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8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加强企业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
实行企业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这是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我国社会主义企业中的具体运用。实行这项制度以后,几年来企业党的组织保证了党的方针、政策在企业中的认真贯彻,已经进一步成为统一领导企业一切工作、团结广大职工的坚强核心,并且学会了也成功地进行了对企业的生产、技术工作和群众运动的领导,使企业生产日益增长,管理工作日益完善。当然,实行这项制度中的若干具体方面的经验,还有待于认真总结提高,使之完善起来。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更好地加强以厂长负责制为中心的企业行政领导工作、健全企业的生产指挥和工作秩序的问题。
工业企业的中心任务是生产,是向自然开战,因此不能没有集中的领导和正确的指挥。现代化大企业是一个高度严密的生产组织,生产连续性很强,要组织成千上万的人从事分工协作,要进行紧张的有节奏的生产和各种复杂的技术、经济活动,更需要一个集中的执行统一指挥和管理的机构。正像军事上多兵种作战不能没有一个集中的指挥中心一样。担任企业生产指挥的司令部,就是以厂长为首的行政组织。实行厂长负责制,就是把以厂长为首的企业生产“司令部”的工作健全起来,保证对企业生产的指挥能够得心应手,使整个工厂的生产正常进行。
企业的行政工作,是在企业党委的统一领导之下进行活动的。因此,加强厂长负责制度同加强党的领导是统一不可分的,更不是绝对对立的。生产行政工作是企业中党的全部工作中一条最主要的战线,在这条战线上要有一支强大有力的“方面军”作战,才能胜利地实现党的任务。如果在企业中没有足够健全的行政工作,事无巨细,都放到党委会议上去讨论决定,或是由各级党的组织亲自去指挥生产和处理日常具体业务,其结果既不会有切实有力的日常生产领导,也不会有健全的党的集体领导。党的组织忙于具体经济事务,必然会影响对重大问题的解决,放松思想政治工作,降低党的领导作用。所以在党的集体领导下,切实加强行政厂长的负责制,把生产指挥这一个重要方面加强起来,就可以使党的组织集中精力去注意一些更重要的问题。这样做,正是充分调动企业行政组织这一支广大的队伍来贯彻执行党的政策、方针和党的有关决议。其结果,显然是党的领导的加强。
在企业中,厂长的行政职责是有规定的,在行政业务工作的范围内,厂长根据国家既定计划、上级党和上级行政的指示决定以及本企业党委的决议,有责任并且有权力运用企业内的人力、物力、资金,来组织生产和处理日常业务工作中的一切问题。为了正确地建立和健全厂长负责制和行政领导工作,我们认为当前必须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实际工作问题。
首先,企业党委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完全遵守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注意实行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要正确划分工作中哪些是带有方针原则性的和重大的问题,哪些是一般行政业务工作。对于各种工作,作出统筹安排,分头委托各方面去办。该集中的要集中,该分散的就适当分散,不要揽得太多
(当然也不应放任自流),以发挥行政组织的积极性。企业党委在日常工作中还要有计划地加强行政工作这一条战线的作战能力,大力加以领导、支持和帮助。凡是符合党委决定而由厂长发布的指示命令,党委都要积极支持,同时应该教育下级组织认真执行,并且通过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来保证行政任务的完成。党委要积极帮助行政干部提高工作能力,改进领导方法,克服工作缺点。
其次,要注意明确企业行政部门和厂长的职责与权限,不断提高行政干部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使他们有条件能够独立负责地和有效地处理和决定问题。应当指出,现在有少数担负行政工作的同志由于不能正确地区别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和个人独断专行的界限,有时不敢独立负责,不敢大胆决定问题,这是不必要的。实际上,企业中的厂长有职有权来处理生产行政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并不等于个人独断专行。现在企业内执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度。厂长要执行党委多数作出的决议,对党的领导机关负责;同时,在以厂长为首的行政系统里,也要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有些行政工作,要通过行政会议的形式由厂长、副厂长、总工程师共同决定。在厂长领导下,由副厂长、总工程师具体分工领导生产、技术、财务、后勤和生活、教育等工作。厂长要想做好工作,既要统筹全局,又要善于发挥副职、技术人员和行政组织的作用,不能脱离行政组织,事事个人包办。因为在组织庞大、任务繁多的企业里,个人单人独骑,是无法实现真正“负责制”,也是违反管理企业的客观规律的。担任行政领导工作的同志,要从思想上把这一区别明确起来。应当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群众,积极负责地完成党所委托的行政任务,把企业管理好。
第三,为要把企业行政工作健全起来,改进生产指挥工作和工作秩序,就要建立集中统一的有权威的生产指挥系统和指挥制度,要健全各级行政组织,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企业的生产指挥必须统一,不能采取多头指挥的方法。在企业中,厂级、车间、生产小组(或工段)三级,是企业的生产指挥系统,全厂都要统一服从厂部的指示和命令。企业工作,要有严格的纪律。生产计划、技术组织措施等等,在未决定之前,可以充分经过群众讨论,一经决定以后,就要一律遵行。要实事求是地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各级生产责任制度,从生产第一线到科室和后勤部门,都要人人有专职,事事有专责,各人把自己该管的事办好,不允许推卸责任。为了巩固责任制,除了加强职工的责任心之外,还要有具体明确的奖惩制度。只有全企业上上下下都普遍建立了责任制,厂长负责制才有坚实的基础。
第四,为了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度,还必须把科室工作健全起来。科室是企业的参谋部,他们按照一定的分工,担负着生产、经济、技术等方面的管理职能,在企业管理上有重要的作用。厂长要做好领导工作,必须发挥这个参谋部的积极作用,使他们深入生产实际,掌握起企业各方面的工作情况,收集必要的资料,协助领导做好生产和管理工作,并且使科室工作和职工群众的生产活动与群众管理活动普遍地结合起来。
(原载北京《前线》1961年第14期)


第7版()
专栏:

谈谈农村人民公社的按件计工
刘刚
我国农村人民公社是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组成的,它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根据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的经验,特别是公社化后三年来的经验,农村人民公社贯彻执行这一原则的最好办法,就是实行评工记分制度,根据各种农活的劳动定额,按照每个社员每天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评定工分,做为年终分配和预支工资的依据。
评工记分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按时计工(记钟头或天数),即根据劳动力的强弱、技术的高低和劳动态度的好坏,对每个劳动力评定“基本分”(即底分),以十小时为一个工作日,做满一个工作日拿“基本分”,超过或不满一个工作日的按比例增减。另一种是按件计工,即事先规定各种农活的劳动定额,在达到一定质量的前提下,按每个社员所完成的数量计算工分。实行按件计工是农村人民公社在现阶段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原则的一种较好的形式。因为实行按时计工,虽然通过评定“基本分”的等级和把各种农活分为轻、中、重工的办法,一般地反映了劳动力强弱和技术高低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对调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和促进生产的发展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形式还有其局限性,它没有反映劳动成果的差别。例如,上海市宝山县葑溪公社光明生产大队,有两个社员,“基本分”一个是九点五分,一个是九分,同做一个工作日相差仅零点五分,但两人实际劳动效率则相差很大。如有一天拔小红萝卜,前者拔了二百八十三斤,后者只拔了一百三十二斤,前者比后者劳动效率高一倍多。这个大队,中工“基本分”男工比女工一般高一分(男工十分,女工九分),但有些中等农活,如松土、锄草等,男工反而不如女工效率高。这样,就会产生劳动好工分少、劳动差工分反而多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就会使一些做活手脚快的社员感到他们的工分报酬与劳动成果没有直接联系,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实行按件计工,根据劳动定额,实行多劳多得,社员随着完成工作任务的增加,工分报酬也按比例增加,使他们的劳动报酬与劳动成果直接联系起来。因此,实行按件计工能够更加充分地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能够更好地调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当然,对于某些无法制定定额的农活,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按时计工。
根据我们对上海市宝山县葑溪公社光明生产大队的调查,实行按件计工的好处有三。第一,大大增加了出勤率,加强了劳动纪律。实行按件计工,使社员更加充分利用工作时间,迟到早退现象大为减少;有些过去不经常出工的社员,现在出工也多起来了。有的生产队,由于实行按件计工,社员的出勤率由原来的80%提高到95%以上。第二,社员劳动效率显著提高。如塘北生产队,有一天上午收青菜,实行按时计工,八个人共收了八担,运到市场六担,还有二担留在地里,每人平均收一担;另一天上午,实行按件计工,十一人收二十七担,并全部运到市场,每人平均收二点四五担,劳动效率提高了145%。社员普遍反映说:“计件生活做得出”。第三,进一步利用了辅助劳动力。实行按件计工,根据定额,多劳就可以多得,这样,就鼓励了老年人、小孩子更多地参加一部分适合于他们劳动的农活(如拔草、松土、整枝等),从而更加充分地调动了辅助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
根据调查,实行按件计工要抓住下列几个环节:
加强定额管理,做好
评分工作
劳动定额是衡量社员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的尺度,它是实行按件计工的依据。因此,加强定额管理是实行按件计工的中心环节。(1)劳动定额要定得公平合理。各种农活的劳动定额,应按照一个中等劳动力劳动一天所能达到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使一般社员经过努力都能达到,过高过低都不好。只有公平合理的定额,才能很好调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2)制定各种农活的工分报酬,要根据农活的轻重、技术的高低、辛苦的程度和在生产中的重要性,对各种农活全面进行排队,划分农活等级,按照重工高于轻工、技术工高于普通工、农忙高于农闲的原则,分级确定工分报酬,不论男女老少,不论干部和社员,一律实行日工日酬,以便更好地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3)各种农活之间的工分报酬,应力求平衡,使劳动力和技术条件相同的社员,虽然干不同的农活,也可得到大致相同的工分报酬。(4)劳动定额和工分报酬要不断地进行修订。制定劳动定额和工分报酬是比较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一开始就制定得完全切实合理,因此,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应当根据土地远近、地块大小、季节忙闲、气候变化等具体情况,及时修订劳动定额。为了加强定额管理,生产大队和生产队还应当建立劳动定额管理委员会和劳动定额管理小组,其成员应包括干部、老农和记工员,负责制定和修订劳动定额和工分报酬。在制定和修订劳动定额和工分报酬时,凡是需要试工的农活,都要经过干部和老农试工,同时,发动社员进行充分讨论,使各种农活的定额更加准确,工分报酬更加合理。
不同的农活要采取
不同的计件形式
按件记工的形式基本上可分为个人计件和集体计件两种,具体说来又可分为:(1)个人计件。凡是适合单独操作,便于计算和检查个人劳动数量和质量的农活(如挑粪、丢泥、犁田等),生产队可按定额直接包工到人,实行个人计件。(2)按户计件。对于适合单独操作,而又便于利用辅助劳动力的农活(如棉花锄草、松土、整枝、摘头等,老年人可以参加劳动,社员也可以带领小孩子一起做,还可以利用饭前饭后的时间进行劳动),可以采取包工到户,实行按户计件。(3)集体包工,个人计件。对必须集体操作而又便于计算和检查个人劳动数量和质量的农活,生产队可按定额包给作业小组,作业小组对社员实行按件计工,如割麦,作业小组则采取“搭领头”(分领数)的办法,按个人收割的领数分别计工。(4)对必须集体操作而又不易个人计件的农活,则采取集体计件,“大包小评”。如棉花播种,分套槽、施肥、撒籽等连续性的各种农活,个人很难去完成,生产队可按定额包工到作业小组,实行集体计件,完成任务后,作业小组再按社员个人实际劳动情况,评出各人应得的工分。
建立检查验收制度
实行按件计工,社员生产积极性普遍提高,但也有少数社员做活容易产生贪多求快、不顾质量的现象。因此,为了保证农活质量,除了事先对社员说明农活的质量要求,并教育社员重视质量外,还应当建立检查验收制度。为了贯彻执行这一制度,生产队的每个作业小组应当推选一两个办事公道和有经验的社员,协助组长进行检查验收工作。在每天完成劳动任务后,检查每个社员完成劳动任务的情况,验收农活质量,对完成劳动任务和劳动质量好的社员给予表扬和按照规定记工分,对于完成劳动任务差、只顾数量不顾质量的社员进行批评、少记工分,直至令其返工。同时,还要开展组与组之间评比农活质量的竞赛,发动社员相互检查督促,以保证各种农活的质量。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任何经济工作,只要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实行按件计工是比按时计工更为细致的工作,有少数干部怕麻烦,认为实行按件计工太复杂,既要制定定额,又要检查质量,计算工分,不如计时简便;有些社员思想觉悟不高,干活时单纯追求数量,不顾质量,在工作上挑肥拣瘦和抢工分。因此,在实行按件计工的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干部和社员经常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和党的政策的教育,使大家认识到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的重要意义;使大家懂得“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的道理,从而正确地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树立社会主义的劳动态度,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的劳动纪律,保证更好地实行按件计工。


第7版()
专栏:

美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主要流派
逻辑实证论——语义学唯心主义
张世英
逻辑实证论——语义学唯心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最有势力的反动资产阶级哲学派别之一。
逻辑实证论这个学派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初由莫里斯·石里克在维也纳组成的,所以也叫做维也纳学派。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这个学派的中心移到了美国。逻辑实证论在美国的首领是卡尔纳普和佛兰克,其在英国的主要代表是艾耶尔。
逻辑实证论的一个最突出的思想是“取消形而上学”,亦即取消哲学基本问题。(逻辑实证论把哲学基本问题叫做“形而上学的问题”。)逻辑实证论者提出一种所谓“证实理论”,企图用这个理论来证明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是一种“无意义的问题”。根据逻辑实证论的“证实理论”,一个关于实际的命题的意义是由它的证实方法来决定的;凡不能在经验中证实其为真或假的命题,就是无意义的命题。而“形而上学的问题”,亦即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问题,在逻辑实证论者看来,就是原则上不能证实其为真或假的,因此是无意义的。逻辑实证论就这样地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宣告为“无意义的争论”,把自己说成是超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外的。
可是事实上,我们都知道,逻辑实证论一点也没有、而且也不可能超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外。它是一个十足的主观唯心主义派别。第一,它表面上重视科学事实,要求从经验出发来“证实”命题的真假,但实际上,它歪曲了科学,它所讲的“经验”是没有客观物质世界的来源的,在它看来物质是抽象的、不存在的。它所认为第一性的“感性材料”,就是主观唯心论者巴克莱主教的“观念”和马赫的“要素”的别名。所以1953年逻辑实证论者特别为巴克莱逝世二百周年举行纪念会,这决不是偶然的。第二,逻辑实证论虽然一方面认为关于实际的命题的真假要看它是否能得到“证实”,但另一方面,它又认为我们对这类命题所能“证实”的,只是不同程度的或然性,这也就是说,我们只能得到相对真理,不能得到任何绝对真理和客观真理。逻辑实证论在这里明显地表现为一种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第三,逻辑实证论认为逻辑和数学的命题根本不是关于实际的命题,用不着在经验中来“证实”,因此,逻辑和数学是一种“形式科学”,“先天科学”,它们的法则完全是我们主观地约定的。按照各人不同的约定,就可以容许(容忍)有各不相同的逻辑。卡尔纳普说:“对于语言的形式,我们在任何方面都有完全的自由,不论构造句子的形式或变形规则(后者通常称为“基准”和“推论规则”)都可以十分任意地选择。”(《语言的逻辑语法》)卡尔纳普把这个原则叫做“容忍原则”。在这里,逻辑实证论完全歪曲了数学和逻辑学,更明显地走上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道路。
逻辑实证论既然“取消了”哲学基本问题,那么,哲学究竟还有什么工作可作呢?逻辑实证论认为哲学不过是一种“分析语言”的逻辑方法,它只能分析语言的逻辑关系,辨别科学命题有无语法上的矛盾。卡尔纳普在《语义学导论》(1942)一书中明白宣称,哲学只能是“科学语言的逻辑分析”。各种不同的哲学不过是按照各自主观约定的法则构造起来的各种不同的语言体系。逻辑实证论由此得到一个极其荒谬的结论:各派哲学的争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争论,不过是不同的语言体系之争。正是逻辑实证论的这个论点成了语义学唯心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
逻辑实证论发展到语义学唯心主义,其反动性就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了。语义学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尔纳普、塔尔斯基、杰斯、莫理斯等人。
语义学唯心主义的根本内容,是歪曲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为一切社会问题都可归结为语言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语义学来解决。语义学唯心主义曲解科学术语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换的事实,把术语、名称说成是不反映客观事物的;术语和名称的意义只与人的情感、感受相关。例如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剥削、失业等等现象,在语义学唯心主义哲学家看来,并非真实的存在,可是人们“不正确地”相信这些“有害的言词”指着真实的存在,于是发生了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如果人们去掉这种“不正确的”想法,改善语言,不用“资本主义剥削”、“经济危机”、“失业”等等引起人的恶感的术语,人类就可以免除灾难,革命和阶级斗争也就不必要了。语义学唯心主义哲学家柯日布斯基由此得出一个十分可笑的结论说,语义学是“安定神经系统的一种科学”。苏联哲学家茨·斯捷潘年在关于1953年8月于瑞士苏黎世召开的一次国际哲学会议的报道中说到:一个逃亡在美国的波兰语义学唯心主义哲学家达尔斯基
“在辩论中宣称社会存在这一概念是非科学的,他硬说只要人们对‘自由’、‘民主’等字眼取得同样的看法,就会普遍确立和平与自由。按照语义学者的观点,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社会存在,而是语言。”(引自《学习译丛》1955年第2期)语义学唯心主义就是这样荒谬地为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维护反动的帝国主义制度作论证的。
前面我们已经说到,逻辑实证论——语义学唯心主义有和实用主义合流的趋势。的确,语义学唯心主义把语言、名称看成不反映客观事物而只与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相关,只有感受和情感上的功能,这已经就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思想表现。我们都知道,实用主义的根本精神是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主张只要是有用的东西就是真理。语义学唯心主义者正是根据实用主义的这种精神,而主张哪一种术语能引起他们认为适合的情感和感受,能消除他们所认定的疑难和问题,就采用哪一种术语。
语义学唯心主义和实用主义合流的趋势的最明显的表现,是莫理斯的“符号学”。莫理斯是一个语义学唯心主义哲学家,但他公开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根本观点。莫理斯于1938年出版的《普通符号学说》一书已经有把实用主义并入语义学的迹象;1946年,他又出版了《符号、语言和行为》一书,这部书更露骨地发展了这种思想。这部书一开头就表明作者是从实用主义者的观点出发的。他写道:“本书的写作是从皮耳士首先表示的观点出发的,即:要决定任何一个记号底意义,‘我们……只要决定它产生什么习惯’。因此,一切记号都可用它们在解释者心中引起行为的意向来描述和区别。这种研究方法,广义地说,是行为上的。”(转引自康福斯著:《保卫哲学》,中译本,三联,1955年,第276页)莫理斯专心研究符号的作用,他认为符号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他从实用主义出发,认为符号的意义在于它所引起的行为和意向,符号起着控制行为的作用;一种符号之真假决定于它所引起的意向和行为是否对主体有利。根据这个原理,莫理斯认为一切社会问题都是符号的使用问题。可见莫理斯的“符号学”完全是为了掩盖社会问题的阶级本质而创造出来的。莫理斯虽然在自己的著作中用了许多新奇的术语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材料把自己伪装成“科学的哲学”,但其实质显然是反科学、反理性的。
实用主义同逻辑实证论——语义学唯心主义合流的形势在美国还正在发展中。从这个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实用主义作为一个统一的、独立的哲学派别来说,虽然从三十、四十年代就已开始消失,但它的根本精神和基本思想仍然在美国起影响。逻辑实证论是现代反动资产阶级哲学中以形式上的谨严和歪曲利用现代自然科学最新成就著称的一个学派;在这方面,实用主义的确不及逻辑实证论。今天实用主义之与逻辑实证论结合,正说明实用主义这个反动的美帝国主义的官方哲学还在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以最新的“科学”形式,在美国资产阶级中发生作用;另一方面,这种趋势也说明逻辑实证论从欧洲移植到美国的土壤上以后,正适应美帝国主义的需要,以实用主义的精神武装自己,为美帝国主义效劳。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综合动能学在苏联综合动能学的产生
综合动能学是社会主义国家中新兴的一门动能学科。它是在苏联动力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发展和最后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这门学科的奠基人,是苏联科学院院士克尔日札诺夫斯基及通讯院士魏以茨等人。当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就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动力事业的重要性,提出了“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但是,如何发展动力事业,实现社会主义的电气化,却是一个极其艰巨复杂的新的任务。因为,它不可能采用资本主义动力事业发展的道路和方法,而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密切结合本国具体情况来发展社会主义的动力事业。于是,1920年,在列宁亲自领导下,由克尔日札诺夫斯基具体负责组织了全国各方面科学家、专家二百多人制订了有名的俄罗斯电气化计划。在这个计划里,体现了社会主义电气化事业的发展方向,指出了如何合理地利用国家各种动力资源;如何在电气化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市政公用事业的建设;如何保证全国各个地区的动力供应等等。随后,在苏联动力建设的实践中,这个思想又逐步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终于形成了以克尔日札诺夫斯基院士为首的苏联新的社会主义动能科学学派。在这个基础上,才产生了“综合动能学”这门新的学科。1931年由于克尔日札诺夫斯基院士的积极倡议,苏联科学院成立了动力研究所,进一步开展了对综合动能学的研究工作。这门学科在苏联也是一门很年轻的科学,它从发展到现在,只有三十年左右的历史。
综合动能学的研究对象、
目的、任务及其学科的性质
动力事业(注一)是一个由各种动能资源、动能发生设备、动能输送设备、动能变换和储藏设备,以及各种动能用户的设备组成的极其复杂的综合动能整体。这个综合动能整体中的各个部分,有很密切的联系,如果改变这个综合动能整体中任何一个环节,就会影响到整个动力事业的技术经济特性。在国家整个动力事业发展中,假如只研究综合动能整体中某些部分的技术方案和参数,而不考虑它们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就很容易得到片面的、不正确的结论。因此,除了专门分别研究综合动能整体中的各门动能学科,如电工、热工、水工等以外,还需要对它们进行综合研究。综合动能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从动能资源利用开始到动能用户为止的复杂的综合整体。它的目的,是研究整个动能事业发展的规律性,动能事业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性,地区动能学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动能学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性,各种生产过程的工艺学和动能学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性等。这些客观规律性的揭露,为解决动力经济问题创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综合动能学和动力经济学(注二)有密切的联系,但也有一定的分工。动力经济学也是一门专门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虽然也是整个国家的动力事业,但它的目的是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在动力方面的专门表现形式,和社会主义动力生产部门发展的经济规律性,找出解决动力事业发展的最经济的方法和途径。动力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电气化的学说。由此可知,综合动能学的研究,则侧重于整个动力事业发展的自然规律方面,基本属于技术科学的范畴,而动力经济学则偏重于研究动力事业发展的经济规律方面,基本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严格地说,任何工程技术科学是不能离开经济的。同样,综合动能学的研究,是采用了经济原理和计算方法,而动力经济学的研究中也应用了综合动能学的原理和方法,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综合动能学和动力经济学的相互关系和分工以及这两门学科性质的问题,在苏联到现在也还有争论,这是因为这两门学科都还比较年轻的缘故。
综合动能学的发展及其对
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综合动能学虽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苏联一直很重视这门学科的发展,并且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
三十多年来,结合本国具体情况,对全国动力资源合理利用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设性的意见。例如,利用当地劣质煤
(泥煤),综合利用水力资源,发展热化,综合利用燃料,充分利用各种天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等。这些意见,对确定苏联社会主义动力事业发展的方向,起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对全国燃料动力综合平衡问题的研究,提出了由中亚细亚和新西伯利亚向乌拉尔工业区供应电力的意见,由苏联的南方向莫斯科地区供应电力和天然气的意见,提出了大力开采石油、天然气和合理使用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意见。这些意见,解决了国民经济发展对动力提出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同时由于它的合理解决,可以为国家每年节省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对合理的城市动力供应问题的研究,使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旧有许多大城市,得到合理的总体改造,并建设成具有电气化、热化、煤气化的现代社会主义城市,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农村动力供应问题的研究,加速了农村电气化的发展,使许多地区和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了电力,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工业动力问题的研究,使工业部门中的动力利用效率有很大提高,并充分地利用工业中大量的二次动力资源。在联合系统和统一动力系统方面的研究中,提出了提高古比雪夫水电站和斯大林格勒水电站容量的合理建议,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建设费用。
苏联从最早的俄罗斯电气化计划起,到目前执行的共产主义建设的七年计划止,综合动能学的科学研究工作者,为各个阶段动力事业的发展,都提出了科学理论的根据。特别在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期间,当时燃料和动力供应非常缺乏,综合动能学的科学研究工作者,为研究最合理、最有效地迅速开发苏联后方东部地区的动力资源,保证国防需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苏联综合动能学的科学研究工作者,正在为逐步实现全盘电气化进行着各方面问题的研究。由于综合动能学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所以这门学科在苏联已得到广泛的发展,除苏联科学院设立了动力研究所从事这方面研究工作以外,在苏联科学院各分院以及各加盟共和国科学院的有关研究所内,都进行着综合动能学的科学研究工作。去年,苏联科学院又在苏联东部成立了专门从事综合动能学研究的动力研究所。另外,苏联有许多高等学校以及有关生产设计单位,也开展着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里,也都很重视这门学科的研究工作。但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里,由于剥削制度的限制,它没有能够作为单独的一门学科来发展。但近几年来,有愈来愈多的资产阶级学者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注一)我们一般叫的动力事业,严格地说应该称为动能事业,因为动能包括了动力和能量的意思,它的含义比动力全面。在俄文中“энергетика”这字,既有动力的意义,又有能量的意义。
(注二)俄文“экономикаэнергетикн”通常译为动力经济学,严格说应译为动能经济学。
徐寿波、黄志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