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8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革命回忆录

奇园茶社和“望梅止渴”
庞智
西安城内的西北方,有一个莲湖公园,公园不大,但有山有水,有花有树,亭台楼榭,曲折深邃,颇具园林之盛。每当春夏秋三季,游人纷至。1944年至1947年间,西安地下党组织在这里开设过一个“奇园茶社”。它名为茶社,实际是党的一个秘密交通站,党调梅永和同志以茶社经理名义担任站长。开张那天,地下党组织曾拟了一副对联送给茶社,原文是“奇乎不奇,不奇又奇;园耶是园,是园非园。”横额是“望梅止渴”。对联切情切景,特别是横额,更有深意。这里所谓的“望梅止渴”,意指凡是由延安或外地来西安的秘密交通,只要到茶社见到梅永和同志,就可以和党的组织接上关系,解决工作的问题;西安当地的进步朋友,只要到茶社见到梅永和同志,就可以看到延安新华社的广播新闻,满足精神上的“大渴”。这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望梅止渴。
党决定在这里开设茶社作为交通联络站,是经过再三考虑的。当时的西安,是胡匪宗南的老窝,也是蒋介石用以封锁并准备进攻我陕甘宁边区的大本营。这里,不但驻有胡宗南的五十万大军,有着大量的伪保安队、宪兵和警察,而且有专门对付共产党人地下活动的各式各样的特务组织。因此,要在这样的匪特窝里坚持党的地下活动,真好比在刀刃上走路,稍一不慎,随时都可能发生危险。可是,由于梅永和同志的沉着机智,和他对党的忠诚爱护,在这期间,许多党的机密工作都通过这个交通站出色地完成了。成百的在白区遭受国民党特务追捕的同志通过梅永和同志和党取得了联系,被安全地护送到达陕北;发往中央的电报和从中央来的许多重要指示,也通过梅永和同志传递到地下党的组织;每一个党的交通,只要到奇园茶社找到“梅掌柜”,就可以顺利地解决工作中的许多困难问题。有些敌人企图凶杀我们共产党人的事件,也常由于这个交通站,通过梅永和同志及时传递消息得到避免。
记得是1945年秋末,国民党特务机关正在千方百计地搜捕一个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在胡宗南亲自主持下的党、政、军、警、宪、团的汇报会上,特务们根据所掌握的线索,详细地研究了逮捕的方法和步骤,决定当晚十二时以后就要下手。这时已经晚上十点钟了。时间异常紧迫,幸好,地下党派去打入敌人特务组织的杜青同志也参加了这个会议。要营救同志,又要避免敌特的怀疑,机警的杜青同志一方面在会上提出许多表面看来很有效的建议,迷惑住敌人;同时决定立即把这一消息通知这位负责同志。在站起来倒茶的时候,杜青同志假装突然昏倒了。一时,气息如丝,眼球泛白,口吐白沫;茶杯也摔破在地上。敌人用车把杜青同志送进医院。杜青同志到了医院,装成慢慢清醒过来后,立刻给他爱人挂电话,要她把这一消息赶紧送给奇园茶社的梅永和同志转告这位负责同志。愚蠢的敌人原以为这次搜捕,布置如此周密,准能马到成功,谁料赶到那位同志的住处一看,已是人去楼空了。
在这个奇而不奇的茶社里,不止有我们的同志在活动,因为是“茶社”,国民党特务有时也到这里来喝茶、交谈,这无意中给了我们获取敌人秘密的机会。1945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一伙特务到茶社喝茶来了。别的茶客一看来了这批凶神,怕招事非,都先后悄悄溜走了。这批特务也就无所顾忌地交谈起来。梅永和同志知道这帮人在一起喝茶闲扯,经常会扯到一些他们的罪恶活动,便潜身到接近这批特务座位的树丛后面。不一会儿,果然听得一个特务用嘲笑的口吻说:“……你可别像那个窝囊货,打了一枪还是让他跑了。”对方似乎很不服气,胸口一拍:“他妈的,老子的枪法还用你怀疑!”这时,另一个特务插嘴说:“咳,我看干脆——来个活埋!”
梅永和同志马上明白,这群狗特务又在计议暗杀另一个同志。可是对象是谁呢?梅永和竭力控制住心里的仇恨听下去,听着听着,终于听到特务们一会儿谈起工商报,一会儿又谈起两个人的住处。他把这些线索联系起来一想,明白了,原来特务们正准备暗杀工商报的两位负责人。梅永和同志当即把情况汇报给组织,这两个人得到消息后很快转移,终于避免了特务的屠杀。
在这个茶社里,也经常有进步人士们光临。他们名为“品茗酣饮”,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是到梅永和同志这里来取延安新华社发的新闻广播的。他们常常是如饥似渴而来,舒心悦意而去。
从1944年到1947年,三年多时间里,梅永和同志出色地完成了党的任务,从没有出过一次事故。1947年夏,因党设在××总局的秘密电台被国民党特务发现破坏,受到牵连,梅永和同志不幸被捕,奇园茶社也被敌人查封了。敌人探得梅永和同志和西安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有关系,曾百般威胁利诱,严刑拷问,企图获得地下党组织的秘密活动情况和负责人的行止,可是梅永和同志为了维护党的利益,在敌人法庭上忍受了种种惨无人道的刑法,火烧电烤,打死救活,反复无数次。梅永和同志始终没有吐露出一点他所负责的和他所知道的任何关系,保卫了西安地下党组织和工作的安全,表现了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坚定不移、不屈不挠的意志。后来,虽经党多方营救,把他从敌人监狱里保释了出来,由于受刑过重,医治无效,不久就死在医院里了。
梅永和同志不只担负奇园茶社交通站的工作,还担负西安地下党组织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秘密联系工作,以及和党在敌人内部的秘密组织的联系工作,此外,还担任地下党组织和秘密电台的传递电报工作,和监修西安地下党组织使用的秘密工作地下室的修建工作。他所负责的工作和他所知道的关系,一直安全地持续到西安解放,没有发生任何事故。在敌人严刑酷讯之下,自始至终没有暴露他和共产党有任何关系。这种崇高的无产阶级战士品质,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8版()
专栏:

随感录
祝天乔
“全组十二个人十二个脾性,一个脾性吃一种方,如果千篇一律,很难解决工人的思想问题”。这是开滦煤矿赵各庄矿凿岩小组组长、共产党员朱朋怀做思想工作的体会(见七月三十一日“人民日报”第二版)。
医病要对症下药,做思想工作要因人而异,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因人制宜”。认识这一点很要紧,但做起来也并不那么容易。
对症下药,首先你必须知道是什么病;同样,要做到因人制宜首先就必须了解每一个人的思想状况,即朱朋怀所说的“脾性”。
朱朋怀的工作作风之可贵,就在于他不停留在认识上,他和组内的工人交知心朋友,经常访问、谈心,做到了真正的了解,而后针对每个人的情况去进行具体帮助。“人民日报”的标题是:“组长朱朋怀思想工作做得活”,这一个“活”字评得好,而在这“活”字中,却包含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


第8版()
专栏:访书见闻录

动物寓言——《可如之》
手写稿本《可如之》三卷,著者四明(浙江宁波)董德镛、孔昭甫。书成于清道光(约1830)年间。
这是部动物寓言故事的总集,卷一羽属,有秦吉了、鹦鹉、孔雀等;卷二羽属,有乌、雁等;卷三毛宗,有象、熊、虎等。全书共一百多个故事,有的是从古籍中摘录改写的,有的是当时传说记下来的。著者借物喻世,深有命意。例如《秦吉了》:
“泸南畜有秦吉了者,能人言。贡夷将以钱叁拾万鬻焉以归。主人告之曰:‘吉了,我贫愿卖汝于夷。’吉了曰:‘我汉禽也,不欲入夷。’主人业收其值矣,听其絜之行。遂绝食数日死。”
这是《可如之》全集的第一篇寓言,很明显,作者在宣扬爱国主义思想。这条寓言,作者是作为民族气节去处理的,题叫:《崇节》。另一篇鹰的故事,题叫:《任侠》:
“奉化黄堰村,有鹳巢于松岭。一日,鹳出,巨蛇噬其雏,而据其巢。鹳入,蛇张口复欲噬之,惧而不敢入。俄引一鹰至,见蛇势可畏,忽飞益高,自远作势,侧翼而击者三,蛇乃堕地死,鹰啄其两目而去。”
这则故事,是作者当时记录下来的,文字朴实,没有过分修饰,却突出了反对暴虐的思想。作者歌颂鹰帮助了被蛇欺凌得“巢破子亡”的鹳,称鹰为“侠”,赞美鹰是英雄,描绘了鹰的英勇行为,奋勇击蛇的雄姿,惩治了吃鹳儿女据鹳巢穴的巨蛇。这类寓言,对那些恶霸地主、封建官僚说来,是个严正的警告,同时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压迫与“强暴”坚决作斗争的意志。
还有一条《象》的故事,证明作者十分大胆。
“唐明皇每赐御楼,引大象班阙下拜舞,动中音律。及西幸蜀,禄山尽掠入洛阳。一日,大设宴乐,幽燕戎王,番胡酋长,皆与坐。禄山因绐之曰:‘近南海数象奔至,以吾有天命,虽异类莫不拜舞’,令左右驱来,再三顿抑,象皆努目不动。禄山惭怒,尽坑杀之。”
这一故事,更突出地表现了反对外族侵略的爱国思想,并且通过象的“努目不动”,彻底暴露了侵略者所谓“天命”,完全是撒谎,而文中告诉我们一个结论:侵略者凶暴格杀,却不能征服人民。
清代的出版物,是严禁用:“胡”、“夷”、“酋”字的,遇到这些字都要开天窗。这类寓言故事,当然更不能公诸于世了。


第8版()
专栏:

川江新歌
吴烟痕
川江号子江上传来了号子声,高吭的音调是多么雄浑,就像滚滚不尽的波涛,劈开了横锁川江的夔门。雄浑的川江号子啊,有桡工摇动江水的声音,有纤夫脚步的音响,有船帆激起浪花的笑声。是谁开辟了川江的水路?船工从漩涡叠浪中前进!他们的热情如满江奔流,奔流又把他们的心灵牵引。吃人的暗礁炸落水底,航标好似他们的眼睛,哪怕是最年轻的舵手,也能在川江上自由航行。每一座码头都是家,无数的棉粮送出了山村,如同棉粮汇成的川江上,号子唱得江水更欢腾。江上传来的号子声,一声比一声高吭雄浑,它冲出了川江的航道,驾凌于夹岸千里的群山之顶。
川江水磨迎头劈破奔泻的波浪,水磨船屹立在石滩上,巨大的木轮如同双臂,划起了飞龙一般的波浪。飞旋的巨轮带动水磨,水磨旋转了多少时光,它送走古老辛酸的岁月,唱得一江春水哗哗欢响。哗哗的春水奔向东方,碾出的面粉奔流浩荡,飞旋的木轮飞旋着智慧,水磨声蕴藏着无尽力量。水磨啊你可知道川江的力量?川江儿女将要把它握在双手上!用它的波涛旋转水轮机,发射出有如川江奔流的电光。


第8版()
专栏:读书随笔

“诽之可否,不以众寡”
秉航
最近偶读《墨子》,于《经下》篇中得一条,颇能发人深思,兹录之如下:
〔经下〕诽之可否,不以众寡,说在可非。
〔经说下〕论诽,诽之可不可,以理。(理)之可非,虽多诽,其诽是也。其理不可非,虽少诽,非也。按《经上》篇的解释,“诽:明恶也”“誉:明美也”,“诽”和“誉”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
《墨子》中的这一条教导人们:在对善与恶以及对正确的与错误的等等进行判断的时候,在人们需要对各种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时候,千万不要被论者的“众寡”来左右自己,不要人云亦云,而是要以“理”的“可非”与否,以真理是非为标准,来确定自己的态度。于理“可非”的,那就“不以众寡”地来诽其所非;于理“不可非”的,不论进行如何少量的“诽”,也都是不对的。这正是在告诉人们对待事物的是非曲直,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服从真理的态度。
1961年第11期《红旗》,转载了谢商同志所写的《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史中一个材料的调查》一文,作者从可疑的材料入手,实事求是地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终于揭穿了一项历史上伪造虚构的上海源昌机器五金厂的创办年代问题。这种治学的精神,是值得每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认真学习的。只有真正具有这种“不以众寡”精神的人,才会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作出正确的论断,才会作出真正的贡献。
做其他任何事情也都是这样。
当然,在一定情况下,大多数人的意见常常是正确的,但是也有些时候,少数人的意见却是正确的。因此,真理总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认识和掌握真理的人多少,并不决定真理存在与否。“理之可非”或“不可非”主要的就是要看是不是真理。这种尊重客观真理的科学态度是做任何事情所必须坚持的。


第8版()
专栏:

出海(油画) 高泉


第8版()
专栏:

黑鸡(中国画) 林风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