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9月2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风格多样 题材广泛 流派争辉 各抒所长
画家深入生活 创作繁荣多采
北京各种画展显示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战线上人民沸腾的劳动生活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歌颂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和自然景物
本报讯 记者综述:最近一个时期,首都接连举行的各种画展,反映了美术创作繁荣多彩的新动向。
从今年5月份到目前为止,首都接连举行了十三次美术展览。除最近开幕的北京市美术展览会是综合性展出外,其他山水画、花鸟画、水彩画、速写画、版画等画展,都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北京市文联等有关单位按照题材、体裁、作者的不同特点而举办的专题性展览。这是今年首都美术展览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些画展的观众平均比过去超过一倍以上,有些画展,在观众热情要求下,曾延期、易地展出。有些专题画展闭幕后,观众仍一再要求续展或建议将优秀作品翻印出版。有些人参观后纷纷吟诗、著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观众的一般评价是:这些画展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的艺术欣赏能力,使参观者受到相当大的鼓舞和启示。
这些专题性画展受到热烈欢迎,主要是展品的体裁、风格多样,题材广泛,适应了广大群众多方面的艺术欣赏需要,促进了美术创作的百花齐放。“山河新貌”画展和同时分别举行的北京、上海花鸟画展,流派争辉,几十位画家各抒所长。至于以个人作品为中心的古元、周令钊、伍必端的水彩画展和叶浅予、邵宇、陆志庠、黄胄的速写画展,就更鲜明地展现出这些画家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画展的大部分展品都是近年来的新创作,其中有不少是画家们深入生活以后的写生。这些作品的题材,概括古今中外,“写人”“状物”,丰富多彩。人们从那些被形容为“新生活欢乐进行曲”的画卷中,看到了我国社会主义各个战线上人民群众沸腾的劳动生活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另一些山水画、花鸟画或被称为美术园地中的“轻音乐”的抒情小品、速写画等,则从多种的角度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各个侧面,歌颂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和自然景物。那些生动传神的人物特写和速写,不论是描绘炼钢英雄、垦荒战士、藏族牧民、渔船舵手以至少女纯真的遐想、恋人的别情、慈祥的母爱,都比较鲜明地刻划出劳动人民朴质、健康、明朗的气质和每个人物不同的性格;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只小小的黄莺和金鱼,也都成为画家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传情者”,在画面上被赋予新的生命力。观众特别感兴趣的是,尽管表现同一题材,运用一种体裁,画家的技法、风格却各不相同。在“山河新貌”山水画展中,傅抱石的“西陵峡”大笔挥泼,淋漓浑厚;钱松岩的“西陵峡”细笔点描,壮丽挺拔,二者以不同的手法,同样表达出山川壮丽、雄巍豪迈的意境。同是画孔雀,张聿光的作品朴质沉厚,在江寒汀笔下就显得浓艳秀俊。古元、周令钊、伍必端的水彩写生也各树一格。古元的“太湖春雨”等新作中,细雨如尘,远山如黛,富有秀逸的江南情趣。周令钊的“漓江春雨”等画,则以瑰丽而丰满的彩色,表达出大自然豪宕、和谐的意境。速写画展中,叶浅予功力精深的线描,邵宇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诗画一体、清新明快的格调,陆志庠粗犷有力的夸张手法,黄胄人物速写的善于摄取瞬间神态,也都成为美术爱好者和观众观摩研究的话题。
这种专题画展,进一步推动了美术界的学术讨论,有助于进一步发挥画家在艺术实践中的独创性。在山水画、花鸟画展前后,北京、上海的花鸟画家专门座谈了花鸟画的推陈出新以及培养下一代花鸟画家等问题,大家都表示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造,使山水画、花鸟画这两朵花在社会主义美术园地中开放得更加壮丽。
这些画展的另一个特点是,许多优秀作品,有不少出自新登画坛的青年美术工作者之手。北京美术展览会上展出的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张凭的“山河咏”组画,在国画传统基础上吸收西洋技法,构图、意境都有独到之处。北京艺术学院学生王建权的版画“送饭”、青年美术工作者王路的大幅油画“北国风光”等,都受到参观者的好评。有些美术评论家在看过北大荒垦区青年美术工作者的版画展以后,认为他们在不断深入生活和艺术实践中,作品日益成熟,开始形成独特风格。这些青年美术工作者最近展出的优秀作品,例如晁楣的“傍晚”、“雪原逐鹿”,张作良的“乌苏里江畔”、张祯祺的“牧归”等,已经不再简单地图解劳动现象,而是进一步探讨用抒情的手法,深刻反映劳动者的思想情感和大自然的美,力求增强作品的艺术概括力和感染力。受到观众欢迎的“傍晚”,描绘夕阳的霞光把北大荒的树林染成一片绯红,林旁小路上一列白色的家鸭正在晚归。这幅抒情版画虽然没有直接反映劳动场景,却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北大荒的今昔巨变和垦荒战士们豪迈的精神。
这些画展的许多展品还表明,画家们在艺术实践中进行着新的探索。老画家钱松嵒在他新作的山水画“引水上山”、“延安”中,破格地采用紫色和胭脂来突出生意盎然的意境。在“青衣江山万木流”一画中,作者融汇了油画的技巧,丰富了表现技巧。美术界有人认为,这些革新的尝试,使人感到很自然,不失山水画的传统风格。老山水画家秦仲文等最近深入生活以后的新作品,也洋溢着刚健清新的精神。这说明许多山水画、花鸟画家已不再满足于用简单、概念的手法来体现新的主题和意境,开始摸索到通过山水画、花鸟画这一传统体裁表现时代精神的正确途径。新的生活,新的题材,要求画家探索新的表现技巧。古元开始在水彩画中用国画的泼染法画山水,亚明大胆地运用山水画的传统技法比较成功地处理了“炼钢”这一前人没有接触过的新题材。他们这些有益的艺术探索,都受到了美术界的重视和观众的鼓励。
中国美术家协会今年以来先后组织会员四十多人到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四川、云南等地旅行访问,进一步深入生活。其中一部分人已经带着大批新作回到北京。美术界人士认为,这次旅行访问,对今后美术创作的更大繁荣,将会发生积极的影响。


第3版()
专栏:

送饭(套色木刻) 王建权


第3版()
专栏:

珠联璧合 弹唱生辉
京韵大鼓演员小彩舞和弦师刘文有合作的故事
李正杰
天津市曲艺界流传着许多演员和弦师成为知音的佳话。天津市曲艺团著名京韵大鼓演员小彩舞和名弦师刘文有之间的合作演出,就是其中的一例。
小彩舞和刘文有一起在舞台演出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他们的合作被观众誉为“融为一体。袅袅的歌声与悠扬的弦音,使得说演弹唱达到声情兼至的境界。”他们的艺术创造达到这个水平,是和他们几十年来长期密切合作,共同钻研分不开的。
曲艺表演有一个特点:演员的嗓音、唱腔、气口各不相同,因此音乐伴奏对发挥演员的演唱风格、烘托故事情节就十分重要。刘文有对这点体会得很深刻。六十七岁高龄的刘文有老先生,早年曾为京韵大鼓刘派创始人刘宝全等名艺人伴奏过,他不仅深得刘派演唱的要领,而且还洞悉其他各派唱法的特点,因此,他为小彩舞伴奏,在继承和发扬刘派演唱风格上起了一定的作用。刘文有的伴奏,手音有刚有柔,准确动听,他弹高音时,铿锵有力,脆中带有余音之妙;他弹奏的低音,既委婉细腻,又能清晰入耳。他为小彩舞伴奏二十多年以来,处处考虑发挥演员的演唱风格。他根据小彩舞嗓音横竖兼备、高低自然、唱腔优美和善于吸收各个剧种的优美腔调来创造新声等特点,在伴奏时非常注意弦音的轻重缓急,烘托表演气氛。每次演出,当小彩舞拿起鼓板,微微点首示意之后,聚精会神的刘文有手指舞动,弦音起处,歌声与音乐融为一体,把观众带入表演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当中。在舞台上,小彩舞的演唱,甚至手眼身法步细微的一举一动,刘文有都能会意其表达的情感。小彩舞擅长演唱一些抒情的离情别怨的曲段,刘文有就在伴奏的柔音方面进行刻苦钻研。像小彩舞最拿手的传统老段子《剑阁闻铃》、《红梅阁》等节目,在刘文有的帮助下,经过二十多年来不断地揣摩创造,成为观众最欢迎的节目。小彩舞以低回婉转的腔调演唱的《剑阁闻铃》,伴以刘文有柔媚悲切的弦音,深刻地描绘了唐明皇雨夜闻铃的哀愁情感,一唱一弹、实可谓“珠联璧合”。
他们不仅在舞台上合作得丝丝如扣,在舞台下面,两人也一直是互相关心,经常进行艺术上的研究探讨。刘文有认为保护演员的声誉和保护演员的嗓子是伴奏人员最重要的一项任务,他经常劝告小彩舞注意饮食、保护嗓子。有时遇到小彩舞的嗓子发生变化或气力不足的时候,在伴奏上,他就尽量用加小垫板等各种办法,使演员唱起来不感到吃力。小彩舞每次研究创造新声,要反复征求刘文有的意见;小彩舞拿到演出本子,也要先找他研究,刘老先生因年纪大,不便阅读,小彩舞有时就把演出本子念给他听。两人之间既是良师又是益友,他们在丰富京韵大鼓的演唱和伴奏上取得了可贵的成绩。
为了发扬演员和伴奏人员这种合作精神,天津市曲艺团根据各个演员演唱特点,固定了伴奏人员。像著名的单弦演员石慧儒和她的弦师王富贵的合作演出,到现在也有很长时期了。其他的演员和弦师也有这样密切合作的关系。
天津曲艺团演员与伴奏人员之间这种亲密合作关系,正在发扬光大。


第3版()
专栏:

北京上海天津戏剧、曲艺等团体
排练精采节目 迎接国庆演出
许多演员还要到工厂、郊区为工人农民表演
据新华社27日讯 国庆期间,首都将上演多样题材和不同风格的文艺节目。有一批新创作、改编的剧目和新拍摄的电影,将同观众见面。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正在彩排五幕历史话剧《胆剑篇》。演员们在苦心塑造剧中角色的同时,还对台词、形体动作等基本功夫和剧本特定需要的剑术等进行了勤学苦练。导演借鉴国画传统手法,在剧中试用了一种既写意又写实的新风格。中国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的青年演员们在新排的《武则天》一剧中,为了深刻地表现这个女政治家的个性,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和表演程式,作了一些推陈出新的尝试。中国儿童剧院的六场历史话剧《岳云》,中国京剧院一团的《淮河营》,尚小云剧团的大型清代故事剧《半把剪刀》和北方昆曲剧院新改编的优秀传统剧《荆钗记》等,都是新排的节目。
一批深受观众喜爱的传统剧目和保留节目正在陆续上演。各影院将上演我国新摄制的故事片和一部分外国影片。
据新华社上海27日电 上海六十多个戏剧、曲艺、音乐团体正在加紧排练新戏和拿手的节目迎接国庆节。
今年国庆节期间,上海京剧、越剧、沪剧、淮剧、滑稽剧、评弹、音乐舞蹈、杂技等表演单位将演出二百个左右的节目,其中有些是最近挖掘整理出来的传统剧目,也有现代的和外国的名剧。
各剧团对节日演出节目的精益求精,目前都在再三排练。上海电影演员剧团准备上演的喜剧《镀金》,前些时候曾经连演十七场,现在他们又重新修改了戏的结尾部分,更增强了喜剧的情趣。上海戏曲学校实验剧团一个月前就开始排练国庆演出的节目,这几天几个排演厅里笛、琴、锣鼓声日夜不断,越加紧张。他们不仅在节日里将演出昆曲《墙头马上》和京、昆两剧的《双下山》、《钟馗嫁妹》等二十多个折子戏,还将上演经过加工过的京剧《杨门女将》和《白蛇传》两本名戏。著名的沪剧演员丁是娥、解洪元等正在重排他们的拿手好戏《罗汉钱》。
今年国庆节期间,许多剧团不仅在市中心区的戏院剧场公演,在近郊和工厂区也可以看到他们的精彩表演。深受工人们欢迎的淮剧演员筱文艳、京剧演员小王桂卿等人还将分别到上钢一厂、三厂等处演出。
据新华社天津27日电 国庆节前夕,天津市三十多个专业艺术团体和剧院都排练了精彩的节目准备在国庆时演出。
河北省青年跃进剧团将演出《挡马》、《杜十娘》等许多优秀剧目。天津市豫剧团经过整理提高的《对花枪》、《铡赵王》、《花打朝》等节目,也将在国庆节演出。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小百花剧团在国庆节期间将举行青衣、花旦专场演出。在青衣专场演出中,观众所熟悉的演员韩玉花将露演《断桥》,扮演剧中的白素贞;曾经反串豫剧《红娘》而引起人们兴趣的演员孙秀兰将在《玉堂春》中扮演苏三。天津评剧院一团的演员们精心改编的大型剧目《回杯记》,国庆节期间也将与观众见面。天津市的电影院在国庆节期间将放映十三部故事片。(附图片)
国庆前夕,首都长和厚百货店的售货员们用七十多种小商品组成了“祖国万岁”大花篮,美化橱窗。     新华社记者 安康摄


第3版()
专栏:

民间剧舞台剧并存 表演艺术各有千秋
陕西一批民间剧种搬上舞台
本报西安27日电 陕西省戏曲工作者近年来挖掘、整理了一批地方戏,其中有十九种民间剧种先后搬上舞台。最近,在北京公演的碗碗腔,是陕西省地方戏搬上舞台的第一个剧种,阿宫腔也是新搬上舞台的一个剧种。像这样新搬上舞台的剧种,还有弦板腔、端公戏、线戏、道情、八岔戏、紫阳民歌等等。
这些新搬上舞台的剧种,原为皮影、线偶、或地滩戏。演出时,艺人连耍带唱,乐手兼奏几种乐器,全班只需几人,戏箱道具轻便,适宜上山下乡演出,加之乐曲富有地方色彩,皮人、木偶雕工精巧,极为观众所喜爱。但在旧社会的摧残下,到解放时,它们不是仅剩一个艺人,就是只存一个班。陕西省领导部门为抢救这些剧种,多次派干部找到老艺人,记录下乐谱,恢复皮影、线偶、地滩戏班社,吸收一批青年演员,由老艺人口传手授、随后,建立了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着手研究它的剧目、舞台动作、音乐配音等,从1959年底起至1960年,这些剧种先后搬上了舞台。
新搬上舞台的民间剧种,不再受亮子、提线等的限制,表演时可以前后左右,运用自如。搬上舞台后,生旦净丑由一人兼唱变为多人分唱。过去凭艺人记忆演唱的许多曲调、唱词,搬上舞台时,经过记录、整理,也更精彩了。像经过加工的《吹鼓手招亲》这出戏,通过端公戏这个富有陕南山歌和舞蹈色彩的戏曲形式,既幽默又新鲜活泼地表现了吹鼓手招亲的故事。陕南道情《一文钱》剧目整理演出后,由于情节曲折,剧词文学性强,已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影片。
新搬上舞台的剧种,在唱、念、做、打上,都比较注意保持了原有剧种的艺术特色。像以弹拨二弦、三弦见长的弦板腔,在搬上舞台后,仍然保留原有的那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声调,因腔调多用“翻高遏低”的唱法而独具一格的阿宫腔,到舞台上,依然讲究遏止工夫。对于原来皮影、线偶、地滩戏里的拉弓、擦泪等传统表演技巧,也继承了下来。碗碗腔《借水赠钗》传统折子戏里,当崔护见到桃小春昏迷不醒时,悲伤万千,他的双手伸向前去一高一低上下闪动的表演,就是皮影惯用的动作。阿宫腔《王魁负义》戏里,饰敫桂英的演员在打神告庙时所作的纵身跃上神桌的表演,也保留了皮影阿宫的传统表演技巧。在剧目、曲牌上,也认真进行挖掘、整理和演奏。近来,单在舞台上演的碗碗腔传统剧目就有十多个,舞台阿宫吹打所用的传统曲牌,光带“令”字的已有三十八种。
这些民间剧种在向舞台移植的过程中,民间艺人贡献了他们自己的力量,他们帮助进行剧目和音乐挖掘、整理工作,以及培育新演员。像阿宫腔老艺人段天焕一年来已经传授给青年演员六十多个剧本、四十支曲牌和不少传统表演技术。
现在,皮影、线偶、地滩戏和舞台剧并存,在剧目、表演、声调上是同源不同流。皮影、线偶戏在造型夸张、变换场景等方面,与舞台戏比较,各有千秋,而舞台剧在刻划人物、脸部表情等方面,却可和线偶、皮影戏争奇斗妍。因此,它们都拥有广大的观众。


第3版()
专栏:

热情帮助 严格要求 放手使用
矿冶研究所科学技术干部迅速成长
本报讯 据新湖南报消息:中国科学院矿冶研究所注意重视培养新生力量,几年来取得了良好成绩,新的科学技术干部迅速成长壮大。
大跃进以来,为了适应有关矿冶方面研究的需要,党给这个研究所输送了大批的新生力量,其中有很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转业军人和一些见习员。这些同志都是科学研究战线上的新兵,对研究工作的规律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加之大部分转业军人和见习员文化水平比较低。针对这种情况,研究所党委一方面向他们提出新的要求,号召大家迅速掌握科研武器,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向又红又专的道路上积极前进;一方面根据文化程度的不同,设立红专大学,举办外语、基础课学习班,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老的科学研究工作者热情地关怀和帮助新来的同志。研究人员崔志莲,为了帮助新来的同志学习,认真备课,使教材内容讲解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联系实验室工作例子,使他们容易接受;为了替学习较差或因工作中断了学习的同志补课,崔志莲同志还经常到他们住的宿舍中去个别辅导,反复讲解,直到弄懂为止。退伍军人谢华贵原来只有初小程度,经过一年多工作和学习,已经达到了初中水平,并掌握了一些单项实验操作技术。通过学习,不仅对新来同志提高很快,而且使原来的一些研究人员,也从新同志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优良作风中,受到感染,得到了提高。
在日常试验研究工作中,研究所对新生力量的培养教育,采取了在学习上要求严格,在工作中大胆放手使用的办法,因此新同志提高很快。去年和前年来研究所的同志,现在都能单独进行一项或几项实验操作工艺和方法,并对其中的道理也有一定的了解。研究二室岩矿鉴定组的研究人员教见习员学习作单体分离时,开始见习员因未按照操作的基本程序和要领进行实验,结果作错了。该组的研究人员没有轻易放过,坚决要求见习员返工重作,并又重新耐心地讲述表演一遍,从而使这些新同志很快正确地理解和掌握了操作方法。在工作中大胆放手地使用,使新同志能得到更多的实际锻炼,迅速提高。研究一室304组研究人员余永豪同志和见习员孙远生同志在矿山作掩护支架开采实验时,首先把试验要求和方法向他讲清楚,然后带着他操作几遍后,便交给他独立工作。结果,孙远生同志很快地掌握了这一项实验技术。
这个研究所在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中,还注意给予新来同志以学习锻炼的机会,并没有把参加人员局限在一部分研究人员范围内,使大家都能够参加,互相取长补短。研究二室见习员李长庚,在组内讨论时,根据平常老师讲解的含铝离子对无机盐类非金属都有抑制作用的道理,提出了在作浮选药剂糊精时用我国盛产的明矾作原料,初步试验结果良好。
目前,这个研究所正在进一步认真检查总结工作,以便培养出更多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干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第3版()
专栏:四川通讯

社员的“好大夫”
本报记者 李祥涛
在公社里,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个背着药箱的医务人员,他们为了社员的健康,不辞辛劳地为社员服务。这里记下的只是其中的几个小故事。
人们称她好大夫
在重庆市郊虎溪人民公社里,只要一提起女医师徐有容,社员们总是翘起大拇指称赞道:“那是一个好大夫!”
一天上午,徐有容刚刚从田间巡回医疗回来,放下药箱想休息一下,忽然,一个社员气喘吁吁地跑来,说:“余大爷的病又发了!”她一听,饭也没吃,立刻提起药箱就走了。到了余家,余海廷老大爷已经两眼发直,一家人望着他眼泪汪汪。徐有容一面安慰大家,一面给病人打针、喂药、按摩,一直忙了一个多钟头,余老大爷终于被救转过来。
可是余大爷的病需要住院治疗。过去,有的医生曾向余大爷提过住院的事,他不愿意。徐有容经过了解,知道他是怕住院没有像在家里那样方便。这时,她便笑盈盈地对他作了一些解释,他才答应去住院。
余老大爷到了公社医院,徐有容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她亲自给余大爷洗脚、擦澡、打针,为了配一种药水,她还常常利用空闲时间到山上采中药。在她精心治疗和护理下,余大爷终于一天天好起来。
徐有容原是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的内科医士,自下乡支援农业以来,她一直就是这样勤勤恳恳地为社员服务。
保健员曹施全
在重庆市郊澄江人民公社永兴大队里,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身背药箱的青年人,他一会在田间给人治病,一会在院坝里给人打针,一会在社员家中对人讲解卫生常识,他就是保健员曹施全。
曹施全一心一意为社员服务的事迹,永兴大队的社员几乎都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件事:一天,正当社里放假,曹施全换了一身干净衣服,提着小包往镇上的亲戚家去。路上,有个社员告诉他一个社员病了,他一听,马上折转回来,去给病人看病。
走进病人家,只见病人躺在床上,面色苍白,不断呕吐。他连忙给病人打针、喂十滴水。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病情仍不见好转。这时,唯一的办法是送公社医院。可是这天左邻右舍的青年人都出去了,找不到一个同他一起抬担架的人。这时病人的病情不允许再拖延,于是,他背起病人向公社医院奔去。
大队离公社医院有七八里,尽是田间小道,很不好走,他一口气走了五六里,已经累得汗流浃背。他多想休息一下啊!可是他一想到病人沉重的病情,他又支撑着发软的腿,一步步向前走去。
到了医院,他仍然不顾劳累,忙着向医院介绍病情,为病人做这做那,直到把病人安置妥当,他才回家。
他这种为社员服务的精神曾经多次受到社里的表扬,并且被医院评为模范保健员。
风雨无阻救病人
夜深了,雨仍然不停地下着,住在长生公社医院里的医师孙建吉,给病人配好药剂后刚刚入睡,忽然被一阵紧急的敲门声惊醒。他习惯地连忙起来开开门,凉风垭大队的保健员一头冲了进来,上气不接下气地对他说:“王老大爷昏倒了!”他提起药箱,跟着保健员向凉风垭大队跑去。
在油灯下,他看见六十多岁的王大爷人事不省地躺在床上,呼吸急促,面色惨白。经过诊断是低血糖症。于是,他连忙给病人注射强心剂和高渗葡萄糖液,同时进行人工呼吸。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他亲自给病人喂水喂药,经过紧张抢救,两三小时后,王老汉才慢慢醒过来。这时,虽然孙建吉疲劳得很,可是他仍不肯离开病人,整整为病人忙了七个多小时,终于使患者脱离了危险期。
孙建吉原来是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的医师,他随医疗队下乡以来,一贯勤勤恳恳为社员治病,不论刮风下雨,烈日炎天,他总是白天请白天来,晚上请晚上到;不计时间,风雨无阻。所以,社员们都称他是“风雨医生”。(附图片)
田头医士    文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