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9月3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山西通讯

参加劳动 联系群众 钻研科学
——记全国植棉能手曲耀离的生产研究活动
中共运城县委通讯组 本报记者 莎荫
全国植棉能手曲耀离,现在是山西省运城县龙居公社的副主任。他当劳模十来年,不离劳动,不离群众,不离科学。社员们说他是“扎根正不变色”的老模范。
庄稼人的本色
曲耀离既是公社干部,又是南庙大队第十四生产队的社员。提起曲耀离的劳动,不要说南庙大队,连周围几十里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从1951年被评为全国植棉模范以后,参加体力劳动更加积极。他经常起早摸黑,废寝忘食地钻在地里,看着棉花生,扶着棉花长,从种到收的一百八十多天中,他像照管小孩一样照管棉花。
这还是今年6月中的事:正是棉花现蕾浇水的要紧时刻,山西省棉花科学研究所的王辅成和曲粹甫找曲耀离研究问题来了。他们知道曲耀离大清早不会在村里,就凑了个吃早饭时分,一直到家来找他。不想刚进门,就听见曲耀离的妻子正向孩子发牢骚:
“……人里头少有你爸这号人,天天吃饭都得请!”
客人们已经猜出曲耀离不在家,可还是问了声:“耀离还在地里呀?”曲耀离的妻子先让客人坐,后来又向客人指着饭桌说:“常是这样,烧熟晾凉,耀离一年吃这‘回锅饭’就没个数!”
两位专家等了近一个钟头,曲耀离还没回来,曲耀离的妻子看见客人等得有点着急,打发孩子到地里把他找回来。曲耀离一进门,两位熟朋友就打趣地说:“当模范还能不吃饭吗?”曲耀离笑了笑说:“消停的买卖,紧趁的庄稼,迟吃一顿饭没什么,可这水要浇不好,今年的棉花一定要受影响!”
曲耀离就是这样成年累月,不知疲倦地和社员劳动在一起。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以后,曲耀离当了公社副主任,按说他担负的社会工作繁重,劳动少点也不足为怪。但是,曲耀离硬是把好多工作捎带着干了,大部分时间还是花在他的棉花地里,他亲身参加劳动得来的工分,是和一般社员不相上下。1958年他做了三百二十二个劳动日;1959年做了二百九十五个;1960年做了三百个;今年1至8月又做了一百九十三个。三年零八个月,平均每月做劳动日二十五个以上。
有些好心的社员,常常劝他多歇歇,有的社员还给他说过这种“体己话”:“你这么大的年纪了,又当主任,又是劳模,对生产工作招呼着就行了,为啥还那样没黑没明的干呢?”曲耀离听了这话,总是笑笑说:“劳动是庄稼人的本分,天天劳动还作务不好田禾,如今,又要指导生产,自己不下地,不能看地、看天、看庄稼,咋能说到点子上?”
社员的知心人
曲耀离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倒不是因为他年纪大,或者是有什么非凡的本领;而是因为他既坚持劳动,坚定地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他常说:“众人是圣人,依靠大家事事能如意。”他和大家一块作务棉花的时候,从来不凭自己的经验,轻易地决定什么东西,或者强要别人按照他的想法去办事,总是耐心地听大家意见,用群众的办法丰富自己的办法。给棉花施追肥,这原本是曲耀离的拿手好戏,照社员的想法,这就用不着研究,曲耀离说咋办就咋办。可是曲耀离还是和队长、作业组长、老农商量了又商量,结果就听到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大家肯定了他的多施、勤施、隔沟施肥的主张,但是还提出他没有想到的东西——根据今年棉花前茬薄厚不一的特点,对三类苗应早施肥,狠施肥。照这样办了以后,效果较明显,原来的三类苗很快消灭了,整个棉田的苗架都长得整整齐齐,结结实实。
这类事,在曲耀离身上不是一件两件。今年的虫害比往年多,可是曲耀离种的棉花没给虫吃。曲耀离说,这是大家出主意,社员一条心,狠防狠治的缘故。今年棉花虫害确实是挺厉害,特别是后期的“造桥虫”,到8月初,他们都治过十二次了,还在蔓延。有个别社员泄气了,说:“这算把力费尽了!”那时候,曲耀离也觉得不好办,不过他心里有个底:人多主意高,和大伙商量定能找出个门道来,找大家出出主意吧。正这么想,公社党委副书记谢望岳来了,耀离向他说明打算,他就连连说对,马上召开了社员大会,让大家提意见。大家讨论了一阵,90%的社员都表示要坚决把虫害治到底。社员马仲三还说:“我们搬倒油瓮拾芝麻!不彻底治虫,秋桃就完了,一株少成三个桃,一亩就是一万二。按一百五十个桃剥一斤籽棉计算,就要少收七十来斤。有人怕用药多,摊大成本,其实一亩地也不过十斤‘六六六’粉,花上块把钱,还用不了二斤皮棉,哪头合算呢?”对于用什么办法治,大家也提出了不少办法:对幼虫用1%和6%的“六六六”粉混合喷打,对蛹和成虫组织社员和学生捕捉。开了会就照样办,又打又捉,不到七天时间,虫害就被治服了。曲耀离负责经管的一百二十亩棉田里就捉出了十五六万条虫。这一下保住了秋桃,发了黄的棉株,几天工夫就缓了一口气,变得青枝绿叶,鲜花朵朵。
曲耀离相信群众,遇事总愿意和群众商量的作风,使社员都感到他平易可亲,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都愿找他商量。天长日久,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社员的“知心人”了。
拜科学家为师
有三十多年种棉花经历的曲耀离,实际经验是很丰富的,从事棉花科学研究的同志都很尊重他。从1952年起,山西省棉花科学研究所就连续地总结他的经验,研究他的技术。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的干部也在1959年来访问过曲耀离。曲耀离的植棉经验,特别是在风、虫、旱、涝的年景下,棉花总是稳步高产的经验,引起了科学工作者很大的学习兴趣。但是曲耀离从不认为这就到了顶,相反,他常常感到自己知道的新东西太少。曲耀离这几年热心地拜科学家为师,学习新的科学知识。
今年春天,设在运城的山西省棉花科学研究所和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为了系统地研究和总结曲耀离的植棉经验,就邀请他去种上三亩棉花,作为他们的学习指导田。曲耀离觉得这是个难得的好机会,既能帮助人家,也能提高自己的植棉技术,于是慷慨地答应了。他怕耽误家里和大伙种的那一百二十多亩棉花,就以家里的棉田为依据,隔几天和专家们共同在一起研究一次。曲耀离认为自己虽然劳累一点,可是学到了许多知识。过去防止棉花狂长,他常是在棉花已经狂了,才用人拉的“镰式中耕器”斩断毛根,可是往往成了“马后炮”。今年从科学家那里学得了新的方法,用灵活的“速式中耕器”防止狂长。科学工作者还告诉他:“棉花现蕾后,遇上雨水过多,不论薄地厚地的棉花,如发现果枝迅速增加或节间迅速增长,就是开始狂长的表现,就得早动手,切断毛根,防止蕾铃脱落。”曲耀离听了这话,觉得有道理。回到家里,就选了六株棉花作试验。七天过后,他又找了另外六株对照了一下,斩断毛根的比没有斩断毛根的,株高平均低五至七公分,而果枝却增加了一点二个,脱铃率减少14.7%。这一下,曲耀离有了办法,便在大田里干起来了。在操作的时候,他又和大家研究,在犁辕上加上“月牙式豁土器”,既能给棉苗培土,斩断毛根,又能埋没小草,收到了一举三得的效果,大大节省了管理用工。这事使曲耀离很受感动,他高兴地说:“人活一辈子,不知道的事情多得很,往后咱还要老老实实向人家专家学哩!”而科学工作者却从曲耀离那里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技术,特别是从棉花的颜色、叶面、生长点看缺水缺肥的办法,更受科学家的重视。他们说:“有了这种本事,对指导棉区的生产意义重大。”
曲耀离学习科学知识是不放松一点机会的。6月初,中共运城县委给南庙大队派了一个叫杜成智的技术干部,帮助曲耀离管理棉花,这可乐坏了他。杜成智刚到,曲耀离就拉他上了地,问这问那。以后,他们上地、回家吃饭的路上或是地头休息,都滚在一起了。闹棉蚜的那几天,曲耀离用“1605”药剂喷打,效果不大,就问杜成智咋回事。杜成智告诉他:“1605”是一种触杀剂,打上后下了雨,或是打不到的地方,棉蚜就不会死。建议他用“1059”,因为这种药是内吸剂,蚜虫一吃棉叶,就会中毒而死。曲耀离懂得了这个道理,就照杜成智说的办,果然很快把棉蚜治下去了。
曲耀离学科学,也不是人家咋说他就咋办。他总是要经过试验才应用和推广,从不盲目听信。今年曲耀离种的岱字棉最多,这是根据专家们的意见,经过试验以后推广的。当初有人说这种棉花不是当地的传统良种,可是他听了专家们的话,作了两年试验,证明是适宜当地生长的好品种,这才大面积种植。杜成智说:“老曲这种认真试验,因地制宜推广良种的作风,是值得我永远学习的!”也正因为曲耀离有这么个特点,人们都说:“曲劳模是个实数人,真值得学习!”(附图片)
姚治华插图


第4版()
专栏:

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的光和热
中共运城县委组织劳模参加生产领导作用显著
本报讯 在领导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的作用,是中共山西运城县委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
解放十多年来,运城县先后出现七个省的和全国的劳动模范。全国植棉能手曲耀离,就是这个县龙居公社南庙大队的社员。这些劳动模范生产扎实,在群众中享有威信。为了更好地发挥劳动模范在农业生产中的促进作用,中共运城县委采用下乡访问、座谈、组织劳动模范参加生产检查和传授技术,以及通过报纸、有线广播传播他们的生产经验等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今年棉花接近下种时一直没雨,运城县委第一书记刘清泉就去找曲耀离、王运升商量播种办法。他们根据天旱特点,提出了低温浸种,先把种籽适时播下,有雨即可种苗,无雨开沟渗浇。县委接受了他的建议,向全县发出抗旱播种的号召,结果保证了全县棉田适时下种。处暑过后,种麦季节将到,县委专门召开了劳动模范座谈会,共同制订了整地保墒、积肥送肥、检修耧型、播期播量、种籽处理、劳力组织等种好小麦的组织工作和技术措施,然后又组织他们到一些生产队亲自传授经验和技术。
劳动模范深入基层传授技术,解决了棉粮生产上一系列重大问题。五月中旬,正是棉花出土的时候,遇上了旱、风、雹灾,地皮板结的厉害,能不能保证苗全苗壮成了群众议论的中心。县委当即组织了以曲耀离为首的十三个植棉能手和技术干部,分组深入以产棉为主的十四个公社进行苗期管理的检查。车盘公社丘家坡生产队有三百八十亩棉田,被狂风暴雨加冰雹打成光杆,队干部和社员都很着急。植棉能手王运升来到这里后,拨开地皮,发现根系很好,生长点还在,有复活力,就建议赶快中耕保墒,结合追化肥,促棉苗真叶发育。这个队根据他们的建议执行,三四天后,果然棉苗真叶吐出。社员们高兴地说:“劳模来的好,真是一场‘及时雨’,浇了苗,也浇了心。”
劳动模范在参加生产领导,传授先进技术的过程中,也互相交流了经验,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自己的生产知识。曲耀离参加一次生产检查后说:过去对棉花捉全苗,巧用水等方面有点研究,但对棉花中耕研究不够,这次和十三个植棉能手以及广大群众共同研究后,丰富了他的植棉经验。9月初,全县各方面的劳模参观了曲耀离的棉田后,一致称赞。植棉能手靳鸿真参观后和曲耀离交谈了几个小时,向他学习碱地捉苗、灵活管理、看苗整枝等经验。同时,大家还根据曲耀离的棉花生长情况,提出了打傍顶、打大叶、打小铃,集中力量攻大桃等管理措施,曲耀离认为这些意见很好。
为了广泛地推广劳动模范的生产经验,今年头八个月中,运城县委先后在春耕、夏收夏种、棉花管理等主要农事活动中,吸收五位劳动模范参加了县召开的三次有关研究生产问题的会议,劳动模范们还通过写信、打电话提出生产应该抓什么的建议。县委把可行的建议,通过发通报、登报、广播等方式传播到群众中去。 (英凯)


第4版()
专栏:

党的领导坚强 公社力量巨大
丰城县战胜洪水庄稼茁壮
今年六月,百年未遇的洪水淹没了二十五万亩田地,由于当地人民的顽强斗争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援,六十多天就消灭灾痕,恢复了正常生产
据新华社南昌29日电 遭受到百年特大洪水灾害的江西省丰城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公社的优越性,经过六十多天的时间就恢复了正常生产,消灭了灾害的痕迹,当地人民把这件事称作是“人间的奇迹”。
今年6月中旬,丰城县城边横港口的圩堤,受到赣江百年未有的特大洪峰冲击决口了。一丈多高的巨浪,汹涌冲向县城和城郊十几个公社的村庄、田野。被淹没的早稻和旱地作物共二十五万多亩。七八天以后,洪水虽然逐渐退了,但十几个公社的农田、村庄,处处伤痕斑斑,庄稼有的抹上一层厚厚的黑泥巴,倒卧在田里;有的在很长时间内淹没在水中。赣江沿岸的农田、洲地,受灾严重的被冲成了河滩,部分生产资料也被冲走了。当地有经验的人认为,遭到这样的特大灾害,要恢复正常生产,不要一两年时间,至少也是一年半载的事。
但是,立秋后不久,离开洪水泛滥仅仅六十多天,丰城县的工农业生产就恢复了正常状况。田野里青秀茂密的晚稻和大豆已有半人多高,齐肩深的芝麻秆上,结满了密密麻麻的荚子;红薯藤蔓,几乎将黄色泥土完全遮盖住。在无边的绿色田野里,洪水浸后经过加工培育出来的早稻,已经黄熟了,人们怀着兴奋的心情,正在那里收割,并在收割后立即准备播种晚秋作物。县城里被洪水冲得坑坑凹凹的街道,已经修复得平平整整了。商店照常营业,工厂也早已恢复正常生产了。在原来受水灾的几十里长宽的地区,已经看不到灾害痕迹了。
丰城县人民谈到在大灾之后能迅速恢复正常生产的原因时,总是首先提到这是由于有了党的领导。当圩堤决口时,赣江洪水像脱缰的野马似的,以每秒六百到一千三百立方米的流量,通过宽达五十多丈的决口,涌向村庄和田野。当时要堵好这个决口,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在这时,中共江西省委书记邵式平来到堤上,亲自指挥堵口工作。他乘了一只小船,迎着风浪赶到决口处,经过仔细观察,他感到直线堵口困难确实很大,便和宜春地委、丰城县委负责人商量,找出了半月形堵口的方法,邵式平并执笔拟了一个堵口断流图。大家按着这个图表作业,减少了洪水的冲力,迅速堵好了决口,汹涌的洪水只好在赣江堤外咆哮而去。
决口堵好了,如何迅速地排除二亿五千多万立方米的渍水?当时只有清丰山排洪道可以利用,但需要四十多天的时间才能排除全部渍水。显然这是不行的。正当干部和群众非常焦急的时候,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又来到了这里。他了解到面临的困难,立即带领宜春地委副书记罗应田、丰城县委第一书记李国军和南昌市委、南昌县委等单位负责人深入现场勘察,决定从清丰山排洪道、小港口排洪闸、官家排洪闸等三处同时排涝,并调来了五百马力的抽水机,加上当地的牛车、脚车、手车配合,半个月便把堤内二亿五千多万立方米的渍水排除了。太阳公社赖家大队七十多岁的老人赖味八,在旧社会里饱受洪水摧残。当他看着一望无边的洪水很快就退下去了,激动地说:“过去洪水来了,国民党的官员带着太太、少爷、小姐逃跑;现在,有了洪水,共产党的领导同志来到了我们身边。洪水呀,洪水!怎奈何得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
丰城县迅速恢复正常生产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有了人民公社这个铜墙铁壁的靠山。渍水排除后,灾区人民公社的首要任务是尽量挽回被渍水浸过的庄稼,要扶苗洗苗,整修水利工程和田塍路面;有些被洪水完全冲坏了的庄稼,还要重种;有些灾情特别严重的生产大队生产资料被水冲走了,农具、耕牛、种子都不够用,真像灾区人民所说的:“困难简直成了堆。”面对这种情况,各人民公社一方面利用集体经济的力量,给予重灾区人民以适当援助;一方面号召没有受灾的生产大队,本着“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帮助受灾的社、队恢复生产。筱塘公社后塘、北下等八个大队在恢复生产中,农具、肥料、劳动力都感到异常不足。在公社号召下,这个公社没有受灾的生产大队挑选了三千多名强劳动力,带着工具,赶到八个重灾区的大队来,只几天时间,就帮助他们犁耙了八千多亩要改种的田地。公社党委还派出了党委副书记李秉福带领了九十多名手工业工人,到灾区修理、制造各种农具三万多件;公社砖瓦厂立刻暂停砖瓦生产,改烧石灰,及时为灾区生产了三十多万斤石灰,使水浸后的田每亩下到十至十一斤石灰。在公社集体经济和非灾区生产大队的援助下,不到半个月时间,八个重灾大队就将被淹的四千多亩早稻田全部种上了晚稻、大豆、芝麻、红薯等作物;还及时种上了四千八百多亩一季晚稻。这个公社不仅没荒一亩田,而且利用湖田洲地,扩大了五百多亩耕地面积。全县遭到洪水严重摧残的二千七百四十多亩田地,都依靠公社的威力改种了晚秋作物。现在,在这些田地里的芝麻快要成熟了,晚稻已在吐穗扬花。社员们心情舒畅地说:集体力量真正大,有了公社这个铜墙铁壁的靠山,不但可以减轻受灾损失,还可以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一人有难万人相帮。丰城县的生产救灾工作,还受到各地人民兄弟般的援助。当丰城县遭灾的消息传出后,上海、浙江、福建、湖南和江西省其他县份,给他们写慰问信,运来了种子、肥料、农具,有的地区还派来技术人员和医务人员。党和各地人民的关怀,使丰城县人民更加充满信心,决心在最短时间内,彻底消灭灾害带来的损失。现在灾区人民正在努力管好晚秋作物,争取晚秋作物有个好收成。


第4版()
专栏:读者中来

谈谈“因地制宜”
——读报有感
孙林
9月15日人民日报二版刊载两篇文章:一篇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顾复生院长的《这里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的农村调查,一篇是湖南邵阳县《九公桥公社明年多种早稻》的新闻。
这两篇东西内容完全相反。在农村调查一文里,作者根据自己亲自调查和反复研究,用事实证明上海市青浦县小蒸地区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根据调查:小蒸地区“每种一亩双季稻要损失三百一十斤至三百三十斤稻谷。与双季稻比单季晚稻每亩增产二百二十斤比较,显然是得不偿失。”而那则新闻,则又用实例证明双季稻比单季稻强。
在一张报纸的同一版面里,刊载这样两篇东西,能引人深思。一个用调查材料证实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一个用实例来说明双季稻比单季稻强。这不禁使人们产生这样的问题:究竟种单季稻好呢,还是种双季稻好?你说种双季稻好,明明是“得不偿失”,你说种单季稻好,事实又是双季稻比单季稻强。这不是互相矛盾吗?不,这并不矛盾,这正说明一个道理:农作物安排要因地制宜。一个地区适合种植哪种作物,要看这个地区的条件,即无霜期的长短,人口和耕地的比例,以及其他特定的自然条件。上海市青浦县小蒸人民公社之所以不适宜种植双季稻,是因为这里无霜期还不够长,劳动力紧张,肥料缺乏,因此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既可提高产量,又可以节省肥料,使劳动时间在全年分布较为均衡,避免劳动力的紧张现象。湖南省邵阳县九公桥公社长冲大队第四生产队之所以适宜种植双季稻,是因为那里每年到6、7月份容易发生干旱,早稻又刚好在这个时期成熟,因此干旱对早稻的影响小,收了早稻以后,还可作两套打算:雨水充足,种上晚稻,如遇干旱,就种上杂粮,如种单季稻,则常常有受干旱的危险,产量又低于双季稻。
所以,我们对许多事物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当从具体条件出发,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我很希望各地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组织一批人力,运用因地因时因人因物制宜的原则,和广大农民群众密切结合起来,对一些人民公社作一番认真的调查研究,以便合理制订作物种植规划,达到增产的目的。


第4版()
专栏:读者中来

一篇好的农村调查报告
杨伯顺
读9月15日人民日报二版发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顾复生院长写的“这里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一文,感受很深。希望今后更多刊登这样有事实、有分析、有结论的调查报告。
我的家乡是上海宝山县,情况基本上与青浦县相似,农民也这样说:不看条件种双季稻和多种麦子,是明增暗减,得不偿失,“田也越种越死”。我读了顾院长的报告,对这几句话有了进一步的体会,觉得农民几十年来积累下来的经验,确实是不应忽视的。老农要少种双季稻,多种绿肥是有一定道理的。像吴淞、宝山一带,近几年来过多地种了双季早稻以后,第二季晚稻往往因为天气过冷和肥料不足而生长不良;而早稻,因为没有结束下霜季节就下了种,秧苗成活率也不高,人工花费很大;又由于收种季节农活过分集中,劳力十分紧张,有顾此失彼的情况。据老农说:种单季稻不但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亩产量,而且因为多种绿肥,肥料不足和劳力过分紧张等问题,就解决了,土地也越种越肥沃;在种绿肥的同时,也可种一部分麦子和蚕豆。单季稻和麦子或蚕豆合起来,亩产量并不比双季稻的亩产量低,但成本低了,劳力不需要那么多了,这样可以有时间从事其它的劳动,增加社员的收入。
顾复生院长的这篇调查报告说明了实际问题,也提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因此是一篇有重大价值的调查报告。我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和科学研究工作者深入基层后,多写些有份量的调查报告。


第4版()
专栏:

喜在心头
辽宁金县三十里堡人民公社红果大队第二生产队社员晾晒“马牙”玉米。
新华社记者 高国权摄
河北高阳县北晋庄公社佐庄大队的女社员,观看丰收的谷子。 
袁浩、国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