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江湖志

镜泊湖
臧克家
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湖。“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洞庭湖;茫茫千顷,气象万千的太湖,我都是闻名而心向往的。西湖,我曾经踏着苏堤端详过她那动人的姿容,孤舟深夜三潭上看过印月。至于大明湖,那是家乡的湖,我更是一个熟客了:盛夏划一条小船,在荷花阵里冲击,在过去那些黑暗的岁月里,何只一次和朋友们寒宵夜游、历下亭前狂歌当哭?
镜泊湖却是一个陌生的名子。七月间,到了沈阳、长春、哈尔滨,游览了名胜古迹,参观了工业建设,往返三千里,历时一个半月,以抱病之身,登山涉水,使朋友们为之惊讶,叹为“奇迹”。可是东北的同志们却对我说:“到了东北,看看镜泊湖,方不虚此行。”他们说镜泊湖的红鲫如何鲜美,他们给我唱了镜泊湖的赞歌。看景不如听景,我心动了。但一想到那遥远的途程我又踌躇起来,心里怀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惆怅。眼看着和自己住在同一旅舍的客人们一批又一批的出发了,里边有一位八十二岁的名医,他幽默地说:“不看镜泊湖我死不瞑目”!
“走!”他的话给我作了起身炮。
十小时的火车把我们从哈尔滨送到牡丹江。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像北大荒边边上的一朵花。“八女投江”的故事,使它名满天下。又是两小时的火车,我们已经和镜泊湖一同置身在黑龙江省的宁安县境了。
下了火车坐上“嘎斯六九”汽车。牡丹江昨天是好天,镜泊湖附近却落了雨。乍上来,这小卡车在二十几里的平展的公路上轻快的飞跑,高粱、谷子,一色青青,微风吹来,绿波粼粼,扩展到极处和青山与碧天相接,望着眼前的景色,心里惊叹着祖国的辽阔广大。已经接近初秋了,这里的麦子刚刚上场,关里关外的气候,悬殊多大呵!小卡车好似一只蚱蜢舟,冲开碧波跳荡在绿色的大海里。一个庞然大物,老虎似的迎面而来,一时烟尘滚滚,风声呜呜。原来是一部大型柴油汽车,拖着五六节车厢,上面横躺着粗大的木材,它们高兴地离开森林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地撑天!三三五五朝鲜族的妇女,不时从车边走过,头上顶着罐子,走起来衣裙飘飘,大方而美丽。光滑的路走完了,接着是崎岖的沙泥路,一个坑就是一个小水塘,车子在上面蹦蹦跳跳,像在跳舞。
远远在望的青山看不见了,我们的车子已经走到山腰上,一盘又一盘地在步步升高。路两旁长满了奇花异草,有的像成串的珍珠,有的像红色的小灯笼,有的像蓝的吊钟,有的像金黄的大喇叭……它们用自己的美色和幽香列队在路的两旁向客人们热情的打招呼。一个猎人从深林里走出来了,长枪上挂着飞禽,身后跟一只猎犬。眼前的景色在游客心里引起清新的感觉,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明的印象连成了彩色的连环。但是,湖在哪里?
“我们在绕着她走呢。”迎接我们的那位同志回答。
车子转到了山顶,从司机座位上发出了一声:“看!”
呵,镜泊湖,从丛林的绿隙里我看到了你漫长的银光闪闪的腰身!你引领着汽车向它的终点疾驰,又好似望到了亲人,热情地追在车子后面,我的视觉,我的嗅觉,我的心灵,完完全全地浸沉在镜泊湖美妙的灵芬里了。
一栋又一栋木头房子,不同的式样,不同的颜色,别致、新颖,彼此挨近着,或隔一条小路对望。里面住着各种工作人员和他们的眷属,还有科学家、作家、教授和名医,他们来自北京、沈阳、哈尔滨……他们要在这幽静的湖边,度过夏季最后的一段时光。
晚上,躺在床上,扭死电灯,湖光像静女多情的眼波,从玻璃窗上射过来,没有一声虫鸣,没有半点波浪声,清幽、神秘、朦胧,好似置身在童话里一样。第二天一早醒来,浑身舒畅,才知道自己就睡在她的温柔清凉的环抱中。
踏着满地朝阳走到她的身边。小桥上有人在持竿垂钓,三五只小船在等待着游客。向南望,向北望,一望无边,从幽静的水里看扯连不断的青山,听不见蝉鸣,听不见鸟声,偶尔有一只鱼鹰箭头似的带着朝曦从半空里直射到水面上来。站在湖边上,望着四周险峻的峰峦,清澈幽深的湖水,想像一百万年前,火山着魔似的突然一声震天巨响,地心里的水汹涌而出:“高峡出平湖”!她纵身在拔海三百五十米的高处,像一个美人,舒展地横陈着她长长的玉体。她心怀幽深,姿态天然,隐藏在这幽僻处,顾影自怜。是不是怕扰乱了她的清静,时在夏季,鸟不叫,蝉不鸣,虫也无声。
小径上有稀疏的人影,有大人,有小孩,见了面很自然的点点头,站住谈上几句,就像老朋友重逢。从深林里走出来一群孩子,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菌子,有的黄黄的像面包,有的红红的像一柄小伞,八十多岁的老人也像大自然的一个孩子,拄着手杖,手里擎着一朵万年青,像得了至宝似的得意地向人夸耀。这湖是个宝湖。她养育着鳌花、湖鲫、红尾鱼……吃一口,保管你一生忘不了它的鲜美。她可以发出大量的电,她可以把千条万条木材输送到广大的世界里去。这山也是宝山。水獭、狐狸、豹子……说不尽的异兽就以它为家,一圈大电网,把它们挡在青山深处。幸运的人到森林中,可以捡回“参”孩子、黄芩……,这一类的药材到处都有。大好湖山,是全国稀有的胜地,也是名贵物品的出产地。
在淡淡的夕阳下,一只小汽艇载着我们向湖的上游驶去。湖面上水波不兴,船像在一面玻璃上滑行。粼粼水波,像丝绸上的细纹,光滑嫩绿。往远处望,颜色一点深似一点,渐渐地变成了深碧。仰望天空,云片悠然地在移动,低视湖心,另有一个天,云影在徘徊。两岸的峰峦倒立在湖里,一色青青,情意缱绻的伴送着游人。眼看到了尽头了,转一个弯,又是同样的山,同样的水,真想她来点变化呵,可是走过南北一百二十里,仍然是同样风姿。真是山外青山湖外湖。比起波浪汹涌的洞庭湖来,镜泊湖是平静安详的。比起太湖的浩渺浑圆来,镜泊湖太像水波不兴的一条大江。大明湖和她相比,不过是一池清水,西湖和她相比,一个像“春山低秀、秋水凝眸”的美艳少妇,一个像朴素自然、贞静自守的处子。镜泊湖,没有半点人工气,她所有的佳胜都是自己所具有的。岸上没有一座庙,没有什么名胜古迹,真有“犹恐脂粉污颜色”的意味。早晨,她可以给天仙当镜子从事晨妆,晚上,她可以给月里嫦娥照一照自己美丽的倩影。在炎夏的日子里,如果神话里的仙女到幽静的湖边来裸浴,管保没有人抱走罗衫使她们再也回不到天上去。
两岸山上,青翠欲流,树木丛茂,郁郁苍苍。这全是解放以后植育的“幼林”,那原始森林的参天古木,敌伪时代,给日本侵略军一把火烧得净光!船,慢慢地走动着,微风轻轻地吹着,真是像画中游。湖面上,一片一片的小球藻在小汽船冲动了的水波上微微地荡漾,水里的大鱼,突然把它庞大的脊背突出水面来使人惊呼。水产公司,撒下了网子,浮标长长的一串又一串。听说昨天起网,一网就打到了二万四千斤鱼。想想看,如果是在夕阳的金光下,锦鳞闪闪,那景象该多美,多动人呵。
在湖左边的山窝窝里,突然出现了几座瓦房,耀眼的红,给古朴单调的大自然平添了无限景色。我们向司机同志发问:“这是什么地方?”
“这是水电站。抗日联军曾经在这里消灭过日本的一个守备队。”这话使我深思。使我想到,在哈尔滨参观了两次的“东北烈士纪念馆”里那些烈士的形象和战斗的生平;使我想到,在牡丹江,在休养所里遇见过的那些抗日领袖人物,有的至今脸上还带着抗战时期留下的未愈合的伤口。湖山是美丽的,然而她是血洗过的,因为当年这一带经过不止一次的战斗,所以她的景色格外美丽,格外动人!
镜泊湖上,也有八大名景,大孤山,小孤山,和长江里同名的小山相仿佛。珍珠门,两座圆突突的山,像两颗水上名珠,船从当中走过。最著名的是湖北口的那个天然大瀑布——“吊水楼”。我从彩色照片上,从名画家的画上早已欣赏过她壮丽的面容。镜泊湖水从二十米的簸箕背上一倾而下,像一面水晶帘子,水落潭中,轰然作响,烟雾腾腾,溅起亿万颗珍珠。她的声色不比庐山的瀑布差逊,虽然她的名声还不太大。可惜我们到的时候,正在雨后,翻过一层山,有一道拦腰大水把人拦住,使你只能从绿树丛中隐隐约约遥望着白茫茫的一点水影。是不是因为她太美丽了,自己不愿意轻易以真面目示人?我们在山上停了五天,天天去探水,水势无意消退,我们不能再等待了,只好怀着美中不足的遗憾,怅惘地辞别了镜泊湖。这“吊水楼”也许她别有深情,故意在我们心上留下个“想头”,希望我们下次重来。
〔1962年9月3日北京〕(附图片)
镜泊湖中的木筏 崔鹤庆 张志全摄


第6版()
专栏:

演员的条件和修养
熊佛西
培养一个优秀的演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要靠勤学苦练,另方面也要有一定的禀赋。演员不是匠人,他是艺术家。用行话说,他是动作的大师。他和别的艺术家一样需要训练,需要才能。
作为一个演员,特别是优秀的演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第一,身材——外形——必须具有一定的健美。五官要端正。眼睛要大,有神。鼻子要高,应具有雕塑的美。戏剧演员的外形应该和舞蹈演员没有什么分别。
为什么要强调演员的外形美呢?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演员的身体是进行创造的工具,演员是以动作来揭示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因而他的动作不仅要准确鲜明,而且要优美动人。他是以此而赢得观众赞赏的。
此外,还要有一条宏亮而厚实的嗓子。说话不仅要清楚,而且要送得远,好听。演员的声音应该和歌唱家的一样,优美动听。
第二,演员必须具有美丽的灵魂。我说的灵魂,是指道德品质而言。更具体地说,演员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他应该有无产阶级的宇宙观和共产主义的风格,缺了这一条,无论他的外形怎么优美,声音多么悦耳,仍不能成为一个人民喜爱的演员。美丽的灵魂是从美丽的生活斗争而来的。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有了生活,才能有创造,才能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
第三,一个演员必须要有一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特别是要好好地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演员的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但他首先必须有分析生活的能力。塑造人物要合乎剧本中规定的情景,也就是说要合乎人物的某时某地的具体情况和历史条件。人物的一切行为都要合乎生活的逻辑。因此,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就成了每个演员必不可少的课题。
第四,演员要有热情。人是有喜怒哀乐的,演员必须具有表现这些感情的能力。他既能激昂慷慨地高歌,也能缠绵悱恻地低吟;他能狂笑,也能啜泣。他好似一架完美的乐器,能奏出各种各样的曲调。
第五,演员要有一般的文化知识,特别是文史知识。这是基础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要架空。作为一个新中国的演员,语文必须清通。最好还能阅读一种外国语。对于天文地理以及其它各种科学,也都应该具有起码的常识。
第六,演员必须兼顾其它姊妹艺术的学习。对于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电影都必须具有常识,要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倘能精通其中一门,那就更好了。因为精通这些艺术不仅能陶冶自己的品德情操,更能丰富自己表演艺术的创造。
国家培养一个优秀的演员和培养其他艺术家一样是不容易的。光辉的毛泽东时代,给我们演员在工作与学习上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们能否成为一个好演员,一方面固然要靠天赋,但更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勤学苦练。


第6版()
专栏:知识信箱

谈《哥俩好》中的特技
八一电影制片厂 赵金科编辑同志:
在影片《哥俩好》中,我们看到演员张良扮演了陈大虎、陈二虎两个角色。在银幕上,这两个角色有时肩靠肩,有时手拉手,还有二虎把枪还给大虎等镜头,这是运用什么方法拍摄的? 章士茵
影片《哥俩好》中,一个演员是怎样扮演两个角色的呢?简单的说,是运用“两次露光”的方法拍摄完成的。“两次露光”就是利用摄影机械,通过摄影机镜头在一条胶片上拍两次;在拍摄中,运用挡板互换进行两次露光。这是根据胶片的感光特性决定的。挡板可以随拍摄的具体内容随意变化,根据拍摄的景物进行“两次露光”。
《哥俩好》影片中有许多特技镜头。如:大虎、二虎同时左右走入画面正中,哥俩交流眼神,并排立正一前一后的自我介绍;二虎把冲锋枪还给大虎,大虎把枪接过去;哥俩肩并肩坐在河边谈话;大虎搂住二虎的肩膀,等等。从这些特技镜头看来,特技工作者在运用“两次露光”的方法拍摄时,手续相当复杂,技术条件的掌握也十分严格。第一次露光和第二次露光的节奏、速度要绝对吻合,才能把“一个演员扮演两个角色”的对话、动作、感情交流统一在一个画面上。
《哥俩好》影片“两次露光”的拍摄过程是:在进行第一次露光前,要选好“替身”演员,由“替身”演员按要求完成各种动作,如:拉手、搭肩、并肩、还枪等;同时,演员张良以二虎的身份和“替身”演员共同做戏,速度、节奏的掌握,则由张良控制。第一次露光时,“挡板”就挡在“替身”演员的头部位置,其余未挡部分经过拍摄就露光了。然后将拍过的胶片在摄影机内重新倒回来,等待第二次露光。第二次露光时,由演员张良站在原“替身”演员的位置上,以大虎的身份表演,仍按事先规定好的节奏、对话等要求进行拍摄。这时,挡板就挡在已经露光的部位,把原挡在“替身”演员头部的“挡板”取下。这样,第一次没有露光的部位就露光了,张良同志的“头”恰好合在替身演员的“颈”子上。经过化学洗印过程,就是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效果了。


第6版()
专栏:小常识

动物睡觉的姿态
动物睡觉的样子各不相同。
白颈鸦、椋鸟等鸟儿,睡觉时用一只腿站着,另一只腿收上去,把嘴深深藏在翅膀下面。松鼠睡觉的时候,常是蜷着身体,把它毛茸茸的大尾巴当作被子盖。侧身卧在地上,四条腿伸出来,这是印度象的睡觉姿势。可是,非洲象只会站着睡,要倚着一堵墙或一棵树。猩猩睡觉的姿势跟人差不多。狒狒和其他一些低级的猴子,靠墙坐着睡,头搭拉下来,挨到躯体上。
大角野羊在梦中也是提心吊胆的时刻戒备着,因此,不能熟睡。为了美美地睡一觉,它们就跑到土拨鼠身边卧下,沉沉入睡。只要有一点危险,土拨鼠会立刻吱吱地尖声叫起来,这时,大角野羊拔腿就跑,逃之夭夭。
刺猬睡觉的时候缩成一团,只露出一点儿鼻子。刺猬睡觉时还打鼾呢。
水獭睡起觉来仰面朝天,一般是在白天睡觉。有时水獭在睡觉时磨牙。小水獭睡觉的样子可好玩了,它们整整齐齐地并排躺着,有的喜欢把头枕在小爪子上。
(韶竞)


第6版()
专栏:杂技场上的科学

飞车走壁的秘密
王燮山
我们来到飞车走壁的“舞台”,它的外形好似一只巨大的圆形木桶,直径足有三丈左右。观众站在圆桶的周围,可以发现桶壁几乎是垂直地竖立在地面上的,要在这样倾陡而光滑的壁上,放一样东西,都会立刻掉落到地面上,然而,使人惊讶的事情终于出现了……
一位骑着摩托车的演员,开始沿着桶底的圆周行驶,几圈以后,只见他加大油门,开得愈来愈快。刹那间,忽见他驾驶着摩托车直朝壁上开去,沿着桶壁飞速盘旋,越旋越高,最后升到桶壁的上部。这时候,演员和车几乎已和地面平行,凌空地在桶壁上飞旋,仿佛被一种神奇的力量系住一般。
演员和车为什么不会从桶壁上掉下来?秘密在什么地方?有的观众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吧!亲爱的读者,秘密得从演员的运动中去找。
力学告诉我们,任何作圆周运动的物体,都会受到一种离开中心的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离心惯性力”。离心惯性力随着速度的大小而变化,速度愈大,离心惯性力也就愈大。当演员和车停留在桶壁上的时候,演员的重量和摩托车的重量(重力)要把人和车一起拉向地面,如果车子不运动,人和车就立刻会掉落到地面上来。然而,当演员驾驶着摩托车沿着桶壁作圆周运动,人和车在受到重力的同时,还受到一个离开圆桶中心的离心惯性力的作用(见图),由于摩托车的速度很高,这个力的大小也就很为可观。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演员沿着桶壁盘旋时,受到的两个力:重力和离心惯性力,是相互垂直的。重力从竖直方向把人和车往下拉,离心惯性力则从横向(水平方向)使人和车往桶壁上压。于是,在这两个力的联合作用下车轮就被紧紧地压在桶壁上,而不会掉下来。当然,要使人和车紧贴桶壁驰行,必须要有足够大的离心惯性力才行,一般来说,摩托车要能达到每小时行驶三十五公里左右的速度,才能使车子沿壁盘旋。(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