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8月2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谈青老知识分子关系问题
友今 焦琦

1958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关中的党组织,团结全体师生和科学技术干部,坚决贯彻了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科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在工作实践中,许多青年教师、青年技术干部和老教授、老科学家,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互助,密切合作,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由于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方针的贯彻,青老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觉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他们之间开展了经常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广大的青年知识分子,在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培育下,学习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和经验;老年知识分子也受到青年热情的影响和鼓舞,增添了不少朝气。
但是,近几年来,青老知识分子之间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在群众运动和实际工作中,富有创造性和革新精神,但对老年知识分子的知识和经验重视不够,不虚心地向他们学习。在学术活动中,许多青年知识分子敢于发表意见,提出不同看法,但对老年知识分子的意见不够尊重,有的甚至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在经常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中,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热切地希望帮助老年知识分子进步,但往往操之过急,态度有些生硬,方法有些简单。在老年知识分子方面也有一些缺点。有些人对青年的热情和干劲爱护不够,支持不够,在学术活动中有些老年对青年缺乏应有的指导和帮助;有的对青年的意见采取轻视态度,甚至抱有成见。这些情况表明,在一部分青老知识分子之间还存在着一些隔阂,关系还不够协调,不够正常。
对于青老知识分子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从实际出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具体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它。
青老知识分子之间存在的问题,有些是由于双方各有特点而产生的。青年知识分子,一般地说,对新生事物比较锐敏,工作热情较高,干劲较大,但知识和生活实践的经验比较少,对客观条件和实际困难往往考虑不够,容易简单化。老年知识分子,一般地说,知识和生活实践的经验比较多,考虑问题比较谨慎,但接受新生事物比较缓慢,容易为旧“框框”所束缚。相形之下,一方的长处往往为对方的短处,因而对于同一事物常常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同时也要看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断深入的形势下,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和老年知识分子之间,由于存在着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也不能不产生一些矛盾。不论是由于双方各有特点,还是由于立场和观点不同而产生的矛盾,都是不可避免的。这些矛盾,过去有,现在有,今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也还会继续存在。
近几年来青老知识分子之间产生的问题,更多地是由于相互在认识上和对待的态度上有缺点而产生的,在青年知识分子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不少青年知识分子往往以自己的长处去衡量和要求老年知识分子,对他们的短处看得比较多,对他们的进步肯定不够,特别是对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估计偏低,因而对他们不够尊重,不肯虚心地向他们学习。同时,一些老年知识分子对青年知识分子的优点和长处认识不足,对培养青年一代缺乏高度的责任感,因而在工作中对青年人缺乏严格的要求和应有的支持。这些由于相互在认识和对待的态度上有缺点而产生的问题,本来是应该避免和可以避免的。青老知识分子之间出现的这些问题,总的来说,是和党的组织对全面领导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科学研究缺乏经验分不开的。有些党的组织在培养新生力量、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中,还存在着一些缺点;对青老知识分子之间暴露出来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缺乏分析研究,有些处理得也不够妥当。今后,只要党的组织全面地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对青老知识分子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得双方都能端正认识,采取谦逊的态度,各自正视自己的缺点,学习对方的优点,青老知识分子的关系就会更加正常起来。

在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关中,青年知识分子和老年知识分子,要在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团结互助的关系。这样做所以十分必要,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事业的迅速发展,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既要依靠新生力量,也要充分发挥老年知识分子的作用。而推动青老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加强团结,不仅能够使他们在共同的目标下更多地作出成绩,搞好工作,而且也有助于新生力量的培养和老年知识分子的自我改造。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青年知识分子和老年知识分子密切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双方的优点和长处,在又红又专的道路上共同前进,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完全可能的。特别是近几年来,老年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和帮助下,通过学习和各种实践,在政治思想的自我改造中一般有了很大的进步,同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思想上的一致性有了比较显著的增长,青老知识分子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而青年知识分子,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一般地说,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和政策思想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工作方法和作风上的缺点也有所改进。这样,就使青老知识分子进一步建立团结互助的关系有了更好的基础。今后,随着他们的不断改造和提高,在党的领导下,这种团结互助的关系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要在青老知识分子之间进一步搞好团结互助的关系,首先要相互有正确的认识和估计,并且要在相互对待上采取正确的态度。
老年知识分子生长于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在民主革命时期一般都具有爱国思想,在党的争取和教育下,不少人参加了民主革命的斗争,或者对革命抱同情的态度。解放以后,通过参加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经过反右派斗争、整风运动和近几年来的学习与实践,他们一般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改造。一部分人入了党,大多数人更加向党靠拢,表示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性和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自觉性正在不断增长。他们虽然还有两面性,但积极的一面在不断扩大;他们虽然在政治思想以至作风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但大都是属于想跟上形势而又跟不上形势的问题。总的说来,他们是大有进步。这是党的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政策的伟大胜利,是党对他们长期进行工作的成果。因此,年青的一代,对于他们的进步要有充分的认识,并且采取热情欢迎的态度。对于他们的缺点,要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具体的分析,有些需要长期才能克服的缺点则不能提出过高过急的要求。不要因为他们之中的一些人思想作风或生活习惯上有些缺点,就笼统地认为是政治上的落后;也不要因为他们某些时候在某些问题上有反复,就对他们的进步估计偏低,甚至否定他们的进步。
还要看到,老年知识分子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工作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掌握着相当数量的文化遗产和科学资料。许多人具有一定的专长,有些人在学术上有不少成就,有的人还有突出的创造和贡献。他们在办好学校和科学研究事业中,在传授知识、指导科学研究、整理文化遗产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许多是对社会主义事业很有用处的,是国家的一笔财富。毛泽东同志早已说过:“一切知识分子,只要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著有成绩的,应受到尊重,把他们看作国家和社会的宝贵的财富。”①近几年来,许多老年知识分子同青年知识分子一道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实践中,不仅在政治思想方面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而且使他们的科学知识也获得了充实和提高。今后随着他们的世界观的逐步改造和知识的不断丰富,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将会不断增加。因此,不能因为老年知识分子在科学知识上有局限性,有些人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有错误,就对他们的作用估计偏低,就不愿意向他们学习,甚至怀疑他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
科学知识和经验要靠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积累起来。一般地说,老年人的知识和经验要比青年人丰富得多,这是很自然的事。至于有的青年人在某些方面胜过老年人,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但在目前来说毕竟是少数。因此,青年知识分子要虚心地向老年知识分子学习。对于前人的知识经验,首先是虚心地学习和继承的问题;没有学习和继承,就谈不到批判和发展。没有承前,就谈不到启后。青出于蓝,才能胜于蓝。列宁说:“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发展的必然结果。”②毛泽东同志也指示我们:“无产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的造成,也决不能离开利用社会原有知识分子的帮助。”③有些青年知识分子不愿意向老年知识分子学习,认为不要老年的帮助,自己也能迅速成长起来,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青年知识分子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地同老年知识分子搞好关系。而能否做到这一点,首要的问题就在于是不是尊重他们,亲近他们,承认他们在业务上的指导作用,真正抱着虚心地向他们学习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老年知识分子对青年知识分子的顾虑,他们才乐于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更多地对青年知识分子进行指导和帮助。有些青年把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同尊重、学习老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对立起来,把开展正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同与老专家建立团结合作的关系对立起来,都是不对的。
绝大多数青年知识分子是在党的直接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政治上的进步较快,热情充沛,富于理想和创造精神。对于青年知识分子的这些优点,老年知识分子要加以爱护和支持,并且自觉地学习青年的优点,使之成为推动自我教育、自我改造、不断前进的一种力量。当然,如前所述,青年知识分子也有一些缺点。对于他们的缺点,老年知识分子需要看到,年青的一代正处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有些缺点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足为奇的,要意识到自己有教育的责任,要从培养和爱护下一代的愿望出发,采取积极耐心的态度进行教导和规劝,帮助他们加以克服。不要由于有些青年对自己的态度不好,就对青年的缺点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不敢坚持正确的和必要的教导。因为采取这样的态度,只会增加青老知识分子之间的隔阂,对于做好我们的工作不利。
在我们党的教育和关怀下,在老一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国的青年一代正在迅速成长,他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一定会使知识得到新的发展和提高。因此,青年一代必然会胜过老年一代。“后生可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一件好事,它反映了科学文化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历史规律。毫无疑问,年青一代的迅速成长,也包含了老年知识分子对他们的辛勤培养和教育,这正是老年一代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贡献。今后在培养青年一代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工作等待老年知识分子去完成,还需要他们发挥更多更大的积极作用。帮助青年一代成长,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协助党培养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这是历史赋予老年知识分子的一个责无旁贷的光荣任务。

密切青老知识分子的关系,加强青老之间的团结互助,需要加强党的领导。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机关的党组织,在这方面要进行许多工作,把搞好青老关系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认真地抓起来。
正确地处理青老知识分子的关系,加强青老之间的团结互助的重要关键,在于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不断改造和提高,特别是要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政策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政策思想水平,把党的政策交给群众,使青老知识分子在加强团结、共同搞好工作上有更好的思想基础。
在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中,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教育青老知识分子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学术问题的争论,也是搞好青老知识分子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向青老知识分子反复宣传这个方针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发展和繁荣的积极意义,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争取他们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学术问题的讨论中来。在学术讨论中,要充分发扬民主,造成自由讨论的风气,引导他们通过自由争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样作,既有利于学术讨论的开展,又有利于青老知识分子之间的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搞好青老知识分子关系的中心环节,在于党的组织和每个党员搞好同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关系,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中的共产党员同党外的老教授、老专家的合作共事关系。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要经常向老教授、老专家宣传党的政策,使他们了解党的意图,掌握政策精神;同时也要虚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他们商量办事,尊重他们的职权,帮助他们在工作中作出成绩。共产党员要主动地和老教授、老专家多接触,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和他们作到以诚相见,紧密合作。年青的党员更要虚心向老教授、老专家学习,承认他们在业务中的指导作用,在这方面以身作则,作出表率,用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党外的青年知识分子。这对于改进青老知识分子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搞好青老知识分子关系、加强青老合作的工作中,不少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机关的党组织,运用共青团和民主党派组织作了一些工作,起了一定的作用。共青团和民主党派,今后要把加强青老知识分子之间的团结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经常了解青老之间发生的关系问题,反映自己的成员和所联系的群众的意见,并协助党对他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党的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对共青团的领导和对民主党派组织的帮助,推动它们总结和交流这方面的工作经验,使它们在党的领导下,在调整青老关系方面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作出更多和更好的成绩。
〔注〕①《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83页。
②《青年团的任务》,《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第254页。
③《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13页。


第7版()
专栏:工农论文选

因地种植
湖北光化县习家店公社社员 王才臣
因地种植,就是说种植农作物要符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要想做到因地种植,首先就要对各种各样的土地作周密的调查研究,弄清楚什么样的地适宜种什么样的作物,什么样的地不适宜种什么样的作物。有各种各样的土地:水田、旱地、坡地、平地、沙土地、黄土地、露墒地、窝墒地等等,各种不同的土地适宜种什么样的农作物是不相同的,例如,平地适宜种竹杆青麦;坡地适宜种豌豆。因地种植,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根据各种农作物生长的特性,来选择适宜于它们生长的土地。农作物的特性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作物适宜于向阳地,有的作物适宜于冷浸地,有的作物适宜于沙土地,因此,什么样作物适宜种在什么样的土地上,什么样的作物不适宜于种在什么样的土地上,也要事先经过调查研究,弄个明白,才能做到因地种植。这就是说,要做到因地种植,一方面要摸清各种土地的自然特性,另一方面,要摸清各种农作物生长的特性,要把“脾气”相近的土地和农作物结合起来,才会长出好庄稼。一般地说,土地有好地和坏地之分,农作物有高产作物和低产作物之分,但是,所谓好地和坏地、高产作物和低产作物,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好地并不是种任何作物都能长出好庄稼,高产作物并不是种在任何土地上都能得到高产。油沙地是好地,但是种上不适合它的作物,仍然不能长出好庄稼。水稻是高产作物,但是把它种在水源、气候、土质等条件不适宜的土地上,也会变成低产作物,甚至根本不能生长。只要做到了因地种植,加上人们的努力劳动,不仅好地能够种得更好,高产作物能够获得更高的产量;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是坏地也能长出好庄稼,低产作物也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只有因地种植,才能充分利用自然的有利条件。在我们还没有完全实现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以前,在我们还没有基本上控制大自然以前,对待大自然,一方面要坚持向大自然斗争:涝来排涝,旱来抗旱;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根据自然变化的规律,巧妙地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充分运用大自然的有利因素,尽可能地躲开灾害的袭击。所谓巧妙地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就是要因地种植。只有因地种植,才能更好地发挥“八字宪法”的效力。如白沙地适宜种豆子和其它小杂粮,高山地适宜种“九月寒”包谷,只有把这些作物安排在适宜它们生长的土地上,再去贯彻“八字宪法”,加工培育,才能收到预期的增产效果,否则,把适宜种这种作物的地种了别种作物,尽管措施再好,也是费力不讨好的。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因地种植是一切增产措施中最根本的增产措施,违背了因地种植,一切增产措施都会落空。
要做到因地种植要有一个过程。因为,要完全摸清每块土地和每种作物的“脾气”要有一个过程。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要有一个过程,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是又有经验又有教训,经常总结经验教训,就能使我们逐步地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一块土地最适宜种哪种作物,一般地要经过几季甚至几年的摸索,才能搞得清楚;一种新品种适宜于哪一种土质,一般地也要经过几季甚至于几年的摸索,才能搞得清楚。因此,违背因地种植的事情是常有的。只要我们勇于实践,刻苦研究,勤于总结,任何土地和农作物的“脾气”总是可以摸清的。
要摸清各种土地和各种农作物的特性,一个重要的关键就是要向群众特别是老农请教。“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当地的群众特别是老农是富有实践知识的种地能手,最熟悉本乡本土的自然情况和作物特性。只有诚恳地虚心地向群众特别是老农请教,让群众当家作主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就能做到因地种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