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8月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关心日用品质量
吉林长春市轻工业部门生产的日用百货大部分由长春百货批发站包销。这个批发站为扶持地方轻工业的发展,今年以来把协助工业部门提高产品质量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他们经常派人到商店了解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意见,及时反映给工业部门研究改进。如他们在长春第一百货商店了解到长春市朝阳区帆布皮件厂生产的细布箱,用铁片包边,钉得不牢,不美观,也不结实。便同工厂一起研究,改用人造皮革包边,既美观又耐用,还降低了成本,受到顾客欢迎。
长春百货批发站还把外地和当地生产的优质产品和名牌产品的样品送给工业部门研究。长春市站前粉笔厂原来生产的粉笔,由于没有固定的配料标准,有的质地硬,颗粒大;有的质地软,容易粉碎。批发站把长春文具厂出产的粉笔样品送去供他们研究。站前粉笔厂通过解剖样品,学习了长春文具厂的配料方法,提高了粉笔质量。
今年以来,长春百货批发站还协同陶瓷、搪瓷、制鞋、文具等各个行业,分别召开了十多次质量评比会议。长春市各制鞋厂生产的便鞋,过去没有统一质量等级和验收标准,产品质量高低不齐,在制鞋业的质量评比会议上,工商部门共同研究拟定了各种不同规格、式样的便鞋的质量等级和质量差价,确定了验收标准。目前,很多厂的便鞋质量提高,次品和等外品减少。


第3版()
专栏:

间伐幼林增产火柴材
黑龙江田升林业局伟林林场的天然幼林占全场作业林地的五分之一。这个林场为了支援轻化工业生产,结合改造天然幼林,采取透光间伐的方法,大量增产火柴材。采伐时,去掉弱质树和小树,留下健壮树,稀疏的不伐或少伐,稠密的多伐。这样,可以促使天然幼林加速生长;伐下来的直径六厘米粗的幼树,全部造成火柴材。仅林场附近三百亩杨木幼林,就生产出一百立方米火柴材。


第3版()
专栏:

保证名牌产品需要的原料
湖北省洪湖县的羽毛扇、纸折扇、鱼钩、木屐、锉刀等十多种手工业产品,都是名牌产品。这个县的商业部门在分配原料材料时,总是尽可能地优先保证这些名牌产品的需要。他们供应手工业部门制羽毛扇、纸折扇的原料材料够用几个月,其它名牌产品的原料材料供应工作,一般也作到了经常及时。
这个县的商业部门在组织原料材料时,注意帮助手工业部门降低成本,节省开支。制木屐需要的牛皮、铁钉、木板等,过去都是由湖南进货,费工多、费用开支大;现在除木板仍由湖南进货外,其余都由县商业局工业品经理部就地组织加工。成本一般比原来降低15%—25%。


第3版()
专栏:

废品收购站的主动精神
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废品收购站关心手工业工厂生产。有了适合手工业需要的材料,就及时送给有关生产单位,或是采取废品分类存放的办法,便利手工业部门零星选购。天山区制锁工厂需要薄铁皮,在废品收购站选购铁皮时,发现粗铁丝可做铆钉、细钢丝可做弹簧,制锁所需要的原料材料一次就选购齐全了。废品收购站还搜集了许多废车胎、旧皮革等供应了修补服务行业。
这个废品收购站除设立四个固定收购门市部外,还组成了三十多人的流动收购小组,到居民点登门收购废旧物资。此外,他们还帮助天山区三个人民公社设立了八个废品收购门市部,作为各公社手工业工厂对外直接采购原料的部门。收购站在业务上、资金上给予协助和指导,门市部收购进来的废旧物品优先满足各公社手工业生产单位的需要。一部分当地公社使用不了的,或不适用的废旧物资,收购站就收购起来,输送给其他地区使用。


第3版()
专栏:

固定关系供应边角余料
重庆茄子溪制材厂将原木加工制成枕木和坑木以后,剩下的边角余料是造纸的好原料。从1958年开始,这个厂就同601造纸厂建立了联系,供给他们一部分边角余料。最近,这个厂又对他们扩大了边角余料的供应量。只要能作造纸原料的边角余料,选材工人选材时都尽量挑选出来。过去五十厘米以下的木材,因为捆扎、运输不方便,装卸时占用劳动力又多,大都作为柴火烧了;现在制材车间运输工人改进了运输工具和装卸方法,把这些零散的木材也供应给601造纸厂。
现在,这个厂已经把每月供应601造纸厂的边角余料纳入计划,固定了供应关系。


第3版()
专栏:

上钢三厂薄板车间煤气退火炉工段的工人为了给上海和外地日用搪瓷工业生产更多更好的黑铁皮,在生产中贯彻执行加热快、保温长、冷却短等操作要点,使黑铁皮物理性能普遍提高
新华社记者 夏道陵摄


第3版()
专栏:

发动群众贯彻执行勤俭办企业的方针
新庄煤矿加强经济核算
矿、工区、班组用工用料精打细算,生产成本显著降低
据新华社南京电 徐州新庄煤矿推行三级经济核算,加强器材管理,生产成本显著下降。第二季度原煤产量比第一季度增加很多,而每吨原煤的成本却比国家计划降低4.3%。
新庄煤矿今年第一季度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亏损了四十多万元。经过全矿职工和矿的党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大会的讨论、分析,大家认为,主要原因是勤俭办企业的方针执行不坚决,经济核算思想薄弱,因此造成用工、用料、用电的浪费。
矿领导针对上述情况,首先在全矿职工中广泛进行了勤俭办企业的教育。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实行了矿、工区、班组三级经济核算,使专业性的经济核算与群众性的经济核算紧密结合。矿一级由财务科综合核算,按工区分设登记表,核算全矿和各工区的成本,器材科核算材料定额的消耗量。各工区有一个区长分管成本工作,由材料员、核算员具体负责,每五天到十天结算一次。凡是可以由班组核算的项目、消耗定额,都交给班组核算。各班组根据工作性质,责任到人。例如炸药、雷管的消耗定额,由放炮员负责掌握,并作为评比奖励的条件之一。工具管理也建立了分工保管的责任制。原来只有炸药、雷管、坑木三项材料制订了消耗定额,在实行三级经济核算时,又制订了油脂、线材、劳动用品等五十多种器材的消耗定额。一般材料和杂支费采取了成本核算票核算的办法,按月核定金额,按旬发给成本核算票,凭票领料。到矿的机修厂修理工具,也按规定价格交付成本票。为了及时掌握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矿一级由财务科提供资料,按旬进行一次成本分析,工区每五天分析一次,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在煤炭生产成本中,材料费的支出占40%左右,管好器材,节约用料是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环。这个矿加强了器材管理工作。首先是建立器材的管理秩序,做到了器材入库验收、分类保管、凭证发料、进出有账。第二是严格领料审批手续,除了分管经营的矿长、器材科长、器材专职审批员外,其他人员不得随便批准领料。同时根据器材的大中小型划分了矿长、科长、器材专职审批员的批准权限。第三是坚持废旧物资的回收复用。凡是能够回收的工具、劳动保护用品等,在领用时一律实行以旧换新的办法,井上井下的废旧物资,除由各工区集中搜集交仓库外,器材科还充实了回收复用组的人员,扩大了回收范围。
这个矿实行了三级经济核算的办法以后,全矿从矿的领导到生产工人,从科室到工区、班组都加强了经济核算的观念,处处精打细算,节约成本支出。各工区箩筐坏了,工人自己动手修理;风袋破了,自己修补。坑木、炸药、雷管的领用也由过去不算账变为天天下井算账,按定额用料。采煤一区全体工人千方百计地回收复用坑木,现在坑木的回收和复用率都达到98%以上。全矿第二季度生产一千吨煤炭的坑木的消耗量,已经降到十二点九立方米,比第一季度降低15.6%;炸药、雷管,分别比第一季度降低23%和25%。由于成本降低,全矿第二季度不但弥补了第一季度的亏损,还上缴了一部分利润。


第3版()
专栏:

温州造船厂推行三级经济核算制度
生产成本下降 劳动生产率提高
本报讯 据浙江日报消息:温州市造船厂推行经济核算制度,改进企业管理,使生产成本下降,劳动生产率提高。
这个厂的领导方面在分析全厂第一季度的经济活动结果时,发现第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完成得不够好,主要是:占用资金多,费用开支大,产品成本高。问题究竟发生在哪一个环节上呢?因为车间、班组缺乏核算资料,很难找到关键所在。厂领导方面从这件事认识到,要改进企业管理,促进生产发展,需要在全厂、车间和班组推行经济核算制度。
工厂领导方面一面向职工说明实行三级核算对改进企业管理的重大意义,一面指定财务等有关职能部门拟订出三级核算制度,交给群众讨论。大多数职工积极要求实行经济核算,他们说:有了经济核算,既能搞好生产,为国家多积累资金,大伙也功过分明,干活心中有数。当科室拟订的三级经济核算方案同群众见面以后,车间干部和小组工人都认真讨论,并且提出了不少修正、补充意见。
温州造船厂三级核算制度的具体内容是:厂级核算产品产量、质量、产值、成本、费用、资金和利润。车间的核算内容和厂部基本一致,以厂部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为依据,按月核算。厂和车间的核算,都由专业核算人员负责。班组负责核算工时、原料材料消耗和小组费用,为全厂经济核算提供可靠的资料。班组经济核算由小组负责,各班组都有兼职的工人统计员和核算员。
三级核算制度从4月份实行以来,已经收到一些好的效果。
第一,加强了定额管理。合理的工、料定额,是经济核算的基本依据。这个厂在推行三级经济核算中,根据既先进又切合实际的精神,通过群众讨论,制订了工、料定额。现在,船上、舱下经常清理得干干净净,工人们都尽量把零星旧料回收再用。
其次,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了生产责任制度。推行三级经济核算,要求各道工序、各个环节各尽职责,紧密配合。工厂领导方面发动群众一面讨论修订原有的规章制度,一面又根据需要,新建立了计划管理、资金管理、质量检验、生产奖惩等责任制。
第三,实行三级核算,直接推动了生产。第二季度同第一季度比较,可比产品总成本下降了1.15%,劳动生产率提高12%。企业利润增长,商品产值增加,定额流动资金周转期也加速了0.77天。
温州造船厂推行三级核算虽然已经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有些产品的工、料定额还不够准确,对工人核算员的培养训练工作抓得还不够紧。目前,工厂领导方面正在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第3版()
专栏:内蒙古通讯

“崔铁炉”
新华社记者 毛纯礼
老厨师的高兴事
临河县国营食堂的掌勺老厨师刘三,回乡探亲归来特别高兴。这不仅因为他回山西省忻县会见了久别的亲友,更重要的是路经呼和浩特时买到两把得心应手的工具——驰名内蒙古的名牌产品,锋利、灵巧、耐用、漂亮的“镜”字炊刀。
老厨师刘三原来在呼和浩特市著名的山西饭馆双合居掌勺,1958年为支援农村建设,自动要求调到临河县国营食堂工作。他在呼和浩特工作时,使惯了崔铁炉的炊刀,到了临河总感到炊刀不顺手。因此,这次回乡特地提前两天离家,到呼和浩特市找到“崔铁炉”的掌炉老师傅崔镜,要求买炊刀。崔镜考虑到老厨师的急需,当时就打开大木柜,挑选了两把,并且连夜把刀开刃磨快。第二天中午,刘三师傅便高高兴兴地登上火车,返回了工作岗位。
根据顾主需求的轻重缓急安排生产,是崔铁炉一贯的经营传统,紧急的活当时就可以拿走,不甚急需的东西,一般也做到小活当天交货,大活不出三天,很少有承应下来到期不交货的现象。今年春天,呼和浩特郊区国营农场的东瓦窑和碱滩生产大队种植了韭菜,派人到呼和浩特市买二十把割韭菜的镰刀,一直没有买到合适的,后来经过铁业社的介绍,找到“崔铁炉”才完满地解决了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的木匠马师傅也有过同样的一次经历。他们机关猪圈门上的勾钉坏了,养的猪拱开门四处乱跑,需要立刻打副勾钉把猪圈好。马师傅走到“崔铁炉”已是中午快下班的时候了,技匠们就要午休了。但听到工会要货急,王根柱老师傅立刻放下手中的活,重新?旺炉烧上料,紧张地忙碌起来。王根柱老师傅把一套新勾钉交给马师傅的时候,已经是下班后的一小时了。
多方面便利顾客
“崔铁炉”的技匠们为了机动灵活,殷勤周到地为群众服务,按照传统的经营方式,特地在呼和浩特市人烟稠密的小召前街设立了生产兼销售的门市部。这个门市部的营业时间从清晨六点钟开始直到天黑,终日招待着顾客。清晨,到菜市买蔬菜的家庭主妇可以顺便到门市部来取修理好了的火铲,午间和傍晚,职工们下班路过这里,可以顺便取送加钢的菜刀;上下午的时间,这里断断续续地接待着进城的农牧民,各单位的采买人员,他们或者在货摊上选购小农具,或者定做炊事用具,要求不一,但都是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崔铁炉”的门市部不但在营业时间方面便利群众;设有作坊既销售产品又承揽顾主订货;而且,经营方式多种多样,机动灵活,尽量根据群众的需要办事。例如,门市部除了承揽零批的订货制造以外,还做来料加工,维修破旧工具。有了时间,还自造一些产品在门前销售。作坊中间安设着两盘红炉,七位技匠不停地忙碌着。崔铁匠的第四代曾孙崔镜掌管的一盘红炉,专门制造和维修刃子活。名传全区的“镜”字刀,就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崔铁炉”的徒弟王根柱和崔镜的三伯父崔贵富两位老师傅,持掌的另一盘炉负责各种铁器的修理和制造。仅仅在6月份,这里便修配各种铁器七百一十三件,制造的铁器有十五种、四百六十七件,加钢刃具八十五件。一个月,七个人为工农牧业生产和市场制造和修理的铁器共达一千二百六十五件。
一 丝 不 苟
“崔铁炉”这块三字招牌,在作坊的大门上已挂了一百多年。它伴随着盖有“崔”字或“镜”字的铁器在内蒙古各地久享盛誉。远离呼和浩特市几千里的哲里木盟的邮电部门,每年都要派人到这里打一批菜刀;乌兰察布盟牧区的屠宰场来这里加工屠刀、铁器用具;呼和浩特市有名的饭馆麦香村所使用的炊刀,不仅全由他们制造,加钢修理也找他们。
“崔铁炉”的铁活是家传手艺,一般的铁器都能制造维修,仅炊事刀便能生产二十多种。最有名的是各种刃子活。麦香村的厨师们用“崔铁炉”制造的炊刀,切出来的涮锅羊肉片,薄的透明,往开水里一蘸便熟,不打卷、不连片。
加工刃子活最讲究的是“钢水”二字。“崔铁炉”的技匠们在这方面做到了一丝不苟。崔镜从十四岁学徒,今年四十三岁,与钢铁打交道已有近三十年的经历。他使用过各式各样的钢材,熟知钢材的性能,但他每换一次钢种,总要先把钢料烧成黑红、黄红、白热等各种颜色,经过试打锻造后,查明烧到什么火候使用最好,才正式投料生产。淬火是加工刃子活关键性的一道工序,铁业老技匠们都知道烧火要匀,淬水要猛。但崔镜在这道工序的操作中却有很多独到之处:他把要淬火的刃具放在炉中烧到一定火候后,便眼不离炉,手不停歇地用铁钳把刃具翻来倒去,力求烧匀;拿出火后,还要根据钢口烧成的颜色把色浅处在木墩上蹭一蹭,然后再放进水里去。他解释说:火候再匀,在你仔细观察时也有区别,这种区别便会形成刀口软硬不一,而在木柴上蹭蹭便可使硬度低的地方增加含炭量,使刀上全部刃的硬度保持均衡一致。一桶淬火用水,一般铁匠可以使用一天,但崔镜不是这样,他使用的水都是新水,在蘸水前还要试试水的温度,热了加冷水,冷了用热钳子搅拌几下,提高了温度再用。淬过几把刀以后,没等水冒气,他便倒了换新水。
除了家传以外,崔镜还注意随时随地虚心向别人学习。凡是使用过他现在制造的割草用的芟刀的人,几乎都异口同声地说,不论硬草、软草一割便断,非常好使。这是由于他长期以来坚持不懈地为提高产品质量而努力的结果。在他刚开始制造割草芟刀时,为了保证质量曾广泛地去找用户征求意见。有一次一位老割草手说了一句“刀尖不吃草,割草时芟刀有点裹草。”听到这个意见后,他昼夜寻找原因,终于找出这是由于加钢时,钢料与铁料放得一般齐,经过锤打,外边的铁比夹在里面的钢料伸展的长,因而在刀尖部分便没有钢刃了。改进以后他们的芟刀更受到顾主的欢迎了。


第3版()
专栏:

上海塑料新产品
耐用的筷子
上海老城隍庙生产工场最近设计了一种有机玻璃筷子。这种筷子是透明的,干净漂亮,不容易染上油腻,便于洗涤;用起来不容易折断,放在开水里也不弯曲。
轻便的衣箱
上海市华东皮件厂最近试制成一种聚氯乙烯塑料衣箱。这种衣箱清洁轻便,适于旅行携带。
塑料底球鞋
上海市今年生产了不少塑料底的布鞋。经过群众试穿,不断改进,鞋底质量逐步提高。最近,橡胶工业部门又用这种塑料鞋底,生产了不少球鞋,有男人穿的解放式鞋、力士鞋、自由式鞋、北京鞋,有女人穿的轻便两型鞋、京式鞋和春秋式鞋,还有小孩穿的中型短球鞋、卷攀鞋等。
儿童喜爱的玩具
上海塑料玩具厂最近设计了一套孩子们喜爱的玩具—小型餐具,包括式样别致的小牛奶高杯、有柄的小茶碗、长柄的小调羹和小茶碟等。这套玩具配色美丽,价格也比较便宜。
式样新颖的手提包
上海市场上最近出现了十几种提包,有圆形的抽带包,有编织两用手提包,有轻便的男女两用敞口包,有背挂手提两用方形拉链包,等等。这些提包的共同特点是:色彩比较新鲜,式样比较美观,用脏了可以洗刷如新。它们是上海信华皮件厂等生产的。       
  (郑国延)


第3版()
专栏:云南通讯

高原行车
本报记者 黄昌禄 沈清泉
我们从昆明乘汽车西行,横跨云南高原西部,来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芒市,行程八百多公里,中间翻过了横断山系的云岭、怒山和高黎贡山,越过了奔流在这些高山之间的漾濞江、澜沧江和怒江。一路上,跨越的险峻路段越多,就越增加了对公路运输线上英雄们的敬意。
把天堑变通途的人们
云南高原由于山脉横断,河流湍急,全省可以通航的河道极少,建设铁路也比较困难。公路运输就成为整个交通事业中的重要一环。从1921年云南修建第一条公路起,直到1950年的二十九年间,全省的公路通车里程只有二千七百八十三公里,通达的县、市才四十二个,还有一半以上的县、市没有见过汽车。而解放后仅仅十一年时间,公路的通车里程便增加了7倍多,达到二万三千五百六十公里,通车的县、市也增加了一倍以上,除个别的县以外,大都通了公路。
有人说:在云南山区修一里公路比在北方大平原修一里铁路还困难。这话也许有些夸张,但我们确实看见过不少公路是移走了山头填平了深谷修成的。尽管筑路有很多困难,英雄的筑路工人还是把一条一条的公路建设了起来。
在全省召开的一次群英大会上,我们访问了藏族的筑路工人巴沙茨里。这个年轻的藏民在1956年8月听说要把公路修到他的家乡,便怀着激动的心情报名参加了公路建设,而且当了一个班的班长。他这个班有藏、傈僳、纳西和汉族四个民族。最初,大部分少数民族工人都不懂得怎样修路。巴沙茨里便领着大家向汉族工人学习打眼、放炮、取土等技术,又鼓励各民族工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逐步掌握高原筑路的本领。有一次,他们班接受了一件施工任务,要打通一道三十米长、十多米高的石岩,时间是一个月。这是全线的关键工程。这时虽然已是暮春三月,工地上的积雪却还有两三尺深。巴沙茨里一次又一次地冒着风雪,爬上石岩,观察计算着:要打通这石岩,大约需要爆破二千方石头,如果照平常那样放小炮爆破,起码得放三十二炮。在悬岩上操作很不方便,放炮次数多了,施工的时间就要长。怎样才能缩短打炮眼和放炮的时间呢?巴沙茨里想起了别的地方大爆破的经验,如果把放小炮改为放大炮,不是就可以缩短施工的时间了吗!他这个意见得到全班人员和工区领导方面的支持。经过仔细研究和周密计算,只放了两炮就爆破开了二千方石头,比预订计划提前半个月完成了任务。就这样,五年来,巴沙茨里率领着他的“民族班”,从一个工地到另一个工地,逐渐摸到了在高原筑路的一些规律,工效越来越高。他们这个班成了先进的筑路班,巴沙茨里也成了先进的筑路工人。像巴沙茨里这样的筑路工人,在全省是很多的。
公路的好“医生”
公路修建得多,还要养护得好。云南高原从每年6月开始,有持续5个来月的雨季。雨季过后,又是连续几个月干燥多风的旱季。大雨和久旱,都会危害公路的健康和寿命,这就给养路工作带来了困难。
在去滇西的路途中,我们曾访问过禄丰公路养护段。这段公路长九十三公里,是昆明到滇西各地的咽喉,每昼夜通过的车辆达六百到一千六百车次。行车这样频繁,可是一年四季道路都平平坦坦、干干净净,下雨无泥浆,晴天少灰尘,人们送了它个称号,叫“土柏油路”。
为什么这段公路养护得这么好?原来这里有个工作出色的第二道班。全班十五人,绝大部分是作养路工作十年以上的老工人。不论晴天和雨天,也不管炎暑和寒冬,他们都活跃在公路上,精心地养护着公路。人们称他们是“公路医生”。公路虽然没有生命,不像病人那样难服侍,但养护好也并不容易。旱季气候干燥,路面容易松散,灰尘大;雨季来了,路面又容易压起坑塘,泥浆多,爱滑车。“公路医生”们细心观察,刻苦钻研,逐步摸到了云南高原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找出了一些有效的养路办法。在每年旱季养路时,就考虑到雨季路面要发生的变化,尽可能做到旱季养护的公路能适应雨季行车的需要。例如,旱季养路主要是防止路面松散,用的泥土和水都比较多,快到雨季时,就逐渐少用泥土和水,适当增加沙石的比例,同时作好防洪和排水准备工作。这样,等雨季到来以后,路面就不容易被冲刷,不至于泥泞难行。当雨季快结束的时候,又逐渐多用泥土和水,适当减少沙石,等进入旱季以后,路面就不容易松散,晴天也扬不起灰尘。
第二道班的养路经验,很快在禄丰公路养护段推广了。全段九十三公里的路面质量,陆续达到了第二道班的水平。后来,云南省公路管理局在全省各条干线的道班中,传播了他们的经验。目前,已有一百三十多个道班达到或接近了禄丰养护段第二道班的水平。全省几条主要的公路干线,在一般情况下,都能保持晴雨畅通。
安全行驶在山巅
路养得好,为行车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但要在云南高原翻山越岭,长期安全行车,也确实要番本领。有些刚从北方大平原来的旅客,坐在车上也有点提心吊胆呢。
我们在去滇西的路途中,却不断看见来往的汽车上,车头前面漆着一面鲜艳的红旗,上写安全行车多少万公里。
我们曾到保山运输总站,访问了李光兴小组。李光兴小组有五个人,除组长李光兴是有十七年工龄的老驾驶员以外,其余都是1956年以后才陆续上汽车的新手;五辆汽车都是又老又旧的小道奇牌的。他们经常在高黎贡山跑上跑下,上山几十里,下山几十里,不是急弯,就是陡坡。这里气候变化多端,在山脚热得人想跳下河洗澡,到山顶又成了冬天。山上人烟稀少,如果一个人行车,万一车子出个毛病,抛下锚来,就会前不挨村,后不挨店,只好孤零零地在深山等人救援。领导方面根据这个地区的具体条件,参照其它地方的行车经验,决定实行集体行车的制度。把几辆汽车编成一个行车小组,在同一条线路上一起行车,以便互相帮助。
4月初,五个人,五辆车,满载着边疆各族人民需要的生活用品,从保山向高黎贡山的彼麓驰去。他们让车况较差、经验较少的驾驶员走在前面,每辆车间经常保持一定的距离。在从芒市到畹町途中,明幼中的车子刚爬上三台山,前牙箱的宝塔牙坏了。拆下来修理,机件有五十公斤重,一个人抬都抬不动。如果单独行车,碰到这样的情况,只好向总站报告,等总站派保修工来修,车子起码要摆上三天。可是,这次等小组的其它汽车赶到,大家把自己带的工具、材料拿出来,七手八脚,只三个钟头便修好了。
他们不仅在车子出了毛病的时候一起设法修理,还共同研究线路特点和车辆情况力求防患于未然。例如上坡时汽车的机件容易发热,有的车在上坡时烧坏了小波司。在中途休息时,小组的同志就讨论如何解决这问题。李光兴向大家介绍了多年在这段路上行车摸出的经验:上坡时把行车速度放慢,中途再休息一两次,使机件的温度降低,小波司就不容易烧坏。大家学习了李光兴的办法,以后就很少再发生烧波司的事故了。小组成员在生活上也互相关心。在旅途中有空时,还在一起读报纸,学习时事和政治。因此,全组人员虽然不断东奔西跑,却经常保持情绪饱满。
就是这些筑路、养路、驾驶以及保修工人的辛勤努力,使云南高原的公路运输状况变得越来越好。


第3版()
专栏:

在劳动岗位上
辽宁抚顺电磁厂青年女工申淑清(左),勤学苦练,工作认真负责,入厂不久就被评为生产标兵。这是她正在向老师傅郝满昌请教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新华社记者 李福德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