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1月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国际共产主义的理想一定要实现
——纪念《国际歌》作者欧仁·鲍狄埃、比尔·狄盖特
马铁丁
今年11月6日,是《国际歌》歌词作者欧仁·鲍狄埃逝世的七十五周年;9月27日是《国际歌》歌曲作者比尔·狄盖特逝世的三十周年。我们对这两位杰出的革命志士,深深的怀念;他们的忠实于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战斗精神,永垂不朽!
欧仁·鲍狄埃是诗人,也是战士。他是巴黎公社的委员,他手执武器,一直站在保卫公社的战斗最前线。比尔·狄盖特是法国里尔市的一个镟工,他积极地组织和领导着工人们的革命歌咏活动。
歌词作于1871年,歌曲作于1888年。1888年7月23日于法国里尔的一个报业工人集会上第一次演出。其后,这首工人阶级的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歌,立刻传播于世界各地。
《国际歌》流传到中国后,一直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一直是中国人民对敌人斗争的利器;一直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鼓舞自己前进的精神力量!
从巴黎公社到现在,这九十多年中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
1871年的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之火,那是任何反动力量所包不住、扑不灭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中特别是中国革命的成功。
中国革命的成功,同十月革命的成功一样,具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它使国际阶级力量的对比,产生了有利于人民、有利于革命、有利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根本性的变化。帝国主义者、国际反动势力为所欲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世界有个相对稳定时期,还能腾出手来镇压各国的革命,例如镇压中国的革命,镇压摩洛哥的革命。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帝国主义者仍在千方百计地企图把革命扑灭,却可以看出:由于它的衰老与腐朽,已经力不从心了。他们的每一次冒险,都遭到了可耻的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主义革命于一系列国家取得伟大胜利的同时,在亚洲、在非洲、在拉丁美洲,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火焰,势如燎原,锐不可当。拉丁美洲一向被美帝国主义者认为是自己的“后院”,是个“可靠”的地方。然而,就是在这个“后院”,在这个“可靠”的地方,古巴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并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
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巨大的发展,革命的文学艺术也有了巨大的发展。
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各国的人民革命运动中,《国际歌》有着自己杰出的贡献。
第一,《国际歌》是在革命斗争中产生的,反转来,它又推动了革命斗争的前进与发展。这首歌词反映了工人阶级从巴黎公社的失败中,所取得的经验与教训,并为工人阶级指出前进的道路。虽然巴黎公社失败了,但是,工人阶级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胜利,抱着坚定的信心。“国际共产主义的理想一定要在全世界实现。”资本主义必然死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签名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在文艺领域里获得鲜明、强烈反映的,首推《国际歌》。革命思想一经群众掌握,立即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国际歌》在坚定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革命信心方面,在推动革命斗争的前进与发展方面,表现了一切逆流所无法拒抗的强大生命力。列宁说:“公社被镇压了……但是鲍狄埃的《国际歌》却把它的理想传遍了全世界”。
列宁讲这段话的时候是1913年,那时工人阶级掌握的政权尚未在地球上出现。现在不仅是共产主义理想传遍了全世界,而且这一理想已经开花结果,逐步地变为现实了。
第二,《国际歌》明确地指出了:工人阶级、人民群众要取得革命的胜利,不是靠任何人的恩赐,而要自己起来进行斗争。“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人的行动,是受自己的思想所指挥的。当工人阶级、人民群众一旦觉悟起来、组织起来,用自己双手去解脱自己身上锁链,去创造自己新的生活的时候,那么,不管遇到什么惊涛骇浪,不管经历多少艰难困苦,最后终必取得胜利。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了这条真理,我国的革命胜利证明了这条真理,古巴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革命胜利,同样证明了这条真理。
《国际歌》中自求解放的思想,武装了各国的工人阶级,武装了各国的人民群众,武装了每一个革命者。
我们看到:有无数革命者,在革命的旗帜下,高唱《国际歌》,进行着庄严的宣誓;有无数革命者,在敌人的监狱里,高唱《国际歌》,使敌人惊心丧胆;有无数革命者,在敌人的刑场上,高唱《国际歌》,视死如归;有无数革命者、人民群众在遇到困难、艰险的时候,高唱《国际歌》,斗志昂扬。在反动派统治的时代,在反动派统治的地方,谁唱《国际歌》,谁就有坐牢、杀头的危险。这正好从另一面证明了:《国际歌》是动员与鼓舞群众进行斗争的革命号角!
第三,《国际歌》是战斗的歌,又是团结的歌。这首歌,早已译成各种文字,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工人阶级所熟知、所喜爱。这首歌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革命团结的纽带。列宁在《欧仁·鲍狄埃》一文中写道:“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团结起来”,这个神圣的言词,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起着加强阶级友爱、革命友爱、同志友爱的作用。中国工人阶级非常珍惜“团结起来”这句话的崇高含义。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利益,为了对人民的敌人进行战斗,我们坚决同世界各国的工人阶级、革命的人民,心连着心、手携着手,永远站在一起。我们的同志和朋友遍天下。我们坚决以工人阶级的团结为核心,团结世界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把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国际反动势力,最大限度地孤立起来。团结就是力量,让各国反动派在这巨大的力量面前发抖吧!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为了维护这个在原则基础上的团结,我们必须同损害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的各种现象,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揭露以铁托集团为代表的现代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的背离与叛卖!
第四,革命的文艺,从来就是为革命的政治服务的。《国际歌》在这方面也是一个杰出的范例。《国际歌》以冲破一切国家和民族界限的艺术威力,传播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列宁称赞鲍狄埃“是一位最伟大的用歌作为工具的宣传家”。
《国际歌》深入人心,《国际歌》的作者也深得革命人民的爱戴。列宁在同一篇文章中又写道:“1887年11月8日,巴黎的工人把欧仁·鲍狄埃的骨灰送到拉谢斯神父公墓,在那里埋葬着被枪杀了的公社社员。警察为了撕毁红旗,组织了殴打。无数的人群参加了这次没有宗教仪式的葬礼。四面八方都在高呼:‘鲍狄埃万岁!’”
“国际共产主义的理想一定要在全世界实现”。历史的潮流,正是这样前进与发展的。欧仁·鲍狄埃,比尔·狄盖特,要是活到今天,当他们亲眼看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前蓬勃发展的时候,又该是如何的高兴呵!


第6版()
专栏:

十月革命的摇篮
若阳
常常有些美好的记忆,终生难忘。我对于十月革命的摇篮——列宁格勒的访问,就是这样。虽然已经事隔五年,但是记忆宛如一朵鲜花,至今依然清新芬芳。
在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后一个月,1957年12月初,我们来到了列宁格勒。虽然那些日子浓雾如雨,可是却掩不住这座城市的美丽。满街精致的雕塑,一城小河和桥梁;一条小街上普希金的故居,涅瓦河畔“青铜骑士”的塑像,……这一些固然会使人留连赞叹,而最使人向往的还是同十月革命有关、和列宁有关的一些事物:“阿芙乐尔”巡洋舰,拉兹里夫的草棚,冬宫,斯莫尔尼宫,等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对这炮声很熟悉了,是多么想看一看发出这震撼世界的炮声的“阿芙乐尔”巡洋舰啊!当我们来到它身边的时候,只见涅瓦河静静地流着,“阿芙乐尔”也静静地躺在碧波之上。就是它,当年发出震天的炮响,击破了俄罗斯的黑夜,唤醒了沉睡的东方,在世界六分之一土地上升起了社会主义的曙光,这炫目的光芒照亮了各国革命人民的眼睛,照亮了他们斗争的道路。
我们站在舰上,向河对岸的冬宫眺望,仿佛仍能听到那为社会主义开天辟地的炮声。今天,这炮声已变成革命人民的争取解放的吼声,响遍了全世界。我们仿佛仍能看到那朝霞般壮丽的火光,今天这火光已化为压倒西风的东风,吹遍了全世界。
在驱车前往拉兹里夫湖畔的时候,一幅著名的油画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一片丛林簇拥着一个小草棚,草棚前,伟大的列宁正在他的“绿色工作室”里埋头写作……当我们来到拉兹里夫湖畔这座草棚前面的时候,看到这里的情景和画上一样。十月革命的前夕,为了躲避临时政府的逮捕,斯大林把列宁送到拉兹里夫车站工人叶梅里雅诺夫家中,躲在他家小木屋的楼顶上。几天后,这位工人又把列宁送到拉兹里夫湖畔,让列宁乔装成一个割草人,住在这座草棚里。这个草棚里只铺了一层草,没有门能挡住凛冽的寒风,可以想像,当年无情的严寒,是怎样侵袭着这位伟大的革命领袖啊!可是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写出有名的著作《国家与革命》。
列宁在这里呆了不久,就到芬兰去了。四个月以后,革命终于在列宁的领导下获得了胜利。今天,拉兹里夫湖畔的草棚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圣地。谁来晋谒这座圣地的时候,都不能不为伟大的列宁的平凡、朴素、坚毅、镇静的革命精神所感动。十月革命后,多少帝王的宫殿都倒塌了,而这座小小的草棚却永远留在拉兹里夫湖畔,留在全世界工人阶级和一切被压迫人民的心上。
我们穿过冬宫前的广场来到冬宫。这广场上当年曾经过多么激烈的战斗啊!那不是一场平凡的战斗,那是黎明与黑夜的搏斗,是自由与奴役的搏斗,是新世界与旧世界的搏斗,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搏斗。当我们进入冬宫的时候,那铁栏栅门上仿佛还留着水兵们攀越的脚印,那大理石的楼梯上,仿佛还留着赤卫队员们的斑斑血迹,宫中四壁间仿佛还回响着“阿芙乐尔”的震天的炮响,高大的玻璃窗上仿佛还映着永不消逝的革命的火光。我们来到孔雀石大厅,这座用翠绿色的孔雀石筑成的大厅,就是当年克伦斯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最后躲避十月的炮声的地方。有人指着大厅里面的一座小厅,说当年克伦斯基的官员们就是在那里被捕的。
列宁格勒的冬天夜长,早晨依然昏黑一片。可是当我们来到斯莫尔尼宫的时候,仿佛看到它光辉四射,仿佛这里不管白天或黑夜都是一片光明。
来到列宁当年的办公室,这里的陈设是那样的简单:一套布沙发,一张小圆桌,一张办公桌,一盏煤油灯,一个旧式电话机……可是,这里正是十月革命的总指挥部。我们一闭眼,仿佛就可以看到当年这里沸腾的日日夜夜,就可以感到这个革命心脏的砰砰跳动……
来到了斯莫尔尼宫的堂皇的大厅,当年曾在这里举行过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伟大的列宁曾在这个大厅的讲台上,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人类历史的新时代,世界革命的新时代开始了。我们坐在大厅的椅子上,听人介绍当年列宁在会上讲话的情景,我们仿佛又听到列宁充满自信的宏亮的声音:“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万岁!”仿佛又听到这个大厅里的欢呼雷动。
……五年过去了。时光如流,可是它却不能冲淡我的记忆:那涅瓦河的碧波时时从我的心上流过;那“阿芙乐尔”的炮声时时在我的心头回响;那不朽的草棚,那血染过的冬宫广场,那沸腾过的斯莫尔尼宫……一切都使我终生难忘。当十月革命四十五周年来临的时候,让我再一次向这十月革命的摇篮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第6版()
专栏:

阿芙乐尔的炮声
刘岚山我们永远都听见阿芙乐尔发出的炮声,射向旧世界,从俄罗斯的早晨。它不断地猛扫着——资本帝国主义,新老殖民强盗,和凶恶的法西斯。只有它,只有它,才是不可战胜的武器;它的后边是亿万人民高举胜利的大旗。像运转着的日月,永不停顿;它的节奏是:革命,革命,革命!


第6版()
专栏:

胜利在召唤
李瑛古巴在召唤,菲德尔在召唤,每一个人民,每一名士兵,每一
粒子弹,“誓死保卫祖国!我们必胜!”你们正昂头走向前线。在绿色的早晨,在雷雨的夜晚,你们整装上阵,像射出的箭;人人心上呵都发出铁的誓言,真正的自由呵不怕火炼!你们喊:决不许美国强盗扼杀我
们的海,囚禁我们的山!任何讹诈,任何恫吓,休想使我们降下革命的帆!战斗在召唤,胜利在召唤,每一个人民,每一名士兵,每一
粒子弹,你们迈动的脚步声在回答,一个回答一篇神圣的宣言!


第6版()
专栏:

誓言遥寄哈瓦那
北京人民印刷厂工人 刘沛口读报纸心气炸——怒斥美国锁古巴。车间开起声讨会,挥臂怒吼恨咬牙。蘸着愤怒写快信,快信寄给哈瓦那!写上写上快写上——中古人民本是亲哥俩;山能铲平海能填,骨肉臂膀不分家!一处伤口两处疼,封锁古巴等于把中国打!写上写上快写上——六亿人心向古巴。锁链只能刀砍断,对恶魔只能斩魔爪。美国忘记吉隆滩,也该记起额上疤!恶狗竟敢吞太阳,强盗狗命作抵押!写上写上快写上——北京注视着哈瓦那。战斗的人民齐动员,为侵略者准备下绞刑架;收音机旁听强音:卡斯特罗讲咱心里话。中古人民共愤怒,仇恨压在枪口下……写上写上快写上——我们坚守在岗位上。工人援你车飞转,学生援你笔生花,战士援你紧握枪……呼声喊遍全中华!工厂、商店到课堂,老人、青年到娃娃,声声谈论援古巴,革命红旗高高举,保卫古巴革命花!快信写完千万封——誓言寄给哈瓦那!山高路遥心连心,中古人民是一家;万里相隔肩并肩,北京连接哈瓦那!
一九六二年十月二十九日


第6版()
专栏:

共产主义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列宁
〔苏联〕柯诺诺夫 萨奇柯夫 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