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8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顺天致性
王子野
有棉花,有织机,又有织工,要立即织出布来,是可以办到的。但是有文房四宝,又有识字的文人,要立即写出文章来,却不一定什么时候都能办得到,更不用说写诗。
说到写文章不容易,忽然想到一个故事:
过去科举时代有一士子进场应试,黎明进去,到日暮时还不出来,跟去的两个仆人在外面等得急了。
甲仆向乙仆说:作一篇文章不知多少字?
乙仆答说:想来不过五六百字。
甲仆说:五六百字难道肚中还没有,哪里用得着写这么一整天。
乙仆解释说:五六百字他肚子里当然有,只是凑起来不容易。
写文章无非是凑字,可是凑起来不容易,这的确道着了写文章的难处。
还不是所有的人对于写文章凑字这件事的难处都已充分理解,有的人似乎以为肚中有字就可立即写出文章,像有棉花就能织出布。于是推而论之,既然能加快速度织出布来,何以不能加快速度写出文章和作品呢?是不是还有点迷信?
凡事都得按照客观规律去办才会有成效,否则就会碰钉子,就要失败。《古文观止》上载有一篇柳宗元的著名寓言,叫做《种树郭槖驼传》,读起来很亲切,好像那是为我们写的。
长安丰乐乡有个郭槖驼,他很会种树,他种的树成活率大,并且树大叶茂,结果又早又多。因此那里的富人为种树观赏和商贩为种树谋生都争着欢迎他去。人家问他种树有什么秘诀,他回答说:“槖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用现在的说法就是要能遵照树木生长的客观规律去种植。他摸到了植木之性是:“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之后,又批评了那些违反客观规律种树的人说:“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雠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两种种树法,其成败关键就在于能否遵守客观规律,因势利导。种树要种好尚且这么困难,谈到写文章和文艺创作谁都知道这是精神劳动的领域,应当说是更复杂的工作,不懂艺术规律总是不行的。


第8版()
专栏:

别有风格的《调寇》
——谈天津市曲艺演出团的节目
陶钝
《调寇》是西河大鼓《杨家将》的一部分。故事是杨延昭告御状,告潘仁美谋害他父亲杨继业,锁拿到京师问罪。一边是元戎,一边是名将;一边是皇帝的丈人,一边是八千岁的亲戚。非清官不敢断此案,非清官也不能断此案,所以轮到以清官闻名的七品县令寇准身上;调寇准来京审问潘仁美。
京剧的《调寇》除了描写寇准奉调进京,待漏上朝还不知道调他来做什么,所以满脸狐疑以外,着重地描写了潘妃和八千岁为了自己所向的一边赢官司拉拢寇准。潘妃用金银财宝来贿赂他,要他偏向潘洪。八千岁不用贿赂而用特殊的礼遇——牵马送行来笼络他,要他偏向杨家。一家用利,一家用名,都是不正当的手段,寇准还是秉公而断。用这种手法突出他确实是个清官。
西河大鼓的《调寇》,从钦差太监崔进忠到峡口县调寇准开始,就着力地描写这个清官。在钦差眼中,峡口县衙门冷落不堪;大门只有一扇,供案上尘土积得半寸厚,堂鼓上罩满了蜘蛛网,使钦差怀疑衙门里是不是还有人。正在这时又来了一个卖瓜子的,钦差询问,原来这个卖瓜子的是“三班”的二头;他说出了寇县令住在衙门后边,只有一个小书童作伴,连太太都赡养不过来,送回娘家去了。正在这时又来了一个拾粪的,这是“三班”的总头,这才开始办公事。寇准的形象怎么样呢?纱帽没有翅,袍服尽是补钉,玉带用麻线缠绑着,朝靴快要掉底了。寇准的书房里呢?门上挂着破草帘子,一张桌子三条腿,有一条是用砖块垫起来的。一条板凳两条腿,把一头插在墙窟窿里才能坐人。泡茶没有茶叶,倒水没有钱。可是寇准本人却是白面长须,二目有神,一望而知是一个有才能有头脑的人。对于这一形象的描绘,使人相信他能问清潘杨两家的官司。在艺术上和京剧各有千秋。
西河大鼓《调寇》所描写的峡口县衙门不像是一个县衙门,倒像是一个贫农家庭的光景。把一个县衙门描写成贫农家庭,这不能不说是很别致。问题在于为什么这样描写。有人说,说书人没进过县衙门,没有见过骄侈淫佚的贪官生活,对于两袖清风的清官也不了解,所以描写成这个样子。我想原因并不在此。西河大鼓虽然是产生在农村,西河大鼓演员虽然多数是来自农村的艺人,但是要直接间接了解一个县衙门的光景并不是办不到的事。他们不是不可能描写一个清官的真实的生活,即使描写出那种生活来也不符合农民的理想。如今,农民理想中的清官,借西河大鼓艺人之口说出来了。农民最怕打官司,有句常说的话是“屈死了别告状”。但是官府没有打官司的就抓不到钱。在旧社会农民的官司有很多是官府制造出来的。制造出官司来,贪赃害民。清官不制造官司,有了打官司的,很快处理,所以作到没有打官司的。农民打官司最怕衙役,所以《调寇》中县官自己接状,传了打官司的来先问衙役有没有勒索。这都是农民的理想和愿望。他们看到县官穷成峡口县的寇准那样,他们才相信这个官真是不要钱,才真是清官。
最近,有一位同志到河北省束鹿县一个民间曲艺队去作调查研究工作,据初步的调查,束鹿县曲艺队演出的最主要的节目是《杨家将》,从告御状开始。《杨家将》在河北省特别受欢迎的原因,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北宋时代宋、辽的战争主要的地区是今天的河北省,这从河北省存在着很多杨家将故事的古迹,可以证明。但是,对于“从告御状开始”我们就不能理解。听了西河大鼓的《调寇》之后我们有些体会了。在旧社会,农民是盼望着有清官,盼着有像寇准这样的清官的。农民爱听这样的故事,曲艺艺人就给他们说这样的故事。艺人千百遍地说,他们就千百遍地听。
曲艺是说唱艺术,一个人说一个样,一个人唱一个腔。说《杨家将》的艺人何止百数,但是没有相同的。《调寇》是艳桂蓉同志为了适应短书联合演出整理的。原来说一个晚上,现在缩到二十六分钟。有许多曲折的生活内容被删节了。当作长篇大书来说,噱头原来还多些。我们也听到过其他艺人说《调寇》,例如马连登的《调寇》和艳桂蓉就有所同异。总之,《杨家将》(岂止杨家将)的传统书词是多种多样的,是非常丰富的,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发掘,继续整理。将来会出现更使人满意的《调寇》,也会出现更使人满意的《杨家将》。


第8版()
专栏:

为我们的乐器工人奏一支赞歌
傅冬
我到北京乐器厂去看一位朋友,不巧,她正在开会。她怕我等得着急,忙说:“假如你有兴趣,你可以先到陈列室和车间去看看我们厂出的乐器。”
陈列室的东西真不少,这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钢琴,有大大小小的提琴,有刻着金色长龙的竖琴,有六弦琴、手风琴、木琴。……
这个精致的陈列室布置得很漂亮,墙上贴满了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音乐家试奏这个厂的乐器时的照片,下面还有这些音乐家的评语。如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团长、指挥、莫斯科国立音乐学院教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功勋艺术家尼·阿诺索夫说:“我十分欢欣地试奏了北京乐器厂的星海牌钢琴。这个乐器音响极美而和谐,机件也同样良好,外型也很美观”。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提琴比赛获奖者、著名青年小提琴独奏家维·皮卡伊增说:“我试奏了北京乐器厂的一些小提琴,它们在质量上具有许多优点,音质纯净,发音优美,琴型美好,比例正确匀称”。
今年工厂的产品都是按国家计划生产的,品种比较齐全,键盘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样样都有。拿钢琴来说,就有十四种,提琴的种类也很全。现在,琴的销路很好,不但国内争着要,国外也有好多国家来信要。
我想到车间看看,一位工程师跟我边走边谈着。
这位工程师头发都白了,但身体看起来却很健壮。他叫王来安,今年六十二岁,从十五岁起就在上海英国人开的一家最大的琴行“谋德利”作琴。说是作琴,实际上是装配,琴上的主要零件都是从英国运来的,连主要的工人也都是英国人。那时上海还有几家小乐器厂也都只能修配。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些资本家都改行作投机买卖去了,琴行一个个关门,工人回家种地的种地,做小买卖的做小买卖。他东奔西跑给人家修琴,那时一般人连肚子都填不饱,谁有心思玩琴,所以他几十年中饥一顿饱一顿,没过过一天舒心日子。
1949年6月1日北京乐器厂成立了,他来到工厂。那时工厂只有三个工人,主要是给文工团修琴。工人们除了修琴,还到处跑,找坏琴买回来修,修好再卖出去。到11月,工厂有了六台旧钢琴,九台旧风琴。国家又给了些钱,他们想法把改了行的老工人找来,1950年便开始制作钢琴了。
王工程师说:“我头一次在钢琴上打印‘0001’号的时候,心里又高兴又着急。高兴的是,我们有自己的钢琴了,着急的是,什么时候,这个数字前面才能不再有‘0’字。没想到几年功夫,我们现在已经出了三千八百台钢琴了,我们的工人也由三人增加到一千多人。全国各地像上海、广州、营口、武汉等地也都能做钢琴了。”
他问我有没有看见过人民大会堂礼堂里摆的那台十五尺长的大三角钢琴?他说,那是工厂工人用两个月的功夫赶制出来的。
那比一间房子还大的钢琴我见过,也听过中国和外国的音乐家用它弹奏的曲子,我也听到过人们在给音乐家鼓掌的同时发出这样的赞美声:多大的琴!多好的琴!
这位乐器工人出身的工程师给我介绍了这台十五尺大钢琴的制作过程。
那是1959年7月,瑰丽的人民大会堂快要盖成了。工厂领导干部和工人在一起研究,给大会堂赶作一台大钢琴。
一上来,就碰到设计问题,铁板十二、三尺长,要撑住二百多条弦的二十多吨张力,那铁架的强度该多大呢?他们拿着介绍信到高等学校去请教,不巧,碰到人家正在考试,没时间。后来,技术员赵守中等就和本厂的铸工、钳工、木工在一起研究,把铁架设计定下来了。可是怎么翻砂呢?这么大的家伙,工又要求得那么细,厂里没有那么大的设备。他们跑到北京农业机械厂请人家帮忙。农机厂那时正忙,可是知道这件事后,马上答应帮忙。翻了三次砂,都失败了。等到铁板做出来,已到了9月。东西是做好了,但怎么拉回来?这东西有一千多斤重,十几个人抬都抬不动。大伙琢磨了半天,做出来个土起重机。这个问题解决了,但又来了新问题:琴的木头盖子怎么做?如果一块一块的拼,不但容易开胶、变形,不坚固而且太重;那块铁板就够分量的了,再加上这块木头,那家伙该有多沉!几个木工老师傅在一块商量,能不能有个好法儿?老工人李增福提出做个空心盖子,这样又省料,又轻又不会变形。大伙说这样做费劲是费劲,但只要质量好就干。他们终于把琴做出来了。
我们来到钢琴附件车间。这车间很大,坐着百十名工人。他们一个个在埋头干活,我看了看他们手中的零件,虽然都是些小不点的玩艺,但样子却不一样。听说一个钢琴有九千多个零件。很多人的案头上都放着一个零件样子,他们做做比比看看。车间中间还放着两台大钢琴,一台黑色的,一台黄色的。这台黄色的钢琴是美国的斯坦因伟牌琴,黑色的是西德的贝斯坦牌琴。这两个琴都是世界上的名牌货。为了提高质量,工人们详细研究了外国名牌琴,还解剖了一些国内的好的钢琴,反复地分析研究谁的质量好?为什么好?最后,把零件部件的标准规格确定下来,做出一个一个样品,放在案头和墙上,工人现在就照着样子做。
我看了几个车间,都很安静,但也有人到处走到处看,看完还嘱咐几句什么。这是小组的质量检验员。
让我们为我们的乐器工人奏一支赞歌吧!他们给我们丰富多采的生活增添了多少乐趣!


第8版()
专栏:文化街头

书籍插图的百花齐放
洁泯
近年来,文学书籍的插图,渐渐多了起来,这是极可喜的现象。一部好作品,如果没有好的插图,就好像缺少了什么似的,总使人感到有些不满足;反之,好书如有好画相辅,对于读者,不独于阅读的兴趣会有所添益,对丰富人的想像力,提高人的欣赏水平,也有帮助。
前几年我们看到过程十发为《儒林外史》作的插图,叶浅予为《子夜》画了不少精心之作,曾引起了人们的赞美。美术家把笔锋扩大到了书籍插图的领域,这是一件盛事。眼前我看到几本最新出版的书,发现有更多的美术家为书籍作插图了。拿《李双双小传》的插图来说,那几幅水墨画,是很有特色的,张育德画的李双双,极其有神,那种热爱生活的青年劳动妇女的神态,传达得真切动人。蒋兆和画的《耕云记》中的气象员淑英,也很出色,画的特点,恰当地表现了她在观察气象时的苦学勤练精神和负责的精神状态。古元为田间的新作《赶车传》(下册)作了图,那风格与线条如上册中所画的一样,充满了粗犷的斗争气氛和深厚的民族色彩。吴作人、孙滋溪为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作了插图和封面画,使这部书更突出了它强烈的气氛。
秦牧的散文集《花城》的插图,由袁运甫画,有着另一种幽情而富有诗意的风格。那些画,笔力神奇,有夸张,有幻想,然而它细腻地表现了生活的美。例如为《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所作的一幅画,满山是仙人掌,变幻谲奇,把读者引入了一个神话世界。
应该庆幸的是,作家与美术家的这种合作,尤其应该感谢美术家们为书籍插图付出的辛勤的劳动。他们的画,为书籍的美增添了绚烂的异彩,给了读者以更丰富的美感享受。


第8版()
专栏:

夜巡榆林
纪鹏
一只快艇披着夜色巡逻,
在榆林港前一闪而过。
海风用手指敲叩舷窗,
艇旁绣满浪花朵朵。
军旗邋邋划破海雾,
灯塔的清辉映着渔火。
椰林、茅屋、渔港幽静如画,
只有青年男女在对唱情歌。
巡逻快艇警卫着无数甜香的梦,
水上卫士在寻捕浪中的恶魔。
南海波涛送走醒着的夜,
伴着朝阳上升的是更壮美的祖国。


第8版()
专栏:

八月(木刻)
宋源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