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2月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清除印军侵略据点和进驻地点示意图
人民日报绘制
 1962年11月30日


第4版()
专栏:

尼赫鲁11月14日给周总理的信(附备忘录)
新华社8日讯 印度总理尼赫鲁11月14日写信给中国总理周恩来,再次拒绝了周恩来总理在11月4日给他的信中所申述的中国政府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而提出的三项公平合理的建议,并且进一步提出了无理的领土要求。尼赫鲁的复信全文如下:
尼赫鲁1962年11月14日给周总理的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先生阁下亲爱的总理:
感谢你11月4日的来信。那封信是交给我国驻北京的代办的,他已用电报拍发给我们。
我的同事和我已经仔细地考虑了你在来信中对中国政府10月24日的三项建议的详细说明。
除了中国方面关于印中边界各段领土边界的主张之外,有一个事实是相当清楚的。这就是下述这个基本事实:1962年9月8日以前,没有中国军队曾经越过印度规定的东段的印中边界,即根据1914年的协定沿该地区最高分水岭而行的边界。1962年9月8日,你们的军队才越过这条边界,并且威胁印度在多拉的边防哨所。我们采取了增援该哨所的有限的防御措施,同时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反复的交涉,要中国政府撤回它们越过该地区的边界塔格拉山脊的军队。你们的军队不仅没有撤退到1962年9月8日以前所占的驻地,而且在进行了若干次试探性攻击之后,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并且现在占领着这个地区和东北边境特区的其它各边疆地区的大片印度领土。这次攻击是预谋的,而且是经过周密策划的,这从下列事实可以清楚地看到:1962年10月20日晨在塔格拉山脊边境开始的进攻不是个孤立的行动,对印度边防哨所的同样进攻不仅在边境东段其它地方、而且也在边境西段其它地方同时发动。
如我在10月27日信中所说的,我不想追述过去五年的历史,以及中国部队在西段以武力单方面改变边界现状的情况。关于这个问题,两国政府已经交换了大量的照会和备忘录。但是,1962年9月8日以来发生的事情,完全粉碎了任何人本来可能抱有的希望,即:按照所有文明政府所遵守的正常国际准则来和平解决印中分歧。经过我们这方面为维护和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进行了十二年的经常的、一贯的努力之后,发生了这次入侵,这只能使人得出一个结论,也只有一个结论:中国政府全然不顾指导主权政府之间正常睦邻关系的一切准则,蓄意作出了冷酷的决定,用军事入侵印度的方法来强行实现其声称的边界主张。需要处理的正是这种在信任上发生的危机。我必须坦率地说:不论在现在阐明的三项建议中,还是在你的来信的其它部分,我们都没有看到有任何打算,试图处理这个由于在1962年9月8日开始的中国对印度大规模侵略而造成的主要问题,即:对于中国政府一再在公开声明中声称的要求和平解决的诚意,人们已经完全丧失了信任。另一方面,你的来信是从你的片面假设出发的,即:最近中国对印度的入侵所造成的实际控制线,应当被接受为停火安排的一部分,并就地实施,而关于边界的分歧则在其后由两国总理进行谈判。简而言之,中国将保有由于这次进一步入侵而得到的东西,并且准备就其余的东西进行谈判。印度决不能同意这种主张。
中国政府1962年10月24日的三项建议,已经周详地研究过了。研究的结果,在我这封信所附的备忘录中提出。备忘录本身即可说明问题。
你在来信中提到,按照中国的建议,中国武装部队从目前驻地后撤的距离要超过20公里;还说,中国政府以1959年的“实际控制线”为基础,而不以目前双方武装部队的“实际控制线”为基础,这就充分说明,中国方面没有因为你仍然称之为“最近在自卫反击”中所取得的进展而想要把任何片面要求强加于印度方面。你所谓的1959年“实际控制线”不是一条线,而是1957年以来中国部队用武力片面地改变边界现状,在印度领土拉达克逐一设立起来的一系列阵地。而这竟是在1954年以来一直向我们保证中国对印度没有领土要求的同时所发生的事。至于中段,中国部队始终是处在该地区的传统习惯线即喜马拉雅山分水岭以北。
然而,从附件中所作的分析可以看出,即使1959年11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也是往前推了三年,以便同你方军队在1962年10月20日大规模进攻之后所造成的实际控制线相一致。所有有关的人对于这一点当然都很清楚。谁都看得出,前进几百公里之后再表示愿意后撤20公里,这很难说是一个以互让为基础的建设性的建议。你们目前的建议,简要而一般地说来就是:由于印度一直要求中国纠正1957年以来它在西段用武力改变现状的情况,中国便蓄意而冷酷地从9月8日开始了进一步大规模的侵略,占领了更大块的印度领土,而现在则宽宏大量地提出保持它先前的侵略所得,再加上它从最近的侵略出发以中国的三项建议为基础进行谈判所能取得的其他利益。如果说这不是以胜利者自居的态度,我真不知道这是什么了。不管后果如何,不管斗争可能多么长久和艰难,印度决不在这个要求面前屈服。假如我们要坚持我们所珍视的原则,即和平、睦邻以及同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邻国和平共处的话,我们就不能比这做得更少了。否则便意味着向一个侵略的、骄横的、扩张主义的邻国乞怜过活。
虽然由于中国方面早先的侵略而造成了信任上的危机,但是正如我在10月27日的信中所说,只要同意恢复1962年9月8日以前所存在的整个边界原状,我们仍准备考虑举行会谈和讨论来处理我们的分歧,并在我们两国和平共处和各自遵循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重建睦邻关系。这是最低限度的、必要的纠正行动。1962年9月8日以来的进一步侵略对睦邻和和平共处的原则本身所造成的损害必须先得到补救,然后才能采取任何其他建设性的步骤。
你提到尽管有着边界问题上的分歧,一直到1959年为止我们两国之间有着和平友好关系,并且问,尽管有着边界问题上的分歧,1959年以后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保持这种关系呢?我认为,其原因对你来说应该是清楚的。你们在1959年1月以边界争议为幌子,向印度提出了五万平方英里的领土要求。这不是只牵涉到几百平方英里的这里或那里的微小边界调整,而是要求交出大片印度领土。你们还不止于提出这个荒唐的要求。虽然我们同意进行各级的会谈和讨论来审查同这个问题有关的历史、地图和其他材料,你们的部队却甚至在这些会谈和讨论正在进行的时候还继续强占了大片印度领土。这个过程在以后的几年里一直继续着,到了1962年9月8日,你们的军队开始了对东段的进一步侵略,而这段边界,十二年以来,除了对于朗久有小的分歧以外,曾一直是平静和和平的。
你的来信和贵国政府的官方照会都提到了以1959年11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作为三项建议的基础。如果中国政府的意思确实是如它所说,在边界各段恢复它的部队在1959年11月7日所处的位置,那么中国部队退回到那些地点,同时印度部队恢复他们在1962年9月8日前所在的地点,就将大体上解决脱离接触的问题,因为那样的话,双方部队位置之间会有足够的距离来防止发生冲突的任何危险。具体地说,在东段,中国部队将回到他们在1959年11月7日所据有的地点,那就是说,他们将处在沿喜马拉雅山分水岭——他们在1962年9月8日第一次越过这个分水岭——的边界的另一边。在中段,位置也是一样,即:他们将处在最高的分水岭以北。在西段,中国部队将回到如附件所述他们在1959年11月7日所据有的地点,即沿着连接他们的斯潘古尔哨所、库尔那克堡、空喀山口然后向北连接阿克赛钦公路的那条线。印度军队将回到1962年9月8日以前他们在所有三段上所占有的各个防御哨所。这种安排不但能保证双方部队适当地脱离接触,而且决不会妨害双方在西段和中段所主张的习惯传统边界,也不会妨害在东段的麦克马洪边界线。
总理先生,你在来信中提到亚非各国的呼吁。我同意这种呼吁应该得到建设性的反应。在这方面,你想必已看到阿联总统在10月31日阿联总统公报中所提出的四项建议和我在10月27日给阿联总统的信。
顺致最崇高的敬意。
尼赫鲁11月14日给周总理的信中所附的备忘录
兹将中国政府10月24日提出、并由周恩来总理1962年11月4日来信加以进一步阐述的三项建议的含意说明如下:
西段
1959年11月的实际控制线不是一条线,而是中国军队在印度领土上的一系列阵地。这些阵地是自1957年以来,甚至正当中国政府向印度政府保证它对印度没有领土要求的时候,用武力片面改变了边界传统状况而逐步设立起来的。1959年11月时,中国在西段的哨所设在斯潘古尔、库尔那克堡、空喀山口和阿克赛钦公路沿线。三年之内,即截至1962年9月,中国方面从北面的斗拉特别奥里地对面的哨所起,沿奇普恰普河谷,穿过加勒万河,直到班公湖和斯潘古尔湖地区,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军用公路和哨所网。在某些地点,军事哨所网设在1959年时的中国阵地以西一百多英里。
中国的三项建议,结合其澄清来看,是说两国同意在西段尊重双方的“实际控制线”。周恩来总理在他的澄清信中说:“实际控制线基本上仍然是1959年11月当时存在于中印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因此,正常的推论会是:这条控制线是连接斯潘古尔、库尔那克堡和空喀山口,然后向北连接阿克赛钦公路干线的一条线。但是,周恩来总理的信中却说:“在西段和中段它(实际控制线)大体上同传统习惯线一致。”简而言之,中国人提到1959年存在的控制线时,实际上是指他们在1960年双方官员会晤中所主张的那条线,亦即他们自10月20日在此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以来现在实际据守着的那条线。这条线不仅包括在1959年以来的三年间设立的全部中国哨所,而且包括了截至1962年10月20日存在于此地区的所有印度哨所,甚至更向西延伸。这样,就比他们1959年11月7日所处的地位还要多拿去五、六千平方英里。
按照中国的建议,在这条“实际控制线”确定之后,印度就要在中国方面承认无疑是印度的领土上再后撤20公里,而中国方面撤退的20公里则只是在他们要求取得的印度领土内后撤20公里,使中国军队留在深入属于印度的领土之内一百多公里。这种做法的整个结果是,1962年10月20日存在的以至更多的中国侵略哨所网,将全部原封不动,准备好进一步进攻,而在中国所要求取得的印度领土上的印度防御哨所,则被全部清除,甚至在公认属于印度的领土上的哨所,包括在斗拉特别奥里地、楚舒勒和汉里等地的主要哨所,也都要拆毁和清除。
中段
在中段,所谓“实际控制线”——不管是1959年11月7日的还是现在的——仅是“大体上”同传统习惯线一致的说法,是绝对没有根据的。在喜马拉雅山的主要分水岭即本段的传统边界以南,中国政府从未拥有过任何权力。1954年以来,一些西藏官员同一些中国军队一起确曾多次侵入巴拉霍蒂;1958年,两国政府协议从该地撤出自己的武装人员。但印度民政人员则始终在这个地区执行职务。1958年召开的讨论这个问题的会议上清楚地表明,中国政府对它所要求取得的这个地区连确切的了解也没有。
东段
在东段,中国政府愿意把它的军队撤到“实际控制线”以北。按照周恩来总理来信中的澄清,这条“实际控制线”“大体上”同麦克马洪线一致。中国政府用这一含混的说法表明,他们心目中的“实际控制线”,有些部分同麦克马洪线并不一致。然而,这些出入之处没有加以说明。但事实仍是,在印中边界东段,中国方面的阵地一直是在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脊以北,中国对麦克马洪线的画法也从来没有提出过疑问。无论在1959年11月或后来直到1962年9月8日中国开始侵略这地区的印度领土之前,中国方面都没有到过这条分水岭边界附近的任何地方。
周恩来总理在来信中提到1914年的麦克马洪线原图以及该图上所标出的经纬度。1914年的协定只是把该地区沿喜马拉雅山最高分水岭的传统习惯边界加以正式确定。协定的附图是1英寸等于8英里的小比例图,只是仅仅用来示意的草图。这些地图只不过表明:边界是沿着该地区的主要分水岭而行的。图中的经纬线只是根据当时科学测量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而大致标出的。这是一般的制图方面的特点,中国政府自己也在1960年同缅甸签订的条约第48条中承认过这一点。如果死扣这些地图和图上的座标,那就无法解释该地区各村庄之间的实地距离和图中所标明的距离之间的出入。此外,根据这些地图,马及墩位于北纬28度38分,而根据最近的测量查明,其实际位置比这要靠北得多。在1914年的地图上,土伦山口位于北纬27度47分,而其在地面上的位置却比这更靠北。严格遵循麦克马洪线地图上所示的座标,就要把印度在马及墩和土伦山口两个地区的边界线再向北移,从而把这两个地点都归入印度境内。在杂里萨尔巴以东地区,如果严格遵循麦克马洪线地图上的洛山口的座标,结果就会使这一地区的印度边界向北推至少7英里。这就意味着至少把70平方英里的西藏领土归入印度。印度政府承认麦克马洪线协定中关于边界沿最高分水岭的基本原则,实际上将其管辖范围限制在这条边界以南的地区,而并未根据1914年地图上不准确的座标来试图将最高分水岭山脊那边的西藏领土也接管过来。对这一点,中国当局一定是知道的,但它不顾这点,却企图利用这些地图上有利于它的荒唐要求的不准确座标来支持它的最近的侵略。中国当局无法两全其美。它不能一方面在东段某些对它合适的地方接受最高分水岭作为边界——虽然这同1914年地图上的座标不符,另一面在该段的其它地点又引用这些图上对它有利的座标来要求印度割让领土。
中国方面的建议规定从他们所理解的麦克马洪线两边各自再后撤20公里。这将使中国军队控制通往印度的山口,而要印度军队向南退20公里,使整个印度边界处于没有防御而任人进行新的入侵的状态。中国方面这次从1962年9月8日开始的入侵所以能被知悉,正是因为在边境附近有一个防御哨所。如果在山口或其附近没有边境哨所的话,那么中国方面的侵略就会在印度相当长时间内不得而知的情况下再度发生。
中国方面三项建议的目的,是使中国方面能够有保障地占领它在西段和中段要求取得的印度领土,与此同时,它却保留就它在东段要求的任何领土调整进行谈判的权利,而谈判不成则有权强行实现这些领土调整。
西段:对于中国方面所侵占的14,000平方英里(包括1962年10月20日以来强行侵占的2,000平方英里)的印度领土,印度不得在实地提出争议,虽然可以允许它谈法律上的要求。印度不仅要同意尊重这条所谓实际控制线,而且还必须把它在这地区的防御撤除,并且在已经得到承认是印度的领土内再后撤20公里,包括从楚舒勒等地撤出。
中段:就实际的占领来说,中国方面的要求必须全部得到满足。
东段:以最高分水岭作为边界的这个截至1962年9月8日一直被尊重的原则应予放弃,而采纳中国政府决定对麦克马洪线作出的任何解释。此外,应当再后撤20公里。这样,印度就必须放弃对这些地区最高分水岭上的山口的控制,而却没有任何保障足以保证中国方面不越过任何实际控制线。
总之,不管它提出的方式如何,中国的三项建议是要人按照必须接受的条件投降的要求,而在提出这种要求的时候,大批中国军队正占领着他们从1962年9月8日开始进一步侵略和1962年10月20日发动大规模进攻以来所获得的大片印度领土。
(附图片)
·说明·
这是1962年11月21日英国《泰晤士报》全文刊载中国政府11月21日宣布主动停火、主动后撤的声明的同一版上登载的一张中印东段边界图。图上粗的虚线注明是“麦克马洪线”(但把朗久标在线南,与原图不符);细的虚线注明是“麦克马洪线以前的边界”。图下面的说明是:“在1914年西姆拉会议确定麦克马洪线以前的印度西藏边界”。后一条线同中国地图所一贯标明的中印东段传统习惯线大体一致。 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