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月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羊与年
冉淮舟
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年底了。离年傍近,我刚回到家里,侄儿跑过来扯着我的衣角兴冲冲地说:“叔叔!爷爷说,你一家来就要宰羊过年的。”但真的到了宰羊的时候,侄儿却躲在夹道里,暗暗地哭泣了。母亲说:“也难怪他不好受,一冬天也不容易,揪麦苗把小手冻得像水红萝卜;再说,羊虽是畜类,可也通人性哩……”我于是去哄劝侄儿,说羊长肥了就是要吃肉的;再说又不只养着一只,况且那大羊还要下小羊的。人总是往高兴的事情想,孩子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很快,侄儿就拭[shì]去眼泪,喜兴地对我说:“叔叔!那只灰山羊有驹了,明年草芽发的时候,就要下小羊羔的。”侄儿高兴了;可是我的心却隐隐作痛起来。
往往是这样,每看见孩子们欢天喜地的时候,总要觉得自己孩提时的可怜。记得也和侄儿这般大小的时候,最引起我兴趣的是羊。财主家养着大群大群的羊,可却不让我们离近,我们也不近前看;家里大人有话,招惹着人家回去要挨揍的。于是我们往往在过集日的时候,成群结伴地跑到羊市上去。可是刚刚靠近人家羊的时候,就被主人?喝跑了,
“小孩子家,到别处去玩!”然而那羊,多么引诱人!这家的不让挨近,又去看另一家的;照例是挨得一声呵斥:“小孩子家,到别处去玩!”白白的绵羊,黑黑的山羊,大的,小的,摸胡芦(没犄角),长角的,咩咩地叫着,着实叫人戴见!特别是在冬天,北风呜呜劲吹的时候,把手伸在绒绒的羊毛里,温暖暖的,就更感到羊的可爱了。……可是集日散了,是终于不得不难过地走开的。有时也跟着牵羊人走上一段,一直要到村外的。也就是在这种时候,常常就生出这样一个幻想:我们家里什么时候也有群羊,不,就是一只也好;哪怕就是一个小的,一个瘦的,我会把它喂大的,喂胖的;要是个母羊,还会叫它下一窝小羊儿,用不上三年五年,就变成一大群了……
回到家里,在吃饭的时候,就把这个心思怯生生地告诉了父亲,并且提出我的保证条件;可是父亲都没听完,就生气了:“你们家养羊?……你高兴,就去给大班(地主)放羊吧!”看来,我们家里是很少有养羊的可能;因为我知道,父亲不是不给买,是家境实在不好。然而希望是永远存在的,高兴的时候也总是有的。是个“枣芽发,种棉花”的时候,一天,父亲在怀里揣[chuāi]家来一个小羊羔儿。那羔儿,似乎离娘还不久,只有个小猫儿大小,又软弱,站都站不起来,是父亲给人家帮了一天工挣的。这小羊羔儿却也逗人喜爱,支楞[léng]着两个耳朵,动着小红鼻子,那两个小犄角拱着人的手心,痒抓抓的。见我喂它芦草芽儿吃,两眼闪着欢乐的神色;我自然很愉快,我的伙伴们既羡慕,又高兴。芦草芽儿小羊羔最爱吃,我们就到处给它找来;吃饭的时候,我宁愿少吃一口,也得叫小羊羔儿尝尝。每当刮风的夜晚,小羊羔儿冻得“咩咩”地叫了起来,我便从被窝里爬出来,披上破棉袄,把它抱到热炕头上。待小羊羔儿大点了,我下地拾柴、割草,它便跟在我身后,可仁义了,从来也不“歼拉”地边的禾苗。这样,过了秋天,到了冬天,小羊羔儿已经长成胖胖的大羊了。不过,我想的倒不是吃羊肉,因为小妹妹总嚷嚷着要头绳,再说过年时家里也得有个零花的。我心里盘算,把羊宰了,只把上下水什么的留下吃了,把肉卖出去,再买回一只小母羊,剩下几个钱,多少也能买点儿年货的。我一说,父亲高兴地满口答应,我心里自然也很美气。于是我就天天盼望着新年了;新年到了,羊也就长成了。好容易到了年底,一日,父亲对我说,要宰羊了。不知怎么的,我一时也红了眼圈儿,竟然浸出了泪花;那情景,我想,也像此刻侄儿一样的。“看你,本应高高兴兴的,倒哭了。”父亲对我这样说着,放下手里的刀子,怕也有些迟疑了。我呢,也知道高兴,也想笑,可就是满眼泪花花儿。……待我咽下泪花,刚刚高兴起来,扯着羊腿,抓着羊角的时候,真的不幸却来了。财主家的算账先生提着算盘子来要账了,还没说上几句话,那狗腿子背起羊来就跑了。我可急得大哭起来;父亲也说:“放下羊吧,我去给你们操持啊!”无论是我的大哭,还是父亲的求告,一点用也没有,那羊终于被他们扛走了!……
童年啊,每当回味起来,心情是多么地沉重!我简直不愿意去多想它。
这儿时的记忆,虽然是不愉快的,不过我想,这毕竟是我的童年,是过去的事了,侄儿已经不再像我……。看,侄儿不是很高兴的吗?没有谁再把羊背走了——然而我的伤痛却没消失,倒更强烈起来了,这是无法补救的。不过望着侄儿极高兴的样子,听他脆声声地叫着“叔叔”,幼时的隐痛却也淡漠下去,因为除了诅咒[zǔ-zhòu]自己童年所处的时代,还要庆幸侄儿的童年,并珍贵自己的青年。


第6版()
专栏:

绿草湖(外一首)
田间

我听见天鹅对我说,
沙漠里有一座天国,
名字就叫“绿草湖”
岸上长满了青草。
草丛里有一只白兔,
给一个奴隶来引道,
受难者和他的爱人,
逃到这里落户了。

呵,天鹅,那是天国吗?
那里可有金翅鸟?
呵,天鹅,那是乐园吗?
那里可有绿葡萄?
在那黑暗的年代,
昆仑山也被锁着,
谁说这“世外桃源”,
不是大监狱的一角?

看沙海把天幕揭开,
一阵阵驼铃传来;
公社吹起了铜号,
湖里飞出金翅鸟。
今天的绿草湖呀,
才是沙海中的宝岛;
天鹅对着牧人唱啦,
牧人骑上天鹅飞哟。
1961年10月,
记于塔克拉玛干沙海的边缘。
肖像
柯尔克孜族的少女,
从戈壁滩上走过——
手上牵着一只羊,
肩上扛着坎土镘(注),
紫红的披巾似榴花,
雪白的裙衣闪成河。
你对东不拉这样说:
“坎土镘就是花朵。”
东不拉给你编一首歌:
“你是一只白天鹅。”
(注)坎土镘是新疆各兄弟民族使用的一种农具,类似锄头,锄面很大,扁圆。


第6版()
专栏:

咏都勒斯
陈翰笙
亚得里亚海,东岸起鹰国。
北港都勒斯,优美尽人识。
高丘建夏宫,今为休养所。
俯视罗马堡,令人伤禾黍。
街巷屋宇新,欧式兼西东。
男女竞新装,缤纷那许同?
海空净无瑕,顿失市声譁。
舟车衔接处,绿草间黄沙。
*瑕[xiá]


第6版()
专栏:新书架

童话“小布头奇遇记”
魏信
“小布头奇遇记”是一本反映现实生活的长篇童话,有插图一百五十余幅。
在童话创作方面,最近以来至少有两个重要问题还需要经过创作实践才能得到解决。一是童话能不能反映和应该如何反映现实生活?二是怎样用童话来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小布头奇遇记”的作者,在反映现实生活和进行思想教育这两个方面,都作了尝试。
“小布头”是一个布娃娃。他因为胆子小,受到同伴的奚落,决心要做一个勇敢的孩子。他以为勇敢就是什么都不怕,结果闯了祸。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敢呢?作者通过小布头的奇遇——一连串生动的故事,让小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它们反映了新旧社会的对比,反映了新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反映了对坏人坏事的斗争,反映了对大自然的斗争,反映了支援农业第一线的伟大运动。
本书作者为孙幼军,插图作者沈培,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第6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渣滓不一定始终是渣滓
读了《渣滓[zhā- zǐ]始终是渣滓》一文(1961年12月8日人民日报六版,(有些不同意见。我觉得,要看到经过冶炼,可以分出在熔炉中漂浮的或在电解槽中沉沦的“渣滓”,也要看到渣滓在新的熔炉或是化学槽中,经过加工,也可变成有用之材。一些社会渣滓只要他们愿意并努力改造,也可以逐渐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并且,人与物也不同,因为人是有思想的。他可能在某一时期或在某一件事情上落后了或是犯下了错误,但通过教育和自我思想斗争,有可能认识错误,接受教训,而勇往直前地参加斗争和工作,甚至可能成为先进分子。
如果硬要将人与物相比,那末,物中有渣滓,就好比人的思想中有错误的思想一样。物不炼不纯,世上有用的东西都是经过加工提炼,去掉无用的部分(渣滓),留下有用的部分,而后才成材的;加工提炼的程度不同而有“大材”与“小材”或“优材”与“劣材”之分。人的思想亦然,比如自私自利思想可说是人的思想中的最可恶、最无用的“渣滓”。谁把这种“渣滓”去得越净,谁就越纯洁、越能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自然,炼人与炼物不同。炼物不需要征得物的同意,炼人却非要主观努力不可。只有那些怕痛怕痒,不愿割裂思想“渣滓”的人,终归是“渣滓”的俘虏,只有那些执迷不悟、坏到底的人才可以说“始终是渣滓”。 上海 胡康
读到1961年12月8日人民日报第六版登载的《渣滓始终是渣滓》一文后,感到有些地方不确切,也不够恰当。
首先文章的论据就不尽符合事实。铜电解时确有阳极泥沉积于电解槽底。但阳极泥绝不像达敏同志所说的“渣滓始终是渣滓”,因为通过适当的处理后可以从这些冶铜中所排出的渣滓中得到许多别的贵金属,如:金、银、铂[bó]等,此外还可以回收到许多铜。再说,一般冶炼后的渣滓经过加工、改造也可成为有用之物的,像矿渣砖等等。
同时,这篇文章只强调“渣滓始终是渣滓”,那就是说:坏的事物终究是坏的事物,而不能转化,这是不全面的。就人来说,在我们的社会里,即使是犯了极大错误的人,只要决心悔改,认真改造,难道不可以再作有用的人吗?
河南洛阳 黄波
这两位读者的意见是对的。我们也还收到其他几位同志的信,提出类似的意见或补充。我们同意这些意见。
副刊编者


第6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雕”和“凋”
1961年12月1日我们发表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一文后,先后接到北京高耀堂、李熙波、上海杨汉中、唐山王绍堂、济南吴宝琳、柳州董修逸、德安吴熙、苏州任景颐等同志来信,指出题目和文中的“雕”字是“凋”字之误。
这些意见是有根据的。但是,作凋谢解释的“凋”字,已经被列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拟定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作为异体字废除了。今后凡用“凋”字的地方,都一律用雕刻的“雕”字。 1955年11月9日的人民日报上曾发表关于废除异体字的消息,并且从1956年2月1日开始实施。
我们很感谢读者对报纸的细致的关怀,特作说明如上,不另一一作复了。
副刊编者


第6版()
专栏:读者建议

有感于话剧布景
秉德
最近,看到有些话剧,如《胆剑篇》《保尔·柯察金》,深感戏中有些场景“简练有余,明朗不足”,“虚多,实少”;个别场甚至使人感到十分晦[huì]暗;这不能不影响到整个舞台的气氛和戏中主题思想的表达。
像《雷雨》、《日出》这些戏的布景,舞台上明朗爽快,光线充足;景片的颜色浅,因而对演员的活动,起到很大的衬托作用。演员活动在浅色的衬底前面,一举一动都看得十分清楚;不仅前排的观众看得见演员的面部表情和小动作;后排观众也由于舞台上灯光充足,人物和衬景黑白分明,看得十分清楚。
戏曲的表演很多是“虚拟”的手法,道具布景也多是虚拟的,尽管如此,过去大部分戏曲剧团都在舞台上挂上“守旧”,守旧也多为浅色,起到衬景的作用。话剧的布景,也应该适应话剧的表演方法,更“实”一些,更明朗一些。否则,后排的观众,只看到黑洞洞的舞台,开幕后还要努力去“找”演员在何处。我希望话剧舞台工作同志们能够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热烈地发表意见。


第6版()
专栏:

循循善诱 苗地


第6版()
专栏:

播种(套色木刻) 潘隆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