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月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欢欣辞旧岁奋发迎新年
轧钢机旁又一年
岁末的鞍钢,喜气洋洋,一片生产报捷声。终年守在轧钢机旁的各轧钢厂职工和冶炼职工一起,为新年献上一份厚礼:到12月29日止,他们已向全国各地三千多个单位发出了一万二千多份合同规定的钢材产品,提前两天完成了1961年全年合同计划。
临近年底,各轧钢厂职工都热火朝天地开展着“保证合同不过年”的竞赛活动。在中型轧钢厂,23日开始为各地煤矿、森林工业部门轧制1961年最后一批轻便钢轨订货。几下钟声响过,轧钢工人就手执工具来到轧钢机旁。像往常一样,他们在换了轧辊之后,首先试轧三根材,直到质量检查员确认完全合乎质量要求,才正式开轧。这时候副厂长李惠民宣布:这次从换轧辊到正式开轧,又比计划提前半个小时。
轧好了的钢轨,像流水似的从轧钢工段流到矫直工段。钢轨经过最后矫直和冲直,就被装上火车运往各地。各厂运出钢材,一直是紧密配合各地生产建设需要进行的。他们提前一个季度交齐了农业部门订购的钢材,提前一个月实现了轻工业部门的订货合同,现在又提前完成了煤矿、森林工业需要的钢材。
在肥料厂的调度室里
年终的吉林肥料厂厂房,已经被冰雪覆盖起来了,而厂房里的劳动情景却是热气腾腾。
12月28日这天调度室里繁忙的景象,反映了职工们送旧迎新的劳动热情。值班调度主任匡永泰和他的助手们,不时接到车间报告年终生产喜讯和安排年初生产的电话。他们敏捷地判明情况,果断地做出决定,指挥着生产紧张而又井然有序地进行。刚检修好的一号水煤气发生炉一开动,二号炉就停下来,作为迎接新年生产的备用炉。二号压缩机按计划需要停车检修,一号压缩机立即启动接替。紧张的劳动之后,这天调度日志上写下了“生产稳定、正常”的字样,日产量保持在全年较高的水平上。
稳定、正常,这是吉林肥料厂1961年生产的特点。这一年,厂里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年检修设备达一千一百多项,基本上消除了设备缺陷。到12月21日,化学肥料硝铵就提前十天完成了全年国家计划,合成氨、甲醇[chún]等七种主要产品的国家计划也先后提前完成,质量全部合格,原材料消耗量也有所下降。28日,当调度人员快要交接班时,厂里销售部门打来电话,报告当天产品向外发运情况:七台满载化学肥料的车辆已经发出,还有几辆正在成品仓库运输线上装货待运。1961年,这个厂为二十四个省市的一千多个县供应了化学肥料,另外还为五百二十多个工厂供应了大批化工原料。
新年前夕,这个厂一套套检修好的设备,正在点火、升温、供汽、给水和试车。第一水煤气车间值班长王元庆,顺利地开动了一台庞大的发生炉后,兴奋地对伙伴们说:“有这样好的设备,就能保证在1962年为农民兄弟生产出更多的化学肥料。”
“飞鸽”越飞越高
天津自行车厂职工,用增产一万三千辆“飞鸽”牌自行车的成绩,送别了1961年。当一批“飞鸽”披着天蓝的、绛紫的、翠绿的、枣红的、杏黄的“羽毛”,岁末被送进库房时,库房变成了一个绚丽灿烂的“飞鸽园”。工人出身的、有三十年工龄的副厂长阎春洪这时走进库房,仔细而又爱抚地检查了“飞鸽”的外观质量和内部结构质量,他不禁高兴地笑了,说:“新‘飞鸽’的质量,达到了它诞生后历年来的最高水平。”
“飞鸽”牌自行车自从十一年前在天津自行车厂诞生以后,很快就以它的坚固耐用、美观大方而飞翔万里,誉满全国。几年来,它越飞越高,深受群众喜爱。1950年到1961年的十二年中,一共有二百零七万辆“飞鸽”出厂,供应国内国外;而后四年的产量比前八年产量的总数还多半倍。
但是,工人们说,在1961年,我们的“飞鸽”翱翔[áo-xiáng]得最高。9月份,一部新的电阻电焊管机投入生产了。这是由老钳工出身的设备动力科科长赵洪林和电工技师李文贵,花了两年多心血创制出来的。这种电焊管机投入生产后,“飞鸽”的车架,就以电焊钢管代替了手工汽焊钢管,使车架的质量显著提高。
森林深处传捷音
黑龙江省小兴安岭伊春林区峰峦重叠的山岭,已经披上一片银装。提前完成了1961年木材生产计划的林业工人们,正踏着冰雪,冒着摄氏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在生产坑木、造纸材、农具材、建筑材。新年的前几天,伊春林区每天都有三百多个装载木材的车皮奔向全国各地。
伊春林区十三个林业局的几万名职工,1961年战胜空前严重的洪水袭击,取得了完成全年计划的胜利。上甘岭林区公路的桥梁被洪水冲坏,工人们就趁冬季封河之际抓紧运材。第四林场有八个山中楞[léng]场的木材被洪水冲散,供外运的木材,特别是供应农业、煤矿、市场用的小规格材大大减少,他们就把生产小规格材列为首位。12月中旬,这个林业局生产的坑木已超额80%完成全年任务。
1961年,伊春林区支援各地煤矿的坑木达四十万立方米。正在开发原始森林的友好林业局春明林场,工人们清理林场时,主动把能利用的枝丫堆在拖拉机聚材道旁,拖拉机在拉原条木时,就把小规格材捎带运走,每月可以多集运大批小径木。各林业局还在山上设立木材加工场,就地把小规格材加工成各种农具供应各地。
电动排灌添新军
新年前夕,广东珠江三角洲上中山县又一个电动排灌站建成了。
在变电站的控制室里,值班员刚刚把送电开关的把手一扳,排灌站的电气指示灯立即发出亮光,马达呼呼??,水泵三尺直径的大口把围田里的水一股股吞进去,然后哗啦啦地排泄到围田外面。建设这个电动排灌站的六级技工刘伟看到这情景,又一次感到了无限的安慰和快乐。
珠江三角洲素称广东的“鱼米之乡”。1960年开始在这里分期兴建规模巨大的电动排灌网。排灌网全部建成以后,三角洲地区二十个县市的谷米、鱼虾、甘蔗、蚕桑、水果等生产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虽然已临岁末,许多技术工人仍在这里忙着架设电线和安装设备。当地农民亲热地称他们是带来光明和力量的人。
巧织女更上一层楼
在全国著名的先进集体——上海国棉二厂里,洋溢着一片岁末丰收的喜悦。连续一百零六个月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的裔式娟小组,同其他小组一样,这几天正忙着总结一年来生产管理和技术操作上的经验,准备在新的一年中攀登新的高峰。
一块很大的牌子上,写着细纱工人当前的三大任务:认真总结推广细纱操作法,扩大能手队伍;人人掌握消灭纱疵的操作经验,保证布场满意;猛攻落后机台,把所有机台的细纱断头率降低到五十根以下。裔式娟小组发扬了她们刻苦钻研、不断总结的特点,把点滴的经验变成比较完整的经验,把个别人的经验变成集体的财富,使先进更先进,后进变先进。小组的“小先生”周惠芳热情地说:我们的落纱能手张桂珍更好了,她的插管、生头的速度,比三个班的落纱工都快。小组里总结推广了她的经验,许多人都赶上来了。她呢,自然更加努力钻研,最近又创造了十秒钟插五十二根筒管的新成绩。1961年,裔式娟小组就是这样不断研究解决产品质量上存在的问题,总结推广先进操作经验,使优级纱平均达到74%,在劳动竞赛中,每次都被评为优胜小组,保持了全国先进小组的荣誉。
这两天,这个小组的职工愉快地安排了新年的活动:除夕,做完最后一个工作日之后,她们要在车间里漫谈一年来的收获,送别旧岁;元旦上午,小组部分落纱工和档车工将分别欢聚在一起,畅谈1961年的经验,交换新的一年更上一层楼的打算。
奔向新的里程
北京铁路局丰台车站货运场上,火车汽笛鸣叫,红、绿、黄、紫各色信号灯时明时暗。年终的几天,这里的运输显得更加忙碌。每天数十万吨南北来往的物资,昼夜不停地在这里集散着。这中间有化学肥料、农具、粮食和棉花,有日用轻工业品和农副产品,有煤炭和坑木,有矿石和其他工业原料材料。
全国铁路机车节约煤炭“标兵”之一的五○三四号机车快要出发了。当班的司机田进忠提着检点锤,前后左右,上上下下检查机台;副司机赵福祥端起油壶,给各处机件加油;司机张宝林看了看水表,清理了工具,便去煤仓洒水,使煤末粘结起来,进炉不随风跑掉。准备工作做好后,绿灯也亮了,五○三四号机车便拖着五十三个车皮的煤炭、汽车、油类,准时正点地驶上北京—山海关铁路线。
时间是在1961年的岁末,可是五○三四号机车的工作已经进入了1962年。这台机车的孟宪明包乘组,1961年在京山线上超过国家计划多运载物资两万多吨。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也都超额完成。其中节约煤炭八百多吨,是丰台机务段节约煤炭最多的一台机车。岁末期间他们又制订了全面超额完成1962年第一季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计划,决心做到安全、正点、多拉、快跑,为做好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之间,以及各个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作出新的成就。
大路伸向远方,五○三四号机车开始了向新的里程奔驰。
(据新华社讯)
(附图片)
千方百计提高钢材质量,增加品种,适应工农业生产需要。鞍钢薄板厂正在吊运产品,支援轻工业生产。
新华社记者 苗明摄
上海第二棉纺织厂裔式娟小组挡车工吴秀英(左二)镶的粗纱非常均匀,纺细纱不容易断头,组里就把她评为单项操作标兵,并请她传授先进经验。    新华社记者 杨溥涛摄


第3版()
专栏:

充分运用有利条件 力争农业更好收成
山东和陕西农业劳动模范在座谈会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本报济南31日电 当前山东农村形势很好,只要鼓足干劲,扎扎实实地抓好各项增产措施,提前做好准备,就能够夺得1962年农业生产的好收成。这是最近中共山东省委召开的农业劳模座谈会上,劳动模范们对1962年农业生产的共同看法。
出席这次座谈会的有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郭占一、张式瑞、张富贵、徐建春、胡兆坤和几位省农业劳动模范等。
到会劳动模范分析了当前农村形势,认为争取1962年农业好收成有许多有利条件,如1961年的小麦种得好,长得好;积肥比去年多,质量也比去年好;牲口、农具比去年多,比去年好;水利工程经过今冬整修配套,会发挥更大作用;劳动力多,社员生活安排好;生产队干部和社员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了,领导经验更加丰富了,等等。劳动模范们说:我们只要善于运用这些有利条件,鼓足干劲,搞好1962年生产是有把握的。
劳模们还在会上提出了所在单位的社员们共同决定的1962年的奋斗目标。连年高产的单位,决心争取更上一层楼;受灾减产的,力争一年能翻身。劳动模范们联系几年来的生产经验,研究了争取1962年好收成的重要措施。劳动模范们一致认为肥料是增产的一个首要条件,解决肥料的根本出路是多养猪;另一个增产条件是水,主要是建设小型农田水利,整修渠道建筑物,使原有的水利工程充分发挥作用。此外还要贯彻因地种植,合理安排作物,不断地培育和引进优良品种,细致地加强田间管理。
劳动模范们说,搞好1962年农业生产,还在于早准备,争主动,他们说,现在社员们的干劲很足,迫切要求搞好生产。希望各级领导和干部切实深入生产,帮助生产队的干部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本报延安31日电 新年前夕,在延安参加陕西省农业增产经验座谈会的农村干部和劳动模范,欢欣鼓舞地回顾1961年农业生产的巨大成就,决心在1962年夺取更大的胜利。
座谈会所在地革命圣地延安地区的人民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发扬延安的革命传统精神和作风,已经成为公社化以来全省稳定增产的旗帜,全区二百零八个公社,1961年粮食总产量比1960年增加23%。来自大巴山的镇巴县副县长贺成斌说:历史上被人们称为穷山沟的镇巴县,今年已经拿到手的粮食,比解放初期增加64%,大家畜增加一倍多。
许多干部和劳动模范在座谈中说,社员们正用积极交售农产品的实际行动,增强国家建设的物质力量。
1961年的巨大成就为争取1962年的好收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商县龙王庙公社党委书记任治善说,在我们这个山区公社里,到处可以看到社队干部团结、队与队团结、干部和社员团结的“三团结”;干部有事和群众商量,社员主动找干部要活干,冒着风雪、带着炒面,上山修梯田。延安县枣园公社火塔生产队队长王成虎说,1961年我们生产队虽然粮多畜壮,但是1962年我们还要在粮食增产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畜牧业。
来自全省各地的干部和劳动模范在谈话中,生动地反映了热气腾腾的冬季生产景象,反映了广大群众生气勃勃的干劲。现在,陕南山区的高山虽是白雪皑皑[ái-ái],山下社员们仍在继续冬种洋芋;关中平原无边的麦田里,人们正在给麦苗追肥、灌水;在陕北丘陵地区,社员们冒着严寒治山治沟,整修梯田。李双印说,我们宝鸡虢[guó]镇公社西秦大队麦田都施了底肥,大部分又追了肥;冬开田也已经全部翻完。张秋香说,他们大队梯田也全部耕完,现在正集中60%的劳力积肥、送粪,狠抓麦田管理。


第3版()
专栏:

首都除夕联欢
本报记者
欢腾的矿区
除夕,整个京西矿区井下、地面沉浸在欢腾中。地下数百米煤层深处,电机车来往驰骋,矿工们以自己光荣、辛勤的劳动,辞旧岁,迎新年。地面上,歇班的矿工到商店购买年货和玩具。俱乐部、游艺室和大礼堂里,丰富多采的游艺活动吸引着更多的矿工和家属们。北京青年京剧团的演员特地赶到木城涧矿为矿工演出金钱豹、盗仙草等剧目。
记者来到门头沟煤矿九龙工区,这里鞭炮齐鸣,锣鼓喧天。“1961年还没有结束,就奏起1962年的乐章,在大好形势鼓舞下,我们止不住高声歌唱!”这是工人们在除夕晚会上欢唱他们提前三十三天完成全年计划。晚六点钟,提前十九天完成国家计划的掘进二队周炳均班,刚刚从井下上来就高兴地来参加除夕晚会。他们在1961年最后一个工作日里,出色地完成了打柱子铺溜子的任务,为1962年元旦第一班作业的同志们做了充分准备。
零时,1962年元旦的钟声响起。汽笛声震荡山谷,发出动人的回响。一列列火车载着矿工们1962年的第一批产品,驶向新的里程。
新春长鸿志
除夕之夜,在首都剧场三楼大厅,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个新年联欢晚会正在进行。
乐声响起,演员们和剧院的领导人、作家等一起翩翩起舞。大厅里红梅和迎春花送出阵阵清香,人群里响起一阵阵掌声和笑声。大家互相祝贺新的一年中为人民演出更好的话剧。刁光覃说:4日将要再度上演的《胆剑篇》在音乐等方面又进行了新的加工。作家老舍指着墙上高悬的一副对联说:这副就写得不错,充满生气。于是,大家不禁齐声念起:“喜辞旧岁再增技艺且把锦簇绣大地”,“笑迎新春更长鸿志争将奇葩[pā]缀园林”。
归侨师生联欢团拜
华侨补习学校一千多名师生刚刚举行过班级联欢会,又齐集一堂,举行新年团拜。欢乐的节日乐曲响起,一群学生唱过了《延安颂》,从印度尼西亚归国的学生又跳起快乐的印度尼西亚《伞舞》。理工七班班主席陈宝才今天特别活跃。这位华侨学生今年归国后就在阶段考试中得到了良好成绩,他唱过《游击军》歌以后,感动地对人们说:“社会制度不同,过年的景象也不同。”
最近才从印度尼西亚归国的华侨学生戴庆娘,很早就穿起彩色的盛装,同她在海外时的同学、对外贸易学院学生郭玉金高高兴兴地来到会场。她高兴地表演了一支独唱曲。这是她第一次在祖国大家庭里欢度除夕,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度过的除夕中最快乐的一个。她表示今后要在各科教师的指导下,努力补习中学的课业,争取在1962年升入大学。
(附图片)
北京归国华侨中等补习学校学生围着“新年老人”,尽情欢歌,互贺新年     新华社记者 顾德华摄


第3版()
专栏:

毛主席在劳动群众中    何国华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