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永无休止地追求
——记昆明机床厂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
本报记者 范荣康
今年第二季度,第一机械工业部铣床质量抽查组和镗床质量抽查组先后来到昆明机床厂,抽查了一台仿型铣床和一台金刚石镗床。这次质量抽查,是按照新颁布的机床等级标准进行的,这个标准,要比过去通行的标准严格得多。检查方法也非常严格,切削前检查,切削后检查,拆开重装后检查,反来复去,不厌其烦。结果,两台机床都是合格品,其中仿型铣床被评为一等品,全刚石镗床的各项精度虽然全部合格,但在齿轮箱里查出四颗铁屑,还有一些小缺点,被评为二等品。在这次全国性的产品质量抽查中,全部被查的产品都合格的厂子并不很多,出了一等品的厂子更少。这样,昆明机床厂产品质量好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这是昆明机床厂的职工一年多来辛勤劳动的果实。原来,从1961年年初算起,昆明机床厂的职工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已经经历了三个回合的战斗。
第一个回合
1961年年初,昆明机床厂开始把主要精力用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从这时开始,对一些年久失修的设备进行了检修,对工卡量具的精度普遍进行了检查,有的车间还调整了作业路线,根据生产流程把几年来新添的设备重新做了安排;而工作量最大的,还是整顿工艺。当时的情况是,经过不断的技术革新,工人在实际操作中创造了不少新的工艺方法,使原有的工艺文件大大落后于实际操作。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工艺文件没有及时修订,这些新的工艺方法有许多并没有纳入工艺规程,工艺文件同实际操作脱节了。这就降低了工艺文件的威信,使自由生产的习气发展起来,工艺观念淡薄了,工艺纪律松弛了。结果,一些应该遵循的工艺规定不遵循了,一些不应该推行的操作方法推行开来,这就不能不影响到产品质量。各个车间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从这时开始,注意了整顿工艺,严肃工艺纪律。
但是,当时虽然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思想问题并没有很好的解决。从年初开始,厂的领导上一再表示要把质量放在首要地位,很多职工还是抱着观望态度。最突出的例子是,厂里曾要各个车间的质量检查员把守关口,不让一件废品通过。结果,许多检查员并没有严格把关口把守起来。
除了思想问题以外,当时还有一个标准问题没有解决。究竟产品质量提高到什么程度才算质量好了,大家心里都没有数。有的说:“比1960年好,就算质量好了”,有的说:“超过历史上最高的质量水平,就算质量好了”。由于标准不完全,许多工作只能提出笼统的要求:“尽可能做好些”,有些事情便无所适从。例如什么样的零件才算合格,什么样的零件应该报废,都没有明确的标准。这给生产工人和检查员的工作造成不少困难。
由于这两个问题没有解决,这一阶段的工作虽然做了不少,但现在回过头来看,还是决心不大,措施不力,实效并不显著。
第二个回合
这一年的8月,拆箱检查了一台卧式镗床和一台万能工具铣床,这一次检查的严格程度,虽然远不能同今年这次全国性的抽查相比,但是也发现这两台机床都有好几项精度超差。到车间去抽查已入库的零件,有的合格率只40%几,有的甚至只10%。“差不多”一下子变成了“差得多”,抓了半年多的质量,结果还是这么一个状况,这给厂里的职工很大的震动。
当时,厂里正在生产出国的机床。像这样的质量状况,怎么能生产出国机床呢?厂里开了出国机床生产动员大会,要求大家积极行动起来提高质量。这一次整顿质量的工作做得很认真,首先制订了出国机床标准,根据这个标准修订了产品图纸和工艺文件,重做了木模,检修了关键设备,返修了工卡量具,并且制订了出国机床生产过程管理办法,严格了检查制度。检查员“看”了半年多时间,看到领导上是真的下了决心,也开始严格地检查起来。
检查一严,车间的生产就不那么平静了。有的工人干一个是废品,干两个还是废品,说是“简直不敢再干了”,要求“放宽尺度”。有的甚至和检查员吵架,认为检查员“忘本”,对检查员说:“从前你在床子上干活还不是这样?”有的干部看到报废的零件一车一车地往外拉,思想上也有些动摇。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数量同质量的矛盾很突出。7月份,产品数量的任务还完成得很好,8月份卡紧了质量,数量任务的完成情况就差得很远了。有时到月底,正赶上要出机床,偏偏碰到一两个零件不合格。坚持质量标准吧,机床出不来;马马虎虎用上去吧,又好像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在这扣人心弦的时刻,大家的眼睛都望着厂里的几个领导干部,就看他们采取什么态度了。厂里的领导干部在这关键时刻,还是一句话:“按质量标准办事!”
事后,几个领导干部都很感慨地说:“千里长堤,溃于一穴”,坚持产品质量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在一个零件上松了一点口子,影响所及,决不只是这一个零件的问题,人们可以依此类推,全线撤退。由于厂一级的领导采取了坚决按质量标准办事的明确态度,车间一级的干部也受到很大的感染。有一次,一联合车间有一个粗加工工人来找车间主任。原来,他在加工一种零件时,把加工余量留少了,检查员认为影响精加工的质量,要报废这个零件。他跑来向车间主任申诉:“何必这样机械?如果我做精加工,一样能保证质量。”车间主任给他提了两个问题:“粗加工都不能保证质量标准,精加工怎么办?”“一个人一个标准怎么办?”这个工人给问倒了。以后,这一类的申诉就比较少了,人们开始习惯于一丝不苟地按质量标准办事。
不过,愿意不愿意按质量标准办事是一回事,这主要是思想认识问题;能不能达到质量标准又是一回事,这里有技术问题、管理问题和其他客观条件问题。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厂里针对生产过程中保证产品质量的几个主要环节,组织了八个专业组,同工人一起,分别对材料、铸件、零件加工、热处理、装配、油漆、装箱等工作按质量标准进行调查,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分头解决。
就这样,这一批出国机床质量很好地出厂了。
第三个回合
今年年初,产品质量忽然显著下降。
原来,这时出国机床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换上场的是供应国内的机床,而在第二阶段的工作中,只解决了出国机床的质量问题,供应国内的机床质量还没有来得及整顿,图纸、工艺、设备、操作,都有一大堆问题。工人们生产过了高质量的出国机床,再来生产供应国内的机床,自己也不能满意了。把供应国内的机床质量提高到出国机床的水平,就成为广大群众的要求。厂的领导上也感到,出国机床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的信誉,固然是重要任务,要保证质量,供应国内的机床用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样是重要任务,质量也不能没有保证。
不久,第一机械工业部颁布了机床等级标准。这个标准比厂里自己订的出国机床的标准还要严格。厂里考虑到,要保证达到国家标准,就要订一个厂内标准,把国家标准具体化到加工过程中去。在制订厂内标准时,明确了国家标准不仅是机床出厂检验时应该达到的标准,而且是经过装卸、运输,安装在使用工厂后也应该达到的标准。这就必须考虑到在正常的运输和安装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对机床精度的影响,在加工和装配过程中就先把这种影响考虑进去。结果,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厂内标准的要求又高过国家标准。
厂内标准的制订,结束了标准不全,因而是非不明,许多事情无所适从的状态。但是,用这个标准来考核生产过程,不合标准的地方就多得很了。有些产品图纸本身就不能体现国家标准的要求,按照这些图纸加工,即使达到图纸的要求,也还够不上国家标准,还是废品。有些工艺文件也有问题,按照这些文件规定的工艺方法去加工,怎样也不能达到国家标准。设备的精度和工卡量具本身的精度,也常常不能适应加工精度的需要。至于操作技术水平不相适应,更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暴露,使得提高质量的工作更深了一步。在那些日子里,不合标准的图纸一份一份地进行修订,工艺一项一项地在现场验证,需要恢复精度的设备一台一台地组织检修,工卡量具修理了和新添了几千件,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被一项一项地找了出来,“攻关队”一批一批地开赴前线。
还有第四、第五个回合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三个回合的战斗,昆明机床厂的产品质量一步步地提高了。这个过程,正是全厂职工对提高质量的认识由不很自觉到比较自觉的过程,由不很严格到比较严格的过程,也正是技术管理由比较粗浅到比较细致的过程。现在,这个过程并未终止,有了三个回合,还有第四、第五个回合。
就在这两次质量抽查以后,厂里又及时分析了全年的生产情况。他们说,昆明机床厂是一个多品种轮番生产的工厂,今年上半年生产的产品,包括被抽查到的仿型铣床和金刚石镗床,都是厂里的老产品,生产还算是比较稳定的,结构本身也比较简单,因而产品质量比较好并不值得骄傲。而且即使这样,这些老产品的质量一般还只能达到二等品的水平,要使每一个品种的每一台机床都成为一等品,还要做许多工作。至于新产品和过去没有大批生产过的产品,特别是结构复杂的精密产品,本来的基础就差,许多技术关键都没有解决,目前的任务还是尽早拿出合格品来。现在,全厂职工正努力把老产品的成就扩大到新产品中去,把一般产品的成就扩大到精密产品中去。看来,这是一个更艰巨的工作。
从这一年多的工作发展来看,昆明机床厂的同志很注意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很善于及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新的努力目标。一年多来的工作,也总是什么时候发现问题很多,及时提出鲜明的目标,这以后的产品质量就比较好,什么时候以为问题不多了,不再注意朝新的目标努力,这以后的产品质量就比较差。在同厂里的同志交谈中,许多人都说,如果看得远一些,那么,在提高质量的途径中,还有许多更高的目标在前方。工艺科长说:“以后不仅要考虑机床经过运输和装卸,安装在使用工厂时能达到国家标准,而且要考虑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正常使用以后,仍然能达到国家标准。这就要我们更进一步提高质量。”设计科长说:“现在提高质量的中心环节是整顿工艺,这是提高制造水平。以后再进一步提高质量,就要考虑改进机床的性能,延长使用寿命等等,这就需要改进设计,加强技术试验工作。”
提高质量,真好像是在万里江河中航行呵!过了一个险滩又有一个险滩,到了一个港口又有一个港口。只有那些总是追求着新的目标的水手,才一程一程地扬帆远去,永无止境。


第2版()
专栏:

翠峦林业局职工战胜干旱洪水重重困难
提前完成木材生产调运年计划
井陉矿务局第四煤矿连续七十个月完成生产任务
据新华社哈尔滨电 黑龙江省翠峦林业局的职工已经提前完成了今年的木材生产和调运计划。到目前为止,这个林业局运送到国家贮木场的木材已经超过二十六万立方米;其中,国家急需的坑木、农用材、枕木、造船材等,实际产量都比去年同期增加31%以上。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比计划提高3%,木材成本比计划降低4.8%。
现在,翠峦林业局各林场的职工仍在继续努力采伐木材,并且赶修冰雪滑道,加紧为明年增产更多木材作好准备。
翠峦林业局,是小兴安岭伊春林区连续四年被评为超额完成生产计划的红旗局。今年国家交给他们的木材生产量大于去年,但劳力却比去年减少18%以上。这个局的大部作业区已经伸延到了河流上游。由于近两年来特大洪水袭击,河被冲宽,流送设施受到严重破坏,给流送木材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然而困难没有挡住决心前进的工人。还在今年初冰雪尚未解冻的时候,他们就提前把二十多万立方米的原木,从山上运到沿河两岸,为水运作好了准备。3月初,小兴安岭依然白雪皑皑,而翠峦林业局么河、翠峦河等几条河的冰面上,已有几百名工人在紧张的刨冰,促进冰河早开,使木材下河的时间比往年提前了五天。5月下旬,小兴安岭上的冰雪化净了;接着,扶育河、尖山河等几条小河,也开始干枯。这时,流送工人暂时放下手中钩木头用的“压角子”,拿起镐锹,在河道浅滩和弯曲处筑起了几千米长的偏闸,提高了水位,增加了流量。进入7月以后,滂沱大雨下了七八天,干旱的河流骤然涨起洪水。而翠峦林业局职工早就作好了防洪抢险的准备,变严重水害为水利,使水运木材量大大增加。
新华社天津电 河北省井陉矿务局第四煤矿,到10月份为止已连续七十个月,月月完成或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
第四煤矿五年多来不但出色地完成了国家计划,而且不断地提高了矿井的生产能力。1959年以后,每年的实际产量都超过了设计年产量的一倍以上。煤炭资源回收率也很高,一般达到80%以上。在产量提高的同时,生产准备工作也抓得比较紧。几年来,矿长和总工程师经常亲自领导掘进工作。这个矿有一支专门的掘进队伍,从未削弱过。因此,煤炭生产得以比较均衡地进行。
这个煤矿在安全生产方面也作了许多工作,几年来没有发生过重大的人身事故。
这个矿在解放以前是一个被废弃的矿井,全矿面积不过两平方公里,地质情况十分复杂,断层很多,煤层起伏不平,给采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解放以后着手恢复,1956年开始出煤。当年只完成生产计划的55%,亏损四十多万元。因此,有些人就打“退堂鼓”,要求停止生产。但是矿井的主要领导干部和老工人不同意这样做。他们带动职工群众积极克服困难,寻找新的资源,加强运输能力,改进劳动组织和健全各种制度,终于不断创造出新的成绩。


第2版()
专栏:

华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胜利完成
十二年的野外实地考察表明,华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热带生物资源,在六百多种野生纤维植物中,有很多种可作为高级纸张和代用织物的原料
新华社广州12日电 历时十二年的华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工作,最近胜利完成。科学工作者已经就这项考察结果提出了一共长达二百多万字的科学报告。
综合考察的结果表明,华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热带生物资源。这一地区的自然条件能够适应多种热带作物的生长,有着适宜种植三叶橡胶、热带油料作物、热带纤维作物和多种热带饮料、香料、药用作物的广阔的宜林地区,还有很多野生热带植物可供利用。这种野生热带植物在广东有六千多种,广西有七千多种,福建有二千多种。以广东为例,在一百六十多种野生热带油料作物中,就有67%的作物种子含油率在20%以上,其中如竹柏、猪油果等,油质都很好。猪油果已经移植驯化成功。竹柏在多种土壤里都可以生长,五六年就可以长成。在怀集县一带,每株可产种子四五百斤,可连续收获几十年以至上百年,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油料植物。在六百多种野生纤维植物中,有很多种可以作为高级纸张和代用织物的原料。
华南热带生物资源考察工作,是从1950年开始的。科学工作人员首先在海南岛进行了全面的野外实地考察。1952年到1955年,陆续扩大到粤西和广西。1957年,根据国家科学技术远景规划的要求,在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华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组织有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业务部门共同参加,在整个华南地区进行了以热带作物为主的野外实地综合性科学考察。1961年上半年又进行了分区综合复查,随后即转入紧张的科学总结工作,最近,他们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土壤研究所、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山大学等有关协作单位合作写成了关于华南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综合自然等区划,华南热带作物宜林地考察,华南热带作物开发方案等二十二项科学报告。


第2版()
专栏:

纪录片《保卫古巴》在首都上映
新华社13日讯 新闻纪录片《保卫古巴》今天在首都九个影院同时上映。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们在11月3日到6日的四天内,积极投入到全国各地人民支持古巴保卫主权保卫革命、反对美帝国主义战争挑衅的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热潮中,夜以继日地摄下了许多热烈感人的场面。在这部影片中,人们可以看到我国人民声援古巴的游行与集会遍及城乡,各地区各方面都充满着中国人民和古巴人民同仇敌忾的战斗友情。
这部纪录片日内将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上映;同时,还将译配西班牙语解说词向古巴发行。


第2版()
专栏:文教简讯

帮助县医院提高医疗水平
最近,武汉市第四医院院长带领着一批主任医师又来到了安陆县医院。原来,第四医院很早以来就同邻近的黄陂县和安陆县医院建立了协作关系,采取“派下去、接上来”的办法,对县医院进行长期全面的技术援助。这一次已经是第十二次了。
每一次被派下去的医护人员,都直接参加县医院的门诊和病房工作,在医疗、护理方面进行辅导,并且帮助县医院订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他们还举办了学术讲座和短期的业务训练班,向县医院的工作人员传授医疗知识。另外,这个医院还接受县医院派来的医护人员跟班学习,由主治医师带徒弟,包教保学。三年来,他们已经为这两个县医院培养训练出一百二十多名医务人员。
在武汉第四医院长期全面的技术援助下,黄陂、安陆两个县医院的医疗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过去这两个医院遇有疑难病患者,往往要转送到武汉市就医,现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病人都可以就地治疗,治愈率也比以前提高。在他们的帮助下,黄陂、安陆两个医院还增加了许多新的科室和医疗项目。过去安陆县医院的外科只能做一般的小手术,现在已能做脾脏切除、胃切除、甲状腺摘除、乳癌根治术等比较复杂的大、中型手术。


第2版()
专栏:文教简讯

培养少数民族医务人员
在云南省昆明医学院里,现在有白、回、彝、僮、苗等十二个少数民族的一百五十六名学生在学习。傣、傈僳、哈尼等少数民族都是第一次有了本民族的医科大学生。
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学好医学知识,对许多原来基础比较差,学习上感到有些吃力的学生,昆明医学院专门指定教师用辅导或补课等方法,帮助他们学好功课。纳西族学生魏翠莲原来物理课基础较差,教师周冠英便每周抽出两个晚上给她和另外两个少数民族学生补课,有时还把她们带到实验室边实验,边讲原理。
解放以前,云南省边疆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卫生事业很落后,人民长期受着疾病的折磨和鬼神巫术的残害。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在各民族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医疗工作,同时,每年还吸收一批少数民族学生到昆明医学院进行深造。这些少数民族学生从小亲眼看到疾病给本民族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都深深感到必须学好本领,为人民造福。因此,他们都很热爱自己的专业,学习也很刻苦努力。


第2版()
专栏:文教简讯

收集鉴定民间药物
贵州是一个多山的省份,气候温和,野生药物品种繁多。境内的汉、苗、布依、侗、彝等十多个民族,长期以来在同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应用草药治疗疾病的丰富经验。贵州省中医研究所从1957年开始,曾先后派人分赴省内三十二个县,访问了四百多个有名的中医和草药医生,收集了三千多种民间药物的秘方验方,采集了二千多种药物标本。其中许多药物和方剂是民间用之有效而历代医药史典上没有记载过的。在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些稀有的贵重药物,如属于人参类的竹节人参、“萝卜三七”(俗名)等。
在各地中医和草药医生的协助下,现在,贵州省中医研究所已对八百种民间药物的名称、产地、科属形态、用药部位、性味、功用、禁忌以及治疗各种不同疾病的方剂作出了鉴定,还按照标本绘制了图例四百多幅,编写成《贵州民间药物》资料共四集。(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准确的职业
——计量工作漫谈
贺新创
人们常说,干什么都要胸中有数,的确。社会生活的哪一个部门也离不开计量工作。在工厂里,工人们把计量工作比喻为生产活动的“眼睛”;商店里用的公尺、市尺、醋提、量杯、台秤、木杆秤,医院里用的体温计、血压表,科学研究部门用的精密天平、温度计……也都是计量器具。如果这些器具稍不准确,就会给生产造成损失,给社会生活带来混乱。
不久前,我参观了北京第一机床厂的计量室。在那里,走廊两边墙上,贴着“进室在此换鞋”、“找人请按铃”的字条。这是为了防止由于震动、灰尘、温度等因素影响精密器具的准确性所作的严格规定。技术员张雅如介绍说:厂里最主要的计量工作是长度计量。现在已经建立了厂一级的量值标准——量块。厂一级的量块下面还分四个等,计量工作人员定期地用上一级量块,检查下一级量块,又用各级量块定期和不定期地检验万能量具、精密设备,对不合格的设备、量具进行调整和修理。
张雅如陪我参观了负责检定加工机具和精密产品的“一般测量组”。在一台万能显微镜前,一个工作人员正在聚精会神地检验万能铣床的重要部件——丝杠。她一面检查,一面读着丝杠螺旋槽角度的度数;另一位工作人员迅速把数字填写在一份“检定结果证明书”上。这个厂规定:每一种零件成批生产之前,每一次调整机具后做出来的第一个零件,都要经过车间和厂的计量室检验,合格以后才能正式生产。
计量室在每个车间设有检定站。我参观了铣床加工车间检定站,技术员们正忙着检定、修理量具,工人们进进出出,一片忙碌景象。技术员王淑玲说,尽管车间所有的千分尺、百分表、游丝卡尺等等量具,都按规定定期进行了检定,可是,工人们在上班的时候,仍然喜欢到这里来检定一下自己的量具。为什么他们这样重视量具的准确度呢?不久前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工人车套筒的时候,检验套筒的一块光面塞规,没有按规定交回检定。他想,这么硬的东西,一时大概不会有什么变化。结果呢?他车出来的活全部需要返工修理。原来那个塞规用肉眼看,虽看不出什么变化,实际上却已经有了磨损,不能准确地检验套筒了。以后,这个工人一上班就去检定量具。一台万能铣床有二千七百多个零件,它们由不同工段的工人生产,任何一个零件不合规格,都会影响铣床的装配和质量。没有精确的量具,是很难设想这个现代化的工厂能正常生产的。
我在参观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时,微量分析组的技术员曲静宜特别强调计量器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是保证准确度的一个重要条件。她使用的是精密度很高的天平,有的甚至可以计量百万分之一公斤的重量。曲静宜给我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把一根约三寸长的头发,用镊子夹着轻轻地放在秤盘上,然后就在放大镜下,看到天平的指针由0点迅速移到0.48毫克的位置上。像这样精密的仪器,震动、温度的变化,空气中水分、灰尘含量的增加,都会影响它的准确性。这种天平必须放在恒温室里,不管室外大雪纷飞,或者骄阳当空,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都保持着最微小的变化。在存放天平的玻璃柜内,还放着干燥剂。这个组的工作人员,操作需要非常细致,每当一小管药物或称量仪器从室外拿进来时,她们都要过十分钟,等药物的温度同室内温度一致后再称量。因为这样才能得出很准确的数据。
我国计量的历史很悠久。但是,解放以前,我国根本没有现代化的计量工作。最近,我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计量局访问时,看见一个长方形的木匣子,里面盛着一管尺。匣盖上刻着“尺之原器”的字样,落款是“宣统元年”。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大概是旧中国在计量工作方面留给我们的唯一纪念品了。原来,这管尺是清王朝向外国买来准备作基准器的。但是从清王朝到国民党反动政府,历代统治者都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系统的计量工作。
国家科委计量局总工程师薛祉镐,向我介绍了解放后我国计量工作的情况。他说:计量工作的根本要求是量值的一致和准确。要做到一致和准确,必须为各种计量单位建立准确的基准器及标准器;并通过相应的精密仪器、仪表将量值逐级传递到工作用的计量器具。现在计量局已建立了可以为商业、农业、工业和科学研究一般需要服务的长度、热工、力学、电学、时间频率以及无线电方面的计量基准器和标准器。各省、市、自治区也正在建立和健全计量机构,逐步开展和充实这些方面的检定工作和监督管理工作。
我参观了计量局的“基准室”。这是一间设置着双层厚门没有窗子的房间,里面有单独的恒温设备。这里存放着我国的长度和重量的基准器。房间里精密仪器的周围隔有玻璃板,以免在进行检定时,工作人员的体温影响了它的精确度。
一个国家的基准器根据什么制定和检定呢?计量局的工作人员说:根据国际原器进行检定。原器收藏在法国巴黎的国际权度局。制定原器的根据各不相同,比如长度的单位“米”,就是在十八世纪,法国规定以通过巴黎的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为一米;以后,其他一些国家也采用“米”作为长度单位。国际权度局并根据这个规定,采用变化最少的铂铱合金制成米原器,藏在巴黎。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找到了比铂铱合金尺更稳定可靠的东西,那就是光波。光波的波长在特定条件下是永恒不变的,利用它可以更准确可靠地来体现长度单位。
当我同计量工作者们作过一些交谈后,我真正懂得了为什么有人把计量工作誉为“准确的职业”。在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千百万人时时刻刻需要对事物作出准确的判断。准确——这就是计量工作者们辛勤劳动的果实。


第2版()
专栏:

上海炼油厂今年建成了一座加工重油的装置,可以为农业机械增产更多的柴油燃料 新华社记者 杨溥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