场了。当银幕刚刚挂好,不少渔翁渔妇便好奇地凑上来问:“同志,只挂一块白布,戏怎能做法?”“看戏没有戏台,做戏的怎样立法?”有些老渔翁怕看不清银幕上的“戏”,争着坐在幕布的最前面。电影开映了,那次放映的是战斗片,当银幕上的远景忽而变成近影展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时,场上顿时混乱起来,靠近幕布的观众吓跑了。受了这场
“虚惊”以后,渔民们才懂得“电影”就是这个样子的。以后每次放映,放映员们总是先把剧情通俗地解释几遍。每场放映以后,总要听取渔民的意见,改进自己的业务。近十年来,这个放映队在为渔民放映的五百多场电影中,从没有出过事故。
现在,你和太湖上的渔民聊起看电影的事,他们总是那样兴致勃勃,有的还会发表评论。在他们生活中看的第一部影片《钢铁战士》,虽然离开现在已整整九年了,但影片中张排长的英雄形象,炊事员老王忠心耿耿为革命事业的那颗红心,小鬼小刘革命到底的勇敢精神,在渔民们的心中仍然留着深刻的印象。如今谈起这部影片的情节来,大家还津津乐道。另一次映出的科教片《淡水养鱼》,使渔民们首次从银幕上接受了淡水养鱼的科学知识,现在太湖上有关禁捕、停泊、保护亲鱼等先进措施,据说就是从这部影片中学来的。
(新华社南京13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