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总结历年经验争取明年全年增产全面增产
浠水合理安排各类作物种植计划
明年双季稻面积将比今年适当缩小,着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油菜、甘蔗、花生等种植面积将比今年扩大
新华社武汉电 湖北浠水县根据全年增产和全面增产的要求,对明年双季稻的种植面积作了合理调整。目前,许多人民公社的生产队正在提早翻田,改良土壤,蓄水保水,积制肥料,为争取明年双季稻有更好的收成创造条件。
浠水县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地区。但是,这里人多、田少。1956年以前,这里一年只栽一季中稻。农业合作化,特别是建立人民公社以后,随着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因地制宜地扩大了双季稻。今年,全县五十四万亩水田已有二十九万亩改种了双季早稻,从而使全县粮食总产量超过了当地年成最好的1957年。因此,早在今年7月收割早稻时,大家就开始考虑明年双季稻的种植计划。有人认为,双季稻既能增产,明年的种植面积就应该进一步扩大;也有人认为双季稻种植面积过大了,不利于全面增产,应该适当调整。
明年双季稻到底插多少才算合适?浠水县决定发动群众,认真地对双季稻生产进行分析研究。经过总结研究,大家认为这几年扩大种植双季稻面积的最大优点,是保证了粮食总产量的显著增加。这里历史上秋旱偏多,种双季稻,早稻种得早,可以避开秋旱,收成比较可靠。但是,大家认为,这几年扩大双季稻也带来一些问题,主要是随着双季稻面积的扩大,劳力畜力都显得紧张。特别是插双季稻时,正是培育一季晚稻、棉花、芝麻等作物的关键时期,由于双季稻面积大,劳力就感到特别紧张。同时,双季稻面积过大,还影响了油菜种植面积。油菜种少了,不仅影响了油菜子的产量,也减少了饼肥的施用量。通过上述总结,进一步提高了大家对双季稻和其他作物关系的认识,因地制宜地调整了明年双季稻的种植面积。调整的结果,明年全县双季稻面积将比今年缩小,油菜、甘蔗、花生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今年扩大。
在合理调整各类作物种植计划以后,各公社的生产队又根据历年经验,对明年双季稻的茬口进行调整。在这一工作中,各生产队都按照瞻前顾后的原则,确定在明年播种早稻的田里除播种一部分油菜和绿肥作物外,其余的留作冬闲田。这样,明年春季就可以先整田,先播种,然后依序割绿肥、油菜等,做到边收割,边整田,边插秧,既便于适当提早早稻插秧季节,又能做到收、耕、插分期分批进行。同时,各公社生产队还对明年早稻和晚稻品种进行了认真选留和搭配。这样就能抓住季节,错开活路,有利于提高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
为了切实保证双季稻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这个县各公社生产队正在加紧翻耕冬闲田,并且在死板田、冷浸田里掺沙、增施牛粪,提高地温,改良土壤。及早注意冬水田的蓄水保水工作,还计划在今冬增修一部分渠道工程,进一步改善双季稻的灌溉条件。另外,除了已试种一万九千多亩绿肥作物,准备作为明年双季稻基肥外,还修建了许多积制肥料的粪壋。


第2版()
专栏:

多种多样习惯需要多种多样产品和经营方式
宁夏根据民族特点组织货源分配商品
在争取外地支援的同时,积极扶植地方工业,增产本区需要的工业品;注意合理分配商品,改进服务作风,受到群众欢迎
据宁夏日报报道 宁夏回族自治区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密切协作,抓紧组织和调运日用工业品,供应旺季市场需要。他们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在组织货源、合理分配商品和改进服务作风方面采取的一些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适应城乡人民的生活需要和配合农副产品收购工作,自治区工商部门努力增加第四季度日用工业品的供应量。仅纺织品、针织品、百货用品、文化用品等,就比第三季度增加29.3%,比去年同期增加20.6%。第四季度国营商业调拨给供销社供应农村的纺织品、针织品、百货用品、文化用品等,价值比去年同期实际销售量增加了一点六倍。
为什么这个自治区第四季度日用工业品的供应量能有较大的增长呢?这主要是因为:自治区商业部门在组织货源过程中,一方面加强同外地联系,取得中央和各兄弟省区的支援,尽可能多调进一些宁夏当前还不能生产的日用工业品,一方面根据“发展生产,保证供给”的方针,积极扶植地方工业增产日用工业品。自治区百货公司同自治区毛纺织厂、皮革厂、肥皂厂、橡胶厂和银川市服装厂、造纸厂等单位签订了产销合同,努力生产适合本地群众需要的冬令商品和其他日用工业品。区百货公司配备专人,到各生产单位了解生产设备、原料供应等情况,积极帮助克服生产中的困难。银川毛纺织厂需用洗毛的肥皂,鞋厂需用鞋底布,火柴厂需用包装纸,都在百货公司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有着自己的特殊需要,不可能过多地依靠外地支援,必须用很大力量,就地增产各族人民所需的工业品。事实证明,自治区采取这种作法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已经掌握的货源,如何合理分配,是做好旺季物资供应工作的重要一环。为了做到这点,必须十分注意照顾地区特点和农村的需要。今年秋后,自治区百货公司几次组织工作组到银川、银北、银南和固原等地区调查了山区和川区、城市工矿区和农村人民的消费习惯和购买力。通过调查,了解到过去在分配商品和安排农村市场方面,有些地方不尽合理。例如,在农忙时节,社员很难抽空进城,但是过去有许多供应农村的商品却放在批发部或县城商店;固原、隆德、泾源等地每年夏秋雨水多,胶鞋的需要量较大,过去分配给这些地方的胶鞋却很少。自治区百货公司在10月下旬召开了全区各县市百货公司经理会议,认真地分析研究了这些问题。他们同供销合作社密切协作,积极采取改进措施,终于使商品分配和摆布更加合理。
各族人民的习惯和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多种多样的工业品和经营方式,为此,全区各级国营商业部门积极改进对供销合作社的供货办法,供销社则积极改进供应方法和服务作风。中卫县国营商业部门,打开仓库,让农村供销合作社的采购员和营业员挑选商品,使供销合作社进货及时,商品对路。石咀山市国营商业部门,不论上班还是下班时间,只要供销合作社来车,就随时开仓配货。贺兰县立岗供销合作社把农民普遍需要的商品,及时分配给门市部和各分销店同时出售,改变了过去不给或少给分销店多给门市部的做法,使离门市部较远的社员群众能够就近买到需要的商品。这个供销社的各分销店还调整了营业时间。过去分销店的营业时间是:社员套上牛,商店开了门,社员卸了牛,商店关了门;现在是一天到晚都营业,随去随买很方便。中卫、吴忠、青铜峡等县市的部分基层供销社还实行了送货下乡等办法。这些改进都受到群众欢迎。


第2版()
专栏:

广东中山县斗门供销社积极为各人民公社组织冬种农具。这是社员在购买软围和箩筐
 新华社记者 张家昌摄


第2版()
专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十二团农场上下齐心协力克服困难
粮食连年增产 大量上交国家
本报乌鲁木齐6日电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十二团农场职工克服重重困难,目前已经建设成为全兵团上交商品粮最多的一个农场。全场粮食总产量如以1957年为一百,1958年则为二百三十六,1959年为二百三十八,1960年为二百三十六,1961年为五百三十八。四年生产的粮食比建场头七年(1951年开始建场)生产的粮食总和还多一点四倍。1958年到1960年共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二千七百多万斤,占这个时期粮食总产量的56%。1961年总产量猛增到三千五百多万斤,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粮食一万七千零二十九斤,上交国家二千八百多万斤,占本年粮食总产量的79.4%,比以前三年上交的粮食总数还要多;每百斤粮食的生产成本也比1960年降低约33%。今年,这个农场根据国家的需要,播种了一部分经济作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虽然比去年减少8%,加之干旱比去年严重,但在全场职工努力下,仍然获得较好的收成。
十二团农场过去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1961年以来,耕地面积不能再扩大,他们便根据当地土壤、气候等条件,尽量多种玉米,并千方百计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961年和1962年两年,玉米在粮食作物中的比例都占到一半以上。
多种玉米需要付出比种小麦更多的繁重劳动。大量玉米收获时,运输也成问题。农场领导方面反复研究了机具、劳动力等客观条件以后,坚定不移地认为:国家迫切需要更多的粮食,只要力能所及,就要千方百计多种玉米。接着,他们调整了劳动组织,使1961年投入到农业方面的劳动力比1960年增加93%,又把拖拉机直接分由连队掌握使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同时,还将一部分干部下放连队,加强了生产第一线的领导力量。


第2版()
专栏:

转移牧场 修棚搭圈 储备饲草
西藏牧民为牲畜安全过冬作好准备
新华社拉萨6日电 西藏高原的严寒季节即将到来,藏族牧民们正把牛羊赶到避风向阳的冬季牧场放牧。各地牧民还积极储备饲草,修盖棚圈,为牲畜安全过冬作好准备。
在西藏北部聂荣县,早在5月间牧草返青时,当地牧民就开始合理划分草场,保护冬季草场和割贮饲草。到11月中旬止,这个县的牧民已在冬季牧场上搭好二千六百多个牛羊棚圈,贮备了一百万斤饲草。在一些过去没有修棚搭圈习惯常年游牧的地区,今年牧民们也积极为牲畜安全过冬作准备。过去四季游牧的当雄县纳木湖区的牧民们,今年实行定居放牧,家家户户都修了棚圈。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申扎县塔马乡,当地牧民采取游动放牧和定居放牧相结合的办法,将老、弱、幼、孕牲畜集中一起建立放牧基地,并在基地上修棚搭圈、贮备冬草。这样既可避免因天寒地冻长途跋涉而造成老、弱、幼、孕牲畜的大量死亡,也有利于壮畜的放牧管理。有些地方的牧民在修棚搭圈的同时,还修补了暖垫、暖毯,让牲畜安全过冬。


第2版()
专栏:

国庆回国观光的福建籍侨胞
盛赞祖国和家乡生产建设成就
据新华社福州5日电 今年国庆节前从印度尼西亚回国观光的福建籍侨胞,回到故乡看到生产建设的成就和亲友们安居乐业的情景,都非常兴奋。
侨胞们在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和参观后乘火车到福州,当他们看到“福州站”三个大字时,个个十分激动。一位年近六十、离家已二十多年的侨胞,感慨地说:“我们华侨多少年来一直梦想故乡繁荣,有条铁路,这个梦想今天变成现实了。”当侨胞们乘汽车离开福州返回各自故乡时,正值晚稻成熟季节。他们看到稻浪翻滚、穗长粒大,一派丰收景象,都十分高兴。故乡在福清县渔溪乡的侨胞林义榔,回国前听说家乡受灾三年,认为乡亲们一定生活很苦。可是到家一看,人人健壮结实。林义榔喜出望外地说:“家乡受灾三年,在国外听到一些恶意的宣传,回来看到乡亲们都是红光满面,一切胡言乱语都被事实一扫而光了。”侨胞倪立鉴回到阔别四十六年的故乡福清县东张村后,看到这个原来偏僻穷困的山村,现已变成拥有四百多幢楼房的集镇,还兴建了一个大水库,高兴得连声叫好。他说:“有了这样大的人工湖,就不怕天旱水涝了。”侨胞林枢纽回到故乡南安县诗山乡,看到了新建的水电站、医院和学校,赞不绝口地说:“祖国巨变,家乡巨变,真是了不起。”
回乡探亲的侨胞对当地人民政府、人民公社的干部和乡亲们关心他们的眷属,在生活上给予多方照顾,都表示非常感激。


第2版()
专栏:

小说《红岩》已印行二百多万册
以革命先烈同国民党反动派的英勇斗争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红岩》,受到了我国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这部小说从去年十二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以来,已经再版十二次,共印行二百多万册,成为解放后我国销售量最大的一部小说。
读者非常热爱《红岩》中描写的革命先烈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英勇形象和大无畏的革命气概。许多单位特别是共青团组织,都把这部小说作为向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第2版()
专栏:

《儿童时代》创刊三百期
中国福利会创办的《儿童时代》到今年十二月,正好出版了三百期。这个刊物的第三百—三百○一期合刊号,已经在十二月一日出版。
《儿童时代》一九五○年四月在上海创刊,是供给小学五、六年级少年儿童阅读的综合性半月刊。这个刊物上发表的不少革命前辈所写的革命故事,给少年儿童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家巴金、老舍、叶圣陶、冰心、周立波和画家张乐平、黄永玉等在这个刊物上也发表过不少作品。


第2版()
专栏:

《苏州景物诗辑》选编完成
苏州市文联组织老一辈文学工作者在近半年时间里,从历代诗人描写苏州的诗篇中选编成一册《苏州景物诗辑》。
《苏州景物诗辑》这本书中辑录了自晋唐以至明清的七十一位古代诗人的一百五十二首诗歌。这些诗从各个方面歌唱了苏州“山温水软”的旖旎风光。


第2版()
专栏:

上海出版新式年画“迎春贴纸”
今年上海出版的年画中,出现了一种新式的“迎春贴纸”。这种贴纸是画家们根据农民过春节的习俗和要求设计的,由三、四种门画、灶画、柜画、缸画和春联组合成套,可以分别裁开,便于装饰。
这种新式的“迎春贴纸”今年出版了十六种二十四幅,目前已经全部印制完成,正运往各地农村试销。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草原深处的小货店
叶永辉 池毓华 李恩云
有这样一家小杂货店,开设在河北省张北县大西湾公社永德堂村里,看起来丝毫不显眼,可是它的名气传遍了方圆六十多里的草原。
小店座北朝南。铺面跟普通住家户的门楣差不多。房上晾晒着干菜,檐下吊挂着谷穗。唯有从门外堆放着的油桶、盛鲜果的荆条筐子、推货的独轮小车和货郎担子,才看得出这里是一家小货店。
狭窄的铺面,却关不住买卖兴隆的生气。走进店门,两厢堆积着收购来的羊皮、羊毛、兔皮、猪鬃、马尾、鸡蛋等畜产品;迎面是一张由盛肥皂的大木箱子改装成的柜台,柜台上摆着红糖、白糖、冰糖、烧酒、酱、茶、花椒、起子等家常杂货;柜台后面的大货架子,同样是由大大小小的木箱堆垒起来的,那些格子里分门别类地摆着布、针织品、暖瓶、陶碗等小百货;墙头铁丝上挂着花花绿绿的玻璃绳和绸带;地下荆条筐里放着飘着甜香的瓜果梨桃……。
小店的主人是一对年青的夫妇。男的叫王德仁,三十来岁;女的叫王金梅,二十多岁。小店里的顾客川流不息。王德仁忙着举秤、量尺、售货,和顾客打着招呼;王金梅拨弄着算盘,忙着算账、收款、找零。如果你在小店里买不到需要的东西,还可以“拜托”店主人到外地代买。这样的“拜托”,往往是有求必应的。常到小店里来落脚的,有大队、生产队的队长和保管员,他们来这里坐上一坐,扯扯话。春天扯的绳线、粪笸箩、犁铧,秋天扯的口袋、杈子、连耞条。坐坐扯扯,缺什么,要什么,大家心里有了底。不用多久,王德仁就会把这些需要的东西买回来。
这家小杂货店既做柜台里头的买卖,也做柜台外面的买卖。永德堂村正处在张北、尚义、康保三个县交界的地方,附近地区辽阔,供销店比较少。为了方便群众,春、夏、秋季,王德仁常推着一辆独轮小车,冬天雪大,便挑起货郎担子,沿着草原上漫长的牛车道,串村挨队摇着拨浪鼓儿做生意。许多偏僻小村子里的人们,已经习惯地把王德仁手里的拨浪鼓声,当成是一种悦耳的音乐了。王德仁的小车和担子,总是满载进村,也总是满载出村。进村时带的是针织品和小百货,回来捎的是形形色色的畜产品。
在王德仁走过的五十多个村、方圆六十多里的草原上,提起买东西,人们爱说“到王德仁那里去”;提起卖东西,也爱说“到王德仁那里去”。王德仁的资金并不丰厚,连上存货,不超过三百元。但是一年的营业额却达到七、八千到一万元。其中代购、代销的营业额三千到四千;为生产队、社员采买各项生产资料的营业额四千到五千元;用本店资金经营的营业额八百到一千元。
人们对王德仁的评价是:会做买卖。王德仁却把自己做买卖的经验总结为三个字:勤、活、实。

谈起王德仁的勤快来,永德堂大队的队长戈俊仕介绍说:“永德堂四个生产队,一百二十三户,四百二十一个人,挨个数,起得最早、歇得最晚的,就得数王德仁了。”
有这么两个小故事:今年中秋节的前一天,王德仁听好些社员反映,明天过节要吃点糖、喝点酒,因为王德仁经营的店里糖卖完了,有些人准备到马连洼大队的购销店去买。王德仁一听,心里想:村里好几百口子人,如果家家误工去买东西那还了得?他不等天亮,急忙推上独轮小推车直奔马连洼去。早上八点多钟的时候,社员们在王德仁的小店里看见了自己要买的东西,不由地赞扬说:“王德仁,你真会变戏法呀!”
又有一次,王德仁去办货。清晨,他推着车,一边赶路,一边做起买卖来了。从膳南山到永德堂,足有一百五十多里地,等赶到三台坝上时,已经黑天了。推着沉重的小货车,在漆黑的大草原里深一脚浅一脚的赶路,还不时听到拉着长音的狼嗥,他简直有点毛骨悚然。到了永德堂,时钟的指针指在十二点以后。第二天早上,村里才飘起炊烟,王德仁的货郎担子又摆在七里以外的村子里了。
王德仁挑着货郎担,偏爱跑偏远的边区。没有供销点的村子,都是又远、又偏僻、道路崎岖难走的村子。为了跑这些村子,王德仁不得不早出晚归。有一年雪大,深及腿膝,又刮着白毛风雪。别人说:“王德仁,现在别出去了,小心叫白毛风雪吞了你。”可是春节以前正是皮、毛等畜产品收购旺季,社员们都愿意及时卖掉手里的东西,赶办点年货。偏远村子里的社员更着急,自己出不了门,就近又没有供销店,东西脱不了手,年货进不了门。想到这里,天寒、雪大、风狂、路远的威胁都似乎不存在了,活动在王德仁脑子里的是上百双社员们期待的眼睛。他决定冒着白毛风雪,担起年货,坚持上路。
王德仁做买卖还有一个特点是嘴勤,时时刻刻打听生产队和社员的各种需要。每年春、秋农事大忙季节之前,王德仁都要主动地找大队、生产队干部,打听还缺什么农具。去年秋天,场里缺连耞条、杈齿,队里派人出去买也没买到。王德仁知道这个情况后,马上赶到相距十多里的徐大保村里,从当地购销店里买到二百多根连耞条、一百多根杈齿,用小车推了回来。

王德仁小店柜台里的买卖做得活跃,柜台外面的买卖也不逊色。为了满足偏远村庄群众买卖的需要,王德仁常让妻子照管小店里的业务,自己推车、挑担下乡。每次出去之前,王德仁就盘算今天该走哪几个村子;哪几个村子孩子多,该多带点糖;哪个村子妇女多,该捎上多少针头线脑……。王德仁做买卖很注意利用社员的空闲时间。比如春、夏、秋季,他一天就串三个村子。天不亮就起,等赶到第一个村子的时候,村里的社员才吃完早饭,正是做买卖的时间;赶到第二个村子正是中午,又可以做生意;到第三个村子,天近傍晚,社员回了家,也是个买进卖出的时候。冬天天短,有时候风雪大,王德仁就一天跑一两个村子;人都在家里,他就挨门串户供应。
王德仁在附近的商业人员当中,是以“收购能手”著称的。这首先在于他对这一带的情况“了如指掌”:哪个村里有哪些牲畜和畜产品,有多少;群众习惯于在什么时候出卖这些畜产品和屠宰这些牲畜。王德仁就是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自己的收购活动。春、夏收鸡蛋;八月里剪羊毛,他就收羊毛;中秋节左右宰羊,他就收羊皮、羊肠子;冬天收猪鬃、皮张。
王德仁在收购工作中还有一个特点:不嫌麻烦。社员多会要卖,他就多会收;而且多少都收,几十只鸡不嫌多,几根马尾也不嫌少。去年冬天,登计淖村里有许多流产的小羊羔子,社员们嫌麻烦不愿剥下皮来卖。王德仁知道了,就挑回来,自己剥皮加工。

在永德堂村这一带的大乌登山里,有几件有关王德仁做买卖的故事到处传颂。其中一个是:
有一次,王德仁在邢地湾村里收购兔皮。社员孙世财拿出两张兔皮来,要卖掉买两双袜子。王德仁当时算了一下,只给了孙世财一双袜子。可是当王德仁把兔皮交到供销社时,供销社作的价格比自己收购的价格高了一倍多。于是他就用多余的钱,又买了一双袜子、一盒火柴,叫邢地湾村的社员傅来宝捎给孙世财。以后,孙世财逢人便说:“王德仁做买卖真实在。”
王德仁是永德堂大队社员选举的代购代销员。王德仁当了社员的代购代销员以后,党支部不断地对他进行思想教育,讲党的方针政策;大队拨给他两间房子开展业务,大队队长戈俊仕还带着社员帮助他修缮铺面;卖货和收购需要小车,队里又帮助他添置小车……。
想起这些事,王德仁总是惭愧自己为集体、为社员服务得不好,做的事很少;而集体和社员却对自己支持很大,帮助很多。因此,他在做买卖时,总以更多更好地为集体、为社员办事作为出发点,热心支持生产,服务群众。
(附图片)
河北交河县泊镇码头搬运工人正在搬运从城里运来的工业品,转运到农村去 杨长林摄


第2版()
专栏:编后

思想对头 方法对头
读完《草原深处的小货店》,很自然地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店主人王德仁为什么能把生意做得如此受人欢迎?
思想对头——这是第一个答案。在王德仁思想上,把“做生意”同为生产、为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融成了一回事。因此,他能处处为生产着想,为群众着想,费尽心机去满足群众生产、生活上的需要。中秋节前一天,他听到一些社员要到外队购销店去买糖。这将要耽误多少人的生产时间啊!于是他黑夜里推上独轮小车去把货办回来。春节临近,偏僻小村的群众急于出售手头的畜产品,置办年货,王德仁便冒着漫天风雪,挑起货郎担上路……。试问,如果没有深刻的为群众服务的观点,怎么能做到这样的不怕困难、不避艰辛呢?
方法对头——这是第二个答案。思想对头,方法也容易对头。为群众服务的观点明确,就会注意改进服务方法。请看,王德仁不只是坐守柜台,而是常挑起担子,推上小车,串了这村又到那村。这种作法正适合辽阔的草原特点。至于王德仁的小车和担子,为什么总能满载日用百货进村,又满载畜产品出村呢?因为他对各村群众的购销情况“了如指掌”,因为他不嫌麻烦,多少都买卖,多会儿都买卖……。总之,王德仁的作风是踏实的,服务方法是合乎群众要求的。
思想对头,方法对头,这就是王德仁做生意在群众中有口皆碑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这个小店才不仅促进了生产,方便了群众,而且发展了本身的业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