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9月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游记

博格达冰山纪行
王甡生 徐邦
我们随着高山冰雪考察队从乌鲁木齐出发,东行七十多公里,就渐渐靠近天山东部的最高雪峰——博格达冰峰。举目遥望,那冰峰像一座银色的巨塔,高高地插入碧蓝的天空;朵朵白云簇拥着冰峰,时而像飘拂的缎带,时而像盛开的白荷。博格达四季飞雪,在它的周围,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冰川。在海拔四千米的地方,有一条银色长带从东向西,将高峻雄伟的博格达冰峰拦腰截断,这就是长达五千多米,宽二千多米,厚一百多米的巨型冰斗冰川(注)。据说这条冰川在几十万年前就形成了。冰川的融水一支流向南疆的达板城,一支流入北疆阜康县的四工河,灌溉着山下数十万亩良田。
冰川是由雪粒形成的。在厚厚的雪粒下面,千百年积雪的压力,和时冻时融的热力作用,形成巨大冰层。冰层顺着山势向下推移流动,到雪线以下,就化为流水,汇成河流,登上冰川,眼前展现一片晶莹洁白的冰雪世界。只见百十道寒流,顺着冰川低处的冰崖飞泻而下。那由于冰雪消融形成的冰面河,那横搭在冰沟上的冰桥,那奇妙的冰蘑菇、水花四射的冰喷泉,水色碧绿深不见底的冰井,……真是陆离光怪,仿佛走进了神话世界。
在坚硬的冰面上,冻结着无数的冰碛石,大的如房屋,重约二三百吨,小的用两个指头就可拾起。这些石块都是冰川运动时从山上推下来的。冰川运动用肉眼是看不出来的,需要在冰川上立上花杆,通过经纬仪逐日观测花杆位置的变化,才能求出冰川运动的速度。冰川下面拔海三千米的地方,有许多冰碛物和冰碛湖,这些冰碛石和冰碛湖相距冰川约三十华里。冰川大量退缩一次,在冰川下面就会出现一个冰碛湖和冰蚀湖。考察队员们说,近五十年来,由于气温较高,雪线上升,这一带的冰川正处在后退阶段。
在博格达冰峰下面,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冰面湖,这些湖像一颗颗蓝宝石,镶嵌在博格达腰旁。我们看到一座冰湖,方圆足有一平方公里,湖周环绕着一道宛如白玉筑成的冰坝。冰山湖分水面湖、冰碛湖、冰蚀湖三种,一般位于拔海三千多米的地方。冰面湖嵌在冰川上,冰川表面是高低不平的,一些积聚在低洼地方的冰融水,受到阳光蒸发,对周围的冰川发生溶蚀作用,逐渐就变成了湖。冰碛湖和冰蚀湖在冰川下面的雪谷中,冰川向前运动时,将它前面堆积着的冰碛石向下推成一道半圆形的高岭,冰川后退以后,冰雪融水注入洼地,日久变成了湖。冰山湖在春秋冬三季为冰雪复盖,下面是半冻结状态;夏季消融为蓝色的湖。冰碛湖和冰蚀湖散布在靠冰融河附近,最近只相隔几十米,每个形状都是三面高一面低的圆椅状,低处又紧对着河水,利用价值很大。只要在冰湖前的低洼处修成联河渠道,使湖水通向河流,再筑成拦湖坝,装上闸门,用时放水,不用时蓄存起来。那时,每一座冰湖都将变成一座天然水库。
贴在平缓的冰河面上,可以听见河下响着潺潺的流水声。这是冰川里河水的流水声,这种河叫冰中河。冰层中为什么会有河流?原来冰川是由一层一层的冰逐渐堆积起来的,冰层中间有一定的空隙,冰上河从冰面上流到冰川裂缝中去,沿着冰层向前流动,便变成冰中河。冰中河并不只在冰川中间流动,有些是从冰舌面上流出来,有一部分遇着冰川中间的裂缝继续向下流,又形成了冰下河。
顺着冰川往下走,见到一个很大的冰洞。冰洞长约二百米,高三十米。一进洞,宛若进了一座绮丽的水晶宫。你看,那洞顶上垂挂着各种形状的冰柱,长的约一二丈,粗如臂膀,小的也有一尺左右;下面林立着数不清的冰树。人们在冰林中穿行,一不小心碰坏一支冰柱,就像摔碎玻璃那样,发出清脆的响声。在这里,人们找到一条光滑的冰走廊。从冰走廊向里走,最初觉得凉爽宜人,不久即感到寒气逼人。这里终年得不到直射阳光,冰块有的坚如大理石,有的形如孔桥式涵洞。冰壁上的冰纹,有的如粼粼水波,有的又像那镶嵌在壁上的片片树叶。考察队员们解释说,冰中河向外流动,流出冰川外的河水对四周的冰川不断溶融,就形成冰洞。冰洞内部的冰体在慢慢消融,不断滴水,洞内便出现了各种奇异的景象。
冰山上有着各种耐寒的动植物。在冰面上,到处可以见到一种黑色蜘蛛。有着灰褐色羽毛红嘴巴的山鸟,成群结队在冰面附近觅食。飞鸣而过的雪鸡,黄嘴白肚花翅膀的水鸭,是这里山坡和冰面湖上的老住户。在三千七百米高的冰面上,我们还捉到一只花蝴蝶。这种蝴蝶两翼干燥透明,很像蝉翼,翼上没有粉末,只有斑斑点点的花纹。山地的向阳坡,是各种植物生长的好地方。在拔海三千八百米雪线地带的冰坡上,我们看见许许多多的雪莲。微风吹来,雪莲散发出菊花似的清香。
考察队经过三个多月的实地考察,证实博格达一带的冰雪储量十分丰富。大小冰川有二十多条,冰川的厚度平均在一百米以上,一般有几公里长。将来,人们根据冰川的地形,它的积累消融和运动情况,或用人工黑化冰川加速消融,或在冰面上开沟加速流量,或在冰川前拦坝建立高山水库,或用人工降水使冰川增厚,让冰川按照农业季节的需要来消融和积累。在那些冰面湖上,人们还将修渠道,装闸门,使湖水奔腾出山,流向那辽阔的草原,流向那肥美的农田……。人们正在迎接那光辉艰巨的劳动,绚烂的前景就在前面。
注:冰斗冰川:位于山窝间的冰川(附图片)
开发天山的冰雪资源
       新华社记者 徐 邦摄


第6版()
专栏:百花园

晋剧的源流及其特点
杨并
晋剧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在山西省称为中路梆子,娘子关以东、长城以北及京津一带称为山西梆子,也称晋剧。
关于晋剧的形成,没有书面史料可考,但有两种传说:一说晋剧是由蒲州梆子(蒲剧)吸收了晋中地区民间艺术、民间歌唱演变而成。这一说的佐证是:在百年之前,晋剧演员是以蒲州籍演员为主。如盖蒲州(王永祥)、小雁秋(冯安荣)、万人迷、三盏灯、老一千红等,均是南路人。群众中有“蒲州娃娃是地道货,本地戏子不吃香”的说法。因此,办科班也是招收蒲州娃娃,请蒲州籍教师。迨至近百年来,才有黄芽韭(姓郝名不详,著名小旦、汾阳籍)、抓心旦(寿阳籍)、盖晋阳(榆次籍)、贵儿红(祁县籍)、高锡禹(名鼓手、祁县籍)、万金子(名拉胡胡的、文水籍)等一批中路名艺人出现,逐步代替了蒲州籍演员的演出。在表演艺术上,虽有所发展,但道白仍用蒲音,科班中仍要聘请蒲州籍教师。现今凡五十岁以上的晋剧演员,都学用过蒲白。晋剧和蒲剧的绝大部分传统剧目,是基本上相同的;演出场面大致一样;乐曲唱腔锣鼓点等,也有许多类似之处。
另一说是这样:晋剧与陕西同州梆子关系很大,因为同州梆子的老唱腔,与晋剧老调很近似。在丁果仙同志学戏时期(距今约四十年左右),还有同州教师或陕西教师。如果说蒲州梆子与同州梆子有相当关系的话,晋剧也会有一定关系。老艺人们都说:晋剧、蒲剧、北路梆子与同州梆子的老唱法,都差不太多。
根据以上二说,虽无足够的资料来证实晋剧的形成问题,但它是与蒲剧、北路梆子以及陕西同州梆子是同一源流。今天晋剧因为与晋中地区人民结合,已经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剧种,成为戏剧坛中的百花之一,流行在山西中部、河北北部以及内蒙古、陕北等广大地区。
晋剧有北方戏剧的许多特点,既有慷慨激昂、粗犷健壮表演历史故事的大戏,也有短小精干优美健康的民间故事小戏。据1957年的调查,过去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共有四百六十余个,现在经常上演的剧目,约二百个左右。从内容上看,以反映民族斗争、阶级斗争、忠奸斗争的剧目为主。如《杨家将》、《明公断》、《黄鹤楼》、《庆顶珠》、《梵王宫》、《串龙珠》、《金沙滩》、《告御状》、《八件衣》、《九件衣》等剧目。
这一些剧目都有自己的特色,如《庆顶珠》(《打渔杀家》)一剧。晋剧是以不画脸谱的花脸扮演萧恩,这样表现草莽英雄粗犷爽利的英雄形象,具有独特的风格。晋剧《庆顶珠》中,没有教师爷这个角色,但对丁郎狐假虎威欺压良民的狗腿子形象,极尽嘲讽之能事。在其他若干戏剧情节的安排上也和《庆顶珠》一样,多以适应劳动人民的欣赏要求为主,如《黄鹤楼》中的“闹楼”,《八、九件衣》中的“闹堂”,《回荆州》中的“闯宫”。晋剧中也有许多轻快精彩动人的折子戏,如《凤仪亭》中的“小宴”,《明公断》中的“见皇姑”,《汴梁图》中的“杀宫”,《梵王宫》中的“挂画”,《日月图》中的“买画劈门”,《白花亭》中的“赠剑”,《白蛇传》中的“断桥”,《少华山》中的“烤火”,《海神庙》中的“访白袍”,以及《疯僧扫秦》,《张道宏退亲》等折子戏,都有它独到之处,表演手法是细致入微的。
晋剧前辈艺人,有许多流派,如老十三红(锦云)在老生唱腔表演上的创造,盖天红、十四红在须生唱腔上的发展,老三儿生(孟珍卿)对小生表演唱腔上的改革,毛毛旦、田桂子对旦角唱腔的提高,当时都是自成一家。后来丁果仙同志从事舞台生活以来,对晋剧唱腔、道白、表演等方面,经过长期钻研,努力学习,使晋剧表演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在青衣行当中,牛桂英同志根据自己的条件,创造了甜润婉转的唱腔,程玉英同志以嗨嗨之腔在晋剧中独树一帜。现在的青年须生演员有争学丁派之风,青年青衣演员,争学牛、程唱腔。这些青年演员,已在观众中初获好评。
晋剧多以唱腔来表达戏剧情节,如《打金枝》、《明公断》、《蝴蝶杯》、《出唐邑》、《斩子》、《芦花》等戏,经常用大段唱词来表现戏剧情节,有些对话,亦用对唱来代替对白。在大段唱腔中的板类,大体分为四股眼(4/4)、夹板(2/4)、二性(2/4)、流水(1/4、2/4)等,这些唱腔相互转化。在各个节奏不同的唱腔中,各行当均有不同唱法,又有紧、慢、高、低、喜、怒、哀、乐之分,并与各种花腔、二音子(鸣腔)配合。有表现沉闷或激动情感的介板,表现悲哀痛苦心情的滚白,唱腔是变化多端的。一般用真嗓(本音)来唱,吐字比较清楚,情感比较饱满,结合表演也较容易。
晋剧的技巧表演,也是相当驰名的。计有:翎子功、鞭子功、梢子功(即甩发)、翅子功(即帽翅)、椅子功、喷火、耍茶碗、耍撩牙、耍头巾。以上这些特技,有些是因为剧目停演,特技未继承下来;有的正在组织青年演员学习。其中继承下来的一部分,也还须从功底上继续刻苦学习。
总之,晋剧的艺术遗产,是相当丰富的。山西省文化局在近年来作了不少工作,现在正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有计划地组织青年一代,认真学习并发扬光大。(附图片)
田桂兰在《含嫣》一剧中扮演的含嫣   顾 棣摄


第6版()
专栏:历史人物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征言
三百多年前,正是明代末年,江西出了一位名叫宋应星的科学家。他根据当时的生产状况,写了一部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这部书按着吃、穿、用的生产作业部门,分为十八卷。讲食品生产的,从粮食的耕种、收割到加工;从制盐、制糖、榨油到酒、曲的制造,占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关于人们生活中居重要地位的衣服、染色两项,也占了七分之一的篇幅。讲手工业生产的,谈到砖瓦、瓷器、纸张的制造,五金的采冶,石灰、矾石、硫磺和煤炭的利用,铜铁器具的锻铸,车船的制造,以及朱墨、珠宝的制造和采取。《天工开物》这部书总结了明以前有关农业、手工业的生产经验,成为研究古代生产技术的完整资料。
宋应星和当时的许多文人一样,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参加过科举,在江西做过教谕,后来又当过安徽亳州的知州。但他看到当时的文人中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习气,很不以为然。他曾气愤地说:富家子弟,把劳动的人民都看成是囚犯,读书人更轻视农民。但他们每天早晚要吃两顿饭,只知道它的味道,却忘了它是怎样来的!他出生的江西,是当时农业、手工业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宋应星生长在农村,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农业生产。同时,江西也有不少的手工业。就矿业来说,萍乡有丰富的煤、广信(今上饶县)有铜,至于瓷器,景德镇更是全国瓷器的中心。造纸业在江西也很兴盛。宋应星有机会看到生产的情况,这为他写作《天工开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农业、手工业的生产,人是主要的劳动力。《天工开物》许多地方提到劳动力的安排是否得当,关系着生产效率的高低。农业上离不开水利,《天工开物》里讲到灌溉用的水车,如:筒车、牛车、踏车、拔车、桔槔等的制造和利用。也提到如何利用风车车水救涝的问题。手工业上讲到煤炭,说明它的品种、功用和采矿的方法。
《天工开物》提到的生产工具,农业上有犁、耙、锄、耨等,这些都比宋元时代有了进步。手工业方面,用了机械,书中提到制盐的有凿井机、吸卤机,制糖的有糖车,制油的有榨油机,纺织的有花机和腰机。这些有的是明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有的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革新。
《天工开物》全书,贯串着一种特别注意数据的精神。我们看到很多的古代文献,对数字概念,非常模糊,数字观念,也极不正确。说数量总是“数十百千万”,论速度常是“瞬息千里”,讲效果则是“药到病除”。宋应星却不然,对生产上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特别注意。《天工开物》的记录:第一留心生产的时日。如用龙骨水车灌田,每人每天可灌五亩,用牛力可以加倍。又如治丝,每人每天可取三十两,包头丝只取二十两。第二重视单位产量。如论制油说,胡麻与蓖麻子、樟树子每石得油四十斤。莱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苔子每石得油三十斤,但子饱满,榨法精的,仍可得四十斤。如果储藏了一年,就榨不出油来。第三注意工具的尺寸和效率。如糖车和榨油的用具,一切都有详细的尺寸。如磨面用的磨,由于石质的不同,磨面的效率也不相同。为了提高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必须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宋应星这种注意数据的科学精神是前人所没有的。
宋应星把生产条件的劳动力、工具、技术看成是一个整体,总结了生产技术的经验,提高到科学理论的认识,还驳斥了许多没有科学根据的迷信。《天工开物》里,可以找到很多有关物理、化学、生物、矿物学的知识。宋应星是一位博通各门生产技术的科学家,《天工开物》也是具有高度科学性的卓越著作。(附图片)
启雄 插图


第6版()
专栏:知识小品

谈霜冻
江彦文
在秋高气爽的季节,有时突然出现霜冻,严重时,可使丰收在望的庄稼失去了生机。
一般人常常易把“霜冻”和“霜”当成是一回事,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霜”是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物体上凝结成的一种白色小冰晶,农民称之为“白霜”。有时由于空气中水汽较少或其它原因,作物已经受冻,但却没有出现这种白色的小冰晶,这种现象就是“霜冻”,一般称为“黑霜”。发生霜冻的时候,可能有霜,也可能没有霜,对作物造成危害主要是低温的影响。低温影响了作物正常的新陈代谢机能,因而引起作物受害或死亡。
根据发生条件的性质,霜冻可分为平流霜冻、辐射霜冻两类。平流霜冻主要是受大范围天气变化影响而发生的,它与冷空气的入侵有关。大量的冷空气由北方水平地流动过来,经过的地区温度迅速下降,因此形成霜冻。由于冷空气入侵的地区广,持续时间也长,对霜冻地区的危害也最严重。辐射霜冻主要是受地方性自然条件的影响而发生的,它与土壤,植被夜间的辐射冷却有关。在晴朗有微风的夜间,由于植物表面大量向外辐射热量,致使近地面层空气温度降低而形成霜冻。单纯的辐射霜冻因强度较弱,对作物的危害较轻。
一般较常见的霜冻是受平流、辐射两种作用综合影响而形成的。冷空气从北方侵入,在温度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加上夜间地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霜冻,称平流辐射霜冻或混合霜冻。这种霜冻由于降温剧烈,对作物危害最大。
秋霜叫做初霜,春霜叫做终霜。各地初、终霜冻日期有先有后,每年也不相同。东北、内蒙古一带初霜冻出现在9月上旬—10月上旬,终霜冻出现在4月中旬—5月中、下旬,无霜期在二百天以下。华北一带初霜冻出现在10月上旬—11月上、中旬,终霜冻出现在3月中旬—4月上、中旬,无霜期为二百天到二百五十天左右。长江流域一带初霜冻出现在11月下旬—12月上旬,终霜冻出现在2月下旬—3月中旬,无霜期为二百五十天到三百天左右。从全国来看,无霜期是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由沿海向内陆逐渐缩短。
霜冻的强度、持续时间,主要决定于当时的天气条件和地形、地势、地表性质等自然条件。霜冻一般的在晴朗、微风,空气湿度不大的夜间形成,所谓“纤尘不动天如洗,万籁寂寂月共霜”,正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地形不同,出现霜冻也会有很大差别。一般是南坡比北坡霜冻重;低洼的谷地比平地和坡地的霜冻重,所以群众有“雪打高山霜打洼”的说法。这是因为冷空气密度大,容易从高处流向低洼的地方,洼地风速小,冷空气在那里集聚得越来越厚,所以形成的霜冻也特别严重。此外,土壤性质对霜冻强度影响也很大,干燥疏松的土壤因热容量小,导热性差,夜间热量损失快,而且不易从较深的层次中得到补充,因而容易形成较重的霜冻。
具体的防霜方法很多,运用比较普遍的是,熏烟法:在霜冻即将来临时,通过燃烧杂草、化学药剂而形成大量的烟幕,既削弱了地面辐射,不利降温冷却,同时烟幕中的烟粒,有利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从而放出一定热量增高了温度。灌水法:在霜冻来临的前一天,将田地灌水,由于水的热容量大,降温较慢,使灌水后田地温度不致很快下降,由于灌水的关系,水分蒸发加大,土壤上层空气湿度增加,地面的热量不容易失散。复盖法:在小面积的经济作物或蔬菜地里用干草或草帘泥碗等物复盖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第6版()
专栏:祝你健康

怎样增强脑力?
曹家骥
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用脑子。脑子包括大脑、间脑、桥脑、延脑和小脑五个部分。平时人们所说的用脑子,是指大脑。大脑分两个半球。人的大脑半球最发达,表面上有很多沟和回,使大脑的表面的面积增加了好多倍。大脑的总面积有2000——2500平方厘米。大脑两半球的表层叫做大脑皮层。大脑皮层里有许许多多的神经细胞,我们就是依靠这些神经细胞来保持机体同外界环境的紧密联系;调节和管制人体各个器官的活动。
大脑皮层的活动,包括兴奋和抑制两个过程。当身体里面和外面有刺激的时候
(这些刺激包括声音、光线、形象、语言等等),通过神经传到大脑皮层里,使大脑皮层的一部分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保留这些刺激的痕迹,加以记忆,并进行分析和综合,然后经过推理和判断,再由神经传出去,支配人体的各种行动。在正常的时候,兴奋和抑制活动总是保持平衡状态的。兴奋过程经过一定时间就会转为抑制过程,同时,抑制过程也可以转为兴奋过程。如果大脑皮层的正常活动受到破坏,就会损害脑力,影响记忆,时间长了还会发生神经衰弱和癔病(即歇斯底里)等神经官能症。
为了增强脑力,加强记忆力,必须加强对脑子的保护,不使它受到损害。
怎样增强脑力呢?大家知道,人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机体,身体上任何一部分有病,都可能影响大脑皮层的健康。因此,要保护脑子,首先要使身体健康。要想使身体健康,最积极的办法是经常加强体育锻炼和适当地参加体力劳动。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能增进大脑皮层对于各种外界刺激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加强大脑皮层对肌肉和内脏器官的控制能力,而且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率,增进整个身体的健康。
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是有节奏有规律的,所以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也应该有节奏,有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经常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平衡状态。
培养对工作的兴趣,也是增强脑力的一种有效办法。大家知道,当人们从事某种工作的时候,在大脑皮层里有关的神经细胞就处在兴奋状态,而与这种工作无关的神经细胞,就进入抑制状态。因此,我们进行工作的时候,对工作兴趣越高,越专心致意,在大脑皮层中有关神经细胞的兴奋程度就越强烈,其他无关的神经细胞的抑制程度就越深。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工作,就好像置身于无人之境,感觉不到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这样,就能增强脑力,集中全副精力做好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