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月3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心血浇成的花朵
记官井巷民办中学精心教育学生贺元业的经过
把他吸引到学校里来
开学好几天了,重庆市官井巷民办中学初中一年级的新生贺元业还没来。班主任李世宣到他家访问,一个老太婆冷冷地回答:“这里没有这个人。”李世宣向邻居打听,都说:“没有错,老太婆叫张淑英,贺元业就是她的儿子嘛!”
“真奇怪,明明是她的儿子,为什么绝口不认呢?”李世宣觉得十分奇怪。学校党支部书记李明贵知道了这事,立即同班主任一道去访问街道户籍民警、附近的居民以及贺元业小学的老师和同学,才摸清了根底。原来,贺元业是个独生子,父亲早亡,母亲非常溺爱他,孩子从小就很任性,不爱学习,不爱劳动,天天在外游逛,把他母亲都气病了。
“要教好这个孩子,首先要把他吸引到学校里来。”支部书记、校长、教导主任和老师们专门开了一次会,研究这个问题。
要找到这个野马般的孩子,真不容易啊。他玩耍的地方不定,谁也摸不准他什么时候回家。李明贵和李世宣一连找了好几天,都没有看到他的影子。好不容易在一个夜晚,他们在一群顽皮儿童里找到了贺元业。看见他身上穿得单薄,李明贵连忙把棉衣脱下来,李世宣也把围巾解下来,披在孩子身上,伴着他回到学校。可是,还没有来得及照料他睡觉,也没有来得及和他谈心,一转身只见桌上放着棉衣和围巾,贺元业又悄悄溜走了。这时,班主任李世宣叹了一口气:“哎呀,算了吧!为一个娃儿花这么多时间,值不得!”李明贵笑了笑,说:“教育一个孩子,不像刀切豆腐那样容易。”
自此以后,贺元业几乎每天都从家里的门板上或好朋友的手中看到老师写的字条:“贺元业小弟弟,到学校里来吧!老师和同学都在等待你,欢迎你。”这些热情的呼唤,慢慢使贺元业向往学校,可是当他一想到读书呀、纪律呀,就又不愿意进学校了。
一个星期天,贺元业又收到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这封信不比往常的信,原来学校里举办乒乓球比赛大会,专门邀请他参加比赛。贺元业是个“乒乓”迷,一听说打乒乓球,就兴高采烈地往学校跑。在这次比赛中,他赢得第一名,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称赞,还得了娃娃书、书签等许多奖品。接着,班主任又约他和同学们一起到文化宫去耍,在那里下棋、打球、溜冰、听老师讲故事……。丰富多采的学校生活越来越吸引了贺元业。他默默地想:“这比起在河边耍死蛇、打沙仗有意思多啦!”
不几天,贺元业背着书包来上学了。一进教室,他就看见课桌上摆着崭新的书、整齐的作业本,还有亮晶晶的三角板……。翻开作业本,每一本的第一页上都有老师的题辞,充满了对他殷切的希望和鼓励。
贺元业开始走进集体,过着学校生活。关心他的校外生活
在学校里,贺元业仍然是安不下心去,经常迟到早退,无故旷课;上课时也不守规矩,故意吹口哨或高声谈笑,同学们稍微说他一句,他就横眉竖目地骂起来,甚至动手打人;有时老师说到他的缺点,他又会伤心痛哭。有一天,李明贵关心地问他:“你是不是有什么委屈,为啥不好好读书?”贺元业忽然哭起来了,断断续续地说:“我是一个没人管的孩子。大家都说我坏,妈妈也不理我,经常骂我……”孩子的话,引起李明贵长久的深思。
党支部再次召开团队干部和优秀班主任会议,讨论如何教育好贺元业。大家分析了他的生活环境:过去同学讨厌他,街坊四邻歧视他,母亲也伤透了心,要撵[niǎn]他走。多方面的责难,伤害了孩子的感情和自尊心。大家认为:要使贺元业彻底变好,除了学校加强教育外,还需要社会力量和家庭的配合。
班主任李世宣又去访问贺元业的母亲了。老太婆的态度还是那样冷淡。为了不耽误工作,李世宣每天晚上带上油灯、作业本,坐在老太婆床边,一边批改作业,一边等她谈话。这样等待了二十一个夜晚,老太婆感动了,连连叹息着说:“老师,你天天来,是为了啥呀?我那儿子没有出息,辜负你一片好心。”李世宣急忙告诉她:“你的儿子天天来上学,听话多了,他还说对不起妈妈哩!……”话没说完,老太婆就哭起来,听说儿子有了转变,她悲喜交集,流着泪和老师倾谈了许久许久。
此后,李世宣成为老太婆最欢迎的客人。李世宣不断把贺元业进步的消息告诉她,使她恢复了对儿子旧时的爱护。贺元业呢,在老师的教育下,也学会体贴母亲。有一天,他放学回家,一进屋,就亲热地喊:“妈妈,你好了些吗?该吃药啰!我来给你倒开水。”母亲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她蓦[mò]地从床上坐起,抱住孩子哭起来:“哎呀!我的儿呀!是哪个把你教乖了的?只要你听话,妈的病就好啦!”这时,班主任李世宣正在门外,他看到此情此景,兴奋异常,忙去请来邻居,当众表扬了贺元业的进步,也改变了邻居对贺元业的看法。
支部书记李明贵、优秀班主任左世翘,又几次访问贺元业的母亲和姐姐,帮助她们正确对待子弟。贺元业重新得到了家庭温暖,精神振作多了。循循善诱 全面培养
老师们都主动接近贺元业,无微不至地关心着这个需要温暖、需要鼓励的孩子。孩子在学校住宿了。校长、班主任每天和他一桌吃饭,关心他的起居饮食,了解他在学习上的困难;有的老师热情地找他谈心、给他补课。他们既了解他的缺点,也发现他有许多优点,如聪明、活泼、热情、勇敢、活动能力强。针对这些特点,团队组织研究文娱活动时,就特别邀请他参加。周末晚会上,同学们选他担任负责人,充分发挥了他的特长;哪怕他有一点微小的进步,老师也要及时表扬他,使他认识到:不怕有缺点,只要肯改正,就是一个好孩子。
几个月以后,贺元业进步很快。他自觉地遵守纪律,尊敬老师,爱护同学,爱护集体的荣誉,学习也比以前好了。
可是,班主任注意到他还有个缺点没有改,就是不爱劳动。有几回,大家在河边搬砖,他推说有病不参加。老师就让他坐在现场记数字,让他看看同学们的榜样。这里,到处是欢笑,到处是歌声,你帮我,我帮你,都争着挑重担子……。有一天,他正看得出神,忽然面前出现一个十分秀气的小姑娘,笑嘻嘻地挑着几块砖,正和同伴答话:“一点点小病,我才不请假哩!自己动手修校舍是光荣的嘛!”这有意义的话语,长久回旋在贺元业的心里。贺元业十分惭愧。他想:“我没有病嘛!为什么连一个小妹妹也不如呢?”于是他找着老师,要求搬砖。这一天,贺元业干得很起劲,以后就渐渐热爱劳动了。在工厂实习时,贺元业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工人叔叔忘我的劳动、高尚的品质,也使他受到深刻的阶级教育。为了掌握车床的结构、车刀的形状、角度,他认真地学习着三角、几何、代数,越学越有兴趣。现在,他不仅学会了车工的基本技术,能独立操作,而且各科成绩都稳定在九十分以上。
×××
贺元业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秋天。两年多来,官井巷民办中学的老师们,不倦地哺育着这个孩子。事过两年多,现在,这个孩子究竟变得怎样呢?
最近,我们访问了官井巷民办中学,看到了贺元业——这个从曲折的道路上走过来的年轻人。现在他是学校团支部书记,又是重庆市市中区的优秀团干部和五好团员。坐在我们面前的贺元业,有着圆圆的脸,智慧的眼睛,他举止端庄,谈吐诚恳,一说起学习和工作,脸上就闪烁着青春的光彩,对学好本领、建设祖国,他充满了无比的信心。
贺元业的转变,是教学工作上的一曲凯歌。在他的每一点进步中,都渗透着老师们的多少心血和艰辛的劳动啊!
(侯文川 王婉容 孙霞珍)


第4版()
专栏:

不断提高党员觉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锦县县委重视党员基础知识教育
本报沈阳29日电 中共锦县县委重视党员教育训练工作,注意提高党员思想觉悟,发挥了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锦县党员教育训练工作,是采取县委党校脱产训练、公社党委业余短期训练和支部党课教育三者结合的办法进行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党的基本知识、当前形势和任务,以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一年来,县委党校训练党员一千一百四十八名,公社党委举办的业余短期训练班,训练党员八百九十八名,其余二千三百多名党员也通过不同形式的党课进行了学习。经过教育训练,党员思想觉悟有了提高。全县评选出六百多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百零三名模范支部书记。广大党员在工作中处处走在群众前面,带领群众战胜了水、旱等自然灾害,去年农业生产有了较好的收成。
锦县党员教育训练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主要是由于党委自上而下地加强了组织领导,县委经常讨论研究党员教育工作,并把全县二十六个公社分成三个片,由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和县委党校分片包干,检查指导,及时总结交流经验。去年先后总结交流了党支部坚持常年党课教育的经验、考察教育新党员的经验、公社党委办党员训练班的经验等。各公社党委除把短期业余训练班和党员的经常教育列入党委的工作日程以外,并由一名书记或委员分工领导这一工作。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县委委员亲自担任县委党校教员。党校还专门设立了党课教员和辅导员训练班。县委组织部、宣传部经常有五六名干部深入基层了解情况编写教材。从而使教材能更好地联系实际,生动活泼,很受党员欢迎。
他们还注意了紧密结合生产,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全县以公社为单位建立七十多个党课传授站,根据各个时期生产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党支部根据本地具体情况,规定每十天学习一次的制度,贯彻了“农忙少学,农闲多学,常年不断”的原则,使党课教育形成了经常制度。各公社党委还采取了“上带、下派、传授”三种形式进行教育。“上带”是公社党委召集公社干部开会总结、布置工作时,把支部书记带上来,同社干部一起学习;“下派”是把公社干部派到生产队党支部和普通党员一起学习,共同提高;“传授”是党委委员每次在公社集中学习后,把自己学习心得直接向党员作报告。(附图片)
浙江绍兴富盛公社党委定期学习理论政策,提高干部水平。图为党委会的干部和大队总支书记在学习毛主席著作
新华社记者 吴元柳摄


第4版()
专栏:

从耐心想起的
钱集
看了“心血浇成的花朵”的故事,使人首先想到,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对学生应该进行耐心的教育,特别是对那些顽皮的学生。这个耐心有没有基础呢?有的,就是人民教师充分认识到培养祖国的花朵的重大责任,对人民教育事业具有深切浓郁的感情。他们看到自己的工作,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受到人民的赞扬,受到学生的敬仰。要耐心,就要踏踏实实,不急不躁。“功夫不饶人,功夫不负人。”功夫到家了,事情自然也就成功了。少年儿童的可塑性很大,也就是说,可以变的。雕塑一个石膏像,它动也不动,让你雕,也得耐心去雕,才能成为珍贵的艺术品。在雕塑一个少年的性格、品德、精神,雕塑一个活泼泼的人,自然得更加耐心了。资产阶级的心理学家,认为少年不可避免要经历“少年荒野”的阶段,形成了孤独性、逃避性,遁入自己梦想的世界,这种说法其实是引导人们根本放弃教育,更不用说耐心了。
然而,想到这一点还不够。耐心,的确很好。但是,的确也有一些教师,原来是很耐心的,可是越来越不耐心,甚至使他失去耐心了。为什么呢?我想,这就是缺少办法的缘故。要办一件事,总得有办法。雕一个石膏像,要有雕石膏像的办法;雕一个铜像,要有雕铜像的办法。雕一个少年的性格、品德、精神,更要有相应的办法。如果光靠耐心,用的却是老一套的办法,天天讲几句,可是不着疼不着痒,日子一久,就失灵了,终于失去了耐心。所以,当一个教师对顽皮的孩子快要失去耐心的时候,最好想一想,采用了各种办法没有?如果没有,赶快想办法,办法有了,做得有几分效果,耐心又巩固下来了。在“心血浇成的花朵”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采用了多么丰富的教育方法啊!
问题似乎还不能到此为止。有的教师会说,我也采用了各式各样的方法呀,可是没有什么效果。那末,这就牵涉到一个方法从哪儿来的问题。不少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刚从师范学校出来,方法大多是用书本上的。书本上的方法当然应该用,也有效果。但是,只用书本上的方法就不够了。从“心血浇成的花朵”里看吧,他们从实际中找到了许多办法!从调查中了解实际,从实际中去找出办法,再把办法用到实际中去,才能丝丝合扣。所以,当教师感到办法用完了,要失去耐心的时候,就可以想想,我的办法是从哪儿来的?再到哪儿去找办法呀!办法只怕不找,找了定会找到。找到了切合实际的办法,做得挺有效果,耐心就会巩固下来了。
俗话说,“人能改过,如天气能晴一般。”不但自己高兴,别人瞧着也高兴。瞧瞧一个顽皮的孩子,变成了优秀的学生,在高兴之余,不由得使人对那些耐心教导的师长,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第4版()
专栏:

首都观众赞扬《甘蔗田》演出
戏剧界人士认为,这个话剧的上演,使中国人民进一步了解到古巴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增进了中古人民的战斗友谊
新华社29日讯 首都观众热烈赞扬第一次在这里上演的古巴话剧《甘蔗田》,称它为“一朵象征革命的红玫瑰”。在不久以前当《甘蔗田》的演出在雄壮的“七·二六”进行曲声中结束时,观众、演员以及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朋友同声振臂高呼:“要古巴,不要美国佬!”
《甘蔗田》是天津人民艺术剧院为纪念古巴革命胜利三周年在天津首次上演的,这是我国第一次演古巴戏剧。这个剧院从1月13日起在首都上演《甘蔗田》以来,场场客满,在北京演出的全部戏票很快售完,许多观众仍然要求延长演期。首都出版的许多报刊相继发表了评论文章,祝贺《甘蔗田》在我国首次上演。25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为这个剧的演出举行了座谈会。会上,首都戏剧界人士一致认为,这个话剧的上演,使中国人民进一步了解到古巴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增进了中古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他们称赞《甘蔗田》所揭示的对敌人必须坚决斗争的思想以及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大家还谈到,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出朴素、感人,创作人员表现了饱满的政治热情和严肃认真的作风。
正在北京的《甘蔗田》的作者、古巴剧作家巴格·阿尔丰索看过演出以后很兴奋。他在致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一封感谢信中写道:中国演员成功地演出了《甘蔗田》,不仅是一次战斗的行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各国人民团结起来后,可以做到一切——;更重要的是这次演出在我们真诚友爱的锁链上又增添了新的一环。巴格·阿尔丰索的夫人、《甘蔗田》在古巴演出时女主角的扮演者玛丽亚·奥菲利亚观看演出以后也激动地说:我感到好像又生活在自己的祖国。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演员和全体创作人员在排演前,研究了古巴人民革命胜利前后的斗争史料,并在北京、天津的戏剧专家帮助下认真排练,精益求精。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对这个戏的排演给予很多协助。剧作者巴格·阿尔丰索和他的夫人对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排练这个戏也给予很多帮助。这个剧中古巴反动警备队员所用的制服还是根据古巴朋友空运来的实物仿制的。(附图片)
工会领导人胡安·夸巴斯(刘汉饰),鼓励女青年坚持斗争下去
北分摄


第4版()
专栏:

七十老翁喜得新儿新媳
李彪毛怀英赡养施之品夫妇如亲生父母
据新华社昆明29日电 新华社记者张廷干报道:共青团员李彪、毛怀英自愿同七十多岁的老人施之品夫妇结为一家,像赡[shàn]养亲生父母一样服侍两位老人欢度晚年。这事已经在云南省澂江县传为佳话,受到人们的同声赞扬。
施之品是澂江县吉花公社马房大队的社员,夫妇俩没有亲生儿女。他们在旧社会度过大半生困苦凄凉的生活,解放后才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这几年,公社只让施之品老人从事力所能及的轻微劳动,生活上给予多方照顾,使他的收入相当于一个中等劳动力的报酬。大队党支部经常有人到家里问寒问暖,帮助料理家务。近半年来,这位老人体衰多病,生产队不让他再参加劳动,从多方关心他们的起居饮食。但是,由于他们住在离村一里多远的孤零零的院落里,照料起来不大方便。这就成了党支部和许多干部、社员的一桩心事。
共青团员李彪从小失去双亲,解放后是在集体抚养下长大成人的。他深深了解党和社员群众对这两位老人的关怀。他从党的教导和亲身感受中,懂得尊敬和扶养老人是青年一代的光荣职责,便向党支部书记资惠仙等表示,愿意同两位老人结成一家,像赡养双亲一样服侍他们的晚年生活。李彪的高尚风格,受到党支部的支持和鼓励,并且得到了他的未婚妻毛怀英一家的积极赞同。党支部书记把这一喜讯告诉施之品夫妇时,老人们高兴极了。一天,李彪恭恭敬敬地把他和毛怀英办喜事的钱交给施之品,请两位老人以家长的身分主持他们的婚事。新年前不久,施之品老夫妇像主持亲生儿女的婚事一样,在自己的家里为李彪、毛怀英举行婚礼。这一天,贺喜的人挤满了新房,党支部书记和生产队的干部们也都来了。
现在,施之品老夫妇正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不久前,他们带着李彪夫妻,乘着胶轮马车,满面春风地去拜访“亲家”。


第4版()
专栏:

上门为病人理发
转眼就是春节,目前正是服务性行业一年中业务最忙的时候。上海的服务行业职工提出:越忙越耐心,越忙越周到,千方百计满足顾客需要。这里记叙的是他们为顾客热忱服务的几个片断。
住在安远路金城里的老年居民袁汝弼,患气喘病在家休养,眼看春节快到,很想理发,无奈身子虚弱,不能出门。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金刚理发店的理发师陈洪果登门访问来了。袁汝弼喜出望外,当下约定次日请陈洪果给他理发。
金刚理发店对今年的春节服务工作早就做了准备。他们想,不仅要为来店的顾客服务好,还要让居民中少数行动不便的人,也能在节前理一次发。1月中旬以来,店里特地派人到附近几个里弄委员会去,了解这样的居民有多少,访问以后排定日程,按时上门为他们服务。理发师陈洪果正是这样,作为不速之客来到了袁汝弼的家。
第二天上午,袁汝弼起身休息片刻之后,陈洪果带着理发用具来了。他像在店里一样,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给老人理发,一点不马虎,而且起手轻快,尽量使老人感到舒服。袁汝弼咳嗽气喘时他就停一停,让病人歇会儿,这样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才把发理好。袁汝弼十分满意,亲自写了封信,感谢金刚理发店对顾客周到体贴的精神。


第4版()
专栏:

拍“合家欢”
中国照相馆的摄影室里,所有的聚光灯、强光灯一下都亮了。摄影师潘德熟练地对好焦距,一边向面前的二十二个顾客摆摆手势说:请大家自然些;一边迅速揿快门,一幅“合家欢”照片就拍成了。
1月25日傍晚,退休职工王邨豁带着他的老伴和三个儿子,两个媳妇,四个女儿,四个女婿,七个孙子、孙女、外孙和外孙女,一同到这家上海著名的照相馆来拍“合家欢”。兼任摄影师的经理潘德亲自给他们拍照,另一个摄影师在旁协助。他们让两位老人坐在中间,儿子、女婿和女儿、媳妇分两排站在背后,孩子们大的也站在后边,小的围在两老左右,一个最小的外孙手捧大皮球天真地倚在两老膝前。摄影师们打灯光、对镜头,忙了十来分钟。拍完以后,营业员立即送到冲洗房,不到半小时就印出样照。照片上人人面露幸福笑容,充满合家团聚的欢乐气氛,顾客看了非常满意。
每逢春节,上海许多人家在外地工作、学习的子女回家过节,拍“合家欢”照片留纪念的很多。中国照相馆特地增辟一个大摄影室,还安排了足够的摄影、冲洗人员,做到“合家欢”照、结婚照、团体照随拍随洗,让顾客当场看到样照。他们不仅计划在春节期间照常营业,还准备从农历除夕起,把营业时间延长到晚上十时。有些想在除夕拍张“合家欢”的顾客,可以在家里吃好传统的“年夜饭”后到照相馆拍照。


第4版()
专栏:

浴室里的“儿童早班”
这几天早晨,一批批孩子由保育员或老师带着来汇泉浴室洗澡。原来安静的浴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这是汇泉浴室开办的“儿童早班”。像往年一样,春节前浴室的顾客特别多,怎样安排孩子们洗好澡,这确是一个问题。汇泉浴室为使家长少操心,利用中午营业前这段时间,专门为孩子们服务。他们主动同附近的小学、幼儿园、托儿所联系,约定日期,从1月15日起每天接待二、三百个小朋友到这里洗澡。
服务员对孩子们关怀备至,招待非常周到。他们起早烧水,通暖气,使屋子里暖和又保持空气流通,浴水也调节得冷热适中。这些孩子最大的不过七八岁,一般自己不会洗澡,服务员轻手轻脚地替他们一个个擦洗、揩身,帮助老师、保育员给孩子穿脱衣服、梳头。浴室还准备了一些皮球、摇铃等玩具,让没有挨到洗的孩子玩耍。服务员姜荣金很会揣摩孩子的心理,他一边为孩子洗澡,一边讲故事、说笑话,连怕生的孩子也给逗乐了。(附图片)
左上:天津工艺制灯厂的职工们,根据孩子们的爱好,制造了各种形状的小灯笼,供应春节市场。这是美术设计人员正在设计新花样
新华社记者 陈锡珍摄
左:北京市西城区儿童玩具厂,为孩子们过好春节,生产了空竹、腰边鼓、木刀枪和脸谱等十万多件春节玩具
新华社记者 顾德华摄
右:上海老城隍庙日用品批发部所属的饰品厂,特地赶制了一批新式水钻发夹,供妇女们在春节时戴用
新华社记者 王子瑾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