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舆论评科伦坡会议
希望亚非六国创造气氛促使中印谈判
《加纳晚报》谴责帝国主义在中印间散布仇恨和不和
  巴《领袖报》希望科伦坡会议说服印度坐到会议桌旁
新华社仰光12日电 缅甸《联邦日报》今天就科伦坡会议发表社论说,“中印问题必须只能由它们自己来解决。不结盟国家只能帮助实现中印谈判来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作出决定或提出批评将无助于解决边界问题。”
社论说,“我们希望看到中印边界问题能得到和平解决。因此,我们希望科伦坡会议将为解决边界问题作出贡献。”
《罕礁越利报》今天发表社论说,“目前在科伦坡会晤的六个亚非国家不能做什么事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它们只能在如何解决边界问题方面提出劝告。”
《吞报》昨天发表的社论说,“中印两国是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因此,我们呼吁它们在和平、团结和互让的基础上举行关于边界问题的谈判。”
新华社金边12日电 《柬埔寨报》今天在评论科伦坡会议时说,中国周恩来总理对这次会议表现了积极的态度,并希望六个中立国家会使中印冲突平静下来。
报纸援引了中国总理给这次会议的贺电全文,并且说,“我们认为,中国总理在和平解决这个冲突方面采取了真诚的措施。”报纸又说,但是,印度总理不重视这次会议,也不关心这次会议。
新华社雅加达12日电 印度尼西亚《东星报》发表社论说,科伦坡会议不应当具体规定折衷边界线,这是中印双方的问题。会议的任务只能是创造一种气氛,以便执行停火,使双方举行和平谈判。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阻止帝国主义者继续利用中印边界争端在世界上进行捣乱和破坏亚非国家的团结。
社论要求印度停止各种挑衅,响应中国的停火和后撤措施,并采取负责的步骤。社论说,人们可以对科伦坡会议能够防止在亚洲爆发战争这一点感到乐观。
新华社阿克拉11日电《加纳晚报》今天发表文章,谴责帝国主义煽动印度反华。
文章说:“帝国主义在争端中偏袒印度的片面宣传,肯定无疑地暴露了:一切帝国主义报纸和宣传机构作为宣传武器,其首要任务都是散布各种各样的卑鄙谎言和虚构诬蔑,目的是使中国和印度兄弟人民撕打。”文章说,“帝国主义的这些宣传机关的唯一目的,是在中国和印度人民之间散布仇恨和不和”。
文章指出,帝国主义者和他们雇用的反动派企图从这场争端中得到好处。帝国主义者一直企图设法回到他们过去无情地掠夺亚洲人民的资源和财富的亚洲。
新华社卡拉奇11日电 巴基斯坦《领袖报》今天发表社论说,科伦坡亚非六国会议如果能说服印度放弃它的顽固态度,并同中国一起在会议桌旁坐下来,会议就达到了它的目的。
社论说,中国方面宣布停火和把边防部队后撤,表现了很大的忍让精神。
社论指出,但是,印度政府也许是在准备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尼赫鲁要求印度军队“保持戒备”的号召,表现了他的好战姿态。社论警告说:印度要是拒绝坐下来谈判和平解决争端,其后果会是灾难性的。
《巴基斯坦画报》周刊最近发表一篇文章指出,中国实行停火的举动清楚地证明了中国从来无意于夺取超过属于自己领土的任何地方,并且表明了中国的和平意向。
文章在谈到印度政府对中印边界争端的无理态度时还指出:印度方面想要通过“地图战”来占据中国的领土。“每一年都有一本印度的新地图来表明麦克马洪线更深入地划进中国的领土。”


第3版()
专栏:

  新西兰《人民之声报》历述事实指出
  中国始终希望同印度谈判
新华社12日讯 惠灵顿消息:新西兰《人民之声报》最近发表一篇文章说,中国希望同印度举行谈判以求和平解决它同印度的边界问题,如同它能够在友好和平等的基础上同缅甸和尼泊尔以及目前正在同巴基斯坦所做的那样。
文章指出,中国政府11月21日发表的关于中国边防部队主动停火后撤的声明使大家都看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中国不希望同印度打仗,它的确希望同印度谈判边界问题,而且始终是这样。
文章回顾了中印边界争端的历史事实。它指出,中国历届政府从来没有承认过英帝国主义制造的所谓麦克马洪线。但是为了维护和平,中国没有越过这条线。
文章说,今年,印度又硬说在麦克马洪线以北附近领土上的中国人是在印度领土上,扬言印度将用武力把他们“赶出去”。接着,印度又特地建立一支部队,任命了一名新的将领来统率这支部队。然后,印度在10月20日发动了进攻。
文章说,尽管如此,中国在10月24日建议双方从1959年11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各后撤十二点五英里,并建议举行总理级会谈来解决问题。在11月4日,中国重申同样的建议。
文章说,中国在有力地向尼赫鲁及其所代表的印度大资产阶级集团表明了不能随便对中国为所欲为之后,宣布停火和后撤,并再次呼吁谈判。
文章强调说,如果中国这样的态度算是侵略的话,那末字眼就失去意义了。


第3版()
专栏:

  越政府会议通过明年国家计划
  决定在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
新华社河内电 此间报纸7日公布了越南政府会议11月底在范文同总理主持下讨论并通过1963年国家计划的公报。
公报说,政府会议指出,在1963年,各部门各级领导在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的任务时,必须极其重视增强农业的力量,集中力量大力促进农业生产,决心争取农业生产的新胜利,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促使农业成为发展工业的稳固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1963年里,必须特别重视开展“改进合作社管理,改进技术,促使农业全面、大力、稳步地发展”的运动。
公报说,必须加强对工业的指导,促使工业更有力地推动农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技术革命,更好地解决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迫切要求。
在大力促进农业、工业生产,改进商品流通和分配工作的基础上,必须努力更好地解决有关改善人民生活的迫切要求。公报说,政府会议提醒各部门各级领导特别注意把经济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公报在谈到1962年国家各方面的工作时说,在1962年,各部门各级领导在实现国家计划中作出了努力,取得了进步和重要成绩。新的生产关系首先是农业生产合作社,获得了进一步的巩固。农业生产在扩大播种面积、发展家畜饲养、改进耕作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工业和手工业生产部门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在以良好速度继续发展。基本建设在集中力量加速重点建设和工地管理方面有了显著进步。其他经济部门以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也继续获得发展。在解决改善人民生活有关的迫切需要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结果。群众性的具有更高形式的集体主义的爱国竞赛日益深入地发展。公报说,政府会议指出,1962年的宝贵成就之一是:在实现国家计划的过程中,日益清楚地看到总的路线是正确的。


第3版()
专栏:

  医疗条件改善 出生率逐渐增长
  阿解放后人口增加五十三万多
新华社地拉那11日电 阿尔巴尼亚自从建立人民政权以来,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出生率逐渐增长,死亡率大大降低。
阿尔巴尼亚解放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很快,到1961年,全国已拥有一百六十六万多人,1918年,只有八十万人。从1955年至1960年人口每年平均增长3.2%。从1945年到1961年的十六年间,人口增加了五十三万八千二百五十六人,而1923年至1940年的十七年间,只增加了二十八万零二百人。在抵抗法西斯战争中,阿尔巴尼亚人民曾作了巨大的牺牲,共损失8%的人口。


第3版()
专栏:

  在“一百二十天”战斗中频传捷报
  朝鲜许多工矿企业提前完成年度计划
  据新华社平壤10日电 朝鲜北部不少工矿企业在“一百二十天”战斗中提前完成年度计划。以生产优质钢著名的城津炼钢厂和专门生产粒铁的清津炼钢厂分别在11月25日、28日完成了年度生产计划。城津炼钢厂今年已经生产了十六万吨钢,比去年多二万五千吨;扩大新钢种三十九种,新钢材规格一百二十一种;其中特种钢比重比去年增加了30%。工人们加强原料和设备管理,改善劳动组织,使劳动生产率比去年提高42%。11月25日,这个工厂的职工举行大会,决心到年底再生产二万吨钢,同时彻底做好明年度的生产准备。
冶金、化学工业部门在11月20日之前已有二十个工矿企业完成年度计划。朝鲜最大的有色金属矿山之一——检德矿山,11月13日超额0.1%完成了年度计划,同去年相比多采十三万余吨矿石,多掘进八千余米,运矿和选矿处理能力提高了30%以上。富宁冶金工厂、龙源矿山、田仓矿山等工矿企业在完成计划后提出了到年底超过年度计划20%—30%的奋斗目标。
建设二十万幢住宅是朝鲜今年六个高地之一。清津市建筑工人在11月14日建成了六千八百四十六幢住宅,超额2%完成了建筑计划。中央各省、局所属的三十一个工厂企业最近也分别完成了今年度的住宅建设计划。
平壤丝织厂、咸兴丝织厂和开城、熙川地方织布厂等纺织部门的工厂都在最近先后完成了年度计划。今年以来,各纺织厂为了提高纺织品的质量和产量,大力改进了机器装备。这一期间,纺织品产量和品种都有了增加。
朝鲜交通运输部门到11月15日止,有一百六十个车站提前完成了年度货物输送计划。


第3版()
专栏:

  锡总理宴请亚非六国会议代表团长
新华社科伦坡12日电 锡兰总理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夫人昨晚举行宴会,招待出席亚非六国会议的代表团团长。
各代表团的主要团员也出席了宴会。
出席宴会的还有:锡兰总督威廉·高伯拉瓦、锡兰首席法官赫马·巴斯纳雅克、锡兰政府的部长们、众议院议长、参众两院反对党领导人以及其他高级官员。
中国大使谢克西、印度驻锡兰高级专员以及参加会议的六国的外交使节也出席了宴会。
锡兰总理向各代表团团长祝酒。
西哈努克亲王代表各代表团团长致答词。他说:“当亚非团结受到严重危害的时候,科伦坡会议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安慰,因为它已经使我们大家满意地证明,我们都同样地决心尽一切力量来维护和平,并一致希望重申我们忠于万隆会议的原则。”


第3版()
专栏:

  赫鲁晓夫同丹吉会晤
新华社12日讯 塔斯社莫斯科12日讯:印度共产党主席丹吉同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举行了会晤。会晤时就包括印苏关系问题在内的广泛问题交换了意见。
赫鲁晓夫说,苏联人民对印度人民怀着深厚的友情。他说,苏联人对印苏之间已经建立起来的经济和文化关系给以很高的评价。赫鲁晓夫表示相信,两国间现行的经济文化协定将促进这种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赫鲁晓夫还表示希望,印中边境冲突将通过和平谈判得到解决。


第3版()
专栏:

  印度报刊攻击亚非国家的和平努力
  公然要科伦坡会议接受印度无理立场
据新华社12日讯 新德里消息:印度一些资产阶级报纸在亚非六国准备举行科伦坡会议的时候,纷纷攻击这些国家的和平努力,并以专横的语调要会议接受印度的无理立场。
《国民先驱报》2日的社论说,印度对中国的战争“主要得在东北边境特区和拉达克的战场上赢得、而不能在开罗、阿克拉、仰光、雅加达、金边和科伦坡的大使馆赢得。”
它说,印度“不期望它们进行国际调解,这样做不过是把一个燃烧着的问题变成一个冒烟的问题而已。”
它说,“印度外交的任务是要向不结盟世界的各主要中心说明,……印度除了打以外没有其他出路。购买中国所提出的和平是不值得的。”
这家报纸攻击亚非国家不支持印度“继续打下去”的立场。它说,印度对它们不表示反对中国的“侵略”是很感失望的。它说,它们“一些拿不定主见的人可能相信中国人是有理的”,“拿不定主见的不结盟国家可能感到没有什么值得为之打仗的东西……印度值不得为之继续打下去。”
这家报纸甚至攻击亚非国家在中印边界争端中采取中立的态度,说“这是外表上不结盟,思想上结盟。”
《印度时报》3日在社论中承认,印度政府派遣特使出去游说印度的观点,“没有能为新德里多年以来一直与之保持密切联系的一些国家所了解”。它反对科伦坡会议作出调解中印边界争端的和平努力,说:“如果不结盟国家在科伦坡通过决议主张和平妥协,那对新德里来说至少也是令人尴尬的。”
在亚非六国科伦坡会议即将举行的前夕,印度政府匆忙宣布派外交部秘书长拉·库·尼赫鲁和历史研究司司长戈帕尔前往科伦坡。一些印度报纸立即出来为印度政府这种在幕后推销印度观点的做法鼓吹,并且硬要科伦坡会议接受印度的观点。
《政治家报》9日把拉·库·尼赫鲁一行叫做匆忙前往科伦坡的“救火队”。它大言不惭地说:“讨论中印争端的亚非六国科伦坡会议,由于一个阵容很强的印度小组在幕后出现,事实已成为一次七国会议了。这个印度小组有助于在会议休息室进行活动和从事说服工作。”
《印度斯坦时报》10日的社论要会议接受印度诬蔑中国“侵略”的观点。它竟说,“这不是一场边境冲突。”“只有把亚非团结的全部道义威力都投到受到侵略的(印度)一方,亚非团结才能成为维护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联系》周刊9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更具体提出要科伦坡会议支持印度政府恢复今年9月8日以前边境状况的无理主张。它认为,既然印度官员已经提出了印度提供的材料,会议就该“更容易欣赏”印度坚持它的这一主张的理由。


第3版()
专栏:

  我文化代表团会见古巴文委领导人
  周扬盛赞古巴人民的斗争
新华社哈瓦那11日电 以周扬为首的中国文化代表团今天下午同出席古巴全国文化代表大会的各社会主义国家文化代表团一起,会见了古巴全国文化委员会的领导人。
古巴全国文化委员会书记加西亚·布查卡代表古巴全国文化委员会欢迎各文化代表团,并且在谈话中谈到了古巴革命胜利以后在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任务。
中国文化代表团团长周扬在会见中表示感谢古巴全国文化委员会邀请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古巴。他赞扬了古巴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以及保卫祖国和保卫古巴革命的英勇斗争。
周扬说,中国人民最近一个月展开了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来支持古巴人民的正义斗争。他说,中国人民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将始终不渝地站在古巴人民这一边。周扬代表中国文化工作者和中国人民,向古巴文化工作者和古巴人民及其伟大的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致敬。接着,其他国家的文化代表团团长也发表了讲话。
今天上午,中国文化代表团成员赵沨和秦牧访问了古巴全国艺术学校。中国文化代表团今天晚上观看了古巴全国文化委员会组织的民间歌舞表演。


第3版()
专栏:

  我大使把纪录片《保卫古巴》赠给古政府
新华社哈瓦那11日电 中国驻古巴大使申健代表中国政府把中国纪录片《保卫古巴》赠送给古巴政府。古巴电影委员会主任阿尔弗雷多·格瓦拉代表古巴政府接受这一礼物,并且表示感谢。


第3版()
专栏:

  中阿签订文化协定执行计划
新华社地拉那11日电 中国和阿尔巴尼亚文化合作协定1963—1964年执行计划,12月11日在地拉那签订。这是1962年12月6日中、阿双方在十分亲切和兄弟般的气氛中会谈的结果。
在计划书上签字的:阿尔巴尼亚方面是:文教部副部长托马·德雅纳,中国方面是: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曹瑛。
计划规定,通过人员往来和交流科学、教育、文化、艺术、电影、广播、新闻、出版和体育方面的经验和资料,进一步扩大和加强文化合作和相互帮助。这个计划对于进一步扩大和加强中、阿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兄弟合作、进一步扩大和加强联接中、阿两国人民的永恒友谊,是一个新的贡献。
在会谈中,双方还审查了中、阿两国1961—1962年文化合作计划的完成情况,并十分满意地指出:双方已完全执行了这一计划。
参加签字仪式的阿尔巴尼亚方面的有,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文教部长马努什·穆夫蒂乌,部长会议副主席、阿中友好协会主席阿卜杜勒·凯莱齐,外交部长贝哈尔·什图拉等。
中国方面的有,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罗士高,大使馆参赞王鲁明等。
中、阿双方参加会谈执行计划的代表也都出席了签字仪式。


第3版()
专栏:

  参加意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后
  中共代表赵毅敏离罗马
新华社12日讯 罗马消息:应邀参加意大利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赵毅敏昨天乘飞机离开罗马。到机场为赵毅敏送行的有意大利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际部部长朱里安诺·巴叶塔。


第3版()
专栏:

  潘自力拜会苏联外长
新华社莫斯科11日电 中国新任驻苏联特命全权大使潘自力,11日下午拜会了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同他商谈了递交国书事宜。
拜会时,苏联外交部部务委员、远东司司长图加里诺夫,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临时代办张德群也在座。


第3版()
专栏:越南通讯

  自力更生的光辉
  本报记者 戴枫
初到越南民主共和国,我立刻被越南北方四季常青、妩媚动人的热带景色吸引住了。越南北方的大地是多么绮丽、富饶啊!这里,自然界的色彩是这样的鲜明:碧蓝碧蓝的海水,葱葱郁郁的山谷,万里无云的晴空;还有那挺拔卓立的大榕树,雋秀多姿的椰子树,密密层层的翠竹林和遍地盛开的各种鲜花。在越南北方,人们忘却了四季的概念,季节只是用旱季和湿季来区分的。是的,越南北方没有严寒,永远是阳光明媚,生气蓬勃。而越南北方的人民,正像盛夏的阳光一样,灿烂,火热。他们以忘我的劳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社会主义事业献出自己的每一分热和每一分光。
我在越南北方各地访问,分享着越南人民勤劳地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欢乐。我们清楚地知道,将近一个世纪,帝国主义从这块大地上抢走了一切可以抢走的东西,给人民留下的只是极端的贫困。大约十年前吧,在这里的城市中还听不到机器声,农民用的还是十分原始的生产工具,85%以上的人不识字。人们穿的、用的、甚至吃的都依赖进口。今天,越南北方已换了人间!新型的工业城市、一个个新的现代化工厂平地而起。在太原市郊的荒山野地上,工人们削平了四十一个山头,建起了越南历史上第一座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我们看见,从前的战士和农民,今天已经成了出色的高炉建设者。有人告诉我们,去年,越南北方动工兴建和继续施工的工程项目有二百个,即平均不到两天时间就有一项工程破土兴工。这种建设规模是史无前例的。今天,在这解放前工业近乎一无所有的大地上,已经建起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农村的面貌也有了根本的变化。组织起来的农民逐年提高粮食产量。越南自己制造的抽水机、插秧机、脱谷机、双轮双铧犁、新式农具,正在逐步地代替早先的原始生产工具。走进百货公司看看吧,货架上80%以上的日用工业品是越南自己制造的。文盲已经扫除了,目前在校的大学生比1955年增加了十三倍,全北方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学习。这是多么巨大的变化啊!贫困悲惨的旧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繁荣幸福的新生活正在人民的创造性劳动中建立起来。
越南北方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克服了无数困难,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越南人民不仅要克服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和经济落后所带来的困难,而且要对付美帝国主义的横暴挑衅。至今,美帝国主义把越南分隔成两半,把越南南方变成自己的军事基地,千方百计地阴谋破坏北方的社会主义建设。越南同志经常说:我们是面对着世界最凶恶的敌人——美帝国主义,脚踏在废墟之上建设着自己的祖国的。今天的胜利,是靠我们勤劳勇敢的人民的双手,靠党的英明的领导。在访问了鸿基煤矿之后,我们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鸿基煤矿是解放前越南北方唯一的工业区,这里也是帝国主义无耻掠夺越南的一个缩影。鸿基煤的质量特别好:热度高,含硫少,在屋里烧竟闻不到煤气。半个世纪之前,法帝国主义看中了这个地区,把鸿基变成掠夺越南财富的独立王国,开煤矿,设监狱,从这里抢走了五千三百万吨优质“黑金”。1954年日内瓦协议达成,法国殖民者从越南撤走时,把所有可用的机器都搬走了,甚至连地质图纸也抢走了。使鸿基煤矿陷于瘫痪状态。他们并且说什么越南人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它恢复生产。鸿基煤矿副局长文华对我们说:“我们用具体行动揭穿了帝国主义的一派胡言。我们虽然没有机器,没有图纸,可是我们有的是智慧的人民!”和平恢复后初期,矿工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恢复煤矿生产,使用各种工具挖煤。在敌人撤走的那一年就生产了五十五万吨煤,供应了国家的需要。今天,鸿基煤矿的产量已经超过法国殖民者经营时期最高年产量的一点五倍。矿工们不仅恢复了旧矿生产,而且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开发了新矿场。老矿工梅文桂陪我们参观海拔四百米高的露天矿场时,自豪地告诉我们说:“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开发这样大规模的矿场,这别说在鸿基,就是在整个越南也是没有先例的。今天,我们把它开发出来了,而且提前出煤。”
我清楚地记得在海防市沿海机器厂所度过的一些时刻。走进这个工厂,正如走进简陋的机器博物馆。车间是工人自己用竹棚子搭成的,机器是各式各样的:有工人自己七拼八凑修复的四五十年前的转速缓慢的大轮子机器,也有工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现代化机器。工厂党委书记黄文伦陪我们在车间里参观时很谦虚地对我们说:“我们的创造也许是很简单的,但它毕竟证明了,我们是能够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成长起来,任何困难都阻止不了我们前进。”沿海机器厂是由二十八个工人从几把斧头、铁锤起家的。没有机器,没有原料,工人们就潜水到禁门江底,把敌人沉没的轮船的钢板一块块拆下来制造机器。这二十八个工人中没有一名技工,最高的文化水平是小学六年级。他们不畏艰难,你教我,我帮你,一点点地教会了技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废旧材料,把工厂一点点装备起来。今天,沿海机器厂已成为越南北方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一面红旗。全厂已发展到了五百多名工人,其中有许多是自己工厂里培养出来的出色的技工。沿海机器厂为越南北方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着各种机器设备,每年生产着大型蒸汽发动机和其他大型机器以及三百多台抽水机。工人们说:“生产抽水机太容易了,如果要我们生产拖拉机,我们照样能生产出来。”沿海机器厂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卓越成就,鼓舞着越南北方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工地和企业。
基本上合作化了的越南北方农村,也呈现着一片繁荣景象。我在访问地处山区的富寿省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进入富寿省界后,满山满谷的木薯、玉米、黄麻、菠萝、桐油树、漆树,奔来眼底。在很多陡坡上,连片的茶树正盛开着雪白的花朵。那些狭长的山谷都变成了梯田,长满禾穗丰实的晚稻。河滩上甘蔗成林,香蕉树、柑子树果实累累。看着这一派丰收景色,谁能够相信几年前这里还是个穷省,竟常年缺粮呢?“这是事实!”省委书记阮成都同志对我们说:“但是,我们把它改变了,今天的富寿省已经变成了粮食能够自足和经济作物产量年年提高的省了。”我们从省委书记的介绍中了解到,富寿省人民为了改变这里的穷困面貌,近年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向大自然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们开垦了成千上百的山头,把荒山野林变成良田,驯服了许多山洪,修起无数的水渠,引水灌溉,把历来由于缺水而只能耕种单季稻的土地改为可以种双季稻,于是粮食和各种作物的产量迅速上升。今年富寿省又获得了丰收,各种作物的增产指标都提前实现了。省委书记说:“我们的成就,证明了党所教导的自力更生精神的伟大力量。”今天,在越南北方,像富寿省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在许多农村里,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自豪地说:“我们的青年人都到西北去了。”为了增加粮食生产,越南劳动党提出了开荒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号召。目前,全北方各省把开荒变成了广泛的群众运动,派出了成千上万的青年人到西北山区长期定居下来,开垦荒地,发展生产。仅仅去年全北方就开荒十多万公顷,增产粮食十万多吨。
英勇的越南人民,遵照着劳动党和胡志明主席的教导,正在以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精神,卓有成效地建设着自己的祖国。为了把资金集中用于生产项目上面去,不论在河内,或者在各地城市里,很少有非生产性的建设,见不到新造的办公大厦、大饭店、大礼堂、大剧场之类的建筑。越南同志说:“今天,我们必须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我们看见,许多办公室、宿舍、学校、招待所都十分简朴。机关的行政开支都是非常节省,一个县委每月的办公费只有十五元(越币)。中央和省、县的许多领导干部都经常深入群众。越南举国上下那种艰苦朴素、紧密联系群众的作风,有力地推动着越南北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迅速发展。
越南劳动党的正确领导,是越南北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光辉胜利的保证。越南人民热爱自己的党,热爱胡志明主席。他们遵照党和胡志明主席的教导,自力更生,克勤克俭,信心百倍地建设着社会主义祖国。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同志说过:“我们要建设自主的,比较完整的,有现代化工业、有现代农业和先进科学文化的经济,就得以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主,自力更生,别无他法。”(附图片)
  越南第一个钢铁工业基地——太原钢铁联合企业正在加紧施工
新华社记者 胡本英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