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古巴人民必胜
乐于时
古巴人民动员起来了。古巴人民正在履行着一项神圣的职责:向世界和平的最凶恶的敌人,向一切被压迫民族的最凶恶的敌人,向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美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的斗争。
针对美帝国主义横蛮的海盗行为,我国政府发表了支持古巴、反对美国战争挑衅的声明,我国人民正在密切地关怀着古巴的局势。中国和古巴,远隔重洋,相距万里,但真理将我们联系在一起,正义将我们联系在一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将我们联系在一起,我们休戚相关,祸福与共。
因为真理在古巴人民这一边,正义在古巴人民这一边,不管美帝国主义是如何的声势煊赫,我们相信,古巴人民一定可以粉碎敌人的战争挑衅,一定能够保卫革命的果实。中国和古巴,同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已经不止一天了。在这方面,尽管具体经历彼此有所不同,但是,有着一个宝贵的、共同的经验,就是:帝国主义者并不可怕,只要敢于、善于斗争,一定可以取得胜利。
你们在吉隆滩上证明了这个真理。
我们和朝鲜人民在朝鲜战场上证明了这个真理。
其他国家的革命人民还在更多的地方证明着这个真理。
四十多年以前,苏联刚刚诞生不久,遭到了十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从表面看来,是十几个国家对待一个新生的苏联。但是,当时的列宁提出“一定能够胜利”的口号,组织苏联人民的力量,战胜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保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
现在,海盗逞强的时代早已过去了,世界革命力量的蓬勃发展又已远非昔日可比。古巴人民有着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国家和人民的支持,美帝国主义妄想在这个时候来扑灭古巴人民的革命,那是万万办不到的。
毛泽东同志说:“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这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定律。”现在,美帝国主义者依照这样的逻辑又在捣乱了。在吉隆滩显威风的古巴人民正严阵以待,让敢于冒险的美帝国主义者再尝试一次铁拳的滋味吧!
古巴人民必胜!


第6版()
专栏:

胜似春光
谷方
下了汽车,我踏上了一条乡间小路。道路两旁是大片的平整的土地,庄稼收割完了,拖拉机正在翻起泥土的波浪,隆隆地来回奔跑。一条水渠恰好与公路平行,盈盈的清水在太阳底下闪光。靠近水渠的一溜土地上种的是麦子,麦苗长得青葱可爱。几个又黑又胖的小孩赶着羊和猪走出村去。
我已到达目的地庞各庄公社张各庄大队了。
上午社员都下地去了。村里小学还在放假,门上悬着一把锁。村西头的场上传来一阵熙熙攘攘的声音,那里好些人正在脱玉米粒。有的用棍轧,有的用手搓。我在一位老大妈的旁边坐下。她使劲搓、擦、剥,金黄的颗粒从她手中不断地落下来。
“真没想到,轱辘这么大,粒儿这么壮。”老大妈兴奋地说。
“昨天我去赶集,路上大伙说,这么旱也抗住了,咱们的日子真正是出头啦!”说话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就是她,在十岁的那年,庄稼旱坏了,父亲一病不起,地主却逼得更加厉害。真是“屋漏偏遭连夜雨”。这雨狂暴无情,冲毁了一切。在她父亲死后的第三天,她们母女只得出门乞讨。今年村里也遇到近几十年所没有的大旱,可是展示在她眼前的又是怎样的景象啊!庄稼是丰收的,人心是火热的,公社给了每个人以信心和力量。她卷起了衣袖,把棍子举得高高的,然后猛地轧下去,玉米粒儿跟着弹跳开来。
坐在对面的是一位头发斑白而神采奕奕的老人。他只顾轧棒子,上身穿一件单衣,一条厚厚的棉裤却未曾脱下。我感到有点奇怪,以为他害了关节炎。我旁边的那位老大妈告诉我,说他晚上在场上守夜。自打大秋以来,他吃在场里睡在场里,悉心地照料金皇后。大家看他上了年纪,劝他回家休息,晚上不必来。他回答说:
“我回到家里睡不着啊。”我曾问过这里的一位复员军人:“你回乡以后,最喜欢的是什么?”他说:“在家乡,我喜欢的东西很多。最喜欢的要算公社的拖拉机来耕种我们的土地。”每当拖拉机到他们队里来,他总要跑去看看,今天,在脱玉米粒的行列里,我又看见了他。他只穿一个背心,看样子比以前晒得更黑,他一面翻玉米一面吹口哨。他是那么快活和充满信心。
已经晌午了,村子渐渐热闹起来。猪和羊在外面吃得鼓鼓的又回到了圈里。两辆大车满满地装载着白薯。头一个赶车的是大队的支部书记老张。他看见我第一句就说:“你来得真好,正赶上吃满月酒。”老张这一说我才记起周家那个男孩已经满月了。几天以前大家就合计要热闹一下。客人来了以后,白酒端了上来。豆腐、白菜、萝卜,还有花生米和炒鸡蛋,样样丰富而且可口,生产队的会计站起来代表主人说了几句:“桌上放的全是队里自个生产的,在座的各位也是喝一口井里的水,吃一块地里的棒子,所以用不着客气,吃完就得。”说得大家都乐了。
支部书记老张谈到群众的生活情况。他说:“社员多多少少有些余粮,现在的日子好过多了。这几年的自然灾害考验了我们的硬度,锻炼了我们的志气,也使我们学会怎样过日子。”他告诉我今天请客用的白酒是拿地里的多穗高粱秆换的,粮食是大伙凑起来的。
客人渐渐散了。对过的夏大爷一定要我和老张去看看他新盖的房子。我们绕过菜园,便来到一家用玉米秸作围篱的新住宅。这屋子用荆笆作房顶,坐北朝南,一明两暗,是北方农村住宅的典型式样。夏大爷热情地引我们到左边的暗间卧室里坐下。夏大爷告诉我,原来的旧房是他父亲年轻的时候盖的,有一间在前几年已经倒塌。今年儿子娶了媳妇,家什物件也多了,房子感到不够用,非盖不可。
“夏大爷开始打不定主意。他说:‘我长这么大只盖过一个猪圈,另起新房能成吗?’我说:‘事是干出来的,请大伙想想办法吧。’你看,不是快得很吗?”老张的话使夏大爷又兴奋又感激。这时,夏大爷的儿子弄来了一些梨,儿媳端来了一盘瓜子,他的老伴也过来了,说没有什么招待,要我明年早点来吃西瓜。大家欢欢喜喜,使人感到一种新家庭的和谐和温暖。
夏大爷说:“我们这个家可说是公社给建立的。没有土坯,队里出劳力帮助做,土坯做好了,又有大车给我们拉。”做土坯的地方离村子两三里,队里的大车送东西出去,回来的时候顺便就把土坯运进村。大家都说这个办法很好。
老张告诉我,秋后村里盖了五十多间新房子,都是靠公社和队里的帮助盖起来的。他说:“队里的活路安排好了,大家乐意帮工。这次盖房子,我们这里通行着一句话叫做‘齐心合力’。你再过两天看看我们砸地基,那才真正是齐心合力呢。把压路的石磙绑在两根横木上,一声‘嗨哟’,二十几个人一齐举起石磙,当它落下的时候,地皮子都颤动起来。”他讲得有声有色,我似乎感觉到那石磙着地的分量。
黄昏的时候,有三个姑娘站在村口。其中的一个辫子特别长,眼睛水汪汪的。老远就问我们看不看戏:“今晚县评剧团来庞各庄演出。”接着便相当熟悉地介绍了剧目和剧情。
“人家都知道了,你用不着在这里设立义务宣传站。”老张笑着说。
“今天很多人去,你看前面那一帮已上马路了。宣传站是对你设立的。”说着,她便催另外两个姑娘走:“算啦,她不会跟我们走。”原来她们是在等一位新娘。新娘是外村人,刚过门五天,虽然和这村里的人很熟,但总有些别扭。不一会,她从屋里慢慢走出来,后头跟着一个青年男子,这是她的丈夫。三个姑娘看到这景象拔腿就走,边走边向新娘招呼:“走路看着点,别老瞧着仲云哥,当心跌了跤。”
“你们这些死鬼!”她一口气赶了上去,满脸通红。
老张怀着跃跃欲试的心情,也想去瞧一瞧。因为这几天全队的工作计划进行得很好。
“来,看戏去。”他顺路招来几个同他一样的中年人和上了岁数的老大爷:“好好休息一晚,明天干起活来更有劲。”说着,他了望广阔的田野和西边的群山。金色的余辉照着他的脸,他显得更加坚定和乐观。他和社员群众一道满怀信心地在迎接明天。夜班的拖拉机手已经上班了,明天,我们脚边这一大片带着玉米楂和长着杂草的土地就会翻过来,而且一到早晨,社员就会来播种施肥;明天,那些伤害庄稼的虫子会因着夜间的寒气而冻僵……。
我们朝剧团演出的地方走去。老张一边走一边告诉我:他们根据党的十中全会的精神修订了明年的生产计划。目下打算多种麦子,多留花生种,争取明年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全面大丰收。
我又踏上了早晨走过的那条公路。路旁的树木在风中抖动,晚风袭来,使我打了一个寒颤。这时我猛地产生了“深秋”的感觉。这感觉在村子里是不可能有的。那里有的只是热气腾腾,喜气洋洋和朝气勃勃。这种气息激荡着每个人的心胸,洋溢在整个村落。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我们永远在春光中前进。


第6版()
专栏:

古巴民兵歌词集锦战斗员进行曲我们戎装以待,等候美国佬卷土重来。民兵把枪支已经擦亮,侵略者将受到“款待”。握着冲锋枪,驾着坦克车,带着迫击炮,战胜侵略者。握着冲锋枪,驾着坦克车,带着迫击炮,我们永远是胜利者!毫不犹豫赴战场,人生总会遇死亡。祖国和旗帜需保卫,甘愿奋战死疆场。我们一起战斗,迎胜利。胜利必定属真理。我们和菲德尔在一起,把革命保卫到底!115营机枪连歌如果狂徒们冒险,向我们武装侵犯,民兵和起义军,把他们搓成齑粉、泥丸。哪管是从天上飞来,还是由海路进犯,我们熟练的炮手,让它有来无还。同志们如果需要,让我们参加交手战,一一五营的民兵将奋勇杀砍。敌人胆敢尝试,别想得到宽饶。因为这就是我们的口号:战斗里把敌人统统吃掉。步兵112营进行曲一二三四,一一二营,一二三四,
一一二营,民兵们,向胜利进军,进军。祖国向我们召唤,坚决完成神圣的使命。我们获得了解放、独立。再不去作奴隶,谁要是夺走我们的自由,我们就和谁拚到底。我们必胜,我们必胜,这是我们的座右铭。要是丢掉了自由,宁愿抛掉性命。古巴和菲德尔万古长青,我们怀着必胜的信心。誓死保卫祖国是我们的誓言,向胜利进军,进军。一二三四,一一二营,一二三四,一一二营,
立定!
〔光孚译〕


第6版()
专栏:影评

引人入胜的《东进序曲》
徐庄
一台好戏
由同名话剧改编的电影《东进序曲》,称得起是一部成功之作。影片的背景是1940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与日伪勾结掀起反共高潮,投降危机迫在眉梢的当口。面临着日寇的侵凌,我党以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独立为重,领导人民起来御侮,并且抛开十年内战的宿怨,提出国共合作,枪口一致对外。影片正面反映了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胜利。在影片里,一面是蒋公任所代表的蒋介石、韩德勤顽固势力,一面是汪光夏、九姨太为代表的日伪方面,他们各有后台,各怀鬼胎,都以拉拢江州二刘伙同反共为目的。江州二刘是苏北的地方实力派,却有自己的打算,一切以保存其实力为依归。江州二刘的内部又有周明哲等有正义感的左派,和刘大麻子等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我新四军执行党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抗日的政策,在争取江州二刘的角逐中,运用了极高的斗争艺术。影片将敌、伪、顽、友、我五方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台矛盾尖锐、关系错综、情节引人入胜、气势磅礴雄伟的好戏。产生扣人心弦的艺术力量。影片的调子表现出明快紧凑,一气呵成。
片头字幕过去以后,很快地矛盾就得到展开。第一个回合要算是贺老五对我军追击桥头日寇的拦截。我军正在乘胜进军的时候,突然杀出一支人马挡住去路,有奇峰突起之妙。通过从阵地上撤走周明哲和对我军的拦截,刘大麻子的政治态度就显露出来了。刘大麻子要从新四军手里强行接管桥头,终于向新四军开了火。他走到这一步,不单是他在蒋汪顽伪的包围之下,反映了反共投降派的意愿,也是他自身的反动阶级的利害所系。然而国民党中的部分地方势力如江州二刘者,由于受到蒋介石嫡系的排挤和日寇的威胁,又有可能团结到抗日的大旗下来。这才引出我军政治部主任黄秉光出使江州的戏。
江州的一出精彩的戏还没有开锣,先在周明哲家里展开一场前哨战。贺老五带领打手要在周家缴黄秉光的械,结果反倒被周明哲缴了枪。观众对贺老五在桥头所作所为已很痛恨,此时人心为之一快。倒是黄秉光出来打圆场:“算了吧,别为我伤了你们老兄弟的和气!”黄秉光显然是怕把事情弄僵了,对自己的朋友不利。这场戏虽然只是小试锋芒,初显我党团结抗日政策的威力,但对以后的剧情发展有重要作用——它预示了笼罩着江州的险恶氛围,给下一场舌战群顽作了很好的铺垫,使一场口头争辩增加了内在的戏剧性,并且为周明哲日后的转变埋下了伏线。
舌战一场,充分显示出我党的光明磊落,和争取团结抗日的诚意:经过揭露敌顽的反共阴谋和诬蔑,加深其内部的分化。黄秉光侃侃而谈,和敌顽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场戏之所以有力量,是整个戏的发展情势的结果,是来自语言的锐力,也出之于导演和演员的分寸感和掌握节奏的能力。黄秉光从堂堂的抗日游击总指挥部揪出一条日本人的走狗汪光夏,使刘大麻子老羞成怒,谈判处于一发千钧之势,黄秉光说:“难道挑起内战的责任真的落在刘副总指挥的身上”?一句话又挽回了那个局面。剧情的发展由急转直下而入柳暗花明之境。等到正面力量有所抬头,便戛然而止,干净利落地结束了这场戏。几个活的人物
人物的外部特征是需要悉心加以探求的。影片在这方面作了努力,例如拿佛珠的刘大麻子,双手拿枪的贺老五,瘸腿的段泽民,都加深了人物的典型意义。但从根本上讲,如果不去寻求合乎人物身份的戏剧动作,便难于真正把人物塑造好。影片通过真实、尖锐的冲突,创造出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影片的主要反派人物,是苏鲁皖游击副总指挥刘大麻子。这是一个相当突出的有个性的人物。刘大麻子是个地痞光棍出身的地方军阀,粗野、狡诈、刚愎[bì]自用。他在夸奖了九姨太“肚子里有不少货色”以后的粗野的笑声,在舌战一场中对黄秉光以武力相威胁的吼叫,听到段泽民报告,给贺老五打电话时的那种得意忘形的神态,以及新四军兵临江州城下,命令贺老五夺回碾米厂时的气急败坏的叫骂,在在都表现了他的性格特色。他为决定对新四军动武以后,拉着蒋公任和汪光夏不放,说
“咱们光棍对光棍,把话说在前面,到时候谁要给我小鞋穿,可别怪我翻脸不认人!”他在军事上终不免一败涂地,向蒋汪忍辱求援,而得到的却是非常狡猾的回答,气得他破口大骂:“好哇!你们这些王八旦,在我刘玉坤危难之时,一个见死不救,一个坐山观虎斗,我告诉你们,如果逼得我无路可走,我打开城门投降新四军!”这些对白恰当地揭示刘大麻子的内心世界,活生生地展现了一个流氓和亡命之徒的特点。创作者们没有简单地把他写成一个只知道吼叫的草包。当听说黄秉光来到江州谈判之时,蒋公任和汪光夏,本想把黄扣起或干掉,说是新四军的主力在江南将被冷欣消灭掉,无须惧怕。然而刘大麻子却认为冷欣未必是新四军的对手,马上决定接见黄秉光。刘大麻子这一着岂不是很有点眼力么!又如在舌战一场中,黄以挑起内战的责任相警告,贺老五说“挑起内战就挑起内战!”他立刻斥责贺老五“懂得个屁”,可见刘大麻子还是多少懂得人心所向,不愿意公开背挑起内战之罪名。他对蒋汪也是有所了解的,否则就不可能在矛盾的夹缝中继续生存下去。影片在许多场合都是把刘大麻子和蒋汪区别开来。但是他毕竟是属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黄秉光没有在谈判桌上把他争取过来,终而至于诉诸武力,这个事实说明和这类本质上与人民对立的人讲求和解,必须经过严重、复杂的政治的乃至军事的斗争。
影片对我方代表黄秉光的刻划,都是通过正面的斗争来达到的。在敌人和朋友面前,我们看到一个既坚定,又灵活的党的政治工作者。苏鲁皖一纵队司令周明哲,给人的印象也很深。他是一个正直的有所节守的人。但他对刘大麻子、国民党存有幻想,认为国民党在坚持抗战这一点上是无可非议的。黄秉光的到来迅速推动了他的思想演变,在贺老五和黄秉光之间,他不仅仅是一个中间人或和事佬的身份,他适当地运用自己的地位,主持了正义。他起初不过表示在内战中将严守中立。直到刘大麻子和段泽民等企图利用开会将他们一网打尽的阴谋败露以后,段泽民先开了枪,他才当机立断火并了段泽民。这一段逼上梁山的戏演得有声有色,周明哲的思想发展也很合情合理。此外,蒋公任、段泽民、汪光夏、九姨太、贺老五等同属敌人阵营,也能墨分五色,各自有其鲜明的个性。


第6版()
专栏:

丰收歌儿满山响(儿歌)
罗松东川坡,金子窝,坡又长,草又多。拔起野草放把火,栽下洋芋千万棵。栽洋芋,千万棵,姨姨双手磨起茧,叔叔汗水淌成河,为何他们不喊累?一阵笑声一阵歌。收洋芋,洋芋多,丰收歌儿满山响,一人挖得几大箩,个个洋芋碗样大,洋芋堆成小山坡。大洋芋,营养多,阿爸吃了去干活,阿哥吃了好上课,小妹越吃脸越红,长起两个大酒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