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9月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农村调查

留足冬水田
胜仁龙
最近,我们在贵州铜仁县玉屏公社新店大队庄上生产队所作的调查材料说明:制订秋种计划时,必须对全年种植安排胸中有数。具体地说,安排夏收作物,要留好冬水田,规划好明年春耕播种的面积,争取夏秋两季丰收。
留冬水田有几条好处:
第一、能防旱抗旱。一般的冬水田能抗旱三十天以上。这是因为:(一)当地群众称冬水田是“娘田”或“堵水丘”,就是说,天旱时能放水灌溉附近的田。据计算,一百亩蓄水二分米深的冬水田,大约可以蓄水一千三百三十三立方米,抵得上二亩地大小的一个山塘水库蓄的水。往年,这个队一般冬水田占水田面积的40%—50%,这些冬水田,实际上是一座座的小水库。(二)长期蓄水,能将田土泡匀浸透,冬去春来不再往外浸水漏水。
第二、能保肥。农谚说:“八月犁田一碗油,九月犁田半碗油,十月犁田光骨头”;
“挑粪肥田,不如冬水过年”。为什么及早翻犁的冬水田能产生较大的肥力呢?这是由于稻桩翻犁下去,能腐烂变成肥料,增加田的养分;冬水田休闲过冬,能够起到养蓄地力的作用。
第三、有利趁雨季蓄雨水。社员们说,每年麦子快壮籽实时正是下大雨、下长雨的时候,但这时田不空,不能抢雨犁耙;夏收作物收割后,不是雨水较少,就是因旱田多用水量大,即使落雨较大,一时很难把大部分田犁好耙好,不能抢灌雨水。为了赶季节,整田多是忙中求快,质量不能保证;有时就得栽一些过节秧。如果能适当留冬水田,既能及时蓄足水,又能在整田插秧时,保证季节性较强的活路及时完成。
第四、能灭虫。及时犁田过冬,能将螟虫淹死在水中,对今后作物生长有利。
冬水田的产量也比较高,一般多在六七百斤以上,全队80%以上的高产田都是冬水田。1956年,全队有田五十八亩二分,种大麦十亩,种油菜二十亩,整个夏收作物播种面积占田面积的50%强。这年水稻平均亩产是七百四十三斤,水稻和大麦平均亩产是七百六十四斤。1960年,田的面积也是五十八亩二分,但只留冬水田六亩二分,种大、小麦三十二亩。这年水稻平均亩产五百七十四斤,水稻加上麦子,平均亩产是六百三十四斤,每亩产量比1956年减少一百三十斤。社员们说:“过多地把冬水田种夏收作物,这是亏本生意啊!”这句话讲得很有道理。
这个生产队的干部和群众一致主张:今年不再过多地把冬水田用来种夏收作物了,应该在秋种时,留足留好冬水田,为全年丰收打好基础。


第2版()
专栏:

今秋多蓄水 明春好插秧
岳东公社三千多亩稻田已蓄足水
本报成都6日电 四川苍溪县岳东公社,三千多亩稻田,已蓄足了水,以便明年春天插秧。
岳东公社的稻田依山分布,大多是“望天田”。这部分田冬季休闲,需要在头年夏秋间雨水充沛时蓄足水,否则一旦发生春旱,就无法栽插。根据几年来领导抗旱斗争的经验,公社在插秧之前,就建议各生产队因地制宜安排种植,为今冬扩大蓄水田面积作好准备。
在水稻扬花的时候,这个公社又在华光大队召开了现场会议,介绍了华光和石庙两个大队做好蓄水保水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华光大队的三百六十多亩冬闲田,去年秋天就蓄满了水,结果今年春天全部作到满栽满插。石庙大队的水利设施和华光大队差不多,由于没有抓紧蓄水,今春有36%的稻田没有插上秧,只好改种低产的旱地作物,而且插上秧的稻田的提水用工,也比华光大队多六千多个。
在蓄水保水的群众活动中,这个公社的大队、生产队的干部和社员一起,合理安排了冬闲稻田的面积,全社共选出了一千五百多名有经验的管水员,普遍推行了定人、定田、定报酬的责任制和相应的奖励制度。石庙大队第二生产队有一块田,几年来一直没有蓄上水,这次交给社员冯泽恩管理后,由于他勤检查、勤修田埂,现在已蓄满了水。五星大队第八生产队一块漏水田,交给老社员冯安锡管理后,很快找到了漏水的原因,改修了漏水的田埂,这块田蓄满后就不再漏水了。
现在,岳东公社蓄满水的冬闲稻田已达三千一百多亩,水深一般在一尺以上,还将继续加深。据了解,一亩田囤的水,明春除保证本田栽插外,大约可供给两亩以上稻田插秧的用水。


第2版()
专栏:

商雒专区人民上山入川大办粮食
苦干三年缺粮区变成余粮区
据新华社讯 地处秦岭深山的陕西商雒专区人民树立雄心壮志,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经过三年艰苦奋斗,已使这个山区,从缺粮区变为余粮区,不仅改善了山区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支援了工业建设。
商雒专区共有商县、雒南、山阳、商南、镇安五个县。三年来,这些县的粮食生产比起大跃进前都有增长。1958、1959两年的增长幅度较大,1960年虽然遇到严重旱灾,粮食产量比1959年略有减少,但比丰收年景的1956年还是增产一成以上。1957年以前,这个地区每年都要从外地调入粮食,但是从1958年起,就开始调出粮食,而且随着生产的发展,调出粮食的数量也一年比一年增加。今年,这个专区的人民正在继续争取有个较好的收成。麦收前后这里曾遭遇到严重的冰雹和洪水灾害,但由于及时进行抗涝排洪和间作套种早熟作物,减轻了灾害的损失。目前,全区人民正紧张地为秋粮抗旱保苗和增施肥料、中耕除草等田间管理工作,许多地方的群众还组织狩猎队消灭害兽害鸟,保护秋收的果实。
商雒地区大部分是革命老根据地,有不少干部原来就在这里坚持过游击战争。这一带多系土石山,土地贫瘠,耕地很少,究竟怎样建设山区?开始时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这里土少石多,应以发展林业、牧业为主;有的认为山区矿藏多,还是发展工业好;还有的主张向外地移民,解决山区缺粮的问题。这些想法的共同点是想依靠外地的粮食过日子。但是事实证明,依靠外地运入粮食是行不通的。由于山区交通不便,许多地方不但不能通车,不能驮运,甚至连人挑也不行。群众年年向外地背粮吃也有意见,他们说:靠吃呜呜粮(汽车运粮),受尽冤枉苦(背粮)。背了粮食,浪费了工,误了种田。所以,从1957年以后,干部从上到下,立下“决心不当缺粮区”的志愿,首先解决粮食问题。他们带领群众上山入川,大办农业、大办粮食。
土石山区的特点是地区差别大,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繁,土质十分复杂。开始办农业,干部没有研究当地的特点,走了一段弯路。他们运用过去在延安时开荒的经验,忽视与水土保持结合,一场大雨把开垦的地冲得很厉害,造成很大的损失。经一事长一智,中共商雒地委的干部就决定从当地具体条件出发,选择商县的龙王庙(现为板桥公社)乡作为重点,逐渐摸索出一套修筑梯田、封沟打卡(修谷坊等)、治山治水的办法,找到了在土石山区结合水土保持发展农业生产的途径。他们根据龙王庙的经验,又调查总结了其他地方群众创造的办法,号召群众上山(在不影响水土保持的原则下有计划的开荒)、下河(整修和利用河滩地或河滩的无洪期种庄稼)、入林(林粮间作)、进沟(填土淤泥修谷坊),扩大耕地面积,并且用间作套种、缩短轮歇地的轮歇年限等办法,千方百计提高复种指数。由于种得多种得广,做到农作物多品种组合,有效地抗御了山区频繁的自然灾害。几年来虽然发生了许多次严重的旱、涝、虫、病、霜、风、雹等各种灾害,粮食产量仍然稳定地增长。
商雒专区的许多干部注意深入群众,征求意见,使领导工作更加全面。1958年时,干部注意了领导群众上山,但对川地注意不够。商县刘家塬刘帮长老汉就找地委书记建议说:“上山好,但不能忘了川啊,一亩川顶几亩山。”这就提醒了干部既要管山又要管川,工作要全面抓。地委根据群众的意见,对增种高产作物,大搞小型水利,采集野生原料,大种核桃树等工作都全面领导起来,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发展。


第2版()
专栏:

增种绿肥 为春播备足肥料
先锋大队从全年增产出发恢复发展绿肥生产
常德县切实解决缺种困难绿肥播种工作全面展开
本报成都6日电 四川郫县先锋公社先锋大队在制订今年秋种计划中,按照群众意见多种绿肥。现在,第一批绿肥作物已开始播种,早播的已经出苗。
绿肥是先锋大队的一项主要肥源,费工小,收效大,既能肥田,又是很好的猪饲料。
近年来,由于扩大夏熟作物,先锋大队把一部分绿肥田改种粮食,结果使大量含有机质的绿肥减少,地力衰退,秋收作物减产;同时也减少了猪饲料来源,影响猪的发展。
最近,大队在制订秋种计划时,广泛发动各生产队干部和群众总结了减种绿肥作物的经验教训。通过总结,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在安排小春生产计划时,必须从全年增产出发,除保证夏粮的产量,更重要的是保证占全年绝大比重的大春作物的增产。这样,就需要全面安排秋种粮食、经济作物和绿肥的种植面积。
如何在保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发展绿肥生产?各生产队干部和群众根据几年来的经验教训认为:要广泛推行增种和间种方法。增种的主要办法是:利用每年水稻收获后,小麦、油菜、烟、麻等小春作物播种前的这一间隙,种植一季“赶水”苕子(短期绿肥作物);在小春作物如大麦、油菜田中间种一季“抱脚”苕子。增种的“赶水”苕子主要是为小春作物准备底肥,对大春作物也有间接的好处;间种的“抱脚”苕子不仅为大春作物准备底肥,还能给同期生长的大麦、油菜等小春作物提供一定的养分。每增种或间种一亩苕子所产的绿肥,大约相当于三千斤左右人畜粪的肥效。全大队除计划种植的六百多亩大麦、油菜将全部间种“抱脚”苕子外,还准备在小麦田、洋芋田和早玉米田中增种二百八十多亩“赶水”苕子,使“赶水”苕子的种植面积从上年的一千一百亩扩大到一千三百八十亩。过去由于小春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过大,影响了绿肥面积的个别生产队也根据实际情况,将绿肥面积作了合理的调整。调整以后,在保证一定的小春粮食和经济作物面积的前提下,全大队除增种、间种以外,正种绿肥作物(包括绿肥种子、水稻秧田绿肥和绿肥饲料)计划面积从上年占总面积23%扩大到33%。
各生产队还研究了如何改进和加强绿肥作物的播种和管理,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针对今年夏秋多雨的特点,各生产队在“赶水”苕子播种之前,一般都做好了稻田排水工作,以促进绿肥正常生长。
本报长沙6日电 湖南常德县扩种绿肥,为明年的春夏季生产作好肥料准备。
大部分生产队通过和群众商量,已把播种绿肥的计划落实到丘、到块。此外,还利用堤坡荒洲、湖塘沟港大种满园花、油菜等代用绿肥和水芹菜等水生绿肥。
为了解决播种面积扩大所带来的缺种困难,这个县的商业部门采取购买与交换的办法,向邻近的县买回与换回了一批红、蓝花草种子;各公社、大队之间,也根据等价交换、自愿互利的原则,互相调剂种子。
目前,播种绿肥的工作已在全县展开。(附图片)
河北省永年县贾村公社后街生产大队干部张印周(右三)在同第二生产队社员们一起研究高粱选种工作,为明年低洼地增产作准备
王赵林摄


第2版()
专栏:

既考虑各方面的需要又考虑生产条件的可能
蔡家大队全面安排种植规划
本报杭州6日电 浙江江山县清湖公社蔡家大队,总结几年来改变耕作制度的经验,因地制宜地制订了冬种和明年春播作物的规划。
蔡家大队是平原产粮地区。十多年来,夏熟作物比重逐年增加,以今年种植情况和1952年相比:春种大麦已由原来占总面积的21.56%减少为14.9%,小麦由9.81%增加到18.48%,早稻由10%,扩大到40%,中稻从60%减少为30%;秋季则大量推广了双季晚稻和玉米等作物。此外,油菜、大豆等种植面积都大幅度减少。
这个队几年的实践说明:改革耕作制度,应当从因地制宜出发,从全年增产出发。几年来他们扩种小麦、早稻和双季晚稻后,出现了这样一些新问题:一是大麦面积减少、小麦增加以后,推迟了一部分水稻插秧季节,影响水稻增产;二是扩大早稻面积减少中稻面积,使早稻收割过分集中,劳力紧张,影响秋熟作物播种。同时中稻产量高,早稻产量低,多种早稻是得不偿失的;三是秋玉米下种的季节性强,需要的肥料、劳力多,增加了麦收秋种期间劳力、肥料的矛盾;四是油菜播种面积大量压缩以后,影响社员生活需要。
如何在接受这几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来订今秋明春的种植计划?大队管理委员会召开了社员代表大会,根据有利增产的原则,发动群众对今冬和明年的作物播种规划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必须掌握两条原则:一、必须尊重历来的种植习惯,按土质、水利、肥料、劳力等条件,确定各种作物种植面积。如种植小麦就要考虑明年收获时是否影响明春水稻插秧季节。千万不能只考虑一季收益,忽视了全年收益;更不可只抓了小宗粮食收获,丢了大宗的粮食收获。二、安排作物种植,既要注意粮食作物的增产,又要注意经济作物的增产;既要考虑国家的需要,又要考虑社员生活的需要;既要考虑人的需要,又要考虑牲畜的需要。
根据以上原则,社员代表大会初步确定了各项主要作物的种植比例:大麦由今年占总面积14%增加到18.8%,小麦由18%减少为8%,油菜种植面积占7%,绿肥由去年占总面积11%增加到16%,早稻缩减到占总面积32%,中稻增加到37%,大豆从今年占总面积9%增加到18%,玉米从今年占总面积6.49%减少到占2.05%。


第2版()
专栏:建议

普及农村用电知识
农村中使用电气设备日益增多,由于缺乏使用电气设备的基本知识,往往发生人身事故。最近宁波市几个工厂的职工,下农村检修农业电气设备时,就发现有些人不知禁忌,违反操作规程,结果轻的是损坏电气设备、烧伤手臂面部,重的发生了触电死亡事故。
为此我建议:凡有电气设备的农村中,需要普及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普及方法可以利用电影、讲解,或者作为民校的教课内容之一。
各地农业水利部门可以配合当地工厂举办短期训练班,或在各种农业训练班上结合传授必要的安全用电知识。各地还可以组织工厂巡回下乡检查,指导农民实地操作电气设备。 宁波 景延年


第2版()
专栏:

修水利制服旱灾 想办法找增产门路
江平大队因地制宜多种争多收
本报南宁6日电 广西东兰县武篆公社江平大队,在秋季生产中,积极扩大中晚秋作物的播种面积。全大队的八百多亩水田,在收了早玉米以后,全部插上了中稻;在收摘了中玉米的二百多亩旱地里,又种上了秋红薯和晚玉米。往年不种的零星河边水淹地,都被改成水田,插上了水稻。全大队有土的山坡地,大都开垦出来,种上了旱地作物。这样,全大队仅水稻和旱地杂粮作物的种植面积,就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二百二十亩,为秋季增产创造了条件。
这里是石山峡谷地带,土层浅,渗漏快,旱灾是这里发展生产的大敌。今年这个大队在严重干旱情况下扩大了播种面积,是和公社化以来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分不开的。从1958年以后,这个大队就依靠集体力量在拉甲河上游,修建了一座水坝,又在沿河两岸开凿了长达二十里的两条干渠,河水通过渠道,源源流入农田,全大队十三个生产队的八百多亩望天田全部得到了灌溉。
这里的田和地在公社化以前都是一年一熟。以水田为例,过去在插中稻前近半年的时间,田都白白的空闲过去。人们曾想增种一季玉米,但是因为躲不过每年一度的洪水侵袭,因而无法充分利用这些土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队的干部根据几年来的雨量情况,考察了本地洪水来临的时间和规律,发现只要采用本地九十天成熟的早熟玉米品种,提早在立春前十天种下,就可在洪水来临之前收获,同时并不影响中稻插秧。在1960年,全大队曾经根据当地的气候变化规律,试种了五百多亩早玉米,结果在洪水前就收获了,总产量达九万七千多斤。从此水田便由一熟变成了二熟。经过试验,他们又把只种一季中玉米的地,改变为种中玉米和红薯两季。并且采用起垅深沟的种植方法,使红薯的产量比当地过去零星种植的“千年薯”提高了几倍。


第2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河北加强棉田后期管理
今年河北省一些地区的棉花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生长不如去年。许多公社正因地因苗制宜加强后期管理。晋县二十五万亩棉花,已全部进行了整枝,并给六万多亩黄弱棉花追了肥。邯郸专区的武安、成安、永年等县的许多社队,最近对棉田进行了普遍检查,以便抓住薄弱环节促使棉花正常生长。
宁夏各地适时管理秋菜
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地播种的八万多亩秋菜,大部分出苗良好。现在各地正在适时间苗、锄草、松土。许多生产队还给菜田追施了肥料,进行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福建为秋田增积肥料
目前,福建省单季晚稻普遍拔节圆秆,部分中稻开始抽穗,许多生产队正因地制宜地开辟肥源,为秋庄稼增施肥料。连江县沿海地区抓住当前海肥盛产时期,出海积肥。地处山区的寿宁、周宁等县的公社生产队,抓紧当前野草繁茂时机沤制绿肥。
汕头专区扩种秋杂粮
广东汕头专区许多人民公社,在积极扩大水稻面积的同时,千方百计扩大秋杂粮面积,争取晚造粮食增产。到8月下旬止,全区已种秋番薯、高粱、黄豆等作物一百四十七万亩。
黔南山区开展打兽护秋活动
目前,黔南山区各种秋作物已普遍成熟。深山密林中的野猪、刺猪、聋猪、狗熊、猴子等各种野兽都成群结队地出山偷粮。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广大社员正积极开展防兽打兽护秋活动。
南方海洋可以人工养殖海带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植物研究室,最近培育成功适于我国南方海水生长的海带新品种。
过去,海带都是自然生长的,我国用人工方法养殖海带主要在北方进行。


第2版()
专栏:辽宁通讯

不屈不挠
——记朝阳地区一个生产队的抗灾斗争
本报记者 黄承瑞 徐广城
8月中旬,我们来到辽宁省朝阳县羊山公社鸡冠山大队水泉沟生产队。
这里四面环山,绝大部分耕地是陡坡梯田。站在山上一看,只见坡坡洼洼的庄稼大都长得齐齐整整,早种的高粱、谷子已经出齐了穗,玉米的棒子已经出怀,棉花也开花现蕾了。
今年抗旱期间到过这里的人,可能都会为这里能长出这样好的庄稼而高兴!
抗旱抢种四十天
朝阳地区今年春天遭到了几十年来未有的大旱。据老农讲,这次旱情同四十五年前发生过的一次旱情相同。那次大旱,水泉沟里有很多地没有及时种上,秋后闹了严重灾荒。今年,时代不同了,水泉沟的农民,在党领导下决心抗旱抢种,和干旱斗争到底。
可是,要抗旱并不容易!这里虽然名叫“水泉沟”,水利条件却差得很,全队连吃的水井在内仅有六眼井,没有一亩能够自流灌溉的土地。在这样的困难面前,队干部跟群众商量,决定根据本队特点,采取座水垵播和干埋等雨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抗旱抢种。全队六十五名社员,分成两个班子:副队长邵国斌带领二十四个人,拴六副犁杖,在顶坡离水远的地里干埋播种谷子等雨;其余社员分两组,利用仅有的水井,挑水抬水点种。
旱情在不断发展着,全队六眼井干了四眼,社员吃水都得掏井底的水回家去澄清,牲畜干脆赶到大沟外的小凌河沿去饮水。这时候,有些社员抗旱播种的信心动摇了。共产党员、生产队长邵吉玉的思想斗争也很激烈:抗吧,确实困难;不抗吧,来年全队的人吃马喂怎么办?自己是个共产党员,在困难面前低头是可耻的!于是,下定了决心:“抗旱必须坚持到底。”他召开了队委会研究,并向杜广玉、邵延发等几位老农请教,然后就带领几个人,按照老农给指的线索去挖找新的水源。经过一天多终于在沟外小凌河沿挖好两个新泉坑,在沟里上梢石砬上挖出了三个老泉眼。有了水,社员们的抗旱劲头高涨起来了。但是,天旱的厉害,三个石砬上的泉坑虽然挖了又挖,挡了又挡,可是水源还是不旺。社员们就蹲在坑沿上,用瓢往桶里一下一下的舀;这个泉坑舀干了,他们就去舀第二个泉坑的水,第三个泉坑干了,就又轮回来舀第一个泉坑的水。就这样,他们坚持了四十多天,共座水垵播高粱、包米、棉花、地瓜等作物一百五十亩,抗旱干埋或趁小雨抢墒播种四百五十亩,到6月底基本上完成了春播任务。
冰雹砸不毁决心
正当高粱玉米长过膝,谷子“扬脸”,社员们为抗旱的成果而兴高采烈的时候,7月4日,一场暴雨带着冰雹突然袭来,大的冰雹像鸡蛋,小的也有杏核大,把高粱、玉米砸得“丢头甩尾”;山地被冲、平地被淤,受害面积达一百八十多亩。社员吕殿义说:“费劲拔力干了一春,这下子算完了。”有的队干部也咳声叹气。
刚下过雹子,邵吉玉看到把庄稼砸成那样,也是屋里走走,地里看看,急得直挠头。最后,他还是镇静下来了。他想:“社员都在看我们干部呢?要是跟着悲观失望,那不全完了!?”他很快振作起来,和队委们逐块检查受灾情况,接着便召开了有老农参加的队委扩大会议,研究补救办法。第二天队里就出动五十多人,进行扶苗、移苗、抢种。下河套是全队的地眼,有十二亩高粱被淤在脚脖子深的泥浆里。队委邵吉珍说:“这块地是社员的心尖,我们不先把这块地的苗扶起来,社员心里就不踏实。”说完就脱鞋挽袖下到田里,接着邵凤云等七名社员也跟着下了田。大家一直坚持把十二亩地的苗全部扶好才休息。
有些梯田高岗地,水把浮土冲走了,禾根都裸露在外面。妇女组长邵国兰就领着一伙社员给培土、践实。男社员则将遭灾严重的长地边子、西沟翻种了荞麦、绿豆。经过三天,全队除了扶正补齐遭灾的禾苗外,还翻种补种上一百余亩晚田。他们又一次克服了天灾带来的许多困难。
战胜草荒保收成
连续战胜酷旱和冰雹的袭击,禾苗长起来了。但是,雨后又发生了严重的草荒。社员们看到那些得来不易的禾苗,怎能甘心让野草欺死?一场消灭草荒的战斗又开始了。
在这场战斗中,最受人称颂的是三个妇女苦战西山洼的事迹。
7月13日午前,趁雨天,社员纷纷下地锄草去了,剩下一块最远最荒的西山洼没人去。这时,团支部书记、妇女队长丁玉环想:这块地咱们姑娘们不去,还等谁去?她和邵国茹、金玉珍商量,决定把这块地承包下来。午后三个人扛着锄头翻过一架大山,到了西山洼。她们原来以为用锄一耪就行了,可是到地一瞧,地几乎全是草。邵国茹和金玉珍都发了愁。丁玉环便鼓励她们说:“干吧!再困难也总比抗旱关好闯啊!”两个人听丁玉环这么一说,劲也就来了。
伏天的太阳照在三面靠山的山洼里,分外闷热。三个人弯着腰,一把一把地来回薅着田间的大草,汗水湿透了衣服,一直干到别的社员吃完晚饭,她们才下山回家。第二天,天刚放亮,三个人就又趟着露水来到地里,手起泡了,直不起腰来,可是谁也不肯休息。午后又赶上了下雨,她们也没停工。这样坚持了五天,看看地净草光了,三个人才有说有笑地走下山来。她们得到了社员的一致赞扬,并得到了队上的奖励。
× × ×
现在,这里离粮食到手还有一个月左右。人们没有一点松劲情绪,正在加紧放秋垅,拔大草,促使庄稼早熟,并警惕灾害的突然袭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