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8月2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广东晚稻插秧基本结束
广东省的晚稻插秧工作已经基本结束。据8月10日的统计,全省共插秧二千九百万亩,占计划面积84%。
全省正在转入田间管理和开展扩种活动。
宁夏开展打草沤肥活动
今年夏季以来,宁夏各地雨水较多,杂草生长旺盛。许多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开展了群众性的沤制绿肥活动。
许多地区把打草沤肥和秋田薅草结合起来,利用田间杂草,在地头就地沤制绿肥,提高工效。河南用飞机灭蝗效果好
中国民用航空局河南省管理局派出飞机,帮助河南各地喷撒药物,防治秋蝗。到8月15日止,已在发生秋蝗的九个县、市内,扑灭秋蝗八十多万亩,据了解,杀虫效果很好。
内蒙古加强防汛工作
7月以来,内蒙古自治区许多地方雨量较大,境内黄河曾出现洪峰;局部地方山洪暴发。
目前,自治区各地正在加紧防汛。黄河总干渠及其它干支渠道,已修好各种护渠工程六百多处、漏洞一千多处。
青海积极培植菜种
青海省农业区各县都建立了繁育菜种的良种繁殖场或园艺场。目前,有些地区已开始采收菜子。
青海农业区过去蔬菜品种和产量都不多。近几年来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多育菜种对发展蔬菜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
福建收摘水果
福建省夏令盛产的荔枝、水蜜桃、菠萝、香蕉等水果已陆续收获。产量较大的荔枝和著名的福州水蜜桃,已大量上市。
浙江山区收摘山苍子
制作香料用的野生植物——山苍子,已在浙江山区开始采集和加工。
淳安、临海、安吉等二十多个县的山区社员,已普遍上山采摘;各地商业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分片定点大量收购,就地帮助加工山苍子油。
烟台专区加强花生后期管理
山东花生主要产地的烟台专区,今年种植的二百一十万亩花生,一般生长较好。
各地正在加强后期田间管理,争取多收花生。


第2版()
专栏:

访晋中 看秋收
消灭草荒,抗击干旱,形势向有利方面发展
继续深入开展超包产活动增产仍有可为
本报太原23日电 本报记者报道:立秋、处暑前后,正是华北地区大秋作物决定收成的紧要关头。今年秋天究竟能得到一个怎样的收成?农村人民公社社员、干部为着增产粮食正在进行怎样的斗争?记者最近在山西中部地区作了一次访问。
晋中地区西有吕梁山,东有太行山,汾河纵贯中部平原。这里有抗日战争时期的老革命根据地,有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解放的地方。山地占大半,平原占小半。今年夏季受旱的地区占大半,未受旱的地区占小半。就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来说,它在山西省都是中等程度的地区。秋粮作物常年总产量,在全省五个专区中居于第二位。
8月10日,记者到榆次访问了中共晋中地委代理第一书记王秀锦和书记连荣德。王秀锦同志刚从东山(太行)和正太沿线地区回来。据王秀锦同志谈:今年秋田种得好、管得早,从春播到7月中雨水也比较协调。有些地区的社员说:“今年真是风调雨顺!”群众说的“雨顺”是指雨水好;“风调”是指干部作风有了改进。虽然今年夏季又歉收了,但是,从秋庄稼的生长情况看,从广大群众的增产热情看,只要再不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只要秋收前再加一把劲,争取全年粮食总产量超过包产总数是有希望的。大好时机必须抓紧。地委当前的工作重心是领导群众,进一步开展秋田超包产活动。要超产,抓什么?消灭草荒是首要任务。当时不少地区,特别是中部平川地区和西山地区,一些秋田受去年草荒的影响,草苗齐长。经过半月到二十天的努力,威胁秋作物健壮成长的第一个大敌被打退了。王秀锦同志赞叹地说:昔阳、和顺一带山地的秋田锄得真好,地里干净极了!连荣德同志说:平川地区历来耕作比东山地区粗糙些,可是今年不少地方的秋田也锄了三遍,一般的也锄了两遍。从全区来看,田间管理水平比去年好。
正在这个时候,威胁秋庄稼成长的又一个大敌——干旱却不声不响地来了。7月中旬入伏以后,只部分地区偶尔下了小雨,旱象越来越使人心焦。有些地方长得又高又壮的庄稼正在秀穗的时候叶色变黄了,“脖子”被卡住了,特别令人痛惜。晋中地区秋粮作物共计七百多万亩,能经常保证灌溉的有一百多万亩。在抗旱期间,许多地方把大大小小的水源和各式各样的提水工具都运用了起来。全区有三千多部电力水车,还有一部分电力高灌设备和煤气机、锅驼机、柴油机和许多畜力水车,都投入了抗旱斗争。有些地方新打了一些土井,修复了一些废井。在没有水井、渠道的一些地方,人们把山沟里的水和蓄水池里的水担到山岗上去浇地。有的地方水源不足,就把小泉的水在夜间聚积起来,白天引水或担水浇地。在什么水源都没有的地方,就集中主要力量锄地保墒。经过二十多天的抗旱斗争,减轻了干旱的威胁。
记者于8月11日上午由榆次到太谷。在太谷访问了侯城公社水利条件不同类型的四个大队。这里的水地占大部分,这些秋田根本没有受旱的样子。一部分旱地禾苗下部叶子黄枯,中部叶子有黄边,而整个看起来生机仍然旺盛,这是受旱之后经过抢救而复苏的。公社各队共同兴修的咸阳水库,在抗旱中起了很大作用。在公社领导下做到库水、井水统一规划,各处土地顺序轮浇,使水的利用更加合理。生产队干部普遍认为,今年的旱地虽然一度受旱,收成也会比去年强;水地的收成可能更好;只有一小部分玉米、高粱,8月1日被大风吹倒了,要受一些损失。
8月12日,我们由晋中平川东部的太谷到西部的汾阳,中途在祁县、平遥沿途看到的秋庄稼大部分不如在太谷看到的那样好,有较多的一部分受旱发黄。介休、孝义比祁县、平遥的情况好一些。汾阳是晋中地区受旱较轻而且工作较好的县份之一,情况要更好一些。可是,在记者刚到这里的时候,这里的旱象也露头了,县委正在作抗旱的部署。但是,8月13日和14日却下了透雨,旱象解除。雨中,记者到汾阳幸福公社的冀村大队和万年青公社的贾家庄大队作了访问。冀村过去工作基础很不好,被称为汾阳的“死角”,是近年来经过整顿干部作风和贯彻执行政策而面貌一新的地方;贾家庄是多年来干部作风和执行政策一贯很好的地方。这两个地方今年的种植计划都经过群众充分讨论,作物布局合理,田间管理精细,作物长得很好,社员们是满脸喜气。有了这一场喜雨,大家干劲更足。雨后,记者又到汾阳三泉公社聂生大队作了访问。这是今年受灾较重的一个地区。这里的庄稼原先也生长得很好;7月19日下午,突然起了狂风,下了雹子,发了洪水,受了严重损失。在县和公社的帮助下,发动群众抢救和补种,抗灾斗争有了显著的效果。这个大队现在把几乎全部劳动力都用在秋种准备工作上,积肥、整地干得很起劲。把这些工作做好当然也是必要的。但是,像这样一些受了灾害的地区,有些干部和社员因为对秋季增产失望,而放弃了争取再多收一些秋粮的最后的努力,却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最近晋中地区普遍下了雨,并且是和风细雨,土地易于吸收,不易成为洪水。除平遥、祁县的部分地区以外,其它地区的旱象都已经基本解除。以锄草、追肥、抗旱为主要内容的超包产活动的胜利开展,再加上这场好雨,晋中地区秋季生产形势,在经过一个时期干旱的波折之后,又在向有利的方面发展。
但是,要争取秋季增产仍须继续努力。
在记者最近所到的一些地方,即使工作较好的一些大队,在很多地里仍然可以看到大草。一些老农告诉我们:现在继续抓紧时机锄草或拔草,不光对秋季增产有好处,还可以减少草籽落地,又可以积肥沤肥,对于明年的生产也有很大好处。虽然下了雨,但现在天气热,庄稼需水多,水分蒸发快,在有条件的地方,仍然要密切注意墒情,及时灌水,不可放松。在已经受了不同程度的灾害的地区,最要紧的是及时修订三包指标和征购指标,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社员群众抗灾增产的积极性进一步鼓舞起来。(附图片)
位于沱江流域的四川简阳县平泉公社和平大队,今年在烤烟生产的过程中,前期受旱,后期受涝,经社员及时抢救加工管理,减轻了灾害损失。现在已开始收摘第一批烟叶。 新华社记者 陈 捷摄


第2版()
专栏:

会种地还得会养地
蒯桥大队发动群众民主制定三年倒茬规划
本报讯 据宁夏日报消息:宁夏青铜峡市瞿靖公社蒯桥大队,在总结夏田种植经验时,发动社员着重讨论了怎样合理倒茬,培养地力的问题。各生产队根据近几年来倒茬论作的经验教训,经过老农、社员反复讨论,制定了今后三年的倒茬计划,同时在合理倒茬计划的基础上,初步安排了明年的作物种植,让社员心中有数,提早进行土地加工,培养地力。
蒯桥大队的土质好,历年粮食产量较高。从近几年的种植经验看,正确安排茬口,是种好地、养好地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大队管委会要求各生产队专门讨论一下几年来在倒茬上的经验教训,使明年种植各种作物切实作到因地制宜。各生产队都先后召开了老农、干部座谈会和社员大会;大队也召集各队老农,反复进行了讨论。社员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要种好地,又要养好地,就必须根据不同庄稼坚持合理轮作。过去这里的习惯是“三年两头挂”(种两年麦、一年稻),小麦、水稻都长得好。有的老农把自己几十年的经验都搬出来,说明合理轮作是养好地力的重要措施,而养好地力又是今后增产的重要保证。
各队干部和社员在讨论中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必须适当歇茬,减少间种、复种面积。老农们说,“伏里翻地如浇油”,这几年因为间种、复种太多,地翻不过来,秋天翻了也把草子翻到地里,淌上冬水,第二年草长得更多。
根据老农的意见,各生产队按本队肥料和土地情况,没有复种、碱气较大的地,都组织劳畜力及时淌伏水,进行翻晒。要间种、复种的麦田,如果后年该挂稻子,就带上苜蓿或拉上豆子当绿肥;如果后年仍然种重茬小麦,明年麦收后,就不再复种,进行伏泡伏翻。
各队干部和社员在讨论中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必须因地制宜安排作物,不能单纯追求连片种植。根据这个原则,各生产队在安排明年土地种植时,逐片逐块进行土地排队,因地制宜地安排了不同的作物。
通过这次讨论,各生产队根据社员意见,因地制宜地作出了三年倒茬规划,安排了明年种植计划。大队又召开了一次干部和各队老农参加的座谈会,对队与队之间安排作物种植上有矛盾的地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各队又把调整后的计划通过社员大会讨论后定了下来。社员们对这种作法一般满意,他们说:“这样安排才合我们庄户人的心思哩!”
由于明年种植计划提前确定,各生产队干部和社员心中有了数,对翻晒茬地、积肥、留种等都能有计划地早作安排。


第2版()
专栏:

新疆开展牲畜配种活动
广东徐闻县下桥公社信桥大队耕牛逐年增加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22日电 新疆农牧区今年大牲畜配种工作既快又好。到7月底,塔城专区、昌吉自治州、伊犁自治州直属县市的四十二万七千多头适龄母畜,绝大部分都已配种。进展较快的地区,初配已基本结束,目前正积极进行复查补配,力争全配全怀。
在大畜配种工作开始时,农牧区各级组织就注意加强领导。县、社、队和国营农牧场,大都成立了大畜配种指挥部或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这一工作。许多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与老牧人、老配种员、老饲养员共同研究和总结已往配种的经验教训,改进配种方法。沙湾县通过调查研究,根据各场各社的不同情况,采用集中交配与分散交配相结合等灵活的方式,效果良好,进展也较快,在7月下旬,就完成了大畜配种计划的90%左右。
农业区许多社、队为解决耕畜配种工作与当地农业生产使役的矛盾,采取了按母畜发情先后排队,分期分批轮流配种的办法,并将母畜固定给专人使用和配种,把使役和配种保胎的责任紧密结合起来。对社员的自留大家畜和食堂奶牛,也妥善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种公畜适时进行配种。
新华社广州讯 广东徐闻县下桥公社信桥大队,由于坚持贯彻执行发展耕牛的政策,健全了耕牛的管养制度,养牛数量逐年增加。现在,全队的耕牛已由1958年的七百七十七头增加到一千四百零九头,除卖给外地一部分外,现在仍有牛一千零二十二头,平均每户有牛一点八头。
信桥大队四周是山林,水草丰足,饲养耕牛的条件较好。几年来,大队坚决执行了把耕牛固定给生产队饲养和奖励繁殖耕牛的政策,从而调动了生产队和社员饲养耕牛的积极性。大队对于固定给生产队饲养的耕牛,从不任意调动;对于生产队繁殖的小牛,全部奖给生产队外,还奖励饲养员一部分现金。因此,各生产队积极注意繁殖耕牛。今年上半年就繁殖小牛一百三十三头。
这个大队有一个副大队长专门领导养牛工作,各生产队也实行专人管养。全大队的母牛都及时配种,母牛产小牛时,停止使役一个月左右,并由专人护理。对一般役牛,除了勤喂、勤洗、勤看外,特别注意做好卫生防疫及适当使役。大队设有专职兽医,经常检查和预防耕牛疫病。生产队把所有耕牛都固定给专人使役。由于这样,几年来,全队耕牛养得肥壮,没有发生瘟疫,小牛的成活率达到96%。
耕牛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信桥大队的农业生产。由于牛力充足,不仅能够做到多犁多耙,精耕细作,还能大量开荒扩种。(附图片)
河北涿鹿县保岱公社董家坊生产大队各生产队,由于健全了牲畜饲养管理制度,牲畜繁殖快,这是放牧在桑乾河畔的一批牲畜。
新华社记者 盛 果摄


第2版()
专栏:

乾安县广泛建立兽医站 大批兽医深入到生产队
本报长春23日电 吉林省乾安县各人民公社,采取措施,进一步发挥兽医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畜牧业生产。
乾安县处于吉林省西部白城草原上,到1960年末,全县已有兽医一百二十名。
为了进一步发挥兽医们的特长,更好地促进畜牧业生产,各公社经过多次分析研究,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决定兽医院只留少数兽医工作,大队建立起兽医站,将多数兽医固定到生产大队工作。每个站配备一名能够独立进行医疗工作的兽医,有的还配有一名助手。
对兽医人员的劳动报酬,各公社本着合理计酬的原则,根据老兽医、新兽医和学徒工的差别,参照目前一般社员的收入水平,规定出工资标准,既使老兽医不减少收入,又使新兽医得到应得的报酬。如有三十多年医疗经验的兽医于清照,因为医疗水平高、工作态度好,得到了较高的工资。乾安镇公社青年女兽医任福琴,已有四年多的工作历史,能够独立进行医疗工作,因此,全年的工资略高于一个强劳力社员的一年收入。除工资报酬外,还规定根据工作成绩,给予兽医适当的奖励。
为了提高兽医人员的政治觉悟和医疗水平,县和公社建立了兽医人员协会。每年坚持开办一次为期一个月的短期训练班,一方面进行政治学习,一方面进行技术交流,总结医疗经验。目前已经总结并经过试验证明具有一定成效的经验,达一百三十多件。
现在许多兽医工作者经常深入到生产队巡回医疗,牲畜发病,能早发现早医治。有三十多年医疗经验的道字公社兽医院兽医刘木信,经常深入到生产大队,开展防疫宣传工作。有时到牲畜群检查牲畜健康情况,并以带徒弟的方法,积极培养放牧员、饲养员、使役员。半年多来,这个公社有些饲养员已经学会识别一般传染病的症状和一些先进的饲养管理方法。(附图片)


第2版()
专栏:山东通讯

月夜谈心
本报记者 于德
到莱阳县万第人民公社南苟格庄生产大队,已经是晚饭以后了。
月亮从东山升起,街上坐着许多歇凉的人。他们抽烟、摇扇,又说又笑,空气十分活跃。
人们从锄草、积肥扯到当前庄稼的生长情况:
“今年的豆子,可是十年不遇的长得好,现在就大腿深了。”一个老汉磕了磕烟袋锅说。
“听老人们说,豆子这东西,只要锄角一碰,咔嚓断了,那豆子不顶事!要是碰一下,摆啦摆啦没事,那就准收。今年的豆子就是这样,碰了也不断……”
“有油气嘛!”有人补充说。
“豆子好是好,可就是这一阵子豆虫闹得挺厉害,要能把虫灭了,收成保险不赖。”不知是谁这样说。
这时候,一个细高个儿的人走来,他刚坐下就有人问:“协堂,是有了豆虫了吗?”
“还不少哩!坝头地背风的地方一墩豆子就有七八个。”这位被人称为协堂的人,就是他们的生产队长。
“赶快打药吧!”有人提议。
“去年打过六六六,不抵事啊。”
“那就捉吧!”一个年轻人回答说。
协堂趁势说:“那是不是明天就动手捉?”
“捉,也得有个捉的法子。”一位老农停下他手里挥打着的扇子说:“一大堆人跑到地里,庄稼踩坏了,豆虫还捉不净。”
这话给大家很大启发,一位老汉说:“对,至少也得来个责任制才行。”
“对!得像锄地一样,有个责任制。”老汉的提议得到了支持。但也有人反对。大家你一帮我一簇地交谈着、争论着。最后队长把大多数人的意见集中起来:第一,责任要定到人;第二,一般捉一亩定十四个工分,特殊的根据豆虫多少,机动执行。队长看了看在场的人,说:“咱们队的大部分人都在场,咱们干脆把地块分一分,好不好?”接着便一块一块地划分了责任。
“豆虫的事研究好了吗?”大队长宋文奎这时走来了。
协堂向他谈了谈大家的意见以后,他说:“捉是要捉的,只是光靠捉,慢,又费工,不及药杀利索。”
“去年打过药,不是效果不好吗?”
“去年是治晚了,虫子已经圆了头,抗药力大,现在的豆虫,大的不过二指长,才戴三角帽,抗药能力差。”接着他把自己试验的情况向大家作了介绍:试验了五墩豆子,十五个豆虫死了十四个。他这个建议有根有据,很快被采纳了。于是大家又补充了原来的措施,豆虫多的药杀;少的,人捉。
协堂看大家再没有什么意见了,便这样安排了明天的活计。
暑气渐渐退走,空气凉爽,人们慢慢散去。我也向住处走去,一路走,一路想,这么个安排活计的办法挺新鲜,大家不觉得是在开会,话说得随便,结果乘了凉又办了事。


第2版()
专栏:在我们公社里

队里有了能写会算的人
俺队的会计牛振英,是个贫农出身的好姑娘,别看她只高小毕业,要论起记工,算账,生产,宣传政策,那可是好样的。
今年6月间,振英从学校毕业回来了,社员见了都高兴。老农张同云向生产队的干部说:“振英回来了,咱队有了文化人;她又给咱一个心,人又精明利索,就让她当会计吧!”不久振英被大家推选为会计。
振英当了会计后,记工清楚,账目公开,还注意社员的出工情况。一次,她在工本上发现她大伯牛光荣一家两个半劳力,从去年秋后到今年麦季,出工比较少。她一问,原来牛光荣对多劳多得政策有怀疑。振英说:“大伯,你劳力不少,这时不多出工,秋后一定分得少,那时你不后悔?”经过振英反复解说,牛光荣心里亮了,出工积极了。
振英在作业组里做活,没缺过工,也没误过工。
今年俺队再不发愁化肥、农药没法使用。因为振英抽空就找书,啥化肥,上啥地,上多少;啥农药咋使唤,她说得一套一套的。今年俺队种了八十亩玉米,振英领着大家把好几百斤硝酸铵上到地里了。
河北魏县张辉屯公社牛庄三队
冯连山口述 魏宣文代笔


第2版()
专栏:在我们公社里

亲家俩双双得奖
我们队上的吴成发和姜松令是儿女亲家。这两位虽然都是六十来岁的老年人,可是他们总不闲着,手里要不拿点活计,就好像丢了什么东西一样。
夏锄开始以后,他们再三向队里要求分配活干,队长就让吴成发赶套趟地,让姜松令去放马。吴成发趟地做到不压苗、不踩苗,早出晚归。姜松令放夜马和放早马也非常精心,按时出工,尽量把马喂饱喂好。他俩因为工作负责,因此都得到了奖励。社员们编了一首歌谣赞扬说:夏锄生产忙,老人走出房,吴姜亲家俩,双双得了奖。
黑龙江宾县新甸人民公社 霍文发


第2版()
专栏:在我们公社里

种瓜能手吴春香
在河南省偃师县翟镇公社王七公庄大队第二生产队,有个老太太叫吴春香。
她是远近知名的种瓜能手。她栽培的南瓜,长得大,结得多,人们都称她种的南瓜是“一窝蜂”。
前些日子,雨水多了点,南瓜疯长,虽然秧盛叶茂,却不结瓜。有人主张拔瓜秧改种蔬菜。
七月中旬一天上午,正当大家下地薅秧的时候,恰巧吴春香在县医院医好病回来了。她到瓜地看了一遍,有把握地对队长秦书堂说:“队长,瓜秧薅不得,只用打掐一下,还能再结几辈瓜”。她请求队长给她两个助手整治南瓜。
吴春香教给两个助手如何掐条,压条、掰芽等管理技术。用了两天半工夫,把队里的六亩南瓜整治了一遍。
打掐以后,南瓜真是又开花坐胎了。八月初谁也没想到竟收了二千三百多斤瓜。全小队二十一户人家,平均每户分到一百多斤。社员们感激地说:“多亏春香大娘,要不,这两千来斤瓜不就给打杀了!”
翟镇公社王七公庄大队 秦化敏


第2版()
专栏:在我们公社里

受人敬爱的女医生
一天中午,天下着雨,铲地的人们都午休了。有一位年轻的姑娘,手里提着小包,冒着细雨,一会儿到这家,一会儿又到那家。她是我们公社卫生院的医生、共青团员杜亚云。
夏锄一开始,杜亚云就主动要求到生产队工作,有病人她就治病,没病人就带着药箱下田铲地。
有一天,她同女社员一起铲谷子地,大家干得都很累,刚准备休息吃饭的时候,听说妇女队长王玉芝有病没有下地,她赶忙吃完饭拿起药包就去玉芝家。就这样,每天中午和晚饭以后,社员们都休息了,她却一会到这家,一会又到那家忙个不停。有的病人要到生产队来找她看病,被她劝阻了。她说:“我年青能走,病人走路有困难。”她到队里三天中,就给十多名社员看好了病。
吉林海拉尔公社通讯组


第2版()
专栏:

医生到田间(剪纸) 申沛农


返回顶部