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月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遵循党的教导作一个好店员
李杏娣严格执行商品供应政策
先人后己大公无私 对待顾客服务周到
本报上海7日电 共产党员李杏娣,是上海徐汇区嘉善路菜场的营业员,又是一个供应组的组长,她家住在附近,吃的菜就是在这里买的。两年多来,李杏娣一直遵循党的教导,严格执行党的商品供应政策,从来没有利用职务上的方便多买过一点,也不把新鲜菜蔬、畅销商品留给自己。她家吃的多数是市场上比较多的大宗菜,而且每天叫自己的爱人或孩子,在一般居民买过后再去买。他们没有空,她自己就在工作完了以后买些回去。
是不是李杏娣经济困难吃不起呢?不是。解放前她生活确实很苦,为了赚几个钱养家,自己卖菜舍不得吃好的,只把消费者不要的黄叶、菜皮留着自己吃。如今可不同了。她和爱人每月收入一百多元,经济上比较宽裕。她要拣些好菜也很方便,每天从她组里进进出出的蔬菜有几万斤,还有一些荤的副食品。但在李杏娣的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虽然我也是消费者,但首先是人民的营业员,要处处关心群众的利益;我是个共产党员,更应该以身作则。
去年5月初,新鲜蚕豆上市了。有一天,李杏娣的三个孩子放学回来,都看到了新上市的鲜蚕豆,以为今天可以吃到蚕豆了。可是,他们这天吃的还是这些天来常吃的甜菜、乌笋。十三岁的男孩朱德强问:“妈妈,为啥不买点蚕豆给我们吃,人家都吃过好几次了。”李杏娣抚摸着孩子的头说:“这两天蚕豆刚上市,数量还不多,妈妈在菜场上做事,不能自己先吃,让人家后吃。过几天蚕豆多了,咱们再吃。”有时候,碰上台风季节,上市蔬菜减少,李杏娣就把鲜菜先卖给顾客,自己少买点,甚至只买些酱菜,一家人也吃得很高兴。
一次,李杏娣中午回家,看到菜篮里盛着半篮子豇[jiāng]豆,心里不由一怔:心想今天买菜买得这样多?一问知道早上孩子买了三斤。她计算一下,觉得两斤就够了,下次要吃还能买,自己多买了,供应顾客的就少了。于是她称出一斤又退给了菜场。
李杏娣这个组有三十五个营业员,负责供应菜场附近一千八百多户居民的副食品。李杏娣想,自己是个组长,又是共产党员,不但要事事带头,模范地执行党的政策,还要团结和带动全组一起进步。以前组里个别营业员觉得自己买些畅销货吃吃,同样出钱这有什么关系;给熟人代买些好菜也是人之常情。经过李杏娣诚恳、耐心的帮助,他们渐渐改变了这些不好的想法。在生活上,李杏娣多方体贴、关心大家。谁生了病,或是有事情请假,她总是主动去代班。有一次,一个营业员病了,想吃些好菜,李杏娣便把自己买的豆腐干和鱼给她吃。这个营业员很受感动。
李杏娣对待顾客服务很周到。她和组员经常到里弄里访问,了解居民的生活习惯、口味爱好、休假日期和买菜时间,并且学习别的菜场经验,采取了一些便利群众购买的方式。他们把早市提早到清晨五点钟,让早班工人能够买了菜去上班;中午和晚上还设立一个“方便摊”,孕妇、老年人随到随买。那家居民生病,没有人买菜,他们就主动送菜上门。有家姓陈的居民,全家六人除了一个老太太和一个小孙儿以外,都在外面工作。李杏娣和她组里的营业员不管刮风下雨,总是每天早上把菜送去。有时还根据菜场货源情况,给他们配些合口味的菜蔬。这位工人给李杏娣写了一封表扬信,表示一定要搞好生产,来回答营业员们对他的关怀。


第4版()
专栏:编后

先人后己 以身作则
共产党员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在革命战争的年月里,共产党员是这样作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共产党员是这样作的。在商业工作岗位上呢?可不可以认为,一个新社会的营业员,有了工作上的方便,买些畅销货,同样付钱,不算什么缺点呢?
上海徐汇区嘉善路菜场营业员李杏娣的答复是否定的。她认为,营业员虽然也是消费者,但首先是人民的营业员,要处处关心群众利益;特别是共产党员,更应该以身作则。
李杏娣不仅仅是这样地想,她在工作中也真正是按照这种要求去做的。你看!一次,家里孩子买了三斤豇豆,她一计算觉得两斤就够了,自己多买了,供应顾客的就要减少,于是主动退回菜场一斤。这绝不是生活上的小事情,这正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模范形象。
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要把党的利益(也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前面,把个人的问题、个人的利益摆在服从的地位。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我们党员的最高原则。李杏娣不是空泛地理解党对党员的这个要求,而是通过具体工作,模范行动来实现党对自己的要求的这种行动,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性”或“党的观念”、“组织观念”。李杏娣同志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高尚风格,不仅值得商业战线上的党员们学习,也值得所有的共产党员学习。(附图片)
天津市光复道综合商店模范售货员、共产党员张士珍(右三),经常深入住户,了解消费者的意见
袁浩、绮敏、李辉摄


第4版()
专栏:

开展经常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兰州地毯厂党员思想觉悟不断提高
本报兰州7日电 兰州地毯厂党支部采用定期鉴定的方法,在党员中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党员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团结一致,带动群众出色地完成了生产任务。
这个厂的党支部从1958年10月成立到现在,一直坚持在党员中定期鉴定工作,从不间断。在每一次鉴定会上,首先由党员自己作自我鉴定,然后进行讨论,肯定优点,指出缺点,帮助改正。在鉴定中,特别注意表扬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努力生产,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团结群众,出色完成生产任务的好党员。全国先进生产者李学明老师傅从1958年被评为模范党员到现在,始终保持谦虚向上的作风,三年来六次被评为模范党员,去年“七一”党的生日时又被评为“优秀党员”。因此,更多的党员向他学习。
除了从正面树立榜样外,还抓紧了自我批评这一环节,启发党员的自觉性,从而更好地克服缺点,继续前进。地毯车间党员王玉莲最近不安心生产,生产效率不高。在鉴定会上,同志们首先肯定她三年来没有缺勤的优点,然后循循诱导加以启发后,她主动地作了检讨,并表示“要兢兢业业做一辈子地毯工人”。现在月月都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毛毯车间党员贾子诚,1961年4月没有请假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回厂后,车间主任不准他上班,要他作检讨。党支部建议行政上让他先上班,然后启发他的觉悟。支部书记找他个别谈话,问他“这样做对不对?”他在鉴定会上主动检查了自己组织性、纪律性不强,表示要向模范党员学习。从此生产很积极,团结全小组工人,由每天生产八条毛毯提高到十三条,而且一直是全勤。
由于这个厂在党员的思想教育中经常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严格要求每个党员,使党员的缺点和错误在萌芽时就得到克服,从而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既不骄傲自满又不消极疲沓,在生产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广大群众,战胜困难,连续三年都超额完成生产任务。1961年11月底,就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产品质量达到国家的出口标准,生产的地毯里面平光、板掌硬、花色多样、边子整齐、结实耐用。


第4版()
专栏:

平南函授师范办得有成绩
两千多小学教师参加学习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据新华社南宁7日电 广西僮族自治区平南县函授师范学校办得有成绩。全县参加函授学习的小学教师有两千零二十一人,比1956年函授学校初办时增加两倍。现在全县有二十六个函授点、五十六个函授班、四百二十八个学习小组,遍布于全县两百多所小学里。
平南县自办起函授师范学校后,各小学教师边教边学,使教学工作和函授学习紧密结合。各小学函授学习班一般由校长、教导主任具体指导各个学习小组。教师们在函授班学习了各科教学法及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后,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方法更加多样灵活,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平山人民公社官宥[yòu]小学原来教学成绩较低,全体教师参加函授学习后,教学质量提高了,去年全县小学统一考试时,这个学校学生的语文、算术等科成绩都跃为全县第一名。全县有二百多名教师过去教初小算术感到吃力,现在经过函授学习,已能胜任高小算术的教学工作。许多教师还从精通一科提高到兼通几科。
这个县函授师范学校注意联系小学实际,实行“系统提高与解决当前教学困难同时并重”的原则,既照顾长远需要,又满足当前教学工作的要求。函授学校的工作人员平时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小学调查和小学专业会议,钻研小学教学大纲和教材,作有关小学教学的专题研究;每逢下乡讲课时,就参加小学教学活动,协助学校组织示范课,从观摩研究中写出专题报告。函授学校的课程设置,同小学的基本科密切联系,实行“单科前进,分科结业;先基础科,后一般科;先必修科,后选修科”的原则,既适应函授教育分散、业余的特点,又便于学员集中精力学好一科,再学一科,全面提高。


第4版()
专栏:

西宁自然科学界连续举行学术讨论会
两个多月开会三十余次
据新华社西宁7日电 青海西宁地区各自然科学专门学会的学术活动很活跃。据最近两个多月来的统计,他们举行的学术讨论会和报告会就有三十多次。
讨论和报告的内容广泛,既有对工、农、牧业生产和各项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讨论,又有对遗传学说等理论问题的探讨。青海省农林学会在去年10月份和12月份举行的两次大型学术讨论会,讨论了洋芋晚疫病和春麦冬播问题,这些都是青海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青海省数学会、药学会、化学化工学会等举办的一系列学术报告会,报告了与生产、工作有着紧密联系的“反三角函数”、“排列与组合”、“数学归纳法”、“新型利尿药”“无机盐的新产品”等题目,受到大中学校师生、机关干部、厂矿职工的欢迎。
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在这些学术活动中得到深入贯彻。许多学会在举行学术讨论会时,除会员参加外,还邀请有关的工作人员、大专学校教师、土专家等参加讨论。对于学术上的各种不同意见,尽量展开自由争论。对于一些一时无法解决的分歧,不强求一致,不急于作出结论。在青海省农林学会举办的洋芋晚疫病问题讨论会上,大家虽然一致同意带菌种薯是当年晚疫病初次侵染的来源,大气温湿度对中心病株的形成和病害的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对于洋芋晚疫病的防治问题,却存在着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种认为在现阶段要肃清菌源或改变大气条件还不可能,只有用抗病品种来代替现有的一些品种,才是治本的办法。另一种意见强调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认为即使品种问题得到解决,综合防治措施也是保持和增强品种抗病性、促进增产的极为重要的措施。讨论会鼓励大家作进一步研究实验后再讨论。


第4版()
专栏:

青海发掘整理医学遗产
据新华社西宁6日电 青海省各级卫生部门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发掘整理中医藏医学术经验。
在青海省卫生厅的领导下,青海省中医药研究所、西宁中医院等单位联合组织了部分研究人员和藏医人员,前往青海省的塔尔寺等寺院,收集、阅读了许多藏医学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献。青海省中医药研究所根据藏医学经典著作《医方四续》中的一部分和藏医临床经验编写的《藏医治疗学》已完成初稿,目前正在修订。这部书包括了藏医各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共分一百二十多章,是目前藏医治疗学方面较系统的一部著作。
最近三年来,青海省各级卫生部门除了经常组织老中医座谈讨论外,还结合疾病防治,深入群众采集各少数民族民间的单方秘方。


第4版()
专栏:

苏科学家研究燃气轮机获新成就
新华社莫斯科6日电 据苏联报刊报道,苏联工程师和设计师们近几年在研究燃气轮机方面获得了新的成就。他们设计出了数百部具有各种不同用途的燃气轮机,包括功率高达十万瓩的世界最大燃气轮机。
燃气轮机被认为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动力工具,是利用燃烧后生成的气体直接推动涡轮叶片,或加热“空气锅炉”中的空气,而用这种空气推动涡轮叶片。它的优点是结构简单,用同样多的金属造成的燃气轮机的功率,比汽轮机和活塞式发动机高得多,运行维护人员少,建造和维护费用低。但缺点是,燃气温度高,要用较多的优质合金来建造。
苏联科学家研究表明,在大型热电站上,可以将燃气轮机和汽轮机结合使用,这样,电力成本将可以降低20%。
现在哈尔科夫涡轮机厂正在制造一台五万瓩的燃气轮机。它将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经济的燃气轮机。与功率相同的汽轮机装置比较,它所消耗的金属只需前者的二分之一。
苏联还制成了带有作流动电站用的燃气轮机装置的发电列车。它的发电能力是四千到六千瓩。
科洛门斯基机车制造厂不久前制成一辆燃气轮机机车。新机车的牵引力为三千五百马力,时速在一百二十公里以上;可以牵引重达二千二百吨重的铁路列车。与同等重量的内燃机车相比,它的牵引力大一倍。
苏联还制成一辆新的燃气轮机机车。它用普通钢制造,而且能用温度较低的燃气工作。


第4版()
专栏:

应吴努总理的邀请
中国实验芭蕾舞剧团去缅甸
新华社7日讯 应缅甸联邦总理吴努邀请到缅甸访问演出的中国实验芭蕾舞剧团一行一百八十九人,在团长丁西林、副团长陈锦清率领下,今天由北京起程去仰光。
到机场送行的有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张奚若,副主任楚图南、张致祥、朱光,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等。缅甸驻华大使叫温等也到机场送行。


第4版()
专栏:

马塔洛加瓦副主席回国
新华社广州7日电 应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邀请前来我国访问的印度尼西亚和平委员会副主席、印度尼西亚合作国会外交小组委员会副主席埃迪·阿卜杜拉赫曼·马塔洛加瓦今天乘火车离开广州回国。


第4版()
专栏:表扬

盲人千里会亲人
双目失明的闵大伯,从千里以外的兰州回到了江苏盐城家乡。闵大妈简直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她抹着热泪,不住地说:“我不是在做梦吧?!”
事情是这样:十三年前的一个秋天,闵大伯为了养家活口,到上海去跑行商,不幸货船发生事故,所带货物全部沉没,仅保住了性命。闵大伯一时心急如焚,眼病复发,又无钱医治,三个多月时间便双目失明了。他有家难归,心一狠,便随一帮难民,四处流浪……从此闵大妈再也不知道他的下落了。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解放。闵大伯在党的关怀下成了一个摇机器的工人,人民政府又帮助他找到了家。正巧在闵大伯五十岁生日这天,他回到了他的家乡。一家人惊喜若狂,闵大伯激动地说:“旧社会逼得我们妻离子别,新社会使我们一家人重又团圆。” 殷广周(附图片)
徐启雄 插图


第4版()
专栏:建议

不要浪费报刊
最近,我到过几个工厂办公室和生产大队,发现那里有浪费报纸和刊物的现象。一个办公室仅三五个人,却订了十来份报纸、五六种刊物。报刊送来后无人经管,随来随丢,有时当日报纸刚一到,就被人扯去包饽饽了。有一个生产大队,给每个生产队都订了报纸,但是不及时发下去,报纸一来就压在生产大队的办公室里。也有的地方,干脆报纸一到就让社员拿去卷烟了。类似现象还有很多。
我建议那些浪费报刊的单位,很好地研究一下。他们首先应该发动大家认真看报,如果确实是报刊订多了,就应少订一些,让别的单位有更多的机会订到报刊。
吉林大学 培育


第4版()
专栏:来信

卖枣老妪不拾遗
我坐在开往北京的列车里,对面是个活泼的年轻人,从他的谈话里,猜想他可能是个采购员。
一会列车员广播:“前边是郑州车站……”我正准备到站后下车散散步,这位采购员猛地惊叫起来:“哎呀!皮包丢了!”
火车在郑州车站停下了,列车长走了进来。他好像早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似的,关切地问:“怎么?——丢东西了吗?”当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以后,列车长笑了,顺手从口袋里取出一个黄色小皮包,采购员一看正是他的。采购员说:“谢谢,谢谢。”可是列车长却笑着说:“你应该感谢前一站卖枣子的老大妈!”原来是采购员在洛阳车站买枣子时丢的,那位大妈拾到后,交到了列车上。
苏波


第4版()
专栏:

全国滑冰赛新春创造新成绩
金美玉在女子五百米和一千五百米速滑中总成绩领先
据新华社吉林7日电 黑龙江十八岁的女子速度滑冰选手王淑媛,成为我国今年第一个打破全国纪录的运动员。她今天上午在吉林市参加1962年全国速度滑冰及花样滑冰锦标赛时,以四十八秒九的成绩打破了由著名选手刘凤荣保持的女子五百米速度滑冰四十九秒的全国纪录,获得了这项比赛的冠军。
今天是锦标赛的第一天。上午举行了女子五百米比赛。各地选手争夺激烈,引起两万多名观众的很大兴趣。结果前六名选手的成绩都达到了五十秒的运动健将标准。这是历届全国比赛中从未达到过的水平。
内蒙古自治区选手、海拉尔第一女子中学十七岁的学生斯琴,同王淑媛在同一个组里。斯琴的成绩只比王淑媛慢零点一秒,平了四十九秒的全国纪录,取得亚军的称号。斯琴和王淑媛在1960年全国冰上运动会的时候,都还是参加少年女子组的比赛。那次,斯琴是五百米的冠军,成绩五十三秒二;王淑媛是一千米的冠军。
获得这次比赛第三名到第六名的,都是黑龙江选手。她们是:杨云香(四十九秒一)、金美玉(四十九秒五)、孙洪霞(四十九秒八)和李宝金(五十秒)。
曾经获得去年世界女子速度滑冰锦标赛全能第四名的刘凤荣,这次因病没能参加比赛。
今天,二十一名男女花样滑冰选手也开始进行“规定图形”的比赛。这项比赛要进行到9日结束。花样滑冰的“自由滑”比赛,将在10日进行。
新华社吉林7日电 1962年全国速度滑冰及花样滑冰锦标赛,今天下午进行了女子速滑的第二个项目——一千五百米的比赛。黑龙江省朝鲜族选手金美玉在比赛中战胜了这个项目的全国纪录保持者黑龙江选手孙洪霞,而取得了冠军。她的成绩是二分三十九秒一,接近了二分三十八秒六的全国纪录。至此,金美玉在女子速滑第一天的两项比赛(五百米和一千五百米)中,总成绩已达到一零二点五三三分,而占领先地位。她在上午的五百米比赛中,曾以四十九秒五的成绩取得第四名。
在女子一千五百米速滑比赛中,还有三名黑龙江省选手的成绩超过了孙洪霞,她们是:蒋淑兰(二分四十二秒)、王秀华(二分四十二秒三)和杨云香(二分四十二秒六)。孙洪霞得第五名,成绩二分四十二秒八。吉林省的崔顺子以二分四十三秒二的成绩名列第六。
第一天女子速滑两项比赛总成绩在金美玉以下的是:杨云香、王淑媛、孙洪霞、王秀华和蒋淑兰。
这届锦标赛的男、女花样滑冰比赛今天开始赛规定图形。


第4版()
专栏:资料

我国速度滑冰的成绩
解放前,我国参加滑冰运动的人很少,并且从未举行过冰上运动会,因而没有任何一项有关速度滑冰的全国纪录。解放后,参加这项运动的人日益增多,目前它已成为我国冬季开展得最广泛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冰上运动会,是1953年2月间在哈尔滨举行的。这次在吉林市举行的1962年全国速度滑冰和花样滑冰锦标赛,是自1953年以来的第八届全国性滑冰比赛(1954和1961年没有举行)。
我国自1953年出现了第一批速度滑冰全国纪录以来,每年这项运动的全国纪录都要有一部甚至全部被打破。到目前为止,打破这些全国纪录的累积次数已达到三百九十一次。其中1958年一年内就有八十七次。
我国的全部十项男、女速度滑冰全国纪录中,有两项从1953年到1961年的九年内,每年都有提高。这两项是:女子一千米(全国纪录已由1953年的二分二十一秒二缩短为1961年的一分四十一秒四)和女子三千米(全国纪录已由七分三十秒二缩短为五分三十七秒)。
从1953年到1961年,我国共有二十三名男、女选手(男十二人、女十一人)先后成为全国纪录保持者。其中有四人(男、女各二人)现在还保持着全国纪录。他们当中以鹤岗市的王金玉最为突出,一个人就保持着男子全部五项中的四项全国纪录。
我国自1957年到1961年已经连续五次参加了世界男、女速度滑冰锦标赛。我国女选手的全能名次已由1957年的第二十一名,跃居为1961年的世界第四名,男选手的全能名次也由1957年时的无名次,跃居为1961年的世界第八名。 (新华社)(附图片)
哈尔滨道外业余体育学校教师高志荣,在滑冰场上热心指导学生学习滑冰动作 新华社记者 李日宣摄


第4版()
专栏:

贸易入超 物价上涨 大钞出笼 百姓遭殃
台湾财经状况日趋恶化
新华社7日讯 台北消息:从台湾报纸在新年前后发表一些社论和消息中透露,1961年蒋介石集团财政经济恶化,入超数字很大,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已无法控制,而1962年更是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
台北市《征信新闻报》去年12月28日的社论说,截至12月底为止的一年中,包括美“援”物资进口在内,台湾入超竟达一亿多美元,“此项巨额入超,甚感惊异”。台湾《公论报》26日的社论指出,入超的进口物资主要是消费品,目前,在“台湾各大城市委托行林立,舶来品充斥其间”,“这样的贸易入超才是死路一条的经济绝症”。台北市《联合报》也在22日的社论中写道:这种大量消费品的输入,使台湾产品受到严重打击,市场萎缩,而且“更加剧了国际收支逆差的恶果”。它说,1955年台湾的外汇赤字是七千五百万美元,“今年(1961)将达一亿五千万美元”,如此严重问题,使人“无限迷惘,无限困惑”。
台湾报纸透露,台湾1961年通货膨胀和物价不断上涨已到难以收拾的地步。据《台湾新生报》12月26日报道,台湾1961年11月份净台币供给量为六十八亿二千八百万元,较1960年同期增加十二亿一千四百万元,增加率约20%左右。消息还说,“台湾银行”除在6月上旬起陆续发行大批每张一百元的台币大钞以后,又有“每张五十元的台币大钞共一亿五千万元,也在12月25日出笼”。《联合报》22日在一篇题为《我们岂能无动于衷!》的社论中写道,“台湾银行通货发行额,一年比一年增加”,通货膨胀的结果是:物价不断上涨,台湾“人民便必然遭殃”。
这家报纸1962年元旦以《台湾经济》为题发表文章说,回看去年,台湾“整个经济已为萧条的阴影所笼罩”,展望前途,“自然更加困难”。基隆市《东方日报》也在去年年底的一篇社论中疾呼:蒋介石集团“长此靠别人(指美帝国主义)的施舍吃饭”,已使“台湾省经济对于美援之依赖,每年加重”,“倘再不知检讨反省,改弦易辙”,今年势将面临“经济崩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