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8月2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在兄地民族地区

布朗山上的布朗族
阎吾 周长宗
从云南的西双版纳,越过几十里长的勐混坝子,沿着走向丛山的一条小路,穿过密林组成的一条条的“隧道”,我们进入了布朗山。
布朗山,是方圆五百六十多平方公里的一片绵亘大山,这里聚居着五千多布朗族。在我国历史上,布朗族曾被称为“哀牢夷”、“赤口濮”、“黑僰濮”、“裸濮”“闽濮”、“濮曼”等。解放后,这一民族定名叫布朗族,这里的山也命名为布朗山。
在布朗山,有二十四个布朗族村寨,十五个拉祜族、僾尼族和阿克人村寨。布朗族的村寨都在密林深处,当你走进布朗族村寨的时候,真像走进一个美妙的画境:古木参天,遮空蔽日,从幽暗的森林中流出的一条条溪水,潺潺有声。在那绿草如茵、开满了野花的林中空地上,放牧着一群群带着响铃的牛群。
南温寨就是在这样一幅画面里。寨子里的佛寺尖顶和布朗族的幢幢竹楼,掩映在万绿丛中。村寨后边的两个山岗上,长了一排排的大树,看去就像两面绿色的大屏风竖立在那里。我们在南温寨看到,有的布朗族妇女在竹楼下用木椎捣米,有的用茅草在编结盖屋的草帘。从她们的口中,我们了解到布朗族的过去和现在。从前,布朗族耕作一直是刀耕火种,妇女们也不会纺织,不会缝纫。她们为了给丈夫、儿女和自己换几件衣服,给家庭换一点点盐巴和火柴,在断粮时节并换一点点粮食来糊口,她们到荒山上砍茅草,编成一排排的草帘,到大森林里砍松木,劈成一捆捆的引火和照明用的松柴,然后从布朗山背到勐混、勐板或打洛去赶街子,从傣族那里以物换物地换回一点点东西。如今,她们仍然保持着赶街子的习惯,不过,她们已经不再受商人的从中盘剥,而是将背的东西卖掉,从百货商店中买回价格公平的日用百货。
在这里,我们还看到头扎黑包头、行走带着一把腰刀的布朗族男子。他们带的那把刀,是一种生产工具,同时也用来自卫和“砍路”。说起布朗人“砍路”,自有一番来历。布朗山和整个西双版纳一样,真是一个植物的王国。据植物学家向我们介绍,我国植物有两万五千种到三万种,云南省就有一万二千种到一万五千种之多,其中很多种又是出在西双版纳地区。这里,不仅在大森林中生长着茂密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生长着粗大的挂藤、爬藤的树木,就连山岗、丘陵、平坝子上,也是各种灌木、杂草复盖,丛丛莽莽,严密地封盖着大地。人们走路,时常落入草丛林莽的包围,这时他们便挥舞起大刀,砍出一条路来。因此,布朗山从来不叫“修路”,而叫“砍路”。
布朗族的小伙子们,最喜欢打猎。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在密林中发现野鹿以后,能够一手用手电筒照着鹿,一手开枪射击。有时,他们将竹哨含在口中,模仿各种野兽的叫声,引诱野兽出来,再来捕杀野兽。在黑熊、老虎、豹等野兽的必经之路上,他们将树木弯成一种天然弓。野兽走过时,一碰到绳子,箭就脱弦而出,射到野兽身上。他们的箭头上,有的抹上了“箭毒木”的树浆。这种箭毒木也叫“见血封喉”,是一种高大的乔木,生长在西双版纳的大森林中。箭头上抹了这种树浆射到野兽身上,一见到血,无论多么凶猛的野兽,也要被置于死命。
从南温寨出来,来到布朗山中心——区人民政府和边防部队营部所在地的新曼峨。第二天一早,我们又从新曼峨去张家。路上,我们走过了布朗山的最高点——戈兴龙——的后山腰。戈兴龙拔海近两千米,它那高高的山顶上,一道道溪水,从山顶大森林里涓涓流下,冲成了一条条的溪沟,两边都长了亭亭如盖的树木。
布朗山虽然如此美丽富饶,但是旧社会世世代代加给布朗族的沉重灾难,却将这里造成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除了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等历史的原因之外,造成这种地广人稀、荒凉景象的近因之一,是过去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治。从1927年以后,国民党反动政府在这里立了“门户税”,布朗族为了逃脱按户纳税,实行了拆楼并居,几户人家住在一个竹楼里。由于贫困也增加了疾病的传染;布朗山一闹传染病,常常整个整个村寨的人死亡。过去这里的傣族土司和布朗族头人,一同残酷地剥削着布朗族劳动群众。这一切都使布朗山受到了深深的创伤。今天,党和政府的工作人员,以及边防部队的干部战士,正在带领和帮助布朗族发展生产,改变落后面貌,建设新的布朗山。
我们在布朗山,和边防部队战士一同到寨子里做客的时候,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情招待。每到一家,他们都拿出自己烤的烟、自己制的茶来招待我们。我们每次到他们的家里做客以后,总是时时回想起他们对远方客人的深厚情意。当他们依依不舍地将我们送出竹楼的时候,曾向我们这些来自北京的人,热情地欢呼毛主席门必(万岁)。(附图片)
布朗族山村 苗地


第6版()
专栏:文物小品

苏州的碑刻
范烟桥
碑刻是中国特有的一朵艺术之花。经过石工运用熟练的技巧,将书法家的手迹,绘画家的画稿,依照原样雕琢在石碑上,长期保存下来。在印刷术、摄影术未曾发明以前,这对保存文化遗产起了很大的作用。
苏州的碑刻,虽然没有远古遗物,但散在各处的唐宋以来的碑刻,数量很多。这些碑刻内容丰富,是研究历代文史艺术的宝贵资料。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黄裳所绘制的天文图,地理图,帝皇绍运图,至今完好地保存在孔庙里。天文图显示了天体、地体、南极、北极、赤道、白道、黄道、经星、纬星、天汉、十二辰、十三分野的轨辙。在没有测量仪器的十三世纪,凭着文字记载和目力观察,而能有此粗具基础的天体测绘,是难能可贵的。不知出自何人手笔的平江图,把苏州这座古城的街坊、河道的规模,了如指掌地展示出来,成为后来苏州地图的祖本,从而看到苏州的市政建设,很早已有了科学的规划。这些碑刻,已由国务院公布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兀立在灵岩山麓的韩世忠墓碑,是全国罕见的巨大碑刻。碑身高二丈六尺七寸,宋孝宗所题的“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十个大字,每字一尺二寸的直径,赵雄撰文有一万三千九百多字,列举这位民族英雄一生的事迹,联想到安国夫人梁红玉金山助战的出色故事和传说,更觉得这个大碑和他们的伟大精神是十分相称的。
在沧浪亭有五百六十九个名贤画像刻石,是清道光时顾湘舟根据苏州地方文献,评定了春秋以来一直到清代中叶的历史人物,经过许多岁月,从书籍、谱牒以及各种绘画,钩摹了他们的画像。从不同人物的不同形态衣冠,看到不同的精神面貌。大体上,苏州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各方面应当列举的历史人物都陈列在这里。不过,由于当时历史观点的限制,对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没有应有的重视。
还有表彰正义人士的“人帖”,摹刻了二十人的诗文、书信,使人从文字中想见他们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更有教育意义。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代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明代人文征明曾把这首诗写成诗碑,可惜已经毁了。清代人俞樾所写的诗碑,现在还完整地保存着。这首诗在苏州几乎妇孺皆知,可见影响之大了。
近年来,有关资本主义萌芽的许多碑刻已经引起许多人的注意。的确,这方面的碑刻是很多的。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禁止“叫歇”(罢工),道光二年(1822年)禁止借词倡众停工或将货具经纬私行侵蚀,都是对苏州丝织工人的压制,显然看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关系,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劳资双方的矛盾已很尖锐。联系到山塘上的“葛将军”墓碑,更能说明当时葛成领导的丝织工人和群众的抗税运动,在苏州有着重要意义。而且清代对踹工以及其他手工业的压制,也是严重的,我们从一百二十多个“公所”的碑刻,可以看到禁止罢工,限制工价,以及资本家为了保护阶级利益以“同行公议”的方式,把剥削成为“合法化”。最突出的是有了资本家组合的“霞章公所”以外,还有工人组合的“纶章公所”,这样形成劳资对立的组织,其他行业是没有的。
苏州的园林,有不少丛帖碑刻,成为回廊通路墙壁间的绝妙点缀。以留园、怡园、拙政园为多,保存了唐宋元明清各代文人、书家的文字和手迹,都是历来收藏家辛勤搜罗而石工精细摹刻的成就。(附图片)
俞?书写的诗碑


第6版()
专栏:百花园

豫剧唱腔流派
林绿
豫剧,是河南最大的一个剧种。河南地区古称豫州,因此称为豫剧。因为在演出中以硬木梆子击节,所以又叫河南梆子。
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距今有三百年的历史。它在演唱形成的发展过程中,受秦腔、蒲州梆子的影响较大。清乾隆时,李调元在《剧话》中曾提到过:“女儿腔”亦名“弦索腔”,俗名“河南调”。到清代中叶以后,随着各种地方戏曲的蓬勃发展,豫剧也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成为河南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
豫剧的语言纯朴,生动,通俗易懂,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唱腔丰富多采、优美动听,能表现各种人物复杂细致的思想感情。有慷慨激昂之声,也有委婉缠绵之情,保持着浓厚的地方色彩。
现在的豫剧唱腔,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地集中为两个主要的流派:即豫东调和豫西调。豫东调:是郑州以东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过去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为祥符调,因和商丘的唱法很为接近,后来这两种唱法逐渐合流,被统称为豫东调。豫西调:是郑州以西以洛阳为中心的唱法,也叫西府调或靠山吼。
豫东调的唱腔特点比较高亢、激昂、活泼、跳荡。曲调经常活动的音域一般多在“5—?”之间,落音也多落在“5”音上,所以俗称上五音。唱法上多采用“二本腔”(即假嗓)演唱,因而声高音细。唱腔中花腔较多,长于表现喜悦、欢快或调皮的感情,但也可以表现悲愤哀怨之情。豫西调的唱腔特点比较缠绵、哀怨、低回、婉转。曲调经常活动的音域一般多在“1—5”之间,落音也多落在“1”音上,所以俗称下五音。唱法上也多采用“大本腔”(即真嗓)演唱,因而声音纯厚。唱腔比较朴素,长于表现慷慨、悲怨的感情。
豫东调和豫西调这些唱腔流派的形成,除了不同地区方言语音的差异和演员根据自己的条件有所创造发挥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和它们经常侧重反映不同的生活内容分不开的。过去豫东调的剧目一般以“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较多,经常反映活泼开朗的民间生活故事,如《王金豆借粮》、《小二姐作梦》等,虽然豫东调的演员也演出像《捡柴》、《宇宙锋》等戏,但是大量的民间生活故事的内容也给它提供了更多的具有喜剧性的因素。而豫西调的剧目,以揭发旧社会黑暗的题材较多,如《秦香莲》、《摔碗》,《三上轿》等,这些内容给豫西调提供了更多的具有悲剧性的因素。
豫东调和豫西调,都是通过各种板类的变化来表现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虽然豫剧唱腔的板类很多,但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
慢板:包括金钩挂,连环扣,迎风板,哭剑等。慢板是一板三眼(4/4)的节拍。慢板的曲调性很强,旋律优美。常用于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或叙述情节,富有很高的表现能力。
二八板:包括慢二八,紧二八,铜器二八,二八垛板,二八联板,踢脚靠等。二八板是一板一眼(2/4)的节拍。常用于表现人物自述,对话,吟景抒情等。
流水板:包括慢流水,快流水,流水垛板,醒梦曲等。流水板也是一板一眼的节拍。它的词句比较灵活,常用于表现叙事,对话,争论等。
飞板:包括大栽板,小栽板(类似京剧中的导板),滚白,起撩子等。这都是节拍比较自由的散板。常用于表现激愤或悲痛的感情。
以上介绍的板类,是豫剧唱腔的基本板类,在实际运用当中,根据所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需要而有所变化。


第6版()
专栏:手工艺的花朵

“佛山秋色”
陈春陆
佛山,是历史上有名的全国四大镇(汉口、朱仙、景德、佛山)之一,是有名的手工业城市。几百年来,这里的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佛山秋色”就是一枝瑰丽的艺术花朵。
“佛山秋色”的来历是这样:远在明代之前,佛山的手工业者利用纸制品,陶坭制品的废料,创作了各种美术品。后来,创作的人日益增多,作品也更加丰富多彩。以后,每到秋收季节,人们抬着这些工艺美术品游行,当地群众把这种活动叫做“出秋色”。根据地方志记载,这种活动已有五百多年。
佛山秋色品种丰富多样。大致有这样几类:
纸塑艺术:纸塑艺术是佛山秋色艺术品中的主要品种,作品中有人物造像和器物造型,仿制古铜器、玉器、陶瓷等,真假莫辨,是秋色作品中比较出色的一种。
蜡塑艺术:这类作品多为各种花卉,如桃花、梅花、吊钟花等等。在当地民间艺术室里,我们往往可以看到百花同时开放的奇景。因为形象逼真,可以长期观赏,人们誉之为“永不雕谢的花朵”。
雕刻艺术:以瓜果雕刻闻名,它是利用瓜果形状特点雕刻,如用冬瓜雕刻采莲船,用木瓜雕刻大红宝鼎等。刻成后剔去瓜瓤,内置灯光,瓜上所刻山水、人物、花卉纤毫毕现。
灯色艺术:这种艺术品种繁多,有头牌灯、走马灯、刨柴灯、鱼鳞灯、鸟兽灯等几十种,灯色艺人具有惊人的天才,他们不需事先设计,手持竹篦(或铁线)随意扎作,鸟兽虫鱼,无不神态酷肖。“出秋色”,后期又名“提灯会”,可见“灯色”地位的重要。
粘砌艺术:有用芝麻粘砌人物,用刨口柴粘砌花瓶、花卉,用谷豆粘砌宫灯,还有用纸蓪、瓜仁、灯芯等粘砌人物和各种器皿等,作品精巧玲珑,别有风趣。
针口艺术:这可说是秋色艺术中的珍品。它是以针作笔,一针一针地在咭纸上刺成各种字画、人物、鸟兽和花卉,经过灯光的透射,便现出美丽的字画。这种艺术品可作壁灯装饰,也可裱贴成各种灯型,叫做“针口灯”。
果品艺术:这种艺术品是将番薯、木瓜、沙葛等加工、上色再打蜡而成。作品有荔枝、香杧、柿、柑等。
此外,还有用香粉、凉粉草、木头制成的鱼、虾、腊鸭等。
“出秋色”是以铺(相当于现在的区)为单位,由一铺或两铺为发起,附近各地也常远道来助兴的。“出秋色”时,“扛”秋色的人或抬“抬面”,或挑“担头”,或挽“花车”,在欢乐的音乐声中列队游行。看“秋色”的人都以先睹为快,这时真是万人空巷,水泄不通。有这样一首诗:“柚灯如昼妬姮娥,丝竹沿街按节歌,纸马莲舟都入画,果然秋色比春多。”就是描绘“出秋色”的情景的。
这种为人民所喜爱的群众性业余文艺活动,常常遭统治阶级所禁止。后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反动统治者的摧残,佛山手工业生产衰落,民间艺人流离失所,秋色艺术活动便逐渐湮落。
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衰竭了二十多年的秋色艺术被发掘出来了。(附图片)
冬瓜雕成的“采莲船”


第6版()
专栏:动物园

真假“四不像”
在我国产有十六七种鹿,几乎遍布各个省区,是世界上产鹿最多的国家。在北京动物园的鹿苑里,既有千余斤的大驼鹿和体重仅十来公斤的麝,也有寒带种的驯鹿和热带种的黑鹿。
真“四不像”
在所有的鹿类当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四不像”。“四不像”的正名是“麋鹿”,它不同于别种鹿的最大特点是角上没有眉杈和有一条近五十厘米的长尾巴;它的角似鹿非鹿,颈似驼非驼,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四不像”,就是由此而得的俗名。
麋鹿原产于我国黄河流域一带,后来由于自然界的变化,野生的“四不像”早已绝迹。最后仅在北京南郊的“南海子猎苑”里发现了唯一的一群。可惜在1900年以后,被相继盗运出国,从此,“四不像”在我国完全绝种了。直到1956年才由伦敦动物学会赠还我国两对“四不像”,1957年它又在动物园开始繁殖了第二代。
假“四不像”
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区域产有两种寒带品种的驼鹿和驯鹿,当地人把它们也叫做“四不像”,这可能与它的外貌奇特有关;不过它们不是真正的“四不像”。
驼鹿是产在我国最大型的一种鹿,成年的可以长到一千二百斤,它野生在森林湖沼地区。这种鹿的外形颇似骆驼,但它的脖子却很短,长大的上唇和颈下突出的肉柱,再加上一对铲形的巨角,长着一副不同于其他种鹿的模样,因此人们也把它叫做“四不像”。
产于我国东北地区的驯鹿,是鄂伦春族的主要家畜,已被驯养得非常温顺。平常让它自行寻食,用时一呼即来。它们常结成百数十万头的大群,像鸟类迁移一样地到千八百公里以外的地区寻食。这种鹿最大的特点是雌雄都生有极不规则的巨角,长度可到五尺,并且能分成二三十个杈。 (蒋绍仲)(附图片)
麋鹿——“四不像”


第6版()
专栏:祝你健康

预防大脑炎
大脑炎,是夏秋季容易流行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的病原体是病毒。病毒寄生在人的神经组织,特别是大脑等部位。病毒在干燥的冰冻情况下,能生存达数年,而在一般超过摄氏五十六度的温度下,很快就会死亡。
由于病毒寄生在人体的司令部——中枢神经系统,因此,被侵害的大脑、小脑,延髓等生命中枢就会产生一个个的软化病灶。
根据中国医书的叙述,脑炎属于“暑温、伏暑、暑痫或暑厥”一类疾病范畴。清代著名温热病学家吴鞠通在他所著的《温病条辨》一书中,描述暑温的病状时写道:“形似伤寒,发热恶寒,头痛身重。”这正是乙型脑炎的症状。
过去,单纯的西医疗法,有一定疗效,自从中西医合作以来,治疗效果更加提高。中医首先认为这是一种季节病(所以叫暑温、伏暑……),并且列于温疫病一类,表明具有传染性。这是一种夏秋季的“秽浊”或“戾气”,夹杂不正常的气候条件(如湿、热等等),侵入人体所致。因此,在治疗时,主张用清热、解毒、去秽等等方法,由于热毒会煎炼身体里的津液,所以必须照顾培养津液,并且根据病人的体质,按湿、热成分的轻重,分别“辨证施治”。如果热极而伤及“心包”,出现惊厥,就要用开窍的芳香药和去风的镇静药(如蜈蚣、蝎子)。中医常用的方剂是桑菊饮、银翘散、白虎汤、清营汤、犀角比黄汤等。
乙型脑炎的流行季节是夏秋季,以七、八、九三个月为最多,这和蚊子的繁殖季节相符。实际上,也已证实蚊子是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媒介。因此,在防治脑炎时,除强调一般传染病的防治方法如严格隔离、休息和退热、镇静以外,灭蚊是最根本的措施。
乙型脑炎在十岁以下的儿童最为常见,几占一半以上。因此,预防接种的对象是十岁以下的儿童。疫苗是把病毒放在猴脑中培养制成的,在预防方面的效果很好。
·上工·


第6版()
专栏:你知道吗

离我们最近的星球
离我们最近的天体是天然卫星月亮,它同我们的平均距离为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最小距离为三十六万三千公里。
离我们最近的内行星(即运行轨道在地球公转轨道以内的行星)是金星,它离我们最近时只有三千九百万公里。
离我们最近的外行星(即运行轨道在地球公转轨道以外的行星)是火星,它离我们最近时只有五千五百万公里。
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马座比邻星,它同我们的距离是四点二光年,而一光年就是光线一年走过的距离,即九万五千亿公里。
(温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