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方向篇
钟怀
在战争的岁月里有过夜行军经验的人,都能体会:认清方向是最关紧要的事情。迷失方向,非但达不到目的地,而且有可能同原来的目标背道而驰,甚至走进敌人的圈套,遭受意外的袭击。
在生活的道路上,认清方向同样是最关紧要的事情。方向对头,你就会踏上阳关大道,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方向不对,你就会走上独木小桥,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
党时时刻刻向我们指引着方向。我们不会像黑夜行军的人那样困难地摸索、探求。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最大幸运。
世界上有阶级。每一个阶级都有自己的方向。每一个阶级都向人们指点方向。
无产阶级向人们指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方向,号召人们走集体主义的道路。
资产阶级则要人们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哲学,走个人奋斗的道路,把人们引向个人主义、资本主义。
你在生活的道路上旅行,耳边响着各种不同的“向导”的声音。有的声音听起来似乎有些严厉,但它时刻督促你在大道上前进;有的声音听起来那么甜蜜,但它可以把你不知不觉地引入歧途。要提高警惕,善于辨别各种声音呵!
认清了正确的方向,还要坚持。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方向无限光明,但是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路远非平坦、笔直的。这不是人们早已铺好的柏油马路。这是一条从荆棘中开辟的道路,过去从来没有人走过,现在也还没有人走到它的尽头。
走这条道路,需要最大的勇敢,敢于迈出前人所不曾迈出的步伐。
走这条道路,需要最大的毅力,坚持克服横在途中的重重障碍。
走这条道路,需要最大的坚韧。不怕迂回、曲折;不怕摔跤,跌倒了爬起来;不怕碰壁,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努力探索出“柳暗花明又一村”。
走这条道路,尤其需要远大的眼光。不管遇到风雨如晦的天气,还是三岔路口的叉道,都能高瞻远瞩,始终不迷失方向,满怀信心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有这样一个故事:1935年,当红军主力长征到四川松潘县毛儿盖的时候,领导机关为了迷惑敌人,调动敌人,指示部队调头南下,对敌军实行迂回包围。这时一个炊事员向上级提出问题:我们不是北上吗?为什么南下?方向对吗?北上抗日是他全心全意为之奋斗的目标,因此他时时关心着是不是向北。为了实现一个远大的战略意图,有时在一个具体的战役、战斗中,要走一些迂回曲折的道路。对于这一点,我们的炊事员同志或许一时看不清楚。但是,他时时刻刻关心着方向问题,则是十分可贵的。
我们的队伍之所以无敌,正是因为它的每一个成员,包括普通的炊事员在内,都是这样方向明确。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是只要认清方向,努力以赴,就是一个自觉的革命战士,就会对革命、对人民作出贡献。
让我们也像这个炊事员一样,时时向自己、向别人提出问题:方向对吗?


第6版()
专栏:

贞淑
文放

风雨的黎明,我沿河堤轻轻地走着。我仿佛看见了汉江的波涛,看见你从堤岸上走下来,轻巧地跳上停在江边的木筏,两只手紧紧攥住竹篙,把木筏撑向了江心。子弹在江面上呼啸,木筏在浪尖儿上颠簸,你把湿透的裙子往上拉了拉,掖在腰里,迅速的低声说:“趴下,抱紧木筏!”
你终于把木筏撑到了江北,依然用低低的声音说:“快……快走,一定要回来呀!”
雨哗哗地下着,你上衣的两条飘带,被风吹得飞了起来。你像棵松树立在江边上,难道你没听见炮弹的爆炸,和那噼噼啪啪的枪声吗?朴贞淑啊,为什么你还挥动着右臂?

雷雨交加的晚上,我忍住伤口的疼痛,来到一个弹坑累累的山坡上。在一块岩石的后面,我发现了一个紧闭着门的防空洞,隐隐约约听见里面的谈话声。我在门上轻轻敲了几下,谈话声立刻停止了。风卷着雨唰唰地打在岩石上,从山下小村里,传来敌人的喊叫和警犬的汪汪声。我又在门上敲了几下,小声地叫道:“喂,开开门。”
里面沉默了半天,一个女人惶恐地问道:“谁呀?”
我犹豫了一下,在敌人占领下的朝鲜南部,我该怎样回答呢?可还是照实地说了:“志愿军。”
里面又沉默了很久,那个女人声音更低地说:“阿妈,是中国人……”
门开了,我迅速钻了进去,按亮了手电筒。一位灰白头发的阿妈妮,呆呆地坐在地炕上。你站在她的旁边,双手抱在胸前,身上紧紧裹着一件不合体的男人外衣。你们都惊恐地望着我。我请求在防空洞里躲藏一天,晚上就离开。阿妈妮为难地摇着头,不住地叹气。我看看洞外,天还没大亮,就披上雨衣,走了出去。你冒着雨追了出来,拉住了我的雨衣袖子。你站在泥水里,羞怯而着急地说:“不要走,请你不要生阿妈妮的气,她吓怕了,刚才鬼子兵还来搜查!”
你把唯一的一床棉被,给我铺在炕上,又把大箱子里的东西收拾出来,万一有了情况好让我躲藏到里面。在战争中,在敌人占领的恐怖下,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款待呵!
我一躺下,骨架就像散了似的,再也动弹不得了。你看见了我左腿上发黑的伤口,用手捂住眼睛,惊慌地叫道:“血,血,他负伤了!”
你让阿妈妮把你的一条雪白的绸裙拿来,你把裙边在嘴里咬了咬,嚓嚓地撕成了几片。你用挑着花边的手绢擦去了我伤口上的污血,把一片片洁净的绸子裹在伤口上。我真想说几句感激你的话呵,可是我的嗓子发干,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我没能说出我要说的话就昏迷过去……。
我醒过来,第一眼看见的是放在我枕头上的金达莱花,花瓣上还带着水滴,那是一朵血似的红花。你坐在我旁边,一勺一勺把米粥送到我嘴里,阿妈妮在我身后搧着扇子。我从来没有流过眼泪,可现在泪珠却簌簌地滚下来。光线从门缝和窗缝里射进来,洞里稍许亮了些,这时,我才看清了你清秀的、苍白的面容、雪似的上装,乌黑的裙子,和那机灵的眼睛。你至多不会过十八岁吧?从你的眼睛里还常常流露出孩子的天真和稚气哩!你从箱子里拿出来一身朝鲜服装,说是你哥哥的衣服,他在准备逃往朝鲜北部的前夕,被敌人抓去了。你让我换下沾满血迹和泥水的军装。我摇摇头,在这个时候,我怎能让你冒生命危险去洗这些东西呢!
“不是单为了洗这些衣服,”你说:“万一鬼子再来搜查,好说你是我的哥哥。换上吧,我站在外面给你望风。”
你转过身去,站在洞口上,风吹得绸裙瑟瑟直响。过了一会儿,你转过脸,咯咯地笑了起来,走到我跟前说:“我们的带子不是这样系的。”
你把我上衣的几条带子解开,按照朝鲜的式样系了起来。你上下打量我好久,严肃地低声说:“我常常问阿妈,中国人什么样呢?呶!原来你们和我们是一个样子的,看,你穿上这身衣服,真像是我们的人。”
我笑了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好像不是在战场上,是在家里,在自己的亲人面前。
“睡吧!”你说:“你大概好久没睡了。”
于是,你把我换下来的衣服放在铜盆里,端到外面洗去了。我不知道睡了多久,醒来的时候,看见你拿着我皮带上的搪瓷缸,让阿妈妮看上面的天安门图案。你问道:“毛泽东住在这儿吗?”
“是……是的。”我说。
“啊,”你眯细一下眼睛:“我多想去北京看看呀,你说我能去北京吗?”
“等打败了鬼子,我们欢迎你去。”我说。
突然,摩托车的轰轰声由远而近,警犬也叫起来,我赶紧端起身旁的转盘枪。你机灵地跳起来,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了听,向我挥了一下手说:“没关系,不是朝这儿来的。”
你问我为什么一个人负了伤,为什么鬼子出动这么多部队搜捕我?我告诉你我是留下掩护我们的侦察班突围,被敌人打伤的,我赶到汉江边上,汉江涨了水,天也亮了,所以才找到这里来。
“你的伤不轻,放心在这儿多养几天吧。”
“不,天一黑就走。”
“水大极了,又带着伤,怎么过得去呢?”
中午,你掂着斧头,背着背架上山去了。一直到傍晚才回来,衣服弄得精湿,沾满了污泥,你坐在炕上,疲倦地闭上眼睛。我和阿妈妮问你干什么去了,你一句话不说。夜里,你领我到江边,我们一起跳上一条小小的木筏。临分手的时候,我把那个印着天安门图案的搪瓷缸送给你。你像棵松树立在江边上,挥动着右臂说:“一定要回来取你的衣服……”

我们回来了。一涉过汉江,我便冒着爆炸的气浪、硝烟和烈火,跑到你住的山坡上。这里的弹坑更多了,所有的树木都炸碎或者烧焦了,地上堆积着岩石的粉末,防空洞跟前那块高大的岩石,被削去了一半,门窗都烧毁了,临时堵在门口上的半片破草袋子,被风吹得呼呼哒哒响。我的心紧缩了,没有勇气再往前走了。突然,阿妈妮站在我面前,她的头发全白了,当她认出是我的时候,便抱住我哭了起来。
原来,你送我渡过江的那天清晨,敌人发现了那个木筏,他们把全村八十多个老人、妇女和儿童赶到小学校里,四周架着机枪、火焰喷射器,连坦克车上的炮塔也转过来对准你们。美国人逐个地拷打和审问你们,非要找出那个做木筏的人。你站在人群里,皱着眉,咬住嘴唇。他们用钢丝抽打一个五岁的孩子的时候,你大叫一声,冲上前去,把孩子抱在怀里,你愤怒地对美国人说:
“木筏是我做的!”
美国人掐住你的脖子,摇晃着问:“你……你说,那个中国人呢?”
“我把他送过江去了。”你说。
“什么时候?”
“昨天夜里十二点三刻。”
“就乘那只木筏?”
“一点儿不错。”
“你……”美国人愤怒地喊道:“你扯谎!”
你从怀里把那只印着天安门图案的搪瓷缸拿出来,在美国人脸前晃了一下,说道:
“这是他给我的纪念品。”
立刻,他们用鞭子抽你,用带钉子的皮靴踢你,用手枪柄敲你的前额,可是,你始终把搪瓷缸牢牢地抱在怀里。
“好啊!”一个军官叫道:“我让你和它一起完蛋!”
他们把你绑在防空洞旁边的岩石上,三架火焰喷射器对住你,三条毒蛇一样的火舌呼啸着向你喷去。你咬住嘴唇,一声不响,右手高高地举着搪瓷缸!突然,你用左手撕下带血的前襟,向着阿妈妮摇晃着,张开嘴要说什么……无情的火焰吞没了你的脸!……
阿妈妮交给我那身洗得干干净净的军服,被卡宾枪子弹穿过的三个洞,补着三块草绿色的补钉,针脚缝得很细很密,衣服里还夹着那朵金达莱,它干枯了,但花瓣依旧是血一样红!


第6版()
专栏:

草原民兵
王伟年轻的骑手们,排成一条直线,纵身跃上马背,威武像傲然屹立的群山。“呯”的一声枪响,草原猛的一颤;骑手们抖动马韁,像无数支出弦的箭。马蹄下掀起风暴,鞭儿在风中呼啸,紫色的马儿跃动如火,马铃声响成一片。好像麂子一样机灵,好像狮子一般勇猛,宽宽的前胸紧贴马鞍,眼睛里闪耀着欢乐的光焰。他们是草原的儿子,世世代代是牧主的奴隶。直到草原上飘起红旗,站起来了,像一把把出鞘的剑!如今,每逢公社的假日,大家结队在草原上飞驰,操练着各种骑术,是消遣,也是战斗演习!你看,那彩虹般的队伍,穿过树林,越过丘陵,在溪水畔,呼哨一声,骑手们如驾着云雾腾入太空。飞旋着,飞旋着……忽然,人群里响起沸腾的掌声;老人的眼里传出自豪的心情,姑娘们的歌声呵,多么动听:“金光灿灿的大草原呵,哦!广阔自由的天空!这一切都是我们的。为了对祖国最炽烈的爱情,飞翔吧,飞翔吧,我最亲爱的鹰!”


第6版()
专栏:

养蜂和养蜂人
陈谈强
蜂随花飞,人伴蜂行。北京西郊农场的养蜂人,趁着荆条花开流蜜时,从百里之外运送一箱箱蜜蜂,到京西丛山之中的一担石沟来。
六十三岁的养蜂人任绍光,是一位十分健谈的老人。他说,养蜂人不患风湿病,老来也不会手脚抽筋颤抖。我看到这位养蜂老人慢条斯理地检查蜂群,在蜂箱里取放爬满了蜜蜂的巢脾,手脚不颤不抖,轻捷平稳,毫不惊动蜜蜂。究其原因,养蜂老人说,这是由于他常被蜂螫的缘故。原来,蜜蜂螫人时注射一种蜂毒,被螫的地方红肿疼痒,但是,蜂毒对风湿病患者有优异疗效。据说,蜂毒治疗坐骨神经炎、面神经麻痹、高血压等病都有一定效果。
我看见这里的养蜂人,经常用形如挖耳勺那样小的工具,从母蜂房里一点一滴地取出一种白色浆乳,这便是王浆。工蜂用王浆来哺育幼虫。同样的幼虫,如果工蜂一直用王浆喂它十六天,幼虫便成为性器官发育健全的母蜂——蜂王;如果工蜂只喂它三天王浆,而后改喂蜂蜜和花粉混合成的食料,那末二十一天以后,幼虫便成为性器官发育不健全的雌性个体——工蜂了。蜂王比工蜂大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寿命长达五、六年,而工蜂中寿命最长的越冬蜂也只能活八个月,夏季的工蜂,平均寿命仅一月左右。所以,养蜂人说,王浆能促使生物体加速发育,有延年益寿作用。近年来医生们通过临床试验,也证明王浆对心脏、神经、肾脏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养蜂人说,蜜蜂怪有灵性似的,它们发现新的蜜源时,便返巢通风报信,率领蜂群去采集。通风报信是用特有的圆形舞和摇摆舞来表达新蜜源的距离和方向。
蜜蜂跳圆形舞时,先作一、二个整圈,然后转身改变圆形运动方向,飞舞的路线近似一个卧倒的阿拉伯“8”字,所以养蜂人又称它为“8”字舞。
蜜蜂的摇摆舞,先是作半圆形飞舞,然后转身直线返回开始飞舞的位置的附近,接着又向反对方向作半圆形飞舞,并同样直线返回,如此反复摇摆,飞舞不已。  圆形舞表示蜜源离蜂巢不远,摇摆舞则告知同伴蜜源在远处。大批蜜蜂舞蹈时,说明蜜源多;反之则少。
蜜蜂的摇摆舞还能指示蜜源的方向,舞时头向上,表示蜜源就在向着太阳的那方;头向下,告知蜜源在背着太阳的方向;头向左或向右,说明蜜源在太阳方向的左边或者右边。特别有趣的是,即使在乌云蔽日的时候,蜜蜂也始终是以日定向的。原来,蜜蜂除了三个排列成三角形的单眼外,还有一对大大的由许多只小眼睛组成的复眼;复眼可以根据光线方向的不同而感知不同强度的光线,借以确定光源的方位。
工蜂腹部尾端有个带逆钩的螫针,连接腹内毒囊。为了保卫群体,抗御敌害,工蜂常把螫针刺向仇敌。这样,带逆钩的螫针便连同毒囊脱落在仇敌身上,使其红肿、发热、奇痒,甚至致弱敌于死命。螫针、毒囊脱落后,工蜂也随着死去。
在某些山区遇到熊来偷蜜,小小蜜蜂竟也无所畏惧地向熊投去螫针和毒囊,常常把大熊螫得眼青脸肿。
一担石沟没有熊,这里蜜蜂最难于抗御的敌害,莫过于一种状如螃蟹、小如针鼻的蜂螨。蜂螨成虫寄生在蜜蜂胸腹上、基翅下,猖狂为害,时常弄得蜜蜂衰弱不堪。蜂螨幼虫寄生在蜜蜂幼虫身上,吸取蜜蜂幼虫体液,使幼蜂出房后只会爬不会飞,蜂群可能因此断代无嗣而全巢覆灭。养蜂老人任绍光、吴子嘉经过几年摸索,找到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防治方法。


第6版()
专栏:

旗手
吕恩谊


第6版()
专栏:

方向篇
钟怀
在战争的岁月里有过夜行军经验的人,都能体会:认清方向是最关紧要的事情。迷失方向,非但达不到目的地,而且有可能同原来的目标背道而驰,甚至走进敌人的圈套,遭受意外的袭击。
在生活的道路上,认清方向同样是最关紧要的事情。方向对头,你就会踏上阳关大道,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方向不对,你就会走上独木小桥,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
党时时刻刻向我们指引着方向。我们不会像黑夜行军的人那样困难地摸索、探求。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最大幸运。
世界上有阶级。每一个阶级都有自己的方向。每一个阶级都向人们指点方向。
无产阶级向人们指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方向,号召人们走集体主义的道路。
资产阶级则要人们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哲学,走个人奋斗的道路,把人们引向个人主义、资本主义。
你在生活的道路上旅行,耳边响着各种不同的“向导”的声音。有的声音听起来似乎有些严厉,但它时刻督促你在大道上前进;有的声音听起来那么甜蜜,但它可以把你不知不觉地引入歧途。要提高警惕,善于辨别各种声音呵!
认清了正确的方向,还要坚持。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方向无限光明,但是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路远非平坦、笔直的。这不是人们早已铺好的柏油马路。这是一条从荆棘中开辟的道路,过去从来没有人走过,现在也还没有人走到它的尽头。
走这条道路,需要最大的勇敢,敢于迈出前人所不曾迈出的步伐。
走这条道路,需要最大的毅力,坚持克服横在途中的重重障碍。
走这条道路,需要最大的坚韧。不怕迂回、曲折;不怕摔跤,跌倒了爬起来;不怕碰壁,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努力探索出“柳暗花明又一村”。
走这条道路,尤其需要远大的眼光。不管遇到风雨如晦的天气,还是三岔路口的叉道,都能高瞻远瞩,始终不迷失方向,满怀信心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有这样一个故事:1935年,当红军主力长征到四川松潘县毛儿盖的时候,领导机关为了迷惑敌人,调动敌人,指示部队调头南下,对敌军实行迂回包围。这时一个炊事员向上级提出问题:我们不是北上吗?为什么南下?方向对吗?北上抗日是他全心全意为之奋斗的目标,因此他时时关心着是不是向北。为了实现一个远大的战略意图,有时在一个具体的战役、战斗中,要走一些迂回曲折的道路。对于这一点,我们的炊事员同志或许一时看不清楚。但是,他时时刻刻关心着方向问题,则是十分可贵的。
我们的队伍之所以无敌,正是因为它的每一个成员,包括普通的炊事员在内,都是这样方向明确。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是只要认清方向,努力以赴,就是一个自觉的革命战士,就会对革命、对人民作出贡献。
让我们也像这个炊事员一样,时时向自己、向别人提出问题:方向对吗?


第6版()
专栏:

贞淑
文放

风雨的黎明,我沿河堤轻轻地走着。我仿佛看见了汉江的波涛,看见你从堤岸上走下来,轻巧地跳上停在江边的木筏,两只手紧紧攥住竹篙,把木筏撑向了江心。子弹在江面上呼啸,木筏在浪尖儿上颠簸,你把湿透的裙子往上拉了拉,掖在腰里,迅速的低声说:“趴下,抱紧木筏!”
你终于把木筏撑到了江北,依然用低低的声音说:“快……快走,一定要回来呀!”
雨哗哗地下着,你上衣的两条飘带,被风吹得飞了起来。你像棵松树立在江边上,难道你没听见炮弹的爆炸,和那噼噼啪啪的枪声吗?朴贞淑啊,为什么你还挥动着右臂?

雷雨交加的晚上,我忍住伤口的疼痛,来到一个弹坑累累的山坡上。在一块岩石的后面,我发现了一个紧闭着门的防空洞,隐隐约约听见里面的谈话声。我在门上轻轻敲了几下,谈话声立刻停止了。风卷着雨唰唰地打在岩石上,从山下小村里,传来敌人的喊叫和警犬的汪汪声。我又在门上敲了几下,小声地叫道:“喂,开开门。”
里面沉默了半天,一个女人惶恐地问道:“谁呀?”
我犹豫了一下,在敌人占领下的朝鲜南部,我该怎样回答呢?可还是照实地说了:“志愿军。”
里面又沉默了很久,那个女人声音更低地说:“阿妈,是中国人……”
门开了,我迅速钻了进去,按亮了手电筒。一位灰白头发的阿妈妮,呆呆地坐在地炕上。你站在她的旁边,双手抱在胸前,身上紧紧裹着一件不合体的男人外衣。你们都惊恐地望着我。我请求在防空洞里躲藏一天,晚上就离开。阿妈妮为难地摇着头,不住地叹气。我看看洞外,天还没大亮,就披上雨衣,走了出去。你冒着雨追了出来,拉住了我的雨衣袖子。你站在泥水里,羞怯而着急地说:“不要走,请你不要生阿妈妮的气,她吓怕了,刚才鬼子兵还来搜查!”
你把唯一的一床棉被,给我铺在炕上,又把大箱子里的东西收拾出来,万一有了情况好让我躲藏到里面。在战争中,在敌人占领的恐怖下,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款待呵!
我一躺下,骨架就像散了似的,再也动弹不得了。你看见了我左腿上发黑的伤口,用手捂住眼睛,惊慌地叫道:“血,血,他负伤了!”
你让阿妈妮把你的一条雪白的绸裙拿来,你把裙边在嘴里咬了咬,嚓嚓地撕成了几片。你用挑着花边的手绢擦去了我伤口上的污血,把一片片洁净的绸子裹在伤口上。我真想说几句感激你的话呵,可是我的嗓子发干,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我没能说出我要说的话就昏迷过去……。
我醒过来,第一眼看见的是放在我枕头上的金达莱花,花瓣上还带着水滴,那是一朵血似的红花。你坐在我旁边,一勺一勺把米粥送到我嘴里,阿妈妮在我身后搧着扇子。我从来没有流过眼泪,可现在泪珠却簌簌地滚下来。光线从门缝和窗缝里射进来,洞里稍许亮了些,这时,我才看清了你清秀的、苍白的面容、雪似的上装,乌黑的裙子,和那机灵的眼睛。你至多不会过十八岁吧?从你的眼睛里还常常流露出孩子的天真和稚气哩!你从箱子里拿出来一身朝鲜服装,说是你哥哥的衣服,他在准备逃往朝鲜北部的前夕,被敌人抓去了。你让我换下沾满血迹和泥水的军装。我摇摇头,在这个时候,我怎能让你冒生命危险去洗这些东西呢!
“不是单为了洗这些衣服,”你说:“万一鬼子再来搜查,好说你是我的哥哥。换上吧,我站在外面给你望风。”
你转过身去,站在洞口上,风吹得绸裙瑟瑟直响。过了一会儿,你转过脸,咯咯地笑了起来,走到我跟前说:“我们的带子不是这样系的。”
你把我上衣的几条带子解开,按照朝鲜的式样系了起来。你上下打量我好久,严肃地低声说:“我常常问阿妈,中国人什么样呢?呶!原来你们和我们是一个样子的,看,你穿上这身衣服,真像是我们的人。”
我笑了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好像不是在战场上,是在家里,在自己的亲人面前。
“睡吧!”你说:“你大概好久没睡了。”
于是,你把我换下来的衣服放在铜盆里,端到外面洗去了。我不知道睡了多久,醒来的时候,看见你拿着我皮带上的搪瓷缸,让阿妈妮看上面的天安门图案。你问道:“毛泽东住在这儿吗?”
“是……是的。”我说。
“啊,”你眯细一下眼睛:“我多想去北京看看呀,你说我能去北京吗?”
“等打败了鬼子,我们欢迎你去。”我说。
突然,摩托车的轰轰声由远而近,警犬也叫起来,我赶紧端起身旁的转盘枪。你机灵地跳起来,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了听,向我挥了一下手说:“没关系,不是朝这儿来的。”
你问我为什么一个人负了伤,为什么鬼子出动这么多部队搜捕我?我告诉你我是留下掩护我们的侦察班突围,被敌人打伤的,我赶到汉江边上,汉江涨了水,天也亮了,所以才找到这里来。
“你的伤不轻,放心在这儿多养几天吧。”
“不,天一黑就走。”
“水大极了,又带着伤,怎么过得去呢?”
中午,你掂着斧头,背着背架上山去了。一直到傍晚才回来,衣服弄得精湿,沾满了污泥,你坐在炕上,疲倦地闭上眼睛。我和阿妈妮问你干什么去了,你一句话不说。夜里,你领我到江边,我们一起跳上一条小小的木筏。临分手的时候,我把那个印着天安门图案的搪瓷缸送给你。你像棵松树立在江边上,挥动着右臂说:“一定要回来取你的衣服……”

我们回来了。一涉过汉江,我便冒着爆炸的气浪、硝烟和烈火,跑到你住的山坡上。这里的弹坑更多了,所有的树木都炸碎或者烧焦了,地上堆积着岩石的粉末,防空洞跟前那块高大的岩石,被削去了一半,门窗都烧毁了,临时堵在门口上的半片破草袋子,被风吹得呼呼哒哒响。我的心紧缩了,没有勇气再往前走了。突然,阿妈妮站在我面前,她的头发全白了,当她认出是我的时候,便抱住我哭了起来。
原来,你送我渡过江的那天清晨,敌人发现了那个木筏,他们把全村八十多个老人、妇女和儿童赶到小学校里,四周架着机枪、火焰喷射器,连坦克车上的炮塔也转过来对准你们。美国人逐个地拷打和审问你们,非要找出那个做木筏的人。你站在人群里,皱着眉,咬住嘴唇。他们用钢丝抽打一个五岁的孩子的时候,你大叫一声,冲上前去,把孩子抱在怀里,你愤怒地对美国人说:
“木筏是我做的!”
美国人掐住你的脖子,摇晃着问:“你……你说,那个中国人呢?”
“我把他送过江去了。”你说。
“什么时候?”
“昨天夜里十二点三刻。”
“就乘那只木筏?”
“一点儿不错。”
“你……”美国人愤怒地喊道:“你扯谎!”
你从怀里把那只印着天安门图案的搪瓷缸拿出来,在美国人脸前晃了一下,说道:
“这是他给我的纪念品。”
立刻,他们用鞭子抽你,用带钉子的皮靴踢你,用手枪柄敲你的前额,可是,你始终把搪瓷缸牢牢地抱在怀里。
“好啊!”一个军官叫道:“我让你和它一起完蛋!”
他们把你绑在防空洞旁边的岩石上,三架火焰喷射器对住你,三条毒蛇一样的火舌呼啸着向你喷去。你咬住嘴唇,一声不响,右手高高地举着搪瓷缸!突然,你用左手撕下带血的前襟,向着阿妈妮摇晃着,张开嘴要说什么……无情的火焰吞没了你的脸!……
阿妈妮交给我那身洗得干干净净的军服,被卡宾枪子弹穿过的三个洞,补着三块草绿色的补钉,针脚缝得很细很密,衣服里还夹着那朵金达莱,它干枯了,但花瓣依旧是血一样红!


第6版()
专栏:

草原民兵
王伟年轻的骑手们,排成一条直线,纵身跃上马背,威武像傲然屹立的群山。“呯”的一声枪响,草原猛的一颤;骑手们抖动马韁,像无数支出弦的箭。马蹄下掀起风暴,鞭儿在风中呼啸,紫色的马儿跃动如火,马铃声响成一片。好像麂子一样机灵,好像狮子一般勇猛,宽宽的前胸紧贴马鞍,眼睛里闪耀着欢乐的光焰。他们是草原的儿子,世世代代是牧主的奴隶。直到草原上飘起红旗,站起来了,像一把把出鞘的剑!如今,每逢公社的假日,大家结队在草原上飞驰,操练着各种骑术,是消遣,也是战斗演习!你看,那彩虹般的队伍,穿过树林,越过丘陵,在溪水畔,呼哨一声,骑手们如驾着云雾腾入太空。飞旋着,飞旋着……忽然,人群里响起沸腾的掌声;老人的眼里传出自豪的心情,姑娘们的歌声呵,多么动听:“金光灿灿的大草原呵,哦!广阔自由的天空!这一切都是我们的。为了对祖国最炽烈的爱情,飞翔吧,飞翔吧,我最亲爱的鹰!”


第6版()
专栏:

养蜂和养蜂人
陈谈强
蜂随花飞,人伴蜂行。北京西郊农场的养蜂人,趁着荆条花开流蜜时,从百里之外运送一箱箱蜜蜂,到京西丛山之中的一担石沟来。
六十三岁的养蜂人任绍光,是一位十分健谈的老人。他说,养蜂人不患风湿病,老来也不会手脚抽筋颤抖。我看到这位养蜂老人慢条斯理地检查蜂群,在蜂箱里取放爬满了蜜蜂的巢脾,手脚不颤不抖,轻捷平稳,毫不惊动蜜蜂。究其原因,养蜂老人说,这是由于他常被蜂螫的缘故。原来,蜜蜂螫人时注射一种蜂毒,被螫的地方红肿疼痒,但是,蜂毒对风湿病患者有优异疗效。据说,蜂毒治疗坐骨神经炎、面神经麻痹、高血压等病都有一定效果。
我看见这里的养蜂人,经常用形如挖耳勺那样小的工具,从母蜂房里一点一滴地取出一种白色浆乳,这便是王浆。工蜂用王浆来哺育幼虫。同样的幼虫,如果工蜂一直用王浆喂它十六天,幼虫便成为性器官发育健全的母蜂——蜂王;如果工蜂只喂它三天王浆,而后改喂蜂蜜和花粉混合成的食料,那末二十一天以后,幼虫便成为性器官发育不健全的雌性个体——工蜂了。蜂王比工蜂大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寿命长达五、六年,而工蜂中寿命最长的越冬蜂也只能活八个月,夏季的工蜂,平均寿命仅一月左右。所以,养蜂人说,王浆能促使生物体加速发育,有延年益寿作用。近年来医生们通过临床试验,也证明王浆对心脏、神经、肾脏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养蜂人说,蜜蜂怪有灵性似的,它们发现新的蜜源时,便返巢通风报信,率领蜂群去采集。通风报信是用特有的圆形舞和摇摆舞来表达新蜜源的距离和方向。
蜜蜂跳圆形舞时,先作一、二个整圈,然后转身改变圆形运动方向,飞舞的路线近似一个卧倒的阿拉伯“8”字,所以养蜂人又称它为“8”字舞。
蜜蜂的摇摆舞,先是作半圆形飞舞,然后转身直线返回开始飞舞的位置的附近,接着又向反对方向作半圆形飞舞,并同样直线返回,如此反复摇摆,飞舞不已。  圆形舞表示蜜源离蜂巢不远,摇摆舞则告知同伴蜜源在远处。大批蜜蜂舞蹈时,说明蜜源多;反之则少。
蜜蜂的摇摆舞还能指示蜜源的方向,舞时头向上,表示蜜源就在向着太阳的那方;头向下,告知蜜源在背着太阳的方向;头向左或向右,说明蜜源在太阳方向的左边或者右边。特别有趣的是,即使在乌云蔽日的时候,蜜蜂也始终是以日定向的。原来,蜜蜂除了三个排列成三角形的单眼外,还有一对大大的由许多只小眼睛组成的复眼;复眼可以根据光线方向的不同而感知不同强度的光线,借以确定光源的方位。
工蜂腹部尾端有个带逆钩的螫针,连接腹内毒囊。为了保卫群体,抗御敌害,工蜂常把螫针刺向仇敌。这样,带逆钩的螫针便连同毒囊脱落在仇敌身上,使其红肿、发热、奇痒,甚至致弱敌于死命。螫针、毒囊脱落后,工蜂也随着死去。
在某些山区遇到熊来偷蜜,小小蜜蜂竟也无所畏惧地向熊投去螫针和毒囊,常常把大熊螫得眼青脸肿。
一担石沟没有熊,这里蜜蜂最难于抗御的敌害,莫过于一种状如螃蟹、小如针鼻的蜂螨。蜂螨成虫寄生在蜜蜂胸腹上、基翅下,猖狂为害,时常弄得蜜蜂衰弱不堪。蜂螨幼虫寄生在蜜蜂幼虫身上,吸取蜜蜂幼虫体液,使幼蜂出房后只会爬不会飞,蜂群可能因此断代无嗣而全巢覆灭。养蜂老人任绍光、吴子嘉经过几年摸索,找到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防治方法。


第6版()
专栏:

旗手
吕恩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