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9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蜀道奇
郭沫若
李白曾作《蜀道难》,极言蜀道之险,视为畏途,今略拟其体而反其意,作《蜀道奇》。噫吁嘻!雄哉壮乎!蜀道之奇奇于读异书。四川盆地古本大陆海,海水汪洋向东注。流成瀑布三千丈,地质年代远迈蚕丛与鱼凫①。日浚月削凿深崖,凿成三峡之水路。三峡全长二百四公里,雄奇秀逸冠环区。万山磅礴水泱?,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江流阻塞路疑无。山有神女山名巫,十二奇峰耸天枢。果然为云为雨梦模糊,诗中之情趣,酒中之醍醐。海水倾泄出平芜,土壤膏腴成天府。流来雅礲、大渡、金沙、泯、沱、涪、渠、
嘉陵、乌,水道似星罗,城市如棋布。五丁开山事乌有②,其说虽墨意可朱。我知劳力创世界,由来天险待人锄。秦时太守李冰凿离堆,都江古堰展如梳。灌溉成都平原四百余万亩,不与江南鱼米之乡殊。更凿盐井利民用,产盐之量今足七千万人之需而有余。远离东海二千余公里,民不淡食乐何如?李冰一人何能为?所赖乃在工人与农夫。工人与农夫,李冰之师兼学徒,力士五丁何止五!文翁治蜀文教敷,爰产扬雄与相如。诗人从此蜀中多,唐有李白宋有苏。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利州江潭传是金轮感孕处,浣花溪畔尚有工部之故居。蜀道之奇奇于读异书,使人听此心颜朱。足见江山自古不负人,人亦未肯江山负。历史悠久难罗缕,请看二十世纪之雄图。无产阶级有前驱,七一,八一,如联珠。长征二万五千里,雪山之雪,草原之草,锻炼英雄躯。星星之花燃成大熔炉,熔尽封建主义、殖民主义之锁链,六亿神州不再为人奴。七一以来四十载,红旗插遍中华城市、农村、山岳、溟渤与
江湖。蜀中夫如何?气象同昭苏。民食为天有基础,大力发展农林牧副渔。轻重工业按比例,交通网脉如蜘蛛。已建成渝、宝成、成昆诸铁路,促使西南四塞之域成通衢。江轮增加千万吨,懋迁有无事吐输。莫言“黄鹤之飞不得过”,神鹰铁翼开云途。莫言“猿猱欲度愁攀缘”③,东风轮下峨眉俯。三峡况将成水库,人定胜天目可睹。于时万吨之轮可以直抵渝,于时发电之量可以直送拉萨与淞沪。君不见,铁有攀枝花,煤与煤气亦何富;砂金、铜、锌、磷矿石,遍地宝藏难计数?又不见,民族和雍载歌舞,埙箎协奏遍乡都;马、扬、李、苏其辈出,冰、翁、亮、照其如林中之树株?蜀道之奇奇于读异书!
蜀仅一隅耳,
一隅三反见全部。
祖国光芒耀千古,
方今时代万倍超唐虞。
眼前险阻何足道?
战略视之如纸虎!
全民壮志世无侔,
行将超跃必然兮进入自由之疆土④。
人人齐唱《东方红》,
意气风发心情舒,
万岁万岁长欢呼!
1961年9月18日作。
①蚕丛、鱼凫乃蜀国传说中五万年前的古代帝王。
②五丁故事有二说。其一见《蜀王本纪》,言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秦王献美女,蜀王遣五丁迎之。见有大蛇入山穴,五丁共引蛇。山崩,压杀五丁与秦女,皆化为石。崩分为五。又其一见《水经》沔水注:“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粪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
③黄鹤与猿猱二句均引自李白《蜀道难》。
④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有这样的话,人类充分掌握了自然规律而灵活运用,客观的异己力量才为人所控制。“这是人类由必然的王国进于自由的王国的飞跃。”


第8版()
专栏:

风雨灯
刘岚山
中国的风雨灯,又名走马灯,在古巴很受人们喜爱。
我们常常地常常地想念
那摇摇曳曳的风雨灯——
穿过黑风暴雨的长夜,
你引领我们走向灿烂的黎明;
我们提着你走过多少路,
把战报从这村送到那村;
我们提着你走呀,走呀,就像提着一轮明月、一颗星!……如今,你飘洋过海去了,结识了骁勇的古巴民兵,在波涛滚滚的加勒比海岸,你和他们凝成血肉的弟兄;你伴着他们在沼泽地带,捉拿过胆敢偷渡的敌人;你伴着他们在山区在平原,刈甘蔗,割稻禾,播麦种!哦,不灭的革命的火把呀,带着我们殷殷祝福的风雨灯:和古巴兄弟在一起,在一起,守卫古巴——拉丁美洲的希望的星
辰!


第8版()
专栏:

一幅引人的剪影
——重读《跟青年谈鲁迅》
杨扬
记得见过一张画片,上面印着鲁迅先生的剪影。那硬发的怒立、脸相的清峻连同先生的精神风貌,都在这简朴的剪影中约略传达出来了。
最近,在鲁迅先生八十诞辰前后,特地留意看了些关于他的论著,其中有一本是从一个同志处拿来的《跟青年谈鲁迅》。重读此书,兴致颇浓,一口气读完后,倒联想起那幅剪影来。这书不是对鲁迅的生活与创作作专门研究的论述,而只是向青年们作介绍,也就有点像剪影。这剪影把鲁迅的为人及其作品勾出了朴素简明的轮廓,是阅读并研究鲁迅作品的一本有益的入门书。
作者冯文炳也许因为自己是较长一代知识分子中的过来人吧!所以他带着那样深切的感触叙述了鲁迅在过去时代的先进知识分子中突出的代表意义,特别是鲁迅那样坚决追求进步,探索救中国的道路以至后来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过程。在书的开篇,作者用鲁迅曾引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彷徨》卷头语的事,说明鲁迅在探索道路的心情。接着,从鲁迅家世点出了他自己以后“毫不可惜它的溃灭”的阶级,又因母亲“母家是农村”而熟悉农民,并终生对农民怀着深切的感情,以至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农民形象。从作者的笔下我们看见鲁迅在日本时为国忧愤的壮志和对辛亥革命先是振奋而后彷徨、苦闷的感情变化。当看到“革命”后的变化是“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时候,鲁迅便发生了深沉的疑问,这就是:革命的真正力量究竟是谁。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鲁迅是这个运动积极的战士,他以《狂人日记》、《药》等“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然而鲁迅在成为阶级论者以后,自己也看到这时“救救孩子”的声音是有点空空洞洞的了,这说明了鲁迅是怎样一步步地从生活实践中得出相应的结论而不断前进的。关于这期间的《阿Q正传》,作者作了重点分析介绍,认为鲁迅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与当时农村的情景;虽然鲁迅在作品中对所挖掘到的问题没有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清楚的认识,但确是达到对现实深刻的反映。作者认为,这部作品反映有鲁迅当时关于“国民性”思想的弱点,但这国民性是奴隶的国民性,鲁迅希望奴隶觉醒,希望奴隶起来造反。鲁迅在当时,虽然还不是用阶级论来观察社会现象的,可是,在作品中确是生动地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阶级斗争。“阿Q正传的成功……是通过社会关系把人物都写出来了。是辛亥革命时代留下来的唯一的农村阶级斗争史”。这估价应该说是中肯而有道理的。
关于鲁迅的杂文,书中特辟了两章作了介绍,并且把这种介绍与鲁迅逐步成长为共产主义者的过程结合起来。这样,使我们看出鲁迅在斗争中一面越来越看清敌人的卑鄙、丑恶,一面也越加认清了革命者应该怎样去斗争。这里可以说把鲁迅的思想发展脉络作了概述,写出鲁迅如何从进化论的观点进而发展到“以为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在“共产主义者鲁迅”一章中,作者把鲁迅过去和以后的看法作了联系和对比,论证了鲁迅思想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化,是“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他之所以能够向敌人勇猛战斗,并在敌人文化“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并非偶然,正是一步一个脚印,在不断向真理追求中达到了共产主义的思想水平。
在书中关于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对文学形式和文学语言的贡献、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和民族形式等作了简明的阐述。全书朴素明了,侃侃而谈,容易为读者所接受。有些解释也较新颖,如关于女吊这个形象在鲁迅早期思想中的意义等颇能发人思考。
这本书也显得有点松散、不够谨严。书中引证多了一些,而作者的论点似乎还可以作进一步的论证、分析与发挥。从这本书还使我想到关于鲁迅是应该向青少年更多地作这样介绍工作的,因为,他们确实是迫切地需要。如果在产生别的专著、论文的同时也能多写点更好的关于鲁迅(及其他革命作家)的评传之类的书,那将是值得欢迎的事。我们期待着!


第8版()
专栏:

客家山村(水彩画)       黄笃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