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9月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从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看农、轻、重的关系
胡学政
问题的提出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是公有的,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这种性质,决定了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之间具有根本上的一致性。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为人民生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又反过来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但是,也应当看到,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之间也存在着矛盾。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实际上是体现着人民的长远利益和目前利益、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及其分配情况作了科学的分析。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例如一年)内所生产的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总和。社会总产品虽然是这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但却并不全部是这一年内劳动者的劳动结果。因为,在生产物质资料的时候,曾耗费了各种各样的生产资料(机器的损耗、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这些生产资料是过去劳动的结果,而不是这一年内劳动的结果。所以,在社会总产品中要扣除这一年内所耗费的生产资料,作为补偿基金,然后才是这一年内所制造出来的社会产品,也就是这一年内全社会的国民收入。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全部国民收入都属于劳动人民。劳动人民为了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活,必须把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消费;同时,劳动人民为了扩大生产,必须把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积累。于是就形成了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国家建设是靠积累基金来保证的,人民生活是靠消费基金来保证的。所以,正确处理国民收入中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分配比例关系,对于安排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积累和消费的分配,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是社会主义分配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毛泽东同志说过:“在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里面,在这两种社会主义经济形式之间,积累和消费的分配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不容易一下子解决得完全合理”①。
这里,我们要把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结果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与实际利用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区别开来,因为前者只是实际积累和消费的条件和来源,还不是积累和消费本身。为了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正确安排变为实际的积累和消费,必须有社会总产品的相适应的结构。
大家知道,要扩大生产,必须有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从物质要素上来看,积累一般地主要是靠重工业产品来保证的,同时,也需要相适应的消费品。消费(指个人的和其他非生产消费)则完全依赖于消费品。消费品的绝大部分是农业和轻工业产品。所以,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积累和消费的相互关系问题,从生产构成上、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相互关系上来说,实际上就是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问题。要正确处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积累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就是要在生产上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比例关系(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国外贷款以及调整国家后备等等来改变农业、轻工业产品和重工业产品之间的比例关系,但是在我们分析问题时,应当暂时抛开这些因素)。
积累和消费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为了使积累和消费有正确的比例,必须使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有正确的发展关系。由于具体经济条件不同,同样的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会对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安排各生产部门间的具体发展比例关系时,必须了解我国积累和消费的具体条件。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我国积累和消费的具体条件。
首先,从积累方面来看。从物质内容来说,积累不仅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还需要追加的消费品。同样数量的积累,所需要的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各占何等的比重,会受到经济技术水平的重大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技术水平高些,在积累中生产资料占的比重相对地要大些;反之,一个国家的经济技术水平低些,在同样的积累中,生产资料占的比重相对地要小些。马克思指出:“剩余生产物是以什么比例分割在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之间,那要看资本的平均构成而定。资本主义生产越是发展,直接投在工资上面的部分,相对地说,就会越是小。”②马克思这里讲的是资本主义生产,但是,就其基本方面来说,在一定条件下也是适用于社会主义生产的。
在这方面,我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③我国经济落后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是我国经济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的技术装备程度还比较低。虽然,全国解放后,我国生产人员的技术装备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就现有的技术装备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的国家。这种状况不仅对我们当前的生产有影响,使我们社会生产中消费品生产必须占有较大的比重,否则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同时也不能不影响我国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过程。既然现有生产中劳动力占有较大的比重,那么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状况,总的说来,也不会与生产现状有极大差别。这首先是因为我国现在的经济技术水平比较低,必然会使我们能用来积累的追加的生产资料相对地少些。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同样的积累,在我国经济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劳动力占的比重相对地要多些。我们当然要努力改变经济技术落后状况,为了实现这点,迫切地要求重工业的优先发展,以便更快地以最新技术改造整个国民经济。但是,应当看到,一方面,重工业的发展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毛泽东同志说过:“随着农业的技术改革逐步发展,农业的日益现代化,为农业服务的机械、肥料、水利建设、电力建设、运输建设、民用燃料、民用建筑材料等等将日益增多,重工业以农业为重要市场的情况,将会易于为人们所理解。”又说:“如果我们的农业能够有更大的发展,使轻工业相应地有更多的发展,这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会有好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④另一方面,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为了保证扩大再生产正常实现,必须以农业为基础,保证消费品生产有迅速的增长,也就是说要保证农业和轻工业有迅速的发展。
其次,从消费方面来看。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积累本身不是目的,它的根本目的是为充分满足人民的消费奠立更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要在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保证人民生活得到不断的改善。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全国解放以来,在生产不断增长的基础上,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是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所不能做到的。但是,就我国目前来说,人民最必需的消费品的绝对消费量还是比较低的。
我国是一个拥有六亿五千多万人口的大国。人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但是,从提高人民的消费方面来看,人口众多,也就要求消费品有更大的增长。我国人民消费水平每提高1%,对于消费品数量的需求是惊人的。同时,还要估计到我国人口增殖的因素。我们把原有人口的消费的增加和新增人口的消费的增加合起来,每年需要增加的消费品数量是相当大的。这里还不包括工业用粮和国家后备的增长,以及劳动力工种变化对粮食需求的增长,等等。如果把这些因素包括进去,要满足这样巨量的需求,没有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显然是不行的。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虽然很快,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我国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需要。为了使人民生活得到适当的改善,就要保证消费品生产有迅速的增长。
上面是就消费的绝对量来说的,下面我们再看看我国人民的消费品构成。
人们的基本生活资料——食物的来源,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只能是农业,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的主要部分,也都只能是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但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里,人民的消费品构成仍然有一定的差别。一般说来,在经济落后和消费水平较低的国家里,消费品中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相对地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里,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在全部消费品中所占的比重相对地要小些,而以重工业产品为原材料的消费品则相对地占有较大的比重。根据粗略计算,在1953—1957年期间,我国消费品中吃的部分占62%,穿的部分占15%,用的部分占23%,吃和穿的部分几乎完全是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用的部分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农业来的。这就是说,我国人民的消费品绝大部分是农业提供的。我国供应国内人民生活需要的商品,有85%左右是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因此,在我国目前,相对地说,同额的消费基金对农产品的需求要大些。这种情况不会得到很快的改变。正如上述,我国人民现在的这些最必需的消费品的绝对消费量还比较低,所以今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仍然会表现为对这些消费品的消费的增长上。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我国人民消费水平还较低,消费品构成中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占有极大比重的条件下,加上我国人口众多等情况,农业的状况如何,就不能不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具有特殊重大的意义。因此,在我国目前条件下,不仅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相对地要更多地依靠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同时,积累的增长也相对地要有较大部分依靠消费品,从而也对农产品有较大的需求。所以,与生产发达的国家比较起来,同样的积累额和消费额,在我国的目前条件下,对重工业产品的需求比对农业和轻工业产品的需求相对地要小些。因此,为了更好地处理积累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农业和轻工业就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
关键在于迅速发展农业
为了要说明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应有怎样的发展关系,还要进一步弄清楚我国农业的现有状况。我国农业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全国解放以来,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实现,我国农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我国农业发展的速度,是旧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但是,我国现在的农业生产水平还是比较低的。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低,农业技术设备还很少。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很低,与此相联系,我国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商品率就比较低。我们知道,单有农产品总量的增长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农产品商品量的迅速增长,因为只有农产品的商品部分才能用来建立工业和农业之间的联系,才能当作工业原料和城市居民的口粮。可是,为了使原来消费水平较低的农民不断改善生活,使原来耕作技术落后的农业能够进行精耕细作和农业基本建设,在增长的农产品部分中,应当有相当大的部分用在农业本身上。这就使我国目前农产品的商品率在一定时期内难以迅速增长,这就必然要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积累增长的速度。
我们如何来解决上述农业生产水平较低所造成的矛盾呢?显然,根本出路在于迅速发展农业。实践证明,我国农业生产是能够迅速发展的。迅速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加强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重工业部门对农业的支援,在于实现农业的技术改造。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农业具有不同于工业的特点。
农业劳动的对象是活的生物——植物和动物。生物有它自己的生长发育的规律,它的发育和生长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周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自然力来发挥作用。在这方面有许多还是现时人力所不能完全控制的。与上述特点相联系,农业生产同自然环境关系特别密切,要受季节、地域种种条件的限制,这些自然条件有很多也是现在技术条件所不能支配的。这一切就使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它不像工业生产那样可以在短期间迅速增长,也不像工业生产那样稳定。当然,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随着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更加充分的认识,和对自然条件更加有力的控制,农业生产的上述特点会相对地不显著。但是,我们目前处理问题必须立足在现实的基础上。所以,在安排生产时,应当考虑到这些特点。
大家知道,重工业产品,像机器以及煤炭、矿石等,在生产相当发达的条件下,有可能在短期间相当迅速地增长(当然像煤炭、矿石等采掘工业比起加工工业来说,增长也不是很容易的);而农业由于它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却不能像重工业那样迅速增长。因此,假如不对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有意识地预先作出正确的安排和及时的调整,对农产原料的需求的增长,总会比它的供给增长得更多。这样,农产原料的生产和加工这些产品的生产设备之间的不相适应,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就一定会出现,而且生产越是发展得快,矛盾也就越是突出。假如对这一矛盾没有正确的处理和解决,不仅扩大再生产不能正常实现,而且现有的生产过程也可能遭到不良的影响。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为正确解决这一矛盾
(即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对商品粮食和农产原料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所影响的农业生产增长速度和不稳定性的特点之间的矛盾)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业(社会主义制度已扫除了农业发展的资本主义的限制);同时,要建立这些物资的强大的国家后备,把它作为有计划调节经济、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的有力手段,使整个国民经济不再因农业的状况而发生巨大的波动。马克思就曾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开始就会这样调整生产,以至逐年的谷物供给,比较起来,最不受气候变动的影响。生产量(供给)与需要,将有合理的调节”⑤,但是,为了要建立强大的国家后备,没有农业生产超过现有需求的迅速的增长,显然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在我国具体条件下,无论积累的扩大和消费的增长,都相对地对农业提出更大的要求,可是“我国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生产水平,现在是很低的,而国家对于这些物资的需要却是一年一年地增大,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⑥。这一矛盾在我国表现得比较尖锐和突出,可由下列事实说明,这就是,我国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总是随着农业的丰歉而出现较大的波动。这一方面说明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极端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这也不能不是我国农业状况落后这一矛盾的尖锐程度的反映。毛泽东同志早在1955年就曾指出这一矛盾的尖锐性,他指出我们若不解决年年增长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一般产量很低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我们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⑦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说:在我国具体条件下,为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积累和消费的相互关系,为了既有国家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又有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关键问题在于迅速发展农业。只有以农业为基础,抓住农业这个基本环节,充分运用已有的工业力量,加速农业的技术改造,保证农业得到迅速的发展,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高速度的发展。
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2页。
②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2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93页。
③《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36页。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37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016页。
⑥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2页。
⑦同⑥。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北京举行玉米螟学术讨论会
最近,中国昆虫学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筹备会、北京市昆虫学会联合举办了玉米螟专题学术讨论会。会上广泛交流了防治玉米螟的工作经验,讨论了如何提高技术水平和今后继续深入研究等问题。
首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研究员丘式邦作了“国内外研究和防治玉米螟的进展情况”的介绍。他指出,玉米螟是世界性的大害虫,不仅直接危害粮食生产,同时影响畜牧业的饲料生产。由于玉米螟的食性杂、分布广、发生世代不一致等复杂因素,消灭玉米螟成为许多国家长期研究而难于解决的重大问题。接着,他分析了国内的研究和防治情况,并且提出了如下的意见:(1)过去我们对玉米螟了解得很不够,许多基本问题还没有弄清楚,尤其缺乏科学数据,很难掌握它的发生规律,今后必须深入研究,摸清底细,才可以为提高水平建立基础;(2)我国情况和其他国家相似,无论研究或防治,一般偏于当场见效,而在长远设想方面则考虑较少,因而形成了年年需要防治的局面,今后必须从根治的理论上寻找捷径;(3)只有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重点地突破几个主要关键,才有可能消灭玉米螟。不仅要求昆虫学工作者深入研究,更希望化学、物理、微生物等方面的专家密切配合,共同研究。
在防治经验方面,大家认为颗粒剂是当前在生产上省工增效的经济办法。关于处理越冬的防治措施,局部地区大力实施,做得相当彻底干净,但其作用仅能压低虫口,不可能根绝虫害。大家还认为,抗虫育种的研究在我国还是空白点,需要深入研究。
在越冬防治和综合防治问题上,与会者展开了争论。有人认为越冬防治费工太大,且有漏洞,不宜大力推行。有人说此项方法对压低虫口确有成效,直接影响第一代玉米螟的发生,有必要大力推广。第三种看法是: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越冬防治,而且在技术措施上,内容越来越丰富,因此放弃不用值得考虑,可以根据气象变化,因时因地结合本地的习惯去进行,当然其他方法也要配合进行。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关于保花保果与疏花疏果的讨论
《浙江农业科学》1961年第六、七期发表了两篇关于保花保果、疏花疏果的文章。
吴光林在《保花保果与疏花疏果》一文中认为:落花落果是由于果树营养不足造成的,并非果树的本性。因此,只要加强栽培措施,改善花果营养,就可以不断提高座果率,逐步接近于朵朵花结果。但是,在栽培条件还不能适应座果需要时,适量早疏可以防止由于后期落果而浪费养分,这较之在同样条件下不疏花疏果,可以增加产量,提高果的品质。所以,他认为:在这种特定条件下,正确应用疏花疏果措施,对保花保果,增加产量,是可以起积极作用的。
吴耕民在《我对果树疏果的一些看法》一文中也赞成疏果。他认为:一般地说,植物所开的花是会朵朵结果的。但是,有的果实会早期流产或半途夭折,这是由于受到先天或后天的各种原因的影响。因此,与其任它“自疏”,先后落下,不如人工有计划地进行疏果,这样可以减少生理落果的养分损失。其次,疏果对栽培大果优良品种更有必要。如果对大形品种的果实不疏果,那就会使枝叶的运输力、负担力和同化力与果实不相适应,其结果必然会出现落果极多或者果实形小的现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